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清代、民国时期普洱和思茅的茶庄商号

2021-09-26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代、民国时期普洱和思茅的茶庄商号”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清代、民国时期普洱和思茅的茶庄商号”相关知识!

(一)普洱府城茶庄商号

普洱茶最早的生产加工集散中心在昔日的清代普洱府城。普洱建城,始于8世纪中叶唐南诏时,派苏、张、周、段等姓白族官员到此镇守,建奉逸城。明代时,普洱茶生意大旺,据史志载,外地迁人的客籍户,大多与茶叶贸易有关,民居、茶庄及其与茶叶经贸相连的马栈、铁匠、鞋匠、皮匹铺等在城外集中连片,形成新的街市。

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后,将其土城外墙建成砖墙,并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茶引(执照)、茶税及督办贡茶厂,选取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茶局管理贡茶加工、茶叶生产和运销,每年四月为花茶市,交易活动10天。雍正十三年(1735),普洱茶名震京师,清政府题准征收茶捐,普洱府当年发出茶引(执照)三千引(三千担),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建立茶庄、商业会馆,对茶叶进行加工、精制、包装、运输。清道光、同治年间,宁洱城的普洱茶经贸商务活动达到高潮,城内城外,众商云集,足有300余家堂馆店铺。

据《普洱县志》载,仅茶庄就有六七十家,每年茶销量约570吨。较大的商号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义盛昌、国金号、广兴隆等20余家,大多经营加工茶叶。其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团饼茶、方砖茶、牛心茶、人头团茶等。民国时期,猛景茶庄压制的心脏形紧茶也很有名,内飞中部印有中文猛景茶庄,中部左右方印有猛弄二字,椭圆形圈内飞下印有英文,上端为英文猛景茶庄,下端为英文猛弄。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普洱道时期,征集茶品参加了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猛景茶庄紧茶内飞�9�934�9�9猛景茶庄紧茶一封。普洱茶因最先在普洱加工、销售、集散而得名。

(二)思茅的茶庄商号

清雍正七年(1729)设思茅通判,并设思茅总茶店,茶叶归官府管辖收售,雍正十三年设思茅厅,辖车里、六顺、倚邦、易武、勐腊、勐遮、勐阿、勐笼、橄榄坝九土司及攸乐土目共八勐地方。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边疆开拓,商业兴盛,那时,省外江西、湖南、四川I、贵州、广东、广西诸省,以及省内石屏、建水、通海、河西、玉溪等县商人,络绎而来,经营茶叶、棉花、各类杂货等。乾隆、嘉庆年间是思茅茶叶商业最繁盛的时期,商贾云集,各地商旅纷纷在思茅开设茶庄商号,兴建同乡会馆,有两广会馆、江西会馆(萧祠)、四川会馆(川I主庙)、贵州会馆(黑神庙)、两湖会馆(土主庙)、河西会馆(河西庙)、迤西会馆(大理、丽江会馆)、玉溪、新平、峨山会馆(大清寺)、剑川会馆(鲁班庙)、云府会馆、石屏会馆等。《思茅县志》及有关史料载,道光三十年(1850),思茅厅外来人口客籍户已达5571户,是土著户1016户的4.5倍,多数为商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后,思茅设立海关,茶叶加工出口销售繁荣。光绪年问,思茅城区加工茶叶较有名的是:同仁利、恒盛公、裕泰丰、信和仁等几家商号,每户有揉茶灶2盘,每盘灶年加工茶叶少的四五百担,多的高达千余担,加工出口的茶有圆茶、方茶、紧团茶、双喜茶等。

民国三年(1914),普洱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发达,仅思茅城区有制茶商号22家,年制茶1万担左右。商业市场在城外南门正街,教场坝即是海关的报关验货之地。东门外沿城埂至南门的顺城街,都是开设人马客店,连接顺城街的新兴街,又多是与茶叶贸易有关的手工业,木匠、皮匠、铁匠等,经营马帮所需的鞍架、皮革、铜铁制品等。

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载: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茶号,均营川销。民国年间,思茅揉制茶叶出售的茶庄商号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乾利贞、李衡记、裕兴祥、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瑞丰号、谦益祥、复和园、钧义祥、鼎春利、同和祥、恒泰祥、大有庆、利华茶庄等22家,每年由产地茶山运集思茅加工的毛茶在万担以上(旧衡制100老斤为一担),当时有名的揉茶师傅有刘渭成、朱根林、燕益庆、余长福、周小舟等人。雷永丰名列思茅八大茶号之首,恒和元是当时思茅较大的茶商之一,业主陈镜若,曾任思茅第二届商会会长,民国九年(1920),经销七子圆茶300余担、紧团茶1200余担。在产地加工茶叶,在思茅设经销门市的有倚邦恒盛公商号和乾利贞商号,勐海洪盛祥商号、同信公商号等,在易武倚邦制茶的钧义祥茶庄,总发行所在思茅。光绪年间便从事对西藏茶叶贸易的恒盛公茶号,专门加工揉制销西藏的紧茶,设在勐海的茶厂一年产茶二万包左右,恒盛公茶号原在思茅,移到勐海建厂后,一度改变商标,为藏胞怀疑,销售锐减,便又恢复老招牌,在每沱茶内,仍揉进一白棉纸,纸上印有思茅恒盛公字样,才又恢复了销路。

上述这些茶庄商号,由制茶师傅把毛茶分为春尖、谷花、细黑、老黄叶4个等级,再用各等级毛茶掺乾利贞棠聘号内飞配揉制成紧茶、砖茶,专销藏族地区;圆茶专销省内外各地,不经揉制的春尖、谷花两种散装生茶,运往昆明代销的茶庄再精选,分别加入茉莉、菊花等,再销往省内外各地,是为一等茶。思茅钧义祥茶庄专制包装精美的普洱茶,除销内地外,还在石屏、蒙自、昆明、上海、香港有代售处,在缅甸仰光、、阿瓦(曼德勒)、暹罗(泰国)、曼谷、景迈(清迈)、新加坡等地有分售处。m.CY316.Com

民国年间,思茅公认的知名茶庄首户是雷永丰茶庄,第二代茶庄是大有庆茶庄。雷永丰茶庄的庄主雷逢春,名朗然,据族人雷波君回忆,是为石屏人氏,思茅辟为通商口岸的光绪年间(1985~1897)到思茅,初营小百货,后发展为茶庄,自制沱茶、七子圆茶和少许葫芦茶。雷氏茶庄,由于资金足、实力强,从原料配方、制作到包装,在当时都非常讲究,开茶制作季节,茶庄已按指定茶区收足了原茶,备好柴火后,按拣茶、配茶、蒸茶、揉茶、凉茶等一系列顺序展开。制七子饼圆茶由名师主持制作,成品用浸泡过的竹笋叶包裹,篾条箍扎,再在笋叶上盖上朱砂红大印,7个一捆,放人茶票,即算完工,待马帮来捆货上驮。雷氏茶庄经营门道多,在昆明正义路设有杨复济商号,主营茶叶,雷氏茶庄年销量千担左右。大有庆茶庄的庄主高岳生,又名高峻,亦石屏人氏,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只身前往思茅雷逢春家门下,当茶庄小伙计,后成雷永丰茶庄庄主的三女婿,后来自立门户,独立主营大吉祥商号,再兴办大有庆茶庄,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生意兴隆,并在昆明开设陈永兴商号,主营茶叶,经营方式和门路超过雷永丰茶庄。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茶业下滑,揉茶量减少,大有庆茶庄因只有老茶而无新茶而逐渐衰落。

民国十五年(1926),普洱道署为避瘟疫,由思茅迁回宁洱,有的商号茶庄也陆续迁往倚邦、易武、江城、勐海。20世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南洋交通受阻,兼之疟疾流行,道路不靖,商旅裹足,思茅茶业衰落,商庄商号逐渐歇业。而在20世纪30年代茶庄兴盛后,能维持到40年代后期的是以何璞生为庄主的鼎春利茶庄,在众多茶庄中,是歇业最晚(1948年歇业)的一家。

茶文化精选阅读

民国时期 他们眼中的普洱茶


民国时期,普洱茶还多为边销茶和侨销茶,后因战乱茶市大都荒废,在广大的内陆地区很多人对普洱茶都不胜了解,甚至有人把普洱归为红茶,吴秋山便在《谈茶》一文中出了这样的谬误,这是情有可原的。即便是民国大家,面对普洱茶也是充满着好奇与陌生的眼神的。

唐鲁孙第一次喝到普洱茶是在藏园居士傅增湘那里: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胜下一多半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只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艳潋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唐鲁孙《喝茶》)

而在梁实秋眼中: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脝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冻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梁实秋《喝茶》)梁实秋能在北京的茶馆里见到黑不溜秋的普洱茶,大抵与普洱茶曾为贡茶的历史脱不了干系吧!

如果说民国时期还有广泛亲近民众的普洱茶,那便是始制于1921年的下关沱茶了。沱茶自诞生起便在巴蜀地区以及藏区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最难得的是,它几乎没有断代过。唐鲁孙在《北平四川茶馆的形形色色》一文中不仅把北京和四川茶馆里的世像百态描绘得形象生动,更展示了作者眼中最亲民的普洱茶形象:重庆和西南各地的茶馆,很少有准备香片、龙井、瓜片一类茶叶的,他们泡茶以沱茶为主。沱茶是把茶叶制成文旦大小一个的,拆下一块泡起来,因为压得确实紧,要用滚热开水,焖得透透的,才能出味。喝惯了龙井香片的人,初喝很觉得有点怪怪的,可是细细品尝,甘而厚重,别有馨逸。有若干人喝沱茶上瘾,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呢!普洱茶是云南特产,爱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不过茶资比沱茶要稍微高一点。

与之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冯亦代,他在《品茗与饮牛》一文中也提到在重庆喝沱茶的难忘记忆:在重庆的五年中,我是经常出没在这家茶馆的。前几天吴茵还写信来提到我们当年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情景。这里的茶与杭州的龙井或英国的利普顿茶有别,这里饮的是沱茶。每逢你吃得酒醉饭饱时,喝上几杯沱茶,的确有消去油腻的功用。但是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倒是那些伴着喝沱茶的日子,谈文学谈戏剧谈电影,甚至谈国事(当然是小声的耳语,因为茶馆壁上贴着莫谈国事的警告),则是又一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社会大学。

普洱府城茶庄商号


普洱茶最早的生产加工集散中心在昔日的清代普洱府城。普洱建城,始于8世纪中叶唐南诏时,派苏、张、周、段等姓白族官员到此镇守,建奉逸城。明代时,普洱茶生意大旺,据史志载,外地迁人的客籍户,大多与茶叶贸易有关,民居、茶庄及其与茶叶经贸相连的马栈、铁匠、鞋匠、皮匹铺等在城外集中连片,形成新的街市。

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后,将其土城外墙建成砖墙,并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茶引(执照)、茶税及督办贡茶厂,选取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茶局管理贡茶加工、茶叶生产和运销,每年四月为花茶市,交易活动10天。雍正十三年(1735),普洱茶名震京师,清政府题准征收茶捐,普洱府当年发出茶引(执照)三千引(三千担),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湘,以及石屏、腾越、下关、玉溪、通海、思茅等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府署宁洱城,建立茶庄、商业会馆,对茶叶进行加工、精制、包装、运输。清道光、同治年间,宁洱城的普洱茶经贸商务活动达到高潮,城内城外,众商云集,足有300余家堂馆店铺。

据《普洱县志》载,仅茶庄就有六七十家,每年茶销量约570吨。较大的商号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义盛昌、国金号、广兴隆等20余家,大多经营加工茶叶。其加工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团饼茶、方砖茶、牛心茶、人头团茶等。民国时期,猛景茶庄压制的心脏形紧茶也很有名,内飞中部印有中文猛景茶庄,中部左右方印有猛弄二字,椭圆形圈内飞下印有英文,上端为英文猛景茶庄,下端为英文猛弄。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普洱道时期,征集茶品参加了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猛景茶庄紧茶内飞993499猛景茶庄紧茶一封。普洱茶因最先在普洱加工、销售、集散而得名。

云南茶民国时期大事记


1912年(民国元年)

3月,思茅茶商许清华、华光藻等向云南省实业司提出请求,成立普茶公司。10月大理商人杨德臣、陈伯英、郭明成、唐健彪等集资一万元设立广利茶业公司。同年,佛海(今勐海)将团茶改制成带把的心脏形,取名宝焰牌紧茶。

1913年(民国二年)

昭通大关县商人张寿昌、张明经等人在盐井渡成立兴华茶业有限公司。同年底,云南派出赴欧美、日本公费留学生139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熊庆来和大力整顿云南实业的著名经济学家缪云台。这批留学生中还有赴日专门学习现代茶业的朱文精、陈洪畴,他们成为中国最早学习现代种茶、制茶之法的留学生。在他们毕业以后,1919年浙江所派遣的后来被尊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和著名种植专家葛敬应二人才成为第二批中国茶业留学生。

1914年(民国三年)

在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

1915年(民国四年)

路南县在万户庄朝阳寺设立官办制茶厂,招学生10名,将宝洪寺(今归宜良县管辖)茶叶改良焙制。

1916年(民国五年)

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

1917年(民国六年)

茶帮、茶号、茶行、茶铺代表齐聚昆明,向云南省都督唐继尧、云南全省商会代表祁奎、副会长王连升上书,痛陈假茶之害,要求省府打击假茶。

1919年(民国八年)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朱文精、陈洪畴等人受到云南省建设厅、云南省农会的重视,决定为他们提供施展所学的舞台,成立茶叶实习所,所长由朱文精担任。

1920年(民国九年)

由于茶叶实习所没有实习场地,云南省府又租借场地,成立茶叶试验场,委任朱文精兼任场长。

1923年(民国十二年)

佛海县(今勐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1924年(民国十三年)

云南省府向军需局租借牧野山公地190余亩,建立模范茶园。此时,朱文精专任茶叶实习所所长,茶叶实验场场长由其同学陈洪畴担任。从1919年茶叶实习所成立到20世纪30年代,十多年的茶叶实习所和茶叶实验场似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这也导致后来云南省地方政府制茶的重心转到了和中茶公司共同成立的云南中茶公司。

1925年(民国十四年)

周文卿在佛海(今勐海)正式成立可以兴茶庄,开始以家庭成员为主,只收购散茶,运出思茅销售。同年,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题之。

1929年(民国十八年)

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7月22日征集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土特产陈列品中有宜良宝洪茶。博览会展期是1933年6月1日至11月1日。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全省产茶19.6万担,是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出口9224公担,价值国币31.63万元。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前身),于12月16日正式成立。办公地址设在昆明威远街208号。缪云台为董事长,郑鹤春为经理。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3月8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正式成立,滇红试制成功,厂长冯绍裘。5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宜良县城近郊的下栗者村租用村民旧房设临时制茶所,何亦鲁任所长,为省办茶叶技术人员训练班实习场所。同年10月改为茶场。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4月1日,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厂址在博爱路(今保健路),厂长范和钧。厂区占地面积40亩,有厂房2160平方米,职工80人左右。主要生产紧茶销西藏。当年,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另外,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

5月,改宜良茶场为茶厂,童衣云任厂长。

10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建立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厂址设在昆明金碧路478号(今342号),童衣云任厂长,主要任务是用勐库和凤山茶为原料加工名牌,复兴沱茶。

1941年(民国三十年)

3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康藏商人代表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订约,合出资15万元,在下关成立康藏茶厂,制造藏销紧茶、砖茶。任命周赓昌为厂长。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4月1日云南省思普企业局成立。以茶叶为主要产品。种植场设于车里之南糯山。制茶厂设于南糯山之石头寨。

同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佛海茶厂大多数员工撤退,茶厂进入保管期,厂长范和钧离开佛海,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收,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由于太平洋战争致红茶外销路线阻断,无业务,冯绍裘返湘,辞去顺宁茶厂厂长职务。12月,云南中茶公司成立5周年纪念会在昆举行,公司总经理郑鹤春先生训话,总部员工聚餐,尽欢而散。此后,通货膨胀,茶叶销售跟不上飞涨的货币,加上公司为资金困扰,生产更为困难,茶叶产销量不断下降。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复兴茶厂退租,李宗桂带领工人、技术员在沙沟仓库继续做茶。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李拂一将部分1942年存留的紧茶卖给马鼎臣的鼎兴号,同时生产一些白茶维持佛海茶厂的工厂和员工开支。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佛海茶厂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担被售与思茅恒盛公司,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

2月1日,康藏茶厂结束,于次年改为新康藏茶厂重新生产。

同年,云南各公营银行、企业并入人民企业公司,云南中茶公司、思普企业局等数十大企业均在其列。12月,郑鹤春请假返沪,次年12月委任刘云阁为云南中茶公司经理。曾叱咤风云于云南中茶公司经理一职的郑鹤春返沪后,1957年以清贫的普通中学教师身份辞世。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佛海茶厂留守的职员周光泽,利用佛海茶厂的油印机开办《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从此,公司进入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分公司时代,民国云南茶时代终结。

中国民国时期的茶馆及取名


中国是茶的故乡,普洱茶,龙井茶等,茶叶种类之多,几乎每个茶馆都有买普洱茶,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茶馆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这些都得归功于中文汉语文字的神奇与国人的思想。现就民国时期的南京茶馆取名及茶馆概况,稍做阐述。

茶馆作为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民国时期,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称之为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供生意人集会牟利、手艺人待雇的清茶馆,亦有供高级流氓聚会议事的茶馆。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光顾的茶客亦是三教九流,上自颐指气使的达官贵人,下至打流混世的小混混,无所不有。茶馆内发生的各类故事,更是千奇百怪。

茶馆出现以后,不论其店家大小,招牌不可没有。开茶馆办茶楼自然想招财进宝,没有哪个店老板不想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因此,一般说来,茶馆的店名都不会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有人曾总结出中国八句店铺: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群,协益长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顺良。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这56个字,虽未将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尽,可是开店者只要从中取出1个字或2个字,甚至3个字,都可以组成店名。比如:玉壶春茶社、兴隆轩茶楼、天福聚茶座、义顺茶馆等等。

不过,也有不少有一定文化教育修养的店主附会风雅,往往撇开传统文化中招财进宝的俗字,而选用儒雅的字、词作为店名的。例如:来今雨轩茶社、雅园茶社、松风阁、青莲阁、天香阁、宛在轩真可谓琳琅满目,争奇斗妍。

至于一些文化人开设的茶社,其店名招牌自然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了。上海九江路口小花园附近有一家茶楼,是民国时期书画家俞达夫开的,取名文明雅集,四壁悬挂名人字画,环境布置一洗俗尘,茶具清洁雅致,因而所来茶客都是些斯文中人。

历史学家卫聚贤,抗战时期在重庆除在大学任教,创办说文出版社外,在1943年冬还开了一家茶楼,叫聚贤楼,茶客大多是大学教授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像郭沫若就是它的常客。但就聚贤楼而言,是不能一目了然知道它就是茶社。

有的茶馆坐落在历史上文化遗址或名胜古迹之处,店名招牌也就攀龙附凤。如坐落在南京城西、被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莫愁湖内就有一间胜棋楼茶社。相传胜棋楼乃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第一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死后追赐中山王)下棋之处,徐达与明太祖下棋时赢了皇帝,并将棋子在棋盘布成万岁字形,朱元璋大喜,遂将此楼赐给徐达,取名胜棋楼。开在这里的茶馆即以此命名。南京夫子庙自明清以来就是著名的繁华热闹区,十里秦淮从夫子庙前潺潺流过,河中画舫荡漾,真是长留画幅天地间白茶银针白毫白牡丹茶。

从唐以来,南京就被称为之为六朝古都,坐落在夫子庙旁的一家茶社就因此得名,叫六朝居茶社。上海静安寺有一口古井,井水向上腾涌,称为涌泉,好事者把它品评为天下第六泉,坐落在此处的茶社也就取名品泉楼。北京的北海公园原为皇家花园,坐落在其中的茶社店名自然不落俗套,分别取名双虹榭、漪澜堂、道宁斋江苏镇江东郊(今梦溪广场)有个梦溪茶园,因此处原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住所梦溪园而得名。

还有把古人的姓名作为茶馆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的仝羽春茶馆,把唐代的卢仝、陆羽两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而为一作为店名,且十分贴切自然。南京路上的易安居茶馆取自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广州有家茶馆干脆就用古人名,称陆羽茶室。香港德辅道横街上也有一家叫陆羽茶室的茶馆。

安吉白茶南山寿眉也有借古人诗句,或取自古人书中,或直载了当取古人书名作为茶馆店名的。浙江省嘉兴南湖有家茶社叫烟雨楼,取自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民国前期,大资本家黄楚九(艾罗补脑汁就是他搞出来的)在上海新新舞台的屋顶开了一家茶社,名楼外楼,这取名既写实,亦是取自南宋士子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南京的大观园茶馆,其名取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北京有个马思远茶馆,马思远乃是一出戏名。也有用近代人的书名为店名的,如南京虎距北路有一家茶馆兼饭店的,取名朝花夕拾茶餐厅。这朝花夕拾乃取自鲁迅的文集名。

民国时期:南京茶馆云集秦淮河两岸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泊秦淮》一诗对秦淮河的描绘。秦淮河孕育了金陵古城,也孕育了南京的茶馆。

据记载,南京历史上最盛时有茶馆1000余处。蜿蜒曲折的秦淮河源自南京东南句容的宝华山和溧水的东庐山,两源之水于南京中华门外40里的方山汇合后,水量大增,西北流到上方门,再入南京城内;东南流至通济门名九龙桥,再分两支折入城区。故淮青桥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及其南边的广大市区自南朝时始,始终是南京最热闹繁华的地区。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吟唱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就包括了这一地区,特别是夫子庙的秦淮河两岸,更是画栋飞云,绮窗丝障,舟楫穿梭,灯船毕集.那无数的茶馆就散落在以夫子庙为中心的这片地区。

民国时期,仅流经夫子庙的这段秦淮河两岸就有茶馆二三十家之多,而这块地区总面积还不足1平方公里,至于秦淮河畔究竟有多少茶馆,已不见详细记载了。据零星片断约略统计有300余家。早在明代之时,南京就有秦淮灯船甲天下之说,而民国时期,说秦淮茶馆甲江南亦不为虚妄。1934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首都警察厅统计,仅到清唱茶社品茗听唱的游客每月多达7万余人,在茶馆的从艺人员有514人。南京不仅有陆上茶馆,还有水上茶舫,每入夏季,浆声灯影,茶舫轻弋,笙歌彻夜,游客相与浮沉于歌里,那情趣也就独此一家。

旧时南京不论哪家茶馆,堂倌冲茶技艺堪称一绝,那堂倌右手执太平府大铜壶一把,在离桌面3尺左右的高处对准茶盅倾注沸水,只见壶嘴猛一向下,再向上一翘,茶盅之水刚好九成满,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出奇的是从无一滴水洒落下来。其动作之迅速,注水深度之准确,实在令人叹服。茶客要的茶,品种不同,放在面前的茶盅,其颜色花卉图案也不一样,绝不会你要茉莉花茶,而给的是碧螺春.对一些老茶客,堂倌都能熟知谁爱喝什么茶,届时,不等茶客开口,他已在你的茶壶或茶盅里搁下你要的茶叶,绝不会搞错。难怪至今一些老南京谈起那时的茶馆来,仍是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神往不已。

民国时期,坐落在夫子庙地区的二三十家茶馆,最有名的当数义顺、奎光阁、六朝居和新奇芳阁四家,可以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茶馆。

义顺茶社,清晨开门营业,早半天是各行各业手艺人聚会等待业主来雇的去处,又是房牙们(介绍房屋买卖租赁的中间人,上海一带则称之为白蚂蚁,即今天的房屋中介)议事做交易的场所;下半天是养鸟的流哥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人把喜欢养鸟、玩鸟的人称之为流哥儿)们的天下,茶馆屋檐下挂满了圆形、方形的鸟笼子;画眉、八哥、百灵、绿丁、黄莺应有尽有,鸟声啁啾。流哥儿们边喝茶品茗,边欣赏百鸟争鸣,边大摆龙门阵,天南地北,上下五千年,既无主题也不着边际,随兴致所至,大扯一通,到傍晚时便各自回家。第二天下午拎了鸟笼再来。义顺茶社的老茶客大多是下层市民,亦有少数勉强跻身中产阶级中的小业主,除鸟客外,并非常客。义顺茶社以卖清茶为主,兼供鸭油烧饼、干丝两种点心。早点解决了,手艺人也找到了雇主,便分头随雇主而去。而房牙们则继续品茗,相互打探,交换信息,兜挪生意。晚上来此的茶客,则可以欣赏到歌女们的京剧清唱。

奎光阁茶馆的店名乃取奎星高照,光宗耀祖之意。原来在科举时代,它是专门做江南行省各州县来南京赶考、住在附近状元境的簧门秀才们的生意。在秋闱寒灯苦思八股前夕的那段时间,士子们为图吉利,其它茶馆不去,专上奎光阁。1905年废除科学后,来奎光阁的茶客再也不是赶考的生员了。每当清晨,做各类生意的商人、经纪人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奎光阁讲行情,谈生意经。古诗云:自古佳茗似佳人,这无数笔的生意就在品茗中一一谈成。

下午是书场,晚上或书场或清唱,每日晨店门外悬挂木牌,大书某日几时请某某先生说评书或某日夜几时请某某女先生弹唱古今全传.届时,艺人登台高坐,台下茶客环座而听。常在这里说扬州评话的是王小堂。他擅说《水浒》中的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被誉为王家《水浒》.1935年,有鼓界大王之称的刘宝全以68岁的高龄在此演唱京韵大鼓《截江阿斗》,听唱鼓词的茶客挤满茶室,最后只好撤掉方桌多纳听客,喝茶反而为次了。当时,作家,老报人张友鸾兄弟张友鹤在南京办了一份《南京晚报》,副刊主编甘草曾写诗记刘宝全的来宁演唱。诗云:白发老歌喉,苍凉鹤唳秋。江南好风景,日下旧班头。如诉开天恨,时怀故国忧。秦淮三尺水,呜咽向东流。满篇流露出爱国的赤忱。

新奇芳阁位于夫子庙贡院街南首,其前身是清末开设的奇芳阁,原在繁华中心的承恩寺附近,本是合股,辛亥革命期间股东失和,拆伙歇业。原股东之一的刘海如,于1916年独资在夫子庙觅了一块地皮,开了这家新茶馆,为别于原来的奇芳阁,故名新奇芳阁.新奇芳阁茶馆规模比原来的大,在南京当时的各色茶馆中,其条件、环境都是首屈一指的。它楼上楼下,可容纳三四百人同时品茗,两面临街,一溜窗户,宽敞明亮,陈设雅致。楼上下设置着100多张大小有异的红木杂木方桌,均制作美观,四壁悬挂木雕的特制吊屏,内嵌名人字画,如岳武穆(岳飞)的《出师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字、画一类。在楼下厢房正中立着一面高大的红木镶框的穿衣镜,茶客进出,总不由自主地照照自己的尊容芳颜,苦乐悲欢,自览无遗。镜子两旁挂着一幅对联:得山水情,其人多寿:有诗书味,生子必才。

来新奇芳阁品茗的茶客不像一般茶馆那样庞杂,很多是学术界名流。如着名画家傅抱石、陈之拂,名教授胡小石、黄季刚,着名作家张恨水,着名报人、作家张友鸾等,他们都是不时前来品茗会友。还有相当一批工商界的巨头、社会知名人士和国民党的一些达官贵人,都是新奇芳阁的常客。至于外地来夫子庙游逛的社会贤达、军政要员没有不到新奇芳阁的。

六朝居茶社在夫子庙也是屈指可数的有名茶馆。南京的茶馆虽多却都不如夫子庙一带的茶馆有名。不论是规模,还是茶客数量之众,都是南京仅见的。说夫子庙茶馆甲秦淮,是当之无愧的。要了解和研究茶馆文化,离了夫子庙的茶馆,其内涵必定浮浅。六朝居茶馆在贡院明远楼的正前方,与新奇芳阁一样,也是一座二层楼建筑,飞檐画栋,雕花窗格,古色古香给人的感觉是优雅而深遂。店堂中挂了不少名人字画。一些文人学士来此品茗,老板好茶供应之后,往往慕名当场索要墨宝。店堂中悬挂的一副对联: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长圆。即由此得来。六朝居的茶桌一律八仙桌、靠椅,夏日则换上藤椅。每到夏时推开雕花木窗,正对秦淮河,凉风习习,既是品茗的好场所,亦是纳凉胜地。所供应的清茶与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像它的包饺、干丝也极耐人品味。3个铜元就可以买到一只包饺,5分钱就可以买到一碗干丝,因此,一般穷学生都愿来六朝居品茗。着名作家曹聚仁在南京求学时,就常来六朝居茶社品茗、小吃,领略秦淮风光。

我国清代时期的茶文化


清代,中国茶文化的主流--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开始转向民间,茶馆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前代以文士主导茶文化发展的地位,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伦常礼仪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尚的民族情操。

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

茶进入了商业时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各类茶馆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蔚为壮观,构成了近代绚丽多彩的茶馆文化现象。

清代我国城乡各地茶馆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杭州翁隆盛茶号创建于1730年,以专售三前摘翠(春前、明前、雨前)的西湖龙井茶而极负盛名,上海汪裕泰茶号则以专售安徽的红茶、绿茶而闻名。

清代的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皆好饮茶。乾隆首倡了新华宫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也影响到民间。

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

茶进入了商业时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各类茶馆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蔚为壮观,构成了近代绚丽多彩的茶馆文化现象。

清代我国城乡各地茶馆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杭州翁隆盛茶号创建于1730年,以专售三前摘翠(春前、明前、雨前)的西湖龙井茶而极负盛名,上海汪裕泰茶号则以专售安徽的红茶、绿茶而闻名。

清代的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皆好饮茶。乾隆首倡了新华宫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也影响到民间。

普洱府思茅的熏陶和慰藉介绍


在彩云之南的云南,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都是热门话题,说到普洱茶的起源,人们还是要关注一下普洱府的思茅。

地处滇南西部的思茅,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山间林中,无不洋溢着浓厚的与普洱茶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思茅城,许多街道的名字都是以中国名茶命名的。在这里,茶室和茶楼星罗棋布,洋溢着悠悠的茶香,爱茶之人在这里得到了茶文化的熏陶和慰藉。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北京,往西蜿蜒直上青藏高原,具有1800年的历史沧桑……

思茅民间流传着一个由来已久的民间传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普洱茶的来历,那就是“武侯遗种”。当人们在思茅城中行走,可以看见诸葛亮兴茶的纪念雕塑,这座雕像是当地百姓对诸葛亮在思茅兴茶历史遗事的一种追忆和感念。

“武侯遗种”这个故事,同样也可以在留传至今的地方志和史书中看到记载。新近在缅甸掸邦木埂布朗族聚居区发现的一本名叫《布朗族志》的布朗族经书中,留下了不少有关“孔明兴茶”的文字记载,印证了历史上诸葛孔明的南征大军的确到达过思茅一带

茶庄的故事


在这个北方小城的城南街,有一家茶叶店。这是一个北京四合院风格的院落,临街是一幢仿古的门店,做工精细的木格门窗,只不过换上了增光瓦亮的玻璃,取代了发黄的窗纸。中间一孔双扇的门。有一块黄灿灿的金匾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熠熠的光彩,悬挂在门的正上方。匾的中间镶嵌着工整的隶书沁香缘。当你举步向前,将要跨入门槛的时候,你会发现脚下的青石台阶被磨得去了棱角。闪着青光。在向人们介绍着生意兴隆的同时,仿佛还在诉说着历史的悠长。

还是在晚清时期,一个南方的茶叶商人来到了这个古老的小城,开了一家茶叶店,取字号同兴阁。经营的茶叶是由家人在南方收购,炒制,再邮寄过来。商人和他的一个儿子,又从当地雇了一个伙计,三个人经营这家店铺。商人已经年近古稀,瘦高的身材,精神矍铄,他的儿子也是为人宽厚,朴实善良。虽然是商人,但是经营有道,童叟无欺。很快的,小店在这个小城家喻户晓,美名远扬。

商人的性格豪爽,又颇具文才,喜欢结交那些儒雅之士,文人墨客。专门开辟出一间书房,里面两张方桌,笔墨纸砚,青瓷的茶具。平日里,一群雅士文人,指点文字,品茶论道诗词歌赋,其乐融融。

小城之中,有一个秀才,老两口无儿无女,小卖为生。虽生计艰难,但始终不去风雅之趣。慢慢的,商人和秀才成了最要好的一对笔友和知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转眼间,好几年过去了。商人的身体愈加消瘦,精神也不如刚来的时候。秀才也得了气喘的毛病。

这年秋天里的一天,商人来到了秀才的茅舍:老伙计,我要回家了。我们知音一场,论文才,你我终无大成。但是,我敢保证,等我回来时,要让你喝上人间最好的茶叶。两人依依不舍,彻夜畅谈。

商人回家了。秀才依旧靠小卖度日,偶尔去同兴阁品上一杯香茗,却不见了商人的影子。想起往日一起品茶论道的情景,顿觉精神失落,慨叹不已。记起商人临走时的一番交代,只是盼着商人早日归来。

等啊,等啊,一转眼,春节,清明,一个个时节象穿梭一样飞速驶过,却仍然没有商人的消息。秀才每天都在思念中度过,只是他的气喘病愈发的厉害了。但是他的信念一点也没有动摇过,商人就要回来了,他们还有诺言没有实现,他不会不回来的。他还要等着喝人世间最好的茶。

又一个秋天来到了。终于有一天,商人的儿子捧着一个布包,还有商人和秀才一起用过的茶壶,来到了秀才的茅舍。打开布包,露出一封信,是商人写给秀才的。工工整整的字间告诉秀才沏茶的方法。又打开一层布包,是一个刺绣的盒子,打开盒子,里面的茶叶不过二两,却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商人儿子说,这是商人在自己家的百亩茶园里用了一年的时间亲自采摘的,采摘的全部是蕊花下面的第一个叶子,又精心的炒制成今天的茶叶。

秀才急切切的问起商人的情况,没有见到商人,秀才的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商人的儿子言语未发,两行泪已经滚滚而下。商人回家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念念不忘的是对朋友的承诺,他要让秀才喝上人世间最好的茶。茶叶炒制完成了,商人的生命也走道了尽头,就在一个月前,商人心事已了,实现了对知音的秋天的承诺,已撒手人寰。

秀才捧着沉甸甸的布包,两行浊泪涌出眼眶,沿着充满着沧桑和布满皱纹的脸颊不断的流着。装载着商人最后生命和心血的茶叶发出阵阵的清香,而商人和秀才,此时却已经天人永隔。

按照商人嘱咐的方法,秀才把茶叶分成了三十分。每天用开锅三次的水把茶叶沏开,独自一人品尝着这凝聚着生命的清香。到了晚上,把水倒掉,把壶盖打开,仍然清香无比,秀才却只能独自一人默默的体会着生命的孤独。

三十天很快过去了,商人的茶叶很快就喝完了,奇迹很快的发生了。秀才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气喘病也消失了。他感到他的生命已经不属于他自己,他感到商人的生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商人和秀才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小城,人们到处传诵着发生在两个秋天里的美丽。商人的儿子把父亲留下的茶叶店经营的井井有条,每天仍然有很多文人墨客来这里品茶论道。秀才仍然小卖为生,只是他感到生命有了另一层含义。

有一天,一个钦差大臣到了这个小城。听说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亲笔提写了沁香缘三个大字,赠与商人的儿子。从此,茶叶店的生意愈加兴隆,商人和秀才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了到今天。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347.html

上一篇:明太祖朱元璋与普洱饼茶、团茶

下一篇:浅谈一杯茶背后的帝国往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