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我的茶“道”

2019-11-13

一日因总结工作暂时找不到思路,看着刚倒入杯子的水发起愣来,没想到竟然悟出了一些茶“道”,愿意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浅薄之见,欢迎批评。

水冲下去的时候,茶叶你争我抢随着水面腾浮上来,但随着茶叶根部吸入水分的增多,便一根一根接二连三地竖了起来,于是水面就不再显得那么拥挤了。既而吸入更多的水,质量变大,慢慢悠悠做着优美的动作沉到水底,静静地躺在那里,而水的颜色却由此越来越深。由此我想到了人青年的时候初入社会,可谓出生牛犊不怕虎,凡事都要争先的,觉得满身的本事没有地方显示,恨不得满世界喊,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么“能干”。就像刚刚沏的茶,纵然入水以后释放了一点颜色,显得美丽可人,可是因为茶叶还浮在上面,因此是没有办法喝的,即使强忍着喝了,也是和白水相差无几,没有什么味道。等到与社会有了一些接触,懂得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反而觉得自己懂的越来越少了,该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自然便会收敛一点,慢慢品位着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好意境,和茶叶因根部吸水速度快而使整个茶叶竖起来让水面显得宽松了许多的阶段不谋而合。接下来人生还要在苦恼和欢乐中前进,不声不息地做着自己应做的事,通过种种磨炼成长起来,就如同茶叶沉入杯底一样了。虽然沉默,但由内至外散发的浓郁的茶香仍然让人为之折服。恰巧刚刚听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讲解的《论语》中的一段话,于教授总结了大家熟知的武侠小说中英雄侠士的不同描写:刚练就了一身刚强武艺的青年侠士初入江湖必是身着讲究,孤傲无比,提了一把闪着寒光的传世宝剑;中年侠士的描写则是衣着平平,拎一口未开刃的钝剑;而老年侠士出场更是有意思,常常是貌不惊人,深邃的目光不经意地打量着周围熙攘的人群,小事不出手,关键时刻虽手无寸铁必出手惊人,只缘十八般兵刃已在心中了。

几种事情看来好像毫无联系,但仔细想来却是有着同样的轨迹。如此胡思乱想一番,茶已是凉了,喝一口依然是苦,却能安然地享受这种苦香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也许道家和茶文化的关系是最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家之“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认为“天地有大美”。茶文化是最具自然性质的一种文化形态,从一开始,茶文化就和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茶道也就是要按照茶的“自然”要求,以“任其自然”。不去违反它的自然状态,让它的天然精华自然发散,以“合于自然”。茶道表演者必须真正地以自然而然的态度与精神去合于“自然之道”,让素朴的人性与茶之本性契台,达到天人合一。这些都是茶文化受道家思想启发所得到的。

道家既是虚静恬淡的,又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因为热爱生命,所以不会去为了世俗或欲望而违反生命的本真。茶采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受到丰壤甘露之润泽,因而具有清灵、玄幽之秉性,这和道家淡泊、乐牛的心态是一致。“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和、静、怡、真”四字。这四个字就源自道家淡泊、乐生的思想。当进行茶道这项高级的精神活动时,除了需要幽静环境,还必须有一种虚静的心境。当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吻合,并达到高度一致时,就会进入忘我的境地——沉浸在美的精神享受和明鉴通物的“合一”状态。

道家是隐逸的代名词,因为隐逸本身就具有道家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道家人物都是具有隐逸倾向的,神秘的老于只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和骑青牛度函谷等零星事迹。飘逸的庄子宁可“曳尾于涂中”做一个平凡快乐的老百姓,也不到楚国去做高官。茶圣陆羽也是一位隐士,一生只和高僧隐上交游,以茶为伴。道家的隐逸情结感染了茶文化,《茶经》说“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些隐士们在生活中以茶为伴,在发展茶道的时候又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注入了茶道之中。实际上,隐士辈出的魏晋时期,也正是茶道兴起的关键时期。

茶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

道可道茶之道


闻惯了咖啡之香,麻木于星巴克的浓郁甜腻,总是希冀着让新鲜充填自己对周围的好奇,于是,我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这袅袅升起的一抹清香,在淡淡漂浮的几片碧叶中,享受着古老的茶的拥抱。也难怪,时尚文化经过玩命的翻新后,又返回到古老的预言与图腾。中国悠久的茶文化,相信会伴随着奥运对中国文茶健康化声嘶力竭的传播,更快地走入世人的心中。不言而喻,就时尚而言,品茶就是品味。所以今天我也卖弄一番,谈谈“品茶论道”。茶者,雅称“茗”,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为饮,演绎出许多故事。有人曰: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和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其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茶为文化,可怡情养性、休闲交友,可寄高风雅韵、淡泊明志……于是有了。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若论其起缘则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文学史上,提起茶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诗人嗜酒好茶,自古大有人在,李白“自称臣是酒中仙”,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茶圣陆羽则有一茶友诗曰:“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可见酒和茶对于诗人具有多么强大的诱惑力,诗与茶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温庭筠、陆游等,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茶叶作中描写过茶叶。,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于饮者而言,前三种讲究至为重要,名茶好水为茶艺之本,清雅美境则关系心境,后三种讲究尤为难得,器皿或可选择,而人与事却是可遇不可求。无奈世面上看到的茶文化书籍,要不古老陈旧,要不为编纂之物,缺乏系统性,对内容的介绍浅尝辄止,更有一些只重技法说明,缺少文化内涵的深挖掘。我无意间在书店看到这套品茶馆的茶书,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大家之笔的娓娓道来,把现代茶艺与茶文化的悠长历史相融合,细说茶马古道的悠然与六大茶山的来历,穿插其间的是浓浓的地域民族风情和作者对茶的挚爱……关于“茶”的诠释,短短千字不解心头之结。茶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茶文化的宣传者当仁不让,而国人也更需要从多个维度理解传统,我们是否应当考虑用“倡导茶文化”来肯定传统文化应有的那份空间呢?

昆明九道茶的道茶程序介绍


九道茶在饮茶时有九道程序,因流行于我国云南的昆明一带,所以称昆明九道茶。这种饮茶方式复杂,而且充满着温馨,一般是用于接待客人,所以又称迎宾茶。这九道茶的程序是:第一道选茶。九道茶多用普洱茶。由主人家的小辈将各类普洱茶的样品,放在小茶盘,供宾客选用。如在茶楼,茶博士就在请宾客观察茶的形、色和闻香之时,讲述茶的特色,增加宾客的饮茶知识。

第二道温杯。用开水冲洗,洁净茶具,同时也提高茶具的温度,以便茶叶中的物质充分溢出。

第三道放茶。将宾客选好的茶叶投放进茶壶内。

第四道注水。用煮沸的开水倒进壶内,但不要倒满壶,要留有三四成的空间。最讲究的家庭多用山泉水煮沸泡茶。

第五道浸茶。盖上壶盖,闷上四五分钟,以便茶中的物质能溶于水。

第六道匀茶。再将开水注入壶内,稍稍冲淡壶内茶水,使得茶味浓淡可口。

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依次从左到右斟入茶杯里。

第八道敬茶。由主人家的小辈手捧茶杯,敬献给宾客。在茶楼则由茶博士依年龄长幼依次敬献给宾客。

第九道品茶。宾客接过茶杯后,要先闻闻茶香,这不仅是对名茶的欣赏、体味,也是利用茶的香气来清心、通窍。然后再小口饮用,以便仔细品味,享受饮茶的乐趣。品茶时切忌大口”驴饮”,这样做不但不能品尝道名茶的味道,还显得很没有修养,更不能享受到品茶的温馨与惬意。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770.html

上一篇:瑜伽茶道

下一篇:宋代诗赋里的余姚瀑布仙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