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园人工复合立体种植模式

2019-12-19

这是一种以改善茶园微域生态环境,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出为目标的时空结构型生态茶业建设模式。目前常见的复合种植方式有:

1.茶—防护林复合种植:即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如杉、湿地松、泡桐、合欢、托叶楹等,在茶园周边及茶园内布置成带状或网状的防护林带,以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御害性天气的能力。

2.茶—经果林间作: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间作适生条件与茶树基本一致、与茶树共生互利、没有共同病虫害、分枝高、春季展叶迟、生长快、效益高的果树或经济林木,如梨、栗、猕猴桃、柿、橡胶、乌桕、山苍子、杜仲等,配置成乔—灌两层结构,经果林不仅具有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园收益。据各地测定,茶与经果林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比纯茶园高50%左右。

3.茶—草本作物套种:在茶树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台刈茶园和农村丛播稀植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或经济效益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黄豆、绿肥、蔬菜及中药等,形成灌—草两层结构,既具有增加地面覆盖、保持水土和改良熟化土壤、促进茶树丰产结构形成的作用,又能提高这类茶园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园收益

小编推荐

重庆綦江:茶树种植的立体农业模式


3月31日讯 近年来,重庆綦江区永新镇在农业发展上不断追求创新,跳出了单一的农业模式,开创了“梨、茶、鸡”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农民亩产值立马翻倍了。

如今,綦江区永新镇跳出“圈块地种花收景区门票赚钱”这种简单模式,探索出了梨树下种茶树、茶树下养鸡的新型综合发展道路。

昨天,80余名记者编辑来到綦江永新镇一探究竟。据了解,1995年,为了发展产业促农增收,永新镇石坪村开始栽种梨树,而后梨子产业意外收获了“梨花经济”,带动了该村的乡村旅游。但“花无百日红”,怎样才能摆脱赏花旅游对花期的依赖?对此,永新镇做了积极思考和探索。

“位于石坪村的梨花山景区有3500亩梨树,尽管规模做大了,我们仍然不在赏花景区收费,同时我们还在部分梨花树下栽种了油菜花,丰富景区植被色彩。”永新镇党委书记张光强说,但是,想要让“赏花经济”可持续发展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梨树栽种的间隔距离较宽,其间长满了杂草,还要请工人除草,那我们就在梨树下套种茶树,除草这一人工费用便可省去,同时,进一步做深做细农业立体化,在树下养鸡,茶树上的虫喂鸡,鸡也成为了生态产品。”张光强细数着农业立体化发展的好处,他说,如果村民只种梨,亩产值在2000元左右,如果发展“梨、茶、鸡”,亩产值将提高1倍以上。

据了解,如今永新镇利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功打造了1200亩的“梨、茶、鸡”立体化生态农业,下一步将大范围推广。

永新镇的探索之路仍未停歇,他们还准备在“梨、茶、鸡”的基础上,套种名贵中药材石斛。

“石斛是寄生植物,很多树上都可寄种,但最适合的还是梨树。目前镇上正在进行学习考察,计划下一步将对石斛进行引种。”张光强说,茶树的绿色不仅可以衬托白色的梨花,而且采茶体验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石斛花既漂亮花期又长,不仅可以延长赏花旅游时间,还可以盘活“赏花经济”,创造更大经济价值。

石坪村村民陈佐对“梨、茶、鸡”种养模式充满信心:“现在我种了10亩梨树,养了2000多只鸡,今后套种茶树,将增加1万元的纯收入。”

“茶园套种金银花”种植模式


笔者从重庆巫溪县中岗乡获悉,该乡推广试行的“茶园套种金银花”的种植模式,不但让茶农尝到当“药农”的滋味,收入比种植传统作物翻了两番,“钱袋子”鼓了。

据了解,茶园村是巫溪县有名的老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村子也因此而得名。去年,该村提出“发展高品质茶叶,向传统产业要效益”的发展思路,引进该县知名的新茗茶业有限公司,改造老茶园300亩,新植茶树150亩,成功打造出优质茶叶基地450亩。

为充分利用茶园闲置土地,让茶农效益最大化,今年,该村发动茶农,组织成立了康丰中药材股份专业合作社,在茶园里面套中金银花,打造“茶山药海”,切实帮助农民增收。

“茶叶套种金银花可产生物理作用,不但能提高茶叶的产品质量,还可提升金银花的药用效果,可谓一举两得。”据茶元村村主任唐继军介绍,茶叶和金银花成熟采摘期不同,农户正好错时完成两样采摘。

唐继军说,一亩茶园每年可采摘鲜叶2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80元计算,每亩收入1600元。套种金银花后,每亩可产干花100公斤,按最低价格每公斤80元计算,每亩可收8000元。除去劳务费和加工费,每亩纯收入可达6100元,比种植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传统农业收入翻了两番。

据悉,该村还计划建1个20亩金银花苗圃基地,育苗150万株,力争把金银花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同时,还拟将茶叶和金银花“混合”深加工,打造出一种“金银花茶”新型品牌上市。

山东日照探索出茶园种植新模式


茶叶是日照市特色农业之一,日照现有茶园12万亩,经科学区化研究,日照可种茶叶面积达30余万亩,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在新茶园发展过程中,茶园遮荫和种植模式成为茶园大面积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这几年利用间作花生、豆角、大姜等作物遮荫缓解了部分难题,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要求,迫切需要研究一种新的遮荫物和新的种植模式。

据市茶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来对多种保墒模式和间作模式的试验研究,2008年日照市首次提出了草+膜的新茶园保墒模式和大行距单行玉米与大豆同穴间作的遮荫种植间作模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经济高效的新茶园种植路子。

具体做法是:茶籽播种后喷一遍800倍已草胺,再盖2-3公分的长湿麦秧后再盖膜,待茶籽出苗时破膜。该方法具有保墒、保温效果好,茶苗出苗快,且不易伤苗,同时减少茶行中杂草滋生。清明时在大茶行间作一行中棵玉米,玉米同穴播种2-3株大豆,株距在35公分。不仅茶树生长良好,而且玉米大豆经济效益客观,与间作花生相比,减少了茶园用药,实现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良好,对北方茶园大面积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指导。此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白茶的立体种植技术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海拔100~900米的山地资源十分丰富,零星杂地、低丘缓坡较多,而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适宜种植吊瓜。吊瓜根、茎、叶、瓜皮、种子均可供药用,吊瓜籽已成为炒货市场中的佳品,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十分看好。安吉白茶,是茶树优良品种,所制茶叶由于其氨基酸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是一般绿茶的2到3倍。白茶适宜在较凉爽的气候环境下栽培,莲都区的山地条件较适宜栽培白茶。

自2003年开始,我们尝试吊瓜与白茶立体种植,这种栽培模式既不影响吊瓜生长,又有利于白茶的生产。春季白茶生长较早,一般在白茶春茶生产结束后,吊瓜才开始生长,两种作物互不干扰。夏秋季吊瓜的棚架为白茶营造了一个较为荫凉的小气候,可避过高温对白茶的危害;冬季吊瓜的落叶和地面盖草,使翌年早春气温回升快,白茶生长提早1周左右,具价格优势,提高效益。当年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吊瓜籽56.5千克,产值2260元。第二年,亩产吊瓜籽95千克,产值2700元;白茶茶青15千克,产值2700元,合计亩产值5400元。第3年开始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并相对稳定,一般年平均亩产值,吊瓜籽3000元以上,白茶茶青4000元以上,合计7000多元。目前莲都区吊瓜面积已发展到2600亩,白茶面积3500多亩,其中立体栽培的有1200多亩。立体栽培选用的品种,吊瓜主要选用结瓜多、瓜大、籽多、粒重、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产籽瓜品种;白茶选用冬播无性系安吉白茶。现就立体栽培的设计和吊瓜的具体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种植设计和吊瓜棚架搭建

(1)种植设计将田块作成宽1.5米的畦,吊瓜亩栽种60~70株,行距6米,株距1.5米,每隔3畦种植1畦吊瓜。开穴种植,穴径70~80厘米,穴深60厘米,每穴四周撒上0.1千克石灰,用作消毒和防治病虫害。每穴施有机肥50~100千克,过磷酸钙或复合肥2千克,菜饼1千克,覆土与地面相平,使其充分发酵,以待定植瓜苗。定植宜在4月底前完成。白茶亩栽2500株,在两畦吊瓜相间的那3畦,每畦开种植沟2行种植,株距20厘米。另在种植吊瓜的畦上也可适当栽些白茶。白茶可以在11月至翌年3月移栽。

(2)吊瓜棚架搭建吊瓜棚架的大小根据园地的有效空间确定。棚架材料应选用牢固的水泥制品(水泥柱架),也可用竹、木、铁丝及其他材料。棚柱间距一般为3米左右,棚架高一般为1.8米左右,棚架过高过低都不便于田间管理和采瓜。棚架要牢固、面平、通风透光。对当年下种的吊瓜苗,也可先搭简易棚架供攀缘。

2.吊瓜栽培技术

(1)播种育苗吊瓜可分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方法。前者可适时早播,播种期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采用薄膜覆盖育苗,出苗后除去薄膜,降温炼苗,待苗长到2~10厘米时移栽至育苗圃继续培育壮苗。育苗圃要深翻土壤,按40~50厘米宽度作畦,苗距一般为10~15厘米,栽后浇水保湿。育苗期间加强管理,以利培育壮苗。

直播法,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播种前整地作畦,施入基肥,直播法一般采用穴播,每穴播种3~4粒,覆土3厘米,泥土干燥应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无论育苗移栽还是直播留苗,雌雄株比例一般为15∶1,以确保吊瓜正常授粉结果。

(2)整枝引蔓春季吊瓜出苗后,每株选留最健壮的2~3个主枝,并逐步引蔓上棚。当主茎长到2~3米时及时打顶,以促进侧枝生长。封棚后,根据长势适当打顶、疏枝、理蔓。尤其是7~8月高温季节,茎叶生长快,分枝多,必须将多余的腋芽、侧枝疏掉,发现有徒长枝应及时去除。

(3)肥水管理吊瓜施肥的一般原则是:重施基肥,施好结瓜肥,巧施防衰肥,做到氮磷钾肥配合使用。栽培2年以上的吊瓜,基肥宜在寒冬前或次年块根发芽前施入,每亩用腐熟栏肥800~1000千克,磷肥40千克,钾肥20千克或草木灰1000千克,饼肥40千克。吊瓜喜湿润,如遇晴旱天气要经常浇水。还要及时中耕除草,增加土壤的通气性,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提高座瓜率提高座瓜率是夺取丰产的关键。吊瓜是雄雌异株藤本植物,可采取雌雄混种的方法提高座瓜率,也可利用园边种植雄株,一般每亩栽3~5株,并控制雄株藤蔓生长。还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来提高坐瓜率和产籽量。

(5)防治虫害吊瓜的虫害有蚜虫、青虫等。当幼藤长到40~60厘米时做好第一次防虫工作,7月下旬至8月初重点防治青虫。施药后安全间隔期7天以上方可采茶。

(6)适时采收.当吊瓜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转为淡黄色时,便可分批采收。采收从果柄剪下,先摊在地上晒2~3天,使后熟变软,然后剖瓜,将瓜籽装进塑料袋或滤水的容器内,通过踩踏、摩擦去外皮,洗净晒干即成。

(7)采果后管理吊瓜采收后期,要做好防虫保蔓工作,促进块根生长,为下一年的高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寒冬前,吊瓜蔓完全干枯后,要培土壅根,根周围要铺草防冻。

茶园的“气候”人工可控


即墨龙泉镇石门村,秋阳为静静的茶园镀满金辉,青岛农大茶叶研究所所长丁兆堂博士在地头拧动了喷灌的龙头,“哗!”水雾散开,晶亮的细珠闪烁……“这是在为茶园改良小气候,”在位于这里的农大茶叶教研基地瑞草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丁博士演示着他研制的茶园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一类技术应用于农业已不算新鲜事儿,但在茶园里,这位农大教授开了风气之先,据介绍,该技术填补了岛城茶叶种植的空白,在国内也是首创。

“一般而言,水溶性肥料可含有作物生长所需全部营养元素,如N、P、K、Fe、Mg、S以及微量元素等,”丁兆堂介绍,这样一来就可根据茶树生长所需营养需求特点来设计配方,而该项目研制的水溶性肥料,更易被茶叶吸收且利用率更高,可达常规复合肥的2-3倍。在喷滴灌等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成为其一大特色,水肥一体化带来了省水省肥省工,丁兆堂分析,因水肥同步管理,杂草生长少,灌水施肥与中耕除草还节省大量劳力,在劳动力成本高涨的今天,使用水溶性肥料的效益就显而易见了。

茶园里的水雾密疏有致,变换着韵律……丁兆堂在田边启动 “文丘理”分流装置,他介绍,这是在两种状态间转换,高压喷水,低压施肥。“北方绿茶光照较强,如果在品种、培肥土壤、防寒等环节克服难关,其品质还有较大提升潜力,”一直致力于此的丁兆堂发现,水溶肥有望成为“助力器”。他分析,这项技术有利于保持土壤疏松状态和良好通气性,冬季提高地温,促进养分转化吸收……而不施肥时,可同时利用该设备进行微喷,提高北方茶园空气湿度,增加漫射光,改善茶叶品质。据测算,使用这项技术可使茶园水肥成本降低20%以上,降低劳力成本20%,优质茶产量比同龄茶园提升25%,产值增加30%-40%。“从改善品质与提高产量两个方面,将对北方茶叶生产带来更大收益,即是其推广价值所在。”

鉴于水肥一体化技术已较普遍,他是否担心项目被模仿?丁教授笑着摇头,“关键就在水肥配方,是独立研制的,”他表示,有了核心技术就不怕复制,他有信心在引领中加快技术的推广,使其为提升北方绿茶的品质发挥有效作用。

茶园立体间套效益高


茶园立体间套,是指在茶园里以种茶为主,兼种其它作物。茶园立体间套属于多投入、多输出、多时空变化、生物性生产的人工复合系统。合理的茶园立体间套,不仅能使农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因为立体间套的茶园能增加地表覆盖,减轻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茶园小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

经实践以下几种立体间套模式适于广大茶区采用:①茶园中间种杜仲,茶厢中种马铃薯;②茶园中种山楂,茶厢中间种魔芋;③茶园中种厚朴,茶厢中种黄豆;④茶园中种乌桕,茶厢中种花生。前3种模式适合高海拔(800米以上)茶园采用,第4种模式适合低海拔茶园采用。

为了保证茶林双丰收,茶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间套时各种作物要合理搭配,彼此让路,互不影响。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最好选择较高大的落叶乔木,如杜仲、山楂、厚朴、乌桕等林木。一般按4∶1的比例种植,即4行茶种1行遮阴树,每亩种30-50株,遮光率达30%左右(过密会影响茶树生长,过稀则起不到遮阴作用)。茶厢中的间套作物,不能种高秆作物,最好种匍匐形的耐荫性强的农作物或绿肥作物,株距可根据茶厢宽窄、茶龄长短和当地习惯灵活掌握。为了达到立体间套的最好效果,应制定详细的立体间套方案,促使养分良性循环,防止土壤退化,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9142.html

上一篇:茶叶的鉴赏介绍

下一篇:广安松芽茶叶简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