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煮茶,不可随意

2019-11-16

等待春天,天气还比较冷,可以围炉煮茶,比泡茶更适宜一些。火苗簇动,驱寒取暖,茶汤袅袅,氤氲翻腾,感觉身体也慢慢舒展开来。

煮茶这事,看似简单,若真要操作起来,还是有些讲究的。有些茶友在煮茶上有些误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避免煮茶的几大误区。

近几年,在茶叶专卖店、高端茶会所,以及一些茶室,都会看到铁壶的身影。铁壶看似其貌不扬却备有沧桑感,粗犷厚重,压得住气场场。由于铁壶煮水受热均匀,能提高整体水的温度,软化水质,煮出的水也会格外甘甜、清冽、顺口。大家都觉得铁壶泡出的茶水好喝。所以有些茶友一旦买了把心仪的铁壶,就喜滋滋地把茶丢入铁壶煮开了。结果等水烧开后倒出来一看,茶汤变紫了,茶叶变黑了,压根没法喝。

这是咋回事呢?不是说铁壶煮出的茶好喝吗?茶友一头雾水。其实呢,主要是铁壶的材质中有气孔,“会呼吸”。煮茶叶时,铁单质和茶叶中的鞣酸反应,会生成鞣酸铁,这也是蓝黑墨水的主要成分,所以茶汤会变蓝黑色。这种成分倒不会有毒,只是可能会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对新购买的铁壶,我们使用前要开壶,只用清水煮进行开壶,切勿用茶水煮,每天煮3至5次,烧开后3分钟把水迅速倒掉,高端壶建议煮10次左右,普通壶最少要煮20次以上。铁壶煮水的确不错,但如果是煮茶叶,还是用银壶、陶壶、玻璃壶等味道更佳。况且,茶友们一般不会把茶叶直接放到铁壶泡,而是用来提高水质再泡茶。如果想把茶直接放入铁壶煮,可以使用茶包袋,这样茶叶残渣不外漏,使用起来也相当便利。

煮茶虽好,但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煮着喝。一般来说,煮茶一般选用两种茶,一种是发酵重的茶叶,如熟普、六堡茶、老茶头、老茶婆、红茶等。还有就是年份较长的陈年老茶,比较适合用煮的方式品饮,比如老白茶、老普洱、陈年岩茶、陈年铁观音等。

煮茶分为直接煮和冲泡后再煮两种方式。滋味较轻的老白茶、陈年铁观音等就适合直接放进煮壶里面煮,而普洱茶之类滋味比较浓的茶叶则适合先使用盖碗冲泡五六遍后再拿来煮。这样可以避免煮出来的茶汤过于浓烈。先泡后煮是许多老茶友喜欢的做法。一道好茶,先用冲泡的方法把它的内含物质一泡一泡均匀地释放出来,然后再拿来煮一下,可以把这道茶的内质全部展现出来。

煮茶不局限煮某一种茶,将不同茶叶组合起来煮可以达到不同的养生效果。不过,绿茶等轻发酵的茶叶,还是以沸水冲泡为佳。

选对了煮茶壶、茶叶后,开始煮茶了。煮茶的投茶量减至平时冲泡量的2/3,接着在煮茶器中投入2/3水。把水煮至微微冒泡还未沸腾的状态,再把备好的茶放入煮茶器中,沸腾后即可饮用。煮茶的时间不能过长,以3至5分钟为宜。当我们喝完一壶的2/3水后再煮,这样就不至于反复沸煮。切忌反复沸煮。

许多人把茶叶放入壶后一般是反复煮多次,甚至一天煮来煮去就是那么一壶茶水,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茶叶在壶中泡制再长时间,也不会产生更多的有益成分,反而会减少。至于一道茶到底能煮多少次,只能说“因茶而异”了。

万物寂静。煮茶,不失为等待春天时光的一大趣事和美事。把握好煮茶的一些小细节,避免煮茶的几大误区,科学、合理地煮茶,才能享受到煮茶的妙处和茶的美味。寒冬腊月里,看着沸水在壶中咕嘟咕嘟地蒸腾,热气在空中飘升洋溢,饮一杯热茶,暖意立即传遍全身,这种感觉也很是享受啊!

Cy316.com延伸阅读

上火不可以随意喝凉茶


有些人由于出现了牙疼肿痛的现象,就开始买一些凉茶来喝,而养生专家却指出,凉茶不适合所有人,喝不对反而会影响人体健康。下列人群不适宜喝凉茶。

1.阳虚体质的人现代人阳虚体质居多。现在许多人终日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体力劳动强度减小和户外活动减少,阳气的推动功能得不到锻炼;此外,空调的使用使人体的季节性变化不如过去那么明显,造成了体内阳气随季节的升发而乏力。因此,许多人的体质在向阳虚过度,已经不能再承受寒凉物质的大量刺激。经常有一些办公室白领出现怕冷、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大便稀、小便清长的现象,就要检查一下是不是凉茶喝得过多了。

2.苦夏的人苦夏的人脾胃阳气的推动运化功能较弱,食物摄入的少,因而抵抗力也相对较低。夏季里汗液分泌较多,而中医认为,汗为人体的“阳液”,出汗过多,阳气会随着汗液外泄,如果此时再服用苦寒的凉茶,就会伤到脾胃,使本来就虚弱的脾胃更加虚弱,正气受损,不但加重苦夏的症状,也会因为免疫力降低导致许多其他疾病。

3.儿童和老年人儿童是纯阳之体,所以特别容易“上火”。但喝凉茶并不是预防孩子“上火”的好办法。因为儿童的脾胃调节功能尚处在建立和完善的阶段,对外来药物的寒凉刺激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反而会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出现腹痛、腹泻。老年人由于阳气渐弱,器官功能衰退,同样会因为凉茶刺激而出现消化系统病变,以及阳气大损的一系列症状。

茶不可随便用一种杯子去泡!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用随便一种杯子去泡,选择正确茶具去泡对茶,除了注重器具的质地之外,还应注意外观的颜色。下面就茶叶与茶具的搭配讲究做一介绍。

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谐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含矿物质成分密切相关,而相同的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黏土烧制,只是烧制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黄、红棕、棕、灰等颜色。而瓷器的花色历来品种丰富,健康茶变化多端。如以主茶具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则更是天衣无缝。

种茶类适宜选配的茶具色泽大致如下:

绿茶:透明玻璃杯,应无色、无花、无盖。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

黄茶: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壶杯具、盖碗、盖杯。

红茶: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或咖啡壶具。

白茶:白瓷或黄泥炻器壶杯及内壁有色黑瓷。

乌龙茶:紫砂壶杯具,或白瓷壶杯具、盖碗、盖杯为佳。

茶叶的冲泡,一般只要备具、备茶、备水,经沸水冲泡即可饮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冲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据茶的不同特性,应用不同的冲泡技艺和方法才能达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道具”简单、泡法自由的传统式泡法十分适合大众。

一般人在家中或办公室中常用陶瓷杯或玻璃杯泡茶,方法简便,但因茶叶与茶汤一起浸泡,易使茶汤苦涩难喝;比较实用的是泡大壶茶,要按一定的比率来放置茶叶与水量,一般标准比率为茶叶∶水=1∶50,大约冲泡5至6分钟后,把茶汤倒入另外的容器内,再慢慢饮用;如需同壶再泡,加入开水即可,但宜加长冲泡时间。

煮茶:不可错过的一种茶体验


茶入水烹煮而饮,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饮茶法,

围炉煮茶、焚香品茗。这样的风雅,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

千百年来,饮茶方式不断演变,明清以后,盛行泡茶。一直到今天,冲泡也是最主要的饮茶方式。

虽然泡茶的方式变成了主流,但在今天,还是有不少人喜欢煮茶。

泡茶时,可以感受到每一泡茶所带来的不同味觉冲击,体会茶的各种变化。泡茶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很有仪式感,让人感到很平静。

煮一壶茶,茶汤的口感非常稳定,听着水沸的声音,会感到非常的温暖。

煮上一壶茶,看着水在壶中咕嘟咕嘟地蒸腾,确实是非常惬意的享受!

确实,要说喝茶,每个人都知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生活必需品,每个人对茶都不陌生。即使自己没有喝茶的习惯,走亲访友时,也会受到一杯热茶接待。

但要说煮茶,很多人就真的没有体验过了,即使一些爱喝茶的人,有各种茶具,茶壶、公道杯、盖碗??????唯独没有一把煮茶壶。

很多情况下,将茶煮着喝会得到更好的口感。

熟普、老白茶、黑茶或陈年生茶通过煮饮这种方式,可以提升茶叶香气,因为水温更高茶叶中的内含物质更容易析出,并且煮茶时间越长,时间越长,溶出越多,茶汤的滋味就会越甘醇。

正所谓“煮茶能得真香,煮茶能得厚韵”,

一般年份久的老茶,老白茶、普洱、黑茶等,煮了真的会比泡了更加好喝。

并且,在很多环境中,煮茶比起泡茶来,要简单方便很多。

在办公室或者家里书房,一边工作一边喝茶,或者一边读书一边喝茶,这时候煮一壶茶最合适了。想喝了,不用准备复杂的泡茶工序,只要拿起煮茶壶,倒上一杯,顿时就能感到茶汤的温暖。

虽然我们经常煮茶,但发现身边的很多人,真的没有尝试过煮茶。

看到冒着热气的煮茶壶,总会有朋友表示没见过,感到好奇。

当然,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饮,这是一方面原因。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缺少一次煮茶的体验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传承千年的茶文化,但我们身边的人,缺少喝茶体验的还是比比皆是;

伴随着国家的复兴,茶文化必定会越来越普及。

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茶文化的普及中尽自己绵薄之力,传播茶知识,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喝茶体验。

“凉茶”不能随意喝


大热天里,确实有很多家庭都喜欢从药材铺买来“凉茶”自己煲,煲好后全家老少一起喝,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没多大问题,其实是错误的。 大人和小孩因年龄体质的不同,对凉茶的要求也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老年人体质弱,消化功能衰退,黄柏、黄连、黄岑等寒凉药对其是不适合的,因为他们的药性都过于寒凉,老年人喝后易拉肚子,而年轻人则不同,体质比老年人相对要好,在对凉茶的要求各方面都显得低点,不像老人太寒了易起副作用。 而小孩通常都会有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且易燥火,因此在给小孩喝的“凉茶”里最好能加点健脾消食、清肝火的药材,如山楂、麦芽、神曲等。 经常也能听到有人说因为喝“凉茶”喝到肚子疼,甚至拉肚子的,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其脾胃虚寒,肠胃不好,吃凉药当然要受不了,二则也有可能是因为凉茶喝得过量了,过犹不及,导致拉肚子。因此在喝凉茶时一定要适量,不要以为喝越多越好,喝越多就越能把“火”给降下来。更有甚者,在不热气的时候也拼命喝凉茶“预防”,而且是不分药效地乱喝一通,这是很危险的,这就和乱吃药一样,有时不但起不了预防的作用,反而会把身体搞垮。 同时喝凉茶也要依个人体质而言,体质差,寒体型的朋友就不应再喝寒凉药了,因为喝了反而会受不了,伤身体,甚至还可引起肾虚。 热体型的人则相反,对吃苦寒药无多大顾忌,但也应分清自身热气上火的类型,据自己所属类型来对症下药喝“凉茶”。 中医里的热气上火大体可分为几种,分别是虚火、实火、心火、肝火、肺热,这五种热气按其症状表现的不同又各有不同的“凉茶”。 虚火时可服“六味汤”(即六味地黄丸的配方)来滋阴降火,其症状一般为眼睛干燥,咽疼,腰酸腿疼等。 实火一般表现为便秘、口干等,可服“牛黄解毒片”来清热解毒(牛黄5g雄黄50g石膏200g大黄200g黄芩150g桔梗100g冰片25g)。 心火一般表现为小便黄、舌头尖疼、口腔溃疡,可服些“导赤散”降心火(配方包括生地、黄连、木通、淡竹叶、穿黄连、石膏等)。 肝火则表现为眼睛涨痛、两肋涨痛、口苦、小便疼等,这时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来清肝泻火(柴胡、黄岑、木通、车前子……)。 肺热的症状是感冒咳嗽、流鼻涕、痰黄、生痤疮等,这时可煲些百合、地黄、麦冬、当归、玄参等“百合固金丸”来滋阴清肺。 总之,在煲凉茶时最好是能根据自己的“热气”和体质来选择药材,切不可胡乱选药。 虽然不同体质的人对凉茶的要求不同,但有些中性温和的药还是老少皆宜的,比如受大众欢迎的夏枯草、鸡骨草、木棉花、金银花、火炭母等。除此“良方”外,某医药门诊的中医科专家郭医生还向市民推荐了一种老少皆宜,清热解暑,防治感冒,清热解毒,消食健脾的“凉茶”,其配方是:玄参10g荆芥10g卜荷10g藿香10g荷叶10g神曲10g苏梗10g甘草5g芦根10g绵因陈10g山楂10g火炭母10g淡竹叶10g车前草10g桑叶10g白芷10g,这种“凉茶”喝起来味觉不错,微甜,有兴趣的朋友不防试试。

我只想随意喝杯茶


我只想随意喝杯茶

很久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时间忙是一个原因。其实更主要的是早已习惯在这种自觉无聊的熙攘中做一个冷眼旁观,甚至都不屑于观望的人。

今日昆明又陷入白茫茫的冷中。朋友在微信上聊及一个问题,说前久抽空去参加了广州的茶博会,然后心里多少有了些惧怕。来路不同的商家龙蛇混杂,搭个台子,弄一般般小姑娘穿上粗麻茶服(一定要是粗麻的),弄点古乐,流水线般的统一动作沏茶、泡茶-------作为一个吃瓜群众,茫茫然;作为对茶有着深厚情感的人,更加茫茫然--------于是,我们聊到了“茶文化”。谈话由于要出门办事而暂停。但是身处凛冽的寒冷中,我思绪飞舞,杂七杂八想了很多。记录下来也算对这个问题有个总结吧。

这是一个关于“文化”的话题。话题本身很大,我的思想很小。随便聊聊。

一说“文化”,总有种乱花欲入迷人眼的感觉。当今社会(特指大语境),尤其是商品社会(特指小语境)无不高谈“文化”。有人说这是一个穿着“文化”的衣服招摇撞骗的时代。弄个茶叶,大谈茶文化;弄个玉石,大谈玉文化;弄个紫砂,又是紫砂文化-------官场有官场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校园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鄙视别人会来一句“没文化真可怕”!文化如影随形。

今天,我要说的是小语境中所谓的茶文化。

这么多年来,作为凡夫俗子的我始终没能弄明白真正的茶文化是什么?

打小跟着老爸喝茶,那时候不讲什么文化,口渴了,端起大杯咕咚咕咚牛饮一番。对茶的理解来源于老爸——回甘强烈,生津快,好茶!老爸喝茶不讲究,抓一撮扔杯里,八磅水壶里的水一冲,茶汤也不分离,一喝一上午,茶淡了,下午再换新的。后来大学毕业,一不小心入了茶江湖,才知道原来江湖险恶,茶叶里有那么多门道,喝个茶都不能纯粹了。

我想喝真茶,喝好茶!

在茶海里噗通两下,发现再想出来,难了。茶叶里值得去学习的东西太多,有些可能受益一辈子。而且,走着走着发现和我一样想法的人也很多,大家一路相伴,不愿离去。只是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周围很多人打着茶人的旗帜,做着别样的事情。琳琅满目的茶艺培训,花样百出的品鉴活动------都打着文化的旗子,这江湖越来越混,让人不由得想到一个场景《天龙八部》里星宿老怪丁春秋的每一次出场。此人能耐有多大不好说,但擅于宣传,走到哪里都有一帮帮弟子,声嘶力竭的满世界嚷嚷:星宿老仙,法驾中原,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无论是书中的他派之人,还是现实里的书迷、影迷,听到这句话无一不是乐不可支,全都坚信丁春秋是无耻到姥姥家了!可为何深陷其中的诸人却无法看透呢?这世间,无处不在上演着“皇帝的新衣”啊。

如今的茶叶市场,形式大过了内容。

卖方市场的“文化”传承与买方市场的心理安慰同脉相连,也许是这个市场现今的主旋律了。茶叶成为一种媒介,引介着各种“道”进入了各个有着文艺小心思的中、老“文青”的生活中。伴随茶道,有着什么香道、花道等等,生活美学大行其道。可事实上,有多少传道者真正懂得那“道”呢?在我看来,很多“道”已经被弱化为很多人早晚必喝懂得那一碗鸡汤了。曾经有个女性茶友,原本在茶路上稳步前行着。后来不知入了何门何派,一会儿弄香,一会儿练书法,更有趣的是每天都在朋友圈发布各种摘抄,从茶到器,再到各类鸡汤------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类“道”上女性居多,而男性走的是另一条“道”——老茶。深入其中的各位自娱自乐也许也是好事儿。可不管怎么样,任何事物形式大过了内容,这本身就是病。

要知道穿上“禅茶一味”的马甲,茶还是茶!

很多人可能跟我有同样的感受,就这样溜达溜达,溜达进一家茶店,大致会看到很多茶店都同质化地拥有一幅字:禅茶一味。

很多茶商在销售的时候也拼命说“禅茶一味”。然而何为“禅”?何为“茶”?何为“禅茶一味”?有几个人能够把“禅茶一味”理解透,讲透?在很多茶商那里, “禅茶一味”无非是卖茶的一件外衣,包裹着一颗颗卖茶的心——茶历经多少载,那么厚重的文化,如今衣衫褴褛,只剩下逐利了。所以我不敢轻言“禅茶一味”。在茶商那里喝茶,要脱掉“禅茶一味”的马甲,还原茶本身。记得我的紫砂老师,也是我的茶友跟我说过:买紫砂壶时如果进到一个店,卖家只会跟你说这壶是国家级什么什么的,泥料如何如何好,你可以转身就走了。我遵循这点,照着这个少走弯路。

最近一直在思考人与空间的问题。也许是人赋予了空间意义,又或许是空间造就了某一群人。正如远久以前的那个暮春,有这样一群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文化自然延续,而无需摇旗呐喊。

在潮州,串门做客,主人家第一句话就是“来,食茶!”安静的老巷子,几个白发老翁老妇,小圆茶盘一放,泡起茶来。什么是潮州茶文化,他也许说不清,但他可以泡出一泡惊艳的潮州工夫茶。所谓文化,已在生活中,化繁为简。所有的精髓,都在生活中。

目前的我所能理解到的茶文化,实际上就是让你能有那么一刻聚精会神的时光,静下心来,找到本我,时间一长,真正做到 “以茶养性”,“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的你我也许突然顿悟,也许一直寻找-------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7359.html

上一篇:喝茶失眠伤胃?茶说:这个锅我不背

下一篇:茶梗,你知多少?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