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探寻皇家焙局——御茶园

2021-12-17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探寻皇家焙局——御茶园”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武夷山御茶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历来被视为贡茶的产地。很多中外学者、游客为一睹御茶园的壮观,不远千里前来探寻它。小编将为您揭开御茶园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历史足迹。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深得皇帝爱赏。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兴又命令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的平坂之处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每年必须精工制成龙团饼,沿着驿站递送进入大都(今北京)。当时御茶园的建筑物巍峨、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模式设计和构建。进了仁凤门,迎面就是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还有清神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皆极丹陛之盛。

御茶园建筑华丽,进了仁凤门,就有拜发殿,还有神清堂、思敬堂、焙芳堂、宴嘉亭等;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称之为通仙亭。御茶园还设有场官、工员。元至顺二年(1332年),建宁总管又在通仙井旁建了一个高台,称之为喊山台。山上又建了喊山寺,供奉茶神。直至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诏令不得辗揉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芽茶入贡。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衰,建筑失修,终成废墟。如今遗址尚在,并树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以示纪念。

小编推荐

张廷晖:北苑御茶园始祖


茶神张三公

据建瓯市水源南山《张氏宗谱》载:张廷晖祖籍系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丁未年(887年),水北张姓始祖张世表在政和铁山为父守陵三载,服丧期满,遂在建安东苌里(今建瓯水源)落籍,于岚下洋(今水北后山)开基立业。水北张家遂成一方殷富,置有大量产业,田庄茶园遍布松溪流域,在凤凰山一带拥有方圆数十里茶园。世表先后将四个孙儿分别派到各地掌管家业。

世表生子钦受,字懋。懋生子廷晖。张廷晖(字仲光,号三公),唐天复四年(904)至宋太平兴国末年(983)。廷晖是世表长孙。《苕溪渔隐丛话》所述:唐贞元年间(785805),福建观察使常衮自求到福州兼任刺使,教制研膏茶,始蒸焙而研制,谓之研膏,其后稍为饼样,萦中故谓一串。所以也叫串茶。凤凰山茶被闽国看中,加之闽国内战连发,吴人乘机攻打福州,闽地战事频繁,民无宁日。凤凰山茶园难以经营,年轻的茶焙业主张廷晖于闽龙启元年,即后唐长兴四年(933),将自己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贡献给闽国,获阁门使之职,水北张家在英节庙隆重庆贺。民间流传张家得中宝状元。

此时,主事建州已换为王延政。延政为求宠于闽王,以凤凰山为基地,办成御茶苑。凤凰山因地处闽都(福州)以北,而命名为北苑御茶园。初造研膏继造腊面,既又造其佳者,号曰京铤。《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载:(闽)通文二年(937),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咬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八枚。《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载保大四年(946)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腊茶之贡始罢。

唐德宗贞元中(790),常衮为建州刺使,所制研膏茶便是上品。五代闽龙启时(934),张廷晖将凤凰山上下三十里茶园悉以输官,开辟为研膏茶园。南唐曾派官吏监制研膏茶,后为宋朝的御茶苑。《北苑别录》载建安之东卅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宋太平兴国(977)初为御茶。御茶园九窠十二垅,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宋徽宗《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法之妙,莫不盛造之极。宋朝皇上派人到凤凰山建立茶衙,据考北苑御茶堂,即是漕司行衙,遗址在龙井附近。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督造贡茶。至道(995),仍添石乳,其后在大小龙茶起于丁谓,而成于蔡襄。龙团凤饼茶品越制越精,其价几乎与黄金相等。宋代建安成为贡茶基地。

张廷晖献出茶园,成就了北苑茶四百余年的辉煌,从而在中国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张廷晖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毕生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咸平间(9981003),朝廷茶衙漕官褒念张廷晖功绩,为了满足广大茶农怀念张廷晖的心理,促进北苑御茶的发展提高,奏请朝廷在凤凰山建立张阁门使庙,民间称茶神庙,当地称凤翼庙。相传岁修茶贡,祈祷多验,茶农茶工便尊张廷晖为茶神,是茶界的行业神,建州的地方神,民间的俗神。随着凤凰山北苑御茶的飞黄腾达,龙凤团茶登峰造极,宋朝廷不断追褒张廷晖。绍兴中(11311162),朝廷给张阁门使庙赐匾曰恭利祠,封张廷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其妻范氏被封为协济夫人。

北苑始祖张廷晖,绩丰功高,令后人景仰。

建瓯北苑御茶园始祖张廷晖


据建瓯市水源南山《张氏宗谱》载:张廷晖祖籍系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丁未年(887年),水北张姓始祖张世表在政和铁山为父守陵三载,服丧期满,遂在建安东苌里(今建瓯水源)落籍,于岚下洋(今水北后山)开基立业。水北张家遂成一方殷富,置有大量产业,田庄茶园遍布松溪流域,在凤凰山一带拥有方圆数十里茶园。世表先后将四个孙儿分别派到各地掌管家业。

世表生子钦受,字懋。懋生子廷晖。张廷晖(字仲光,号三公),唐天复四年(904)至宋太平兴国末年(983)。廷晖是世表长孙。《苕溪渔隐丛话》所述:唐贞元年间(785—805),福建观察使常衮自求到福州兼任刺使,教制研膏茶,“始蒸焙而研制,谓之研膏,其后稍为饼样,萦中故谓一串。”所以也叫串茶。凤凰山茶被闽国看中,加之闽国内战连发,吴人乘机攻打福州,闽地战事频繁,民无宁日。凤凰山茶园难以经营,年轻的茶焙业主张廷晖于闽龙启元年,即后唐长兴四年(933),将自己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贡献给闽国,获“阁门使”之职,水北张家在英节庙隆重庆贺。民间流传张家得中“宝状元”。

此时,主事建州已换为王延政。延政为求宠于闽王,以凤凰山为基地,办成御茶苑。凤凰山因地处闽都(福州)以北,而命名为“北苑”御茶园。“初造研膏继造腊面,既又造其佳者,号曰‘京铤’。”《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载:“(闽)通文二年(937),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咬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八枚”。《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载“保大四年(946)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腊茶之贡始罢”。

唐德宗贞元中(790),常衮为建州刺使,所制研膏茶便是上品。五代闽龙启时(934),张廷晖将凤凰山上下三十里茶园“悉以输官”,开辟为“研膏茶园”。南唐曾派官吏监制“研膏茶”,后为宋朝的御茶苑。《北苑别录》载“建安之东卅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宋太平兴国(977)初为御茶”。御茶园“九窠十二垅”,“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宋徽宗《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法之妙,莫不盛造之极。”宋朝皇上派人到凤凰山建立茶衙,据考“北苑御茶堂,即是漕司行衙”,遗址在龙井附近。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凤凰山设漕司行衙,督造贡茶。至道(995),“仍添石乳,其后在大小龙茶起于丁谓,而成于蔡襄”。龙团凤饼茶品越制越精,其价几乎与黄金相等。宋代建安成为贡茶基地。

张廷晖献出茶园,成就了北苑茶四百余年的辉煌,从而在中国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张廷晖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毕生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咸平间(998—1003),朝廷茶衙漕官褒念张廷晖功绩,为了满足广大茶农怀念张廷晖的心理,促进北苑御茶的发展提高,奏请朝廷在凤凰山建立“张阁门使庙”,民间称“茶神庙”,当地称“凤翼庙”。相传“岁修茶贡,祈祷多验”,茶农茶工便尊张廷晖为茶神,是茶界的行业神,建州的地方神,民间的俗神。随着凤凰山北苑御茶的飞黄腾达,龙凤团茶登峰造极,宋朝廷不断追褒张廷晖。绍兴中(1131—1162),朝廷给张阁门使庙赐匾曰“恭利祠”,封张廷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其妻范氏被封为“协济夫人”。

北苑始祖张廷晖,绩丰功高,令后人景仰。

更多普洱茶知识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探寻红茶之韵


茶自古就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质而自成一道,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上古神农氏为源,茶事延绵千年,成为民俗文化之魂,怡情养性之道。在茶香茶色茶味中陶醉、品味、顿悟、修炼,升华人生,皆是茶道中人感念的。

沿着福建东南部的蜿蜒山路,闻着夹杂在轻风中的茶香寻去,一片片茶叶基地,静若处子,在峰峦叠翠中,被轻轻褪去面纱。这片得天独厚、飘香万里的土地,茶园满眼青翠,绿浪摇曳,仿若向人们述说着香韵悠远的茶文化。

清风拂过烟雨的三月,又见那翠绿欲滴的青山,又见那幽香醉人的茶林。茶,清香,温和,谦逊,淡然的气质,使得古代的名人雅士,无不爱茶之淡泊,好茶之风雅。

茶如王者,从山涧浓雾里走出,大地琼浆、天穹甘露,塑造了茗茶的豪情气质。一叶芳华,在沸腾中释放,馥郁的本色,把茶韵演绎成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情节。

茶未入口,浓郁的甜香便直驱而来,一种香气凌人的王者之气自然呈现。轻啜,茶香沉厚透天,在春风中荡气回肠。茶韵沉郁醇厚,滋润心灵,沁入心扉,山岩灵气悄然注入了灵魂深处。正是这种王者的魅力,完美诠释了一种粗犷悠远的意境。

坐在窗边,听丝竹铮铮,闭目遐思,轻烟柔柔缭绕,香气凝聚难散,茶味回甘生津,深沉浓烈的韵味,伴着思绪,如滴滴佳酿,醇化思想,醉了心境。

茶如美人。一杯红茶的滋味里,宛似浓缩了一位倾城佳人的传奇。茶色透红,光润清醇,是她那令人善心悦目的容颜。

一注沸水冲下,茶叶在水中蹁跹、游动、沉淀,重新鲜活起来,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随后袭来,在小屋里轻轻弥漫,宛似朦胧了那佳人轻盈的舞姿。茶、水、火、壶,让茶叶的生命重生,释放了美人似的柔美之韵。

细品慢饮,苦涩中透着芬馨。几经沉浮,飘出青山之梦。仿佛所有的日子变得香醇,而内心的躁动亦归于宁静。一缕轻风渗出的暗香在月色里流淌,心静了,陶醉了,淡泊了,宛似那佳人眼眸,封缄了你曾经的惆怅。

再饮一杯,茶香纯正飘逸,缕缕似玉兰。翘首凝思,舌根留芳,香回九肠。杯中的茶舞,幻化出一道道人生场景,起起伏伏都是红茶的柔香美韵。

茶亦如隐者。夕阳下,木桌旁,青山绿水,素面青衣,一曲古筝,一杯大红袍,高冲、低斟、刮沫、淋盖,轻呷慢饮。在茶香里,听泉水叮咚,松涛阵阵,任耳畔风响,竹林清幽。自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自有一种书香雅韵之气。

品茗茶而能悟茶韵,是一种品味境界。一如静观古画书法,或低吟诗词曲赋,或聆听一阙琴歌,得其形、神、味易,而得其韵难。

品味茶韵,须静心共享,方知其中玄妙。杯盏盈香,低饮浅尝,世事烦忧,在幽幽茶香里悄然散去。茶、禅、诗、韵皆尽消融到杯中,如同窗外梅兰竹菊的雅韵弥漫到空气里。浓香贴近了,而意境悠远去,一近一远,仿佛茶是出自白云,而香来自天外。热气袅袅,茶香浓浓,吟诗抚琴,弈棋作画,琴棋书画的玄妙意境尽在杯中香气里。无穷韵味,萦绕不散。

红茶的世界里,有王者的气度,有美人的娇柔,更有隐者的淡泊和禅境。温暖的午后,品饮一杯红茶,或许无须赋之时尚之名,也不必考究那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史,如能细细品味,舒然静心,足矣!

18棵御茶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孕育着亨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

说起这18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州,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大唐皇家饮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皇室和后宫嫔妃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大唐皇家饮茶堪称“高大上”,那么,在茶艺方面有哪些讲究?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生产皇室用茶的贡焙场所,每年春天特别派遣官吏监督制造,为赶上每年清明节的“清明宴”,日夜快马加鞭的送上春茶,〈湖州贡焙新茶〉诗中,就有描述皇后刚出游踏青回来,准备梳洗一番时,听到“急程”的新茶已送到京城,皇后立即露出笑容,命宫女立刻取来烹茶。

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

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

这些都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证明大唐皇家饮茶文化是“高大上”的。

盛唐皇家宫廷的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外茶学界、茶文化界、茶禅界的专家一致认为:法门寺宝塔地宫系列唐代宫廷茶具的出土,是继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及世界茶文化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辉煌篇章,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堪称国宝。它以设计精巧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图纹、古朴典雅的风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唐代灿烂的文化成就和制造精美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在世界是无与论比的,而且愈加印证了中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发现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海外生活:一人茶局


唐人街的茶楼有不少茶局,其中一个叫“二五仔”,这名词本来指两头报消息的蛊惑仔,其实这班老人家是逢星期二、五聚会,可算幽默。另有一个叫“丐帮”,他们都是领政府老人金生活的。

但有一个一人茶局却是十年如一日,一位先生每天到一间茶楼独酌,一盅两件,一份报纸,准时出现,准时离场,风雨不改。

这位先生对音乐、美术、书法都有修养,是香港一间名校的美术主任,退休移民来此。他更是一位收藏家,钱币、古书、古瓷、小提琴、旧家具……兴趣广泛。他有的是时间,肯到旧货店、夜冷铺、跳蚤市场寻宝,因此常有所获。

他每次见我都很高兴,欢迎我在他对面坐下,把他最近获得的好东西拿给我看,包括挂在贴身地方的小玉件。

为什么他不“埋堆”,十年来都只独对一壶茶一份报纸,我不知道就里。人各有志,我尊重他的选择。半年前他换了一家茶楼,仍是独占一桌,自斟自饮。换茶楼的原因据说是原来那间茶楼的女侍应转了工,他也就跟随而至。毕竟十年的招待总有一份情,但并非男女那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清朝皇家对普洱茶的喜爱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茶起源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日本茶道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904.html

上一篇:中国文人好以茶明志

下一篇:茶与禅宗之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