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叶北极诸城试制红茶成功

2021-12-15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北极诸城试制红茶成功”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来主产地在南方的红茶如今在茶叶北极诸城试制成功,记者从诸城茶叶协会获悉,经过近两个月的试制、加工,首批诸城红茶已经上市销售,反响良好。

诸城市桃林镇位于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处,距黄海24公里,低山丘陵,背风且向阳,桃林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当地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宜茶叶生长和休眠。

该地所产的诸城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是我国茶种植的最北方,有茶叶北极之称。当地依托这一特色资源,打造绿茶经济,绿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缺少加工工艺,诸城一直没有加工出红茶。桃林一位炒茶师傅告诉记者,此前一直有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桃林的气候不适宜加工红茶,而试制成功后却惊喜地发现,因为这里的茶园位于相对高度5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周围山林环抱,杂石土质,山高虫害较少,昼夜温差较大,茶叶叶片肥厚,并且常年使用有机肥料,经检验符合国家有机绿茶标准,茶汤浓度好,并且耐冲泡,制作出的红茶竟比南方一些知名红茶颜色更为鲜亮,味道也更为浓郁醇厚。

cy316.com编辑推荐

理想点亮人生,成功缘于理想


它比彩虹更绚丽,比大海更深沉,比天空更广阔。它拥有梦幻般的华美、纯洁和甜蜜,它是每个人心中最崇高的净土,它可以点亮你的人生它就是理想。

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还有诗人说,理想在召唤,走出现实的牢笼,超越能力的局限,理想为你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为你燃起对生活的渴望,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理想,是灰暗中的一抹亮色;理想,是昏暗中的一缕阳光,借着理想的斑斓色彩与灿烂阳光,我们在成长。

我们与其回忆着匆匆少年,不如加快脚步一路向前,在时光的打磨下留下岁月的足迹。我们在成长,我们在改变,从一早的没有到有,从热衷到改变,我们经历了太多人与事的变化,见证了太多的沧海桑田,渐渐的,懂得了。懂得了岁月静好,对着匆匆那年笑一笑,回过头,向着明天抱一抱。那些年的理想在我们心中依旧美好。

如果说,行为是理想的花朵,那么悲喜就是理想结下的果实;因此,一个人的理想决定了他收获的是甜蜜的果实,还是苦涩的果实。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他的理想;一个人的成就是他所有理想的显现。

作为力量、智慧与爱的化身,作为自己理想的主人,人类掌管着应对任何境遇的钥匙,其自身内还有一个蜕变和再生的装置,借助这个装置,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意,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理想如清风,在你迷茫时吹醒你昏沉的大脑,为你远航的船儿升起强劲的风帆;理想似烈火,在你无助时给予你无限的温暖,将希望的烈火熊熊点燃;理想是一把钥匙,用心把握,便可开启成功的大门;理想是一盏明灯,用心点燃,便可照亮成功的大道。

理想亦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我们应浸透泪泉,洒遍血雨来浇灌、呵护这棵最真的树,绽放最真的自己,收获成功的果实。

成功,从一杯茶开始


想了解《成功,从一杯茶开始》知识吗,丰富的《成功,从一杯茶开始》内容等你来看!

简单是一种生活,喝茶却是一种静谧;

简单是一种选择,喝茶却是一种怡然;

简单是一种人生,喝茶却是一种为人;

热闹即烦恼,热闹即欲望;喝茶即简单,喝茶即平淡。一把壶、一只杯、一茶席就是简单,就是生活。

很多时候,喜欢一种茶,就像喜欢一个人,没有理由,只是简单的喜欢。

有时,喝茶是一种精神享受,让自己绝尘世外。

有时,喝茶就是一段平淡的爱情,但却让彼此都回味无穷。

有时,喝茶就像一片迷雾,谁看破了就能化茧成蝶、脱胎换骨。

喝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随意、从容、不做作,偶尔会有李白那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偶尔也会有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不急不躁,静心等待心中的那杯茶,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怡然自得,让自己回归到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与朴素。

泡一杯茶,看一本书,不去为生活而忙碌,不去为繁琐小事而操心;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或许你会豁然开朗,一下顿悟。

也许喝茶是生活的一种解脱,朴质无华、平淡无奇,让自己淡的彻彻底底,也让时间慢慢的沉淀在茶杯里,也让自己的心灵回归最深处。

得失、爱恨、情仇,在这三千世界里又算得了什么!乐观、知足、豁达、感恩,才是世界,用一颗平常心去泡一杯清香、甘醇的茶是这样的踏实、温暖,天涯海角、山川峰峦尽在杯中。

喝茶是一种情调,也是一种韵致,身在尘世中,却不与尘世争,将喜、怒、哀、乐、看的分外薄,分外浅。

喝茶,将自己的生活放在杯中,安之若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纷繁尘世,借一杯茶的功夫,偷得浮生半日闲。

成功、从一杯茶开始……

关于本文《成功,从一杯茶开始》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获成功收官


“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获成功收官

11月12日上午,2017年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大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过后,2017年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暨“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决赛取得圆满成功。在评委的总结环节中,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李品武表示,本次茶大赛十分精彩,有现代的家庭茶艺,也有代表着茶文化未来的少儿茶艺,但总体上来看,茶艺题材略显单一,细节也需要选手们加以注意。天下茶友网CEO杨健也提出,本次大赛决赛相比于初赛而言,选手们的表现有很大的提升,但如何表现茶艺的深度、如何做“走心”的茶艺,这仍是大家需要探索的要点。

据悉,2017中国·成都秋季国际茶业博览会以“邛崃黑茶”为主线举办茶艺大赛、斗茶大赛、邛崃黑茶品鉴会、邛崃黑茶微商推介会等,推动了全社会、企业、爱茶人及华夏茶学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邛崃黑茶杯”茶艺大赛,以华夏茶学与文君茶业共同搭建的首期学徒制“师徒班”学员为主力军,这是一次师徒班实战现场与阶段成果展,更是师徒班推广邛崃黑茶,活跃茶经济促进四川乃至中国茶业走向世界舞台的新起点,它将带动茶企业、学校、学员、社会一体化茶文化传播,弘扬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本次茶艺大赛非常圆满,这离不开茶行业协会的鼓励、国家鉴定中心的支持与人社局的政策颁布。相信明年的茶艺大赛我们会做得更加成功!”华夏茶学余良校长对未来信心满满。

茶叶史记茶叶发展介绍


茶叶史记

三皇公元前2700以前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人类利用茶叶之始 《神农本草经》

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0 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周武王伐纣时在公元前1066年,据此,我国有确切记载的茶事,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华阳国志》

东周(含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03 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表示春秋时茶已作为菜肴 《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5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的《凡将篇》记载蜀地中草药材中有"庄诧",是茶作为中药材的较早记载马王堆西汉墓(墓葬时间公元前165--公元前160)出土文物中有「 (即jiǎ)一笥(即箱)」竹简文、「笥」木牌文与「荼陵」石官印。是茶作为陪葬物品较早的史料王褒《僮约》中有"烹荼shen具"、"武阳买荼"之载,可见茶已成为日常待客饮料,四川一带已有茶叶市场,是茶作为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公元前59)杨雄(公元前53--18)的《蜀都赋》载有"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翠,藻蕊青黄",是最早提及茶的辞赋甘露禅师吴理真於四川蒙山植茶

东汉25--220 华佗《食论》提及"苦荼久食,益意思",是提及茶药理功能的较早记述

三国220--265 张揖《广雅》提及"荆巴间采荼作饼…若饮先炙之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说明当时茶系作成饼块状,便於运输,又利於防潮。饮用时捣末加入葱姜瀹饮,是较早提及茶叶制作及调饮的史料《三国志·韦曜传》提及东吴国君孙皓密赐韦曜荼荈以当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西晋265--316 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左思《娇女诗》中有"心为荼庄剧,吹嘘对鼎 ",孙楚《出歌》中有"姜桂荼庄出巴蜀",等是较早咏及茶的诗杜育作的《庄赋》是现存最早以茶为主题吟咏茶事的赋文傅咸《司隶教》提及禁蜀姥卖茶粥;《江氏家传》提及西晋时摊贩卖茶;《晋四王起事》记述"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可见西晋时茗饮已普及,上至王公下及走卒郭璞注《尔雅》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庄,蜀人名之苦荼。」

东晋317--420 《中兴书》提及陆纳以茶果宴请谢安;《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yàn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都是以茶推行俭德弘君举《食檄》:「寒温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规范以茶待客礼法,主客寒喧后,奉茶三杯,进茶食

南北朝420--581 南齐武帝遣诏以荼代三牲为祭,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为我国最早以茶为祭礼的记载(493)陶弘景(456--536)《杂录》记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和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神仙,可见当时视茶为养生仙饮《洛阳伽蓝记》载南齐王肃初降北魏,不喜羊肉、酪浆,每饮茶必一斗,惯食羊肉、酪浆后谓茶为酪奴。北方士大夫就轻蔑地将茶称为酪奴,可见当时南方虽盛行饮茶,但北方尚未普及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 (475)隋581--618 《隋书》记载,文帝开皇年间(581--600)饮茶治头痛。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利,饮茶风尚进一步在北方传播

唐618--907 饮茶传入韩国(新罗)(632--646)文成公主出嫁吐番松赞干布,教藏人喝茶。(贞观15年,641)《开元文字音义》引用「茶」字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降魔师大兴禅教,推行打坐可以饮茶相伴。(开元年间713--741);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于是茶道大行」,「自邹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记述当时北方茶馆兴盛;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先河 (756--758)王敷《茶酒论》论茶与酒,将茶饮与酒饮相匹配(玄宗天宝742--755后)唐代宗在顾渚山建贡茶院。(大历5年,770)怀海(720--814)制订《百丈清规》规范茶供养诸法,形成禅宗茶礼颜真卿为陆羽三癸亭写《题杼山三癸亭》,为中国最早之茶亭 (大历8年,773)陆羽(733--804)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 (780)唐德宗始创茶税,十取其一 (建中4年,783)唐德宗为喝吴兴紫笋而设「急程茶」 (贞元5年,789)吕温(774--813)等以茶代酒行「曲水流觞」日僧最澄携茶子回国,种於比睿山,是茶种传日最早记载 (805)日僧永忠奉茶嵯峨天皇,天皇下诏植茶进贡,形成弘仁茶风(810--824)皎然《饮茶歌》:「孰知茶道全尔真」,最早提及「茶道」(760--840)宪宗宰相李德裕(787--850)为喝惠山泉而设「水递」入唐使金大廉持茶种子回国,新罗王使植地理山,为茶种传韩最早记载(828)文宗对茶实行专营专卖 (太和九年,835)阿拉伯人soliman编著有关茶的报告书,是最早的外国茶书(850)僖宗赐法门寺自用鎏金银茶具,1987出土后现存陕西扶风法门寺 (咸通15年,874)张又新作《煎茶水记》,现存论泉最早专书,(约827)苏廙(yǎn)作《十六汤品》,是论点茶技法最早专书

北宋960--1127 太宗在建安设官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太平兴国元年,976)蔡襄(1012--1067)监造小龙团,著《茶录》江休复《嘉复《嘉佑杂志》:蔡襄与苏舜元斗茶,舜元以天台竹沥水胜襄。(1056--1063)神宗颁茶马法 (熙宁7年,1074)徽宗著《大观茶论》包括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 róng辨等二十目,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1107--1110)北宋末,民间盛行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

南宋1127--1279 陆游(1125--1210)作与茶有关的诗三百余首荣西於1911年自中国带回宋点茶用具及茶籽初种於九州背振山,1207年由其弟子明惠上人植於宇治,后逐渐广植於伊势、骏河、川越、是宇治茶、伊势茶、静冈茶、狭山茶(琦玉县)之起源。1212年荣西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饮茶推广影响很大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对宋点茶器具有较完整的描述及图绘(咸淳5年,1269)

元1279--1368 顾渚茶因泉水枯竭在宋时停产,元代金沙泉复出,顾渚茶恢复生产,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金沙泉为「瑞应泉」元代饮茶大都加入酥油,因调茶佐料不同而有炒茶、兰膏、酥签等名称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茶)。对炒青散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洪武24年,1391)朱权(1378--1448)晚年悉心茶道,著《茶谱》,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作了规范,表现求真、求美、求自然的精神,对明清以来茶文化风尚影响颇大千利休(1522--1591)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其后人发扬其茶道,成为日本茶道三千家威尼斯人giambatista ramusio出版欧洲第一部茶书,开欧人论茶之先河(1559)丰成秀吉(1536--1598)奉茶天皇及造黄金茶屋(1585),举行北野松原大茶会(1587)张原著《茶录》。本书流传至韩国成为《茶神传》(1573--1620)许次纾著《茶疏》(万历25年,1597)罗廪(lǐn)(1537--1620)著《茶解》对茶树栽培及绿茶炒制技艺描述甚详(1609)荷人自澳门运销茶叶至爪哇(1606--1607),1610年荷兰始输茶(绿茶)入欧明朝王室派使入俄,赠茶于俄皇 (1618)茶饮习尚,风靡全荷,荷属东印度公司嘱其西返船只,每次均购中、日茶叶若干,以资应市 (1637)蒲松龄(1640--1715)设茶摊集故事写《聊斋志异》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 (出书於明末清初)

清1644--1911 1650年·英人已偶饮茶,其价格每磅茶叶售价自六英镑至十英镑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英伦敦garway咖啡室开始售茶1659年,伦敦本年十一月十四日政治公报称茶、咖啡与巧克力几乎遍街均有出售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爪哇运华茶入英;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箱茶150担,输往英国,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先声;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华茶源源入俄172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植茶失败1750年,红茶在荷渐夺绿茶之市场,往昔以咖啡为早餐饮料者,亦多以红茶代之1773年,英当局强征美殖民地茶税引发「波士顿茶叶事件」,为美国独立战争之导火线1793年,随英使macartney来华之科学家多人,运载中国茶籽至加尔喀答试种。1802年,锡兰试种茶树失败1810年,福建人柯朝携茶籽至台湾,授种茶之法。 ·巴西植失败1823年,robert bruce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1826年,爪哇试种siebold博士由日携返之茶籽1828年,爪哇试制茶叶成功,后於克拉万省(krawang)的wanajasa设场试种茶树1833年,jacobson第六次由中国返爪哇(亦即其最后一次),携回茶籽七百万粒,茶工十五人及制茶工具多种。jacobson以功动被任为爪哇公营茶叶企业之主持人1834年,印度总督william charles cavendish bentinck下令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印茶栽植方案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george james gordon赴中国罗致茶工收购茶籽,并考察pāo茶制造方法1835年,第一批爪哇茶运荷兰阿姆斯丹(amsterdam)应市1835--36年,印度科学会以二对一之比通过移植中国茶树,并通过喜马拉雅山而属意上阿萨姆为最有希望之茶区 印度在加尔喀答培植之中国茶苗4万2千株,移植於上阿萨姆、古门(kumaon)、苏末尔(sirmore)及南印度1838年,阿萨姆茶首次外销八箱运往伦敦1839年,阿萨姆野生茶籽首次由加尔喀答运往锡兰伦敦成立茶叶拍卖市场,首开世界茶叶自由拍卖交易1847年,俄外高加索开始种茶1859年,横滨开港,当年输出茶叶40万磅(约180公吨)1861年,俄商在湖北汉口成立第一家砖茶加工厂1864年,英国人杜德(john dodd)至台湾考察,发现台湾北部淡水河流域适宜发展茶业。於1866年设立宝顺洋行,在李春生(厦门人)的协助下推广种茶及收购茶叶外销。1868年杜德在今台北万华设精制厂,从此台茶便不必运往厦门或福州精制1869年杜德将台茶直接销往美国,并创福尔摩沙茶(formosa tea)或称「台湾乌龙」,因为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而声名远播,享誉国际1872年,印度人william jackson发明红茶加工用揉捻机,开红茶制造机械化之先河1873年,锡兰茶首次输出,运往英国,计23磅1874年,印度人edward money发明茶叶乾燥机1878年,爪哇茶园输入阿萨姆茶籽,并采用阿萨姆植茶方法1881年,印度茶叶协会在加尔喀答成立1883年,日本中央茶商公会成立1885年,日人高林谦三获得二项绿茶揉捻机专利特许,后被誉为日本绿茶制造机械化之父1886年,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华茶外销日增,是年达13.4万吨(268万担),创历史新高1893年,我国茶叶技师刘峻周应聘俄国格鲁吉亚指导发展茶业,后在其故居设立茶叶博物馆纪念其对俄国茶业发展的贡献1896年,成立福州机械造茶公司,为我国最早机械制茶业。英国人a.v.smith首先获得袋茶(tea-bag)专利特许日本农商务省农务局制茶试验所(国立茶业试验场前身)成立1900年,印度茶业协会tocklai茶业试验场成立1901年,茶与咖啡杂志(the 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在纽约创刊1903年,台湾设立制茶试验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身)1906年,岗村天心《茶之书》颠覆西方人对茶的认知

当代1923年,台湾设茶叶检验所,检验出口茶叶1925年,brooke bond公司与james finlay公司在东非之肯亚(kenya)购地植茶锡兰茶叶研究所成立,政府加征出口茶税补助其研究经费。1927年,肯亚茶叶首次输出伦敦应市1932年,中国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稻、麦、棉、丝、茶五项列为中心改良事业193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itc)在伦敦成立,为英属印锡及荷印所产茶叶输出限制五年计划之执行机关1935年,w.h.ukers所著《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在纽约出版;1949年由吴觉农主编,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的中译本出书1937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成立,旨在提高茶叶品质,确定茶叶标准,改进茶叶产制运销事宜,以扩大贸易,复兴茶业1949年,中国茶叶公司在北京成立,统管茶叶生产、收购及内外销业务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在杭州成立1963年,云南省勐海巴达大黑山中发现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树高32.1米,干圆3米多1964年,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1996年,云南省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发现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在海拔2100--2500公尺范围,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群落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发现树龄2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茶树长於海拔2450公尺深山,树高25.6米,干圆2.82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於2001年4月列入金氏世界纪录,於10月被天福茶博物院长期认养

茶叶文化支撑茶叶生命力


茶叶,不仅要加强品牌建设,还需要有文化支撑,这样才有生命力。在11月2日举行的茶艺新语首届国际茶艺邀请赛上,记者专程采访了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顾公新,说起茶文化,顾公新直言不讳。安徽省茶叶品种多、质量好,但在市场上,似乎没有浙江的龙井、江苏的碧螺春、湖南的君山银针的知名度高。

对此,顾公新认为,安徽名茶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宣传推广也不够。近年来,安徽省涌现出了一批在地方乃至全省和全国都很知名的企业品牌,这是安徽省茶产业、茶叶行业的一件好事。这次邀请赛上,代表安徽省参赛的5支表演队,正好可以借此次茶艺表演邀请赛为契机,把安徽省众多的企业品牌推向市场,让更多消费者认知,从而对安徽省茶叶品牌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和产业是不能分开谈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顾公新说,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安徽茶叶,就应该很好地用文化这个经济增长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徽州茶文化的闪光点,普及茶文化,扩大茶的受众群体,让茶文化观念引领人们喝健康茶、生态茶。这次茶艺表演邀请赛对宣传和推动茶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今后,还要多挖掘茶产业的人文文化,如历史、工艺,以及相关的茶艺、茶道等。

采访中,顾公新还对此次比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从整体上看,这次比赛的各支茶艺代表队在茶艺表演中创意新颖,融会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饮茶习惯、表演形式和方法。在谈到国内几支代表队的茶艺表演时,他说,此次比赛中,茶艺表演代表队在对茶艺、茶道精神的领会和技艺的表演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招一式中诠释出了茶道内在的静美和谐、清香幽雅,既展示了茶艺,又表现了茶德,显示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茶叶美学


江西乡村制茶用的传统木制揉机

茶叶美学

中国人一句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叶列入了生活必需品的行列,加之时下制作方面经常出现的粗枝宽叶及弄虚作假,在品格和情调上,中国茶与西方酒、特别是法国葡萄酒的差距拉远了许多。同是入嘴的东西,中国的茶叶美学有些欠缺。

如果要从生长和自然的方面比较,中国茶树可比西方的葡萄藤来得丰富、多样和深刻,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中国最古老的茶树可能在云南,近三千岁,而法国、意大利及澳洲的酒庄,拥有超过百年的古藤已是神器。友人且华人的黄贞焱生活在美国,寻找和研究葡萄酒三十余年,他印象最深的是地中海西西里岛的一个小酒庄,年产量仅两千瓶,古藤约两百年,蔓延在厚厚的火山灰堆积的土壤里,几公里外活火山还在滋滋地喷发,其他植物不能长命,仅有葡萄树活了下来。这是他亲历的事实,传到中国就像是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传说和品牌,品饮的男女脑海很容易产生关于自然、村落、海洋和历史等的诸类联想和画面,其实这即是美学的萌芽。

每次黄贞焱从香港带上一些类似的古藤葡萄酒北往,在深圳小院落啜品的时刻,我也会向他描绘中国古茶山和古茶树的分布、产出、特质和演变,看得出来,世界上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好茶与好酒,对树种、树龄、土壤及制作都是一样的讲究并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比较当中,手工则是传统里最为重要同时最易变化的一个细节,它同时是决定品格和情调的根本元素之一。我慢慢懂了,中国茶与西方酒的分野,从源头上输在了美学基础,手工传承又是关键。

十余年深入中国茶山腹地,一个不太妙的感触是农人对茶叶的失敬。在浙江杭州,捧着一本典籍询问古茶树的分布,十有八九的茶农会向你摇头。在江西婺源,要求用土锅柴火制茶,一些人背后骂你是疯子,因为费工又难炒。最古怪在武夷山,想学一学用篾几摇青即手工杀青,能当师傅的人并不多见,许多已风烛残年。认真试过全锅炒的和半手工炒的西湖龙井,前者外形未必比得上机器,但汤底有一种丝丝的甜味,这是后者没有也是无法比拟的。况且,手工劳作时人的身姿、器的单纯、慢的做派,配上柴火的香味,细细的烟雾袭来,更会勾勒出迷人的天人合一的线条轮廓,完全具备了审美的个性。这样的好东西,中国有很多,但丢失更快。

黄贞焱告诉说,西西里岛那么珍稀的火山灰古藤葡萄酒,一瓶抵达香港的价格仅一千港元,反观大陆茶市,不明来历的茶叶一斤早超过了这样的定价,高昂不止,安全及个性的茶品市场上几无流通。有些畸形的消费观及需求,把审美的可能性冲击得东倒西歪。不尊重茶树和茶叶,最大的受害者一定是自己。

茶叶战争


茶叶,最古老的国际化非酒精饮料;茶叶,与丝绸一样,在最早的东西方贸易中炙手可热;人们似乎无法把淡雅飘逸的茶香和血腥的战场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某些特别的历史时刻,茶叶的确是人类争夺的战略资源。茶叶,曾经是明王朝覆灭的重要导火索;也导致了大清帝国和大英帝国鸦片战争的爆发。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从朱元璋攻陷元大都算起,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了205年。这一年登基的万历皇帝,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子。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国政。入晚的阳光,照耀着紫禁城,一骑快马,带着明王朝第14世子孙的诏书,在血色黄昏中,从山海关急驰而出。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诏书的颁布,让北方边境顿时铁骑成群、风云突变。蒙古图们札萨克图汗集结蒙古各部,并联合女真族建州部,同举大兵逼向明朝辽东的清河关。

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原来,这是一封下令关闭边境贸易的诏书。与明王朝的边贸,对于山海关外的蒙古和女真部落非常重要,有一样东西尤其攸关生死,他们不惜用自己视若生命的宝马良驹、珍贵的毛皮和人参来交换。这就是茶叶!

在中国,茶主要产自江淮之南。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茶叶与丝绸、瓷器同为远销西域的大宗商品。可以说,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丝茶之路。通过饮食文化交流,北方游牧部族形成了自己的饮茶特色以奶与茶调配,茶乳交融,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的最佳典范。

牧民的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而茶叶里面含生物碱和茶多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对游牧人来说,茶,不是饮料,是生存的必需品,是生命之泉。中原王朝也意识到茶叶是可以用来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茶叶贸易、茶马互市,自唐代开始。这一茶制,也是宋代乃至明清的重要国策。

在某些历史时期,茶的政治属性远远超过商品属性。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茶马贸易,也因此成为边陲要政。

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作为和平制衡手段,以茶制戎的边疆政策运用得当,非常有效。然而,王朝愈是走向衰落,就愈是将这一政策推到极致,也就愈加起到相反的作用。茶的高价和垄断,刻意压低马价的种种行为,让北方部落非常不满。在辽东等边境地带,茶叶贸易屡屡引起争端。此外,官方的垄断,使得民间私茶、黑茶兴起。私茶、黑茶数量多,质量也更好,私商往往越境贩卖。

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常常会关闭茶马互市,这样的决策,本是为了保护政府在茶叶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保护高额的垄断利润,但在茶叶私商遭到打击的同时,贸易另一方的蒙古族和女真族其实是最终的受害者。官方茶叶停止供应,私商途径的茶叶被断绝,那么,战争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公元1573年,明王朝一纸关闭边境贸易的诏书,本意是严查贩茶私商,严办违法官员,然而,茶马互市的关闭使得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绝望之下,蒙古各部联合女真,共同起兵,向明朝辽东重镇清河关发起了进攻。以武力胁迫明王朝开放边境贸易,继续向关外供给茶叶。

5月间,图们札萨克图汗率蒙古大军协同女真各部,将整个清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清河守将裴成祖拼死抵抗。最终,清河城堡保住了,然而,明军主将裴成祖却被建州女真部落长王杲一举击杀。

双方僵持两年后,明王朝终于恢复了清河的茶马互市。明政权把茶马互市作为战略利器,本来以为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但是,它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根本。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倾轧、守边官兵贪腐羸弱,茶马互市的利益天平正在向着关外倾斜。

原本,女真人是原始的渔猎民族,而仅在清河堡战事之后不到11年,1584年3月的17次马匹交易中,女真人就买进铁铧4848件;同月29次黄牛交易中,买进耕牛430头,这意味着,女真人已经进入农业经济时代。

茶马互市,不再是游牧部落换取生活资料的交易场所,更成了女真人获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提升整个民族生产力的资源渠道。

女真人在山海关外悄然崛起,成为威胁中原的强大力量。明王朝为自己挑选了掘墓人,而且培养着自己的掘墓者由弱变强。

1644年,清王朝正式取代大明,定都北京。这个兴起的王朝在茶叶国策上重蹈覆辙。19世纪30年代开始,茶叶引发了近代东西方文明间的对抗,进而,一场残酷的战争,将中国拖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鸦片战争是一场贸易战争,也是一场茶叶战争。

早在公元六世纪,茶叶就随着商人的驼队,沿丝茶之路传入中亚,唐代时散播到西亚。元代,蒙古人在马背上建立贯通欧亚的大帝国,茶文化也随之大规模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传播开来。明清之际,丝绸之路完全变成了红茶之路。各国商队翻越帕米儿高原,源源不断地将中国红茶输往各个国家。

茶叶贸易的历史,就是一部殖民扩张的历史。在西印度争夺新大陆殖民地的同时,海上列强也在旧大陆展开了第一次茶叶贸易战。这次的战争双方,是荷兰和葡萄牙。

16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海上贸易就此展开,荷兰人紧随其后。为了在贸易战中击败葡萄牙,1602年,荷兰组建东印度公司,抢夺茶叶贸易垄断权,而葡萄牙则占据了要冲马六甲,荷兰东印度公司击溃葡萄牙人之后,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企图武力侵犯澳门和澎湖,一度占领台湾,但都被中国军队击退。

在欧洲,茶叶最初被当作医治昏迷、虚弱、胃肠疼的药品。后来,茶叶被作为时尚的奢侈品推荐给英国皇室。整个皇宫以饮茶为荣耀,贵族们也纷纷效仿。

英法之间为了茶叶,甚至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间谍战。1662年,英国皇室为国王查理二世和他的王妃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举办了一场传统欧洲宫廷婚礼。在这场豪华的婚宴上,凯瑟琳公主婉拒了宾客奉上的各种名酒,举起一杯红色的汁液向全场致意。这个举动引起了法国皇后的好奇,她派出特工潜入英国皇宫,查明这种红色汁液实际是由一种来自中国的植物冲泡,而这种植物被称为cha。不幸的是,这名特工想盗取一些红茶的时候被英国皇家侍卫擒获,并很快被处死,成为当时重要的外交纷争。

作为产茶地,中原帝国曾在茶马互市中占尽先机;面对新兴的海上茶叶贸易,中国人也开始主动出击。中西方的茶叶贸易战打响了。

1683年,大清王朝解除海禁,中国帆船出海东南亚,从事茶叶与瓷器的贸易。长期的闭关锁国之后,中国人已经失去郑和宝船的建造能力。从1690到1718年间,平均每年有14艘中国帆船出海贸易。这些船通常都是简陋的平底单桅船,他们只能抵达南洋的巴达维亚,也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闭关锁国影响了技术的发展,也限制了茶叶的贸易。中国茶商只能到达雅加达,却无法远赴欧洲。手中的上好茶叶,除了卖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别无选择。而荷兰人,则开始肆意压低雅加达的茶叶收购价,中国商人损失惨重。

18世纪以后,英国对荷兰海上霸权进行挑战。五年战争,使荷兰遭到沉重打击,1795年,荷属东印度公司破产。英属东印度公司则开始主控全球的茶叶贸易权。

茶叶贸易不但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存亡生死攸关,而且对英国财政也至关重要。打败荷兰20年之后,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获利都在一百万镑以上,占商业总利润的90%,更占英国国库总收入的10%。

中国号称白银帝国,然而,中国并非白银的富产国。全球白银是因为茶叶贸易而流入中国,1700年到鸦片战争前,从欧洲、美洲运往中国的白银达到惊人的一亿七千万两。也就是说,全世界的财富在往中国汇聚。

自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对华贸易迅速扩大。中国茶叶每年输出达1800万斤,货物价值占出口总额的九成以上,而欧洲输入中国的洋布、

钟表等少量商品,价值不抵中国出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巨额贸易逆差,使欧洲的白银严重短缺,诱发了金融危机。

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为了挽救所剩无几的白银储备,英国决定向中国大量输入一种美丽花卉的提取物鸦片。

英国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了鸦片事务局,垄断印度鸦片生产和出口。鸦片从产地孟加拉,沿海路运往广州湾,在伶仃岛卸货并换成硬通货白银,再由中国商人装上平底大船走私上岸。

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鸦片的销售收入用于支付购买茶叶的款项。经过近50年的时间,每年销往中国的鸦片从2000箱递增到40000箱。截止到林则徐禁烟时为止,输入中国的鸦片价值约两亿四千万两白银。

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铜钱贬值。19世纪初一两银子约合铜钱1000文,到鸦片战争前夕,银钱兑换率竟达到1600文每两。英帝国在输入鸦片换取茶叶的贸易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清香的茶叶换取的是鸦片的乌烟瘴气。鸦片非法输入到中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19世纪初期的30年间,吸食鸦片的恶习从沿海迅速扩展到内地。从城镇到乡村,从士农工商到达官贵人,无处不在。一经染上鸦片嗜好,一刻也不可离身,中等人家纷纷破产。

1839年道光皇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广州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用于茶叶贸易的鸦片,为英属印度提供了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清朝廷的禁烟举措明显是断其财路,英国总理大臣鲍美斯顿爵士,大为恼怒,决心毫不迟疑地诉诸武力。

1840年,大清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香港。大清则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5处通商口岸,都是清帝国向外输出茶叶的主要港口。

之后,出口的不仅是茶叶,茶苗也开始流失。

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被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寻找最优良的茶叶品种。福钧这趟旅行的成果,就是从中国最好的茶区挑选了2000多株上等茶苗、8个一流的制茶师和大量的制茶工具,并把他们安全地运送到了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种植园,这就为后来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在西方市场取代中国茶叶做好了准备。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惨况。英国则在它的南亚殖民地大力发展茶业种植。中国不再是世界茶叶市场的惟一供应国。极盛一时的中国茶,再也没有挽回颓势。

茶,本来是安神定气的饮料,但是围绕它,却有过无数的纷乱与战争。今天,茶叶,回归了它和平、和睦与和谐的象征本意。茶叶,并非仅仅是一种经济植物,它曾经深刻地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历史。

茶叶史记


手执一杯,越过往事千年

看一叶茶香,如何迷醉世间

三皇

公元前2700以前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人类利用茶叶之始《神农本草经》

西周

公元前1100~公元前770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述。周武王伐纣时在公元前1066年,据此,我国有确切记载的茶事,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华阳国志》

东周(含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03晏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表示春秋时茶已作为菜肴《晏子春秋》

西汉

公元前206--25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8)的《凡将篇》记载蜀地中草药材中有庄诧,是茶作为中药材的较早记载

马王堆西汉墓(墓葬时间公元前165--公元前160)出土文物中有「(即jiǎ)一笥(即箱)」竹简文、「笥」木牌文与「荼陵」石官印。是茶作为陪葬物品较早的史料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shen具、武阳买荼之载,可见茶已成为日常待客饮料,四川一带已有茶叶市场,是茶作为商品交易的最早记载(公元前59)

杨雄(公元前53--18)的《蜀都赋》载有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翠,藻蕊青黄,是最早提及茶的辞赋

甘露禅师吴理真於四川蒙山植茶

东汉

25--220华佗《食论》提及苦荼久食,益意思,是提及茶药理功能的较早记述

三国

220--265张揖《广雅》提及荆巴间采荼作饼若饮先炙之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m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说明当时茶系作成饼块状,便於运输,又利於防潮。饮用时捣末加入葱姜瀹饮,是较早提及茶叶制作及调饮的史料

《三国志韦曜传》提及东吴国君孙皓密赐韦曜荼荈以当酒,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西晋

265--316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左思《娇女诗》中有心为荼庄剧,吹嘘对鼎,孙楚《出歌》中有姜桂荼庄出巴蜀,等是较早咏及茶的诗

杜育作的《庄赋》是现存最早以茶为主题吟咏茶事的赋文

傅咸《司隶教》提及禁蜀姥卖茶粥;《江氏家传》提及西晋时摊贩卖茶;《晋四王起事》记述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可见西晋时茗饮已普及,上至王公下及走卒

郭璞注《尔雅》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庄,蜀人名之苦荼。」

东晋

317--420《中兴书》提及陆纳以茶果宴请谢安;《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yn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都是以茶推行俭德

弘君举《食檄》:「寒温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规范以茶待客礼法,主客寒喧后,奉茶三杯,进茶食

南北朝

420--581南齐武帝遣诏以荼代三牲为祭,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为我国最早以茶为祭礼的记载(493)

陶弘景(456--536)《杂录》记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和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神仙,可见当时视茶为养生仙饮

《洛阳伽蓝记》载南齐王肃初降北魏,不喜羊肉、酪浆,每饮茶必一斗,惯食羊肉、酪浆后谓茶为酪奴。北方士大夫就轻蔑地将茶称为酪奴,可见当时南方虽盛行饮茶,但北方尚未普及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475)

581--618《隋书》记载,文帝开皇年间(581--600)饮茶治头痛。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利,饮茶风尚进一步在北方传播

618--907饮茶传入韩国(新罗)

(632--646)文成公主出嫁吐番松赞干布,教藏人喝茶。(贞观15年,641)

《开元文字音义》引用「茶」字

封演《封氏闻见记》载降魔师大兴禅教,推行打坐可以饮茶相伴。(开元年间713--741);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于是茶道大行」,「自邹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记述当时北方茶馆兴盛;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蒙古(回纥时期)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先河(756--758)

王敷《茶酒论》论茶与酒,将茶饮与酒饮相匹配(玄宗天宝742--755后)

唐代宗在顾渚山建贡茶院。(大历5年,770)

怀海(720--814)制订《百丈清规》规范茶供养诸法,形成禅宗茶礼

颜真卿为陆羽三癸亭写《题杼山三癸亭》,为中国最早之茶亭(大历8年,773)

陆羽(733--804)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780)

唐德宗始创茶税,十取其一(建中4年,783)

唐德宗为喝吴兴紫笋而设「急程茶」(贞元5年,789)

吕温(774--813)等以茶代酒行「曲水流觞」

日僧最澄携茶子回国,种於比睿山,是茶种传日最早记载(805)

日僧永忠奉茶嵯峨天皇,天皇下诏植茶进贡,形成弘仁茶风(810--824)

皎然《饮茶歌》:「孰知茶道全尔真」,最早提及「茶道」(760--840)

宪宗宰相李德裕(787--850)为喝惠山泉而设「水递」入唐使金大廉持茶种子回国,新罗王使植地理山,为茶种传韩最早记载(828)

文宗对茶实行专营专卖(太和九年,835)

阿拉伯人soliman编著有关茶的报告书,是最早的外国茶书(850)

僖宗赐法门寺自用鎏金银茶具,1987出土后现存陕西扶风法门寺(咸通15年,874)

张又新作《煎茶水记》,现存论泉最早专书,(约827)

苏廙(yǎn)作《十六汤品》,是论点茶技法最早专书

北宋

960--1127太宗在建安设官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太平兴国元年,976)

蔡襄(1012--1067)监造小龙团,著《茶录》

江休复《嘉复《嘉佑杂志》:蔡襄与苏舜元斗茶,舜元以天台竹沥水胜襄。(1056--1063)

神宗颁茶马法(熙宁7年,1074)

徽宗著《大观茶论》包括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rng辨等二十目,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1107--1110)

北宋末,民间盛行分茶(又称茶百戏,水丹青)

南宋

1127--1279陆游(1125--1210)作与茶有关的诗三百余首

荣西於1911年自中国带回宋点茶用具及茶籽初种於九州背振山,1207年由其弟子明惠上人植於宇治,后逐渐广植於伊势、骏河、川越、是宇治茶、伊势茶、静冈茶、狭山茶(琦玉县)之起源。1212年荣西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饮茶推广影响很大

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对宋点茶器具有较完整的描述及图绘(咸淳5年,1269)

1279--1368顾渚茶因泉水枯竭在宋时停产,元代金沙泉复出,顾渚茶恢复生产,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金沙泉为「瑞应泉」

元代饮茶大都加入酥油,因调茶佐料不同而有炒茶、兰膏、酥签等名称

1368--1644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茶)。对炒青散茶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洪武24年,1391)

朱权(1378--1448)晚年悉心茶道,著《茶谱》,对饮茶之人,饮茶之环境,饮茶之方法,饮茶之礼仪作了规范,表现求真、求美、求自然的精神,对明清以来茶文化风尚影响颇大

千利休(1522--1591)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其后人发扬其茶道,成为日本茶道三千家

威尼斯人giambatistaramusio出版欧洲第一部茶书,开欧人论茶之先河(1559)

丰成秀吉(1536--1598)奉茶天皇及造黄金茶屋(1585),举行北野松原大茶会(1587)

张原著《茶录》。本书流传至韩国成为《茶神传》(1573--1620)

许次纾著《茶疏》(万历25年,1597)

罗廪(lǐn)(1537--1620)著《茶解》对茶树栽培及绿茶炒制技艺描述甚详(1609)

荷人自澳门运销茶叶至爪哇(1606--1607),1610年荷兰始输茶(绿茶)入欧

明朝王室派使入俄,赠茶于俄皇(1618)

茶饮习尚,风靡全荷,荷属东印度公司嘱其西返船只,每次均购中、日茶叶若干,以资应市(1637)

蒲松龄(1640--1715)设茶摊集故事写《聊斋志异》

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出书於明末清初)

1644--19111650年英人已偶饮茶,其价格每磅茶叶售价自六英镑至十英镑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英伦敦garway咖啡室开始售茶

1659年,伦敦本年十一月十四日政治公报称茶、咖啡与巧克力几乎遍街均有出售

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爪哇运华茶入英;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箱茶150担,输往英国,始开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之先声;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华茶源源入俄

172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植茶失败

1750年,红茶在荷渐夺绿茶之市场,往昔以咖啡为早餐饮料者,亦多以红茶代之

1773年,英当局强征美殖民地茶税引发「波士顿茶叶事件」,为美国独立战争之导火线

1793年,随英使macartney来华之科学家多人,运载中国茶籽至加尔喀答试种。

1802年,锡兰试种茶树失败

1810年,福建人柯朝携茶籽至台湾,授种茶之法。巴西植失败

1823年,robertbruce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

1826年,爪哇试种siebold博士由日携返之茶籽

1828年,爪哇试制茶叶成功,后於克拉万省(krawang)的wanajasa设场试种茶树

1833年,jacobson第六次由中国返爪哇(亦即其最后一次),携回茶籽七百万粒,茶工十五人及制茶工具多种。jacobson以功动被任为爪哇公营茶叶企业之主持人

1834年,印度总督williamcharlescavendishbentinck下令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印茶栽植方案

印度茶叶委员会派秘书georgejamesgordon赴中国罗致茶工收购茶籽,并考察pāo茶制造方法

1835年,第一批爪哇茶运荷兰阿姆斯丹(amsterdam)应市

1835--36年,印度科学会以二对一之比通过移植中国茶树,并通过喜马拉雅山而属意上阿萨姆为最有希望之茶区

印度在加尔喀答培植之中国茶苗4万2千株,移植於上阿萨姆、古门(kumaon)、苏末尔(sirmore)及南印度

1838年,阿萨姆茶首次外销八箱运往伦敦

1839年,阿萨姆野生茶籽首次由加尔喀答运往锡兰

伦敦成立茶叶拍卖市场,首开世界茶叶自由拍卖交易

1847年,俄外高加索开始种茶

1859年,横滨开港,当年输出茶叶40万磅(约180公吨)

1861年,俄商在湖北汉口成立第一家砖茶加工厂

1864年,英国人杜德(johndodd)至台湾考察,发现台湾北部淡水河流域适宜发展茶业。於1866年设立宝顺洋行,在李春生(厦门人)的协助下推广种茶及收购茶叶外销。1868年杜德在今台北万华设精制厂,从此台茶便不必运往厦门或福州精制1869年杜德将台茶直接销往美国,并创福尔摩沙茶(formosatea)或称「台湾乌龙」,因为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而声名远播,享誉国际

1872年,印度人williamjackson发明红茶加工用揉捻机,开红茶制造机械化之先河

1873年,锡兰茶首次输出,运往英国,计23磅

1874年,印度人edwardmoney发明茶叶乾燥机

1878年,爪哇茶园输入阿萨姆茶籽,并采用阿萨姆植茶方法

1881年,印度茶叶协会在加尔喀答成立

1883年,日本中央茶商公会成立

1885年,日人高林谦三获得二项绿茶揉捻机专利特许,后被誉为日本绿茶制造机械化之父

1886年,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华茶外销日增,是年达13.4万吨(268万担),创历史新高

1893年,我国茶叶技师刘峻周应聘俄国格鲁吉亚指导发展茶业,后在其故居设立茶叶博物馆纪念其对俄国茶业发展的贡献

1896年,成立福州机械造茶公司,为我国最早机械制茶业。英国人a.v.smith首先获得袋茶(tea-bag)专利特许

日本农商务省农务局制茶试验所(国立茶业试验场前身)成立

1900年,印度茶业协会tocklai茶业试验场成立

1901年,茶与咖啡杂志(theteaandcoffeetradejournal)在纽约创刊

1903年,台湾设立制茶试验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前身)

1906年,岗村天心《茶之书》颠覆西方人对茶的认知

当代

1923年,台湾设茶叶检验所,检验出口茶叶

1925年,brookebond公司与jamesfinlay公司在东非之肯亚(kenya)购地植茶

锡兰茶叶研究所成立,政府加征出口茶税补助其研究经费。

1927年,肯亚茶叶首次输出伦敦应市

1932年,中国成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稻、麦、棉、丝、茶五项列为中心改良事业

193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itc)在伦敦成立,为英属印锡及荷印所产茶叶输出限制五年计划之执行机关

1935年,w.h.ukers所著《茶叶全书》(allabouttea)在纽约出版;1949年由吴觉农主编,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的中译本出书

1937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成立,旨在提高茶叶品质,确定茶叶标准,改进茶叶产制运销事宜,以扩大贸易,复兴茶业

1949年,中国茶叶公司在北京成立,统管茶叶生产、收购及内外销业务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在杭州成立

1963年,云南省勐海巴达大黑山中发现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树高32.1米,干圆3米多

1964年,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

1996年,云南省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发现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在海拔2100--2500公尺范围,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野生古茶树群落

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发现树龄2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茶树长於海拔2450公尺深山,树高25.6米,干圆2.82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於2001年4月列入金氏世界纪录,於10月被天福茶博物院长期认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802.html

上一篇:凤冈茶产业向集群化迈进

下一篇:从茶香中品味恩施人的精气神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