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布朗族千年古寨老曼峨与茶共生

2021-10-05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布朗族千年古寨老曼峨与茶共生”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濮人开始居住,这里便有了种植茶叶的历史。只要有布朗族,就必然有大叶茶;只要有古树茶的地方,就必然有濮人的踪迹。老曼峨,就是典型的与古茶共生的千年古寨。走进老曼峨,仿佛走进了一条悠远的时光隧道,让人返璞归真,彷佛重回濮人植茶的原始时代。

在布朗山乃至整个普洱茶区,老曼峨的茶非常苦,而所产茶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回甘持久。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的老班章,无疑是当今最闻名遐迩的古茶山。不过,如今堪称树叶黄金的老班章的辉煌,依旧拜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所赐。

男方有酸茶才能娶亲

据老班章的哈尼族同胞介绍,新、老班章过去都有布朗族人居住,后来布朗族同胞迁走了,把这些古茶树留了下来。过去为了感谢布朗族同胞,老班章村寨每次宰牛,都要给布朗族同胞送些牛肉。如今,在老班章古茶园深处,还留有两块哈尼话叫哈努无雀(意为尖尖石)的石头,被附近村寨的布朗族尊为圣石,每年,都会有布朗同胞定期徒步前来朝访。当地还有个姐路山也是布朗族同胞朝拜的圣地,山顶上有布朗族建的佛塔,每年布朗族也要定期前来朝圣。

其实在号称苦茶产地的老曼峨茶叶中,也有被村民称为甜茶的茶叶,虽然村民认为这类茶叶不苦,但记者品味下来,感觉苦味只是较苦茶稍淡一些而已。不过,在如今布朗族流传至今的茶叶中,最有分量的还属酸茶。

布朗族的酸茶与傣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土罐茶一样,代表了本民族最主要的食茶饮茶方式。布朗族特有的酸茶采制,一般选择5月雨季天,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鲜叶放入锅内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入土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在老曼峨村村民玉儿叫的家中,记者亲历制作酸茶的整个过程。因为儿子即将举行婚礼,所以玉儿叫必须提前3个月将酸茶做好已备娶亲时使用。制作前,玉儿叫先进入村寨后的古茶园内,采摘了一筐古树茶的老叶子(当地称老黄片),回家后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熟掸去苦涩味、生味后捞出,放在竹筐内摊开放凉,之后用芭蕉叶包好放在屋角内。玉儿叫解释说因为等着三个月后要用,因此她就不按常规的方式装在土罐或者竹筒中埋在地下了。玉儿叫说,放置在屋角3个月以后,同样也会发酵变酸,到儿子迎亲时装进竹筒就可以了。

酸茶制作出来后,不仅仅是平时吃,更重要的是在婚礼上、赕佛时必不可少!没有酸茶,布朗族的男人就娶不了媳妇玉儿叫说,男方母亲在自己儿子结婚前,必须先制作好酸茶,然后在结婚那天由男方家长包着一小包送到女方家,才可结婚;在赕佛时,也必须包一点酸茶赕佛。

据资料记载,布朗族还有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配菊花,可治眼疾,并有清风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兑以米醋,可医治牙痛;拌进蜂蜜,可治便秘;加入食盐,化痰祛火;掺上奶油,帮助消化

定居后开始茶叶种植

据现已从勐海县民族宗教局退休,出生于老曼峨的布朗族学者岩温南介绍,布朗语中曼峨就是有芦苇的地方的意思,先民相传老曼峨是1700多年前从澜沧江下游一个有芦苇、名叫勐捧的地方搬迁过来的。

根据岩温南的考证,他们这一支布朗族的祖先濮人古时从澜沧江上游地区,经勐海县南糯山一带南迁到了现在的缅甸一带,最后又开始向北回迁定居在了现在居住的地方。从定居建立寨子开始,就开始了茶叶的驯化种植、采茶制茶的历史,因而也就有了腌制酸茶的历史。

在老曼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曼峨在建寨前,有10个女人、15个男人的布朗先祖来到老曼峨。当初,他们披荆斩棘,一路开辟道路,在到达老曼峨时,有个布朗族女人走在前面,用刀劈路时不小心划伤了一个布朗族男子的手,鲜血直流,这时候,受伤的手偶然触碰到一片茶叶,血便止住了。自此,布朗族便与茶树结下了千古之缘,成为云南省种茶的始祖。这样的传说不仅印证了史料上商周时期就有濮人种茶的记载,汉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人类在茶叶利用发展中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也与此有些暗合。

采访中,岩温南老人还讲述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岩温南接待了很多来自日本的茶叶爱好者。当时一名日本客人听人说起勐海的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时,就要岩温南带着去看看。这名日本客人进入村寨的布朗族村民家中时,不仅很认真地品尝了酸茶,而且对布朗族居住的杆栏式建筑、服饰、甚至木地板都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目光落在了布朗族村民穿的竹板鞋上。在当地,布朗族将随处可见的竹子削成竹板,钻三个眼穿上布条或者绳子就作为拖鞋穿的现象很普遍。谁知这名日本客人看了后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对着布朗族村民磕头,说他们史料上记载的日本祖先的生活方式、服饰和住房和现在布朗族一模一样,而且日本人现在还在穿的木屐,正好与布朗族的竹板拖鞋一模一样,见到布朗族就是见到祖先了。

亲历滴水仪式:千年古寨虔诚祈福

在老曼峨古寨中,与千年古寨和古茶山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村寨的佛寺,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今年的1月19日至22日,记者目睹了老曼峨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佛寺开光和滴水仪式,当55名中国、缅甸和泰国的高僧排着长龙在村寨中穿梭布施时,场面颇为壮观。

据布朗族学者岩温南介绍,老曼峨佛寺文革期间被毁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修建。2011年,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民间集资,再次投入500余万元进行重建。按照布朗族的习俗,重大佛事活动时必须要有8个帕朗(相当于傣族佛寺的都比、汉传佛教的比丘)级别以上的佛爷参加,方能举行。而这一次老曼峨佛寺重建后的开光仪式,不仅有55名佛爷参加,而且还有来自泰国和缅甸的僧人,这样宏大的规模在布朗山各村寨举行的佛事活动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从19日开始,佛寺内就开始了祈福活动,老曼峨村寨的村民,以及四邻八乡的布朗族村民纷纷赶了过来。寺院为此准备了足够的粮食和蔬菜,在院内支起大锅,提供免费的饭菜和茶水。在进行了3天的赕佛和滴水仪式后,22日早上9时许,随着凝重的象脚鼓声和铓锣声,55名手持银钵的高僧开始结队鱼贯而出,村民和信徒们天一放亮就准备好了布施的糯米饭等物,跪在路边,静静等候着僧人们的到来。根据布朗族的习俗,旦凡有重要的佛事活动时,僧人都要结队到村寨化缘布施。

队伍由佛寺进入村寨时,一路上跪满的村民和信徒都向着队伍恭恭敬敬地双手合十行礼,之后敬献布施。结束化缘返回寺院之前,所有参加化缘的高僧们在村寨开阔地的路上一字排开,村民和信徒则虔诚地跪在地上,再次举行滴水仪式,整个气氛让人感到庄严肃穆。

探秘布朗婚礼:三次婚礼才算正式完婚

2013年1月16日,记者再次走进老曼峨这个神秘而又古朴的布朗族千年古寨,亲历布朗族传统而又神秘的结婚仪式。

按照布朗族的传统习俗,一对新人需举行三次婚礼,方才算正式的夫妻。第一次是新郎到新娘家提亲,布朗族称为上门,需要举行一次礼仪;第二次是正式迎亲,又要举行一次礼仪;第三次是新郎迎亲后跟随新娘回到娘家生活满3年后,正式将新娘从娘家接回家中,还需举行一次礼仪。

根据布朗族不成文的俗约,青年男女年满16岁以后才算成年,也就正式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否则不得参加男女青年的活动。岩温南介绍说,关于16岁的年龄界限,布朗族有着一套严格规约:年纪不满16岁的人亡故时,不能按照成年人的礼仪进行埋葬。因为布朗族中只有年满50岁以后死亡的,才能够用棺材装殓下葬。16岁以下的人死亡后,只能用竹篾笆裹起来后拴上绳子,由一名亲属斜跨在肩膀上送出村寨埋掉,不能进入村寨的竜山(集体坟山);如果年满16周岁但不满30岁的人亡故,则可以用竹篾笆裹起来后由两个人用扁担抬去竜山下葬;而30岁以上不满50岁的人亡故时,家人可以砍竹子用来编成竹棺材装殓下葬;只有年满50岁以后去世的人,才能用木质的棺材装殓下葬。因此,布朗族村民都要到年满50岁才能为自己准备棺材。

结婚日子由大佛爷选定

布朗族男女青年16岁以后进入谈恋爱阶段时,一般对其他人是保密的。在觉得可以向外公开时,就得在每年的傣历1月1日(公历11月1日)的3天前深夜12点后,由男方带着一个密友偷偷地进入女方家中(不能给左邻右舍知道),与女方父母坐在火塘边闲聊时,由男方的密友向女方的父母提亲。

一般来说,女方父母对于男方的第一次提亲都不会答应,需在第二天晚上,男方的父母来到女方家中,再次向女方的父母提亲,但女方父母并不会明确表态。到了第三天晚上,男方再次带着一包旱烟丝去到女方家,反复向女方父母提亲,几番推辞后,只要女方父母接过男方送来的旱烟丝,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在布朗族中只要两人相爱,父母一般都不会阻扰)。提亲成功后,次日男方家就得带着至亲好友准备的包烧肉、芭蕉、红糖和旱烟等物品,在晚上8点半左右到女方家,正式举行公开的提亲仪式(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婚礼)。女方家父母收下礼物后,双方就围在火塘边喝酒吃肉。到深夜双方亲友和男方家父母离去,单独留下来的男方就要和女方一起,为女方父母铺好床铺,并由男方为躺在床铺上的父母按摩身体以示孝心。最后两人服侍着女方父母入睡后,男方就可以留下来与女方同床。

不过按照习俗,在女方家留宿的男方,次日必须在凌晨鸡叫前离开女方家,以后每晚来女方家留宿直至满7天,女方父母才开始到男方家拜访。随后双方父母商定婚事,并请佛寺的大佛爷看日子决定正式的婚礼具体在哪一天举行。一般布朗族结婚的月份都在4月(公历1月份),具体哪一天根据大佛爷的选定每年都有变化。

迎亲是第二次婚礼

1月16日,记者所亲历的就是村寨中新人岩列儿、玉叫香举行的迎亲礼,也是三次礼仪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头天晚上,父母为双方的婚礼宰杀了一头大肥猪。早上7点,新娘子玉叫香就起床了,梳妆打扮后换上一套鲜红色的布朗族盛装,静静地坐在家中等候着新郎前来迎亲。按照习俗,男方家必须在早上太阳出来后就要到女方家接亲。早上8点,两名男子分别抬着一筒酸茶、一箩筐旱烟丝前来玉叫香家中过礼。布朗族村寨中,男子几乎都离不开旱烟丝,女子则离不开酸茶,一般都会把酸茶当做零嘴来吃。尤其是在外干活和礼佛时,累了就拿出酸茶嚼上几片,立马精神。不过记者在老曼峨村寨也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嘴里也叼着一个旱烟斗,边走路边吞云吐雾。

在送酸茶和旱烟丝的两名男子离开后,9时许又有两名女子分别各抬着装有香烟、红糖、包烧肉、烤肉、糖果、食盐和酒的竹筐,前来举行迎亲仪式。此时,亲朋好友们也纷纷各带着一包糯米饭和10元、20元不等的礼金前来祝贺,主人家在收下礼金和礼品后也会回赠一份礼品给对方。

女方家年长的几名亲友在波章(村里主持仪式的长老)主持下,将新郎家送来的两个竹筐和自家的两个竹筐摆放好。竹筐内摆放着水、土、粮食等,表示要有水土才能生长植物,要有植物才能收获粮食。之后,盛装的新郎也来到女方家准备接亲了。新郎一上楼后,首先与新娘一起向波章和亲友们行跪拜礼,之后打来一盆清水,新郎随身会带来一块新毛巾,先后给女方的父母洗手,表示对父母的孝敬以及将来夫妻两个做人要干干净净。随后,新郎新娘开始跪在波章和亲友面前,由波章开始念诵经文表示祝福,随后将双手交叉分别放在两人的头上,正式宣布两人结为夫妻。此时,夫妻两人就要拿出各自带着的一根蜡条(傣族和布朗族作为香烛使用)合并在一起,表示两人的魂合在一起,随后接受波章和所有的亲友拴线祝福,由女方家的几名女性亲友送着女方跟随男方回去。

由于新郎岩列儿家与新娘玉叫香家同住老曼峨村寨,步行也就不到200米的距离,因此沿着村寨的巷道前行时,沿途都有村民驻足观看和表示祝贺。而就在这一天,老曼峨村寨共有8对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因而一路上迎亲的队伍交叉相遇的,也都互相表示祝贺。

到了新郎岩列儿家的楼上,同样早已经摆好了4个篓筐,两人上楼与波章和亲友一一见礼后,再次跪下接受波章的诵经祝福和亲友们的祝福仪式。整个仪式结束后已经是中午12时许,紧接着小夫妻两人又带着美食、糖果和香烛步行进入村寨的佛寺内,在波章带领下跪在佛爷面前,由波章和佛爷先后诵经。之后,夫妻两人才一起左手举着香烛、右手滴着清水,进行滴水仪式以示敬献天王地王。滴水仪式结束之后,这次婚礼才正式结束,女方当天留在男方家住宿,次日夫妻两人将由女方家接回去。此后的3年内,男方除了白天回自己家中干活外,夜间都将住宿在女方家。

第三年才正式完婚

第二次婚礼结束后的3年内,新郎除了夜晚要跟随新娘在女方家住宿外,每年的1月,还要拿着香烛到女方家求婚一次。因为布朗族为两人正式举行婚礼后,虽然人已经嫁过去了,但是魂还没有跟着来,要将两个人的魂都带到男方家,两人才算正式意义上的结婚。

一般头两年男方来求时,女方都会装作不答应,到第三年1月再次求婚时,才会装作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双方此时就将举行第三次婚礼,杀猪宰牛邀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后,新郎将新娘正式接回家中。接的时候,男方还要邀请一对恩爱夫妻来接,同时女方也要请一对恩爱夫妻来送,以示吉利。此时如果双方已经生育有孩子,也将孩子随着女方一起接到男方家中,夫妻才算正式完婚。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这样3次婚礼而最终完婚的布朗族夫妇,很少有中途离婚的。如果出现订婚,也就是第一次婚礼双方同居后发生矛盾而分手的,双方必须互相送槟榔给对方表示断情,从此之后互不追究。而如果举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婚礼后出现离婚的,双方必须拿出各自的一根蜡条来并在一起,用刀砍断,将两人缠在一起的魂分开。而谁先提出离婚,必须买一头牛宰杀后请全村人和亲友们吃喝一顿,两人才算正式分开。

cy316.com延伸阅读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的特点:条形肥壮厚实、紧结显毫、汤色剔透明亮、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老曼峨寨位居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名气却很大。这缘于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1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先民“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老曼峨寨子是著名的“布朗山古茶山”核心区之一,属班章村委会,有156户760人,主要以种植茶叶、稻谷为主。交谈中得知,老曼峨寨如今仍保持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边的莽莽丛林中。普洱茶市场兴起后,越来越多的茶商、茶叶爱好者喜欢上了老曼峨古乔木茶,先民留下的珍贵古茶园,为后代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为此,各家各户对古茶园管理更加用心、下工夫。村里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保持好古茶园的原有生态环境,任何人都不能在古茶园中施用农药和化肥,确保老曼峨古乔木茶的独特品质。

一到春茶、秋茶采摘季节,每天都有不少省内外的茶商、普洱茶爱好者驾车来到寨子选购古乔木茶。自1999年起,布朗山先后列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综合扶贫开发试点乡、全省扶贫攻坚乡,各级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在国家扶持资金支持和县茶叶产业办技术帮助下,老曼峨村民们新种植了4000多亩生态茶园,茶叶品质虽比不上古茶树茶,但却是同类茶中的上品,销售也不错,成为了村民新的“摇钱树”。

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也是江外古六大茶山之一,是布朗族居住地,古时称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全寨有140余户人家,600多人口,均为布朗族。布朗山乡全乡辖勐昂、章家、新龙、曼囡、吉良、曼果、班章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843人。布朗山乡有12000余亩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糯、帕点、曼新龙、曼捌、曼囡老寨和吉良等村民小组,另有台(坡)地茶园18000余亩及广布全乡的野生苦茶和甜茶,为生产优质普洱茶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保障。

最早种茶的民族是布朗族


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茶与布朗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是款待贵客佳宾的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的供物。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并形成了以茶为原料的小吃。

凉拌茶

开春之后,满山茶树绿叶迸发。3月中旬进入采茶大忙季节,布朗的采茶女鸡鸣而起,黎明上山,日落方归。她们每人都用竹制饭盒装饭,携带上山。日头当顶,采茶女们相互呼唤,大家聚集一块,各人拿出自己的饭盒,围成圈,将所带的菜肴放在圈的中央,一桌菜便凑齐了。其中有些人会带家中自做的酱豆腐,姑娘们便将它用来拌自己采下来的鲜茶叶,一道凉拌茶就出来了。这道以茶为料的菜,似苦不苦、似辣不辣,回甜爽口,其味无穷。食之,尽收茶中营养,于身体大有益处。

竹筒蜂蜜茶

双江公弄和邦协的布朗族喜用竹筒蜂蜜茶待客。茶叶3月下树,直至12月均有鲜叶可采。这段时间中,布朗人家会砍来竹筒,塞入鲜茶叶,在火上烘烤。竹筒发烫,烤熟茶叶,竹味茶味相混合,奇异芬芳,香气可人。主人用筷子掏出一卷冒着烟的茶叶置于碗中,加入蜂蜜。以沸水冲上,双手捧碗给您敬茶。这是布朗人待人的最高礼节。

糊米茶和明子茶

如果说凉拌茶是以茶入食,那么糊米茶则是以茶入药。糊米茶的制法是,用土茶罐于火塘中烘热,放一点米和茶叶烤至焦黄,然后放入山中采回的通关散及名为扫把叶的植物,再加红糖,冲入开水,放入火中烧数分钟,待茶味药味糖味混作一体后,倒入碗中饮用。此茶甘甜润口,治疗感冒咳嗽有奇效。明子茶制法与糊米茶相同,只是将通关散和扫把叶改用肥度很高的松明而已。明子茶不是常用饮品,它是治疗肠胃不适、便秘等症的良药。

凉拌蜂儿

布朗族的生活与蜜蜂亦有着联系,他们爱蜜蜂、养蜜蜂、吃蜂蜜、吃蜂儿。其舞蹈蜂桶鼓舞就起源于蜜蜂。

春暖花开时节,蜜蜂采蜜,也繁殖蜂儿。假如您到山寨作客,布朗人会为你打开房前的蜂桶,掏出满是蜜汁和蜂儿的蜂饼。您可以吃到刚出窝的、热乎乎的蜂蜜,然后观看主人做凉拌蜂儿的全过程。先在火塘上烧一锅水,待水沸,将满是幼蛹的蜂饼放入锅中,待腊质煮化,蜂蛹漂出水面,将蜂蛹盛入大碗或小盆中,放入采自山中的几味野菜,再放葱、蒜、韭菜、辣椒、盐、味精等。这是一道高蛋白、高营养的风味小吃,浓浓的蜂蜜味,香溢四方。

布朗族的酸茶和青竹茶


布朗族采制酸茶一般在高温高湿的5-6月间进行。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鲜叶,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入土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体会其独特风味。酸茶也可用开水泡饮,具有解渴生津、帮助消化的作用。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除自己食用外,还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特别是小伙子提亲订婚,一包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

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假如配上一定的辅料,既有防病治病的药效,又是味道佳绝的饮料。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配菊花,可治暴发火眼,并有清风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对以米醋,可医治牙痛。拌进蜂蜜,可治便秘。加入食盐,化痰祛火。掺上奶油,帮助消化。单嚼酸茶,提神清心。久嚼酸茶,身强体健,长寿延年。

布朗族人民,还有喝青竹茶的习俗。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是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当新鲜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布朗族介绍

布朗族,人口有8.1万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和版纳西定,少数居住在镇康、双江、澜沧、景东、墨江等县。语言属于南亚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与傣族毗邻而居:很多人会说傣语、用傣文,与傣族的关系较密切。布朗人信奉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精灵鬼神,祈求鬼神的庇佑。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宗教祭祀有关。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尤善种茶,自古以来有饮嚼酸茶的习惯。

千年古茶“渠江薄片”


渠江发源湖南新化县古台山,经奉家、天门、长峰等地注入资水,乃新化第三大水系,在地理志上颇为有名。

新化奉家山为奉姓聚居地,历代产茶,渠江薄片、月牙茶、蒙洱茶尤其出名。《新化县志》载: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渠江薄片的制作精细、价格昂贵,因产量少,故可饮用之人少。

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集文化与历史一身。从源头细说,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为贡茶。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茗品之一。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将渠江薄片列为皇家贡茶,专供皇室成员使用。清代,渠江薄片继续列为皇家贡茶,有五百余年的贡茶史,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悠久的茶品。

据现在可考的史料记载,有宋代吴淑《茶赋》云: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明末方以智《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这些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渠江薄片制成后,外形为古铜币样,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渠江薄片原料选取奉家、天门的头等高山云雾茶,经两蒸两制冷渥堆后,压制成古铜币,茶叶已经消除黑茶涩味沤味,变得芳香异常。

奉家山这个小小的山村,自解放以来,很多茶叶专家和品茗高手不远千里寻找渠江薄片的踪迹,到奉家山勘察茶园,我曾有幸到过那里。奉家山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海拔在6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常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瞬间暗淡无光,阵雨迷蒙,山色一新。有诗句描述: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奉家山土壤肥沃,腐殖丰富,茶树生长迅速。我曾在奉家山看到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泉水渗于山石间,常年不涸。取此泉水,回寓所冲泡渠江薄片,茶叶在杯中翻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久烹于灶,锅底无滓。此举是多年前之事,现仍记于心。

千年古茶树(图组)


2700年的古茶树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上坝1号古茶树,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最低分枝高3.6米,第二分枝7.3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0.86米。2001年4月10日,出席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立下了“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同时颁布了“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基尼斯之最”匾牌和证书。千家寨小吊水头2号古茶树,树龄2500年;位于小吊水头峡谷中,海拔228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稀,树高19.5米,树幅16.5x18米,最低分枝高10米,基部干径1.02米,胸径0.86米。

镇沅县千家寨万亩野生大茶树群落镇沅九甲乡和平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北纬24°7,东经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分布在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保护面积最大、植被最完整的中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野生大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优势建群树种的植物群落。在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总面积4200亩以上,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连同景东、镇沅、景谷、普洱的成片野生茶树,构成了面积广大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区域。景东花山、林街、漫湾、大街等8个乡镇有野生大茶树分布,林街岩头村石大门有面积为3500亩的野生大茶树群落。

景谷大水缸有面积2000亩的野生大茶林,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龄1000多年,树高20米,基部干径0.88米,树幅16.5米的大茶树;凤山顺南光山、小景谷文山村大黑龙潭各有野生茶林1000亩;景谷乡大中山、益智大绿山各有野生茶林500亩。普洱凤阳宽宏和把边团结一带的白草地梁子,分布有总面积约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团结村有野生茶林8000亩,宽宏村有野生茶林2000亩。

普洱困鹿山千余年野生茶树

澜沧景迈千余年栽培型古茶园

▲面积大、历史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景迈古茶园。

澜沧惠民乡芒景、景迈山有古茶树繁衍延续已千余年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整个古茶园由景迈、芒景、芒洪等村寨组成。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古茶园的茶叶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茶园原有8000多亩,近几百年来连年种植,目前总面积已达万亩。

古茶园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古茶树为单株,株距2-4米,行距3-6米,古茶树直径多在0.10-0.30米之间,少数在0.30-0.50米,树高2-4米,为乔木树型,树态衰老,人为砍伐或干预茶树生长痕迹明显,多数茶树上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其中最大的两株分别于1956和1976年被砍和被烧;现存最大的两株,其中1号古茶树树高4.3米,基部干径0.50米,离地面0.55米处分出2支枝干;二号古茶树,树高5.6米,基部干径0.40米,离地面0.77处米分出2枝。景迈古茶园的茶叶一直采食和出售,很早就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自元代起就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根据傣族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景迈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地之一。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树数目很多、面积很大、历史很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天然茶叶博物馆”。

景迈古茶园这一茶叶博物馆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茶树起源与茶树驯化栽培和规模开发在地理上同源;云南思茅既是茶树起源地,也是最早驯化和规模栽培茶叶的地方。

普洱县困卢山寨边栽培型古茶树林

古茶树上的茶花

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景东县花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景谷县民乐秧塔大白茶(白芽)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400余年栽培型古茶树

走出雪域的千年古茶


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对于当初我们的先辈们怎样发现了这种流芳百世的传世珍品,我们不得而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生物工程的发展对人体健康和生命的探索进入了更加微观的领域,科学家在人类基础饮料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茶”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未来人类的六大健康饮料,中国“茶”赫然出现在第一位。

藏茶作为历朝历代供应雪域高原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已伴随这个高寒缺氧、强辐射、高油脂、生食的民族坚强地度过了许多岁月。今天,我们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将藏茶介绍给珍爱健康的人们,揭开藏茶走向大众的崭新一页。

藏茶是黑茶类的经典代表,黑茶在抗癌、减肥、降血脂、降血糖、抑制动脉硬化、抑菌、补充维生素及氟、硒等微量元素方面有明显效果。继吕毅、阪田完三在国际上发表相关研究报导后,由吕毅等编著的《中国黑茶全书》在日本出版,引起了茶界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些研究把藏茶推到了拓展健康之道的最前沿。

该书原名为《藏茶100问》,于2005年底编撰完成,主要是针对开始饮用藏茶、对藏茶发生浓烈兴趣,急需得到合理指导和求证饮茶中发生的一些体感现象的茶迷们,当时的研究还是初始阶段,是作为一本入门的工具书定位的。今天,重新启用了我在0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 “发现藏茶”作为书名,这个名称沿自欧盟茶叶委员会秘书长芭芭?拉女士在雅安茶厂发出的惊叹:“Discover Tibetan Tea”,继后,西南民族学院的张友教授、广东的茶文化学者奕鸣先生也曾使用此文章标题,今天正式出版,我想这个书名有助人们在对茶品的认知中,唤起对历史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从中感悟祖先的智慧,领略健康文化,走进藏茶养

独特的藏文化视角

雷波医生是川西雅安有名的中医大夫,世家子弟。我是因为喜欢上了藏茶,而认识了雷医生。在雷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饮用藏茶,并收藏藏茶。藏茶已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雷波医生在长期研究藏茶、开发藏茶新品种和指导受众饮用藏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藏茶生产、泡制、饮用和收

中国是产茶大国,茶叶种植的历史最长,茶叶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生产销售茶叶的厂家成千上万。但当你走出国门一看,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茶却是阿萨姆茶或大吉岭茶。走进任何一间五星级酒店的酒吧或咖啡厅,有钱人会叫一杯价格昂贵的阿萨姆格雷伯爵茶,坐在靠窗的丝绒椅上,品味个中滋味,实在是妙不可言。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这种产自印度阿萨姆邦的高原小叶种茶,最早却是来自于雅州(今雅安)。19世纪初,到四川雅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品尝了当地蒙顶山特产茶“黄芽皇茶”之后,认定人间美味只此一家。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四川雅州重金聘请茶师到印度,携带茶叶种苗到阿萨姆邦以及大吉岭高原,种植源自蒙顶山的高原小叶种茶。此茶,现在在国际上被誉为“茶中香槟”、“茶中蓝山”。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就是现在世界第一大茶商——“立顿”的原始股东,在印度成功引种并大面积种植茶叶之后,第一个瞄准的出口目标就是茶叶消费大国——中国。

生产于雅州的“康砖”、“金尖”,经过85个马站的“茶马古道”源源进入西藏,以其优良的品质,抵挡住了由印度噶伦堡经18个马站就能进入拉萨的印茶,足见“康砖”在藏区地位之稳固。

藏人饮食,缺蔬菜水果,以牛羊肉和乳酪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动物性食物为能量来源。另外食用青稞糌粑,肠胃容易积热积滞,生存需要一种解油通便的东西促进新陈代谢,这种东西就是茶叶。藏民常说“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几乎所有的茶叶种类都进入过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生存历练,雅安“康砖”脱颖而出,成为今天的藏茶。藏民为何选择了“康砖”?“康砖”的神奇功效在哪里?雷波医生的《发现藏茶》已为您做了详细的解答。

我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晚唐时期(公元815-838年),吐蕃的热巴巾赞普开展了空前的尊佛运动,把骁勇好斗、彪悍厮杀的吐蕃民众纳入佛教的信仰之中。从此,藏地民众的眼睛里放射出更多慈悲的目光。

茶与佛教修持有着特殊的关系。传统的佛制规定,比丘过午不食,但可以饮茶。所以,茶是僧人维持生命的重要饮料,称“禅茶”。吐蕃在弘佛时,曾有大批汉地禅僧赴藏传法,他们将内地烹茶的方法和坐禅饮茶的习惯首先传给了藏区的僧人。后来,专事梵修的藏地信众,效法每日打坐诵经的僧人,一心入定禅修,禅茶习俗在藏地渐成风俗。尤其是在上层贵族之中更衍生出来一套庄重的藏茶饮用仪式,使藏茶成为西藏重要的文化之一。

雷波医生所著《发现藏茶》的问世,相信会对藏茶的推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对藏茶的权威诠释,使人们对藏茶的认识和研究更上一层楼。

布朗族:云海深处的茶神儿女


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是千年来人类茶文明的净土。

芒景景迈古茶,是1300年前由景迈哎冷山帕勐部落驯化栽培的。

景迈的哎冷山帕勐部落首领帕哎冷,被认为是世界茶文化上有据可考的种茶始祖。

帕哎冷留下的万亩古茶园地,与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相伴相生。

芒景景迈古茶代表了普洱茶先民最早的生产方式,芒景景迈古茶园是普洱茶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遗产地。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历经千年而仍在经营的成规模茶园已属凤毛麟角。

芒景景迈现存的2.8万亩古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芒景景迈古茶林被国内外学者冠以天然茶树植物园、世界茶树博物馆、活化石、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的奇迹。

这里,不但是普洱茶的精神家园,还是普洱茶的茶祖朝圣地。

崇山峻岭的怀抱里,是一片无限的白,平滑如镜,干净得像是严冬新疆天山的天池。

只是,天池附近的山峰,在寒冬里也是一片白茫茫。但在这里,周围的山峰却是翠绿氤氲。

据当地人说,只有到了冬季,这里的雾气才会在山峰间的怀抱里凝聚,形成无际的云海。

清晨,曙光初现,云海一片洁白、平滑。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云海平静的海面上才会出现裂缝,出现松动、崩裂。逐渐,云团翻滚,出现此起彼伏的波涛,才会逐渐激荡成浪。在温度和风的作用下,直到午后才逐渐消散。

而无数的古树、古茶,就隐现在云海深处和云海周围。直到云海散去,才会浮现出云海深处的那个神秘的民族、那个终生和茶相伴的茶神的儿女布朗族。

摇曳翠绿的古茶树,沙沙作响,在寒风中诉说着远古的神秘。

采摘新茶是在清明前后,我错过了古茶树最美丽的时间、错看了观看布朗族少女采春茶的神韵。

但是,我却赶上了观看茫茫的云海,赶上了探访布朗族群众最美好的幸福生活。

布朗族群众一生与茶密不可分。

山腰亭阁,古木长几,一壶泡茶,一管烟枪,几位长者,遥望云海,在清晨袅袅的雾气、香烟和茶香中,慢慢叙述着那个远古民族的传说,叙述着他们的茶神帕哎冷的种种传奇

1茶经

参天的古柏,直径盈丈,硕大的树冠,浓密厚重。

在这株有数百年历史,被布朗族群众敬若神明的古柏旁边,是一座石砌的苍古寺庙。

这座寺庙,当地群众也说不清有多少年历史了。石砌的台阶上,被历代敬奉的后人践踏出了一个个石窝。石上的青苔上,还残留着香火的痕迹。

这里是我们每逢重大节日必来的地方。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都在这里聚集、敬奉、狂欢。

一位布朗族老者,脸上的皱纹像那棵古柏的树皮一样深厚。看着低矮古旧的寺庙,他像是看着高不可测的祖先帕哎冷的神灵一样,浑浊的眼里放射出熠熠光芒。

老者冲着寺庙深深施礼,正午的阳光照在他佝偻的背上。

他的影子,和他一起虔诚地膜拜。

沿着寺庙的石阶而下,是一个依坡而建的布朗族村落翁基布朗古寨。独具布朗族建筑特点的橄榄式建筑,高低起落地掩映在葱郁的芭蕉树的影子里,古趣盎然。村内,有南门河、那耐河及许多流水潺潺的小箐穿村而过。

顺坡而下,小巷子里不乏三三两两背着孩子的老人。一些老人和妇女则在路边摆着一些自己加工的茶叶和茶树上采摘的螃蟹脚。

25岁的当地妇女于金(音译),一家5口人,两个孩子读书,还有个老人跟着他们夫妻过。谈起现在的生活,只会说几句汉语的她笑着说:在省民委的帮扶下,我们现在茶叶收入高了,生活好了,比前几年幸福多了。

翁基村民小组位于海拔1700米的云海边缘,距离昆明800公里左右,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南边的芒景村委会,地处澜沧县著名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村落。

芒景布朗族村寨历史久远,布朗族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是以发展布朗族文化和茶文化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

2011年,景迈村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130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77万元,畜牧业收入119万元;人均有粮338公斤,林业收入25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8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6元。

现在,全村有茶园面积22944亩,其中古茶园面积120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有古茶树478576株,茶叶总产量785吨,古茶产量120吨。

同时,芒景村委会还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开展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年一度的茶叶节活动,在继承一年一度的祭茶祖节活动同时,将祭茶祖节活动打造成芒景景区的一大亮点。

2茶事

个子不高的南海明,是芒景村委会主任,他介绍说,这几年,村里除了古茶树种植,还在积极拓展旅游业。

为此,芒景提出了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产业兴村、生态经济强村的十二五发展思路,将未来5年芒景村人均收入,定位在2万元。

发展旅游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谐发展芒景村;积极申报由农业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十大魅力休闲乡村,组织发动好投票工作,芒景村最终排名前20,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目前,翁基、糯干等民族村寨已纳入普洱市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开发项目。发展旅游产业要突出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蕴,重视保护民族文化,把发展旅游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不断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目前,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之一的景迈芒景4A级景区,将打造成为5A级景区。

芒景村作为这一景区的核心地带,作为普洱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世界古茶的发源地,景区所展示的古茶文化、布朗族山寨文化和帕哎冷文化,以及翁基布朗古寨、柏树神、巢蜂等景点,为芒景村发展带来了机遇。

南海明介绍,现在,翁基村民小组里有栋样板房,二楼有两个房间,是给游客准备的。这栋两层的古朴民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每晚的住宿价格是2500元。

就是这个价格,在旅游旺季还需要排队呢!说到这里,南海明开心地笑了:所以,我们还准备继续扩大民族村寨的旅游事业,增加群众的收入。

看着山的北面,南海明介绍,这里有两个村委会,对面是景迈村委会,和我们芒景村委会毗邻。景迈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傣族群众,芒景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布朗族群众。千百年来,两个民族的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管理着万亩古茶园。

因为交融的频繁,现在,两个民族的群众,很多时候是一起过节日,一起欢乐。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不在意过的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只要开心就好。

只要开心就好。一句话,道出了两个少数民族古往今来在茫茫大山深处结下的民族情意。茫茫的万亩古茶园,养育着两个民族,也滋润着民族群众的心田。

3茶缘

2011年,惠民乡茶园面积发展到7.6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户均茶园面积达16.7亩,茶叶总产量达2248吨。特别是对景迈村千年万亩古茶树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后,茶农收益得到显著增加。每亩古茶树产干茶20公斤,市场价为200元/公斤;甘蔗面积4112万亩,产量13680吨。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全乡茶资源充足的优势,探索走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增加农业收入的示范性项目。

为统筹澜沧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挂钩扶贫成效,省民委结合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先后支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规划。

2012年,支持制定实施了《澜沧县惠民哈尼族乡芒景村布朗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规划》。省民委从民族专项资金中,对澜沧县给予倾斜扶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和基层民委建设等,直接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

普洱市民宗局局长岩采介绍,普洱生活着14个世居少数民族。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民委和各级政府支持和帮扶下,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群众生活显著提高。

在特色村寨建设上,国家和云南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普洱有10个古村落作为扶持重点。其中,惠民乡布朗族村寨,都在扶持建设范畴。从2009年开始,云南省投入2.3亿,用来普洱市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

而在西双版纳,那里的布朗族群众,生活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纳蚌村小组是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村小组,全村共有35户162人。

近年来,该村在人口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去年,州、市民宗局又投入5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村内道路、篮球场和水池等。2011年,纳蚌村人均有粮753公斤、人均纯收入达5158元。

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布朗族聚居的38个村委会268个自然村的60485人,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布朗山乡则在2000年被列入了西双版纳州两山综合扶贫开发乡镇之一,在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布朗山乡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布朗山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得到改善和发展。今年7月,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正式启动。这次扶贫开发是省、州、县共同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措施,实现布朗山乡扶贫工作从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变。

近年来,西双版纳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数亿元,对38个村委会进行了扶持,实施了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综合示范村、生态环境、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特色村寨、基诺族博物馆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了41个人口较少民族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和1个基诺族博物馆。通过扶持,使38个村委会全部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投入资金9亿多元,用于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民生保障改善、民族文化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谐家园建设6大工程、52个具体项目,将覆盖布朗族、基诺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460个自然村,受益群众达6.5万人。到2015年,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

景迈山布朗族祭茶祖


景迈山是普洱茶的圣山之一,种茶历史有1300年,产出的普洱茶有特有的蜜香。景迈山上的布朗族世代以采茶为生,还有一段很智慧的传说。传说布朗族人祖先帕艾冷死的时候对子孙说:给你们留下金银,怕你们花光了;给你们留下牛羊,怕你们吃光了;那就给你们留下茶树,用不完。这里面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啊!

帕艾冷死后,灵魂化成一片茶林。为了感恩,布朗族每年都会在景迈山上举行祭祀茶祖的活动。

在祭祀开始前,布朗族人坐在草地上等待。。。

在祭祀地方的旁边是一片枯木,很壮观,体现出自然的法则,也说明这篇森林里是多么神秘啊!

祭祀要开始了。

参加祭祀的人在往神坛上放祭品呢!

所有布朗族人已经聚集在了,跪坐在草地上。

仪式开始,这个老人主持仪式,他念诵的是布朗文,里边记载了布朗族人的历史、迁徙、战争、农耕。。。。

大部分人点燃了手中的类似蜡烛的东西,很有神秘感和仪式感,似乎在祈福。

沧桑劳作的手,凭借它们,布朗族劳作、生活。。。

祭台中央是茶魂,仪式还在举行,光头老者还在念着什么,可我不知到,我想去问,但是不能打扰这神圣的仪式!

有人点燃了茶魂上方的蜡烛,可能有光明的意思。

祭台后面的人开始祭拜茶魂。

中间,有山风把茶魂蜡烛吹灭了,有人又把它点燃了。我觉得背刀的人很酷,据说这是习俗,但是很少有男人带刀了。

这是布朗族文字,好像书写纸张也很特别!

布朗人在往用竹子制成的器物中放带来的米饭,意思好像是把带来的饭菜放在祭台上,然后请林深、山神、茶魂等各方神圣享用!

带来的祭品已经放满祭台。

绿色的是芭蕉叶,是铺垫用的。

现在布朗族人在跳舞,可能是表演给众神灵看的,结束是还要大声呼喊茶魂出来享用祭品。

祭祀结束时,布朗族王子、头领还要卜鸡卦,它们手中拿的是鸡骨头,上面插的是削好的竹签,然后看竹签的倒像,分析来年是否风调雨顺。

其中的一个步骤是用手抠煮熟的鸡头,看是否在里面能抠出一个东西,如果能好像是很好的征兆,不能就说明有大事要发生在布朗族身上。

祭祀已近尾声,按照习俗规矩,凡参加祭祀,上山的人不能空腹下山,必须吃完带来的饭菜,席地而坐,展开芭蕉叶包裹的饭菜,在自然中同中神灵共同分享食物。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721.html

上一篇:泸州茶叶的千百年历史

下一篇:临沧茶历史概况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