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药和茶疗的中医理论基础

2019-11-16

数千年来,有关饮茶与健康的记载很多。特别是我国古代,茶常被当作药物使用,在祖国的医药学宝库中,茶作为单方或复方而入药的,颇为常见。

茶药与茶疗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圆题写的“荼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放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

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且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此外,明代于慎行《榖山笔尘》也称茶能“疗百病皆瘥”。

茶疗的实施,有两个层次的概念。狭义的茶疗,仅指应用茶叶,未加任何中西药。当然,这是茶疗的基石与主体。没有这一基石与主体,茶疗就不能成立。由于茶叶在传统应用上其功效已有二十四项之多,所以光是茶叶一味也足以构成茶疗体系。茶疗的第二个层次概念,就是广义上的茶疗,即可在茶叶外酌加适量的中、西药物,构成一个复方来应用。当然,也包括某些方中无茶,但在煎服法中规定用“茶汤送下”的复方。这实际上是茶、药并服。

由于我国地大物广、语言多歧、各家意见互异等原因,在茶的本草记述方面每多不同。

“性味”理论m.Cy316.coM

性味,是中药的重要理论,一般又可称之为“四气五味”。四气(或四性),即寒、凉、温、热,表明药物的寒热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药物的味道。这两者,都与该药的功效与主治有着很大的关系。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改作“味苦、甘,微寒,无毒”基本相同,只更动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是比较符合茶的实际味道的。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甘者补而苦则泻,可知茶叶是功兼补、泻的良药。微寒,即凉也。具寒凉之性的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这也与茶的实际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论述,也大体类似。例如:《本草拾遗》作“寒,苦”,《汤液本草》作“气寒,味苦”等。

“归经”理论

“归经”理论,是比较晚出现的中药理论,到金元之际才盛行起来,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谓归经,是指药物的主要功效所属的“经络”与脏腑。例如:治咳喘者,归于肺(手太阴)经;治排尿疾病者,归于肾(足少阴)经或膀脱(足太阳)经。茶的归经,据《汤液本草》是“入手、足厥阴经”(手厥阴属“心包”,足厥阴属肝);据《雷公炮制药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学说(一般称为“脏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脏,说明功效是十分广泛的。

功效与主治

功效与主治,是中药的最主要内容。没有功效与主治,就不成其为药物。上文曾述及“茶为万病之药”,可知茶是有很多功效与主治的。功效,亦可称之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一种抽象名词,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主治,是指所能治疗的主要病症,如同书正文中的“瘘疮”、“热渴”等。关于茶的功效,大致可以归纳为二十四项。

茶的药理解释

至于为什么茶叶能有这些功效与主治呢,本草自有它的解释,一般系从气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归经等理论加以阐述。如《本草纲目》解释茶的药理作用说:“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明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延伸阅读

茶药与茶疗


中国古人曾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也对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道通天下。

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于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以阻断亚硝酸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

它还能吸收放射性物质达到防辐射的效果,从而保护女性皮肤。用茶叶洗脸,还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减缓皮肤老化。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中医“清火”的茶疗方


从西医角度讲,眼睛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都属于炎症反应,但病因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如前二种肿痛多与病菌或病毒感染有关,故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有效;而口舌生疮则可能与维生素B2缺乏有关,应以补充维生素为主。

从中医角度讲,不同的“上火”症状与不同脏腑的“火热之邪”有关,治疗时应辨证施治。

体质不同,上火各异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上火”呢?这可能与个人的体质有关。容易“上火”的人体质偏弱,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而表现出“上火”的症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生活不规律、饮食上偏食或偏嗜(如过多食用热性食物)等,都可能是引起经常“上火”的原因。

从中医角度讲,灭火不但需辨明是哪种脏腑之“火”,而且还要辨明是“实火”还是“虚火”。如果是“实火”,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服用不同的泻火药物,常常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是“虚火”,则要以“补虚”为主,再酌情加入泻火药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当“上火”的人不清楚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不知道是属于哪一脏腑有“火”时,最好到医院请医生进行诊治,切不可盲目服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病情。

1、肝火

表现为目赤肿痛,同时伴有头晕脑涨,口苦咽干,面红易怒。中医辨证为肝火上炎,治疗应以清泻肝火为主,用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麦冬等清肝火药进行治疗。目赤肿痛较重者,可酌加蒲公英、大青叶等清热泻火药。

茶疗方:菊花薄荷茶

原料:菊花10克,金银花5克,薄荷3克。

用法:开水冲泡后饮用。

功效:清肝明目。

2、心火

表现为口舌生疮,心胸烦热,失眠,尿黄便结等症状。治疗以清泻心火为主,可选用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等,中成药可选用牛黄清心丸等进行治疗。

茶疗方:莲心茶

原料:莲心5~10克。

用法:开水冲泡后饮用。

功效:清心除烦。

3、肺火

表现为咽喉肿痛,干咳无痰,口干咽燥,声音嘶哑等症状。治疗以宣肺泻火为主,可用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等,中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等进行治疗。

茶疗方:银花玄参饮

原料:金银花10克,玄参15克,桔梗5克,生甘草5克,薄荷3克。

用法:将诸药(薄荷除外)浸泡半小时后,加水煎煮30分钟,加入薄荷,再煎煮5分钟,取药液服用,1日3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4、胃火

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等症状。治疗以清泻胃火为主,可选用胖大海、罗汉果、丹皮、生地等,方剂可选用清胃散、凉膈散等,中成药可选用牛黄清胃丸等治疗。

茶疗方:罗汉果凉茶

原料:罗汉果2~3枚,胖大海1枚,冰糖或蜂蜜适量。

用法:罗汉果去壳加胖大海用开水冲泡,加入适量冰糖或蜂蜜后饮用。

功效:清胃凉血。

茶和食物搭配的基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和食物搭配的基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茶与食物搭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菜肴和饮料的味道,所以当您所选配方的风味和强度得到很好的补充并且被采摘的茶的香气强调时,您就会发现最好的组合,反之亦然。选择合适的茶可以将常规晚餐变成独特的烹饪体验,您不必成为鉴别家就能分辨出来。

今天我们将讨论配茶和食物的基本事实。关于不同类型茶叶的详细指南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讨论。

品味是个性的。因此,在探索食物和茶之间的自然相互作用时,实现良好的配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您的味觉。但是,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更轻松地探索口味。食物和茶有三个你可以匹配的关键元素-口味,质地和成分。

味道

当茶的风味和香气与食物中的风味相匹配,协调或突出时,就会产生配对。当口味在你的舌头上相遇时,它们将“相互认识”并实现口味的和谐。花香,果香,坚果,烟熏,泥土,辛辣,多肉是一些口味。

质地

无论是相似还是对比,茶和食物的质地都可以成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支撑物。食物可以是颗粒状,干燥,油性或粗糙的质地。有些茶有黄油味;其他人可能是口感的口感。尝试用汉堡包煮浓烈的红茶。

搭配

成分是舌头感知的基本元素-甜味(蜂蜜),咸味(培根),苦味(莴苣)和酸味(酸橙汁)。一种明显的味道搭配是带有甜味菜肴的甜茶-这是甜味成分的镜像。用蜂蜜加甜的茶是许多甜点的必然之选。

茶是一种多功能饮料,您可以将它与各种食物配对,从经典的墨西哥菜到甜巧克力甜点。因此,每当您准备食谱或选择要订购的食物时,请考虑其主要成分并根据它们选择您的茶。

想了解更多有关此事的好奇心?查看()以后的文章,或者进入其他栏目查看相关文章。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和食物搭配的基础》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经网(cy316.com)茶疗养生频道为大家提供茶疗养生、2022茶疗养生、茶疗养生与保健、茶疗养生知识等。《茶药和茶疗的中医理论基础》一文由我们精选撰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们还准备了如乌龙茶疗专题供您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7263.html

上一篇:熟茶标杆7572

下一篇:茶叶内最具争议的物质——咖啡碱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