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史的起源与发展

2021-10-31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史的起源与发展”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史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知识!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着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纪末,英王专程派特使来中国商讨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了几株茶树苗,随后即移植在印度,拟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中国茶树苗经精心培植,终于长大成林,后来印度产制的茶叶即开始在伦敦市场上销售。

十九世纪,中国的茶叶终于走向全世界,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向马里、几内亚、阿富汗等国派出植茶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将茶树、茶籽在不利生长的酷热地区生根落户。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当今,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小编推荐

印度茶叶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茶叶成为商品之前,也就是公元1830年左右,茶树大都是野生的,分布在阿萨姆的东北方的丛林之中。大约在公元1598年,一位荷兰的游客,名叫林斯柯顿(JanHuyghenvanLinschoten),曾经在他所写的书中,描写有关他的探险旅程。他说,印度把一种叶子当做蔬菜般的和咖哩、油一起煮来吃,甚至把这种叶子煮来当做一种酿制的饮料喝。

到了公元1788年,英国的植物学家板克斯(JosephBanks),曾经向英属东印度公司报告说:在印度东北的英国属地之中的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只是,他似乎忘记了在孟加拉就有当地的茶树,反而建议要从中国移植茶树来。不过他的意见终究没有被采纳。

到了公元1823至1831年间,布鲁斯(RobertBruce)和他那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的弟弟查尔斯(Charles)一起研究出,在阿萨姆地区,确实有当地土产的茶树。他们甚至把当地的茶树种子和茶苗,以很正式的方式呈给当时在加尔各答新成立的植物园。然而,他们的努力和之前一样白费了。这可能是因为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国茶叶的贸易,不想投资在任何其它的地方。

然而到了公元1833年,一切就都改变了。东印度公司丧失了对茶叶市场的垄断,而突然发现把重心转移到印度本身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因此,就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查尔斯(CharlesBruce)被赋以重责培养幼苗;品牌茶叶加盟而另一方面委员会的秘书,也被派遣到中国负责收集80,000颗茶种子,因为他们对于印度本地的植物仍然不具信心,委员会的成员们仍然坚持要引进中国的茶叶树种。

那些被送到加尔各答植物园的种子孵育到相当结实后,被送1000公里之外的新茶园中栽种。同时,在阿萨姆的上方,查尔斯和其它的开拓者,也清除场地,以适合可以栽种树木,而且修剪那些已经存在的老茶树枝,并且支持那些新成长的茶树枝。

他们并且以实验的方法,引进新近采摘下来的茶叶到那些本地的树种上,来制造红茶。

布鲁斯又从中国再请了二位制茶专家,透过这两位专家的帮忙,他终于完全掌握到成功制茶的秘方了。

紫砂茶壶的起源与发展


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始兴盛,并涌现出了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万历年间,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到改进,使产品增加了色彩和光洁度。万历以后紫砂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竞新的兴盛时期,除了生产茶具外,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明未,紫砂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清代,紫砂工艺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新品种也不断增加,如紫砂花盆以及种种陈设和玩具。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有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花生、荸荠各式果品的紫砂象形品。

由于壶艺精进,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向欧洲、日本、东南亚及南美各国出口。民国4年,宜兴紫砂首次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获奖。民国6年,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蜀山成立,招聘陶瓷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器,并对紫砂泥质、泥色以及造型等进行研究和改进。民国10年,利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用陶工传习所,招收和培养紫砂艺徒,并建造龙窑1座,烧造紫砂产品。其时,紫砂生产分布于蜀山、潜洛、上袁等地,烧造紫砂产品的窑已有10座,年产量达100多万件。到了民国21年,紫砂人业人数已达600多人,全年共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约42万元,占宜兴陶瓷工业总产的15%左右,并直接接受日本、东南亚等国的订货,是紫砂工业特盛的一年。是年,朱可心、陈寿珍、俞国良、吴云根、范福奎等紫砂艺人的作品[云龙鼎]、[掇球]、[仿古]、[传炉]等均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

抗日战争前,由于日本政府不断提高紫砂进口的关税率,并在常滑等地仿制紫砂陶以及民国23年的大旱灾,削弱了人民的购买力,致使紫砂生产逐渐衰落。抗日战争期间,有7座紫砂窑和100多间厂房相继灭性打击被毁,技工大量流散,整个蜀山窑场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把。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由于物价波动、销路呆滞,产量仅占抗日战争前的57.8%,整个紫砂业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1950年11月,县政府批准成立了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同时组织紫砂产品参加本地和外地举办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及展览会,为产品打开了销路。1954年起,将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生产,同时,拨出资金筹建改造原有生产设备和工场。1955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开始招收青年艺徒,并指派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艺的老艺人负责培训。是年,紫砂产量已达75万件,比1949年增加2.13倍,年产值11.7万元,比1949年增加3.3倍。1956年,紫砂恢复出口.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致使产品供大于求而造成大量积压。1960年底起精简职工,到1963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数为578人,仅为1958年的28%。1965年,紫砂的年产量为109万件,比1955年增加45%,年产值72.2万元,比1955年增加5.2倍。1966年4月,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文化大革命使紫砂生产受到影响,从1971年起,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遂年增长。1979年后,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和技术改进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开发新产品。1980年,紫砂的产量已达364万件,产值248.65万元,创利润68.1万元。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宜兴紫砂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部分乡镇也开始发展紫砂生产,1981年1月,周墅公社紫砂厂(现名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建成投产。1987年7月,川埠乡的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同年9月,周墅乡常安村办的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是年,宜兴紫砂产品有壶、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挂盘、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多个品种。4家紫砂厂的从业人数在2620人,年产量1290.22万件,年产值1850.9万元,创利润548.49万元。

茶史: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茶史的发展历程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着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纪末,英王专程派特使来中国商讨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了几株茶树苗,随后即移植在印度,拟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中国茶树苗经精心培植,终于长大成林,后来印度产制的茶叶即开始在伦敦市场上销售。

十九世纪,中国的茶叶终于走向全世界,成为了世界性饮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向马里、几内亚、阿富汗等国派出植茶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将茶树、茶籽在不利生长的酷热地区生根落户。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当今,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茶史的发展介绍


茶史的发展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

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茶史介绍:绿茶的历史起源


绿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有“茶叶之子”之称,绿茶的种类数不胜数。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那么,你知道绿茶的历史起源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

《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川北(七佛贡茶)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绿茶据传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

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起源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说绿茶的种类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多的,而是慢慢的发展而成的,你记住了吗?

史说普洱:普洱茶的发展史


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据考证,普洱茶区的种茶历史约为1700多年,晚于巴蜀地区,其产制历史悠久,是云南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名茶,普洱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宋,极盛于清。

云南是实价茶树原生地,普洱茶非常悠久,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普洱茶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后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

自古以来,云南普洱茶素有普洱典范,国饮世家,云南名片,世界珍宝的美誉。说到普洱茶历史,其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三国至唐宋时期,散收无采造法阶段,生煮羹饮,晒干收藏;

二是清末以前的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散茶逐渐向饼茶过渡,以团饼茶为主,直至清朝开始逐步出现炒青、茶膏等各花色品种,以团饼茶为主;

三是现代普洱茶阶段,则是自清末以来,自然、社会、商业、科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过程,出现红、绿、黑等多茶类分化。

贡茶发展史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贡茶的起源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2、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366.html

上一篇: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在哪里?

下一篇:茶叶的历史及其发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