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土贵酸,烂石砾壤

2019-11-16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这表明适合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烂石、砾壤,决定了茶土壤应该有的物理性质:通透性。凡砂岩、页岩、花岗岩、片麻岩和千枚岩风化物所形成的土壤,都适宜种茶。因为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造层,是最适合水、肥、气、热等条件的理想土壤结构,有着极好的土壤的肥力基础。表土层疏松、孔隙度大、有利于积蓄降水和保持水分,也有利于空气交流。M.Cy316.CoM

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下土层不能板结不透,而且茶树根地下水位一定要低于一米。倘若地下水位高,由于土壤孔隙被水充满堵塞,根系会进行无氧呼吸,以致引起烂根。换句话说,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既要疏松团实,保持水分和养分,又要通气透水,不能渍水。

烂石砾壤通透性的物理性质,也为其形成酸性土壤的化学性质创造了条件。在南方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矿物质大多会发生强烈的风化作用,产生大量可溶性盐基和含铝铁物质。因为烂石砾壤的通透性,高温多雨使盐基进入地下水后流走,使土壤呈酸性。含铝铁物质则积累下来,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Fe2O3)使土壤呈现红色,这正是酸性土壤的标记。

茶树对土壤酸碱度(pH值)的反应很敏感,它喜酸性土壤。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适宜茶树正常生长的土壤生态条件是:酸性,pH值为4.5~6.5;土层深厚,有效土层80~120厘米;无积水,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交换性铝为0.003~0.013厘摩/千克;交换性钙为0.02厘摩/千克以下;土壤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在中国境内,宜茶土壤有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以及紫色土等多种类型。

酸性土壤之所以特别宜于种茶,首先是酸性土壤为茶树提供了自身生长的适宜条件,茶树根部汁液含有多种有机酸,对土壤给予茶树共生的根菌提供了理想的共生环境,从而改善了茶树的营养与水分条件。茶树在酸性土壤环境下,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较强,当pH值小于4.5或者大于6.5时,吸收能力明显下降。所以,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均很难成活或成长不茁壮。曾华聪、池仰坤在《高等优质茶园的土壤管理》(《东南园艺》2014年第2期)一文中对茶树喜酸性土壤的原因作了详细说明:茶树根的汁液中含有较多的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及琥珀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所组成的汁液对酸性的缓冲力较大,而对碱性的缓冲力较小,故而茶树适应酸性土壤。

其次,酸性土壤有两个重要性质:一是酸性土壤含有铝离子,酸性越强,铝离子越多。在中性及碱性土壤中,铝不溶解,就没有铝离子存在。健壮茶树含铝量高达1%左右。铝在磷的一定浓度条件下,有促进茶树生长发育的作用。茶树的耐铝性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二是酸性土壤不含游离石灰(钙离子),钙虽是茶树生育的必需元素,但需要量低。土壤中含有少量的游离石灰(0.2%)时,有害类于茶树生长,酸性土壤不含游离石灰,也正是茶树生育所需要的。

温湿多雨,土质疏松、壤层深厚,通透排水,偏酸非碱,有机肥沃,这些都是茶树生长福地必备的要素!

精选阅读

茶壤贵氮,野林沃土(下)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有写"野者上,园者次"。意思是说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这里的"野",并不是指没有植被的荒野,而且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这里植被较好,各种生物共同生长,生态天然。

原始树林中有很多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许多微生物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素的功能,可将空气中的氮转移到土壤中来,提高土壤氮素含量。每一种生物及其残体和排泄物中都含有氮,也就是有机态的氮,但分子量较大,需要微生物分解成氨,氨再转换成铵态氮,这个过程叫做氨化。

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转换为氨,氨再转换为铵(铵态氮,是植物最容易吸收的氮素形态)。铵根离子可以被土壤颗粒吸附保存,并随时以一比一的比例和H+离子交换的方式,进入土壤水溶液中,被植物根系吸附和吸收。经过植物反复吸收与归还,有机质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养分,土壤中的养分逐渐保蓄和积累,形成稳定而肥沃的腐殖质。

这是沃土形成的自然条件,现在用人工的方式固氮更为容易,制成氮肥,但必须以科学的方式施肥。不然过多化肥对茶树不但无利,而且还有害!即便这样,人迹罕至的树林无法施肥也不必施肥。这里的茶叶长得更好,气味更香,滋味更足,品饮时便有置身于茶林的感觉,这是园中的茶无法比及的。"野者上",是生态有机自然高品质茶的代名词。

正是"野者"这种共生共长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适合茶树生长的肥沃土壤。同时,充沛的雨水还能促进茶树的氮代谢,使鲜叶中的全氮量和氨基酸提高。所有这些,保持了茶叶鲜嫩度,提高了茶叶的鲜爽味。《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甘露什么味道?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释名﹞引《瑞应图》:中说:"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这种原生态环境中长出的茶叶,也确似天赐,品来如甘露!

《茶经》中对土壤的记载比较少,却能点石成金,寥寥几个字:"烂石","沃土","野者上"。把茶树喜欢生长的土壤情况描摹得十分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仔细揣摩,如同品茗,有滋有味!

明前茶,贵如金,不会泡,烂如泥!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清明节,回老家扫墓、踏青,家人齐聚,围炉而坐。喝上一杯明前茶,洗去春的疲倦,准备迎接夏日的火热。

明前茶怎么泡?

1、刚炒制好的明前茶最好不要马上喝,新茶要先放上一到两个星期,味道会更好。经过适当的存放,不仅可以去掉“火”味,而且还可以降低干茶的水分。例如新炒制的龙井茶要放在放有生石灰的缸中干燥,去火,经过一个星期左右存放,泡出龙井茶才能达到“色绿”、“汤清”、“香高”、“味醇”的品质要求。

2、冲泡明前茶水不要用沸水。由于明前茶都比较细嫩,一般以80度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才能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中营养成分也较少破坏。

3、最好选用玻璃杯冲泡。明前茶不仅要求汤绿,味鲜,香气馥郁,而且还要求形美,龙井茶的干茶外形要“扁”、“平”、“直”,碧螺春干茶外形要“卷曲成螺”、“满披白毫”等等。

—知名明前茶—

明前龙井

龙井茶极品,产量很少,异常珍贵。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叶青绿透亮,叶片匀整而有光泽,茶叶中香味清甜,将茶叶进行冲泡,芽叶舒展,片片浮沉与水中,鲜绿漂亮,给人自然纯洁之感,品饮之,味道清甜可口,入口柔和清香,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之感。

黄山毛峰

特级黄山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碧螺春

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云南普洱

普洱茶春茶有分为“春尖”、“春中”、“春尾”三个等级,以春尖为最佳。春尖普洱就相当于绿茶中的明前茶。普洱茶中以春尖品质最佳,香味浓郁,耐泡,汤黄明亮,香气清幽,滋味醇浓。

新疆民间土茶叶的由来


新疆气候干旱少雨,不适宜栽种茶树,凡所需茶叶皆由关内供应。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交易和新疆茶叶经营。而新疆自产的土茶叶,实际上是在茶叶供不应求时,各地群众利用一些野生的植物叶子,经过加工后充当茶叶的代用品。早在18世纪后期,伊犁地区居民即有用山中野生植物叶子充当茶叶饮用的习惯,以后在民间渐为流行,当地称为土茶。

咸丰六年1856年,新疆议征茶叶销售税时,把伊犁土茶也列为征税对象。地方政府仿效国家茶法,对进山采土茶者,均为官厅颁票征课,当年伊犁地方抽收土茶税17100斤税率20%。

咸丰九年1859年土茶产量降为1.2万斤,咸丰十年1860年竟无人进山采茶,次年正月奏明停止征收土茶税。新疆建省后1885年,清户部咨巡抚刘锦棠,询问新疆能否培植茶树,以此作为广开新疆财源的办法,经实地调查后,刘锦棠奏称:“新疆天山南北两路从未种过茶树,绿茶性喜暖,关外雪地冰天,寒冷倍于关内,种植本不适宜。然亦有察其地气较暖,请购茶籽试种之处。应俟购买茶籽到疆,发展试种,有无成效,随时查明办理。”

此后新疆再未提起此事,可见当时新疆试种茶树并未成功。但在新疆建省后伊犁地区又要恢复土茶征课,奏称:伊犁所属大西北,阿东盖两处向有一种野树,当地人取之以充茶,叶大枝粗,味也远逊于南茶之下。现以无人采食,征课之议遂罢。

在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茶叶供应中断,伊犁及塔城等地又有利用野树叶伪造官茶,在民间销售,因价廉尚有一定的市场。在1943年3月,新疆裕新土产公司呈请省政府予以取缔,内称:“查近因茶叶缺乏,伊塔两区民众利用果木树叶、野草等伪造成内地茯茶、大茶、红茶,并冒充牌号以利推销,各族民众只图价廉,不辨真伪,争相购买,发运各区县贩卖者甚多。并且假茶茶质恶劣,饮则泻肚,对于人身之健康损伤实多。”后经省公安管理处遵政府令予以严厉查禁。以上就是解放前新疆自产土茶叶的发生、发展及最后取缔的全过程。

至于野树叶土茶具体讲的是什么树,据翻阅有关资料如《伊犁风物》、胡正华《西陲话旧》中得知,伊犁生长准噶尔柳,结絮如花,俗称柳花,是制柳花茶的原料。另有榆叶茶。伊犁还有大量茎秆可食的野生植物叫酸秆子,也是天山大黄的嫩茎,味酸略甜,叶子能泡茶,还可以熏制高级茶叶。

柳花茶多产于乌苏,在河滩水浅处长有老柳,入夏开青绿花,花朵尖瓣重迭,如含苞待放的小菊花。将这花瓣摘下阴干,用以冲饮,人称“柳花茶”。据说其味清香微苦,保健功效胜于龙井。清代曾列为贡品。清末以来对柳花茶的传颂甚多,王子钝先生早年作《柳花八绝》其一为:“杨柳花开湖水长,柳花作茗沁脾凉。青莲不饮柳花水,空唱柳花满店香。”

榆叶茶则多产于南疆。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反清,兵燹战火,弥漫天山南北。商旅却步,百货停运,无茶可供。尤其南疆居民更苦于无茶,口干腹胀,饮食失调。迫于无奈,他们采摘榆叶,经过焙制,创制出一种新的茶种一一榆叶茶。榆叶茶虽非正品,但也胜于无。如调以盐、牛奶、黄油等混合饮用,则味浓而香,可以假乱真。经一地试制后,各地相继仿造,做法不同,其味各异,于是“榆叶茶”一名又为出产地名所代替,如“库车茶”、“和田茶”,所用原料均为当地榆叶。榆树新疆各地都有,在荒旱之年却可救人于燃眉;榆钱、榆叶、榆皮均可列为嗷嗷待哺者的席上珍品。至于用榆叶制茶,更可发挥意想不到的功能。

新疆各族人民饮用茶叶与国家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把大批库存的茶叶全部投放到新疆给官长发饷,当时称为“官茶”。“官茶”是当时新疆茶叶的重要来源。此后,新疆的茶叶全由内地供给。

建国后1949年1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给新疆调运砖茶3万封60吨。1960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实行“内销服从外销”的茶叶政策,但对新疆人的用茶需求,国家仍给予照顾,采取了保证供应的政策。当年调入3650吨。1961年增为4100吨。1962年增为4200吨。除计划调进外,另增加片、茉、红、绿、花茶,红砖绿砖茶等200吨。由于国家的重视,茶叶在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石笕茶


石笕茶产于诸暨市境内的东白山麓,成名于宋代。南宋高似孙《剡录》将石笕茶与当时进贡朝廷的日铸茶、卧龙茶相提并论,后来成为贡茶。

东白山距诸暨市区近百里,山的最高峰海拔1195米,这里峰峦起伏,顶峰大白尖“上有天池,大旱不涸”,山涧终年流水淙淙,清澈明净,流经茶园四周。茶树大部分生长在由凝灰岩,流纹岩风化发育的土壤中,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茶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5℃、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230天。采茶季节,产区呈现一派“晴时早晚遍地雾,阴时整日满天云“的高山奇观。在这种地理环境中,茶叶肥壮柔嫩,形成了石笕茶优良的原料基础石笕茶曾失传多年,1980年,诸暨市茶叶科技人员为恢复历史名茶,对石笕茶的历史渊源、产地概况、品质特征和采制特点进行详细调查,并与当地茶农座谈,会同专家考证,在此基础上,制订恢复计划。经过三年努力,恢复工作取得成功,并有所创新。在几次省名茶评比会上均名列前茅,1984年5月,获省农业厅颁发的名茶证书。

石笕茶外形挺秀,绿翠显毫,香味鲜嫩,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石笕茶分特级和1-2级,特级又分为特一和特二两个级。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长2-3厘米,采制特级茶的原料,每500克鲜叶有茶芽6280个左右。恢复生产初期,石笕茶生产面积不足100亩,产量仅45公斤,目前面积已扩大到1.6万亩,总产量200多吨。

石笕茶以良好的品质,博得消费者的欢迎,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产品销路亦不断扩大,目前主销南京、上海、济南、北京等城市。

石崖茶如何冲泡?石崖茶的冲泡方法!


石崖茶,生长在广西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上,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了这款茶叶芽叶肥厚,厚实,营养丰富,冲泡后,汤色清澈,回味好,耐冲泡,并且滋味鲜美,回甘强烈,回味无穷,耐人寻味。下面一起来了解下,石崖茶的冲泡方法。

《石崖茶的冲泡方法》

1、茶具准备

准备好茶匙一把,石崖茶2-3克,透明钢化玻璃杯一个。

2、投茶

把准备好的石崖茶,投放进入玻璃杯中。

3、冲泡

往杯子内注入少量的矿物水,浸润茶芽厚,再提高水壶,然100度的沸水直冲而下。

4、分茶

把泡好的石崖茶,分别倒入茶杯内,以7分满即可。

5、品茶

轻轻的摇晃一下杯身,使茶汤均匀,然后再细细品味它的清爽甘泽。

《石崖茶的冲泡技巧》

1、茶具:冲泡石崖茶,一般建议大家选择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瓷器、茶碗去冲泡,这样可以很好的衬托出石崖茶碧绿的茶汤,茶叶。

2、水质:冲泡石崖茶,水质要求一定要好,一般建议选择用洁净度好的优质矿泉水,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也是可以的,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是微酸性,不要用碱性水冲泡,避免茶汤颜色发暗。

3、水温:冲泡石崖茶,不同于其他的绿茶,它需要用100度的沸水去冲泡,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去冲泡出它的香味和营养;所以建议大家用烧开的沸水去冲泡石崖茶。

4、茶和水的比例:冲泡石崖茶,通常茶和水的比例为1:50-60左右的好,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非常的鲜醇爽口。

5、沸水冲入的方式,采用的是悬壶高冲的方法去冲入,这样的话是可以很好的把石崖茶的茶香、茶味给激发出来的。

野生石崖茶,色泽碧绿如翡翠,浓香爽口,并且含碱量很低,品饮后,回味无穷,长期适当合理的饮用,有清热解毒、护肝明目、消炎润肺、美容养颜、降血压、减少脂肪、健胃消食的功效,对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都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不过,这款茶叶是偏寒性,身体寒性的人建议少喝。

石崖茶是什么茶?石崖茶是绿茶!


石崖茶,别名又叫做石岩茶、石山茶,因生长在悬崖上所以得此名。因产地环境自然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促使茶叶叶片肥厚,营养好,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有耐冲泡的特点;并且这款茶叶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经过相关检测,不含咖啡碱,并且内含丰富黄酮类物质,养生保健作用非常的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石崖茶是什么茶?》

石崖茶,是一款没有经过发酵的绿茶,主要产自于广西省境内,分别分布在平南县、平乐县、蒙山县、桂平市、昭平县、金秀县、环江县等县市的高海拔原始森林的悬崖绝壁上,历史悠久,品质优越,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是贡品,甚至当时一度有“仙茶”这样的名称。

《石崖茶的特点》

石崖茶是一款野生茶,生长过程中是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很纯天然,成品茶叶外形紧实、厚重,闻起来有股非常清鲜舒适的海苔味,又带有点甘蔗的甜味。

它的冲泡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绿茶,是需要用开水冲泡的,香气独特,有不同层次的香味,比如马蹄香、甘蔗香,甜香四溢;冲泡后,饮用茶汤的口感非常的绵滑,清爽,有一股很独特的岩崖香味,回味无穷,耐人寻味。

石崖茶的口感特点,就是入口的时候稍微有点苦涩,有清醇的甘甜香味,并且还有植物的清香,回甘强烈,整个口腔都感觉是甜的,很清澈,很独特,饮用过就知道它和其他的绿茶是非常不同的。

石崖茶的营养丰富,内含丰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氨基酸等,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黄酮类最高的植物,含碱量很低,品饮口感好,不会影响睡眠,饮用有清热解毒、护肝明目、消炎润肺、降血压血脂、健胃消食等作用,对咽喉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具有明显的作用。

野生石崖茶营养物质丰富,属国内珍稀的原生态纯天然绿色植物的茶中珍品。该茶以全国最优质的原生态野生石崖茶被入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共和国之最》一书。

精制乌茶土炉烘焙


乌龙茶精制过程中,土炉烘焙是茶内质优劣的关键环节,如果掌握得好,可起到蒸发水分、紧结条形、改良色泽、清除异味、提高香味的作用。反之,则适得其反。下面介绍汕头茶厂的生产情况 。

土炉生火(起炉)及修炉 装炉木炭是否符合要求,是能否焙好茶的前提。填入炉内的木炭需用纯炭。炭头及竹枝、烟蒂等夹杂物在燃烧时易产生烟和其它异味,并易使炉面所盖炉灰龟裂,造成火温不匀;含泥沙太多的木炭,不仅炉火不匀,有时还会使土炉断头。另外,装炭前最好将木炭打小均匀的木炭块,这样既易把木炭填实,又能使烘焙期间火温稳定持久。

装炭时,要注意将炭填实、填均匀。炭堆要高出炉面一定的高度(约33厘米)。点火后,要待燃至炭堆表面出现一层白炭灰时(即炭已烧透),才可盖炭灰。盖灰前,先将炭堆修成面包形,并注意压实。盖灰时,炉心要盖厚些,四周薄些,即向四周逐渐修薄,并注意盖灰不要太厚,以防龟裂。

修炉时,前期宜将炭堆修成面包形,中期略修尖些,后期再修尖,并将所盖炉灰逐渐修薄。对温度较高的焙炉灰要盖厚些,温度较低的炉灰要适当减薄,以保证火温均匀适度,修炉要先用炉杯把四周的炉灰修向炉面中心,将炉脚压实,然后将炉灰修匀。由于修炉易使炭灰飞扬,所以这个工作要在焙茶前进行,以免影响茶叶质量。土炉燃至最后2~3天,最好逐步并炉火,以保持足够的火温。

焙茶 精制乌龙茶土炉烘焙的目的,是通过炭火的低温慢焙,使茶叶蒸发叶中多余水分,达到适宜干燥程度,同时固定和发展香气,增进茶汤色味。

焙茶期间的主要技术环节有:炉温及烘焙时间的控制和翻茶时间的掌握。

茶叶烘焙总是以文火长焙为好,掌握的原则是:茶叶越高级越需文火低温长焙,而低档茶和茶头、茶枝炉温则可适当高些。一般来说,焙高档茶,焙笼温度以84~100℃,低档茶110~120℃,茶头,茶枝110~130℃,时间都可比高档茶略短些。土炉刚生火时,炉温高且生杂味,常用来焙茶头及低档茶,中期炉温较底且平稳,常用来焙高档茶。因为火温过高,茶叶芳香油挥发过多,固定作用减弱,香气降低,同时热化作用过激,一些可溶物质会转化成不溶性物质,轻则使茶叶外形色泽泽枯暗,叶底死梗,茶汤滋味变淡,重则产生焦味失香。据有关资料报道,苯丙氨酸与糖在70℃温度下热化12小时,能出现明显的蔷薇花香,把各种糖分别加入炒青叶的茶汤中,在70℃温度下热化时,发现有一种愉快的蜜糖香味。又据报道,在70~ 75℃的温度下,乌龙茶通过5个小时的长焙,对多种芳香醛的形成很有利。实践也说明,茶叶的蜜糖香及其它一些香气的形成,常产生于低温长焙过程,低温烘焙还有促进糖的胶化作用,产生麦芽糖的香味。

另外,焙茶过程还要经常检查各炉火温是否均匀,最好要求在第二次翻茶后用簸箕按各炉插取小样,按顺序进行审评,及时调节炉温或调整各炉茶的位置,使之火温高低适宜。

焙茶时除控制好炉温和烘焙时间外,翻茶时间的掌握也很重要,其中最关键是掌握好第一次翻茶时间,如果翻得太迟,特别是在焙含水量较高的毛茶时,很容易产生水闷味和造成所焙茶叶青熟不匀,另方面由于茶中的水分渗透到表面需一定时间,故若翻得太快,也易使原来的面层茶产生闷味。一般掌握面上茶焙穿时进行第一次翻茶,此时茶叶散发出香味。同时翻茶次数也需掌握好。翻茶次数太多,易把茶稿碎,只翻一次茶,会使茶叶青熟不均,且易生闷味。翻茶的次数一般掌握2~3次,约每隔2小时翻一次。但要根据炉、毛茶品质、含水量等而定,如果火温高、叶子细嫩或含水量高。翻茶次数应适当多次,间隔时间相对短些,反之长些。翻茶时,要先将焙笼轻轻移离土炉,再进行翻茶。翻茶的动作要迅速、适当,翻茶后焙笼上的茶要保持均匀的鼎状坡面,使得笼底茶、笼面茶位置转移,从而达到着火透彻、均匀的目的。

此外,烘焙的茶叶需严格唛头、级别、批次、体形大小等分别烘焙,不然极易造成所焙茶叶生熟不匀,品质混杂,这一点在焙茶时也需引起注意。

烘焙后的高、中档茶,色泽应呈褐绿色且光润,用手轻轻摸动,会感到轻飘浮动,茶条用手指捏而粉碎,且呈现褐绿色,用鼻嗅能感觉到清香细长的大米香味。开汤后色清黄或橙黄明亮,滋味浓醇鲜爽,香气细长、清香;叶底浅绿黄或金黄明亮。

石 厉-茶 道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喝茶,有的每日都在喝茶,茶是我们每日饮食中最司空见惯的东西。最司空见惯的东西,慢慢地就成了最不了解的东西。“茶”的古字为“荼”,南方一带至今都将茶叫“de”或“te”,英语的“tea”就是通过几百年以前的传教士直接由汉语音译过去的,茶事也随之传入英国等欧洲国家。事实上现在各种名目的茶太多了,饮茶的方式也各种各样。一般来说,北方饮茶的风格朴实简单,而南方人花样繁多。就我们平常在茶馆里所享受到的“茶艺”,也都是南方的饮茶风格,当然还有日本人更为烦琐的。小日本的“”,无疑是来源于中国,他们很早就流窜于我国,只不过他们将中国人的形式化了,甚至有些变态和无聊。唐代的文献中“”已经是常用的词汇。唐代大学问家陆羽著了一本书叫《茶经》,分门别类地讲述茶事,对中国人的饮茶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饮茶之风在我国自古有之,秦汉时期的典籍中就有记载,但极盛在唐代。饮茶在唐代达到高峰,这应该与陆羽有极大的关系。据陆羽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后来陆羽都称之为茶。尤其是陆羽将茶事用“茶经”来概括,而“道”与“经”又意义重叠、不谋而合,看来饮茶对于国人并不是单一的饮事,也不在于花样百出的形式,其中必然隐含着好茶人更高的追求。据说,长在风化的岩石上的是一等茶树,长在沙土里的是二等茶树,长在土里的是三等茶树。春天采摘的茶要比秋天采摘的茶品级高。当春季茶树发芽时,从茶树上采摘嫩叶,根据情况,分为五等,然后高温以免发酵,制成绿茶;如果从茶树上摘下来的青叶,揉捻、晒干,然后发酵,由于叶绿素遭到破坏,出现红色,加以烘烤,便成红茶。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红茶的品位比绿茶要低得多。绿茶保持着翠绿的原色,不论是煮还是滚水泡,其鲜嫩的色泽以及飘逸的清香都让人感到清馨。如果轻轻地抿上一口,那透尽心脾的清爽如游丝—样牵引着你走向这样的原野:山冈、清泉、山茶与朝露。我想屈原《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中国人远古时候饮茶情结的原型,至少,善饮茶者饮茶时的心境不会稍逊此种美妙。当一个人用心接近自然的时候,他也就距离真实不远了。《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宝玉、黛玉、宝钗等夜访栊翠庵,妙玉烹茶待客,除了火候、茶器、选择水的一番谈玄之外,谈到饮茶时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更是饮驴了。”这种说法代表了一种影响很大的饮茶风气。其饮茶,已经不是因为解渴的需要而喝茶了,而是超越了这种具体的需要,到了品味和欣赏的程度。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是此类感觉的一种代表,他品茶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将好茶比做好女。苏轼与历代许多文人一样,将佳人看作玩物。他有一首诗题目是:《携妓乐游张山人园》,至少从题目来看,他在出外乐游时,带着美妓,并且一点也不避讳,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原因要为他遮掩呢?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许多感觉都是玩女人得来的。他非常有名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他将美丽的西湖比做女子,他也将佳茗比做佳人,他还可以把让自己最高兴的事情也用佳人来比拟,这在他的作品中已是常态了。他一边因四溢的茶香而赏心,一边因在热水中绽放的嫩绿的美姿而悦目;他一边品着茶,一边回味那往日里翩翩起舞的一个个倩影。也可能这位大腹便便的大学人、大才子,欢闹的生活是酒,寂寞的生活就是茶了。欢乐的时候,有佳人陪伴,更需要酒来助兴;而孤独的时候,茶的清液让他的思绪更为遥远,茶就是在希望中陪伴他的佳人了。当他因诗获罪,被贬惠州之后再贬军州时,他再也难以有品味女人的雅致,那么他对茶也就失去了相应的品味。此时,他写下的《汲江煎茶》一诗中“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已是喝茶时作者身处困境时的一种痛苦与绝望的情绪写照,很难有饮茶的雅趣。甚至他能品尝到的,可能只是茶的苦涩味了。可是对一个和今天世俗中的许多文人一样,以沉入男欢女爱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又对宦途抱有极大幻想的宋代诗人苏轼来说,他恐怕也很难从茶中能真正体会到苦涩带给同样苦涩人生的玄学境界,因为茶的苦涩,在某种程度能安慰苦涩的灵魂。这也只能是他在潜意识中的体验了。除了苏轼那种牵强附会式的饮茶之外,还有种种更贴近自然与平和状态的饮茶境界。茶叶是大自然中的树叶,喝茶就是品味自然,而不仅仅是品味女人。如此说来,也是自然之道,大部分的国人将饮茶看作是复归自然的一种心境表现。因而人们要求上品的茶必是清淡的,不需要过浓的香花熏制,用理性的概念表述,其味必在似有似无之间,或者既是有又是无。一旦牵涉到有与无,又怎能不成为“道”乎?有与无的问题一直是我国老庄以至现当代西方哲学探究的玄妙问题,但其实国人在喝茶时就早已将其品尝了。《居士传》记述参禅者唐代诗人王维:“斋中无所有,惟药铛、茶臼、经案、绳床而已。”中古时的隐士,采药、饮茶,对于他们来讲,是为了修身养性和参禅悟道。最初茶之所以成为茶,可能与药不无关系。相传神农氏尝百草而遇百毒,得茶而解之。茶可以解毒,这是民间一直流传的说法,这方面我还没有体验,但是茶可以消食、可以消除油腻,我却有着深刻的体会。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参禅者来说,首先要使自己的身体处于寡欲、淡泊的状态,心才能如墙壁一般,空空然进入“壁观”状态,了悟尘世。而茶恰恰就是能使身体变得清爽、安静的较佳饮品,不仅如此,品茶过程的细节、至清之水、茶具都变成了怀有不同文化背景者的一种文化象征,饮茶者因此变得心身俱爽。杜牧《题禅院》一诗说:“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茶烟在杜牧眼里也是可以寄寓某种意味或者进行观赏的一道自然式的风景。在这种意义上,一旦某种现象或某种物质具有了象征的童味,那么意识中的这种物质或现象就进入了艺术或哲学的层次。当强调饮茶的艺术化的一面时,就叫它“茶艺”,当强调饮茶的哲学化的一面时,就叫它“”。因此饮茶悟道和饮茶论道就成了掸家和儒家的家常饮事了。饮茶的过程也就成为一种茶文化了。中国文人就是在这样淡淡的忧郁中,消化着他们的希望与失望。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7376.html

上一篇:如何泡出这些茶的香味?

下一篇:茶叶中那些摸不着头脑的茶名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