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懦弱一派的茶道

2019-11-13

昔日一起在北京夜里呼啸而聚的老愤青们,因为人至中年,精力气质各不同,渐渐裂变,粗略可以归纳为“茶派”和“酒派”。

酒派常要挑战,要博杀。战什么杀什么却又各自不同,有的要挑战世俗,有的要博杀高雅,还有的单单瞄准日趋老化的身体。喝酒,并且是大酒,甚至是兜里揣着降压药的大酒,是这场挑战、博杀的形式。

相对酒派的激进,茶派是温和的,心平气和,很少动怒,对自己内心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外界纷杂世事的关注。当然,以酒派看来,这不是什么温和,这叫逆来顺受,分明就是懦弱。我就不幸被划归懦弱一派。

懦弱一派中有人在望京开了家茶人道馆。是一片玩家的舒适天地。

绕过一个自己砌的小花坛,几个铁架上随意摞着各类普洱茶饼,标识了小店的主题。和一般茶馆不同的是,店里的玩意儿特别多,小玻璃展柜里,有店主收藏的纸扇、不同朝代的茶具,全是文物。墙上挂的也是文物,郑孝胥的对联、陈少梅的工笔。沿墙地上一溜排开砖红色的南丰泥炉,土气但有风韵;墙角斜插着一柄日本武士刀,价值不菲。

这些东西不光是摆设,它们是茶人道馆的灵魂。店主不光喜欢这些,而且是真懂。我们一落座,不用逗,他就自然开讲,每件小玩意儿背后都有故事,比如陈少梅的那幅工笔,是他天蒙蒙亮的时候去逛潘家园,从一堆废纸里淘唤出来的一张皱了吧唧的废纸。生怕卖主回过味儿来反悔,抱头鼠蹿奔了荣宝斋,裱好一看——噫!对了对了,没走眼啊。

店主是个颇具北京风味的玩家,满人,祖上做过清朝大官,不过他懒得说这个,说那都是瞎掰。大概是喜欢茶,也可能是天性懒得博杀,渐渐地就从职场退隐了,日日浸淫在这个小店,玩得不亦乐乎。不过你说人家不博杀吧,人可是拿了日本剑道五段证书的,那把武士刀不纯是个摆设。

茶馆开着,生意做归做,顶级好茶老没机会显摆,因为实在忒贵了,七八百一泡的“小黄印”、六堡黑茶,真少人问津。怎么办呢?没关系,自有懦弱一派来捧场。隔三岔五,亲朋好友纷至沓来,泥炉烧水,会凉得慢,白银的茶托、清早期的壶碗一一精心伺候,一口几十年前的陈茶,在七八张嘴里呼噜呼噜乱响一气时,天南海北,花鸟鱼虫,嘴里可就没边没沿儿了:上回那个明式炭盆怎不见了?新拿这鸟笼子有嘛讲究……腐朽得一塌糊涂。夜深人静之时,楼板踩得嗵嗵响,依依惜别。想起来就留点茶资,也有忽略的时候,那就活该店主穷忙活了,好在人家也不在意,日子悠悠地长着呢。

日子过成这样,被人说成懦弱我也甘愿。何况在我看来,讨论酒派茶派孰是孰非没有意义,不如共存同一蓝天下,各讨各的乐趣。

小编推荐

[恒品茗茶]安徽:以茶立德 徽派茶道


徽州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

4、涤器,洗涤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

以上""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川派花茶研发之路


川派花茶研发之路: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几经波折终获馥郁花香

北宋著名茶学家蔡襄在《茶录》中曾有记载:“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这是中国关于花茶窨制的最早记录。

花茶又名香片,是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明代程荣在所著的《茶谱》一书中有详细描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放,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

花茶香气馥郁,既有茶之甘冽,又饱含花之芬芳。在网络交易平台,花茶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其中,川红集团以杰出川派花茶为代表的产品系列备受追捧、深受好评。

依托优质资源,川派花茶的创新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川红集团在花茶的开发研制方面,可谓煞费苦心。2010年之前,市场上的花茶大多以绿茶窨制,按照传统技艺加工而成。

川红集团研发中心以自身优质红茶为基础,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实验,终于开发出了“栀子花红茶”产品。从研制第一年的百余斤,到第二年的接近2万斤,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从四川高县走出去的栀子花红茶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例如加拿大这样本身就极其喜爱红茶的客户,更是对栀子花红茶这样的创新产品赞不绝口,每年订单都是阶梯式的增长。

为什么想到用红茶代替绿茶制作花茶?

川红集团生产部副经理、老宜宾茶厂厂长贾彦东说出了创新之初的想法:“其一肯定是因为我们川红就盛产红茶,这就占据了原材料方面的优势。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许多都不爱喝茶,我们也希望用这样优秀的创新型产品,让更多人知道四川红茶的味道。

虽然相较于绿茶窨制,红茶吸收香气较为缓慢一些,但优势在于红茶吸收香气后另有一番风味,与绿茶窨制的味道大不相同,值得品饮。”

保留传统工艺,做高品质花茶产品

栀子花红茶,是川派花茶的杰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产品创新难题。红茶以前并没有花茶的产品,栀子花红茶的上市,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川红集团栀子花红茶以一芽一叶的川小种红茶茶坯为主体,选用宜宾莲花村高品质黄栀子花进行窨制。这让喜爱花茶的朋友第一次接触到以红茶窨制的产品。

贾彦东告诉我们:“新鲜栀子花的要求是:不能在下雨天采摘(水汽重,影响窨制),温度低不能采摘(高温下栀子花香味更浓),不能在上午采摘(可能含有露水)。新鲜采摘的栀子花必须在短时间内送达厂房。”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栀子花并没有药用价值,只有“黄栀子”这个品种,才有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的功效。而宜宾莲花村所种植的栀子花,正是“黄栀子”。

无论何种花茶,窨制都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

经过多次实践与摸索,贾彦东掌握了窨制栀子花红茶的秘密:“窨制其实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每次毛茶吸收完鲜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然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所以只要是按照正常步骤加工并无偷工减料的花茶,无论档次高低,数泡后仍应香气犹存。”

冲泡出的茶汤橙黄明艳,香气饱满而极具穿透力。黄栀子特有的清雅花香与红茶的熟果甜香相互碰撞交融,配上浓厚的茶汤,汤感有力但对口腔的刺激性很小。茶汤丝滑、甜度高,尾韵的乳糯感让整个汤感柔顺甜美。

在研发过程中,少有资料可以借鉴,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难关都是靠着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慢慢摸索。温度应该固定在哪个范围?含水率多少才算合适?窨制时花与茶的比例如何?这些如今看来简单的问题在研发之初都堪称天堑。

如今,川红集团生产的栀子花红茶已经成为川派花茶的杰出代表之一,远销海内外。

在花茶这类特殊的再加工茶领域内,川红一直走在四川花茶的前沿。以栀子花红茶、茉莉花茶、玫瑰红茶等高品质花茶为代表的产品系列深受消费者好评,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一杯芬芳馥郁的花茶足以慰藉一天的辛劳疲惫。

潮州式泡法之——潮州的杂派泡法


潮州式泡法

自古以来,各产茶地区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泡茶方法,以盛产风凰水仙闻名的广东潮州对于泡茶也有自己的特色,世人称之为“潮州式泡法”。这种泡法主要是针对制作工艺相对粗糙、价格不高的茶叶,经过潮州式泡法,同样能使其冲泡出不凡的风味。安溪式泡茶方法重视一气呵成,讲究在泡茶过程中凝神静气,尽量避免干扰,使泡茶者的精、 气、神达到完全统一的境界,这是泡出 水准的前提。同时,该泡法对于茶具的 选用、动作、时间以及茶汤的变化,要 求都极为严格。下面介绍的是潮州式泡 法之一——潮州的杂派泡法。

潮州式泡法对茶叶冲泡前的准备工 作要求十分精细,从备茶具开始,要求 泡茶者正襟端坐,凝神静气,包壶用巾 放在右边大腿上,擦杯白巾放在左边大 腿上,桌面上放两面方巾问摆放茶匙。 准备就绪后,将烧得滚沸的开水倒人壶 内,继而再倒入茶盅进行温壶、温盅。

持壶在包壶用巾布上拍打,水滴尽后轻轻甩壶,像摇扇一样,手腕要柔,直至壶中水分完全干为止,这一步骤称为干壶。以手抓茶置茶,根据干茶的干燥程度来确定烘茶时间的长短。烘茶并非就火炉烤,而是以水温烘烤,如此能使粗制的陈茶霉味消失,有新鲜感,香味上扬,滋味迅速溢出。在抓茶时,如果感觉茶叶没有受潮,不进行烘茶这一步骤也可以,如果感到茶叶受潮,就可以多烘几次,烘茶这一步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的。烘茶时,将茶盅内的水倒人茶杯中冲洗茶杯;烘茶后,要进行冲水,将茶壶从池中提起,用壶布包住,轻轻摇动,使焘内外温度均匀一致,然后再次将茶壶放人茶池中,将适温的水注入壶中。茶壶完成冲水后,迅速将其提起,至于桌面巾上,按住气孔,左右快速摇晃,即摇壶,目的是使茶叶浸出物浸出量均匀。潮州式泡法茶叶共经历三次冲泡,若第一泡摇四下,则第二泡、第三泡则顺序减一,按住壶孔摇晃后,随即倒人茶海。第一泡茶汤倒完后,就用布包裹,用力抖动,使壶内上下湿度均匀。抖壶的次数与摇次数相反。第一泡摇多抖少,往后则摇少抖多。潮州式泡法要求茶汤在三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一致,所以在泡茶过程中一定不可分神,三次冲泡完成后,才可如释重负地与客人开始分杯品茗。

禅茶茶道一种


一﹑用具

1.碳炉一个 2.陶制烧水壶一把

3.茶桌一张 4.兔毫盏若干个

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

7.香炉一个 8.香一支

9.木鱼一个 10.磬一个

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则等一套 13.佛乐磁带或碟片

二﹑基本礼序

1.礼佛──焚香合掌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三﹑解说词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礼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还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禅茶共十八道礼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烦恼﹐拋弃功利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关于小茶人喝茶,反对派怎么说?


先听听来自茶友们的一些声音:

传承系---“我喜欢喝茶,而且从喝茶中获益良多,也希望孩子能喜欢。但小孩子究竟能不能喝?喝什么茶?却有点拿不准。”

纠结系---“想给孩子报了个泡茶兴趣班,期望孩子养成从容、专注的秉性,从泡茶中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可又听说喝茶会影响儿童发育。”

佛系---“我们六堡农家,没有刻意规定小孩子几岁才能喝茶,泡一大壶老茶婆放在家里,小孩子渴了就倒着喝。”

养成系---“我家孩子自从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最大的好处是戒了饮料,原来每天偷偷喝可乐,现在更爱茶的滋味。”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儿童能否可以喝茶的问题,声音不一。

反对派

反对派的视角也很独特,理由也很充分:

1.茶中的咖啡因等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易出现睡眠减少、精力过剩、身体消耗增大,影响生长发育。

2.儿童的身体自我调节功能较低,孩子喝茶后,更出现“茶醉”现象。

3.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茶中的鞣酸可以引起消化道粘膜收缩,并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凝块,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4.一般的茶都有利尿功能,儿童喝茶后,在利尿过程中,鞣酸和茶碱会造成钙、磷等矿物质的流失。

5.茶不利于铁的吸收,易引起儿童的缺铁性贫血。

听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更纠结了呢?

其实,饮茶的益处自不必说,只不过,儿童尚处在成长阶段,代谢特点与成人有异,所以在饮茶时自然也不能套用成人的习惯。

小编根据前辈的经验,总结了儿童饮茶的注意事项,家长朋友们学起来吧!

1.适饮年龄:一般建议,学龄前儿童尽量少喝,或者不喝。

2.根据年龄严格控制饮茶量。成人每天喝茶最好控制在15克之间(此处指干茶重量),儿童至少应该减半,每日饮量不超过2~3小杯(每杯用茶量0.5至2克)。茶水过量会稀释胃液,引发消化不良。

3.不喝浓茶。茶汤浓度大约为成人浓度的三分之一。饮茶太浓,茶叶中的单宁易与食物中的铁质结合成不溶性的复合物,从而影响对铁质的吸收。而且浓茶刺激胃壁,也可使胃粘膜收缩,胃液变淡,影响消化功能。

4.控制好饮茶时间。要白天喝,上、下午皆可,尽量不要在傍晚和晚上喝茶;空腹不饮茶,饭后不马上饮茶,临睡前不饮茶。

5.温饮为佳,茶汤温度以不超过40度为宜。

6.生病服药期间不要饮茶,以免影响药效。

7.父母可以根据季节为孩子选择不同品种的茶叶。夏季可以选择有清热解暑、提神清心作用的绿茶;春秋季节可以选择花茶,冬季喝点铁观音、红茶等发酵类茶。

8.不建议饮用市场上销售的瓶装或罐装茶。

茶道“诚信是一种人格的基本”


《世说新语·德行篇》一文说,当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时,有一人想一同登船避难,但却遭到华歆屡屡拒绝。王朗持相反意见:“这船还有空间,为何不让他上船呢?”但是,后来眼看追船即将赶上,王朗却想舍弃那个人。华歆将那个人留下,并对王朗说:“我当初屡屡拒绝他登船,原因便在于此,你既然先前已经答应了别人的托付,怎么可以在最危急时背弃他呢?”后人便依此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笔者认为华歆的德行修养的确高,但是世上之人能真正达到华歆境界的少,只达到王朗境界的人多呀!

以家父为例,前些日子家父去美术馆参观,笔者开车去接家父,而家父也答应了他的同事,顺便载同事一程。当回到家父同事的家附近,同事要求开进他家门口的胡同,方便他下车不用走太远时,此举却引起家父的不快。当同事下车后,家父开始念叨,认为载他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反正大马路离他家也只有一小段路,为什么要让我们开进去,这样等会儿开出来会不方便等等。这不就是变相的王朗吗?虽然不似王朗想弃人于不顾,但在背后说人是非也不太合宜。既然已经答应了同事,何必在乎这一小段路呢?而这也是一般人常常不自觉犯的小错误。

所以“诚信”并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课文,想想看,你是否曾经也做过没有诚信的事情呢?从今天开始,试着把“诚信”从名词变为动词吧!

禅茶茶道一种(图)


一﹑用具

1.碳炉一个 2.陶制烧水壶一把

3.茶桌一张  4.兔毫盏若干个

5.茶洗一个 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

7.香炉一个 8.香一支

9.木鱼一个 10.磬一个

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则等一套 13.佛乐磁带或碟片

二﹑基本礼序

1.礼佛──焚香合掌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三﹑解说词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礼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还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禅茶共十八道礼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烦恼﹐拋弃功利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唐代三大茶道类型的形成(之一)


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高度发展与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类型号的形成尊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根据对活动目的、特点及思想的分析,唐代类型,可分为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以陆羽为代表的茶艺类、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类三种。

以释皎然、卢仝为代表的《修行类》流派的形成。以目前了解的关于“”一词的最早记载,见于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如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脑。此物清高世莫如,世人饮酒多自欺。悉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激情满怀,文思似泉涌井喷,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生动地抒发了饮茶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三饮”便得道了,而这个道是世人极难得到的。连“采菊山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以田园生活隐居,寄情于田园山水的超脱行为都甚为可笑,茶的三饮便得道,为何陶潜不知呢?谁人与我知音?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的。  从上述内容理解,古代修行类,是通过饮茶得道,而这个道可能是陶潜隐居修行之类的最终目的;或如僧侣苦心修行,破除红尘烦恼、参禅修行的道;或如赵州和尚偈语“吃茶去!”的道等。 另外一种“得道”的解释应该是得道成仙,据《抱朴子》载:“上士得道,成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可见“”一词产生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有不解之缘。由此看来,该类型是以饮茶、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有一个从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沏茶、奉茶、品茶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累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如观赏茶器、茶叶及沏茶的过程,观茶色、嗅闻茶香,品味茶汤,品茗感受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和谐过程,使人返璞归真。饮一碗茶汤,到达涤去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的境界。第二碗饮罢,清醒神思,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静思的飞雨。至此,量变已累积至临界状态。不喝第三碗茶,仍不能到达的境界,饮罢三碗便得。由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到达道的境界。由凡人的境界上升到达仙人般的境界。同理,没有前而量积,是难以达到境界的。  最相近的例子,就是卢仝的茶诗:“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介绍了饮茶得道的环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茶浮光凝碗面。”描写了茶汤的品质特征:一碗仅是解渴,“喉吻润”,满足了生理需求;饮二碗茶后“破孤闷”,把愤世嫉俗、深感压抑烦闷的心情消解了,上升到了心理感受;“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表达了作者甘于清贫,追求知识与精神财富的志向,志绝尘境;“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既有生理感受的汗水轻发,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水轻发,又有对不平现象郁结于心中的郁愤借助于饮茶发汗而尽皆散发,层层递进,使心灵轻盈;“五碗肌骨轻”,肉身凡胎的肌肉与骨骼也由于饮茶而净化,变得轻松、轻灵,已到量变累积至临界状态,为精神升华打好了基础;“六碗通仙灵”,人的肉体与心灵通过饮茶得到彻底净化,乘着清风达到仙人合一的灵境,到达了的境界。  修行类的代表性人物是皎然、卢仝、赵州和尚等。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众多史料记载中均体现了这一关系。如卢仝饮六碗后,到达“通仙灵”的境界,“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腑习习轻风生,蓬菜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如壶居士的《食忌》曰:“苦荼(在此读:茶cha)久食羽”;陶弘景在《杂录》中曰:“苦荼,轻身换骨”;《宋录》中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以及四川蒙山甘露祖师吴理真在上清峰植茶七株,后人有“仙茶七株,不生不灭,服之四两,即成地仙”之说。宋代范仲淹曰:“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靠风飞。”明代罗廪在《茶解》中曰:“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焉好不能得其当。”明代朱权的《茶谱》有“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  饮蒙山吴理真七株仙茶四两,即成地仙。卢仝的“六碗通仙灵”,皎然的“三饮”便得道、赵州各尚赐僧徒三次“吃茶去!”。虽然数量不等,算法不一,有如碗有大小,茶种类有异等,但揭示的修行类思想相同,即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待续)

茶道“一定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定有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近读林新居的禅理散文《满溪流水香》之《清心也可以》,反复品味茶壶诗——“心也可以清,清心也可以,以清心也可,可以清心也。”真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感悟“倘若我们能够无贪无求,即使是品茗小事,也可以使原本纷乱的心情得以澄清,心既清,便可清心;因为清心的缘故,所以随时随处可得佳趣”。

生活在充满竞争、充满压力、充满希望的年代,无论是官场的明争暗斗、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竞技体育的瞬息万变、演艺场上的大红大紫,还是寻常人家日常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心态都面临着极大的诱惑和考验。

其实,富甲天下,也可能忧心忡忡;昭昭大才,也不一定心怀坦荡。其实,快乐与幸福是相对的,只是一种感觉。其实,对于成功人生而言,一个人的心态远比才能和努力更重要。

人们没必要恐惧失败、躲避困难、逃避现实,人们没理由津津乐道成功、财富、名望,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都是暂时滞留存在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清心的方式,可以学孙犁“爱品林中鸟”,可以像艾雯“独享月夜的清幽”,可以如海明威做“大海踏浪人”,可以品老舍的“鸽趣”,可以品丰子恺“酌饮风味在情境”。

快乐的人总在寻找生活中的鲜花,痛苦的人只是看到生活的垃圾。懂生活的人总在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不懂生活的人还在抱怨生活的无聊。会生活的人不是没有悲哀,而是不陷于悲观,不会生活的人不是没有快乐,而是放弃了快乐。

清心靠自己感悟,清心靠自己寻找,清心靠自我调整。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773.html

上一篇:中日学子促膝品茶论道

下一篇:茶道与商道 他们缺的是“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