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代茶叶的加工

2021-03-22
茶叶的品类,犹如考古出土的器物一样,是反映和推断过去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一种指示性信据。不论古代何时,只要知道那时有哪种 或哪些茶类,即使没有其他文字记述,我们也能大致推测出当时茶叶制作和技术的若干情况。所以,有关古代茶类资料的发掘、整理,对于研究我国茶业特别是茶叶加工制造的历史,具有一定的钩沉、补苴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茶史资料中对上古茶事、茶类记述的缺乏和语焉不详的原因,所以,我们对我国茶类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直到现在还是一片模糊,几乎无人触动。为了促进对我国制茶和茶类历史的研究,本文冀图就目前流传的对我国茶类发展的若干看法,结合笔者的粗浅研究,发表一点一孔之见,以期能引起茶业界、农史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对拙文的补正。

(一)饼茶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茶类

我国茶业起源于史前巴蜀。据考证,自秦人取蜀以后,茶的饮用 和栽培,才在全国逐步传播开来。可能正是这一原因,所以我国茶的 发现利用虽早,但记述很迟,有关制茶和茶类的记述更迟。据查,在我国现存的史籍中,关于茶类的最早记载,初见于三国 《广雅》。其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芼之。”①这条记载,本 身讲得十分清楚:时间,由成书年代指明,系三国后期;地点,文中讲定,只是荆巴;内容,主要反映上述时间、地点所风尚的一种饼茶饮用方法。但是,或许因为这是我国茶类的第一条记载,后来有人就误以为这也即我国最早的茶类了。如谢肇在《五杂俎》中就称:“古人造茶,多舂令细末而蒸之……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②也就是说,古人制造的茶叶,都是舂细蒸压的饼茶或团茶;现在这样经过揉 捻烘制的茶叶。则起始于明朝。简单来分,就是以明朝为线,明以前生产的是团茶或饼茶,明以后生产的主要是散茶。这种我国茶类发展的“二阶段说”,由明清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在近出的有些文章中,也引之为不易之论。

把饼茶说成是我国明朝以前的最早茶类,这显然是不对的。《广雅》所记,的确是我国文献中早见的一种茶类,但是,最早的茶类记 载,不等于就是最早的茶类。另外,就具体内容来说,《广雅》的记载,讲的只是三国时荆巴所流行的一种茶类和这种茶类的饮法,没有表明是唯一的茶类,更不包括三国以前和荆巴以外的茶叶制造情况。因此,由《广雅》这条史料提出饼茶是我国最早茶类的说法,实在是不符逻辑也不能成立的。

再从茶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饼茶也不是和不应是我国最早的茶类。因为,茶的加工制造,和其他生产技术一样,也经历有 一个从无到有、由原始到精细的发展过程。饼茶属于紧压茶类,其蒸、舂、压、焙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本身,就说明它并不是原始茶类, 当然就更谈不上是什么最早的茶类了。我国史籍和民族学有关材料所揭示的茶类发生和最初发展的情况,大致是这样:茶叶的制造,颖脱 于对茶的加工。但是,茶叶的加工,并不是和茶叶的饮用伴生的,而是在茶叶饮用的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如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杨华这里记述的虽是两晋、南北朝时江南某些地区最初饮茶时的情况,但其中多少也反映了人类发明和最早饮茶时的某些规律。如文中说的 “吴人采其叶煮”,即反映人类开始饮茶或未谙茶的加工以前,其饮用的茶叶,采用的只能是野生茶树鲜叶。这一点,我们从鄂伦春人的 生活中,也能得到某种证明。鄂伦春人居住在我国东北的高纬度地带,那里是没有茶树资源分布的,但他们也有一种饮“茶”的习惯。不过,他们饮用的不是茶叶,而是野生的“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他们饮用这些叶子,就是全然不经加工的鲜叶。所以,由此来推,我们古代巴人开始饮用茶叶时,大致也是不懂得加工的。随着饮用茶树鲜叶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嗜好,人们在经常的饮用中发现和为了克服茶树鲜叶的青苦气味,于是产生了对茶的简单加工。如我国云南傣族、佤族今天所保留的“烧茶”习俗,或许就是远古茶的原始加工的一种遗俗。傣族、佤族的所谓“烧茶”,也即把茶树上采摘的一芽五六叶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烧烤到叶色焦黄,然后再投入壶中煎饮。烧茶这种原始加工,其发明并不须要人们作什么特意的创造,而完全是原始生活常识内的事情和有现成经验可循的。如所共知,早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阶段,人们就有了熟食的习惯。而且他们懂得,把一些兽肉和块根放在火上烤食,不但能够减轻腥膻和土气,并且有助于提高这些食物香味。为了降低茶叶的苦涩和青气,当时人们知道和习惯的处理方法,当然也就是烧烤。

所以,一般认为,现在我们某些兄弟民族所保存的“烧茶”习俗,很可能就是原始时期所采用的一种最早的茶叶加工方法。

“烧茶”是现摘、现烧、现饮的一种加工方法,它加工的茶叶,不参加贮存。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它不带生产的性质,也就不构 成茶类。但是,尽管这样,烧茶作为制茶和茶类出现之前的最早加工,以及由它后来衍生出来茶的杀青工艺,其在制茶和茶类发展史上,还是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真正的茶叶生产和茶类,是伴随着茶叶的储备一起产生的。茶叶的收贮备用,从知识和技术上说,也是原始时就 有成熟的经验可循的。因为在原始采集特别在前农业阶段,人们所掌握的植物知识,就达到了使自己的采集成为一种有规则的贮备活动。也以鄂伦春人的采集为例,他们的采集是有明显的季节性的。如他们在春夏多采集植物的嫩芽、枝叶,夏天则采集枝叶和花,秋后便专门采集植物的果实和挖掘块根、块茎①。鄂伦春人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游猎经济,采集大多是妇女和孩子的事情,但他们也已有贮存采集食物的习惯。如他们在深山老林游猎时,往往在山野和树上构有“简易仓库”,将吃剩的兽肉和野菜曝晒或风干为“肉干、菜干”,存放在“仓库”中以备回程时取食。所以,从这一史实来看,居住在我国南方嗜茶的原始民族或部落,只要他们生活中出现了储备茶叶的需要,他们的采集知识和收藏食物的经验,是不难使他们由茶的简单加工转变为贮藏加工的。

茶叶的最早收贮方法,和由这种方法生产的最早茶类,很可能就是利用日晒致干的“干茶”。因为晒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经常 的实践,也是古人干藏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以民族学材料为例,如我国贵州苗族过去采集的食品,有些即“经过晒干后收藏”的。如他们采集蕨类和野百合的根茎,就是把挖到的块根、块茎,先洗净放在木槽和木臼中舂烂,然后放到水里浸漂,滤去渣滓,最后再把沉淀的淀粉晒干收贮。曝晒收贮,不只是低纬度居民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就是在生活在阳光微弱的高寒地带的原始民族,如爱斯基摩人,他们收贮的鱼干,基本上也就沿用晒干的办法,所以,现在我们不敢说原始收贮的茶叶都是晒干的,但至少可以说晒茶是原始茶叶生产的一种主要和最早方法。

原始晒制的干茶,是我国最早产生的茶类之一。但挑剔地说,它还只是一种简单加工的而不是制造的茶类。因为它除了翻晒以外,不 分也分不出其他工艺。所以,最初的茶叶制造,是从复合不同的原始加工方法开始的。如我们前面说到的“烧茶”这种“杀青”工艺的原形,把它和晒茶这二种原始加工方法结合起来,即将鲜叶先在火上略烧一下,然后再把它摊晒致干,那么,就正式形成了“晒青”的制造工艺。用烧烤杀青或日晒致干,一是比较费事,二来受到天时的限制,后来随着对茶的大量需要,人们在原始晒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明了锅炒、甑蒸和烘焙等专门的茶叶杀青、干燥方法,这样也就产生 了蒸青、炒青、烘青等一类制茶工艺和茶类;从而也形成在饼茶出现之前,先有一个多种原始散茶并存的发展阶段。

关于在饼茶之前,先有一段多种原始散茶并存的阶段的结论,这我们从唐朝民族志的有关材料中,也能得到某些说明。如《蛮书》载 :“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①这里讲到的“蒙舍”人,是当时居住在云南的一种少数民族。所谓“散收,无采造法”,也即是指与饼茶相较而言的散茶。

现在再回头讲一下饼茶。过去有人据《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 ”,称“饼茶出现于三国和晋”。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众所周知, 我国茶业起源于古代巴蜀,湖北、湖南茶的饮用和生产,是由巴蜀下传而来的;关于饼茶的起源,当然也在巴蜀。三国的时间不长,既然三国时今湖北和湖南与四川东部一样,饼茶已流行为大家风尚的一种主要茶类,反映其创始和在巴蜀传播的历史,至少应当是汉以前的事情。

我们说饼茶产生于秦汉以前,这从利用现成的经验和知识来说,也不超出历史的允许。如果说茶叶的原始加工是原始人类食品加工成 法的沿用,那么,饼茶的制作,同样脱源于食饼蒸制的经验。我国各地出土的史前和先秦的陶甑很多,甑自然主要用于蒸饼或蒸馍的。从民族学来看,饼食的历史还应早于甑釜的出现。如云南独龙族、纳西族过去烙饼,即利用一种圆盘形的石板架在火塘上烘烤的。至于鄂伦春人就更简单了,他们出猎时将面粉拍制成饼后,放在热灰中烤熟就 吃。所以,从人类饼食的悠远历史来看,我国古人在秦汉以前把茶叶仿制成饼,这在经验和技术上,也是不怎么困难的。因此,笔者毫无疑义地认为,饼茶大致是秦汉以前在原始散茶的工艺基础上,仿效饼食制作的某些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茶类。

小编推荐

茶叶加工过程


「毛茶」,必须经过「精制」

过程 (一) 筛分

精制包括「筛分」,将茶「筛分」成大小不同的等堆;

过程 (二) 剪切

「剪切」,太大的切小;

过程 (三) 拔梗

「拔梗」,将茶枝挑出;

过程 (四) 整形

「整形」,使外形更符合要求;

过程 (五) 覆火

「覆火」,再次干燥;

过程 (六) 风选

「风选」,用风把细末、粗片、杂物吹离。

过程 (七) 回潮、再次覆火

初次干燥制成的茶,茶性未能稳定,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如十天左右)的存放,并利用这段时间从事「精制」,让茶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即所谓的回潮),随后再次覆火,茶性才会稳定下来,所以说精制不只是美容而已。

过程 (八) 熏花

茶已制成,但为使其多样化,可以从事些「加工」。先说「熏花」:如果您想让制成的茶多一份其它的香气,如茉莉花香,那就采些新鲜的茉莉花与制成的茶拌在一起,茶很会吸收别的气味,经过八小时左右,就会吸足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但同时也受了潮,所以要再覆火一次。熏花只是将花与茶拌在一起,无需加温。

过程 (九) 烘焙

制成的茶如果想让它有股「火香」,那就拿来从事「烘焙」,这是加工的第二种类型,就像烤面包一样地用「高温」来烘烤,焙得愈重,我们就说它愈「熟」,否则就说它「生」。所谓焙得重,是指焙的时间长或温度高,或两者兼具。

怎么知道茶的「焙火」是「熟」还是「生」呢?这可以从茶干与茶汤颜色的「亮度」得知。焙火愈重,颜色愈暗,焙火愈轻,颜色愈亮。我们前面也曾说过:发酵愈重,颜色愈红,现在说的是「焙火」,焙火愈重,颜色愈深。所以看一杯茶的红绿程度可以知其发酵,看一杯茶的明暗程度可以知其焙火。

焙火重的茶,喝来感觉比较温暖;焙火轻的茶,喝来感觉比较生冷,所以如果您觉得自己的身体最近比较「寒」,那就喝比较「熟」的茶;如果觉得比较「燥」,就喝比较「生」的茶。

从欣赏的角度上,焙火轻的茶偏重在「茶香」的享用,焙火重的茶,偏重在「茶味」的享用。

茶叶加工机械的维修


随着名优茶生产的迅速发展,茶叶加工机械在广大茶区得到普及使用。在每年茶季结束后,要认真做好各类茶叶加工机械的年终保养和维护,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机械本身效益的发挥、寿命的长短以及来年茶叶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茶叶滚筒杀青机的保养与维修

滚筒杀青机适用于各种绿茶的连续杀青作业,常用的有30型和40型两种,热源形式有煤或柴式和电热式。它是茶叶加工中最常用的机械。其保养和维修要点如下:

1、更换蜗轮蜗杆减速箱内的润滑油,润滑油可选用10号、20号或30号机油。

2、清除所有摩擦面上的污垢,尤其是对链条和链轮要进行清洗,重新加注润滑油。

3、链条若过松,可先采取去掉几节的方法进行调整,若已严重拉长,则应更换。调整和更换链条时应注意:链条接头处弹簧卡片的安装方向应与链条的运转方向一致,以免运行时产生冲击、跳动,甚至碰撞脱落。

4、对所有滚动轴承进行拆洗,并加注新的润滑脂,可采用钙钠基润滑脂。

5、检查炉灶是否漏烟,若发现漏烟,应对滚筒挡烟圈、炉灶和烟囱等进行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和更换。电热机型应检查电热管有无损坏,有损坏的应予更换。

6、各部件修复后进行全机组装,开机运转,观察机器运转是否正常。适当加热滚筒,并投入少量炒茶专用油,使其熔化覆盖筒体内表面,然后切断所有电源。必要时可对机器外表补喷油漆,干燥后用塑料纸覆盖,置干燥场所保存。

二、茶叶揉捻机的保养与维修

揉捻机是茶叶加工中结构比较成熟的机械,常用的型号有25型、30型和35型等,加压形式有重锤式和单柱丝杆两种。

揉捻机靠三角皮带传递动力,在年终保养时,最好更换新带,以保证来年的正常运转。选用的三角皮带,其长度和型号应参照使用说明书。皮带截面型号应与轮槽型号一致,以保证三角皮带截面在轮槽中的正确位置。新装的三角皮带外缘可略高于轮缘。新皮带装上或在以后的运转中,其张紧度应保持适当,过紧则皮带易损坏、轴承易发热,过松则会造成传动时皮带打滑。一般情况下,三角皮带的张紧度以大拇指能按下15毫米左右为宜。

该机械减速箱和轴承的保养可参考滚筒杀青机的保养。

三、茶叶自动烘干机的保养与维修

自动烘干机是茶叶加工中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有总摊面积为1平方米和3平方米等规格,大部分采用网带式结构,单独设金属热风炉提供热风。

当发现烘网有损坏时,应及时更换。更换方法为:先将该层烘网主传动端链轮卸下,操作者面向机器,在机器左侧将该层烘网主、被动轴端端盖上的螺栓拧下,抽出主、被动轴部件,打开观察门,将烘网链条取出箱体,换上新烘网时,注意每间隔6-8根托网辊用不锈钢丝将烘网与托网辊绕拧紧固,然后按上述相反步骤安装调试。注意在以被动轴两端的调距座调整烘网链条张紧度时,链条不可过紧或过松,并且左右两根链条张紧度必须保持一致。

另外,还应检查与自动烘干机配套使用的热风炉各部件,如炉膛、炉栅、烟囱、内壁以及热风管道接头等处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修复或更换。

该机减速箱、轴承、链条的保养同上述。

四、茶叶多功能炒制机的保养和维修

炒制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茶叶加工中应用的一种新型机械,它被用于扁茶加工中的杀青、理条、压扁造型以及针形茶、毛峰茶加工的理条工序等。

谈谈我国茶叶的加工


近年来由于茶叶产大于销,茶区和销区的厂商推出了现炒现买促销手段,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这种商业促销的手段,确实给北方的消费者一些制茶的感性知识,但也误导了北方人认为茶叶加工很简单。真正的茶叶加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一套复杂而精湛的加工工艺和多而先进的制茶机具。并非街头、茶店门前放一个铁锅就可做出好茶的。为了使销区的广大消费者对茶叶加工,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现将我国茶叶加工简介如下:

1、红茶 是全发酵茶,成茶红汤红叶,所以叫红茶。红茶加工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大工序。萎凋要7-8小时,揉捻、干燥要4小时。红茶根据外形不同分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红碎茶。

2、乌龙茶 是半发酵茶,一片叶子部分发酵,部分不发酵,所以叫半发酵茶,成茶既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醇郁。汤色金黄明亮。鲜叶经过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包揉(闽北乌龙不包揉)、烘干等工序。乌龙茶根据加工方法和品质特点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

乌龙茶加工全程约需13个小时,其中萎凋1一1.5小时,做青7-8小时,杀青6-12分钟,揉捻半小时,烘干40分钟。

3、黑茶 黑茶是紧压茶的原料茶,它不是一种商品茶,一般不能直接饮用。一般比较粗老。加工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它是非酶性氧化的后发酵茶。加工全程约22小时,其中渥堆发酵就需20小时。

黑茶又根据加工的方法和茶叶品质不同分为湖北老青茶(主要是青砖茶原料)、湖南黑茶(主要茯砖茶原料)、四川边茶(主要作康砖原料)、滇桂黑茶(主要作饼茶、沱茶、普洱、六堡茶等)。

4、黄茶 是我国的一种特种茶,它是微发酵茶。也是非酶性微发酵茶。加工要经过杀青、揉捻、闷黄(也叫渥堆)、干燥等工序。它同绿茶所不同的是在杀育后加了一道闷黄工序,所以成茶黄汤黄叶,滋味比绿茶醇和。加工全过程约需60多小时。主要是闷黄时间长。君山银针是黄茶中的珍品。

5、白茶 产量很少,主要产在闽北。它是一种特种茶,加工既不炒,也不揉,只是晾晒和烘干。萎凋(晾晒)时间约70小时,它是一种酶性慢发酵茶,成茶白叶开展略卷,汤色微黄,香气滋昧淡雅,耐冲泡。白牡丹是白茶中珍品。以上是我国初制加工上的六大茶类,它是根据加工方法和成茶的品质特点划分的,也是根据发酵程度,即色变程度而分的。

初制茶一般经过精制加工才能成为商品茶。我国商品茶一般分五大类。即绿茶、红茶、花茶、紧压茶、乌龙茶,近年来有的人把普洱也单独列为一类。绿茶、红茶经过精制,没有改变原有初制茶的内在品质。精制加工是商品茶的需要,是以茶叶的长短、粗细、轻重,通过筛切、风选、拣梗等工序达到分清等级,去掉杂质,充分发挥原料茶的经济价值。所以红茶、绿茶包括黄茶、白茶精制就不在此介绍。下边主要再介绍一下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的简单加工。

1、花茶 花茶是再加工复制茶,它是以绿茶为原料(烘青最好)加窨各种可食香花而成的一种花香茶。首先是把绿茶制成茶胚,然后再采摘鲜花进行窨制。花茶是以鲜花命名,如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玳玳花茶等。茉莉花茶是大宗。花茶加工原则是,好茶要多窨次,次茶少窨或一次窨制。一般窨一次需28个小时左右。花茶的品质要求是,汤色黄亮,花郁茶香。

2、紧压茶 是以黑茶为原料的再加工的固体茶。加工时,要黑毛茶先筛分、制胚,再经过蒸压成形、发酵干燥等工序。加工全程一般要经15-20天,主要是慢火烘干发酵时间较长,一般都在15天以上。紧压茶多以形态命名,形如砖的叫砖茶,如青砖、康砖、茯砖等,形如饼的叫饼茶,如云南的七子饼茶。形如碗的叫沱茶,如下关泡茶。紧压茶绝大部分是供应边区少数民族的。

3、普洱茶 普洱茶也属后发酵茶。普洱是历史上的滇南重镇(现在是云南普洱县),历史上周围的茶叶都集中到普洱加工,再运往各地销售,普洱茶因此而得名。普洱茶是用云南大叶种茶树上的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等工序,制成晒青毛茶。以它作为原料,经过泼水温堆,发酵等特珠工艺处理制成的,成茶外形粗大、色泽乌润褐红,有陈香,此茶越陈越好。

最后提一下白茶和黄茶精制,基本同绿茶精制相同,由于数量很少,茶叶品质又同绿茶接近,放在传统的统计上往往把它归到绿茶中,所以商品茶过去常提五大类。从以上加工工艺可看出,街头现炒现买的茶决不是好茶,因为不可能达到加工的标准要求。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8749.html

上一篇:茶叶的化学鉴别

下一篇:普洱古树茶与台地茶存在的差异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