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愿得美人一顾首 品茶相对到白头

2021-08-1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愿得美人一顾首 品茶相对到白头”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愿得美人一顾首 品茶相对到白头”相关知识!

爱江山更爱美人。

喝茶的美人尤甚。青葱玉指轻拦杯身,氤氲的茶香柔柔地轻抚美人容颜,樱桃小口一张合,垂首轻抿,风华悄然绽放。

《武媚娘传奇》绿的衫,红的裙,美人轻倚花间,莹莹素手间一方碧,相视一笑,花草尽失色。

《甄嬛传》少女时期的甄嬛,就像手中的这杯清茶,粉嫩的指甲,素净的妆容,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兰花,含羞,含情。

《红楼梦》林妹妹喝茶就像她为人一样,小心细致,风华内敛,怪不得王熙凤要打趣她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作媳妇儿。如此佳人,总能让人心生怜惜,恨不得娶回家好好疼爱。

《新水浒传》这张图乃是李师师初见浪子燕青,被对方一曲琴声打动,眼波微沉,心内波澜,堪堪忘记了手中的热茶。

电影《赤壁》小乔泡得一手好茶,体态优雅,手法娴熟,引得曹操心生旁骛。

《倚天屠龙记》赵敏这一回首,眼中尽是算计,蒙古贵族的霸气和睥睨显露无疑,手中的茶就成了陪衬。

《圆月弯刀》青青手托茶杯,却不饮,心中忧思:丁鹏复仇之后,可还能放下名利,随自己归隐?

《神雕侠侣》赤练仙子李莫愁喝茶,谁敢惊扰,简直自寻死路!

《倾世皇妃》刘涛一身白衣,轻舀一勺泉水煮茶,此刻晨曦微露,如沐日华,身后开的灿烂的花朵也黯然失色。

《宫锁珠帘》这深宫中的女子,哪个不是心机深沉,满腹算计。哪怕是一杯茶的时间,也少不得心生邪念。

《云中歌》这一杯茶是喝,还是不喝?一杯清茶终究抵不上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的深情凝视。

《仙剑奇侠传三》这一杯茶喝得尽是挑逗,偏那喝茶之人清丽脱俗,无半分媚俗颜色,让人恨不得化身为那杯茶,隔空相对。

喝茶常有,佳人难得。愿得美人一顾首,品茶相对到白头。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有三得:得趣得神得味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

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洌,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

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

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

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你若愿等 茶不负你


茶苦,如生活。苦涩,有时清淡如绿茶,有时浓郁如普洱。茶的形成是磨练的积淀,在烈日下发芽开花,在骤雨中成长,在疼痛中被分离,在烈焰上焙制,终用沸水沏煮。经历重重苦,方能流香。

浮生不在,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还真是一件清静的事。

喝一杯茶是一种茶缘,在不同的地点品饮守候着不同的缘分。结缘,无论是结人缘,结茶缘,还是结佛缘,结法缘,都体现在一个“善”字上。

从“禅茶一味”角度而言,结缘者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茶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从茶人角度而言,缘分本就是一杯茶,生命伊始,茶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

在千千万万的人当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禅者和茶者。在千千万万年当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那也没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吃茶了吗?

一杯茶在手,人缘、茶缘、善缘、法缘、佛缘尽在其中。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世上好茶数不胜数,有些茶,你或许此生无份,有些茶你可能避而远之,由此便产生“好茶”、“坏茶”。然而,任何一种茶,都各有其佳处,茶无好坏,只有喜欢与不喜欢,适合与不适合。珍惜每一杯茶,与其相遇也是人生一茶缘。

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你若愿等,茶不负你。

举杯齐眉“饮茶是一人得幽,两人得趣的”


现在,谁都别想过举案齐眉的生活,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爱人都在唱:“再也不能那么过,再也不能那么活。”哪怕是知心爱人,若你还在这做美梦,所有的女同胞都会吐你一大脸。梁鸿大概是个“半边户”,他是端上了铁饭碗,他老婆却是务农,所以他可以摆姿态。他在大学里读研,回来还得锄禾日当午,他老婆地位低,所以得敬他,连看都不太敢看他:“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盛着饭,额头夹在腋窝里去了,像丫头一样,现在哪个婆娘愿意这么低眉?真心爱婆娘的,又有哪个老公愿意这么高高在上享用老婆的恭敬?

百有七岁的老人周有光与他爱人张允和都爱喝茶,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周老有时还喜欢喝咖啡,张老呢,更喜欢喝清茶。外面车如流水马如龙,人之脚板踏在水泥地,好像踏在烙铁上,脚脚惊跳,被生活所烙,我们是那么仓皇奔窜,脚不点地。而周老与张老呢,皤然白发,安坐西窗,一缕几缕阳光透过薄纱,斜照书页之侧,掉落于清茶之中,书影日影之下。两位老人说:来,再喝一杯;俄尔,又是:来,再抿一口。这是一种让人多么神往的生活啊。这种生活不叫做举案齐眉,周老说:古代夫妇举案齐眉,今天我们没有案了,就举杯齐眉吧。

今天有案呢?相信周老与张老也不会举案齐眉了吧,张老会“不敢于‘光’前仰视”?我相信,这两位老人碰杯,那杯子也肯定是齐沿的,即或是先干为敬,也不会将自己那杯子低爱人那杯子口沿“1.5公分”。

东坡兄与朝云是一对知心爱人。东坡兄有次从朝廷归来,挨了气,受了屈,腹胀如鼓,他来到自家院子里晒太阳,问他的丫鬟门客: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啊?有的答是智慧,有的答是韬略,有的答是诗书,东坡兄皆摇头,只有朝云知道里面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大笑,说只有朝云才是“心里人”。东坡兄与朝云多恩爱啊,可是,喝起茶来,东坡兄却对另一半挑三拣四了:“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大概东坡兄喜欢清茶,不喜欢加盐加姜,而其老妻呢,要给他加营养呢,吃盐长力,吃姜避邪,所以说,不是他老妻不知爱,而是东坡兄不知爱吧。东坡不知爱,一是他错解人意,二是呢,他好像不太与老妻一起剪烛西窗,你一口我一口,你一杯我一杯。东坡兄想过的是举案齐眉的生活,还不太习惯举杯齐眉。

倒是李清照与赵明诚,那样小资情调让人无限艳羡。月白风清,风动桂花影,李诗人喜欢与老公喝茶拍拖。赵明诚又不出去唱卡拉OK,又不出去打麻将玩三打哈,天天晚上陪爱人一起喝茶,这样的老公真是难得啊。他们夫妻俩晚上呆一块,没电视看,看电视的人,都把目光与精神投入到屏幕上去了,投入到别人的爱恨情仇上去了,身心都入人家的戏了,即或是爱人在侧,谁又能说爱人在一块?倒是李清照夫妻,李诗人的眼前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眼前是李清照,他俩中间只是一杯茶,所有的眼神与心思都可以投射到对方那里,不随别人的悲欢离合走神,那情形才是真恩爱。李清照喜欢出题目,答对了有奖,答错了要罚,他俩奖的与罚的都是茶。李清照问:阿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诗经》的哪一页啊。赵明诚就答,在某页某页。李清照说:错,罚一杯。赵明诚问:清清,“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是《玉台新咏》哪首诗里的?李清照答,是某首某首。赵明诚说:正确,加十分,奖一杯。

饮茶是一人得幽,两人得趣的。现在神仙已然无存,一人喝茶的,多半是被社会所弃的人了,再孤独的人也要死撑面子,拉几个朋友,即使单位上没有,邻里间没有,也要到网上去找一个,说自己朋友遍天下。两人喝茶得趣,是哪两人?是同性的,是知心,还是“天一人地一人我一人你一人”的两人?能够到知心这一层次的,少啊!异性两人喝茶呢?什么关系?在茶馆暧昧的灯光下,还是在西窗朦胧的月光下?在西窗朦胧的月光下,能够一起相对喝茶的,不是得趣,而是得福。男女在灯光下喝茶,得趣;夫妻在月光下喝茶,得福。幸福的生活总比趣味的生活要高许多档次。最少,我觉得李清照夫妇的生活比东坡两口子的生活更让人想做梦。

只是,我们常常能够得到许多趣味,却得不到些许幸福,或者说,我们大多喜欢追求趣味生活,放弃了许多幸福生活。有几个,愿意与爱人白天与晚上都在一起?愿意一起喝早茶,一起喝午茶?愿意寒夜客不来,夫妻茶当酒?把日子给爱人,不给别人,这样的爱,哪里去找啊?现在有几人愿意这样过?

周有光先生与张允和先生,是愿意的,他俩愿意把岁月消磨在爱人身上,他俩愿意把爱情泡在红茶绿茶里面,所以,幸福对他俩特别眷顾,岁月的影卷也愿意为他俩加放几场,张允和先生九十三岁才驾鹤西去,周有光先生一〇七岁了,现在还在那里一人喝茶,超然入神。天天与爱人一起吃饭,可以活到八十八岁的米寿,而天天与爱人举杯齐眉喝茶的呢,像周老,可以比茶寿活得更高吧。

顾渚茶园新貌


宜兴古名荆溪,唐时叫阳羡,至宋时才改为宜兴。唐时,附近顾渚山所产的紫徇茶,因陆羽之品评,御史大夫李栖筠的进贡而成贡茶后,造成市镇的繁荣。明时,因散茶的流行,出现了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小壶,更使宜兴的声名,继贡茶之后再度鹊起,这是任何地方所未曾有的。

宜兴产土,质地细腻坚致,烧出来的器物为其他陶窑所不及,不但用在制壶,其他如瓦罐、花瓶、器皿、人物花鸟,无不具备,而且颜色五彩缤纷,有红、紫、白、和多种,由于器物之著名,传说附会即生,清代文人吴千在《阳羡名陶录》中就曾述说宜兴土的发现,是由于云游四方和尚的指引,才挖掘而发现,做成之壶,也因而极珍贵。

陶器与茶事的结合。宜兴制壶,应不止起于明朝正德年,而以白正德年后才大盛比较合理,任何文化之形成,都是经过长久浸淫而不是成于传说或一夜之间。只不过至明时,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壶泡之流行,以及文造,才开创其不朽的地位。

根据明人周伯高对宜兴砂壶的考证心得,说宜兴壶的珍贵,不仅在于制造,更在其原料。塑壶之土,并不是山坡山麓,俯拾可得,而必须如挖煤矿般,深入山腹或地底。从香港艺术节所展示的宜兴陶的资料显示,挖泥之车以及满身泥土的挖泥工人,印证其所言不虚;陶土挖出,静置,才能制造。然而泥的探测技巧,泥的储量多寡,工人挖掘的辛苦,已为壶器奠定了名贵的基础。

文人雅士寄情于壶。宜兴壶的制造,系用捏筑或片接的传统技艺。所造之器物,厚薄、高低,均能随心所欲,所以不管是名器的模仿、雅物的塑就,都达臻境。由先天质地配合后天的技术,更由于文人雅士之参与,在壶身铭诗刻词,指定形式,或创新格局,使宜兴制陶成为名公巨子、骚人墨客重资收购的对象。其与一般玩器最大不同之处,更在于与茶结合,融入生活,成为实用兼寄情之器具,是任何其他不动声色的器具无法望其项背的。

也许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宜兴壶的身世才会形成传说,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考据。根据最普遍的说法,第一个宜兴砂壶是一位金沙寺老僧人所研制,以后有供春者,是明四川参政吴卧山之家僮,随侍主人至金沙寺读书,因而学习老僧技艺,融入自己心得,作品供春壶,传世不多,万金难求。

自供春开山后,时大彬继其衣钵,以后名家辈出,各有特色,四大天王、三大国物等,都是在陶艺有特殊成就,后人给予的尊称,其作品形制的演变,依专家的研究,舍去草创期不说大略可分成四期。

第一期的代表人物为时大彬、李仲芳及徐友泉。时间大约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时大彬是将大壶及高身壶改为小壶的第一人。徐友泉则以善于临摹实物而闻名。世所闻名的孟臣,是这一时期末才成名的。此一时期之制壶以节纹为特点。

第二期约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这一期之艺术家,以陈鸣远最著名,自然形成其制作主流。后来因为外表流行釉彩、贴画,所以都以几何形之方、圆为时尚。在本期末,小现了逸公壶,与孟臣遥相抗礼。孟臣浑机精巧,逸公则以工巧见长,浑机不足。

第三期包括了十九世纪,其特色是文人与陶工相结合。陈曼生身为领导潮流者,以铭刻为时尚,尤以几何形之变化在此时期最多,始以“思亭壶”的出现,非常独特。

第四期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宜兴壶这时期大量生产,精品渐少,直至二十世纪初宜兴壶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后,才再刺激生产,流行复古。

从宜兴壶之回春,中国茶具的精美,世上无与伦比。假如自金沙僧后迄今,其间不遭外人侵略,不囊括战火频繁的摧残,中国的茶具,由祖先们的使用珍藏,流传至今,数量必定不少。据说传言中的精品,在外国的博物馆中收藏极多,而国内却无法目睹。对于宜兴陶器的爱好者,这是极痛心的事情。

徽州茶人小传:罗愿


罗愿(1136-1184)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人。乾道二年进士,宋代著名史志学家。罗愿是南宋议和派代表人物罗汝楫的儿子,他崇尚秦汉古雅风尚,为文髙雅精炼,精洁醇雅,风骨俱佳,朱熹评价他是有经有纬,骨实意丰。罗愿编著的《新安志》是现存徽州乃至安徽省唯一的一部宋代志书,历史价值很高。同样,志书中关于徽州茶叶的生产、品类、贸易以及税赋的记载;不仅是研究徽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徽茶文化的宝贵文献。

罗愿在《新安志货贿》中记载: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八种。其散茶号茗茶。这不仅介绍了徽州茶叶的种类,也印证了宋代《贡茶录》中: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出自徽州的记载。而贡茶则是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的实物税。

茶税自唐开始,至宋则改称茶课,是一种以实物或货币纳税的制度。而榷茶就是茶叶专卖,其真正实施是在宋代。当时的朝廷规定,茶农产茶不得私自出售,茶商也不得擅自买卖,所有茶叶交易都要经过山场务或榷货务(宋官署名)。而随着榷茶制度的不断变更,朝廷最终在宋太平兴国年间,于全国各地产茶区设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处榷货务和十三处山场务,负责对茶实行专卖。而徽州茶叶的榷茶办理,主要是在榷货务的真州(今江苏仪征)和无为军(今安徽巢县、庐江、无为)。罗愿在《新安志茶课》中则是详细列出了在榷货务真州、无为军卖茶场交易的情况,如真州务卖歙茶,有胜金、嫩桑、华英、运合、来泉、先春、仙芝以及不及号等茶类;而在无为军务卖先春、来泉、嫩桑等茶叶。从而使后人清楚的了解南宋时期徽茶产、购、运、销各个环节及茶课的具体管理方式及实施情况。其时,徽州茶区产茶的规模较唐代有所减少,但仍是产茶大区和贸易大区;然茶叶赋税却是种类繁多,数目很大。而罗愿所记载的徽州各种茶类、数量、价格以及商贩自卖茶叶折税等茶课事项,使后人对南宋时期茶农的沉重负担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徽茶贸易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罗愿还在《新安志卷三山阜》中记载:凤凰山在歙北十五里旧产茶,岁采制不过三、二斤,熙宁中丘寺丞名之曰甘白香。罗愿于南宋淳熙三年记载的这种甘白香茶,是当时的一种十分时髦的蒸青散茶,它也是今天依然时尚的黄山白茶。这不仅说明了宋代徽州茶类品种的丰富,也证明了黄山白茶问世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罗愿在《尔雅翼》(卷十二)《茶》中,关于槚、荼、茶三字关系的解释,似乎是古代茶的一种广义概念。然在今天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对于茗茶的解释却是引用了罗愿的诠释。由此可见,罗愿给予茗茶的定义是得到了茶学专家认可的。

在饮茶之风盛行的宋代,罗愿在仕途奔波、繁忙之余,也为故乡留下了一首《茶岩》诗:岩下才经昨夜雨,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这应该是宋代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

一盏茶泡到无味


想了解《一盏茶泡到无味》知识吗,丰富的《一盏茶泡到无味》内容等你来看!

若说到茶,大多数人承认自己不懂茶,却甚少人觉得自己不会喝茶。在以茶待客上,我们有一半的机会是客人,一半的机缘是泡茶者。那么,一泡茶该饮到何种程度才能倒掉?

在饮茶文化上,我们通常将“新客来、备新茶”作为一种礼貌。可在现实中,不免体现出了一种浪费。其实,若是一个人饮茶,或者来者是相知、相熟的好友,大可不必如此的“铺张浪费”。将一盏茶泡到无味,是本人的饮茶主张。古人有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一生的荣华富贵并不是老天能够左右的,就如杯中的茶水,个中的滋味随人而异。有些人执着于茶叶的味道,铁观音的兰花香、武夷茶的岩味道、红茶的果香味,执着于茶叶的味道,却忽略了喝茶的真正感受,从而一无所得。

我们常说,前因后果。无论何事,做好当下,便是为以后的路设下铺垫。许多事情不必太过在意,不必为其伤透脑筋。社会上的风言风语,周遭的评头论足,前路的坎坎坷坷,将它们看淡的,就会发现,其实,所谓的难事,也不会那么难,所谓的名利,只不过是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寻一段时光,沐一缕阳光,泡上一盏乌龙茶,一遍一遍,一杯一杯,由浓转淡,心已无戚戚之事,心已无需外界的“光环”来让自己闪亮,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光芒,无味中却满足。

关于本文《一盏茶泡到无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顾渚问茶


虽然也是在江南,但在我小时候的心中,长兴似乎是一个工业城市。那时,长兴水泥是我对这个太湖之滨城市的唯一印象。而初到长兴,深入乡间,竟发觉这是一场与茶、与茶圣、与茶村顾渚的不期而遇。

湖州长兴水口乡顾渚村,一个在中国茶叶史上注定留下里程碑式名字的小村:唐朝的某一个春天,当时的浪子、如今的茶圣陆羽短褐藤履,寻茶觅泉,云游至此。他惊叹于此处紫色呈笋芽状的野茶奇香和附近金沙泉的甘醇,于是隐居在苕溪之浜,潜心制茶研学,并写就了中国茶叶史上首部旷世巨作《茶经》。

他如此评介这里的茶叶:“浙西(茶叶)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顾渚山中。”他把顾渚的紫笋茶当作了好茶的标准:“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经他的力荐,紫笋茶入贡,长城(即长兴)“诸乡茶芽皆置焙于顾渚”,唐代第一家皇家贡茶院由此设立,这也让长兴成为大唐的茶都。从此,紫笋茶每岁进奉。当时的人们用龙袱包上拳头大小的紫笋茶饼,银瓶盛好清冽的金沙泉水,经太湖水路急贡长安,续贡五朝长达1125年。

陆羽对顾渚这一方水土的喜好是溢于言表的,也是不顾一切地,而顾渚竟也有魔力让他从此与这片土地难舍难离,最后竟终老于湖州了。

在我的心中,陆羽的人生是一场“不知何来,不知何往”的纷杂人生,作为浪子,应该不会在任何地方作长久的停留。出生后,他即被父母抛弃,连他的名字也是当时收留他的老和尚以《易经》占得“渐”卦而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陆羽本是世上无根之人。

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在青灯黄卷、梵音钟声中识文字、念佛经;他甚至离开寺庙,到一个戏班学演戏,混迹于江湖成了一名“名伶”;成年后,他从故乡湖北天门至江苏、浙江、江西、岭南一路游历,一生未仕。这种经历注定他是个游子,也成就了杂家。学问不囿一业,涉猎广泛,在诗学、音韵学、书法、史学、方志、地理学诸方面,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然而最终,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是湖州长兴的顾渚,让他的人生沉静了下来,最终成就了后世眼中的“茶圣”之名。

也许我们能从陆羽的自传中寻得他为何停下奔波脚步最终终老他乡的“一鳞半爪”。他曾这样写道:“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不错,除了这里的好茶好山好水,陆羽更寻得了自己人生的同道,他可以潜心闭关而学,也可以与同道品茗、欢宴终日,这是何等收放自如的快意人生!

在这些陆羽的同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为茶僧、诗僧的皎然。皎然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当年,陆羽从南京栖霞山来到苕溪(湖州),就与皎然结为了忘年之交。曾有一种说法,中国茶业、茶学之祖是陆羽,然而茶道之祖应是高僧皎然,他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唐代“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毫不夸张地说,他与陆羽一起就像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两座一水分流并峙的高峰,没有皎然,也许也不会有陆羽。

皎然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茶诗”,诸如《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顾渚行寄裴方舟》、《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这其中很多内容与陆羽交集。最著名的就是《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精致的小诗虽然不着一个茶字,但洋溢着浓浓的“不若吃茶去”的禅宗意境,而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以及两人相契之根由也跃然纸面了。

不独于皎然,陆羽还在这里遇到了颜真卿,这位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大历九年春,不得志的湖州刺史颜真卿和陆羽、皎然、李萼、裴修等十数名士,应长兴县丞潘述之邀,会集于县城西南十五里阆山之南竹山寺潘子读书堂,作诗连句,由颜真卿书就《竹山连句帖》,成就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或许正是在这种与同道的惺惺相惜之中,游子陆羽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才下定决心把顾渚作为人生一个最重要的栖息地,把茶学作为自己一生用力的方向。他在湖州建起了苕溪草堂和青塘别业两处住所,潜心于写作《茶经》。离奇身世和多年漂泊,让他感怀尘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而小小的一片茶叶,却是南方的嘉木,纯净而高雅,更是他恬淡人生的向往和寄托。尽管他还不时惦记着湖北天门的故乡,也写下了“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样恋乡以明心志的诗句,但谁又能说,此时茶色葱茏的顾渚不是他的第二故乡呢?在精神上,我觉得,于陆羽而言,顾渚较之天门更有一种人生终极的归属感。

公元804年冬,陆羽逝于湖州杼山,享年七十一岁。而47年后的公元851年,有“小李杜”之称的诗人杜牧被贬湖州刺史,他带着全家来到顾渚督茶修贡。面对绵延的茶山水色,他写下这样的诗句:“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这位好酒的失意诗人,在茶山上却见到了酒旗;而这双回头的鸳鸯,或许就是茶人陆羽的灵魂面对茶村顾渚的恋恋不舍!

如今的陆渚,紫笋茶仍在,但已不再是当年贡饼的模样,只能泡而不能煮了,而附近的金沙泉却依然泉涌不息。这里已是现代都市人的第二故乡。每逢节假日,被称为“小上海”的水口顾渚一带云集着来自长三角一带五、六万的休闲人流———他们来问陆羽的茶,也喝一下杜牧的酒,在农家乐里放松疲惫的身心,在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长久地居住下来,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来顾渚问茶吧,这是顾渚未来的“长兴”之道,更是芸芸众生追寻如茶一般纯净人生的希望。

紫砂一陶韵江湖 品顾茶景赏金舟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视礼节,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在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当中以明代景德镇烧制的紫砂壶和宜兴紫砂壶闻名世界。

紫砂壶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古来名壶,从明正德年间紫砂壶问世以来,工艺名家辈出,近代的紫砂大师顾景舟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

小顾人称顾老,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有著名的七大艺人之一,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息,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80年代在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一百万元,广受海内外收藏家争相购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顾老在其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并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加之读书很多,因此出手不凡。20世纪三十年代,他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聘请,仿古做陶,得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每遇前人名作,他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经过多年磨炼,他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抗日战争期间,窑场一片萧条,他甘守清贫,潜心研究紫砂壶的造型及成型技法,制壶艺术进入了成熟期。抗战胜利后,他与上海画家吴湖帆、江寒汀交往甚密,一起切磋陶艺。

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说法由来已久,证明紫砂壶的珍贵。此件顾景舟款紫砂素面壶造型语言极强、气韵生动,对壶肩、颈、腹、脚、顶的权衡比例严谨推敲、而骨肉均匀;整体挺拔端庄,壶盖吻合圆刨精致。壶底脚向上对应有致,壶钮与壶体称势适体秀雅。壶泥,色泽纯正嫣红透亮、砂粒隐现。视觉上合理有趣有亮点,形神兼。顾景舟作为国内紫砂壶泰斗,其壶市场价值连年看涨,极具投资收藏价值。

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1988年4月,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广州百鸿艺术市场部杨经理介绍此藏品是说道:他毕生致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练制壶技艺,蕴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让紫砂壶带成为收藏焦点。

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是中国壶艺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画家亚明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人们普遍认为,顾景舟是近代以来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堪与明代的时大彬媲美,因此称他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152.html

上一篇:如何分辨普洱熟茶的好坏?

下一篇:茶馆林立,酒肆栉比的宋代饮茶盛世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