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一年四季喝乌龙——聊聊青茶

2019-11-12

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也叫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严格讲是半氧化)。它的主要产地在咱们国家的福建,广东和台湾三个省。最具代表的品种就是闽北的咱们经常说的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闽南的安溪铁观音,广东潮州的凤凰单枞,然后就是台湾的乌龙茶。

从历史文献上看,这三个地区,产生乌龙茶的先后顺序是首先福建武夷,其次安溪,再次台湾,最晚为广东潮州。

清崇安知县陆廷灿的《续茶经》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书中他援引王草堂《茶说》所述:“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山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您看,采后晒青-摇青-炒-焙-拣,主要的青茶工艺已经展现无遗。

王草堂即王复礼,是明代王阳明的后人,《茶说》成书应为清初。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已六十有七的王草堂受福建抚台之聘来闽,寓居武夷山。后一直隐居于此,潜心向学,前后经历了王梓、梅廷隽、陆廷灿三任崇安令,终老于武夷。王草堂在《茶说》中记录的有关武夷茶制法的文字,对考证乌龙茶起源来讲弥为珍贵,泽被后人。

新事物的诞生是有前提条件的,乌龙茶在武夷山的出现也不例外。清朝之前的武夷山茶仍旧是蒸青绿茶。武夷茶山沟壑纵横,茶树又分布于峰岩之中,采茶时翻山越岭,叶片暴于日光之下,便产生了日晒萎凋现象。鲜叶在茶篮中震动、摩擦,已属摇青,再压放一久,必然会微发酵而致鲜叶边缘变赤红色。这种茶青做成的绿茶不好喝。

为了改善这个情况,清顺治年间,由于松萝茶名满天下,于是当时的崇安县令殷应寅便招安徽黄山僧人来崇安传授松萝茶制法,至此,武夷才有了炒青工艺的绿茶,叫武夷松萝。当时的福建布政使周亮工(1612年—1672年)在他写的《闽小纪》里说:“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然而接着他又说了此种方法下做出的茶的缺点:“经旬月,则紫赤如故”。一放,就又出现了继续氧化的现象。怎么办?王草堂《茶说》里记载了解决办法,他说:“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你看,王草堂说用焙火工艺解决了问题。一经过焙火,茶的颜色乌黑,条索扭曲,真正的武夷乌龙茶出现了。所以说,乌龙茶的出现就是由于武夷绿茶不好喝,进而引进新工艺进行改造。而新工艺又在武夷茶上出现了新问题,为了解决新问题又搞出了焙火工艺,这才导致了乌龙茶的诞生。

乌龙茶在武夷山的出现,在清初茶僧释超全(1627-1712)的《安溪茶歌》中也有体现。他著有《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对福建的茶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释超全,俗名阮旻锡,字畴生,号梦庵,厦门同安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生,是一位性嗜茶的僧人,幼习茶书,善烹茶,会制茶工艺。明朝灭亡后,他弃家行遁,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入天心禅寺为茶僧。释超全在武夷山写完《武夷茶歌》后,又游走闽南安溪,看到安溪当地在仿制武夷岩茶,遂又写下了《安溪茶歌》。《安溪茶歌》中说:“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可见,武夷岩茶问世之后,工艺才传到了安溪,引发了安溪的仿制。安溪乌龙是紧随武夷岩茶之后出现的。茶歌中说的“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的现象在今天仍大行其道。现在有的茶商在推销武夷岩茶时,往往都说自己的茶是采自三坑两涧的正岩茶。其实是外山茶被运到武夷山冒充正岩茶,或收购正岩茶做为“底子”,再拼配外山茶,调和出某种岩韵来冒充正岩茶。历史现象总是惊人的相似。

台湾乌龙茶的历史稍晚,台湾目前所栽种的茶树品种,是距离现在两百多年前的福建移民带来的,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柯朝氏从福建引进武夷茶种,种在现在台北县瑞芳山区,被认为是台湾北部制茶的开始。台湾茶人吴振铎在中国茶道里记载,台湾铁观音是由安溪大坪乡人张乃妙引进的。于1895年引进12棵、1896年又引进千株铁观音茶苗,植在台北木栅,其后繁殖开来。台湾乌龙的产制技术都来源于福建。

潮州的凤凰单枞,自明朝开始均无焙法,直到民国35年(1946年)《潮州志》中才明确记载了凤凰茶焙炒两法兼用。也就是说,在1946年的时候凤凰茶的青茶工艺才正式形成。

青茶的问世,给茶叶家族增添了一个新类型,它兼具绿茶的清芬、红茶的甘醇,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春花,夏绿,冬红,一年四季喝乌龙”。我也甚爱乌龙。扬州八怪之一清人汪士慎的诗文《武夷三味》是我最喜欢的咏乌龙茶的茶诗,不单写得好,也能给大家提供一点辨别上品岩茶的方法。诗文如下,与大家分享:

初尝香味烈,再啜有余清。

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

严如对廉介,肃若见倾城。

记此擎瓯处,藤花落槛轻。

编辑推荐

大红袍适合什么季节喝?一年四季均可饮用!


大红袍是一种红茶,属于偏温性的一种茶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那么,大红袍什么季节喝最好?

一般夏季适合喝凉性的茶叶,冬季适宜喝偏热性的饮品。大红袍性温,一年四季均可饮用。

夏季喝大红袍的好处

夏季喝大红袍可明目益思,提神醒脑,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健胃消食,利尿消毒,止渴解暑,祛痰治喘,抗辐射,,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等。

所以,夏天喝大红袍好,夏季喝大红袍是很好的选择。医生建议,防暑降温,喝热茶比喝冷饮效果好,特别是女性,冷饮喝多,易受寒邪的侵扰,引起腹泻、月经不调等,不利身体健康。

秋冬喝大红袍的好处

大红袍温性,善蓄阳气,生热暖腹,非常适合秋冬季节喝,既能御寒暖胃又能润肤。

大红袍常饮能润肤,益肺,生津,润喉,有效去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于金秋保健大有好处;秋冬宜饮大红袍,因其味甘性温,善蓄阳气,生热暖腹,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

大红袍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迅速补充人的水分,秋冬之际,皮肤干燥,常喝大红袍能保持肌肤的水嫩不干燥,是适合秋冬喝的佳品。

饮用大红袍的忌讳

1、忌空腹饮用:空腹饮用大红袍,容易出现“茶醉”现象,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等症状,而且空腹喝茶会对胃肠造成负担,容易造成胃肠炎的发生。

2、忌与药物同服:吃药后饮用大红袍,有可能会减弱药效。这是由于茶中的成分会与药物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引起的。

3、睡觉前不宜饮用:大红袍中的茶素(咖啡碱)能兴奋神经中枢,从而使人的精神兴奋难以入睡。

4、孕妇不宜饮用:大红袍中的咖啡碱,对胎儿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故孕妇不宜饮用大红袍。

5、溃疡病患者不宜饮用:茶是一种胃酸分泌刺激剂,饮茶可引起胃酸分泌量加大,增加对溃疡面的刺激,常饮浓茶会促使病情恶化。但对病情较轻的溃疡患者,可以在服药2小时后饮些淡茶,有助于消炎和胃粘膜的保护,对溃疡的愈合有一定的作用。饮茶也可以阻断体内的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大红袍一般比较适宜饭后饮用,而且最好存放一段时间再进行饮用,避开禁忌饮用一般不会有副作用!

为什么台湾陈年老乌龙茶存放一年就称为“老茶”?


需要对台湾老茶科普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太多人都会以为老茶一定是存放十几年的茶,才会称之为“老茶”。

其实不然,在台湾,老茶的概念很宽泛,就是今年的茶,存放一年,后年再卖,这样的茶,就是老茶了。

当然,这样的茶,多是有些焙火,发酵也相对高,否则存放不住,容易丢味。

很多时候,老茶并不是在最初就可以让它成为老茶,而是很多品质不错,但今年销路又不很好,为了不至于跌价太多,就把它朝老茶的方向处理。年复一年,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老茶。

当然,也有刻意为之的。

但市面很多的老茶,多是速成的!这是何其悲哀的事情。

速成老茶,就是急火焙死的茶,这种茶,多是茶商急功近利,为了老茶而不顾茶叶活性,直接高温焙死。这样的老茶,市面上太多太多。但也容易分辨,且让笔者啰嗦几句,告诉大家分辨的窍门。这种速成老茶,颗粒油润,紧缩度很高,颗粒偏小,如小黑豆粒般——为什么?因为它直接焙死了,颜色多偏黑,高温急火,直接碳化了。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碳化的茶,还有油润感?因为目前的速成老茶制作过程中会直接对茶颗粒喷糖水,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老茶的第一泡并不差的原因,因为糖在高温下产生出焦糖香。但如果继续泡下去,这种老茶的口感就不行了,会出苦出涩,汤也浑浊不堪,一股子火炭味道。老茶独有的醇厚,果香感,不会出来的。喝到最后,你会发现,叶底仍是原样,无论你是如何冲泡,都不会打开。因为它不可能打开呀,一开始就是焙死的!

总结起来,就是:干茶是炭黑的那种色泽,紧缩度很好,颗粒很小,很紧实,叶底最后不能打开,这样的老茶都是不能要。还有,如果你打开茶包就是一股子火味而无茶香,那也是不能要的。

笔者想一定会有人问:老茶是不是每年都要焙火呢?这是一个好的问题。

实际上,由于近些年包装材料的进步,使得茶叶储存相当得力,不用担心潮湿侵袭,所以,也就不用每年都把茶叶拿出来焙火,只需要将其真空后,慢慢等时间的力量将其口感转为醇厚。当然,老茶对存放的温度湿度等还是有很严格的要求。

那么台湾的老茶口感与我们普遍意义上认为的比如普洱熟茶,六堡老茶等的口感是一样的吗?这个需要说明一下:口感是不一样的。

所以,笔者期望大家在品饮老茶的时候,不要被固有的老茶的口感所影响。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个性。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68380.html

上一篇:青茶的半发酵工艺如何控制?

下一篇:说茶|考验功力的乌龙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