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叶在保藏中有哪些化学变化

2019-11-13
茶叶贮藏运销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内含质量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产生出各种不利于茶叶色、香、味的物质,从而导致茶叶陈化变质。茶叶陈化变质的感观表现为茶叶的色泽由鲜变枯,汤色由亮变暗,滋味由甘浓变淡,香气由重变轻。这是由于与色、香、味等感观质量相应的化学成分如多酚类物质、氨基酸、脂类、色素、芳香物质等有机物质性质大多不稳定,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极易发生自动氧化,使茶叶质量发生劣变,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缘故。下面我们通过了解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它们主要受哪些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就可以在茶叶的贮藏运销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达到茶叶保鲜的目的。

茶叶在保藏中有哪些化学变化

一、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1、多酚类物质

多酚类物质和儿茶素是构成茶叶滋味的主要成分,它与氨基酸、糖等成分互相协调、配合,使茶汤滋味浓醇、鲜爽,并富有收敛性。但多酚类物质,特别是占茶多酚总量70%左右的儿茶素在贮藏过程中很容易自动氧化。这种氧化的速度虽然是缓慢进行的,并非像酶类氧化那样激烈而迅速,但长时间的贮藏,这种变化就很显着了,尤其在茶叶含水量高、贮藏温度高、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多酚类物质下降的速度就十分显着。

多酚类物质中儿茶素的变化途径,首先是脱氢形成醌,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褐色物质。儿茶素及其氧化过程中间产物还与氨基酸、蛋白质等结合,形成暗色的高聚化合物,从而破坏茶汤滋味结构的相互协调,使茶汤滋味变得淡薄而缺乏收敛性和鲜爽感,茶汤色泽变深、变暗,逐渐从固有的本色逐渐向橙黄、红和褐色方向转化。

根据绿茶贮藏12个月的实验结果:贮藏期中,茶叶的多酚类物质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由贮藏前的含23.71%降至21.12%,降幅达10.92%.作为多酚类物质主体的儿茶素,在贮藏过程中由原来的102.71mg/g降至61.64mg/g,降幅达39.99%.贮藏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减少幅度和氧化速率,与茶叶自身含水量和空气湿度也有一定关系。红碎茶贮藏12个月后,茶褐素由原来的6.6%增加到10.10%,增幅达53.03%,茶褐素呈棕褐色,是茶汤发暗的主要成分,含量过高,味淡、汤暗,影响红茶的质量。

2、氨基酸

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滋味物质,对茶叶质量十分重要。贮藏过程中变化十分激烈。氨基酸能与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物醌类结合形成暗色聚合物,影响绿茶的色泽和茶汤的明亮度;在红茶中氨基酸还会与茶黄素、茶红素作用形成深暗色的聚合物。另外,氨基酸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自身会发生分解和转化,如对茶汤鲜爽味起主要作用的茶氨酸易水解生成乙胺和谷氨酸,从而使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断减少。

茶氨酸是游离氨基酸中的主要氨基酸,对茶汤的口感质量具有特殊意义。在贮藏过程中呈直线下降趋势,其含量由贮藏前的770.18mg/100g下降至404mg/100g,减少幅度为47.54%,对质量起主要作用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等也被大量氧化,这就进一步影响茶叶的质量。

3、芳香物质

在有氧环境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叶香气逐渐减弱,甘美口感逐渐丧失,陈味开始显露,直至质量完全变劣、陈化,失去饮用价值。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脂类物质,特别是一些游离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们都是构成茶叶香气的重要化学基础,但又是一些很不稳定的成分。在温度较高和有氧的条件下,脂类会发生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的进一步氧化分解,就会产生具有不良气味的低分子醛、酮、醇等挥发性物质,这是引起贮藏茶叶香气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贮藏过程中亚油酸、亚麻油酸等游离脂肪酸的变化与脂类物质基本相似。

目前普遍认为,绿茶具有"新茶香"的成分主要是二甲硫、正壬醛、顺-3-己烯乙酸脂和其它一些未知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这些成分在贮藏过程中,下降趋势十分明显,贮藏2个月,二甲硫较贮藏前减少43%,正壬醛减少80%,顺-3-己烯乙酸脂减少39%.而与此相反,贮藏过程中新产生出1-戊烯-3-醇、顺-2-戊烯-1-醇、2,4庚醛、3,5-辛二烯-2-酮和丙醛等。贮藏中这些物质逐渐产生,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增加。这些物质在贮藏前(新茶中)未曾发现过,这些化合物具有青草气和油臭味,由于它们的阀值很小,即使产生的数量极微,也会感到有不愉快的陈化气味。

另外,类胡萝卜素也易被氧化,绿茶贮藏过程中2,6,6-三甲基-2-羟基环己酮,β-环柠檬醛,α--紫萝酮,5,6环氧紫萝酮,等胡萝卜素的氧化物也有一定的增加。这些化合物与绿茶的陈味也有很大的关系。

红茶贮藏过程中香气变化更为复杂,随着脂类物质的水解和自动氧化,除了一些陈味物质的含量增加外,红茶中很多具有花香和果香味物质如苯乙醇、橙花叔醇等一以及对质量有利的异丁醛、异戊醇,芳樟醇等含量显着减少。这种变化不但使茶叶失去香味,还会显示陈味和酸败味。

4、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之一,在绿茶中含量较丰富。在有氧环境下茶叶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会因发生水解、褐变等一系列化学变化而减少,从而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由于维生素C氧化产生的2,3-而酮古罗糖酸极易与氨基酸发生羰氨反应;同时,2,3-而酮古罗糖酸脱水、脱羧后会产生褐色的羟基糖醛聚合物。使绿茶褐变,茶色泽和汤色变深、变暗,失去茶叶应有的新鲜感,从而降低了茶叶质量。

据研究,在有氧环境下绿茶贮藏4个月后,维生素C由贮藏前的306.75mg/100g下降至191.59mg/100g,下降幅度达37.54%,贮藏8个月后,下降至173.57mg/100g,下降幅度达42.32%,贮藏12个月后,下降至166.10mg/100g,下降幅度达45.85%.研究指出,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保留量为80%以上时,质量变化较少,当保留量下降至60%以下时已可感觉茶叶显着变质。

5、叶绿素等化学成分

叶绿素是绿茶杯色泽的主要成分,其变化会对色泽产生很大影响。叶绿素是很不稳定物质,贮藏过程中在水、光和温度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脱镁反应。绿茶杯经过12个月的贮藏后,叶绿素总量减少达12.76%.显然,经过较长时间贮藏。不紧会使绿茶的翠绿色泽消退,而且会使色泽变暗、变褐,这与叶绿素的脱镁反应有很大关系。据研究,绿茶扎中叶绿素转化为脱镁叶绿素的转化率在40%左右时,茶叶色泽还能保持翠绿,当叶绿素转化为脱镁叶绿素的转化率在70%左右时,茶叶色泽就会显着变褐。

二、茶叶贮藏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茶叶主要成分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原因是茶叶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影响这些化学变化的条件虽然很多,但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氧气、温度、湿度、光线和包装等。

在没有酶促作用情况下,物质受分子态氧的缓慢氧化,称为自动氧化。茶叶在贮藏过程中除了水分、温度、光线会引起变质外,最主要以氧化作用引起的变质为主。我们都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21%,化学性质十分活跃,具有氧化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叶绿素、脂类、维生素、酮类、醛类等物质的作用。反应生成的各类物质大都对质量不利。氧气还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茶叶出现发霉现象。

根据研究,在含氧量1%的条件下,绿茶贮藏4个月,汤色几乎不变,含氧量上升至5%以上贮藏4个月,汤色便有较大变化。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量高,会促使茶叶自动氧化加剧。

要防止贮藏茶叶的自动氧化,只有使茶叶与氧气隔绝。以前常使用的方法是在茶叶包装时抽真空、充氮气或二氧化碳,以达到减少包装容器中的氧含量的目的,但由于在贮藏过程中氧气还是会透过包装材料慢慢渗透进容器内,使得包装容器内的氧浓度慢慢变至与空气中的氧含量接近。目前最有效的是采用脱氧剂的保鲜方法,它是通过化学除氧、除湿等空气调整的途径,使包装内的茶叶在保质期内处于一个相对无氧、干燥的环境。脱氧保鲜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保鲜效果显着的特点。另外,茶叶中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一样,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干燥食品上的微生物极大多数是好氧性的,氧的存在有利于它们的生长繁殖,密封无氧的环境就会使它们窒息而死亡。因此,茶叶的采用抽真空加脱氧剂隔氧贮藏,不仅可以防霉,而且可以延缓茶叶陈化,减少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叶绿素、芳香物质等重要成分的耗损,可以在较长贮存期间保障茶叶质量不变。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贮藏期的化学变化与保存方法


茶叶贮藏运销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内含质量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产生出各种不利于茶叶色、香、味的物质,从而导致茶叶陈化变质。茶叶陈化变质的感观表现为茶叶的色泽由鲜变枯,汤色由亮变暗,滋味由甘浓变淡,香气由重变轻。这是由于与色、香、味等感观质量相应的化学成分如多酚类物质、氨基酸、脂类、色素、芳香物质等有机物质性质大多不稳定,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极易发生自动氧化,使茶叶质量发生劣变,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缘故。下面我们通过了解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它们主要受哪些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就可以在茶叶的贮藏运销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达到茶叶保鲜的目的。

一、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1、多酚类物质

多酚类物质和儿茶素是构成茶叶滋味的主要成分,它与氨基酸、糖等成分互相协调、配合,使茶汤滋味浓醇、鲜爽,并富有收敛性。但多酚类物质,特别是占茶多酚总量70%左右的儿茶素在贮藏过程中很容易自动氧化。这种氧化的速度虽然是缓慢进行的,并非像酶类氧化那样激烈而迅速,但长时间的贮藏,这种变化就很显著了,尤其在茶叶含水量高、贮藏温度高、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多酚类物质下降的速度就十分显著。

多酚类物质中儿茶素的变化途径,首先是脱氢形成醌,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褐色物质。儿茶素及其氧化过程中间产物还与氨基酸、蛋白质等结合,形成暗色的高聚化合物,从而破坏茶汤滋味结构的相互协调,使茶汤滋味变得淡薄而缺乏收敛性和鲜爽感,茶汤色泽变深、变暗,逐渐从固有的本色逐渐向橙黄、红和褐色方向转化。

根据绿茶贮藏12个月的实验结果:贮藏期中,茶叶的多酚类物质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由贮藏前的含23.71%降至21.12%,降幅达10.92%。作为多酚类物质主体的儿茶素,在贮藏过程中由原来的102.71mg/g降至61.64mg/g,降幅达39.99%。贮藏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减少幅度和氧化速率,与茶叶自身含水量和空气湿度也有一定关系。红碎茶贮藏12个月后,茶褐素由原来的6.6%增加到10.10%,增幅达53.03%,茶褐素呈棕褐色,是茶汤发暗的主要成分,含量过高,味淡、汤暗,影响红茶的质量。

2、氨基酸

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滋味物质,对茶叶质量十分重要。贮藏过程中变化十分激烈。氨基酸能与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物醌类结合形成暗色聚合物,影响绿茶的色泽和茶汤的明亮度;在红茶中氨基酸还会与茶黄素、茶红素作用形成深暗色的聚合物。另外,氨基酸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自身会发生分解和转化,如对茶汤鲜爽味起主要作用的茶氨酸易水解生成乙胺和谷氨酸,从而使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断减少。

茶氨酸是游离氨基酸中的主要氨基酸,对茶汤的口感质量具有特殊意义。在贮藏过程中呈直线下降趋势,其含量由贮藏前的770.18mg/100g下降至404mg/100g,减少幅度为47.54%,对质量起主要作用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等也被大量氧化,这就进一步影响茶叶的质量。

3、芳香物质

在有氧环境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叶香气逐渐减弱,甘美口感逐渐丧失,陈味开始显露,直至质量完全变劣、陈化,失去饮用价值。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脂类物质,特别是一些游离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们都是构成茶叶香气的重要化学基础,但又是一些很不稳定的成分。在温度较高和有氧的条件下,脂类会发生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的进一步氧化分解,就会产生具有不良气味的低分子醛、酮、醇等挥发性物质,这是引起贮藏茶叶香气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贮藏过程中亚油酸、亚麻油酸等游离脂肪酸的变化与脂类物质基本相似。

目前普遍认为,绿茶具有“新茶香”的成分主要是二甲硫、正壬醛、顺-3-己烯乙酸脂和其它一些未知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这些成分在贮藏过程中,下降趋势十分明显,贮藏2个月,二甲硫较贮藏前减少43%,正壬醛减少80%,顺-3-己烯乙酸脂减少39%。而与此相反,贮藏过程中新产生出1-戊烯-3-醇、顺-2-戊烯-1-醇、2,4庚醛、3,5-辛二烯-2-酮和丙醛等。贮藏中这些物质逐渐产生,并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增加。这些物质在贮藏前(新茶中)未曾发现过,这些化合物具有青草气和油臭味,由于它们的阀值很小,即使产生的数量极微,也会感到有不愉快的陈化气味。

另外,类胡萝卜素也易被氧化,绿茶贮藏过程中2,6,6-三甲基-2-羟基环己酮,β-环柠檬醛,α-紫萝酮,5,6环氧紫萝酮,等胡萝卜素的氧化物也有一定的增加。这些化合物与绿茶的陈味也有很大的关系。

红茶贮藏过程中香气变化更为复杂,随着脂类物质的水解和自动氧化,除了一些陈味物质的含量增加外,红茶中很多具有花香和果香味物质如苯乙醇、橙花叔醇等一以及对质量有利的异丁醛、异戊醇,芳樟醇等含量显著减少。这种变化不但使茶叶失去香味,还会显示陈味和酸败味。

4、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之一,在绿茶中含量较丰富。在有氧环境下茶叶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会因发生水解、褐变等一系列化学变化而减少,从而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由于维生素C氧化产生的2,3-而酮古罗糖酸极易与氨基酸发生羰氨反应;同时,2,3-而酮古罗糖酸脱水、脱羧后会产生褐色的羟基糖醛聚合物。使绿茶褐变,茶色泽和汤色变深、变暗,失去茶叶应有的新鲜感,从而降低了茶叶质量。

据研究,在有氧环境下绿茶贮藏4个月后,维生素C由贮藏前的306.75mg/100g下降至191.59mg/100g,下降幅度达37.54%,贮藏8个月后,下降至173.57mg/100g,下降幅度达42.32%,贮藏12个月后,下降至166.10mg/100g,下降幅度达45.85%。研究指出,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保留量为80%以上时,质量变化较少,当保留量下降至60%以下时已可感觉茶叶显著变质。

5、叶绿素等化学成分

叶绿素是绿茶杯色泽的主要成分,其变化会对色泽产生很大影响。叶绿素是很不稳定物质,贮藏过程中在水、光和温度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脱镁反应。绿茶杯经过12个月的贮藏后,叶绿素总量减少达12.76%。显然,经过较长时间贮藏。不紧会使绿茶的翠绿色泽消退,而且会使色泽变暗、变褐,这与叶绿素的脱镁反应有很大关系。据研究,绿茶扎中叶绿素转化为脱镁叶绿素的转化率在40%左右时,茶叶色泽还能保持翠绿,当叶绿素转化为脱镁叶绿素的转化率在70%左右时,茶叶色泽就会显著变褐。

二、茶叶贮藏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茶叶主要成分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原因是茶叶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在一定的贮藏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影响这些化学变化的条件虽然很多,但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氧气、温度、湿度、光线和包装等。

在没有酶促作用情况下,物质受分子态氧的缓慢氧化,称为自动氧化。茶叶在贮藏过程中除了水分、温度、光线会引起变质外,最主要以氧化作用引起的变质为主。我们都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21%,化学性质十分活跃,具有氧化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叶绿素、脂类、维生素、酮类、醛类等物质的作用。反应生成的各类物质大都对质量不利。氧气还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茶叶出现发霉现象。

根据研究,在含氧量1%的条件下,绿茶贮藏4个月,汤色几乎不变,含氧量上升至5%以上贮藏4个月,汤色便有较大变化。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含氧量高,会促使茶叶自动氧化加剧。

要防止贮藏茶叶的自动氧化,只有使茶叶与氧气隔绝。以前常使用的方法是在茶叶包装时抽真空、充氮气或二氧化碳,以达到减少包装容器中的氧含量的目的,但由于在贮藏过程中氧气还是会透过包装材料慢慢渗透进容器内,使得包装容器内的氧浓度慢慢变至与空气中的氧含量接近。目前最有效的是采用脱氧剂的保鲜方法,它是通过化学除氧、除湿等空气调整的途径,使包装内的茶叶在保质期内处于一个相对无氧、干燥的环境。脱氧保鲜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保鲜效果显著的特点。另外,茶叶中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一样,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干燥食品上的微生物极大多数是好氧性的,氧的存在有利于它们的生长繁殖,密封无氧的环境就会使它们窒息而死亡。因此,茶叶的采用抽真空加脱氧剂隔氧贮藏,不仅可以防霉,而且可以延缓茶叶陈化,减少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叶绿素、芳香物质等重要成分的耗损,可以在较长贮存期间保障茶叶质量不变。

不同保鲜方式绿茶含水率及生化成分变化

专案名称

贮藏前

4个月

8个月

12个月

含量

±%

含量

±%

含量

±%

水分

(%)

脱氧剂

5.07

6.89

35.89

6.90

36.09

6.98

36.67

充氮

5.70

12.43

5.81

14.60

5.86

15.58

铁罐

8.02

58.19

8.20

61.17

8.22

67.13

氨基酸

(%)

脱氧剂

3.18

2.71

-14.78

2.75

-13.52

2.75

-13.52

充氮

2.80

-11.95

2.74

-13.84

2.69

-15.41

铁罐

2.61

-17.92

2.74

-16.98

2.63

-17.30

维生素

(%)

脱氧剂

306.75

312.98

-2.03

289.43

-5.6

274.13

-10.63

充氮

284.21

-7.3

271.58

-11.46

263.44

-14.12

铁罐

297.90

-2.9

265.44

-13.47

215.27

-29.82

铁观音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研究铁观音茶叶制造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化学变化及品质形成机理,将有助于茶农在生产实际操作提供一些指导方向。也可以根据这些化学变化的机理改进茶叶的制作工艺,对于提高茶叶品质进而提高茶叶的价格增加家庭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南茶客对此研究了乌龙茶的制造化学变化,将这些技术特点与铁观音的制造工艺进行结合,不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也能加以推广。

首先铁观音茶叶的色泽、芳香和滋味都是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成形成。通过晒青、摇青、做青等过程,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上升、儿茶青由于酶促氧化而减少,少量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不断形成和积累。该氧化反应在做青前期较为缓慢,后期儿茶素氧化加速,氧化产物在幅度增加。

在摇青这种半发酵的氧化还原体系中,儿茶素的轻度氧化,促进了类萝卜素的降解,形成二氢海葵内酯和茶螺酮等香味成分;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大量氨基酸明显减少、微量或小量的氨基酸成分有所增加;可溶性糖与氨基酸在做青及后续的干燥工序中发生降解及反应生成吡嗪类、吡咯类和吡喃类衍生物,对增进香气具有积极的作用;中绿素降解对铁观音砂绿油润的外形色泽具有重要的意义。

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晒青、摇青后不断形成与积累。中、高沸点成分的增加尤为明显。

做青过程中增加较多的有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B-紫罗酮、橙花叔醇等。铁观音的加工中,由于具有苦涩味的酯型儿茶素脱没食子酰基而成为游离型儿茶素,但又保留相当数量的酯型物质,使基滋味兼具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甜醇与回味感!

了解铁观音制作过程三个重要工序对茶叶产生的化学变化,茶农如果结合以前的实战经验加以调整说不定就可以生产出更好的茶叶,也能够更加合理地加工不同的茶青。

铁观音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初探


研究铁观音茶叶制造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化学变化及品质形成机理,将有助于茶农在生产实际操作提供一些指导方向。也可以根据这些化学变化的机理改进茶叶的制作工艺,对于提高茶叶品质进而提高茶叶的价格增加家庭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南茶客对此研究了乌龙茶的制造化学变化,将这些技术特点与铁观音的制造工艺进行结合,不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也能加以推广。

首先铁观音茶叶的色泽、芳香和滋味都是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变化成形成。通过晒青、摇青、做青等过程,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上升、儿茶青由于酶促氧化而减少,少量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不断形成和积累。该氧化反应在做青前期较为缓慢,后期儿茶素氧化加速,氧化产物在幅度增加。

在摇青这种半发酵的氧化还原体系中,儿茶素的轻度氧化,促进了类萝卜素的降解,形成二氢海葵内酯和茶螺酮等香味成分;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大量氨基酸明显减少、微量或小量的氨基酸成分有所增加;可溶性糖与氨基酸在做青及后续的干燥工序中发生降解及反应生成吡嗪类、吡咯类和吡喃类衍生物,对增进香气具有积极的作用;中绿素降解对铁观音砂绿油润的外形色泽具有重要的意义。

挥发性香气成分在晒青、摇青后不断形成与积累。中、高沸点成分的增加尤为明显。

做青过程中增加较多的有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B-紫罗酮、橙花叔醇等。铁观音的加工中,由于具有苦涩味的酯型儿茶素脱没食子酰基而成为游离型儿茶素,但又保留相当数量的酯型物质,使基滋味兼具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甜醇与回味感!

了解铁观音制作过程三个重要工序对茶叶产生的化学变化,茶农如果结合以前的实战经验加以调整说不定就可以生产出更好的茶叶,也能够更加合理地加工不同的茶青。

完美保藏茶叶


1、土办法:农村人用石灰块

范正峰的老家在乡下,他们那里有个保存茶叶的土办法:找一个泡沫箱子,然后在箱子里放入生石灰,生石灰得是一块块的,如果是石灰粉,效果就不够理想。接着把要保存的茶叶分小包装好,多套几个袋,袋口扎紧,放在石灰块上,最后盖上箱子盖,就可以了。

这样存放茶叶,能保证茶叶不跑味,范正峰说,这可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方法,绝对没问题。

2、新办法:城里人用 冰箱

说实话,在城里找生石灰块,可不是件容易事。所以,城里的茶客们另辟蹊径。

查老先生今年70多岁了,喝了几十年的龙井茶,是个地道的老茶客。如何保存茶叶,曾经也是个让他头疼的问题,“不过,自打家里用上了电冰箱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如今只要一到新茶上市,查老就会给自己多买上几斤,放着慢慢喝。

查老先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茶叶分成小包,大概一两左右一包,然后用保鲜膜在外面严严实实地包上几层,记得要完全密封,包完之后最好再找个罐子装起来,最后放进冰箱冷藏室里,想喝的时候,就取些出来,据说,这样保存的茶叶,即使过了一年,泡出来的颜色照样碧绿如初。

当然,也有其他读者提醒,用这种方法存放时,千万要注意不要把茶叶和肉、海鲜放在一块,以免串了味道。

3、平时在喝的茶叶也要仔细保存

其实,茶叶是个金贵的东西,喝不完的茶叶要保存,平时在喝的茶叶也要保管好。最好呢,装在带锡纸盖的罐子里,放在阴凉通风处,存放的量不能太多,喝完再取。

小陆以邮件的方式,告知了他的保存方式,特别方便。他推荐用“娃哈哈营养快线”的饮料瓶装茶叶。

先将饮料瓶洗干净晾干,然后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晒一晒,等到瓶子有点发热,就可以拿来装茶叶了。之所以特定选择“营养快线”的瓶,小陆解释说是因为它的口子比较适合倒进茶叶,里面有足够的空间存放,而且密封性特别好。

4、茶农传授存放经

老朱是土生土长的梅家坞茶农,祖祖辈辈都以种茶、炒菜为生,说起茶叶,他可就滔滔不绝了。

老朱保存茶叶的方法也是用生石灰块,他推荐铁制或铝制的饼干盒,石灰块用布袋包起来,放在饼干盒底,然后在上面铺一层布,茶叶则用白纸包起来,放在石灰块上,最后盖上盖子就可以了。老朱说,最好呢,密封起来,一年之后再启封,如果保存的数量多,那半年之后,要打开来,换一批新的生石灰块。在他看来,茶叶保存得好,喝起来,比新茶还有滋味。

老朱特别想告诉茶客,去梅家坞买茶叶,记得多跑几家,比较一下再决定,挑茶叶是门大学问。

茶叶的保藏


对于一个喜爱饮茶的人来说,不可不知道茶叶的保藏方法。因为品质很好的茶叶,如不善加以保藏,就会很快变质,颜色发暗,香气散失,味道不良,甚至发霉而不能饮用。

茶叶变质的原因

茶叶品质劣变的主因在于受潮与感染异味。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一小时,含水量就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茶叶含水量超过10%时,茶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

在感染异味方面,因茶叶中含有帖烯化合物和高分子棕榈酸,这些能很快就吸收其它物质的气味而改变或掩盖茶叶本来的气味。如把茶叶和樟脑丸、香料、药物等放在一起,或把茶叶放在气味较浓的新木器、新漆器里,在几个小时后就会感染到这些东西的气味,轻则喝了使人不快,重则不能饮用。

另外,光线对茶叶品质也有影响。特别是率茶放置于强光下太久,很容易破坏叶绿素,使得茶叶颜色枯黄发暗,品质变坏;同时,如在日光下曝晒,还会产生日晒味,难以饮用。

保藏的方法

为防止茶叶吸收潮气和异味,减少光线和温度的影响,避免挤压破碎,损坏茶叶美观的外形,就必须采取妥善的保藏方法。

贮藏大批茶叶的仓库,应根据茶叶劣变的原因要求进行设计和修建;而小批茶叶可采用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这种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是准备一个陶瓷罐(或用马口铁桶),大小视保藏的茶叶多少而定,要求干燥、清洁、无味、无锈;把未风化的生石灰块装入细布口袋内,每袋重约半公斤;茶叶用干净的薄纸包好,每包重半公斤,用细绳扎紧,一层一层地放进坛的四周,中央留下空位,放置一袋生石灰,上面再放一包茶叶,如未装满,还可依次再装一、二层,然后用牛皮只堵塞坛口,用草垫或棕垫盖好,这样可藉生石灰吸收茶叶和空气中的水分,使茶叶保持充分干燥。生石灰吸潮风化后要及时更换,一般装坛后过一个月就要更换,以后每隔一、两个月更换一次。如果木炭吸潮,要先将木炭烧红,冷却后装入布袋,每袋重约一公斤;每一、二个月要把木炭取出烧干再用。

一般嗜好饮茶者或家庭购买的茶叶数量很少,没有必要用坛子保藏,可装入有双层盖的马口铁茶叶罐里,最好装满而不留空隙,这样罐里空气较少,有利于保藏。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胶布黏好盖子缝隙,并把茶罐装入两层尼龙袋内,风好袋口.

另一个办法是把茶叶装入干燥的保温瓶中,盖紧盖子,用白蜡密封瓶口。采取这两种方法,可以较长时间使茶叶品质保持不变。(为了泡饮方便,可用茶叶盒少装一些茶叶,每次取用后注意盖紧盖子;绿茶容易受到光线影响,不适宜用玻璃瓶保藏。)

我们也可采用真空充气的保藏方法。真空保藏法是把茶叶装入马口铁罐,焊好接口,用空气唧筒抽出罐内空气,使成真空。充气保藏法是在装茶叶的铝箔袋中填充高度纯化的惰气。使用这两种保藏法,在常温下保藏一年以上,仍可保持茶叶原来的色、香、味;在低温下保藏,效果更好。

保藏时注意事项 须注意的是,茶叶在保藏中的含水量不能超过5%(绿茶)~7%(红茶),如在收藏前茶叶的含水量超过这个标准,就要先炒干或烘干,然后在收藏。而炒茶、烘茶的工具要十分洁净,不能有一点油垢或异味;并且要用文火慢烘,要十分注意防止茶叶焦糊和破碎,以防止柴炭的烟味或其它异味污染茶叶。

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变化


据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分析,发现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组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1.茶汤色泽的变化

茶汤色泽是茶叶中有色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茶叶的有色物质主要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和茶多酚的氧化物等。其中有些并不溶于水,因而对茶汤色泽影响不大。平时,我们在喝绿茶时,用开水冲泡后,开始茶汤是绿中透黄,随着时间延长,茶汤颜色慢慢变成黄绿色,进而变成黄褐色,如果将茶汤再搁上1天~2天,茶汤颜色就变为红黄色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叶绿素的关系,其实不然。从化学性质看,叶绿素并不溶于水,只是在幼嫩组织中有少量叶绿素渗入茶汤。绿茶茶汤色泽变深主要是茶多酚类物质、黄酮类及其糖甙物的氧化。喝完茶后,茶渣呈黄绿色,与鲜叶不同,这是由于茶叶中叶绿素在绿茶杀青时,遇到高温,破坏了酶的活性,叶绿素在水蒸气和高温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化学结构中的金属镁离子脱去,变成脱镁叶绿素,并与蛋白质结合固定下来,呈黄绿色叶底颜色。红茶色泽的变化,要比绿茶复杂得多。据研究证明,红茶色泽主要是在红茶加工过程中,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在酶的参与下(称酶性氧化),经氧化产生了有色物质,这些有色物质称为茶黄素(TF)、茶红素(TR)。茶黄素对红茶茶汤明亮度有主要影响;而茶红素是茶汤红艳度的主要物质。这两种有色物质的含量、比例大小对红茶汤色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低档红茶或陈红茶在冲泡以后,茶汤特别深红,这是因为茶黄素、茶红素的继续氧化,形成茶褐素。红茶加工过程中发酵过度,茶黄素、茶红素氧化减少,茶褐素形成量多,会使茶汤发暗,颜色加深。一些高档红茶,如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和我国云南、海南、广东生产的优质红茶,冲泡后的茶汤在杯边会出现金黄色的“金边”,这也与茶黄素含量高有关。另外,高级红茶茶汤冷后会出现浑浊现象(呈黄酱色),似加入了少量的牛奶状。这种现象称为“冷后浑”,其原因是红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汤中的咖啡碱相互作用后发生的,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会变成不溶物质,呈浑浊现象,如果将茶加温,这种物质又开始溶解,茶汤又转为红艳明亮的汤色。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在轻度发酵过程中茶多酚氧化损失少,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低。因此,冲泡后的茶汤呈黄红色。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汤色也由于茶多酚、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进一步氧化而加深色泽。

黑茶类品种很多,但都是用粗老的鲜叶为原料,经发酵后制成的。初泡时,茶汤为棕红色。这种色泽的形成是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后,原有黄色物质、叶黄素、花黄素、胡萝卜素等显露以及茶多酚的氧化结果所致。茶汤的色泽反映主要是由于茶多酚在黑茶制造过程中的长时间渥堆而大量氧化,使之茶汤色泽棕红,像酱油汤一样,这也是黑茶类一大特色。

黄茶类顾名思义,以黄为特色,要求干茶外形微黄色,茶汤色泽黄色,叶底黄色。这种特征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缺点,而对黄茶而言,则要创造条件,促进变黄。形成黄茶的主导因素,是一种热化作用,工艺技术是闷黄技术,在这种热化作用下,引起了品质成分的一系列变化。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糖类物质、蛋白质等水解,叶绿素在闷黄时大量破坏、分解,叶黄素显露,所以反映茶汤黄色更为突出。

白茶在制造工艺上属轻度发酵,茶多酚在未经氧化的条件下属无色,而稍有氧化就变成黄白色,其他有色物质特别是叶绿素、胡萝卜素被破坏而分解,因此白茶的汤色黄白而明亮。

花茶在窨制过程中,由于鲜花含水分较高,素坯受潮后,茶多酚轻度氧化,因此花茶的汤色黄绿而明亮。

2.茶汤香气的变化

经科学家的长期研究,现在已经从鲜叶、绿茶、红茶中检测出组成茶香的芳香物质共有三百余种。这些物质一般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能够挥发出来,其速度与温度成正比,水温高时挥发得多而快,水温低时发挥得少而慢。乌龙茶以天然花香而得名,因此,在冲泡中除用沸水外,还需淋壶,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茶叶的香气是一种挥发性物质,随着茶汤逐步冷却,香气也自然消失。

3.茶汤滋味的变化

茶汤滋味是人们的味觉器官对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一种综合反映,分为涩味、苦涩味、苦味、鲜爽味、甜酸味、酸辛味等。当然也有主次和组合之分。

经科学研究证明,当茶汤中茶多酚含量过高时,茶汤的苦涩味加重,如果含量适中,就会感到甘醇爽口。一般春茶比夏茶好喝,就是因为春茶的茶多酚含量适中,而夏茶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因此茶味较为苦涩。大多数的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一般春茶氨基酸含量是全年最高的季节,所以春茶的品质也最好,也是茶味最好的茶叶。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高醇,主要是因为其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比例适当。春茶氨基酸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低,所以茶味高醇。夏茶氨基酸含量低,而茶多酚含量最高,所以茶味苦涩。因此造成了“春茶鲜,夏茶苦”。

组成茶汤滋味的化学物质,有主味物质,也有助味物质。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是茶汤的“主味团”。而它们的“助味团”有多种,其中茶叶中的咖啡碱、花青素、茶皂素等为苦味物质;糖类、果胶和部分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为甜味物质;多种有机酸和维生素C等为酸味物质;各种无机盐类为主要咸味物质。另外茶多酚的氧化物、茶黄素、茶红素也有一定的鲜爽味。当然以上这些化学物质,应是一个组合关系,配合比率关系,只有组合、配比适当才能显出茶味的特色,这就是茶汤滋味的复杂性。

一般茶汤呈味成分的含量也要达到一定的量值,才能对人的呈味器官起味觉作用。这个量值称为“味阈值”,如花青素在茶汤中含量超过味阈值时,茶汤就有苦味。据测定,在150毫升的茶汤中含有15毫克的花青素,茶汤就会产生明显的苦味。一般夏、秋茶花青素含量最高,所以带有苦味。茶叶中虽有咸味物质(无机盐类)存在,但未达到咸味的味阈值,所以显示不出来,茶叶中的这种咸味物质只能起助味的配料作用。由此可见,呈味成分的量是决定茶汤滋味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种呈味物质的协调配比也有一定的关系。茶汤滋味一般是涩味感觉比较明显,其原因首先是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占各种化学成分总量的15%~20%,因此成了滋味的主导物质。其次是氨基酸与咖啡碱的含量,一般也在2%~4%之间,也是主导物质。加上其他各种呈味物质的配比,就出现了茶汤的浓强、清鲜、醇和、爽口等各种滋味。

在冲泡过程中,一杯香美可口的绿茶或红茶,经几次续水以后,茶味起了变化显露苦味,也是因为这些呈味物质含量多少的原因,其他成分溶解已尽,剩下的只有多酚类化合物,所以只显苦涩味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8561.html

上一篇:喝茶须适量,小心“醉茶”

下一篇:茶道课丨99%的人不知道自己该喝什么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