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还原历史真相 原来茶在这里

2021-09-26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还原历史真相 原来茶在这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还原历史真相 原来茶在这里”相关知识!

古老的中国,一路都伴着茶香。听过武侯遗种的传说,探寻过六大茶山的踪迹,研究过茶圣陆羽的《茶经》,迷恋过茶艺茶道的优美,尝过泡过很多知名的茶品,也曾痴迷于禅茶一味的意境但说真的,在《茶叶战争》以前,我却从未知道,原来薄薄的茶叶一直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

《茶叶战争》为我们开启了一片了解茶的新视野,在对茶的认知拼图上,它毫无疑问地填补了空白的一块。它不是一种目不识丁的寻常饮料,也不单纯是个扭捏作态的清高文化人,它不靠诗词歌赋养着,更不会不接地气儿地只跟高僧大师玩儿还原历史的真相,它一直是戏份不轻的主角:它亲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忍辱负重完成过太多的使命,它是卑微又是强大的,是普通又是宝贵的,它简单到只需与水相遇,但它是无所不能的,它是柔美的但无疑又是有着刚强意志的!《茶叶战争》博览广收,却没有落入引经据典的俗套,以史论史,它是兼具阅读、收藏之用的史料书和学术轻读物,深入浅出地追求新知,读来趣味横生,令人爱不释手。

此书可归为好书一列。钱钟书曾说:好书不仅给读者以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反思。我认为《茶叶战争》完全符合这一标准。如同一幅画卷再现了晚清的社会万象,政治和经济的焦灼,天朝固步自封的悲哀。那些有所耳闻、闻所未闻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那个悲剧的时代里穿越而来,震撼人心。读过此书,爱茶的心、爱国的心都澎湃了一遍,同时又为祖国博大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民风民俗自豪了一把。我真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最好还有批评、讨论和引证,这都将有助于作者和读者的成长。

此书注重细节。除了叙述流畅幽默,史料详尽准确之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茶叶战争》中所有的插图都很棒!关于茶的书,我也看过不少,不说排版和包装,单说插图,翻开《茶叶战争》看看就有不一样的新鲜感。低调内敛,精致养眼,经得起琢磨和放大镜的考验。第一,大小合适,没有喧宾夺主,没有花哨心机,绝对保持了大篇幅的文字,两位作者的实诚可见一斑;第二,恰到好处的点缀,确实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发挥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并非为了插图而插图;第三,都围绕茶,但选材范围之广,甄选图片之精,没有敷衍和凑数,可见作者的用心。我真心认为,在这方面能与《茶叶战争》媲美的茶书,真的不多。

合上《茶叶战争》,我有种很感性的反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茶对于我们,是多么的忠心耿耿,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雨依然不离不弃。是我们离不开它,还是它也离不开我们?是让别人反客为主,还是我们自己要突破反思?现代人类的天空,难道没有充满欲望,难道不是那时因争权夺利而不断纷争的一个翻版?捧一盏茶在手心,带我穿越千年的时光,硝烟远去,炮声犹在,私欲在膨胀,善行亦在继续。啜饮一口这茶吧,不管何时何地,不管世事纷扰,即使沉默不语,也要坚持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小编推荐

茶历史 | 原来在古代“茶官”这么多


茶马司,简称茶司,官署名,宋以后专掌茶马贸易的机构。宋代始置,初为茶场司与买马司合称。熙宁七年(1074)始置官管理成都收买茶货,以供秦凤熙河路买马之费,遂置茶场司,元丰四年合二司为一。庆元六年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复分二司。凡市马于边区则以茶交易,置都大提举及主管、同主管官,许其自置僚属。明初沿置于秦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天水)、雅州(今四川雅安),管理同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交易。设司令、司丞领其事。

1

易马赏番

明洪武十五年改令,以河州兼管。三十年曾改秦州为永宁(今四川叙永)茶马司,后复旧。清代于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茶马大使,掌茶马交易事宜。茶马司主要职能为易马赏番,定期招番互市,严禁通番私易,将每年以茶易马数造册上报朝廷,并把所市马依例分于边卫骑操或苑马寺牧养。《明会典茶课》:明制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

2

茶盐司

茶盐司,简称提举茶盐司、茶盐司,别称仓司、庚司、庚台,宋代官署名。主管常平及茶盐事务,与转运司、提刑司、经略司并称监司,为路级机构。崇宁元年以后茶、盐管理机构分合无常,南宋绍兴十五年正式定名。基本职能为掌茶盐之利,以充国库;主钞引之法,据其实绩考核、赏罚茶官;纠劾各种违法行为及考核、奏劾、荐举州县地方官员等。其属官有勾当公事,一般每路置一员,十州军以上的路则差二员,于文臣通判、幕职内选差。

3

高昂茶利

南宋时,勾当公事一般二员,分主常平、茶盐事,因而又分称常平干和茶盐干。茶盐司还设主管文字一员,都吏、书吏等,还有职级、手分、人吏、贴司、军曲等吏员,人员一般在一二十人。该司建立五年间年,茶利高达一千万缗,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名茶历史:原来西湖龙井的传说这么美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杭州西湖,这个只听名字就能嗅到绿意的地方,养出来的茶想必也是清清秀秀、色翠名雅。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西湖龙井,不仅翠绿挺秀,香清味醇,连其历史传说都美得那么动人。

相传很久以前,在龙井山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屋后种着十八棵茶树,依靠卖茶为生,心地善良的她还常煮茶水置于门口,任进山采茶的人取饮。

然而有一年,风不调雨不顺,茶树收成不好,茶叶质量欠佳,茶便卖不出去了。眼看着这一年的生计没有着落,老婆婆愁得眉头拧成结,怎么都打不开了。

幸好天公悯人,老婆婆平日积善,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位白胡子老叟来了村里,兜兜转转逛了几圈,别的都不要,偏偏看上了老婆婆宅院里的一个破石臼,还要出高价买下。

老婆婆高兴坏了,立马就答应。然而老叟自己搬不动那个大石臼,便下山找人帮忙去了。老婆婆心想:这人从外地大老远地来,还出那么高价钱买个石臼,我一定要清洗干净再给人家。于是,老婆婆废了半天的劲儿,把石臼里的杂草、腐土全清了出来,丢到了茶树下,又用清水把石臼洗了几遍,终于满意了。

这时老叟带了几个小伙子兴冲冲地赶回来,看到石臼,却大吃一惊,忙问石臼中的杂物去哪了。老婆婆如实相告,老叟却摇头苦叹:天意啊!石臼之宝已不在,我要这空壳何用?说完便是叹气,话也不想说,钱也不再给,就这么下山去了。

眼看着快要到手的银子就这么没了,老婆婆的眉头又一次拧成结:这接下来的日子可怎么办呀!

但是,真正的奇迹这时才发生。没过几天,老婆婆屋后的十八棵茶树,竟一夜之间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变得又细又润,沏出来的茶幽香怡人。茶香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飘满整个龙井山,品茶卖茶的人相拥而至,十八棵茶树在西子湖畔名声大噪。

从此以后,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栽培开来,西湖龙井也因而得名。

后来乾隆皇帝下江南,采摘此茶带回去给太后饮用,竟治好了太后肝火旺盛之症,于是封这十八棵茶树为御茶。龙井茶便因此更声名远扬,蜚声海内外。

其实,传说无论是真是假,都饱含着人们对善和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泡一杯西湖龙井,品一道人生好茶,生活本该惬意享受。

进而,若能去到西湖龙井原产地,纵情山水之间,近距离品饮这杯历史名茶,所得之意境必将更加美妙。

茶 原来是路


想了解《茶 原来是路》知识吗,丰富的《茶 原来是路》内容等你来看!

这是一个普通老太太对普洱茶之路的感悟,其中颇富哲理。当老班章的茶叶以一年一翻的价格再上涨时,这篇写于一年前的小文,以独特的视觉,阐述了古树普洱茶的价值所在。颇可一读。

对于一个不懂普洱茶,而又经常置身于普洱茶圈的人来说,六大茶山之名,如雷贯耳,而真正到了茶山,总想急迫地了解它,那种巴望哟!

站在易武,看着南糯,想着景迈,忘不了布朗,当行走在「班章」的路程中,那种颠簸,那种灰霾,那种辛苦,心里便认定了,此处的普洱茶必定上好,可见茶如人,也是有心里暗示的。

到了「班章」村中,但见家家新房,喜气洋洋,富足之态一览无余。

此时,便想到为何长期不修这辛苦之程呢?过去是修不起,现在或许是不想修呢?就如一个人,看到当地一种限量卖20个的名特食品,于是就加入了排队的行列,心想买两个尝尝,排了十分钟,想买五个,排队半小时就想买十个,半小时以后,心里就憋足了劲儿,笃定买足它20个,当然也就顾不了,那东西是否合乎自己口胃。但见排到头的没有一个少买走的,队伍越排越长,广告效应也就出来了。

或许因为路的艰辛,人的疲乏,有了这种心里暗示,犹然而生对普洱茶的挚爱来。

这几年班章茶炒得很厉害,一公斤鲜叶可达1500元还买不到,就如当地孩童不屑答一句:你买不起!让人哭笑不得!这年头,普洱茶良莠难分,于是茶山行旅中有了「悔恨班章」之笑谈,当然真正的老班章古树茶是很难得的,据懂茶的人說,就算一万元买回3饼也值!记得几年前,女儿拿回一饼老熟茶,喝了一口,便再也割舍不下,那滑润,那甘甜,且味不浓烈,让人回味无穷,于是猛喝了半个月,直到发觉头昏,走路打飘,急忙到医院检查,血压巳低到了极限,方才明白,我这家族遗传的低血压基因,碰到了这降血压的牛饮,不出问题才怪,从此便怕了它。对于普洱茶,我始终心存敬畏,碰到好茶,喝上几口,即便再馋也不敢再轻举妄为了!

因为一直在普洱茶圈里跟着转,自己也似懂非懂地悟出一些感受。喝好的普洱茶确实是一种享受,因为它除了口感好,喝得舒服,让人神清气爽,有实实在在的保健功能。还因为,在喝茶的过程中,特别是静静地品尝它的味道,那是多年陈化的结果,便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让人精神上有了一种升华,它让你淡定,好像摆脱了浮尘闹市的喧哗和一切俗举,得到了那一份清静,宛如回归到质朴的自然境界之中,那情景让人陶醉。

从六大茶山归来,陶然欣然中忽有所得,茶,原来是路!

关于本文《茶 原来是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原来茶服这么美!!!


一个人的仪表给他人的印象是最直接的。良好的仪表会给自己带来良好的心情,而好的心情会感染身边的人使他们感到快乐。同样,恰当的仪表装饰也能让看的人赏心悦目,外表看上去舒适,才有走进内心世界的渴望,这一点小编是深深赞同的。

茶艺师的礼仪、妆容、这些都是茶人仪表的重要体现,都说“人靠衣装”,同样的,茶人的仪表,也需要通过茶服这一关键因素来展现。

“茶人服”我们也可以称为“茶服”,它起源于汉朝,是一种有着千年历史,专适于茶事活动的职业服装。

茶人服的制作材料一般选用苎麻、粗布。取茶文化“静、清、柔、和”之意来突出茶服宽简、质朴、舒适、大方。

茶服吸收汉服的宽缓、庄静之美与唐装流畅、舒适的特点,并融合现代服饰的简约设计理念,裁体舒简、色系清素、样式典雅,将传统服饰之文化与现代融合。

由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华夏传统服饰的历史相结合,在茶艺演绎中,表演者的服饰至关重要。从两方面可以体现,一是服装的传统文化底蕴,二是服装与茶、茶道、茶境相融合。

茶服兼具古朴与灵动、典雅与时尚并配合曼妙、优雅的茶艺表演,让人在观赏、品茗之余身心愉悦,同时感受到中华服饰文化、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因此,茶人在茶事活动中着茶服不仅展现良好的仪表,同时也将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与服饰文化融会贯通到现代茶境中,这是一种结合,更是一种传承。

茶服对茶艺表演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仪表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人的精神面貌。“清清淡淡,与世无争”这大概是声色犬马的都市人群最渴望拥有的。

想象一下,在现代喧嚣的生活环境里,偏安一隅,观茶人,着茶服,感受他们身上焕发出的茶人特有的青烟淡墨、超凡脱俗的气质,身陷现代的车水马龙却被浓浓的复古气息所包围。令人如沐春风,何尝不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淡然体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茶友们,若是让你除去华丽富贵的衣裳,换一套古朴、典雅、庄重、休闲、时尚、舒适的粗布棉麻裹身,返璞归真,这也不失为一件雅事啊!

别看气质了,看这里


想了解《别看气质了,看这里》知识吗,丰富的《别看气质了,看这里》内容等你来看!

昨天闺蜜冲我抱怨:“朋友圈在玩'主要看气质'的梗,巨无聊!”,我想了想说:“我的朋友圈还好,大家都在看书、喝茶,偶尔发一点小感慨也只关乎他们自己的生活。”闺蜜笑:“意思是他们都在喝茶养颜、看书修心,内外兼修咯!”,哈哈,我一想闺蜜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生活中充盈而染的事物往往纷繁复杂,致使内心容易失去清明的心境。其实生活的方式虽然因人而异,不该妄自以自身的理解对其加以褒贬,然而小编觉得于清明之中秉持冷静还是有必要的。

普洱茶内敛无争、优雅淡然,它继承了经典的味道,更常于时光之中追求更加卓越的口感与茶香。各位不妨泡上一杯茶,随小编感知一下普洱茶所带来的感觉。

如若一杯普洱,在四下弥漫的茶香中细细品饮。便会于喧嚣中予内心一份安然与平静,感知到繁杂生活中常被忽视的点滴,先自省,尔后自新。普洱做为时间馈赠于我们的礼物,在经历了岁月更迭后依然熠熠生辉的便是为经典,这就像是一个人看书,重在对先贤经典抑或作者思想的研习,您选一饼普洱品尝它诠释的味道,不也是如此么。

其实在小编的理解里,普洱也有它自己的追求,无论是借时光延展而酝酿出更好的茶香,还是凭借制茶者高超的技艺成就优质茶品,都是普洱茶对于自身的追求。茶如此,人自当如是。

有人说普洱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普洱茶口感的丰富多变,不待入口,便不敢确定它所呈现出的味道。那么如若有心,不妨寻一款普洱,用以诠释自己最喜欢的味道,秉承自己的气节,但求素心如简、茶盏浮花。

关于本文《别看气质了,看这里》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


想了解《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知识吗,丰富的《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内容等你来看!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古人的茶里有烟霞和涛声,因此煮茶除了要意境,更要滋味。经得起煮的茶,必定是有深厚内质的茶,好茶煮一煮,其真味也就彻底地显现出来了。就如有些高品质古树茶,如果仅以高温冲泡,还差强人意,好比高手过招却无法尽施手脚,只用了七分功力还有三分未尽却要罢场了。

煮茶能得真香。满室茶香,莫若煮茶,袅袅绕绕,令人心生欢喜。既有茶香盈室,则与焚香无异。煮茶能得其厚韵,有汉子一般的强烈爱憎;饮后多时,犹见其真情沉厚。

第一种是冲泡之后再拿来煮,第二种是不经冲泡直接就煮。两者煮的方式和投茶量不同,滋味也是各有千秋。

若是冲泡喝过之后的茶叶再用壶来煮。这种方式煮茶,对茶叶品质要求更高,最好是耐冲泡的古树茶或者是陈年的上好老茶,如果是台地茶,则寡淡或涩麻,不适合再煮。

先泡后煮是许多老茶友喜欢的做法。

一道好茶,先用冲泡的方法把它的内含物质一泡一泡均匀地释放出来,然后再拿来煮一下,就可以把这道茶的内质全部展现出来了,或许又有一番和先前冲泡时不一样的韵味。

若是茶叶未经冲泡直接来煮,则茶香更烈,滋味更醇,当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即可。具体比例可以根据茶叶、水量的不同慢慢摸索调整,原则上投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浓影响口感。

本文《怎么煮茶,看这里就懂了》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原来宋朝茶礼是这样的


茶礼,既可以指茶的礼仪,还可以指茶的礼品,是古代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传统婚礼中“奉茶”“交杯茶”等仪式,为“茶礼”。在旧时,男子托媒人向女方家送聘礼时,聘礼中必须要有茶叶,所以,汉族民俗中把女子受聘叫“受茶”,聘礼也称之为“茶礼”。

在中国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传。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拉祜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白族男女定婚、结婚都要送茶礼.云南中甸一带的藏族青年,在节日和农闲时,打好酥油茶带到野外聚会,遇到姑娘们便邀请人座,如看中对方,可借敬茶的机会,抢过对方的帽子,然后离开人群,进行商谈,如不同意作配偶,就将帽子拿回。侗族在解除婚约时,采用“退茶”的仪礼。

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的风尚。从宋太祖起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因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黄庭坚《谢送壑源拣茶》诗云:“曾思殿东金井栏,甘露荐碗天开颜。”宋代还以麦料蒸茶以祀天,保佑丰收。苏辙《复次烟字韵答黄大临庭坚见寄二首》云:“大芽春米新秋后,麦粒蒸茶欲祀天。”

茶叶与婚礼结缘,始于唐朝。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嫁妆中便有茶叶。之后,茶叶便与金银首饰一块成为出嫁时的必需品,并逐渐成为婚俗礼仪的一部分。[1]

到了宋代,由于茶树“植而罕茂”(古代种植技术较差,凡是移植的茶树都长不好),使茶被赋予了程朱理学从一而终的寓意。茶由女子的嫁妆礼品转变为男子求婚不可缺少的聘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另—种表现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设茶床,皇帝出巡,所过之地赐父老绫袍茶帛。皇帝视察国子监,要对学官、学生赐茶。赵佶作有《子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还是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茶会。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士茶会已是经常行为。

在《宋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茶”之记载。《梦溪笔谈》载,宋代礼部贡院试进士,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旧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接待北朝,契丹使臣亦赐茶,契丹使者辞行宴会上有赐茶酒之仪,辞行之日亦设茶床。

宋代以前,茶文化几乎是上层人物的专利,至于民间,虽然也饮茶,与文化几乎是不沾边的,宋代城市集镇大兴,市民成为一个很大的阶层。当时,汴梁的茶肆,茶坊最多,十分引人注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开封潘楼之东有“从行角茶坊”,而在封上门外马行街其间坊巷纵横,院落数万“各有茶坊酒店”。宋代茶肆不仅在大城市十分兴旺,小城镇也比比皆是,小说《水浒传》中有多处反映。最为大家熟悉的便是武大郎隔壁的王婆茶坊。

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它的兴起把茶文化从文人化和上层社会推向民间,成为茶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汴京民俗有人迁往新居,左邻右舍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记载:“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措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客来则敬茶”之礼发展到近代“客来敬茶”之风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茶礼’在于茶事活动,是把茶道精神形式化、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制度与规范,它是茶事引导和茶道思想体现的方法之一,是维护茶事相关人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各种礼节仪式的总和。作为茶事的制度与规范,它是需要茶事活动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维护的。

作为社会之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茶事之礼,可以维护茶事相关人的情谊秩序。茶礼是什么?茶礼是人伦之礼;茶道是人伦之道。茶道人道,茶道仁道。人通茶理为要道;人通茶礼是要道。‘茶礼’是通向幸福的桥!

《关于苦茶》 茶苦原来即苦茶


《关 于 苦茶》

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帧祥罢了。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作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骨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作苦丁茶。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茶(Tocha),--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

“角刺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每斤银八钱。”案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茶喝了可以节育的。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

“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又《茶经》有类似的话云:

“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南越志》则云:

“茗苦涩,亦谓之过罗。”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卢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书上都未说及,我只好从茶壶里去拿出一片叶子来,仿佛制腊叶似的弄得干燥平直了,仔细看时,我认得这乃是故乡常种的一种坟头树,方言称作拘朴树的就是,叶长二寸,宽一寸二分,边有细锯齿,其形状的确有点像龟壳。原来这可以泡茶吃的,虽然味大苦涩,不但我不能多吃,便是且将就斋主人也只喝了两口,要求泡别的茶吃了。但是我很觉得有兴趣,不知道在白菊花以外还有些什么叶子可以当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山有栲”一条下云:

“山樗生山中,与下田樗大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五杂俎》卷十一云:

“以绿豆微炒,投沸汤中倾之,其色正绿,香味亦不减新茗,宿村中觅茗不得者可以此代。”此与现今炒黑豆作咖啡正是一样。又云:

“北方柳芽初茁者采之入汤,云其味胜茶。曲阜孔林楷木其芽可烹。闽中佛手柑橄榄为汤,饮之清香,色味亦旗枪之亚也。”卷十记孔林楷木条下云:

“其芽香苦,可烹以代茗,亦可于而茹之,即俗云黄连头。”孔林吾未得瞻仰,不知楷木为何如树,唯黄连头则少时尝茹之,且颇喜欢吃,以为有福建橄榄豉之风味也。关于以木芽代茶,《湖雅》卷二亦有二则云:

“桑芽茶,案山中有木俗名新桑英,采嫩芽可代茗,非蚕所食之桑也。”

“柳芽茶,案柳芽亦采以代茗,嫩碧可爱,有色而无香味。”汪谢城此处所说与谢在杭不同,但不佞却有点左袒汪君,因为其味胜茶的说法觉得不大靠得住也。

许多东西都可以代茶,咖啡等洋货还在其外,可是我只感到好玩,有这些花样,至于我自己还只觉得茶好,而且茶也以绿的为限,红茶以至香片嫌其近于咖啡,这也别无多大道理,单因为从小在家里吃惯本山茶叶耳。口渴了要喝水,水里照例泡进茶叶去,吃惯了就成了规矩,如此而已。对于茶有什么特别了解,赏识,哲学或主义么?这未必然。一定喜欢苦茶,非苦的不喝么?这也未必然。那么为什么诗里那么说,为什么又叫作庵名,岂不是假话么?那也未必然。今世虽不出家亦不打溉语。必要说明,还是去小学上找罢。吾友沈兼士先生有诗为证,题曰《又和一首自调》,此系后半首也:

端透于今变澄澈 鱼模自古读歌麻

眼前一例君须记 茶苦原来即苦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4337.html

上一篇:隔夜的茶叶还能泡吗

下一篇:普洱商场如战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