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丈毛尖简介

2021-11-02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古丈毛尖简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丈种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着东汉《桐君录》。南北朝《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唐代杜佑着《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可见古丈茶在唐代就已被列为皇家贡品。

古丈产茶主要茶区在古阳镇、东方、龙天坪、牛角山一带。地处武陵山脉横亘,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洞溪潺湲,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且含磷丰富,茶叶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古丈毛尖选用适制的茶树品种的幼嫩芽叶,经精细加工制作而成,具有紧直多毫、色泽翠绿、嫩香高悦、滋味醇爽回甘、耐冲泡等特点,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芳香,被誉为绿茶中的珍品。独特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古丈毛尖的独特品质,而古丈也被称为茶叶之乡。

古丈毛尖制作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其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等八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道道工序都要求精细操作,不可疏忽。特别是要掌握杀青和做条两道关键技术,非言传身授的茶师很难把握其要领,制作出精品。古丈毛尖生长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古丈县属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温和湿润,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气候的地域分布不匀,小地形气候复杂,垂直变化大,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具有山地森林小气候的特点。土壤腐殖质及土层厚度微域分布明显,土壤质地多为壤土或砂壤土。其中含氮量大于1\%的面积占83\%。全磷含量在0.5\%-0.2\%之间,全钾含量平均为2.2\%,硒含量极为丰富,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相对丰富的土壤养分,尤其是茶园土壤母质多为紫色板页岩,含磷量高,极宜茶树生长,为古丈毛尖名优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古丈大事记史料记载,古丈毛尖茶曾远销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享誉五湖四海。1929年,古丈毛尖荣获法国国际博览会国际名茶奖;1950年,销往苏联;1957年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展览会金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3年被外经贸部评为全国优质出口产品;1988年获北京?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被列入北京第11届亚运会指定产品;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荣获中日韩国际名茶金奖;2005年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2008年被评为中国绿茶高峰论坛金奖。

《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谣流传至今,歌唱家宋祖英一首《古丈茶歌》唱遍大江南北,如今古丈茶业产业及文化向规模化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增进了对古丈毛尖茶商业财源价值信息的了解,同时加深了对古丈绿茶是养身美颜和预防多种疾病的保健佳品的了解。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道步骤简介


茶道步骤简介

工具:、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洗、茶杯、茶针、茶勺、茶夹

,是泡茶的咯;随手泡,是煮水的;茶盘,是沏茶时用来放茶杯的。茶托,是客人面前用来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茶洗,是一个大碗,用来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来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从倒入公道杯,之后才倒入品茗杯的。闻香杯,是用来暖手和闻的;茶针,用来通壶嘴;茶勺,是用来装的;茶夹,就是用来夹住茶杯,进行洗茶杯等工作。

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放入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之后盖沫——“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即对进行淋顶。——“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称:洗杯。 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玉液回壶”——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三龙护鼎”。

茶歌简史简介


茶歌,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

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唐代是否作歌?不清楚;但至宋代,如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著作中,就都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时,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当代,茶歌创作活跃,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好歌,如《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等。

漫谈古丈茶文化习俗及历史沿革


古丈饮茶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土家族四道茶、土司擂茶、土家油汤茶,苗族的八宝油茶汤、苗族米虫茶,都是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古丈产茶主要茶区在古阳镇、东方、龙天坪、牛角山一带。地处武陵山脉横亘,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洞溪潺?,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且含磷丰富。茶叶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被称为“茶叶之乡”,生产的茶叶也被称之为“极品绿茶”。

古丈种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著东汉《桐君录》。南北朝《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唐代杜佑著的《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可见古丈茶在唐代就列为皇家贡品。

据古丈大事记史料记载,古丈毛尖茶曾远销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享誉五湖四海。1929年,古丈毛尖荣获法国国际博览会国际名茶奖;1950年,销往苏联;1957年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展览会金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3年被外经贸部评为全国优质出口产品;1988年获北京?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被列入北京第11届亚运会指定产品;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荣获中日韩国际名茶金奖;2005年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2008年被评为中国绿茶高峰论坛金奖。

《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谣流传至今,歌唱家宋祖英一首《古丈茶歌》唱遍大江南北,如今古丈茶业产业及文化向规模化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增进了对“古丈毛尖茶”商业财源价值信息的了解,同时加深了对古丈绿茶是养身美颜和预防多种疾病的保健佳品的了解。

早在3000年前,聪明智慧的神农和先人们,就给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往蕴藏深厚的能创造经济财富的黄金之路,那就是茶道,同时为我们证明了茶的诸多养身的作用。茶既能生财致富,又能养身容颜。

据史料记载,中国有长期形成浓厚茶饮传统文化的底蕴。号称“国饮”的茶,有着自有其成的中国茶道历史背景。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茶从中国西南的原产地―云贵高原一带,不断扩大茶生产区域,茶文化也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发现是神农,后来种植茶叶的也是农。所以,茶叶的饮用不仅是上层文化之雅风,也是与中国老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古代就有“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和“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曲茶”的说法。

中国茶文化的发样地是汉代的四川、湖北一代楚巴地区,也是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的阶段,到了唐代饮茶风气盛行,因受到宫廷的重视,由官府培植茶树,所以茶树由野生而成农作物栽种,因而也同时出现了“茶税”。元朝对“茶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将“茶”推广到四大汉国的领域,北达俄国,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东之地。明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因明太祖朱元璋起于民间,习惯于那清淡的茶味,又因体察民间疾苦,所以,茶“税”甚轻,厚利民众,民间便广植茶树,茶商收购运销四方。还改进了饮茶的方法,由煎煮改为泡茶,茶的“炒青法”也是那时发明。古丈毛尖制作8道工序如“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就是属明代发明的“炒青法”。

到了民国、新中国成立乃至今天,茶文化市场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人们对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需求的依赖性也增强。忧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茶为我们更是带来无限的商机,茶的产业得到不断发展,从茶的发现、种植、到如今所形成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浓厚的茶饮传统文化的底蕴,目前茶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繁荣和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文化扭带。

茶之所以能为繁荣经济带来商业气息,其实真正蕴藏的经济价值在于它深含的自然属性、天然养分、药理作用。茶是宇宙万事万物中的一种植物,因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吸收土壤中的自然营养和经阳光的照射,含盖了大量的日月之精华,至清、至纯、至雅,特别有神奇灵感。所以人们常饮茶,自然也能得到这些天然养分的滋润。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经医学研究,专家科学反复验证,发现茶中包括有机抗癌物质和无机抗癌元素,如茶多酚、茶碱,无机抗癌元素锗、钼、辛和锰等。饮茶能保健青春、促进新成代谢减肥、防癌、能补充维生素C、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等作用和好处,尤其是绿茶。

目前,古丈已形成古丈毛尖茶、绿(眉)茶、七叶参(绞股蓝)茶、茉莉花茶、茶多酚、速溶茶等6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品群,其中“古丈毛尖”、“青云银峰”、“狮口银芽”、“茉莉花茶”等多次在国内外名茶评比中获得殊荣。

总之,古丈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久负盛名,茶的品质独特,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鲜叶原料质量优异,特别是采摘于每年清明前芽茶或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摊青、杀青、揉条、炒坯、摊凉、整形、干燥、筛选等八道工序,一丝不苟,精制而成的“明前茶”,其成茶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翠润,白毫满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绿嫩匀整。成品茶不仅外形优美,内含物丰富,冲泡后香高味浓,回味甘爽。加之绿茶中含盖的有机抗癌物质和无机抗癌元素,茶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茶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佳肴!

洞庭碧螺春的简介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适合用于家庭办公用茶。

茶楼的历史简介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燕赵环保网文字广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受辱受损害的少女、少妇。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买卖。只有解放以后,才象郭老所写的那样: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工人极乐园,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园仍是大观园。

茶楼里也有不少文人学者的行踪。陶陶居门厅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据说是康有为的手笔。过去,陶陶居曾是粤剧艺人不挂牌的俱乐部,是他们埋组班的活动场所。五十年代,陈残支的香飘四季中有几个典型人物,是在茶楼中找到模特儿的。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在广州的茶楼中拾缀,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笔记中却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广州的那一段日子里,曾经到山泉太平馆、陆园、妙奇香、别有春、北园、南园、一景酒家、国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楼、晋华斋、福来居、大观饭店等地方,看来鲁迅之到茶楼,除日常所需饮馔外,也会有观察民情的因素在内。作家韦君宜来穗坐了三四个茶楼,对广东人上茶楼很有体会。她称赞茶楼象个群众的社交场合,气氛确实可爱,这点人情味实在令人愉快。说茶楼的楼梯上下人头攒动,食后自动招呼服务员以碟为单位计价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风格,是真正老广东人的风格。这不是虚言妄赞而是体验入微。

江北茶区简介


江北茶区[Jiangbeiteaarea]中国长江以北的茶树生长区域。地域范围为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大巴山以东至沿海。包括皖北、苏北、鄂北、豫南、鲁东南、陕南、陇南等地区。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16℃,1月份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全年不低于10℃的活动积温为40005000℃,是中国积温最少的茶区。无霜期200250天,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40%~50%,年干燥指数0.75~1.00,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左右,东部和南部可大于75%。北部和西部干燥。土壤主要有黄棕壤、黄褐土和紫色土,呈弱酸或酸性反应,土壤质地黏重。植被类型以落叶林为主。混生有常绿阔叶树,也有针叶树生长。茶树种植集中在大别山、伏牛山、武当山区,以及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的山地和丘陵,种植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茶树品种为灌木型中小叶群体种,抗寒性较强,如紫阳种、信阳群体、黄山种、霍山金鸡种等。生产茶类有绿茶、黄茶类,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秦巴雾毫、霍山黄芽、舒城兰花、岳西翠兰、午子仙毫。因极端最低温度低,并常有秋旱,故茶园建设应以完善灌溉设施,建立防护林带,注意水土保持和防冻为主。垂直分布海拔高度多小于500米,宜种植中、小叶品种。

中国制茶史简介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叶进化史简介


《茶经》上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以后,茶叶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了5000年的沉淀,关于茶的记忆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基因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

因为茶叶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所以在春秋之前,我们的祖先只是将茶叶作为药用。到了秦汉时代,人们开始用茶做菜,主要是将茶煮成汤羹来食用,这就是最早的“茶食”。不过那时人们做“茶食”,还是取用茶消炎解毒的功能。

到了汉朝,由于经济、文化的兴盛,茶作为四川特产进贡到京都长安、洛阳;同时,茶叶也从四川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是饮茶之风慢慢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晋朝南迁,中原士族也纷纷跟着南迁,财力雄厚的士族在江南地区扎根,大大发展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这时的茶叶饮用方法还是以加各种调料进行烹煮为主,但是清饮茶叶的饮茶形式开始流行。

到了唐朝,随着全国茶叶产量的大幅增加,茶叶进一步向普通百姓的生活靠近,当时人们用蒸青法把茶叶加工成饼状,这样不但便于携带和流通,而且茶叶的口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唐朝对茶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这是中国第一部茶书,也是当时最权威的一部茶书,它的出现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饮茶之风日盛,茶叶成为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这时候,已经出现了蒸青的散茶,虽然散茶还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到了明朝,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制作“团茶”太过劳民伤财,于是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至此,散茶正式成为社会主流,人们不再将茶叶制作成茶饼,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散茶,中国人的泡茶、饮茶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时的散茶多是绿茶。

清朝,由于清室皇族对茶文化的推崇,使得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了鼎盛。虽然慈禧太后对劳民伤财的茶膏情有独钟,但还是改变不了散茶的主流地位。在这一时期,茶叶正式形成了六大茶系,即我们常说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而绿茶是六大茶系中产量最大的一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421.html

上一篇:最贵的12款茶刷新你的三观

下一篇:如何准确掌握投茶量?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