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探索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

2019-11-13
湖南省农业厅环保站、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湖南省无公害茶叶产业化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重点针对我省丘陵区茶园退化、土壤日趋贫瘠的难题,展开了长达5年的攻关,成功探索出“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等多项先进技术。省科技厅日前举行成果鉴定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万物生长靠太阳,也靠土壤。茶园肥力高低变化,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生态安全。我省茶园曾因肥力退化,茶农滥施化肥、农药,一度影响到茶叶的出口。茶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从固“本”培“源”抓起,着重从耕作模式方面进行改良。 2003年启动的该项目,专家们通过茶区调研、典型茶场详查和长期定点监测,探明了我省茶园土壤的主要肥力特征、演变趋势及其成因。攻关组采取等高梯土撩壕、开挖竹节沟、建立生物篱笆、作物秸秆覆盖等保护型开垦,结合免耕技术的水土保持,构建丘陵茶园保护型耕作模式。开发出以腐殖酸矿粉为基质的有机专用配方肥,引导茶农在茶园间种经济绿肥、增施有机肥,快速培肥土壤。以生物防治为主,创新茶园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净化茶园环境。根据项目研究的成果,专家们制订出“湖南省无公害茶叶产业化开发技术规程”。 项目启动以来,石门、桃源和长沙3县作为试验项目区,每个县创建示范样板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茶园,助农增收9600万元。每个县还挑选3至5家项目协作企业,打响了“野茶王”、“腾琼”、“灵芽”等无公害茶叶品牌。

Cy316.com延伸阅读

【山国饮艺】茶园耕作方法


科学合理的茶园耕作,是提高茶叶产量、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耕作深度不同,茶园耕作可分为浅耕和深耕两种。

一、浅耕

一般来说,茶园耕作深度不到15厘米的都叫浅耕。通常,每年都要进行春耕、夏锄、秋锄和冬耕。春耕和冬耕以松土为主。耕作深度春耕10厘米左右,冬耕10厘米~15厘米。夏锄和秋锄以除草为主,锄草次数常因杂草生长不同而有一定差别。锄草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新开辟茶园的第一年,为了避免带动茶籽和茶苗,距茶苗30厘米以内的杂草宜趁雨后用手连根拔除,30厘米以外的照常进行浅耕,待茶苗长大后可用手锄除草。秋后就可全面浅耕。

在茶树幼年和青年阶段,茶园行间空隙大,容易生长杂草。为了减少杂草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浅耕时期,次数的安排常在追肥之前进行一次。夏秋季杂草多,浅耕后要将杂草铺在地面晒干或耙出园外,堆积一处制成堆肥,特别在多雨季节更要注意。

壮年茶园如果树冠覆盖度高,其生长好、产量高。由于采摘、施肥、除虫等作业较频繁,茶行间土壤容易板结,浅耕以疏松土壤为主,次数可适当减少1次~2次。

二、深耕

耕作深度超过15厘米即可称为深耕。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按照常规即可。种植后的深耕,由于茶园类型不同,深耕要求也有差异。下面分别就幼龄茶园、成年茶园、衰老茶园的深耕方法加以说明。

1.幼龄茶园种植前深垦过的茶园,一般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耕深度初期在离茶树根部20厘米~30厘米以外开沟30厘米左右深度。茶树长大后开沟的部位向行中间逐步转移。开垦时仅在种植行中深垦的茶园,一般要结合施基肥,在茶行间宽1米左右深耕50厘米。深挖的土壤先放置道路上,然后施基肥与心土混合,施入沟中,再将第二段表土翻入第一段,这样依次深耕,逐步完成。

2.成年茶园过去已深垦过的,如土壤疏松可不再深耕。若土壤很粘重,在尽量减少伤根的前提下,适当缩小宽度深耕30厘米左右,以后不再深耕。深耕时期,北方茶区宜在8月~9月,长江中、下游茶区宜在9月~10月,华南茶区还可适当推迟。

3.衰老茶园通常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在秋末冬初离开茶根30厘米进行50厘米深耕。深耕时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将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

总之,深耕是花费劳力多,需要有机肥多的作业。通常在开垦前进行一次,如果土壤粘重可在开采初期缩小宽度再进行一次。在正常情况下,待20年左右茶园产量大幅度下降时再深耕改土一次,其他时期不再深耕

茶树栽培茶园合理耕作的好处


合理耕作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耕作,影响土壤的孔隙,土壤颗粒越细,排列越紧密,孔隙就越小,对进入土壤的固体物质的阻留作用就越大,保蓄养分能力也越大。耕作还影响土壤颗粒的物理化学吸收性能和土壤中生物吸收,能够避免或减少养分的流失。耕作还影响供肥能力,影响茶树吸收的土壤速效性养分的数量,迟效性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的速度以及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土壤经过合理耕作后,通气性得以改善,好气性微生物活跃,对土壤释放有效养分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茶树能否保持良好的养分供应状态,不仅与施肥有关,还与耕作管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合理耕作改变着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状况,有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疏松的土壤,其固相小于液相和气相,在板结的土壤中,液相和气相所占比重都小。而表土疏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蓄水分,减少地表径流,表土板结不仅影响茶树水分的吸收,还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和生长活动,从而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造成生理饥饿状态。要保持茶园土壤的疏松,必须依靠合理耕作来实现。不合理的耕作容易引起茶园的水土流失,特别是一些陡坡茶园,没有建成梯坎茶园,没有水土保持设施,不断挖山,土壤疏松,遇上暴雨,就会造成地表径流冲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对不同类别茶园,耕作方式应有不同方案。

合理耕作还能起到除草作用,人们经常把耕作管理称为中耕除草。虽然这两项作业性质不同,但都能发挥一举两得的作用。

合理耕作还能起到杀虫灭菌的作用。通过土壤耕作,把地表害虫的卵、蛹及有害病菌翻入土壤下层,让其窒息而亡,同时又能将土壤中的一些害虫的卵、蛹及有害病菌翻至地表,被日光暴晒致死。在实施重修剪、台刈等改造作业的茶园,都强调要深翻土壤,就是通过合理耕作起到上述作用。

茶园耕作技术的分类和方法


科学合理的茶园耕作,是提高茶叶产量、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耕作深度不同,茶园耕作可分为浅耕和深耕两种。

一、浅耕

一般来说,茶园耕作深度不到15厘米的都叫浅耕。通常,每年都要进行春耕、夏锄、秋锄和冬耕。春耕和冬耕以松土为主。耕作深度春耕10厘米左右,冬耕10厘米~15厘米。夏锄和秋锄以除草为主,锄草次数常因杂草生长不同而有一定差别。锄草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新开辟茶园的第一年,为了避免带动茶籽和茶苗,距茶苗30厘米以内的杂草宜趁雨后用手连根拔除,30厘米以外的照常进行浅耕,待茶苗长大后可用手锄除草。秋后就可全面浅耕。

在茶树幼年和青年阶段,茶园行间空隙大,容易生长杂草。为了减少杂草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浅耕时期,次数的安排常在追肥之前进行一次。夏秋季杂草多,浅耕后要将杂草铺在地面晒干或耙出园外,堆积一处制成堆肥,特别在多雨季节更要注意。

壮年茶园如果树冠覆盖度高,其生长好、产量高。由于采摘、施肥、除虫等作业较频繁,茶行间土壤容易板结,浅耕以疏松土壤为主,次数可适当减少1次~2次。

二、深耕

耕作深度超过15厘米即可称为深耕。茶树种植前的深耕,按照常规即可。种植后的深耕,由于茶园类型不同,深耕要求也有差异。下面分别就幼龄茶园、成年茶园、衰老茶园的深耕方法加以说明。

1.幼龄茶园 种植前深垦过的茶园,一般结合施基肥进行深耕。深耕深度初期在离茶树根部20厘米~30厘米以外开沟30厘米左右深度。茶树长大后开沟的部位向行中间逐步转移。开垦时仅在种植行中深垦的茶园,一般要结合施基肥,在茶行间宽1米左右深耕50厘米。深挖的土壤先放置道路上,然后施基肥与心土混合,施入沟中,再将第二段表土翻入第一段,这样依次深耕,逐步完成。

2.成年茶园 过去已深垦过的,如土壤疏松可不再深耕。若土壤很粘重,在尽量减少伤根的前提下,适当缩小宽度深耕30厘米左右,以后不再深耕。深耕时期,北方茶区宜在8月~9月,长江中、下游茶区宜在9月~10月,华南茶区还可适当推迟。

3.衰老茶园 通常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在秋末冬初离开茶根30厘米进行50厘米深耕。深耕时要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将肥料与土壤混合,使土肥相融。

总之,深耕是花费劳力多,需要有机肥多的作业。通常在开垦前进行一次,如果土壤粘重可在开采初期缩小宽度再进行一次。在正常情况下,待20年左右茶园产量大幅度下降时再深耕改土一次,其他时期不再深耕 。

茶叶相关知识:茶起源于我国,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是目前人类三大饮品之一,消费量超过咖啡和可可。饮茶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其主要作用是:兴奋解倦,利尿明目,解毒止渴,消食去腻,益思少睡,增加营养,抵抗衰老,降压减肥,强化血管,抑癌。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深有体会“人不可一日无茶”,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称“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好的饮料”,日本人则称茶为“原子时代的饮料”。

茶园人工复合立体种植模式


这是一种以改善茶园微域生态环境,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出为目标的时空结构型生态茶业建设模式。目前常见的复合种植方式有:

1.茶—防护林复合种植:即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如杉、湿地松、泡桐、合欢、托叶楹等,在茶园周边及茶园内布置成带状或网状的防护林带,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害性天气的能力。

2.茶—经果林间作: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间作适生条件与茶树基本一致、与茶树共生互利、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高、春季展叶迟、生长快、效益高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梨、栗、猕猴桃、柿、橡胶、乌桕、山苍子、杜仲等,配置成乔—灌两层结构,经果林不仅具有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园收益。据各地测定,茶与经果林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比纯茶园高50%左右。

3.茶—草本作物套种:在茶树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台刈茶园和农村丛播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蔬菜及中药等,形成灌—草两层结构,既具有增加地面覆盖、保持水土和改良熟化土壤、促进茶树丰产结构形成的作用,又能提高这类茶园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园收益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866.html

上一篇:茶树与吊瓜立体高效栽培

下一篇:NY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