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叶竟是福州成为《南京条约》通商口岸的关键因素

2021-12-06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竟是福州成为《南京条约》通商口岸的关键因素”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福建省第一条铁路是谁发动修建的?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为何要把福州列入五口通商口岸?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披露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史料。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全国侨联原主席庄炎林,福建省原省长胡平,全国政协常委林兆枢,武警总队副司令员薛国强,全国妇联副主席陈秀榕,《光明日报》总编何东平等,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共聚一堂。

闽第一条铁路与陈宝琛有关清代初年,清政府的华侨政策是将华侨为弃民的政策。1727年下令逗留在海外的洋人,不准回到籍贯地。1860年后,清政府的华侨政策有了重大调整。汪毅夫说,1905年,末代帝师陈宝琛(福州人)出任福建铁路公司总理,陈宝琛规定公司专招华股,凡华人侨居外洋各岛者,只要查实确是华人就可以参股。

1906年,陈宝琛亲赴南洋,向当地华侨招募华股,共募股170多万元,1910年建起了福建的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厦门嵩屿至漳州江东桥,长28公里),这是我省历史上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福州成通商口岸竟与茶叶有关福州为何被列入五口通商口岸?昨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过程中,道光皇帝对割地赔偿,表示会尽量满足,但对福州开埠通商反复商谈后都极不情愿。

福州是闽浙台地区权力核心所在地,军事地位重要,清政府将福州作为国家战略要地,对巩固清政府东南局势具有重要意义。仲伟民说,1842年7月,英国舰队兵临南京城,道光皇帝被迫同意福州开埠。

英国人为什么要争福州而不选择杭州等沿海港口?仲伟民说,在英国人眼中,宋元以来,福州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因为福建的茶叶必须由福州出口才可以控制茶叶市场,从福州港口出口路程最短,可大大降低茶贩运费,获得巨额利润。另外,福州也是一个销售英国毛织品更为适宜的地方。

小编推荐

印象福州之福州茶事


茶在我国不仅作为饮品而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堪称佳话。饮茶习惯大概是在汉朝时最先从西蜀地兴旺起来。根据西汉金褒作的《值约》-书中提到的茶,可能早先产于川西彭山一带。按《华阳国志》之说法,茶到了晋朝,已成为四川的重要农产品了。陆羽《茶经》的出现,以经典的形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崛起。茶馆业兴起于中唐,反映了当时市井茶文化的发达。坐而论道指点江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天下,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文人咏茶诗文的大量出现,可见当时文人茶风的兴盛。敦煌文《茶酒论》-书集中反映了中唐以后茶、酒争胜的局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酒"的精神品格已由盛唐到宋的逐渐减弱的演变过程。由盛唐时仙风飘逸,借酒壮豪情的李白从"酒仙"、"酒星",到中唐时白居易的"醉伊”,到晚唐时皮日休的"醉士",陆龟蒙的"醉民",再到宋时欧阳修的"醉翁”一步一步地由天上落到了人间。"茶"到了宋代便超过了"酒",成为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第-饮料了。古时整个喝茶风格是以饮茶的艺术性质来分类的,可分为文人茶,仕女茶,儒子茶等六大类型。宋代文人大多不能饮酒,而几乎都成了茶客。传说宋人盛行斗茶之风,可谓是"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气并以产于福建的黑和碗为茶具,称为"建盏",另外还有"吉州黑袖碗"、"河南黑和碗"等。日本人将黑轴碗统称为"天目碗",原产于河南天目山。殊不知宋朝人就是以双手捧着重拙的茶碗吸饮茶水的,现时日本的茶道乃延用了我国古人捧碗喝茶的习惯。

"酒"做为上古饮食文化的象征(唐安史之乱之前为上古文化),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茶"是中古饮食文化的象征(安史之乱之后为中古文化),成为中古文化的符号。

二、茶"禅"是喝茶人的最高境界,是"悟"出来的。

喝茶己从"品质"到"品德"的过程,进入到"气质"到"气韵"的发展过程。"气质"为喝茶形成的外表,而"气韵"则是从外表内敛形成的"韵"。茶风的兴盛,对于文人来说,标志着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处世哲学的形成。一般人喝茶的境界虽有点踞于"儒"而依于"道气但却逃于"禅"。茶"禅"是喝茶人的最高境界,是"悟"出来的。"禅"与茶何时联系到一块儿,已无从考证了,但可以确证"茶道"的概念是出自于唐代诗僧跤然,从此茶香中便蕴藏着"禅"意。在佛家弟子的大力推动下国人喝茶不再限于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上升成为精神层面的一种活动。日本高僧永忠和尚在徒弟感慨茶道繁复时便教诲道:"越是繁复的过程,越是能修正你浮躁的心啊。"只有当你在最接近"茶"的那一刻,也就是你最接近真正本心的时刻。"茶"教会了人们思考,"茶"的本质就是最富有鼓动性与向心力的。"茶"的简朴让人矜守、俭朴,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犹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神,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神思妙想来。因此,"禅"茶文化讲的是:正、清、和、雅。一个人,在喝茶的当下,一定会静下来,哪怕是一瞬间的安静,也就开始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良知的另一种意识。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心胸放开了,一切的悲哀和伤害便显得微不足道。心胸放开了,你就会坦荡地活着,于是就会用坦然的态度去迎接一切,承接一切。心如果能够自由,能够放开,天空才会无云,阳光才会灿烂,生命之花才会盛开。在这种"还原"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纯真的智慧,回归真实的自我本身,回归自然的原始心态,哪才是大智慧下的真正的人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茶的清新脱俗,超然物外,与佛家、道家的理念是相谐不悖的。

三、传统的中国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是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感悟有关问题。所以在茶艺当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体现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有个让世人称道的一种说法:娶妻要娶潮汕女。因为潮汕女人顾家呀,温柔贤惠而识大体。从坐、站、行到吃饭(细嚼慢咽,吃相高雅),待人接客都有一套礼仪,行为举止炯娜多姿,于是人们称赞潮汕女为"姿娘"。这种整洁得体的称呼是与潮汕功夫茶分不开的。功夫茶在潮汕人家里是件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很久以来功夫茶成为代表潮汕地区家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充满着厚重而深沉的家族感和以家为主的家庭观念,使得潮汕人深感到家里永远是那样和睦、温馨。潮汕女从小就生活在悬壶高冲,茶香袅袅的氛围之中,聆听着茶人所具有的那种温和热情丝语幽幽的心声,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富者广济天下"的哲理,使人永远地印入脑海,化为灵魂。那种从容、淡逸、清静、礼让与忍耐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不着痕迹地融入了潮汕女幼小的心灵、血液中、股体里。功夫茶泡大了潮汕女,长大之后她们中有些人的容貌也许并不见得胜人一筹,但比起那些心气浮躁的女人,从气质上来讲有着天壤之别。她们那种恬静、平和、多姿的神情,是多么耐人寻味。她们淡泊钱、权。包容家中每一个成员的缺点,包容家庭的不完善,包容每一种关系,包容家里资源不足。尽心地营造着一个家,一个充满着茶道、古风、旧韵、优雅、恬淡的家,形成了潮汕地区特有的家文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茶的泡沫能打动女性的心,由此而引发出女性母爱之爱。比如当今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在夏天特别喜欢喝啤酒,不管是啤酒也好,还是果汁、汽水也好,其中相当一部分魅力在于喜欢所产生的泡沫。因为气泡沫能带给人爽快的感觉,尤其是女性。在西方的神话中,美神维纳斯就是诞生于地中海泡沫中。由此,泡沫被看成是生命诞生的神秘象征。在日本,能产生泡沫的"点茶"被广泛地认为是人类生命的神秘部分以及是生命的创造。日本女性之所以普遍喜欢茶道,为之而着迷,很大原因是因为"点茶"时所产生的泡沫,能在无意识中激发出女性内心深处的为人妻、为人母的愿望。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的工具也是精挑细选的,品茶时更是配以甜美的茶点,素有"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之说。"茶道"已经超脱了品茶的范围,古人视"茶道"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特别是女性更是在品茶中培养出优雅、宁静的内心世界。她们重视以"道"养颜,以"道"修心,视"茶、禅为一昧"。强调清、静、和、寂,从茶的精神中汲取养分,以呵护内心的宁静、和谐。

四、茶文化的发展是要讲究个性化,讲究地域文化特点,没有个性的文化就等于没有文化。

茶植物生性格调高雅、昂扬、性格非凡,它们秉性有些热烈,有些是单枪匹马,绝不雷同。自古以来中国茶就呈现出异彩纷呈,各领风骚的文化个性。茶文化的个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独特的制作工艺。比如说:乌龙茶系列中的武夷山岩茶就有水仙、百极冠、铁罗汉、水金龟、大红袍、肉挂、乌龙、半天部、老君眉、雀舌、不知春、雪梅、金锁匙、佛手、自瑞香、自牡丹、奇丹等等。还有北苑御茶园(建安之东三十里,凤凰山麓北苑及其周围地区均列为御茶园。)计有:九案十二陇,以麦案、壤园、游龙案、小苦竹、苦竹里、凤凰山、带园、官平以上为内园,官坑以下为外园。宋时贡茶之采摘,很讲究阴阳五行的要求: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惊萤前开园,采摘时必须在清晨,还强调不可见太阳。《大观茶论》就有强调采茶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茶,不以指柔,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清,故有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等祥述。

焙制贡茶那就更讲究了,基本要经过从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选茶、过黄等几道工序,是要用心去做,真正做到天人合→,茶人合一。单从蒸茶和焙茶两道工序中就可见当时焰制贡茶的复杂性。蒸茶-一一人们从中分出水芽、小芽和中芽,以其诸芽分别蒸熟,尔后置之于水盆之中,剔选取其精华,仅如针般大,谓之水茶,是芽中之最精者也。然后将水芽置于盆中,酌水研磨(以二两芽为一团〉,不同品目,研磨水次均有定数,如:制作"胜雪白芽"为十六水(研磨十六次)。"拣芽"为六水。"小龙凤"为四水。其余贡品品目的茶团皆为十二水。凡十二水以上的团茶为上品。身强力壮的研工每日制作"胜雪白芽"也只能研一团。每一水研制"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己"。水不干,则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均匀,煎时易沉(茶沉水中)。故研夫贵于强而有力者也。焰茶一一贡茶烘焰时间的长短,是按照不同品目来确定的,犹如道家练丹时那般"鬼"火神功。一般品种的茶团为六宿至八宿火,最长者有十至十五宿火,如"胜雪白芽"贡茶就要经过十五个昼夜焰制。出;惜后一说采用"过汤上初色(涂色油)气然后置于密室以扇扇之使茶团凉却。另有一说是取苏绸打磨茶团,使其光莹,显现出如山、如水、如云等各类自然图形,然后包上金销或银街就成为贡茶了。

福州的莱莉花茶在历史上也是很有个性的,曾风靡一时,走红祖国大江南北。令如今北方喝茶人难于忘怀,旦凡有到福州出差的人总是被人嘱咐别忘了带几斤地道的莱莉花茶回来。这种深入骨髓的品牌忠诚简直让你赞叹为奇迹,这份对莱莉花茶的特别情结应该说是与福州的地缘文化分不开的。

五、茶文化的个性还在各不同区域的茶楼、茶馆中体现出来。

讲到福州的茶馆、茶楼在历史上也是很红火的。七十年前,福州的街道都是狭窄的石板小路,最大的街道便是城内的南街了,最宽也不过一、二支。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和轿子。南方人骑马的不多,经常的代步工具是"竹轿"。除官僚豪绅自备轿子外,一般人临时乘轿子要租用"野轿"〈当时的南门兜就有很多)相当于现在的"摩的气通常人们日常出行都是步行了。

茶亭街位于城区和台南之间,当时从南台万寿桥(今解放桥)进城或由城里去南台过往上任的、赶考的还有经商、驿递以及三教九流的都要经过这里。这里榕树成荫,正是行人歇脚的好地方,因此茶馆林立"茶庵鸟道"茶亭街因此得名。旧时有座茶亭桥,在桥两边开设好几家茶馆,"一团轩"茶馆便是茶亭桥东侧第一亭,西侧有"若春"等茶馆,其中"一团轩"最闻名。该茶馆盖在茶亭河之上,面积有三、四百平方米,三面开窗,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茶座可坐几十人,盛极一时。后随着交通发展,马和轿子消失了。茶楼的主人曾改营将桌、椅、汽灯出租给人办酒席并利用场地设说书场,邀请评话先生来场演讲史书。至一九五O年春,一场洪水将仅存的"一团轩"茶楼也冲毁了。但"茶亭街"的名字却留了下来,也留下了一段传说。这不仅是一段对茶楼文化的缅怀更是一段未了的情结,是一段对历史的追思,是一层厚厚的有待于挖掘的历史文化沉淀。如果"茶亭街"没有了茶馆,它仅仅是一条街的名字。只有当茶馆、茶铺和"街"在一起的时候"茶亭街"里面包含的文化信息才是真的。

六、"茶"文化的个性是否可以这样概括:"酒"根本特性在于醉,"茶"根本特性在于醒。

"酒"代表醉的人生,"茶"代表了醒的人生。醒的人生是对醉的人生的反思,追求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个人价值。上世纪70年代,很多年轻一代纷纷抛弃了东方传统的价值观,提倡个人主义,社会道德一度呈现危机。因此,我们谈个性化不谈标准不行,应该先有了标准才能谈个性。这个标准就是如何与时俱进,提升茶文化的品位。在喝茶的当下保持内心的开发,校正人生的航向,创造一个精神的家园。

有道是"小隐隐山野,大隐隐闹市",如何在一个嘈杂的闹市里营造一个恬静的精神驿站,一种隐没了人间烟火气的清苦,超然无我的"灵化"意境,扫除了内心的彷徨和紧张。比如说利用茶艺的程序,从备水、备具、备茶、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尝茶等形式,这种形式其实就是我们的祖先利用道家气功导引术的理念,采取一定的形式,让伺茶人和品茶人进入意境,达到了令人产生舒适、安逸、潇洒、愉快之情。使一泡茶能够喝出人情、诗意、乡情来,以善化人心,体验茶艺知识。到净化社会,发扬茶艺精神文化世界。这才是现代茶艺对"隐"的追求。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先要有一个规范并做好其基础性工作,可以寻求一种共识、一种宽容、一种多元,然后再谈个性与变化。秉承一个安己亦安人的态度,走一条渐进式的前进路子,也是次梯而系统的发展方案。

七、"道"是规矩,没有规矩怎么去谈茶"道"呢?

茶的制作很重视阴阳五行之道,比如"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还有道家的炼丹与倍茶之间存在着莫大的联系,素有"十焙岩茶贵如金" "三年为药,五年为丹,十年为宝"之说。在泡茶时男、女是有别的。左、右手有别,就连出手的力度也不一样也会影响茶水品质。以茶汤为例,泡茶时与人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心浮气躁时泡出来的茶有苦涩昧,心气和平时泡出来的茶水相对比较甘甜。我们可以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待水,水可以说是能量的源泉也是载体,通过水可以承载茶中的某种信息,也可以给茶于某种能量。所以,用什么水泡什么茶是很有讲究的,喝绿茶、自茶宜用井水,喝乌龙茶宜用溪涧水,红茶宜用井水,黄茶用江心水,而喝普泻茶最宜用雪水或井水。但是不管多么纯净的天然水,如果你心不善,这水也绝不会变得纯净。在喝茶的当下,心怀感激时跟心情浮躁时喝的水,也会让同样的一杯茶水变成截然不同的味道。

水是具有记忆信息的功能,也同时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可以与人的情感或情绪产生某种共鸣。所以,喝茶、泡茶时都要调整情绪就是这个道理。

在储存茶方面也是非常讲究的,通常用锡来制作茶叶罐。锡是一种质地较软的金属,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白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不变色,具有很好的杀菌、净化、保温和保鲜的效果。用纯锡罐装的茶叶清香四溢,用锡壶泡出来的茶水清淡幽香。五行中具有"金"生"水""水"生"木"之说,根据《般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换言之,在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未必就是一种真实,肉眼所不见者,却常常就是真实的存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性相随"这是自然规律。

煮茶时还必须遵从道家"红泥小火炉"等煮茶方式才能激发喝茶时行气解表功效。喝茶时启动其真韵,静下心来,从道家的"气感"中去体会道茶中的无味之味。置身其中,而超然其外,经久弥香。"茶"发展到这种境界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进入了文化广义的范畴里,它与诗词、绘画、歌舞、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相互渗透、融汇。其中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包容了哲学、经济、历史、宗教、民俗礼仪、旅游、科研、教育、医学、园艺、食品陶瓷等诸多方面的文化,既有深遂的内涵,又有广阔的外延。

八、茶文化是第四产业。所谓的第四产业,就是文化与创意的产业。

中国茶馆的发展史己有一千多年了,但始终沿着休闲茶馆,文化茶馆的套路走了下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运作模式上,多是"为卖茶而卖茶"的经营模式。在人员使用上多是店主人本人或其配偶、亲戚和饮茶方面专家或对茶知之较多的人组成。在品牌塑造上,缺少品牌意识。其次在茶馆建设上,缺乏茶馆价值的塑造,茶馆就像个棋牌馆。在文化层次上虽然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但未能真正理解到茶文化的真谛,文化品位薄得像一层纸。在装修方面风格也几乎相近,没有形成区域特色。其次在茶叶品种方面品种雷同,缺少口味特色。

产业的品位是可以设计出来的,就连茶叶香度和滋味也是可以设计出来。莱莉花茶的香味就是由古人设计出来的。当今,虽然有一部分茶馆,如北京老舍茶馆等已经开始注重特色的塑造,但目前从整体上来讲都还未走出传统的套路。在经营方面同质化非常严重,市场定位不清,营销意识单薄。

我以为今后福州茶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三个方面的深入与拓展:

一、茶艺的发展目标应该坚持"维护"与"创新"并重,"教育"

与"科学"相融合,"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将狭义的"茶"与广义的"茶"联系起来以满足各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将博物馆的理念引入茶艺居,人们在喝茶时看着眼前摆放的古老茶具,思绪犹如倘佯在历史的长河里,便会感受到逝去的历史并没有走得太远。

二、产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消费基础上继续弘扬中华茶文化。追述历史,延续"茶亭街"的茶楼文化,营造心灵的驿站。开发与恢复福州莱莉花地域茶。

三、开发与发展茶食品以及对茶生化成分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应用。进行茶医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茶的保健机理和防病、治病机制。茶道的健康机理更像是→种行为医学。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行为问题比生物学问题更容易引发疾病,生活方式的确已经成为国人健康的头等重大问题。我以为茶道的健康机制是这样产生:首先通过语言。通过"茶人"们所具有的哪种温和、热情的丝语,幽幽的心声。这声音本身有着它哪固有的波动频率,说出口的话,都是-种有力的"具有灵魂的语言气这种语言足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正心调息法:在大脑中想像着某种信息,通过呼吸让肺中充满空气,.肺在五行中属"金" "金"所发出的"声音"可在人体内处于循环状态,产生所谓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此反复。由此得以汇集宇宙的能量,从而获得健康。物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每个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可以影响周围物体的引力气其二、通过"水"。大自然中的水除了冰川外,其它水源都要参与水的循环。平均每7年,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渗透到地下之后,再次从湖泊、河流、井口、泉眼涌现出来。水源循环周期越短,循环次数越多,污染程度就越深,水质也就越差,就越不适合饮用。在水源中,水分子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抱团存在。抱团的水分子越多,分子集合团就越大,水就越不容易被人体的细胞吸收。抱团水分子越少,分子集合团就越小,则越容易被人体细胞吸收,有利于体内的营养物质和氧的输送,废物的代谢,进而提高人体生理机理。古人为何主张用"红泥小炉煮水"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证明利用天然的燃料(木柴、木炭)烧沸的水其抱团的水分子很少、很小,沸腾的水泡细如"蟹眼"。其三、通过"茶","茶"是有生命的物质。你为它倾注了多少心血,"茶"就会回报你多少。《易经、乾卦》开篇即指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原理解释"茶"讲的是茶理、茶事、茶气。两座不同的山生产出来的茶,茶理就不」样。不同的两个人生产出来的茶,茶气就是不一样。这种不同"理气不同"气"的茶怎么能够拼在一起呢?若拼在一起"茶"性怎么能够一致。为什么武夷山岩茶独具岩骨花香的品质,就是因为它大多生长在岩整幽洞之中。山涧常年云雾弥满,流泉相伴。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是无可替代。历代高僧用佛家的理念做出许多佛茶并推向社会,这里有唐代天游观的"洞宾茶气宋代白云庵的"玉佛茶气慧苑寺的"铁罗汉",元代止止庵的"白极冠气明代天心寺"半山踩气清代磊石庵的"水金龟"和天心寺闻名海内外的"大红袍",这些名茶无不出自僧侣仙道之手。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心静下来以后,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身心安泰"的行为信息通过佛家子弟潜心制茶过程,将这种信息传入茶中。当人们喝了这些"禅茶"固然也就将这些信息喝入体内,引导我们的心灵通过宁静自然地也就通向了"禅"道。这样一壶好茶其中固然就有悟不尽的菩提。"信息是可以传输的,信息是可以叠加的,信息是不灭的"这是信息论中的三大原理。可惜今天的人们只是太多用于追求茶汤、茶香、茶质,拼配当中,淡忘了那清湛的"心水"。

八碗喝不得也 茶叶之蕊,毕竟是苦的;茶人之心,毕竟是苦的


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没喝茶之前,喉干舌燥,卢仝自然不例外,但卢仝没喝茶前,不但有生理饥渴,更有心灵郁闷,知者知其有所忧,不知者不知其何所求。大多数的士大夫都一样,心内枯焦总比口舌干焦来得猛烈难挡!心事浩茫连广宇,何以解之?仕大人当然是唯有杜康,士大夫呢?怕只有陆羽了吧。

孟简兄送三百片阳羡新茶来的时候,卢仝正在高卧鼾语,盛会周公。大白天也是睡啊,睡啊,睡啊,恐怕不是因为懒吧,卢仝有许多的心事需要周公来解析。周公能解此中意?解不了!能解的只有孟兄赶脚惠赠的阳羡茶。一碗连一碗,一碗又一碗,身交泰,心交泰,文气与茶香交泰,意兴与精神交泰,所以,才如此精准与敏锐地感觉每一碗茶的真味、真道、真意与真谛: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看吧,没喝茶前,卢仝是什么样子?一碗前是喉舌干燥,二碗前是影单孤苦,三碗前是才思枯竭,四碗前是冤望沉沉,五碗前是手腿如铅重,六碗前呢,身心全是挣扎在这个滚滚红尘世界。叫人如何不向隅独卧?

独卧三春,正是青黄未接,不但可以省忧,而且可以省饭。卢仝也许没法省忧,但需要省饭。老朋友韩愈来洛阳城里看望,何所见?何所闻?所见者破屋茅檐,衣不蔽体。住的是城里贫民窟:“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不是有奴仆吗?一是老汉,胡须比发长,一是老妪,牙齿都脱落。不是老汉与老妪来服侍他,而是他来服侍老汉与老妪,“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上有老下有少,全家十来口,都是指望他一人稻粱谋,家庭负担多重啊!大睡一天,可以省一顿吧。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卢仝学了许多的文武艺,可以货许多油米柴盐回来,可以货许多锦衣玉食回来,可以货许多金银财宝回来砌华堂高厦,来以壮仆换老汉,来以少女换老妪。奈何,仕途富贵非其愿,龌龊官场是其恨,重心灵生活的人,谁愿意去过那种不但非其愿而且是其恨的生活?朝廷是有两次来征召他去干革命工作,职位不差,是谏议大夫;级别不低,是五品大衔。卢仝都是一口回绝了。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所以是:“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侯。”穷居贫民窟,往来多鸿儒,虽苦,也做逍遥游。

然而精神固然需要高蹈,生活却是现实的。许多时候,人之身心虽然集于一人之体,却是南辕北辙,总是难以向一处使劲,往一向奔驰,心舒服则苦身,身舒服则苦心。要命的是身与心是对怨偶,虽然连在一起如筋,却常是各向一方如撕,分镳的拉力一大,心往身趋,心苦;身往心靠,身苦。没饭没茶,不亏待喉吻么?身多苦!上看天子眼色,下看王侯脸色,心多苦!卢仝还有心苦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当然影单形只;“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其心怎么平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从心中不可遏制地欲破腔鸣放。然则,这种不平谁可乱放得?

卢仝找到一条释放不平的路径,他去“南山”喝茶。从“南山”走捷径者,走进城市走向朝廷,这是一条身体走向的路线;向“南山”寻苦径者,则背向朝廷,背向城市,这是一条心灵走向的路线。卢仝往山里走去,山里的房地产未经商人开发,不太要钱,费些力气砍伐几根檀,再割八把十把茅草,也就可以筑一间小屋;不必紫砂壶,斫根竹子可做茶壶,也养味道;唯山间之明月与山涧之清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最妙的是,半毫银子也不用出,就随你挑,随你要。卢仝在济源县,就找到了这一出处,不远,距通济桥两里地(我们心情阴霾的时候找个转阳的地方其实也不会远,只一杯茶的距离),有屋,有书,有琴,有笔。柴火现成,泉水现成;茶呢,也许现成,自栽自种自制自泡,也许不现成,得靠孟简这样的朋友送一些来……这样,就可以喝啊,一碗连一碗,一碗又一碗。

喝到了第六碗了,接着喝,量变终于引起了质变,从第一碗喝到第七碗,感觉到“七碗喝不得也。”沉重的肉体已像火箭筒一样脱落,灵魂突然有如飞船,冲出了红尘沾染的大气层: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喝不得吗?七碗喝得啊,喝到第七碗飘飘如飞,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了,怎么喝不得呢?真正喝不得的,是第八碗。

一个士大夫,到了个人独善其身体生活独享其心灵生活的时候,他就觉得到了太虚之境界了吗?卢仝喝了七碗通天后,再在那里喝第八碗,回头望: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阳羡茶真好喝么?好喝,喝得第七碗已然入神,可是再喝呢,感到的是: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好喝,喝得第七碗已然入神,可是再喝呢,感到的是: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龙井茶好喝么?好喝,不要喝到第七碗,也许就将飘然举然,再喝呢:龙井龙井,多少有名,问问种茶人,多数是客民;鸡叫出门,鬼叫进门,日里摘青,夜里炒青;手指起泡,眼睛发红,种茶人家,多少伤心。

喝酒的仕大人,喝到最后是什么模样,我不太知道,而喝茶的士大夫,喝到最后,个体体验达到极乐之境后,其情绪常常会堕入新的一轮苦境:为别人忧,为群众愁,为百姓一声叹息,为家国社稷漫生忧患,不可断绝。

茶叶之蕊,毕竟是苦的;茶人之心,毕竟是苦的。不是茶苦,就是人苦;不为己苦,便为他苦。地狱未空,茶人情怀岂愿独成佛呢?你看咱们的茶仙卢仝,喝到最后,茶与人都是苦的!

广西:早春茶成为最强势茶叶产品


广西:早春茶成为最强势茶叶产品

壮族自治区茶叶产销两旺

广西:早春茶成为最强势茶叶产品

阳春三月,八桂大地又开始飘扬。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产销两旺,目前全区茶园面积76万亩,干茶产量达3万吨,总产值达10亿元,其中春茶产量约占全年产量的三成,产值约占一半。茶叶产业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发展新亮点。

由于主推特早芽品种开始显现效益,并且气候适宜,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早春茶开采特早。在1月底,三江8000亩乌牛早茶园大面积开采,融水、武鸣、乐业、昭平的茶场也分别于2月初开采。特早春茶效益十分显著,茶场自己制作的成品茶无需正式的包装,售价在每公斤1600-2000元,三江的茶农出售鲜叶给外地客商,价格都在每公斤70-80元。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直致力于宣传广西名优茶叶的早春优势,树立“大陆第一早春茶”形象,早春茶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强势的茶叶产品。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早芽茶树品种比华中茶区早上市30-40天,目前已有能生产早春茶的茶园面积达15万亩。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茶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包括桂西凌云白毫茶区,桂东北名优绿茶区、六堡茶区,桂东南早春名优茶和茉莉花茶区、桂南特种茶叶开发区等五大茶区。全区无公害茶园面积占全区茶园面积的49%,茶园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5%,无性化苗木茶园已超过50%,位居全国茶区前茅。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按照“狠抓早春、扶植优特、突出生态、主攻”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5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产量6万吨,年产值20亿元。

佛教兴茶茶叶成为了佛教之“神物”


佛教的主要活动就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忌饮酒、忌荤食素,以求解脱。要求僧人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此,需要有一种既与佛教清规戒律相符,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乏及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而茶叶中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及提神醒脑的药理功能,自然就成为了僧人们最佳的饮料。陆羽《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对于古人而言,茶可清心、修性、去杂、益精,茶有“三德”:即坐禅通宵不眠、满腹时助于消化、轻精气,抑性欲。禅宗坐禅很讲究五调:即调食、调休息、调身、调息、调心。因此饮茶与佛教的生活形式和道德观念很吻合,故而茶叶成为了佛教之“神物”。

饮茶属于禅的一部分,也可以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历代茶与僧人平日生活就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传说晋代名僧慧能在江西庐山东林寺时,曾以自制的佳茗招待挚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又据《晋书·艺术传》记述,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一带)昭德寺修行时,屋内坐禅,日夜不眠,“不畏寒暑”,曾诵经40余万言,常以饮茶来提神去瞌。唐宋时期盛行佛教,寺院中饮茶之风更加剧烈。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佛教极大地增进了茶的传播。公元729年,日本圣武天皇派高僧最澄禅师来到中国进行佛教交流。回日本时他带走了茶种,播撒于国台山麓,受到皇家的连连称赞,并将茶种扩大至五个县,变成了皇室贡茶。1191年,日本荣西禅师来到中国时,也带了茶籽种植于福冈等地,并尽力宣传饮茶益处。1211年,荣西禅师著有《吃茶养生记》,在其卷首开头就写道:“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据史料记载,荣西禅师曾经用茶治愈了大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从此饮茶养生在日本迅速流传起来,并慢慢地形成了独特的茶道。

煮茶论诗成为佳话


喝茶是个好习惯,可以修身养性,逸事养颜。但是若能因为“茶”而广交四海朋友,那更是件有趣的事情。幸运的是,我在网络上,也认识了不少“茶客”,比如广西博白县的“广西七彩”、龙岩长汀的“西岩茶客”与广东客家人“古筝”,他们可都是有所成就的文化人——当然也都是“大茶客”。

起先是在客家人社区结识了“广西七彩”,据说,他是广西博白县文化局的一位领导,而我说他是个诗词文学的“狂热者”,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编排的话剧还得过广西省的大奖。在网上认识他一年多,让我受益匪浅。为了向这位老师学艺,我天天泡在“客家文化时空”里跟他练习诗词,因为这里有不少“国宝级”的成名诗人,跟他们在一起我进步很快。其中“广西七彩”和“西岩茶客”是论坛中“品茶论诗”的佼佼者,可谓是“茶诗双全”,他们“谈茶论道”所向披靡。而“广西七彩”自己也写“茶诗”,一年来居然“自顶自”顶了自己两百多个帖子,两百多首都是写茶的诗——这难道还不算是茶中的“诗词狂人”吗?

有一次,我心想,“广西七彩”远在广西,一定没有喝过闽南人喝的茶,于是对他发出邀请:“粗茶淡饭好留客,单枞确是乡土货;他日七彩驾漳州,八仙恭迎品茗果。”家乡诏安自制的单枞、八仙(诏安新品种)、雪珍、味尖等茶叶,工艺虽然一般但口感好回味浓;名气虽然不大,不为外人所知,但却是上等的正宗乡土茶。因我当时错将“单枞”写成“单冲”,却引发“广西七彩”的疑问:“谁人赐教七彩知,单冲单枞同一支?此茶泡煮谁更好?盛汤器皿陶或瓷?”之后,我不得不向“广西七彩”做个解释“祖国词汇多丰富,应是异字同声误;晨起烧茶看纸袋,确为单枞繁体书”。如今想起这件事来,尤为有趣。

某日,我在论坛上张榜,要“煮茶论诗”,“煮茶论诗佳士帖,遗香社区过客意”,“古筝”见后便在后面跟帖:“茶花朵朵岭上香,十里茶花香彻骨”。煮茶遗香,回帖留名。没想因此而引发漳州客家论坛“茶诗打油”的大讨论,之所以说是“茶诗打油”是因为帖子打油式的所谓“诗文”大多和“茶”有关,以茶介事,茶事入联。这个帖子火了有半年之久,后面跟了三百来张帖子,热情才慢慢散去。

交友,是最开心的事情;读书,是最益智的事情;喝茶,是最有趣的事情。而谁能同时教三者而齐集呢?大概只有传说中的“有缘人”吧;大概只有“以茶会友”,才能这么赏心悦目地结识茶客、谈论茶艺、品味茶缘、享受茶道。

老南京“梅雨茶” 文人的最爱


在南京历史上,梅雨季节是一些文人雅士、品茶爱好者的最爱。旧时,每当梅雨时节,具有六朝烟水气的南京,家家会搬出大缸或瓮罐于庭院之中收集天上落下的雨水,以便烹用当年新茶。一些骚人墨客则聚会细品梅雨茶。品茗观景之余,往往还联名作诗,饶有情趣。

黄梅时城南家家刷缸接雨黄梅雨,是初夏时节在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连阴雨天气,雨期比较长;因为时值梅子黄熟,故称为黄梅雨或梅雨。又因其时温度比较高,湿度大,衣物等用品容易发霉,所以也称霉雨。身在南京的南朝皇帝梁元帝曾经给梅雨下过一个定义:梅熟而雨曰梅雨。

梅雨时节大都在常年公历六月中旬入梅(梅雨开始),七月上旬出梅(梅雨结束),连续二十天左右;各年雨量有多有少,所以又有干黄梅和湿黄梅的说法。虽然黄梅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诸多的影响,但适时适量的梅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却是十分有利;况且,黄梅雨因其时雨甘,泼煮茶,美而有益而受到众多茶人的推崇并留下了许多赞美之词。

明清时期,在南京城南一带,入梅后,家家洗刷瓮缸,放置于庭前,收蓄雨水以供烹茶。徐士钅宏曾赋诗曰: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即其中的一首风俗诗。

《红楼梦》中妙玉用梅雨水煮茶对茶俗和茶礼有详尽记录和描述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从小在南京生活,因此,在他的笔下有过不少关于南京梅雨烹茶的记载。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妙玉煮茶的一段。

曹雪芹写道,一日,贾母来到庵堂对修行的妙玉说,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着一只海棠花式的雕漆填金的小茶盘,内放一只五彩小茶盅,奉给贾母。贾母问:用什么水沏的?妙玉答道: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用的雨水,当是梅雨时节收贮的雨水。

而《金陵物产风土志》则明确记载:雨水较江水洁,较泉水清,必判分昼夜,让过梅天,炭火粹之,叠换缸瓮,留待三年,芳甘清冽;所谓为忆金陵好,家家雨水茶是也。

文人雅士喜欢在妙相庵品茶雨集

前清时,南京人不但用梅雨烹茶,还形成雨集,妙相庵雨集最为称着。文献学家陈作霖在《可园备忘录》中曾记述:五月雨集妙相庵,六月刘园观荷,七月飞霞阁看云,八月秦淮水榭玩月,皆具文社、会饮。

妙相庵于清初由僧默汝创建。当年的妙相庵,曲槛临风,空亭枕雨,疏花幽竹,用瑟有致,池塘竹树,颇饶野趣(见道光《上元县志》)。梅雨时节,文人墨客来此聚会,小尼娴熟地端上梅雨茶,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赏景,咏诗联句,泼墨挥毫,显得宁静安闲。于是年复一年,相沿成俗。

到了太平军占了南京时期,翼王石达开初到南京,也羡慕此庵幽静,即住进妙相庵。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又将此庵作生祠。此后又复为尼庵。雨集妙相庵之俗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

至于这座尼庵的所在,史籍上说在唱经楼薛家巷后。由于二百年来街巷的变迁,今天的薛家巷却找不到此庵。而这座古尼庵址现为鼓楼东南角双龙巷18号(的确在薛家巷后)。20世纪50年代迁走菩萨和尼姑,此地做了工厂。原先老尼住的寝房(双龙巷12号)至今尚存,青砖青瓦,小巷深宅,古朴而幽静,令人流连忘返。

“茶”最早成为贡品之说


现代人迎来送往,走亲访友交际过程中,带上几盒新上市的茶叶,往往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经常会寒暄:这是某某地方新上市的新鲜茶叶,带盒给您品尝一下……漫步在我国南方各城市,茶叶店铺比比可见,数量上不亚于饭馆,人们购买茶叶,尤其是一盒盒包装精美的茶叶,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享用,更多的是用来做礼品交际,而人际交往中,送盒茶叶,也是不俗的举动,多被世人所接受。

而茶叶,最初是什么年代成为礼品或贡品的呢?

据《史记·周本纪》所述,周武王带兵伐纣时,有茶作为珍贵贡品的记载。当时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3000多年前,我国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那么,周武王就是现有史料所载第一个与茶有关系的帝王了,也是最早的关于“茶”成为贡品的最早记载了。茶当时之所以作为珍贵的贡品,自然是因为当时的稀缺性,并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得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现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茶为什么能成为人们交往的高雅礼品呢?一来国人饮茶非常普遍,许多人喜爱饮茶,人们乐意接受茶叶;二来,我国的茶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人以会品茶为荣,正因如此,在人们的交往中,特别是有经济基础、有社会地位或在文化、艺术、政界有一定地位的人,或多或少都喜欢品茶,讨论与茶有关的话题,而与茶密切相关的紫砂壶等各类茶具,自然也是人们馈赠的佳品。尽管如此,社会上还是出现了对茶叶过度包装和炒作的现象,前几年热炒的“普洱茶”,动辄几千上万元一斤,许多人以极大的热情去投资、囤积茶,结果血本无归。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将一些大红袍、龙井等新上市的“春茶”炒作到数万元一斤,甚至成为个人权贵腐败的载体。实际上,这些现象恰恰违背了高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亵渎了茶作为有品位的人际交往用品的初衷,也是违背了人们精心品茶的初衷,必然遭到失败。

至此,期望人们保持对茶的一种敬仰,以平常心去对待和使用它,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才能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作者系颐杰鸿泰狮子湖副总裁)

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


对于茉莉花,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心动。我喜欢茉莉花茶的香气,清新干净的香气在水雾中弥漫,每一口都似初品。工作之余我总喜欢饮一杯茉莉花茶,安神静气。

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起源于种亚细亚。2200年前在汉代随同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地处北纬25.5度的闽江入海口盆地,是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种植茶叶,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

古人发现茉莉有着安神、解抑郁,中和下气的功效,福州作为茉莉花之都,茉莉花茶因此诞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清朝咸丰年间,由于福州在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福州茉莉花茶逐渐成为贡茶。茉莉花茶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其色、香、味、形与茶坯的种类、质量及鲜花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大宗茉莉花茶以烘青绿茶为主要原料,统称茉莉烘青,共同的特点是:条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

茉莉花茶不仅是一款颇具使用功效的茶,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和农业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439.html

上一篇:周口新茶社“宣战”变味茶文化

下一篇:马帮贡茶万里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