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唐代如何饮茶?
第一个步骤:准备工作--烘干茶饼
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
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已受潮,还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便于碾碎。
唐金银丝结条笼子
以笼装茶,用温火慢烤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可使茶饼内外都干透,不致造成外干内潮;二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纯正。
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法门寺所出的鎏金银笼子,制作精美。
笼底焊有四足,笼子体积不大,据估计这样大小的笼能盛放四五两小串茶饼。
第二个步骤:烧水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
民间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
但作为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显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
唐壶门高圈足银风炉
唐系链银火筋
筋,又称箸、筷子。
古人对茶具的认识,不同于今人。
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
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
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道著作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
民间用的火筋,常用铁或熟铜制成;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
第三个步骤:碾茶
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
地宫所出的茶槽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
唐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用来保持槽内干净卫生,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的药碾槽。
茶之苦涩,因何而起!
茶的苦涩,总是让许多饮茶门外汉感到苦恼,觉得苦涩即茶质差,其实不然!
无论茶叶品质的优劣,茶的苦与涩都是茶叶与生俱来的。茶的苦与涩,我们可以分开来说。
涩是一种味觉,但是它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在味觉中占据着很特殊的位置。涩是一种阻滞的味道,有些收敛,但又不同于苦味,比苦味的生理感受更加明显。
苦同样作为一种味觉,却比涩味更加明显的能够通过舌尖的味蕾来感知,之所以人们常常将苦涩放在一起提,是因为这两者皆是品尝了就让人感觉心情不好的味道,常见人们会以苦涩来形容生活、命运的不如意。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茶叶的苦涩不仅仅只是与生俱来的咖啡碱、花青素、茶多酚、儿茶素等等物质引起的,相同的茶叶由于加工方式或者采摘时间的不同,苦涩的清晰度也不尽相同。
例如:绿茶在制作过程中,“杀青”这一环节会通过高温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使茶香更为明显。但是“杀青”这一步骤需要把握合适的温度和时间,若是有所差池,就会令茶叶的涩味相对更重些。
普洱茶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贮藏陈化之后,氧化聚合,茶汤的涩味就会消散许多。
相关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