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棋道与茶道的契合

2019-11-13

品着普洱对弈 奖杯是块茶饼

日前,记者随十几名围棋国手来到著名的普洱茶乡云南临沧凤庆,采访“六大茶山”杯中国围棋名人邀请赛。本次比赛是新老聚会,除聂卫平、马晓春之外,还有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围棋部副主任张文东等老将,罗洗河、王磊、丁伟、孔杰则代表龙虎群英。比赛由中国围棋协会、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徐莹围棋俱乐部承办。比赛在云南第二大文庙——凤庆文庙大成殿孔子圣像边举行,显得比赛别具一格。 M.cy316.CoM

在大殿的两边,有身着传统服装的煮茶姑娘为棋手们煮茶。比赛之前,大家都来细细地品味普洱茶。我想,国手们品着普洱、拈着棋子,忘情对弈的感觉一定很妙。

本次比赛不仅有独特的文化韵味,而且比赛的对阵也极其富有戏剧性。首轮除孔杰战胜王汝南,罗洗河击败张文东,“龙飞虎”丁伟在云南主场淘汰王磊外,最吸引外界关注的是“聂马大战”。聂卫平和马晓春都曾经是中国围棋界的领军人物,不过现在两人都已过了巅峰期,在正式比赛中已经难得遇见。最终这场杀得天昏地暗的“聂马之战”,以马晓春半目险胜聂卫平而结束。第二天的决赛,又是以马晓春和罗洗河的“师徒对决”使比赛达到高潮,这在近年棋坛上也极为罕见。

最后,为罗洗河和马晓春颁发的冠亚军奖杯,是用最好的普洱茶制作的大茶饼。那个冠军饼直径就有半米多。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阮殿蓉女士对记者说,冠亚军奖茶饼分别都制作了3套,一套颁发给国手,一套赠与凤庆县博物馆,一套留在公司永久收藏。

不辞辛劳讲棋 风尘仆仆朝圣

中国棋院院长华以刚此次并不是来参赛的,而是专为云南棋迷做挂盘讲棋的。在文庙前殿,华以刚、华学明为广大棋迷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挂盘讲解。华院长的讲棋从来就是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著称。在讲棋道之中,他还不时讲一些品茶的道理。

华院长的日程是安排得满满的。但他听说在凤庆县内的小湾镇华峰村有一棵世界上最古老有3000多年树龄、被称为“茶祖母”的栽培型古茶树,就非要去看一看。那天上午的讲棋交给了第一轮输给孔杰的王汝南,华以刚由另一位没有进入第二轮的棋手王磊陪同,前往40公里外的小湾镇。虽然不到40公里的距离,但他们来回却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因为大多数道路都是乡一级的盘山石子路,不但车行不快,而且甚是颠簸。到了那里,别无特殊景色,就是茶山上顶天立地地长着那棵“茶祖母”。别人都认为花那么多精力就去看一棵树,有些乏味。华以刚不这样认为,他说,世界上能有几人有机会同这棵树冠如盖的“茶祖母”如此近距离接触?他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拜谒茶王的。

下午,华以刚不顾疲劳,继续给棋迷们讲解马晓春和罗洗河的决赛,晚上又同茶乡的围棋爱好者们进行车轮大战。他之所以这么兴致勃勃,也许是他对普洱茶的浓厚兴趣。但第二天一早他飞往南京参加春兰杯闭幕式,错过了去茶马古道上最著名的驿站鲁史镇参观的机会,他感到十分遗憾。

弘扬传统文化 棋茶相得益彰

比赛之后,记者采访了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阮殿蓉女士,想听听她为什么想将茶文化和棋文化粘合到一块。她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徐霞客两次来到凤庆,当地一位姓梅的老人用太华茶款待他,他们一起品茗和对弈。她说,企业的发展也和棋手们的目标一样,要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要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最近几年,云南的普洱茶发展很快,但为了更加健康的发展,他们提出了“质量决定成败,文化主导未来”的理念。她说,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2005年,他们搞了云南普洱茶大马帮进京瑞贡的活动,宣传了普洱茶文化,并举行“希望工程普洱茶义卖活动”。他们体会到在企业的发展中加进更多的文化内涵,更能够提升企业和品牌的水准。这样就有了首届六大茶山杯中国围棋邀请赛,他们希望这项围棋比赛能够继续办下去。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道与茶经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一词。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名称。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唐代苏?0的《十六汤品》专门评论茶汤优劣;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槎音茶)则是评论煎茶用水优劣的专著;宋·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状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大观茶论》对点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详尽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古代众多的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为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北京茶叶学会和北京茶叶总公司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组建了供内部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馆》,以“俭、和、敬、美”为本馆精神。“俭”俭朴,返朴归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处;“敬”尊敬,互敬互爱;“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活动之中。

茶道与美学


中国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们不是佛学大师,而是大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庄子等等。他们为的理论打下了哲学性的基础如“和”、“道”、“气”、“神”都是以哲学思想来命题,而不是源于一些具体的美学原则。 中国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哲学理念。这种美学并不是强调从一般的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的美,而是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用佛家的“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品悟人生的百味。 中国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地影响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以及人格的形成。 在中国美学方面我们可以概括出四大理念: “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这一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亲切和谐,物我相互引发,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这些极富有人情味的精神联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理论是中国美学的人学基础;它是孔子提出的,实际上是茶人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欣赏。 “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中国美学和创新的根本途径;洗净污垢称为涤,扫去尘埃称为除,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称为玄鉴。其意要求人们去私除妄,使自已的心胸达到虚静空明的心境,才能使“味象”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品味得到精神愉悦和心灵享受。 “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中国美学表现形式的基本法则。其要求表现形式一切要力求做到自然、朴素、和谐、适度、做到中庸不偏,达到太和之美。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767.html

上一篇:讲究多多的饮茶之道

下一篇: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