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叶底缺陷及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

2019-11-13

(一)红梗红叶

1.产生原因 绿茶出现红梗红叶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下鲜叶压得过紧,不及时运送,盛叶容器不透气。

第二,杀青温度太低,或杀青不足。

第三,鲜叶挤压受伤,未及时杀青。

第四,揉捻后未及时干燥,摊放时间过久。

2.改进措施

第一,改进鲜叶装运、摊青条件,避免原料损伤。

第二,杀青做到杀透、及时。

第三,揉捻后及时干燥。

(二)烧条焦末

1.产生原因

第一,杀青温度太高,杀青不匀。

第二,干燥温度过高。

第三,未除净杀青、干燥机具设备内的宿叶。

2.改进措施

第一,杀青温度力求均匀。

第二,按规定标准调整干燥温度。

第三,复炒时如碎末过多,应先用筛除末。第四,及时清除加工设备中留下的宿叶。

(三)花杂

1.产生原因 多见于条形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原料老嫩不匀。

第二,红茶萎凋不足、不匀。

第三,红茶发酵不匀。

2.改进措施

第一,控制采摘标准。

第二,红茶加工严格按工艺要求进行,避免萎凋、发酵处理不当。

(四)乌暗

1.产生原因 红茶产品中出现的弊病。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茶叶发酵过度。

第二,茶叶受细菌作用而劣变。

第三,茶叶陈化。

2.改进措施

第一,掌握发酵适度。

第二,完善茶叶保鲜贮存条件,避免微生物污染。

(五)粗糙硬缩

1.产生原因

第一,红茶萎凋过度。

第二,发酵室湿度过低。

第三,初干温度过高。

第四,原料粗老。

2.改进措施

第一,萎凋时叶层均匀、厚薄适当。

第二,发酵室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

第三,初干温度不超过120℃。

第四,按标准采摘鲜叶原料。

(六)死红

1.产生原因 青茶叶底出现的弊病。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原料因挤压受伤而造成红变。

第二,高温过度造成红变。

第三,摇青过重、发酵过度和包揉次数、时间过多过长。

2.改进措施

第一,采茶时不可损伤叶片。

第二,原料在贮运过程中不可受晒、不能紧压。

第三,掌握各工序的适度标准。

cy316.com扩展阅读

滋味缺陷及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


由于茶叶的滋味和香气都是经过冲泡才表现出的感官感受,冲泡的过程使散发的香气物质与呈味的成分形成密切的关系,甚至会在香、味上形成一致的感官感受,即茶叶的香气与滋味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对于茶叶产品中存在的一些品质弊病,这种相关性同样存在:在香气中出现的异常气味,在滋味中往往也会产生相似的味觉感受。这种嗅、味感觉的相关性源于茶叶产品形成过程中的特定情况。因此,对香气中出现的品质弊病,在很多情况下所采取的改善措施,也适合在同样情况下滋味产生的品质弊病改善办法。当然,也有某些品质弊病只是在滋味中单独存在的。

(一)苦味

1.产生原因

第一,以某些特定的茶树品种新梢为原料。

第二,采摘某些病变的原料。

第三,混杂紫色芽叶。

第四,夏、秋茶,且加工中揉捻过重。

2.改进措施

第一,避免采用病变叶作原料。

第二,夏、秋茶加工中应加强各工序间的摊放处理;揉捻时加压适当,防止加压过重。

第三,不采紫色芽叶。在茶园中增施有机肥,减少紫色芽叶的形成。

(二)异昧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一)异气。

(三)水闷味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二)水闷气。

(四)焦昧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三)焦气。

(五)熟闷味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四)熟闷气。

(六)生青昧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五)生青气。

(七)酸馊昧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六)酸馊气。

(八)陈昧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七)陈气。

(九)日晒昧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八)日晒气。

(十)发酵昧

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同本节三(九)发酵气。

茶叶外形缺陷及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


(一)条索粗松、松散

1.产生原因 这是条形茶常见的一种不良品质表现,在各大茶类中均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摘的茶叶原料嫩度差或老嫩不匀、加工工艺难于实现一致的结果,致使条索粗松或松散条混杂其中。

第二,揉捻工序中适度的加压欠缺、投叶过少,茶条卷紧度不足,造成松散条出现。

第三,锅炒茶投叶过少、火温过高。由于茶叶水分被快速强迫散发,做形工序要求的收紧时间不够,茶叶被很快干燥固形,导致茶条仍呈似原料般的松散形态。

第四,红茶萎凋偏轻。

2.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的品质缺陷,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严格控制原料采摘标准,力求采匀。进厂后鲜叶原料按照不同等级分别付制。

第二,以揉出茶汁、紧卷成条、芽叶不破碎为适度;有选择性地调节揉捻工序的时间、投叶量和压力变化。

第三,以产品的综合品质为要求,合理安排制作时间和加工工序,并避免为一味追求色泽表现而变动工艺。

第四,加工条红茶时,萎凋摊叶不可过厚,掌握萎凋适度标准,并根据制作时的情况及时调节萎凋槽风量和萎凋时间。

(二)欠圆浑,带扁

1.产生原因 各大茶类的机揉条形茶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外形缺陷表现。原因主要在于揉捻工序。

第一,揉捻时投叶量过多,揉转不匀,致使茶条不圆不扁,有失整齐。第二,加压过早、过重,塑形不当。

2.改进措施 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按要求调整揉桶中的投叶量,投叶时不能完全压紧压实。第二,掌握加压、松压原则,做到适当、适度、适时。

(三)断碎

1.产生原因 各大茶类普遍存在的品质弊病。原因通常在于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程度过老,含水量太低。

第二,揉捻过度,压力过重。

第三,揉捻叶含水量偏高。

第四,绿茶二青时茶条未受热回软就过早搓揉或锅温过高。

第五,滚条、车色时间过长。

第六,贮运过程中受重压。

第七,红茶萎凋偏轻。

2.改进措施 可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控制杀青程度。掌握嫩叶老杀、老叶嫩杀、老而不焦、嫩而不重的原则。

第二,掌握揉捻适度的原则。

第三,避免赶时间用重压短时揉捻或一压到底。

第四,滚条、车色应掌握投料与时间的关系。

第五,合理控制各过程的锅温。

第六,贮运中轻拿轻放。

第七,红茶萎凋时间应充足,最短不可少于6小时。

(四)团块

1.产生原因 各种条形茶常见的一种外形弊病表现。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扬炒及完成后的摊晾不足,叶片含水量高,芽叶挤压成块。第二,揉捻压力过大,加压过早,解块不够均匀彻底。

2.改进措施 一般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改进解块机滚筒“铺齿”密度。

第二,杀青叶含水量多时应多扬少闷。

(五)干茶色呈黄白、起泡

1.产生原因 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杀青或炒二、三青时火温过高。

第二,翻炒不匀、欠及时。

2.改进措施

第一,高温杀青或炒茶时翻炒应均匀,相应的速度要快。

第二,机具加热时做到火力均匀,控制火温要先高后低。

(六)红筋红梗

1.产生原因 这是绿茶产品中出现的缺陷。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采摘手法不当,致使新梢断裂处细胞破损过大。

第二,贮运鲜叶堆压过重过久,导致红变。

第三,杀青时温度低,翻炒不匀不足,叶子受热不足。

第四,揉捻后未及时干燥或干燥温度低、时间长。

2.改进措施

第一,采用恰当的采摘方式。

第二,贮运鲜叶的容器应透气,忌用塑料袋装运。

第三,采下的鲜叶及时送至茶厂摊放散热。

第四,鲜叶摊放不宜过厚、过久。

第五,杀青要杀透、杀匀。

第六,揉捻叶应及时干燥。初干温度不低于120℃。

(七)灰暗(枯)

1.产生原因 在各类茶中均会出现的缺陷。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条。

第一,绿茶加工中揉捻过度、在制品液汁流出过多,致使茶多酚过多氧化。

第二,绿茶初干温度偏低,炒干时间过长。

第三,茶叶在潮湿环境中放置时间过长,致使茶叶受潮。

第四,红茶萎凋过度。

第五,红茶加工揉捻不足或发酵过度。

第六,红茶、青茶干燥温度过高,足干时间偏长。

第七,红茶中粗老原料过多。

第八,青茶茶青偏嫩、晒青过度。

第九,青茶做青过度。

2.改进措施

第一,掌握揉捻适度,避免摩擦过度。

第二,拣剔、包装时注意防潮。

第三,茶叶从冷库中取出时注意密封,以避免茶叶过早在空气中暴露至冷凝的水分被吸附而受潮。

第四,红茶萎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应超过18小时。

第五,红茶发酵要适度。

第六,红茶、青茶的初干温度不宜超过130℃。

第七,青茶应注意做青过程香气变化及适度。

第八,青茶的干燥工序中烘焙温度由高渐低,中间逐次摊晾。

第九,注意红茶原料嫩度,不宜老、嫩混杂加工。

(八)带黄

1.产生原因

第一,绿茶烽锅时间过长或火温过高。

第二,复干机滚条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第三,原料嫩度差,杀青叶在制品摊放时间过长、过厚。

第四,青茶杀青温度过低,时间偏长。

第五,青茶杀青或初干时投叶量过大,水汽不透而闷黄。

第六,包揉的在制品温度过高,包揉处理时间过长。

2.改进措施

第一,复炒、滚加热时掌握温度不超过80℃。

第二,适当调整原料嫩度,控制摊放叶的厚度和时间。

第三,掌握青茶杀青的时间、温度恰当。

第四,控制青茶杀青、初干的投叶量。

第五,根据工艺需要控制包揉工序的温度和时间。

(九)露筋、朴

1.产生原因

第一,粗老的原料因揉捻(切)不当、表皮破损,茶叶茎梗上的木质部露出。

第二,混杂在新梢中的老叶因破损呈残片状。

2.改进措施

第一,规范采摘标准,把握好原料嫩度的一致性。

第二,适当调整揉捻的工艺参数。

(十)焦斑、爆点

1.产生原因 这类较常见的弊病形成原因是加热工序的温度过高使茶叶产生局部炭化,尤其是嫩芽尖和叶缘易被烧焦。

2.改进措施

第一,控制投入加工的在制品数量。

第二,注意机具的运转情况,突出关注加热的均匀性。

(十一)花青

1.产生原因 这一弊病常出现在红茶中。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鲜叶老嫩混杂,致使加工不能一致。

第二,萎凋、发酵不匀。

2.改进措施

第一,合理采摘,老、嫩分采分制。

第二,揉捻叶解块筛分后,老、嫩叶分别发酵。

(十二)红褐发枯

1.产生原因 青茶的外形弊病。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晒青过度或高温烫伤。

第二,做青过度。

第三,杀青叶高温揉捻。

2.改进措施

第一,采用晒青专用工具,摊叶厚度和晒青时间适当,不使晒青茶接触水泥地面。

第二,做青环境温度应适当,防止做青过度。

第三,揉捻叶温度不高于40℃。

(十三)青绿

1.产生原因 常见于经过包揉的青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原料未晒青或晒青不足。

第二,做青期间空气湿度大,走水不畅。第三,做青发酵不足。

第四,杀青时间短产生“返青”现象。

2.改进措施

第一,原料应及时晒青,并保证晒青时间。

第二,控制摇青间的温、湿度。

第三,按品种特性掌握摇青次数和力度。

第四,杀青要求杀透、杀匀,然后再进行包揉。

汤色常见不足及产生原因和改进措施


(一)深暗

1.产生原因 形成这种弊病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因茶叶受潮等原因造成品质陈化,导致颜色加深。

第二,原料中混杂紫芽紫叶。

第三,红茶发酵过度。

2.改进措施

第一,重视茶叶保鲜,增强保鲜手段的利用。

第二,加强原料管理,及时剔除已采的不符合要求的原料。

第三,红茶发酵程度应适宜,防止过度。

(二)沉淀

1.产生原因 形成这种弊病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加工中生产者对卫生重视不足,茶叶随意在地上摊放;接触在制品的器具不清洁。

第二,工艺不当,加工中形成的茶叶细末受热炭化产生沉淀。

2.设进措施

第一,保持加工场地与器具的清洁,确保茶叶加工中不落地。

第二,及时清理加热机具中的在制品积垢。

第三,根据在制品整碎程度进行筛分,分别炒制。

(三)茶汤泛红

1.产生原因 造成绿茶茶汤泛红的原因在于叶片细胞内茶多酚氧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鲜叶采摘后贮运处理不当,有叶片堆积、挤压现象。

第二,杀青温度太低或杀青不足。

第三,揉捻后摊放过久,未及时干燥。

第四,干燥温度偏低、投叶太厚,闷黄了干燥叶。

2.改进措施

第一,鲜叶贮运应轻拿轻放,避免叶片因相互挤压而擦伤。

第二,杀青要匀透,充分摊晾。

第三,揉捻叶应及时干燥。

第四,初干掌握摊薄、高温短时,防止“闷蒸”。

(四)浑浊

1.产生原因

第一,揉捻加压过重。

第二,红茶萎凋偏轻,致使含水量过高。

第三,在制品加工不及时,相关成分氧化过度或细菌污染变质。

2.改进措施

第一,揉捻加压掌握轻一重一轻原则。

第二,红茶萎凋叶含水量,条形茶不高于60%,碎茶不高于64%。

第三,按各工序工艺要求及时加工,做到当天原料、当天加工完毕。

叶底


细嫩芽头多,手按之如绵,叶色鲜艳明亮。在保健茶中,只有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早春嫩芽叶,才达到此规格。匀齐大小、老嫩、色泽一致,叶张无碎断。采叶和制茶时期同为早春时期的保健茶才有此规格。肥厚芽头肥壮,叶质肥厚,6月以后的银杏叶茶有此特点。瘦薄芽头细短,叶张瘦小而薄,从苗木下部采摘的二茬侧芽有此特点茶健康。开张叶面展开,叶质柔软。摊放叶至粗老的单片叶张开。欠匀也叫不匀,原料老嫩、大小、色泽不一致,相差颇大。卷缩茶叶被开水冲泡后叶片不展开。破碎叶底破碎,叶面不完整。但是制保健茶前将原料切成长条,或在制保健茶过程中经过揉切的产品不再此例,评述本项要有说明。花朵叶底色泽不一致,也叫花青,即叶底中有呈现青绿、chinatea红绿或红黄等混杂颜色的叶底。杀青不透,不匀时即出现此种情况。粗老叶面积大,叶质硬,筋脉显露,以手按之有弹性或有触手感。焦斑叶面或叶缘有黑色或焦黄色的斑块,甚至夹杂有黑色焦叶。嫩绿浅绿色,明亮,叶至细嫩。黄绿绿中泛黄,亮度尚好。青绿深绿色,较暗,无光泽。暗张叶底夹杂暗红色或死红色叶片。红亮红而明亮,欠鲜艳。黄褐褐中带黄,无光泽。黄暗叶色枯黄而暗,叶质老。有些保健茶因炒制技术掌握不好,虽然是嫩叶,叶底仍是此种颜色。青绿墨绿色,如杜仲茶的茶底。乌暗似成熟栗字的颜色,但无光泽。整片叶子呈此颜色,称为乌张;有的具此颜色但是叶张不开展的,称乌条。

叶底评语


细嫩

芽头多,手按之如绵,叶色鲜艳明亮。在保健茶中,只有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早春嫩芽叶,才达到此规格。

匀齐

大小、老嫩、色泽一致,叶张无碎断。采叶和制茶时期同为早春时期的保健茶才有此规格。

肥厚

芽头肥壮,叶质肥厚,6月以后的银杏叶茶有此特点。

瘦薄

芽头细短,叶张瘦小而薄,从苗木下部采摘的二茬侧芽有此特点。

开张

叶面展开,叶质柔软。

摊放

叶至粗老的单片叶张开。

欠匀

也叫不匀,原料老嫩、大小、色泽不一致,相差颇大。

卷缩

茶叶被开水冲泡后叶片不展开。

破碎

叶底破碎,叶面不完整。但是制保健茶前将原料切成长条,或在制保健茶过程中经过揉切的产品不再此例,评述本项要有说明。

花朵

叶底色泽不一致,也叫花青,即叶底中有呈现青绿、红绿或红黄等混杂颜色的叶底。杀青不透,不匀时即出现此种情况。

粗老

叶面积大,叶质硬,筋脉显露,以手按之有弹性或有触手感。

焦斑

叶面或叶缘有黑色或焦黄色的斑块,甚至夹杂有黑色焦叶。

嫩绿

浅绿色,明亮,叶至细嫩。

黄绿

绿中泛黄,亮度尚好。

青绿

深绿色,较暗,无光泽。

暗张

叶底夹杂暗红色或死红色叶片。

红亮

红而明亮,欠鲜艳。

黄褐

褐中带黄,无光泽。

黄暗

叶色枯黄而暗,叶质老。有些保健茶因炒制技术掌握不好,虽然是嫩叶,叶底仍是此种颜色。

青绿

墨绿色,如杜仲茶的茶底。

乌暗

似成熟栗字的颜色,但无光泽。整片叶子呈此颜色,称为乌张;有的具此颜色但是叶张不开展的,称乌条。

云南茶树虫害成灾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随着云南茶叶生产的发展,云南茶树病虫害的种群从少到多,不断演替,危害日趋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一化种植 近些年来,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发展较快,1995年云南省茶叶面积仅为116.2万亩,而1999年已扩大到244.5万亩,跃居全国第一。茶园种植面积的扩大,大面积连片单一化种植,使许多当地昆虫被迫食性转移,进入茶园,转化成茶树害虫,并且在茶园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获得大量的繁衍;茶园面积的扩大,使许多病虫害的传播获得了便利和机会,由此增进了病虫害的侵害。据我们调查在勐海茶区,尺蠖类害虫就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才由其它作物上或从其它地区迁徙到茶园的一种害虫。另外,垦荒毁林,茶树单一化种植,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平衡遭破坏,茶园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削弱,茶园有益天敌减少,由此导致了病虫害的危害成灾。2 茶园栽培管理措施的变化 随着茶叶栽培管理模式的变革,在种植上从丛植到条植,茶园从零星到密植速成,由此为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并加大了防治难度;为提高茶叶产量偏施氮肥,促进了芽叶的生长,却又助长了如假眼小绿叶蝉、螨类,叶部真菌病害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等病虫害的危害;良种的大力推广种植,极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但由于良种芽叶肥壮,养分含量高,吸汁性、趋嫩性害虫种类愈来愈多,危害也愈大,象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现已成为云南省滇南、滇西南茶区危害成灾的主要害虫。3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病虫害之所以能在茶园发生危害成灾,除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生存空间外,最不能忽视的人为因素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农药使用。农药的使用从有机氯、有机磷到拟除虫菊酯类等,多年的使用导致了茶园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天敌大量伤亡;其次是对靶标不明确,安全间隔期观念淡薄,随意使用农药,这也是造成茶园病虫害猖獗危害成灾的因素之一。据罗亨文调查,一次施用乐果、敌敌畏的茶园,蜘蛛数量减少一半以上。云南省茶园二、三十年来由于多年使用有机磷农药乐果、敌敌畏防治假眼小绿叶蝉,使用浓度逐年提高,大量杀伤了天敌,致使假眼小绿叶蝉危害愈来愈严重,并在害虫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农药的使用起到了灭害保收的作用,但也杀伤了天敌,促使病虫害种群的演变和危害加剧。 防治技术研究 1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茶园病虫害 云南茶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山川地貌错综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云南茶区应发展以生态为主体,植物种群多样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园,促进茶园的生态平衡,茶林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保护林带、茶果、茶林、茶药等茶园,进一步维护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群落之间良好的调控能力,以达到限制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目的。早在八•五期间云南省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就立项开展了“生态茶园建设与小绿叶蝉防治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天敌资源是云南茶区对病虫害控制的根本措施,并且也符合目前提倡的茶叶无公害或有机茶生产的要求。2 保护和充分利用病虫害天敌资源 云南茶区孕育了丰富的天敌资源。罗亨文等早在六•五期间就对云南的茶树害虫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包括捕食性昆虫、蜘蛛类天敌384种,真菌、细菌、病毒等害虫病原微生物22种,如蚧类上寄生小蜂、茶毛虫上寄生的茧蜂、捕食咖啡小爪螨,食螨瓢虫(Stethorusp)、寄生在假眼小绿叶蝉上的圆子虫霉,并对园子虫霉的田问抑制效果进行了初步观察;这些丰富的天敌优势种群对病虫害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控制;思茅茶区曾用白僵菌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具有—定效果。这些研究为充分开发利用天敌资源打下了基础。近些年来,大力提倡无公害茶园生产和有机茶园生产,更加促进了此项研究的开展。 3 茶树资源抗性材料鉴定和抗性优良品种的研究丰富的茶树资源是云南茶叶生产的一大优势,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我们分别开展了云南64份茶树资源对茶云纹叶枯病、根结线虫病、咖啡小爪螨、和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鉴定,并对资源材料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资源对病虫的抗性存在着差异,筛选出的抗性资源可供育种和生产利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无公害、绿色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大,由此要求我们对茶园病虫害的控制应从选育抗性强、品质优的茶树品种入手。目前,云南省科技厅已立顶开展“大叶茶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应用抗性品种是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4 加强茶园病虫害的研究,科学、安全、合理应用农药 由于云南茶区分布广泛,地形复杂,病虫害发生各异的实际情况,了解各地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种类,危害状况,明确主要防治对象,掌握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大力开展预测预报工作非常重要。大家已意识到“见虫打虫,见病打病”,盲目使用农药的弊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大量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茶园的生态平衡。在思茅茶区,通过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的深入研究,开展了预测预报工作,合理用药,有力地控制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危害。茶饼病是滇南、滇西南山区茶园普遍发生、危害茶树嫩梢、嫩叶的一种病害,现在正在对其进行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目前,由于无公害茶叶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许多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相继开展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和应用,如Bt制剂防治茶树主要害虫和矿物油药剂防治茶饼病的试验研究。5 强化农业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针对茶园病虫害的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结合茶园栽培管理进行控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茶苗根结线虫病在滇南主产茶区思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针对此实际情况,思茅茶树良种场应用水田育苗代替旱田育苗的技术,有效控制了茶苗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危害,极大推动了茶树良种的推广。在冬季可结合茶园耕作、修剪、清园,应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封园而进行越冬防治,从而减少来年害虫虫口及病原菌基数;多次分批分次进行采摘可以减少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的产卵和营养场所,加大控制力度;适当的疏枝,增加茶园透风通光,可以减轻病虫的危害。

叶底,藏有秘密


叶底,是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

茶在未泡之前,是全副武装的美女,而泡后,则卸掉了所有的妆容,显出叶底,不施粉黛,纤毫毕现。

首先,叶底可以让有经验的饮者看出这是什么茶树品种。每一种茶树都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在开水冲泡之前,这些密码通通被隐藏在乌黑干枯的叶片之中。但是现在,叶片张开,我们可以看到叶片的大小,形状、可以看出叶脉的走向,看出叶片边缘的锯齿。这些细节,就反映了茶树的品种。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出茶叶焙火的程度。如果叶底黄亮,舒展,焦条少,且无“蛤蟆泡”,则火工低;若叶底红褐,团缩,焦条多,有蛤蟆泡,则意味着火工较高。

叶底可以告诉我们这泡茶的发酵程度。当我们展开一片岩茶叶底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中央是绿色或者黄色,而叶片的边缘是红色的。那红色的部分就是发酵的部分,是武夷岩茶最为特殊核心的工艺所在。这些红和绿的比例,显示了此茶的发酵程度。当然,如果遇到完全足火的茶叶,所有的叶片碳化,那我们的判断就失灵了。

叶底还可以告诉岩茶的叶片采摘时的老嫩程度。叶底大而发硬,则叶片偏老,叶底小而柔软,则叶片柔嫩。

叶底也能显示出茶叶的采摘方式,人工采摘的茶叶则叶片完整,若是机器采摘的,就能看到整齐的切口。

最后,叶底上还写满了季节的秘密。春茶做青发酵红边大多均匀,叶质柔软。夏暑茶色泽大多较枯燥,红边多不匀呈褐红色、暗红色,叶张硬挺。秋茶色泽灰杂,叶底红边不匀。当然,要做出以上的判断,我们还要根据茶叶的口感来综合判断。

叶底该如何读懂?从叶底了解茶叶的秘密


在茶叶店买茶,摸不清行情的时候,老板会吹得唾沫横飞,一不小心,你就被糊弄了。但是,如果你淡定的对老板说,给我看看叶底…..老板立马能给你跪,这就是,身份的象征。

要说喝出茶的好坏,什么粘稠、内质、高香、回甘,太玄乎了,一般的小白或者功力不深的没个经年累月真的不好掌握,那么叶底!非常直观简单粗暴又实用的评判标准,这就手把手教给你。

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说的就是茶渣,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

观叶底就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观察其嫩度、匀度、色泽,绝对是能真实反映茶叶的实际品质的好宝宝。这个学问其实也是好庞大一个体系,我们今天,先说普洱。

先说观叶底前你要做的,就是妥妥当当的把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当然了,要拌匀、铺开、揿平,这才能算是全面客观的做好了准备工作。

开始认真评鉴。

那我们看叶底究竟在看什么?

总的来说这几个方面:

一.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通常冲泡次数亦多。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一般不耐泡。叶面不开展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开展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的。或者被高温焙火,叶面茸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这个展开度就非常好

二.叶形整碎度

当然叶底形状越整齐越好,碎叶多且细杂的都只能算次级品。但!也有紧压过度的情况是算例外,如铁饼类茶品,则须视茶面而定,经冲泡后之叶底形状在整碎度这个指标上也只能做小参考。

这个就有点碎了

压过的熟茶叶底这样是正常的

三.茶身弹性

都晓得有弹性是个什么感觉吧!用手指捏叶底,以弹性强者为佳,表示陈化期间自然、茶菁幼嫩、制造得宜,未被湿热、熟化处理。叶脉突显,触感生硬,无弹性感,也统统是次级品。

一看就非常柔软有弹性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1809.html

上一篇:黄茶变黄的内合成分的变化

下一篇:乌龙茶各品种的鲜叶特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