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临沧茶历史概况

2021-10-05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临沧茶历史概况”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云南省5个主要产茶州市中,临沧市面积居首,采摘面积近90万亩,占全省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居云南全省茶叶产量之首。

临沧茶是世界大叶种茶发源地之一,临沧茶以其健、奇、厚、和、真五德在云南普洱茶中奠定了其在云茶中的重要地位。

临沧位于云南西部,东南临普洱(思茅),北接大理、保山、西望缅甸。

秦西汉今临沧地区地属哀牢国地,出现沧源县岩画。

《山海经》首次记述耿马县孟定为寿麻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滇置益州郡,辖二十四县,云县属益州郡辖。

东汉、蜀汉、晋属永昌府,宋大理时期属永昌节度,元设顺宁府,明为永昌、顺安,清朝改土归流后属永昌府。临沧地区所属8县,1952年前分属大理、保山、思茅地州管辖。1952年建缅宁专区,1970年改称临沧地区,2004年设临沧市。

云茶在临沧历史悠久,临沧主要有23个民族,其中史前的百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族、傣族)都是与云茶息息相关的民族。在临沧境内,有大面积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

临沧市属于横断山脉南延部分,是滇西纵谷区,境内老别山、邦马山两大山脉,永德大雪山、临翔大雪山、和双江大雪山构成山脉主峰。澜沧江、怒江为临沧两大水系,两江境内有罗闸河、小黑江、南汀河、南棒河、永康河等。临沧属于亚热带底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节分明,对植物生长和茶树繁殖有着极其有利的一面。

临沧茶树资源丰富,经研究部门调查,全市共4个茶系,8个品种。全市7县一区都有丰富的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

野生茶: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双江勐库野生茶树群落、沧源糯良贺岭村大黑山野生茶树群落、耿马芒洪大浪坝野生茶树群落。

栽培型古茶园:临沧市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园约有23160亩,其中凤庆10600亩、云县5460亩、临翔区5000亩、双江县2000亩、沧源县100亩、耿马、永德、康镇等均有分布。

至2006年,临沧栽培型茶园总面积达93.2万亩,茶叶总产量达3.58万吨。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达31.1%,累计获有机认证茶园3.7万亩。

cy316.com编辑推荐

云南南临沧:世界茶自然历史博物馆


世界著名滇红之乡、天下普洱第一仓的云南临沧市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交界,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这里居住着佤、布朗、德昂、傣等26个民族,是中国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临沧到处都是美丽滇红、沧桑普洱和烂漫春绿,随处可以感受茶叶的馥郁芬芳,其茶产业在云南堪称四最――种植面积最大;茶叶产量最高;茶叶品质最优;茶文化底蕴最深厚。

茶树是临沧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古茶树群落在境内均有分布,现已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八十多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十一万亩,拥有当今世界上最粗壮和树龄长达三千两百多年的世界第一古茶树――临沧市凤庆县竹箐栽培型古茶树王。

临沧被中外专家誉为茶自然历史博物馆。

临沧段的茶马古道

在临沧,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淀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箐火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泉畔,无不飘荡着特有的茶香。

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烤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佤族的苦茶、煨茶、铁板烧茶;临沧的民族茶饮展示的文化,更是一幅长轴的记情画,色彩斑斓,令人陶醉,使人瑕想用土陶罐烤茶是流传至今的一种茶俗。

招待亲朋好友,拿出平时精心采摘制作好的茶叶,直接抓一小撮茶叶放在土陶罐用火塘上的红碳,边烤边抖翻动不迭,直到茶发出浓郁香味为好。紧接着在茶罐里冲入烧开的清洁的天然山泉水,茶罐立即喷出气泡发出咕噜咕噜涨水声。这样沏泡出的茶,汁浓苦香,浓醇香酽,风味独特。

临沧茶文化


"只知饮酒能醉人,名茶胜酒醉十分;澜沧江水煮香茗,主人情意暖三分;一杯未尽我醉倒,醉他三年还不醒。"这是诗人李?尧写在茶乡凤庆的一首诗,他把饮茶的情趣描绘得淋漓尽致。

临沧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关茶的理论知识,有关茶的栽培加工经验的总结,有关茶的施政和法规,有关茶的礼俗、宗教、文学、艺术、茶艺、音乐舞蹈、产品包装等方方面面,浩若烟海,美不胜收。例如在茶俗和饮用方面,汉族彝族有小陶罐烤茶,百抖茶,竹筒雷响茶,凉拌酸茶芽;佤族有鲜叶茶,火炭茶,生煮茶,盐咸茶,茶胶茶;傣族有糯米香茶,竹筒茶;布朗族有青竹茶,酸茶,糊米茶,竹筒蜂蜜茶;0拉祜族有烤茶,火炭茶,定亲茶,结拜茶。回族,德昂族,苗族也有各自不同的茶饮茶俗。此外各民族还口头创作了反映茶的民歌、诗词、楹联、谚语和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

茶还渗透到音乐、舞蹈中,说茶、唱茶、跳茶、茶道、茶艺等等,更是百花齐放。云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两次参加国际西湖茶会,带去表演的茶道、茶艺,赞誉如云。凤庆创作的《滇红的故乡》歌曲由着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蒸绿特级蜜情香》歌曲由歌唱家关牧村演唱,制作的金曲碟子传遍国内外。

沧源佤山艺术团的茶歌茶舞表演到北京、巴黎,新加坡。临沧市歌舞团在2006年中国临沧茶博会上表演的大型广场歌舞《茶之歌》,宾客赞不绝品口。澜沧江茶业有限公司歌舞团编排了一系列茶歌、茶舞节目,深入到全省各地巡回义演,以歌交友,以舞传情。临沧还建起了茶文化风情园,把各民族茶文化浓缩于一炉,展示茶产业,宣传茶产业,起到窗口作用。临翔、双江等地塑起了神农茶祖像,供人们祭祀缅怀神农茶祖,祈祷和谐安康。反映茶文化的着述、光碟纷纷出版发行,如《中国临沧原生茶》画册、《中国临沧茶文化》专着。茶业厂家出版书籍、集子、画册、折页,广泛宣传茶叶产品。商品包装盒、袋更是五花八门,设计印刷十分精美,折射出茶包装文化的发展进步。古茶园、古茶树博物馆也纷纷亮相,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临沧的茶文化。市县政府和企业还利用了信息技术,设立茶叶网站,让世界了解秘境临沧。

临沧永德茶马古道


永德境内,古道贯通。尽管曾经熙来攘往的“西南丝绸之路”而今驮铃已杳,但静卧于苍烟落照之下的迢迢山径仍以其幽深的历史感引人遐思,不失为一种永恒的风景。在迄今保存完好的古道之中,既有起伏迭宕于莽林深处苔藓沁碧、恍人心神的凤庆鲁史——永德乌木龙——永德大山——永德明朗——镇康南伞——缅甸腊戌和保山——永德小勐统——永德德党——永德明朗的古驿道,更有造就于悬崖绝壁上的永德遂通桥、小勐统石门槛等古迹。

两千多年前,茶马古道艰难向西延伸的时候,纯粹是一条民间的商贸通道,运送的货物肯定也千奇百怪,不过最终能被历史记住的货物,却只剩下了茶。这一条条在云南崇山峻岭中艰难穿行的古道,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甚至那些编纂史书的人也不愿提及它。因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艰险、也最漫长的茶马古道,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深处,隐隐约约极不自信地延伸着。对于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尽管史书将更多的文字留给了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但茶马古道的存在却是不容置疑,它被人们忽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道穿行的地区过于险峻,即使是从茶马古道上走过的人,也会怀疑下次再走的时候,能不能顺利走通。其实只要对东方大陆的地理环境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茶马古道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最早通道,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远古时代,西南的确是中原通向外界的最好的出口,至少在行程开始的时候是会给人造成这样的假象。

那时,北边是蒙古草原,更北边则是西伯利亚荒原,而西边是令人生畏胆寒的沙漠,至于东边,则是茫茫的大海,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西南了。其中隐没在滇西的群山中的茶马古道,它延伸的路径更加的艰难和隐诲,以至于除非是亲身走过,否则不会想到有人能用双脚去丈量滇西北雪山与雪山的距离。这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线路,它不像中原平坦地区的道路那样显眼。但是这样的路却因地理环境的险恶而呈现蜘蛛网一样的布局,不同的茶叶商和赶马人走的茶马道不尽相同,没有一条显而易见的捷径,有的只能是探索,只要存在走得通的可能,都有人去尝试,这也是今天茶马古道为什么没有一条清晰而固定线路的原因。

如今遍布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其历史的源头都应该追溯回云南。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茶马古道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传递,茶也许就只能成为一种平凡的植物,默默无闻地淹没在万绿之宗的云南那浩如烟海的植物里。因此,茶马古道进不进入历史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它作通道运送的茶,滋润了无数的苍生。其实对于我们栖息的大地来说,每一条道路都可能是一部史书,茶马古道就是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翻开它,满篇都写着一个“茶”字。在云南的高山与深谷之间,道路的延伸与一望无际的中原有着很大的不同。

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行走在云南大地上最普遍的感受。以至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人们误以为古老中国最初与外界的联系,靠的是那条起自西安、横贯欧亚大陆的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1944年,从中国方向出击的中国滇西远征军分几路同时大举强渡怒江,揭开了滇西反攻战的序幕。1944年6月4日,滇西抗战中的铁血战役松山攻坚战打响,永德县位于龙陵东岸,是松山攻坚战役中远征军的主要驻地及后方供给之地,在松山攻坚战役中军队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就是从永德起运通过链子桥(遂通桥)源源不断地供到前线,受伤的将士也是从前线送回到现在永德县城内救治。松山踞怒江天堑之险要,扼滇缅通道之咽喉,山高谷深,易守难攻,有滇缅路上“直布罗陀”之称。

日军占领松山之后,曾利用绵延不绝的奇峰顽崖,构筑了大量堑壕与堡垒,并狂妄地将松山称之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经过95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9月7日,松山被攻克,守备该地三千名日军全数被歼,七千多名远征军将士也壮烈殉国。松山争夺战是滇西抗战中最艰苦的战役,也是争夺滇西抗战胜利的关键一战。松山攻克,打通了滇西的交通线,为滇西全面反攻开辟了胜利的道路。在松山攻坚战役中永德及分布在永德境内的茶马古道分支线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场惨烈地战争中辛劳的永德人民为报家为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临沧名茶冰岛介绍


云南临沧勐库有一座著名的邦马大雪山,海拔米,山顶终年积雪,山中云雾缭绕,原始森林密布,大叶种的古茶树遍布其间。在邦马山脉北段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古老的傣族村寨叫做冰岛,傣语扁岛或丙岛,意思是用竹篱笆做寨门的地方。冰岛普洱茶是指精选冰岛村云南大叶种古树新叶,经过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一系列工艺后生产出来的成品。

冰岛村的古茶树是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是我国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米,树幅米,叶特大,叶形椭圆、长椭圆或呈卵圆,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强度隆起,叶质柔软肥厚,部分革质。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张显,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冰岛古树纯料详情鲜叶早上、点,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也许还是躺在床上沉睡在梦乡之中,而对于普洱茶农来说,这是外出采摘普洱茶叶的时间了。

普洱茶叶的鲜叶采摘最佳时间在日出后半小时后,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鲜叶水分含量过高,不利萎凋与杀青的问题。一般是到早上十至十二点左右的时候完成采摘工作。采茶一般可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进行,也可以有旱季雨季之分,其中旱季春茶在二月底至五月中、秋季茶则在九月底至十一月底之间,五月底至九月底为雨季茶。其中旱季春茶因为还没有收到雨水的影响,茶气比较充足而是制作普洱茶的最佳时机。

制作在采摘完新鲜茶叶后,就要立刻开始普洱茶的制作过程了。需要注意的是新鲜茶叶采摘完毕后不能在箩筐或是蛇皮袋子里放太久,否则茶叶会因为潮湿捂太久而有发霉或变质而影响做茶的品质口感。冰岛普洱生茶的制作过程主要有杀青、揉捻、日晒干燥。再完成这样的程序后所做成的茶叶就叫生散茶。如果把生散茶经紧压成型,就成为紧压生茶品,俗称青饼。

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品。这一次我们主要考察冰岛普洱生茶的制作过程。冰岛茶的种植在我们进入到临沧市双江县以后,就可以发现我们简直进入到了一个茶树的王国,因为每个山头。每片高地上都能见到成片的茶树。即使是公路边上的高坡低地上,一片片的茶树也是比比皆是,不过通过与种植普洱茶树的资深人士探讨,她说这种在路边上的茶树所采摘的茶叶并非什么好茶叶,因为众所周知茶叶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正是因为这个也说明茶叶对于一些毒性物质和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而生长在马路边的茶树,因为经常有汽车经过,汽车尾气会对道路旁的茶树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道路旁边的茶树所生长的茶叶都不会是什么好茶叶。而为了能真正进入到冰岛茶的野生生长环境,我们一行人在经过了个小时的山路翻山越岭后,在体力和精神都已经到达极限之前,终于到达了冰岛普洱茶的野生生长基地之一的大中山。

在热情好客的普洱茶农家里我们得到了很好的招待与帮助,随着与茶农的交流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对普洱茶从采摘、杀青、揉捻、日光干燥成晒青毛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外,也深深体会到普洱茶的从种植、采摘、加工制作到压制成饼过程中茶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可以说每一壶清香四溢的普洱茶都是茶农辛勤劳作的体现。让我们也感觉更加有理由要珍惜要来自我们中国自己的这个茶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下面从普洱茶的采摘、杀青、揉捻到日光干燥等几个具体步骤来介绍冰岛普洱茶的晒青生散茶的制作过程。首先就是冰岛普洱茶的采摘。虽然这次云南冰岛普洱茶的种植基地是一次很短暂紧张的旅行,对于普洱茶的很多知识的了解并非全面具体,但是普洱茶在云南这样的没有污染,空气清新的高原大山上的生长环境,淳朴勤劳的云南茶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的普洱茶,不良商人甚至使用紧压的乌龙茶或绿茶等来冒充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败坏了普洱茶的名声与口碑,不过俗话说斜不压正,只要广大消费者对于普洱茶本身有一个理性理智的认识,真正了解普洱茶的知识与饮用特性,想必仿冒再真的假普洱茶也瞒不过真正爱茶之人的嘴。因此广大爱茶之人只要多多了解普洱茶的知识,自身对于普洱茶的种类和特点有所了解的话,自然而然地会享受真正的普洱茶的口感与功效。从心底里感受着这历经千年了时光的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品味着这汇聚了悠久历史的茶香所带来的一种厚重与深沉。制作过程杀青杀青过程主要将鲜叶水分含量减低,可柔软叶质与降低杀青温度。

在旱季自然阴干萎凋,在雨季则以热风萎凋。杀青普洱茶杀青主要方式为锅炒或滚筒式,其温度应该在摄氏度以下,全程分钟左右,温度与时间都需依实际投茶量、茶叶嫩度、水分含量等等因素做调整。完成后,正常茶叶叶色由鲜绿转为深绿或墨绿。杀青完后,仍是将茶叶摊凉,准备进行揉捻。绿茶杀青目的在于停止发酵,而普洱茶则只需使发酵减缓速度。揉捻揉捻的传统制茶以手工进行揉茶,且依茶菁粗细,分粗揉与复揉二次,尤其针对梗枝部分特别着重二次复揉。

现代制茶则多以机械式盘式揉茶机处理,而后再人力进行部份加工或挑拣。传统揉捻工艺一般都是手工揉捻,但由于市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比较大,有些时候会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揉捻,而盘式揉茶机通常会造成茶叶结块,以制程会以解块机进行解块。传统手工揉茶则无此情形出现。毛茶干燥毛茶干燥晒青毛茶揉捻完后,直接均摊在竹席或水泥晒场,以日晒干燥,晒干过程翻拌次,日晒加热辐射,一般不会超过摄氏度。如果干燥不完全,将会使茶菁过度发酵,甚至可能发霉现象。干燥完全的普洱青毛茶,色墨绿或深绿,叶身较薄者为略带黄绿色。此即俗称晒青毛茶」毛茶分级将晒青毛茶依芽毫多寡、心叶比例,或以单叶大小筛分等级。一般野生茶以人工方式挑选,台地茶茶园茶则多以筛分机处里。

到这个时候,普洱茶的生茶制作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是要制作生饼茶,那就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洱生茶。而如果是想要做熟茶,则需要再经过生散茶经人工快速后熟发酵、洒水渥堆工序,即为熟散茶普洱散茶。

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熟茶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普洱熟茶。

二、看香气。冰岛茶的香气很柔和,与茶汤相生相随相伴,挂杯持久而不事张扬,关于冰岛茶的香型,因为各人嗅觉的差异,或者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总体感觉,以花果香型为主,就像冰糖橙的。

三、看汤色。冰岛春茶的汤色蜜黄前两开稍有浑浊,二泡后转黄。夏秋茶的汤色则淡,三泡后而后转黄亮。不过从汤色分辨,的确不易,也不准,建议汤色不作为分辨的主要因子。

四、看回甘生津。产于临沧的许多茶回甘表现都不错,其苦尽甘来的口腔感觉也是人们迷恋喝茶的原因之一,冰岛茶一样具有很好的回甘。

五、看耐泡程度。冰岛茶连泡开,依然汤色黄亮,滋味醇浓,没有衰败的迹象。其它品种无法可比。

六、看茶底。也就是泡饮结束以后的茶渣。冰岛茶的叶底厚实、饱满、,叶形完整油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非常柔软有光润。其它茶的叶底则柔软度稍差,甚至坚挺硬朗。

七、体会喉韵。冰岛茶的喉韵在品饮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知,这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就是喉部对茶香以及生津所产生的后续体验,如果齿颊间感到余香有韵,若有似无,未雨润生,口腔愉悦,身心愉悦的话,对冰岛茶也算登堂入室了。

临沧茶文化介绍


临沧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关茶的理论知识,有关茶的栽培加工经验的总结,有关茶的施政和法规,有关茶的礼俗、宗教、文学、艺术、茶艺、音乐舞蹈、产品包装等方方面面,浩若烟海,美不胜收。例如在茶俗和饮用方面,汉族彝族有小陶罐烤茶,百抖茶,竹筒雷响茶,凉拌酸茶芽;佤族有鲜叶茶,火炭茶,生煮茶,盐咸茶,茶胶茶;傣族有糯米香茶,竹筒茶;布朗族有青竹茶,酸茶,糊米茶,竹筒蜂蜜茶;0拉祜族有烤茶,火炭茶,定亲茶,结拜茶。回族,德昂族,苗族也有各自不同的茶饮茶俗。此外各民族还口头创作了反映茶的民歌、诗词、楹联、谚语和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

茶还渗透到音乐、舞蹈中,说茶、唱茶、跳茶、茶道、茶艺等等,更是百花齐放。云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两次参加国际西湖茶会,带去表演的茶道、茶艺,赞誉如云。凤庆创作的《滇红的故乡》歌曲由着名歌唱家蒋大为演唱,《蒸绿特级蜜情香》歌曲由歌唱家关牧村演唱,制作的金曲碟子传遍国内外。

沧源佤山艺术团的茶歌茶舞表演到北京、巴黎,新加坡。临沧市歌舞团在2006年中国临沧茶博会上表演的大型广场歌舞《茶之歌》,宾客赞不绝品口。澜沧江茶业有限公司歌舞团编排了一系列茶歌、茶舞节目,深入到全省各地巡回义演,以歌交友,以舞传情。临沧还建起了茶文化风情园,把各民族茶文化浓缩于一炉,展示茶产业,宣传茶产业,起到窗口作用。临翔、双江等地塑起了神农茶祖像,供人们祭祀缅怀神农茶祖,祈祷和谐安康。反映茶文化的着述、光碟纷纷出版发行,如《中国临沧原生茶》画册、《中国临沧茶文化》专着。茶业厂家出版书籍、集子、画册、折页,广泛宣传茶叶产品。商品包装盒、袋更是五花八门,设计印刷十分精美,折射出茶包装文化的发展进步。古茶园、古茶树博物馆也纷纷亮相,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临沧的茶文化。市县政府和企业还利用了信息技术,设立茶叶网站,让世界了解秘境临沧。

临沧永德茶马古道遗址


链子桥,又名“遂通桥”,位于临沧市永德县、保山市施甸县两县结合部的湾甸勐波罗河上游隘口。

系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桥长30米,宽2.3米,高8米,以8根铁链为底绳,上铺方木板,左右侧有两根铁链为扶手,为人畜驿道桥。

是古代至近代永德通往省府、保山通往缅甸的一座驿道关键桥。1988年新的勐波罗大桥建成后不再使用,现铁索保存完好,为县级重点文物、茶马古道遗址保护对象。

永德境内,古道贯通。尽管曾经熙来攘往的“西南丝绸之路”而今驮铃已杳,但静卧于苍烟落照之下的迢迢山径仍以其幽深的历史感引人遐思,不失为一种永恒的风景。在迄今保存完好的古道之中,既有起伏迭宕于莽林深处苔藓沁碧、恍人心神的凤庆鲁史——永德乌木龙——永德大山——永德明朗——镇康南伞——缅甸腊戌和保山——永德小勐统——永德德党——永德明朗的古驿道,更有造就于悬崖绝壁上的永德遂通桥、小勐统石门槛等古迹。

两千多年前,茶马古道艰难向西延伸的时候,纯粹是一条民间的商贸通道,运送的货物肯定也千奇百怪,不过最终能被历史记住的货物,却只剩下了茶。这一条条在云南崇山峻岭中艰难穿行的古道,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甚至那些编纂史书的人也不愿提及它。因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艰险、也最漫长的茶马古道,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深处,隐隐约约极不自信地延伸着。对于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尽管史书将更多的文字留给了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但茶马古道的存在却是不容置疑,它被人们忽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古道穿行的地区过于险峻,即使是从茶马古道上走过的人,也会怀疑下次再走的时候,能不能顺利走通。其实只要对东方大陆的地理环境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茶马古道成为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最早通道,是有其必然性的。在远古时代,西南的确是中原通向外界的最好的出口,至少在行程开始的时候是会给人造成这样的假象。

那时,北边是蒙古草原,更北边则是西伯利亚荒原,而西边是令人生畏胆寒的沙漠,至于东边,则是茫茫的大海,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西南了。其中隐没在滇西的群山中的茶马古道,它延伸的路径更加的艰难和隐诲,以至于除非是亲身走过,否则不会想到有人能用双脚去丈量滇西北雪山与雪山的距离。这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线路,它不像中原平坦地区的道路那样显眼。但是这样的路却因地理环境的险恶而呈现蜘蛛网一样的布局,不同的茶叶商和赶马人走的茶马道不尽相同,没有一条显而易见的捷径,有的只能是探索,只要存在走得通的可能,都有人去尝试,这也是今天茶马古道为什么没有一条清晰而固定线路的原因。

如今遍布中国以及世界的茶,其历史的源头都应该追溯回云南。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茶马古道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传递,茶也许就只能成为一种平凡的植物,默默无闻地淹没在万绿之宗的云南那浩如烟海的植物里。因此,茶马古道进不进入历史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它作通道运送的茶,滋润了无数的苍生。其实对于我们栖息的大地来说,每一条道路都可能是一部史书,茶马古道就是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翻开它,满篇都写着一个“茶”字。在云南的高山与深谷之间,道路的延伸与一望无际的中原有着很大的不同。

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行走在云南大地上最普遍的感受。以至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人们误以为古老中国最初与外界的联系,靠的是那条起自西安、横贯欧亚大陆的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1944年,从中国方向出击的中国滇西远征军分几路同时大举强渡怒江,揭开了滇西反攻战的序幕。1944年6月4日,滇西抗战中的铁血战役松山攻坚战打响,永德县位于龙陵东岸,是松山攻坚战役中远征军的主要驻地及后方供给之地,在松山攻坚战役中军队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就是从永德起运通过链子桥(遂通桥)源源不断地供到前线,受伤的将士也是从前线送回到现在永德县城内救治。松山踞怒江天堑之险要,扼滇缅通道之咽喉,山高谷深,易守难攻,有滇缅路上“直布罗陀”之称。

日军占领松山之后,曾利用绵延不绝的奇峰顽崖,构筑了大量堑壕与堡垒,并狂妄地将松山称之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经过95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9月7日,松山被攻克,守备该地三千名日军全数被歼,七千多名远征军将士也壮烈殉国。松山争夺战是滇西抗战中最艰苦的战役,也是争夺滇西抗战胜利的关键一战。松山攻克,打通了滇西的交通线,为滇西全面反攻开辟了胜利的道路。在松山攻坚战役中永德及分布在永德境内的茶马古道分支线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场惨烈地战争中辛劳的永德人民为报家为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临沧茶随古道兴衰起落


茶马古道包括了各地客商来云南茶区收购茶叶的很多条古道,它连接了包括临沧、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等主要产茶区。广义的茶马古道穿越整个青藏高原,之后又延伸进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学界称之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与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相提并论。

临沧,作为这条悠悠古道上的一条支流,其茶产业尾随着古道的兴衰起落而生息发展。

明清“普洱茶名遍天下”临沧茶产业进入鼎盛时期

明人谢肇淛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1744年,普洱茶被清朝廷列为贡品,同时普洱茶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进贡中的新宠。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宫廷美谈,同时为了配合贡茶的质和量的控制,明文规定“贡后方许民间贩卖”。这时,普洱茶已风靡了全天下。

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市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流入丽江。丽江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最重要的一个通道,因此可以说,临沧茶叶由此开始大规模进入古道马帮。也就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的种植、加工进入鼎盛时期。史书载:清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每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云南,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这条商路。这时期的茶马古道异常兴盛。而临沧茶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正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名遍天下”的时候。

19世纪末,云南全省茶叶销量达到1500吨。临沧的茶叶种植也在明清时候达到高峰。双江的“勐库”大叶茶始种于光绪二十五年;凤庆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知府琦璘大力倡导,每户发茶籽一碗在凤山种茶,很快凤山各处布满茶林,并进而发展成为云南产茶最多的县。双江和凤庆很快成为下关茶厂加工沱茶、边销紧茶的重要原料产地。新茶区的大量涌现,使云南茶在1937年迎来一个黄金时期。全年共产茶4800吨。1940年,滇茶销藏达到高峰,年销1500吨。在此之前的1939年,滇茶出口也达到了高峰,年出口1600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临沧茶产业迎来了辉煌鼎盛时期,改写了云南只生产普洱茶的历史。

1938年抗战时期,为生产红茶出口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当时国内最好的茶叶专家之一冯绍裘先生受中国茶叶公司派遣,千里跋涉来到大后方,寻找上等茶叶试制红茶。他来到云南茶区凤庆后,激动异常地发现凤庆的大叶种茶类似印度的阿萨姆种,极宜制造红茶。于是采凤山茶园鲜叶试制红茶成功,开创了云南红茶的千秋大业。冯绍裘先生在凤庆创制的滇红工夫茶,一时间赢得了具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的美誉。当年,首批成箱300多担滇红茶,经香港富华公司转销伦敦开始,以滇红茶为代表的临沧茶叶就一直成为我国质量好、竞争力强、享有盛誉的出口产品。

也正因为这个意外的故事,滇红茶和普洱茶一起,成为云南茶叶的品牌代表,临沧也从一个仅仅生产普洱茶的产茶大市,进而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指定的茶叶加工出口基地,其生产的滇红茶数十年间行销前苏联、波兰、德国等东欧各国及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凤庆茶厂被国家指定为定点生产外事礼茶的基地。

可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指定临沧生产滇红,而勐海、下关生产普洱茶,所以临沧在普洱茶产业中长期处于原料供应地的地位。同时,依靠马帮运输茶叶的方式也沿袭了下来,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双江、临沧(今临翔区)、云县、凤庆的茶叶调拨运输到下关,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使用马帮,要经过8个马站,需8天时间。

临沧茶普洱茶的“味精”

在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云南盛产优质烟叶,于是,外省的许多卷烟企业在生产高档优质卷烟的过程中,都要加入云南的烟叶以“提味”,而临沧独特的茶叶种植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大叶种茶,由于其品质优良,茶味浓酽,常常成为一些传统著名茶厂拼配生产普洱茶的“茶中味精”。临沧茶还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临沧永德民族茶文化


永德县古代为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南亚语系少数民族聚居。汉代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三代,汉、彝、回、傣、拉祜、傈僳等少数民族陆续入县聚居,人口逐渐增加,但是,仍然以少数民族占多数。清代以后,回、傣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大批迁徒落籍,汉族人口占多数,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历史格局,人口也随之发展起来。

永德县有22个民族,人口近33万人,汉族人口占80%,少数民族人口占20%。少数民族中,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较完整的有彝、佤、布朗、傣、傈僳和德昂等六个民族。永德民族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以独特的优秀文化与中华精深的现代文化一道构成了一种纯朴文化。因为大自然造就了优异的宜茶环境,茶在永德土地上生长了上千年的历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它遍布各个村落,各族人民与茶也结下了不懈渊源,也形成了其独特的饮茶、用茶和信仰文化。永德是以怒江断裂沉降及怒江褶皱隆起造就的地质、水文作地域,以孟加拉海风东来及青藏高原冷空气南下混合的大气环流为天盖,形成了县内的宜茶自然环境。茶,在永德境内的长期不断生长和延续,永德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了茶、利用了茶,“祭茶思源”、“饮茶成俗”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古老而美妙脱俗的传说印证了永德各民族喜茶、爱茶、喝茶的斑斑足迹。

茶俗一、茶图腾与茶崇拜

永德俐侎人是云南省境内特有的一支少数民族,相传他们来自大山深处(今思茅市景东县)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彝族部落。早在1500多年前的一场氏族战争,强盛氏族的蹂躏,弱小氏族被强盛部落残害,在那种弱肉强食,氏族割据的情况下,一些弱小氏族被迫离家出逃,长途迁徙。俐侎人,这支弱小的氏族为了躲避残杀,不得不离家出逃,长途迁徙,迁徙而落籍永德县乌木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他们在这遥远而荒茫的西南边陲大地上,过起采集、渔猎、游牧生活,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自然抗争,在与自然抗争中是茶拯救了他们的生命,从而认识和利用了茶,却把茶视为自己的祖先,他们认为茶的地位高于自然界的一切神灵,至今仍保留着以古老茶树为图腾的信仰,祭祀茶树却成了他们敬神的一种传统风俗。就象其他民族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把信神作为本族的最高信仰。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俐侎人都要祭祀古茶树,都要在茶树下祈祷,把新一年的民族平安托付给茶。俐侎人的三月十五又称“澡塘会”,也称“桑沼哩”,实际是俐侎人的新年,是俐侎人的最大节日,全族人民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祭神活动,祈祷神灵的保佑,“祭茶神”也不离其中。

俐侎人“祭茶神”共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称作“领牲”(意为请茶神领受所敬献的“三牲”之物,三牲,即牛、羊、猪等牲畜),即在古茶树下上好香火,献上米、酒、茶物,祈祷后,在茶树下将以备好的牲畜杀死,以表给茶神敬上生灵,使“茶神”领受人间烟火和人类对其感激;第二个步骤“回熟”即首先在古茶树下点上香火,然后将煮熟的“三牲”、饭菜,加上茶和酒一道送到古茶树下敬献,昭示茶神用膳,感受人间真、善、美,包罗人间冷暖、情爱,祈福族人安康。旧时的“三牲”之物主要指的是活捕的野牛、野羊、野猪等牲畜,祭祀古茶树全族统一,后来由于生产生活的改变“三牲”改为鸡禽,祭祀古茶以家庭为主。

俐侎人祭祀古茶树的由来,有两中传说:

其一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民族头人在狩猎活动中与同伴失散,迷失了方向,在旷野中回旋了许久。在饥渴交迫和绝望之下,躺到一棵古树下歇息,时间一步步逼近黄昏,夜幕渐渐降临,黑夜里山野狼虎出没,虫兽觅食,阴森恐怖,这位俐侎族头人更加陷入绝望境地,无奈中渐渐睡去,醒来时已是次日凌晨天近麻明,饥渴仍在继续,为了生存他只好采食杂草和树叶充饥、解渴,古树叶片也不例外,采啊吃啊,日渐东边冉冉升起,饥渴消大半,力气也恢复了许多,方才想起部落就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再偿偿古树之叶微苦之后舌端生津,渴累皆毕,于是做一草绳系在树上,以方便寻找。

头人寻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漫步蹒跚,最终回到了住地。回部落后,头人把昨天的经历告诉了族人,并吩咐族人一定要感谢这棵古树,这是一棵能救族人的神树。于是部落派人引着头人回来的路找到了这棵古树,每次出猎时都要到古树下祭拜,还要采集一些古树叶为解渴食粮。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茶神庇护,还是族人汲取了头人的教训,自此以后族人再也没有重蹈头人的路,生活也很顺当多了,久而久之,茶就成了俐侎的“神”、“恩情树”、“图腾”,他们与茶相伴,喜爱茶叶,敬仰茶树。

第二种传说:是因当时部落所在地不但猎物少,而且疾病盛行,民不聊生,生活极度艰难。为了生存,部落首领派了三位勇敢的壮汉去寻找理想的栖息地。壮汉找到理想地后在返回部落的途中误食有毒食物。在疼痛难耐的情况下,其中一壮汉偶然采食茶叶而解了毒,随后二壮汉也采食了些许茶叶,疼痛也逐而解除。三壮汉为了记住这种神树的救命之恩,他们中第一个得救的人解下腰带,系在茶树上,并每人折了一枝茶树作纪念。他们回到部落后将此事告诉了首领,首领认为那是神灵的保佑,为了乞求神灵继续保佑,他们决定每次出猎都要到此树下祈祷。后来,才逐渐变为一年一度的“祭茶神”习俗。

二、世居民族的饮茶方式永德人自古以来就喜爱喝茶,在数几千年的饮茶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茶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虽然有许多饮茶习俗被取代,但是一些独特的饮茶风尚迄今仍有保留。

1、土罐茶,又称烧茶、烤茶、百抖茶、冲天茶。

土罐烤茶,自从土陶工业在县境内发展以来是生命周期最长的一种饮茶方式,土陶,土作筋骨水作魂,与火共舞几千年。土陶文化,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随着,汉民族南北迁徙,土陶制造业与中原土陶文化一道带入永德境内。伴随人类演化和文明的进步,随即发明创造了很多形质各异的土陶工艺,也为饮茶器皿的发展添上了一道丰满的羽翼。当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土陶生产在县境内广泛发展,随即土罐茶流行,几乎遍布所有山区和街市深巷。当时人们的生活窘迫,社会落后,人们不善往来,娱乐生活贫乏。惟有火塘和土罐茶成为邻里沟通,亲友相访的唯一桥梁,火塘与土罐,土罐与茶,紧紧依偎,血脉相通,相辅相成。每当夜幕降临,篝火通明处,并是茶叶飘香时。土罐烤茶自然而然成了人们相聚的一种工具,迄今仍漫步在山区各个家庭,其成为普通百姓交往的一道桥梁。其制法是:水即将沸腾时,将空罐子底部向火烤炙,斜置于热火炭上进行烘烤。待土罐完全发热,温度在40度—50度左右时,再将适量茶叶放入其中,边抖边烤,直到罐内的茶叶飘出浓烈香气时,立即将适量沸水倒入其中。罐内茶水沸滚外溢时将剩余的茶水全部倒掉,再注满沸水,约2分钟左右即可分杯,饮用。

2、竹筒茶(后演化为竹筒雷响茶)

这是俐侎族、傈僳族、拉祜族等几个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中常见的一种饮茶方式。其制法是:取一断野龙竹或野香竹,去掉一端竹节,再装入适量茶叶,注满水,将其置于火上熬煮。待水沸滚,茶汤变浊,即可分杯,饮用,这就是“竹筒茶”。而“竹筒雷响茶”则是用竹筒进行烧水,用土罐进行烤茶,待水沸滚,茶叶烤香,将竹筒里的水倒入茶罐里,随后分杯,饮用。竹筒茶,其含有淡淡的竹漓清香,滋味鲜爽可口,因其发声郁闷象雷声而得名,即“雷响茶”。

3、葫芦茶

葫芦茶是永康送归布朗族特有的一种饮茶方式。喝茶的时间一般只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至正月初五日,因此,又称布朗族的年茶。其制法是:将采集的鲜叶置入热锅里翻炒,待茶叶炒熟后,将预先准备好的上等糯米汤倒入锅内与茶混煮15—20分钟左右后,再将粥剂倒入葫芦内,并加入适量的红糖,约10—15分钟左右后食用。此种茶粥,滋味浓烈,带苦微甜,茶气充足。

茶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善识礼仪的民族。永德各族群众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礼仪,这些礼仪反映在茶文化上,就显得形形色色,丰富多彩。

(一)会友茶。

茶是各民族日常交往中,相互沟通,彼此了解,加深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客人来了,主人要先烧一罐好茶,第一杯茶要先请客人喝。每次敬茶必须是右手端杯,左手紧跟其后,起身且弯腰曲膝将茶敬给客人,而客人也必须起身双手接茶。傣族请客不用请贴,不用蜡烛,是用茶叶。

(二)婚礼中的茶礼

1、提亲茶,也称探亲茶、见面茶。

这是除了俐侎等个别民族外,其他民族都有的茶礼。这种茶礼是在男方媒人或父母,第一次与女方父母征求意见时喝的一种茶。首先,男方所带的礼物中必须有1—2包茶。众多的数民族双方见面后只是将礼物放在桌上或挂在柱上就可以了。而布朗族则不同,媒人到女方家后,要将茶放在正堂中的桌子上,蹲下身子左手触地,右手摸茶,等女方父母同意后才能起来。泡茶时,多数民族都是由新郎或新郎的同伴泡。而佤族则不同,第一罐茶必须由女方家家长泡,而且烧茶的方式也有讲究。如果女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他们会用右手烤茶,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用左烤茶。喝茶也很有讲究,第一杯茶,先递给媒人,但媒人绝对不能喝这杯茶,媒人又要将此茶递给女方年纪最长的喝,要是他们也同了意这门亲事,他会立即将此茶喝下,如果不同意,他会将茶放在一旁,不喝。

2、点头茶。

这种礼茶,只有少数汉族和布朗族有。这是在前次提亲时征得女方长辈的基本同意的前提下,继续征求意见的茶礼。布朗族这次主要是征求女方母亲和舅舅的意见时喝的茶,男方人员进屋所行的礼同样是要蹲下,左手触地,右手摸茶,待女方母亲和舅舅同意后方可起身。这次双方的主要任务是磋商喝“定亲茶”的日子。

3、定亲茶

这次男方所带的礼物中也必须有茶并且这些礼物除佤族外都要用红线系好。这次喝的茶主要有男方带。佤族和傣族还要负责当天的所有伙食,而且,佤族一般还不能用女方的东西,如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都得从男方带过去。女方家只负责宰杀由男方送去的两只公鸡(作献女方家堂、天地、门神、灶君等用)。这次,双方所要磋商的是彩礼问题;男方还要了解女方嫁妆和亲友情况。对于德昂族来说,可以说是无茶不成亲,当双方谈判彩礼问题时,首先由男方媒人将所带的礼茶放在一个茶盘上,将安置于双方主谈人员的中间,先是女方的舅舅提出一个基数,如果男方认为彩礼太高,希望减少时,要先还个“价”,然后将放茶的盘子抬近对方;如果对方不同意,又说个数,又将茶盘子抬近媒人,就这样推来推去的反复磋商,直致双方认为可以接受为止。这时,媒人要将茶盘抬近对方并问:“你舅还有什么意见吗?”。女方舅答:“这样就这样!”这才把礼茶收下。

4、喝送日茶。男方将已测好的吉日,告诉女方,并将给新娘的针线钱送去。这次所带的礼物中也必须有茶。这次喝的茶就比较随和了,与日常待客差不多。

5、喝过礼茶,又称送彩礼茶。这是正式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将定亲时双方议定的聘礼送给女方。彩礼中除了议定的钱物外还必须有2—6包茶。

6、喝迎亲茶,又称喜茶。迎娶新娘这天,男、女双方两家都专门请了泡茶的人和敬茶的人,专门照顾客人喝茶。

7、喝回门茶。结婚后的第一天,如果男方与女方的家相距不远,那么,一对新人回门那天要跟着送亲人一起回女方家,双方都要任亲。任亲时新娘要给长辈跪下洗脚,新郎要给长辈敬茶。(四)茶与祭祀。丧葬、拜坟、敬天地、门神和敬献各种神灵,以及各种重大节日,祭祀时都离不开茶。人死刚断气时必须将茶、米、银喂在他嘴里。德昂族在死人下葬时要先将茶叶撒下后才能盖土。傣族死人出殡前要将米和茶撒在由白布搭起的桥上,以送死者离阳归阴。

茶菜肴

用茶做菜的方式有三种:其一,用茶树毛与茶芽凉拌,食用。其二,用茶芽与腌豆腐或卤腐水相拌,食用。其三,用茶芽直接炒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720.html

上一篇:舌尖上的“非遗”——金井名茶

下一篇:泸州茶叶的千百年历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