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品茶与“斗茶“的盛行

2021-08-23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品茶与“斗茶“的盛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品茶与“斗茶“的盛行”相关知识!

兴盛于唐代的茶,在宋代又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从茶叶的出产地区来看,茶业的重心南移,表现在建茶(福建生产的茶)的崛起。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宋代处于由团饼向散茶转折或过度的阶段,以便简化制茶、减少烹饮手续。235从品茶的角度来看,宋代的时尚已经大不同于陆羽之时。宋黄儒《品茶要录》在谈到当时品茶的风尚时,经常要与陆羽时代进行比较。他认为当时的时代不同,因此鉴赏的眼光也就不同:

自国初以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体势洒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按黄儒的说法,陆羽所知的属于宋代的草茶,所以制作时蒸芽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膏就是茶叶的汁液,陆羽时代制茶惟恐汁液流失。但宋代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也就是要尽量榨去汁液。实际上榨去汁液的茶,滋味淡薄,从饮用的角度,质量并不好。但黄儒所说的殊绝之品,在宋代层出不穷。往往一种新出规格品种的上等茶,很快就被另一种新茶所取代。宋代上等茶品更新之快,令人眼花缭乱。要了解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必须注意到一个畸形的侧面一一斗茶。在宋代某些士大夫之间,已经不在乎它滋味的厚薄,而在乎以斗茶结果论茶的好坏。

斗茶盛行于宋代。士大夫每以此来夸示他的茶道和茶叶之好。所谓斗茶,据宋,蔡襄《茶录》记载: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匕,先煮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明、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除此以外,斗茶还需要配合从收藏、炙、碾、罗、候汤、熇盏等程序,还要有一整套与之配合的工具和盛茶的器皿,要选择特定地区的茶叶和水,这才能称得上斗试家必备的行头与技艺。更有甚者,可以茶汤的文理水脉组成图像,谓之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些斗茶、茶百戏等名目,把小小的茶叶片耍弄得花样百出。历史上出了名的玩家皇帝、亡国之君宋徽宗却把这些茶叶的畸形发展视为盛世清尚: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可见北宋之时,士大夫乃至下等的士人,把原本能清醒头脑,振奋精神,提高生活质量的茶叶,作为玩物来争奇斗艳。将茶叶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作为闲暇修索之玩,不以为茶之左道旁门,反视为盛世清尚,由皇帝来加以肯定与推崇。由此可见宋代茶叶发展一个非理性侧面。

斗茶虽然是盛世清尚,那茶却不是很好喝。宋代有一种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真正的食茶是柑叶茶,叶厚而圆,状类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茶之上品。2可见真正供饮用的茶与斗茶的质量判断标准是不一样。

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宋代茶业发展的认识也就各有不同。从医学史的角度来看,宋代茶业虽盛,但有些盛行的东西却与本文讨论的植物性保健饮料无大关系,所以略而不论。本文关注的是作为保健饮料的茶在这一时候有什么新的发展苗头。从这一个层面来看,宋代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另类的茶。它们虽然还是有茶名,但实际上已经配合了很多其他的物品,这样的茶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作用。

茶文化精选阅读

宋人斗茶——斗的是什么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文人喜斗茶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斗汤色

斗水痕(乌龙茶粉制)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市井斗茶图

(中间白衣者与蓝衣似斗茶令中)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茶百戏之山水

茶百戏之玉兔盼月

茶百戏之对虾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宋人喝的是白茶,故喜用建盏,盏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和汤花。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此建盏的名句。

武夷山茶博园斗茶群雕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古人斗茶的一些技法如今已难觅踪影,但大部分的产茶区,仍能看到古代斗茶的遗风。有的斗茶大会上,还会奏起古乐。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嫋嫋。这种斗茶与古代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点茶、送茶与斗茶的历史演变


点送茶是茶道与民俗的结合,颇富民间色彩。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品饮艺术,但另一方面却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将饮茶变成了玩茶,分茶、斗茶便是他们百无聊赖的创造。

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是否古风犹存?待考。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邓之诚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寻常月旦望,每日与人传语往还,或许集人情分子。看来提茶瓶者利用点送茶之机,在本社区内传递信息,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壮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寿,某家乔迁……这些社区大事全靠提茶瓶人"传语往还",有时还当"分子头",歙钱集体送礼。提茶瓶者点送茶不仅给千家万户送了茶,还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导和。于联络感情、和衷共济大有裨益。

上面所提到的东京,即今之开封,时为北宋都城。说明提茶瓶点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点送茶另一方式是"龊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贵,但比寻常百姓是楼上铺晒席--高出一篾片。就因为有那么小小一点权势,他们便可借点送茶之机,敲街市商贾的竹杠。和尚道士也点送茶,以广结善缘,沽名钓誉,并借机张罗"生意"(为人办法事),以此作进身之阶。

在南宋大酒楼还有另一种点送茶。食客登楼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献茗",待以上礼,别具一格的是盏中加入时令鲜花,以增茶香,称之为"点花茶"。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宴会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点茶,盏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图象。

这便是古怪刁钻的分茶游戏。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变化的袅袅热气,经茶人臆想,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状若山水云雾,状若花鸟虫鱼,状若林荫草舍……称之为"水丹青"。据说僧人福全最擅此道,他甚至能将茶汤幻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盏,便得四句诗,并连贯成一首绝句。这位分茶能手颇有名气,常有施主请求他表演,以一饱眼福。福全骄矜自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这位僧人自视甚高,竟不把茶神陆羽往眼里瞧。社会风气如此,也难怪这位和尚自吹自擂。

宋代诗人咏分茶游戏的诗句有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最生动传神,诗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声,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显上人就是当时颇有造诣的"分茶艺术家",巧手击拂,竟在盏面形成这样的画面:高天行云,飘飘浮浮,游离不定;万木萧索,江影幻变,不可捉摸。倾瓶点茶,线条潇洒,盏面又如现狂草,字体雄健遒劲。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茶画",有如今之抽象画,却昙花一现;有如今之朦胧诗,却无法印成铅字。宋人游戏人生并不足取,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佩服。或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大气派,但丰富的想象力及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于前人。

分茶或许过于雅奥,在宋代并不普及。蔚为全社会风尚的是斗茶。

斗茶又叫"茗战"、"点茶"、"点试",是茶事中的"兢技项目"。主要比赛煎茶、点茶和击拂之后的效果: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面以鲜白为上,象白米粥冷凝成块后表面的形态和色泽为佳,称之为"冷粥面"。茶末在茶汤面分布均匀,形成"粥面粟纹";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汤花紧贴盏壁而散退叫"咬盏",不佳;汤在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的叫"云脚涣乱",亦不佳。两条标准以第二条为最重要。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谁水痕先出现便叫输了"一水"。苏东坡有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另有附加标准,是比较茶汤的色、香、味。色尚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次之。为了便于较色,茶盏流行色以黑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兔毫建盏。

描写斗茶的诗作如北宋晁冲之的"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一方面又欲罢不能而随波逐流,在《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写道:"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大文豪苏东坡倒乐此不疲,《西江月》一词吟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经苏东坡这么一美化,斗茶倒成颇有诗意的雅事。

斗茶源于前朝,兴于宋代,究其原因:一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达,丰裕的物质生活刺激了人们对茶艺的进一步探索,于是茶道社会化、大众化,并成为一门娱乐艺术。斗茶传入日本,日本僧人去其游戏人生的一面,赋予庄重严肃的主题。重新设计近乎罗嗦的程序,从而改造成今之日本茶道。在本书前面已论及。再者,宋代政治不重开放,而重"内修",治国的重心着眼于国门内之事。虽有外患内乱,大部分时间是"太平年月"。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安而忘危,连皇帝宋徽宗也有闲心著《大观茶论》,以品茶为乐,何况一般庶民百姓?所以,当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至浮浪歌儿、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

点送茶、分茶、斗茶在宋代兴盛,风光了二、三百年。宋亡于元,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虽未能取代中原的农业文化,但已如洪水猛兽在中原大地冲击扫荡一番。蒙古人也要饮茶,但那因为吃了牛羊肉片,要用熬煮得发苦的茶汁化食去腥膻,并不解茶道,对斗茶之类的游戏更不感冒。皇帝忽必烈不欣赏,茶道自然遭到冷落。到明朝烹茶由煎茶变成冲茶,斗茶之类游戏随之消逝。茶宴·茶话·茶会以上三者皆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的聚饮方式。茶宴源于魏晋,兴于唐代,重在宴请;茶话是品茗清谈,重在一个"谈"字,或叫"闲聊";茶会是以茶聚会,重在社交;茶话会是后二者的结合,今已风行全国,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斗茶,好茶可以这么斗出来!


对于斗茶来说,可能大家有听说过,但有真正见过的人比较少吧。一般情况下大家饮茶就是自己冲泡品饮,或者和别人一起冲泡品饮的吧。

斗茶,顾名思义,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当时任何一个阶级都热爱的一种雅玩,与烧香、挂画、插花并称为宋代的四艺。

斗茶是一种古代时期比较流行的休闲文化活动,最早是起源于福建的建州地区。在唐代时期人们将其称为茗战,到了宋代之后才将其取名为斗茶。在古时的斗茶中,等到新茶开始上市的时候,茶农茶商们就会聚在一起,对新茶的优劣进行一番品评排序。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据宋、明人的文献记载,斗茶一般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

斗茶品中的茶以新为贵,故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适合参斗。而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茶汤纯白,表明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够及时;色偏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二斗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宋代擅饮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加之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显得匀细,甚至可以紧咬盏沿,名曰咬盏。咬盏时间越久,茶汤与盏相接处就不易出水痕,而水痕出现最晚的,则为胜者。

「行茶令」

酒有酒令,茶自然也有茶令。茶令,是宋代兴盛斗茶的产物,而茶令的首创者当推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贫居青州专心治学时,每得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在一次煮茶品茗时,她突发奇想了一种与酒令大相径庭的茶令,即互考书经典故,一问一答,说中者可饮茶以示庆贺。

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李清照行茶令的典故,曰:被酒莫惊春睡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茶百戏」

茶百戏是斗茶中最为高深的,由于年代久远也没有传承者,因此至今也未揭其奥妙所在。只在文献里看到别使妙诀,使汤纹水脉成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意思是茶汤在盏内瞬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花鸟鱼虫、水墨图画,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几百年的光景逝去,宋代斗茶曾有的繁华盛况已飘散于轻扬的茶烟之中,那些古人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沾过的茶盏,依然让如今的茶文化爱好者如痴如醉。品茶无关于形式,更注重一种心境,可谓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斗茶胜负的决定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者则稍逊。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因此汤花的色泽也以鲜白为上,再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有些会举办斗茶的比赛。现在的斗茶比赛主要是为了给茶友们提供一个交流茶文化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中,茶友们不仅可以受到到茶香与茶文化,还能在交流中增加大家对于茶叶的辨别,储存等方面的能力。

品茶与喝茶


中国人饮茶,素有喝茶与品茶之分。

品茶与喝茶,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以满足人体水的生理需要。所以,喝茶重在数量,往往是急饮快咽地完成。

而品茶重在意境,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都喜欢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这种重在“精神”的饮茶方法,其妙趣难以言传,却可意会。却也正是这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妙趣,才形成了传承两千年的中国茶文化。

茶人饮茶,在观茶、闻香、浸泡、尝味的品茶过程中,获得美感,并引发各种联想。有的将茶比作美酒,“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有的将茶比作香花,“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有的将茶比作知音,“琴里知闻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有的将茶比作是嫦娥的灵药,“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有的于世无求,只求以茶相伴,“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乃是人们运用审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与欣赏,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

喝茶与品茶的区别


其实喝茶和品茶还是有区别的。喝茶可以将茶用来解渴,而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品茶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了。 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 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 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

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 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

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 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 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

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

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

“斗茶”情趣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斗茶”情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惹人眷爱。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属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那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宋代盛行斗茶,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因其色黑紫,故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建盏中又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咏此茶盏的名句。制作建盏,配方独特,窑变后会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除釉面呈现兔毫条纹的兔毫盏外,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它们最适宜斗茶。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关于本文《“斗茶”情趣》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品评茶的风俗—斗茶


斗茶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斗茶,又叫斗茗、茗战;斗茶始于唐朝,始创于的广东惠州,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臻上乘者为胜。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凑热闹,特别是当时在场欲购茶的顾客,更是一睹为快。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社会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画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早出与为负,晚出者为胜。

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温庭筠《采茶录》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却那样的默契、和谐和统一。

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本身、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谓之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干,碾成粉末,再用绢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五之煮》)。宋代点茶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泡出色味俱佳的茶汤。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在点茶前,必须用沸水冲洗杯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叫做燲盏。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应当指出的是,点茶既以茶粉为原料,那么,人们在饮用时必然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这与今天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

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宋代茶宴之风盛行,与最高统治者嗜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宋徽宗对茶颇有讲究,曾撰《大观茶论》二十篇,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中都有记载。如《延福宫曲宴记》写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当时,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浙江天目山东北峰径山(今浙江余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游胜地和著名茶区,山中的径山寺建于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品茗论经,磋谈佛理,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径山寺还举办鉴评茶叶质量的活动,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就是在这里创造的。

评比标准

首先是看茶

首先看茶叶的形状是否大小均匀,碎片及残缺占多少,其次看色泽是否合当时对此茶种类的要求,例如绿茶要求色至黛绿,不焦不碎,卷曲有度等等。

决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看茶具

第二是评茶具的优劣。茶具主要是茶壶和杯、茶盘,其质地分别以景德镇、佛山的瓷制品与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为主,还有一些银制及青石制、玉石制的壶、杯、盘。同一种瓷器,又从土质是否细幼,制作是否精致,样式是否新奇,有无创意(典雅与拙朴皆可),使用是否方便,色泽是否和谐等角度去评价,有的甚至带放大镜细心察看。

在茶具评选中,也经常评贮存茶叶的茶罐。当时主要有以竹、木、铜、锡、瓷制的茶罐,其中以锡制品最密实,不易漏空,最能保持茶叶的香甘与品质而被众人看好,称为贮罐的上品。

评水质与煮水火候

第三是评水质与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看似平常的水,在斗茶者眼中,却大有学问。评水一般以古人经验为基础,以自己口感为准绳。古人把水分为三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即泉水,清冽甘美,泡茶最相宜。但惠城这些不留名的品水家,并不照搬古人经验,而以实际口感为主。

闲来说斗茶


闲来心静,说说斗茶。古代斗茶,始于唐代,宋朝尤盛。什么是斗茶?就是用对决的方式来品评茶叶的质量。斗茶起源于福建建州茶乡(也有说起源于惠州茶乡,无妨),与这里出产贡茶有关。斗茶原本是民间自发进行的闲玩,即在新茶采制季节,三两茶农在一起,拿出自己的新茶,互相品评一番而已。初始时并没有什么特别规则和考究。建州茶乡的斗茶还有一项独特的作用今年斗品充官茶。也就是说,斗茶是为贡茶选优的,斗茶选出的优质茶,还要经北苑官焙加工之后,才能成为贡茶。建州北苑是宋代贡茶中心产地,上贡数量多,品质要求高。为了能将最好的茶品贡奉上去,斗茶便应运而生了。

中国宋代是一个讲究茶道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斗茶之风在当时非常盛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为我们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斗茶的情景,也留下了斗茶的翔实史料。南宋有一幅《斗浆图》(无名氏),斗浆在这里就是斗茶的意思。画面中,六个参与斗茶的人,每个人身旁都摆放着一套斗茶器具,茶瓶、茶碗放置在精美的竹器中,还有竹编容器用来装木炭。这幅画为我们留下难得的街头斗茶的图景,从中可以想见当时斗茶风气之盛。

从斗茶还要说到产自建州建窑的茶盏,也称建盏。茶盏是宋代斗茶必备的器物。建盏有油滴纹、兔毫纹等建窑窑变产生的奇特斑纹,最负盛名的是兔毛纹茶碗。碗的内壁上布满了细小兔毛纹,人们又叫它金线纹。茶碗在造型上很有特色,大口小底,碗身浅,形状好像翻过来的斗笠。人们习惯上把这种茶碗叫茶盏,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茶录》称:茶色白,宜黑盏。宋人崇尚白色茶汤,建盏为绀黑,颜色深,与茶汤的白色对照鲜明,所以最宜斗茶之用。黑釉建盏身价随斗茶而涨,后来也被列入贡品,但属于有令则贡、无令则止之类。

斗茶无固定场所,地点也没有限制,茶室、茶店、庭院、街头都可以进行。《斗浆图》所描绘和表现的就是叫卖小贩在街头斗茶的场景。最初的斗茶是品评茶的香气和香味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随着斗茶活动从茶乡逐渐传开,以至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斗茶的形式、内容、时间与参与者都发生了变化。时间上不再限于制作新茶季节,参与斗茶者也不再限于采茶制茶的茶农,斗茶内容也从评比茶叶品质的优劣转向侧重比拼点汤击拂技艺的高下了。评判标准也有变化,一比汤色,二看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宋代使用的茶仍然是蒸青团饼茶,饮茶方法以点茶为主,即先烤茶饼,将茶饼碾成细末,筛细,茶末放于碗中,倒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用茶筅大力搅拌,使茶末与水相融,以渐起泡沫为佳,汤色以纯白为上。汤花则以出现是否快,水痕露出是否慢来评定高下。

在宋朝,在点茶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分茶的技艺,又名汤戏、茶百戏或水丹青。许多茶道专家在运用茶筅击拂时,使得茶面泛起的泡沫幻化成不同的形状或者各种形象,看起来像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甚至幻化出文字来,从而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艺术美感。

传说,南宋大诗人陆游是位茶艺高手,他闲来无事,也玩分茶,以自娱自乐。还有东坡先生也爱斗茶,且身手不凡,他与高手蔡君漠比试,结果战成平手。

斗茶初始是以品评茶品的次第为主要目的的茶事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比技巧、斗输赢为主要内容的茶艺雅事,使其有了趣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内涵,终究成为中国古典茶艺的一朵奇葩。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460.html

上一篇:玫瑰花茶男士能不能喝?

下一篇:茉莉花茶的冲泡方法与技巧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