茶经网

世界最早贡茶出云南

2021-11-13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世界最早贡茶出云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世界最早贡茶出云南”相关知识!

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史上有关贡茶的记载,最早出自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说的是武王伐纣,云南濮人将茶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的历史事件。

贡茶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经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发展,到西汉年间已逐步得到了明朗化,并在唐朝形成了两种形式:一是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品质优异、产量集中的地区,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

后期的普洱茶贡茶就是在第二种形式上诞生的。而贡茶制也在清代达到了鼎盛,目前世界上仍然仅存的贡茶,就是07年曾公开现身茶江湖被称之为太上皇的普洱贡茶,即万寿龙团。万寿龙团是普洱茶中的茶祖、国家二级文物、堪称中华茶品之冠。它生产于清朝光绪年间,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仍然保存完好,贡茶选料精细,制作工艺高超,是中华茶文化的瑰宝,是目前唯一能够验明正身的古董级贡茶。

据介绍,新的万寿龙团在吉盛祥的努力之下,即将重现。而新的万寿龙团用什么原料,怎样制作?一切都让茶文化爱好者充满好奇与期待。

cy316.com延伸阅读

世界上早的贡茶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史上有关贡茶的记载,最早出自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说的是武王伐纣,云南濮人将茶叶作为贡品敬献给周武王的历史事件。

贡茶制度最早起源于西周,经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发展,到西汉年间已逐步得到了明朗化,并在唐朝形成了两种形式:一是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品质优异、产量集中的地区,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

后期的普洱茶贡茶就是在第二种形式上诞生的。而贡茶制也在清代达到了鼎盛,目前世界上仍然仅存的贡茶,就是07年曾公开现身茶江湖被称之为“太上皇”的普洱贡茶,即“万寿龙团”。“万寿龙团”是普洱茶中的茶祖、国家二级文物、堪称中华茶品之冠。它生产于清朝光绪年间,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仍然保存完好,贡茶选料精细,制作工艺高超,是中华茶文化的瑰宝,是目前唯一能够验明正身的古董级贡茶。

据介绍,新的万寿龙团在吉盛祥的努力之下,即将重现。而新的万寿龙团用什么原料,怎样制作?一切都让茶文化爱好者充满好奇与期待。

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


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前文提到,《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是个弃儿,自幼无父母抚养,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陆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其次会中陆羽随伶人做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的乌(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亲的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公元775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就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中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上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28岁。公元763年,持续八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作了一次修订。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来胡明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为乐的阔大胸怀。大历九年(774年),湖州刺使颜真卿修《韵海镜源》,陆羽参与其事,乘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的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茶经》问世不仅使世人益知茶,陆羽之名亦因而传布。以此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于仕途,竟不就职。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

河姆渡人最早饮用TEA,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唐代中叶,中国的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毫不夸张地说,各国有关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直接或间接都与我国的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西方各国语言中“茶”的读音,也或多或少有着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

茶树是起源于中国吗?人类最早饮茶的历史也是起源于中国吗?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一直是热爱饮茶人士心中不解的谜。200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茶树根,茶树起源之谜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世界上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35年前的夏天,浙江余姚的农民在建造排涝站时发现了一些深埋地下的木桩,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木桩的背后却隐藏着震撼中外的7000年原始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

30多年后,在距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仅有7公里的田螺山,考古专家再次发现了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虽属同一文化类型,但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为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田螺山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

“我不知道这些在院落中留下的植物根是属于什么种类,但凭着考古的直觉,我觉得它们很重要,就仔细拍了下来。”回想起4年前来自历史、生物、植物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发掘田螺山遗址时的场景,考古专家孙国平仍然记忆犹新,“原来这些树根的确不简单,它们是茶树根,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茶树根。”

在诸多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等器物中,茶树根的发现无疑又将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今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在浙江余姚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及茶界人士,通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有出土樟科植物遗存,经上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樟科植物叶片为最早原始茶的主要成分,是原始茶遗存,而近年来发现的茶树根为人类最早种植的茶树物种。

樟木古代称“檀”,上古书《桐君录》中记载:“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而且根据当时河姆渡气候考证为温暖期古气候特征,暖热潮湿,河姆渡先人寿命较短,疾病较多,喝茶不仅能解渴,也具有某些药用价值,以利身体健康。从求生的本性出发,饮茶解渴尤为显得重要。与樟科植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与后来的茶壶很接近的“罐形盉”和“圜底单把盉”。“罐形盉”,器身呈罐形,腹上部有一侧有一管流嘴,流嘴后两侧各有一环耳供系绳,其高、口径、腹径及形状与以往农村使用的土罐茶壶几乎一样。

余姚茶文化历史悠久

余姚与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在余姚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深山一老茶农家,有一只奇特的杯子,不放一叶茶叶,只要把滚烫的水往杯子里一冲,喝起来便有甘醇的茶香,客人忙问这是什么空杯,老茶农笑答是大茶(茗)树根雕凿的。

何谓“大茗”?又是否真有这种甘甜可口,一喝便让人陶醉的奇特植物?余姚市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中,引录了《神异记》关于余姚瀑布山有大茶树的记述(译文):“余姚人虞洪到了瀑布山,遇见一位道士,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常想请你送给我品尝,这山里有大茶,可以供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水,请给我一些品尝。’虞洪就用茶来祭祀,后来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大茶。”

陆羽记载名茶产地的《茶经·八之出》中,还有余姚产大茗的记载:“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但由于没有其他史籍记载,余姚产大茗一事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2008年7月,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的几位会员上梁弄镇道士山考察,发现了两棵高度超过三米的古茶树,长在坡度超过60度的近山顶处。由于受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古茶树虽然已倒地,但是依然鲜活,这两棵古茶树根部直径大于13厘米,主干高度达3.55米,比通常灌木类茶树高好几倍,而在古茶树左侧十余米处还有一个古茶树树根遗存,断口处抽出了新芽。据河姆渡博物馆馆长熊巨龙介绍,茶树长这么大,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道士山大茗的重要发现,充分证实了《茶经》中瀑布岭有“仙茗,大者殊异”的记载的真实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今,在余姚,无论是产茶区还是不产茶区,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绿茶确是不争的事实。家里来了客人,泡一杯茶是最基本的礼仪,而自家闲时也养神品茶,独特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制作工序也更为讲究,分为杀青、轻揉、二青理条、炒干四道工序。这四道工序原本是梁弄白水冲村保留的民间传统的制茶工艺。前不久,余姚的瀑布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最早的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四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说。

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字的最早使用


对于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茶字,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使用的呢?是如何演变出现在的这个汉字呢?而全球各国语言中,对茶又如何发音呢?研究这些东西,对于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很有启发,并从其演变过程,可以推断出一些结论出来。

对于现在使用的茶字的起源,许多学者都关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比较普遍的说法则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茶字,最早始于唐代,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中,将荼字减少1画以示区别,使用茶,这是我国最早的茶字使用的文字记载。另一个说法则是:我国的茶最早从原产地云南地区往四川、江南以及长江流域传播,推定当时使用荼字。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也有的说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

对于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由于我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传到各国对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chai);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方言中知道茶叫te,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因此,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来的。如日语的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我国、世界各国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其他起源于我国的事物也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从文字、语言及其读音演变上,我们会获得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茶”最早成为贡品之说


现代人迎来送往,走亲访友交际过程中,带上几盒新上市的茶叶,往往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经常会寒暄:这是某某地方新上市的新鲜茶叶,带盒给您品尝一下……漫步在我国南方各城市,茶叶店铺比比可见,数量上不亚于饭馆,人们购买茶叶,尤其是一盒盒包装精美的茶叶,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用,更多的是用来做礼品交际,而人际交往中,送盒茶叶,也是不俗的举动,多被世人所接受。

而茶叶,最初是什么年代成为礼品或贡品的呢?

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带兵伐纣时,有茶作为珍贵贡品的记载。当时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那么,周武王就是现有史料所载第一个与茶有关系的帝王了,也是最早的关于“茶”成为贡品的最早记载了。茶当时之所以作为珍贵的贡品,自然是因为当时的稀缺性,并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得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现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茶为什么能成为人们交往的高雅礼品呢?一来国人饮茶非常普遍,许多人喜爱饮茶,人们乐意接受茶叶;二来,我国的茶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人以会品茶为荣,正因如此,在人们的交往中,特别是有经济基础、有社会地位或在文化、艺术、政界有一定地位的人,或多或少都喜欢品茶,讨论与茶有关的话题,而与茶密切相关的紫砂壶等各类茶具,自然也是人们馈赠的佳品。尽管如此,社会上还是出现了对茶叶过度包装和炒作的现象,前几年热炒的“普洱茶”,动辄几千上万元一斤,许多人以极大的热情去投资、囤积茶,结果血本无归。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将一些大红袍、龙井等新上市的“春茶”炒作到数万元一斤,甚至成为个人权贵腐败的载体。实际上,这些现象恰恰违背了高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亵渎了茶作为有品位的人际交往用品的初衷,也是违背了人们精心品茶的初衷,必然遭到失败。

至此,期望人们保持对茶的一种敬仰,以平常心去对待和使用它,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才能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作者系颐杰鸿泰狮子湖副总裁)

茶的最早发现


相传,有一天神农采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休息。一阵风吹过,神农闻到了一股清鲜香气。清香从何而来?他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绿油油的叶子落下,他有一点好奇,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神农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好了,头晕目眩也减轻了。他好生奇怪,于是拾几片叶子在手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此,他就采了些芽叶、花果带回栽种。从此,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此为一说,另一说则是:神农给人治病,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采回后再对草药熬煎试服,亲身体会,鉴别各种草药的性能。有一天,神农采了一大包草药,把他们按已知的品性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锅,放入溪水,生水泡煮。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锅中,当即一股清香从锅中飘起,他走进细看,只见因这叶子落水,水中汤色已渐成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得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神农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发现附近树上没有这种树叶,于是发愿一定要找到这种树。自此,神农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最后神农终于在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子一模一样,熬煮之,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将其命名为茶。

我国最早的“茶筹”


茶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会组织专家对它的年代、作用等展开研究,希望借此还原出清、民国时代的茶楼风貌,再现市井文化。

2009年7月18日,中国茶文化研究又有了新发现。一百零三枚茶筹首次亮相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初步认为,这曾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消费券,中国茶筹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筹,本是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有了茶筹,茶馆的掌柜不用算盘就可以结算出茶钱了。这些茶筹均由浙江宁波的收藏家陈钢捐出。他告诉记者,每枚茶筹长约十厘米,成圆柱形。根据茶价的不同,茶筹被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这些茶筹发现于杭州,从数量上看,有可能是成套的。

陈钢表示,虽然茶筹留存至今的很稀少,成套出现的更是难得,却有一种和它用途差不多的酒筹。和茶筹相比,关于酒筹的史料记载更多。除了能计算饮酒杯数之外,还能当行令用的筹码子,这对于研究茶筹都有借鉴意义。

同时展出的还有一百六十四件唐宋茶器精品,陈刚将其中的三十九套无偿捐赠给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其中涵盖了唐宋煮茶、点茶时所用的典型茶具,特别是茶鍑、茶臼等填补了该馆馆藏空白。

浙江民间收藏力量非常雄厚。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民间收藏家总共向国家博物馆捐献十万件文物,占馆藏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沈坤荣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收藏家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愿意将文物捐献出来供众人共享,从而最大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771.html

上一篇:古代普洱茶的运销之路——茶马古道

下一篇:世界最大连片百年古茶园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