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妙手功夫真茶艺的介绍

2019-11-13

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就妙手功夫真茶艺做一详细介绍。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的表演形式是很独特的,一方茶席、一张茶几、一套茶器、一位茶艺师就可以进行表演了,如有需要还可以配解说词、音乐、一至几名茶侣。

茶艺动作包括手的动作、眼的动作、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茶艺表演动作很简单,如何在舞台上通过简单的道具和动作语言把茶艺丰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对茶艺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茶艺师还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定,如茶艺师上场及谢场时,要行半鞠躬礼,行礼时双手可自然交叉身前或垂于身体两侧;茶艺表演开始时手的动作要逆时针画圆,这是对客人的尊重;手臂运动要自然柔和,以曲线为主,柔中有刚;脸部要面带微笑,口唇自然微启,视线要随着双手动作流动等。来自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卫玮就曾在“叙府龙芽杯”首届“全国茶艺表演电视大赛暨中华茶艺小姐评选活动中以娴熟的技术、优美的动作获得了评委的赞赏,并获奖。

由于茶艺表演是静止的,占用的舞台空间也很有限,所以就需要在舞台背景布置及灯光上下功夫。譬如在舞台布景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高、远、深”的透视法,以传统山水画或古典诗词、茶经茶谱为主题,強化茶艺表演的古典美。另外茶席的设计,茶几、茶器、壁挂等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除实用性外,也应该考虑其视觉美感和效果。茶艺表演过程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茶艺表演应该一气呵成,不能有松散拖延甚至冷场之感。但结构紧凑并不意味中间沒有停顿,和音乐一样,茶艺表演也有强弱,有起伏,有停顿,有变化。譬如煎水时都有一段等待时间,如何巧妙利用这一时机给观众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就至关重要了。

茶艺和绘画、诗歌一样可以区分为上品、下品和神品。神品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个性、有特点、有一定的茶文化內涵,更要有一定的精神和神韵在里面。精神是茶艺表演的灵魂,是评判一套茶艺程式好坏的重要标准。目前明确提出的精神有很多,如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 四字,陈香白先生提出的“七义一心”说,认为中国的精神核心是“和”。

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茶艺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茶艺表演也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艺术观赏性的最佳途径。

精选阅读

功夫茶艺起源


功夫茶艺一种泡茶的功夫,是茶艺发展的结果,那么功夫茶艺的起源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爲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着·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着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形成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穫得苏轼讚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歷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塬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塬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爲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爲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着.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爲精致。鑪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叁寸,以细白泥爲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鑪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爲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隻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歷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塬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爲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爲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爲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隻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爲习尚。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範围更爲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叁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爲普遍;叁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爲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爲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叁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功夫茶茶艺


茶艺表演

· 焚香静气:焚品檀香,造就幽静、平和气氛

· 叶嘉酬宾:出示所泡茶叶让客人观赏

·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火煮沸

·孟臣淋漓:即汤洗茶壶,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 悬壶高冲:又称高山流水,把盛开水的壶提高冲水,充分激荡茶叶,使茶叶翻动,清洁茶叶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叶更清洁(不喝)

· 重洗仙颜:用开水淋洗茶壶,即洗净茶壶外表又提高壶温

· 若琛出韵:即汤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长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茶杯喻为若琛瓯

· 玉液回壶: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个茶壶使茶汤更为均匀

· 游山玩水:沿着杯壁斟茶一圈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少许时,则住各杯点斟茶水(又称蜻蜓点水或观音滴水)

· 三龙护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比喻三龙,此时另一手可做护杯姿势

· 喜闻幽香:即闻乌龙茶的香味

· 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种颜色,故称三色

· 初品奇茗:观看、闻香后开始品茶汤味道(三口为一品)

·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茶农栽种,制作佳茗,恩典感谢茶艺小姐尽心热情敬献茶艺、茶礼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0925.html

上一篇:茶艺表演中弄茶手法介绍

下一篇:霍山黄芽的艺术和技巧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