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湖北竹溪县倾力发展茶叶生产

2020-11-24
湖北竹溪县倾力发展茶叶生产

地处鄂西北山区的竹溪县是湖北省有机绿茶生产大县,基地面积达18万亩,已采摘8万亩。茶叶是竹溪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全县有茶叶龙头企业两家,产值过亿元。生产的“龙峰”、“梅子贡”茶多次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奖。但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茶园生产管理环节投工多、请工难、工价高,生产成本加大,因此茶园效益低,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受阻。8月初县农机局和龙王垭茶叶集团参加了全省茶叶机械化现场会,观摩了五峰青岗岭生态茶园建设和机械操作演示。回来后我们把会议情况向县茶叶生产领导小组汇报,县委、县政府提出五项措施做强做大茶叶产业。

一是重视基地建设。以海拔600至1000米的北部、中部乡镇为重点,稳步发展基地面积。到2011年,茶叶基地达到20万亩,产量1000万斤,收入5亿元,建成5个茶叶大乡镇。二是增强核心竞争力。走“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实施“集团带茶场、品牌带全县、大场带小场”战略,把龙王垭、梅子垭建成省级龙头企业。三是抓好种植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技术培训。改造加工方法和机械设备,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全过程标准化。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全县各部门要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把茶叶产业的投入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位。县政府每年投入资金支持品牌开发、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新机具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县乡主要领导抓茶叶产业的工作机制,形成举全县之力抓产业的氛围。县委、县政府将产设纳入相关单位综合目标考核。

今年县农机局多次深入茶叶重点乡镇和生产加工企业座谈,了解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需求,并与县茶叶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研究制定了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用3至5年集中发展茶园建设改造、中耕施肥、植保、喷灌、修剪采摘、加工等机械化。截止当前,全县新增茶叶生产加工机械336台套,其中补贴机具262台套,申请补贴68万元,受益农户197户。

小编推荐

我国的茶叶生产重点县-灵山县迈开了提质增效的步伐


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春茶的生产旺季,灵山作为我国茶叶的生产重点县,也开足马力,投入到春茶的加工中了,争取抢占市场。

茶山采茶

灵山是我国的茶叶生产重点县。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83万亩,茶叶年产量9050吨,产量居全区第一,也是该县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多而不优”的状况长期困扰着灵山的茶产业。“只有提质,才能增效。”灵山县农业局局长陈振新说,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灵山县迈开了提质增效的步伐。不断加快集约化经营,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是灵山县茶叶产业提质的重要措施。

“我们加大对茶衍生品的探索和研发力度,催生了茶月饼、茶蛋糕、奶茶、茶口香糖、茶冰激凌等系列新产品,使产业链得到延伸。”灵山县灵鑫茶厂老板温昌铛说,他将着力提高茶叶加工设备和工艺,提升附加值。

以体验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是灵山茶产业的一个新亮点。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品尝、立体种植采摘、农耕体验……在灵山县中茗茶叶产业生态园,吃、行、游、购、娱等多样化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新的销售模式,为茶叶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3月25日,记者走进灵山三科电商园茶叶城,茶企的线上线下销售正在火热进行中,好一幅“互联网+”营销新时代的画卷。“茶叶城的建立,为我们商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销售、交流的平台,3月还未收尾,我们线上线下已经销售茶叶1.5万公斤。“大怀山茶”负责人周世平说。

贵州湄潭县大力支持茶叶标准化生产


日前,贵州省湄潭县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当地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并大力支持茶叶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实施,对标准化生产、有机认证及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均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据了解,湄潭县是贵州的产茶大县,为实现由茶叶资源大县向茶叶产业强县的迈进,该县县委、县政府以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标准化茶园为重点,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注重单一种植向注重产加销3个环节转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由注重省内市场向注重国内外市场转变。

同时,县质量技监局积极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对达到要求并验收合格的企业,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获得认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两万元。在建设优质茶园、加快基地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茶园建设的扶持政策。

在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市场化进程中,该县还积极组织企业推介“湄潭翠芽”产品,参加“中茶杯”和“中绿杯”以及国际名茶评比活动,对获得最高奖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万元;获得贵州省名牌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两万元;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税收达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据湄潭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加大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并制定“湄潭翠芽”公用品牌推介方案,采取政府牵头、部门承办、企业参与、财政补贴等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团到全国大中城市和湄潭茶主销区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促进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生物技术对于茶叶生产发展的意义


一、生物技术对于茶叶生产发展的意义 优良品种是现代农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正在向我们招手。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本世纪全球农业的发展过历程,可以看到,自二次大战以来,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三次发展浪潮,使得在许多国家,农业已经由低生产力、低科技水平、低产出的的传统农业迈入了以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因此,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摆在中国及至全球茶叶持业面前的艰巨任务就是奋起直追,使茶叶生产能够尽快迈入现代化行列。 全世界目前约有58个产茶国家,但其中只有十几个国家的茶园年产量能超过1500公斤/公顷。在约2,500,000公顷的茶园中,许多是生产力较低的老茶园,不仅产量低,品质也较差。例如中国拥有大约110万公顷茶园,约占全世界茶园总数的40%,但其中可能只有不到25%的茶园栽种的是经过改良的无性系品种,其它多数茶园种植的仍是参差不齐的群体种,其生产力均在不断地下降。因此中国茶园的平均产量只有大约500~600公斤/公顷,比世界平均低很多。茶叶生产的这种低产率低品质使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阻碍了茶叶生产的继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抵御病虫害不仅污染环境,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如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可能达到总产出的10%~30%,也就是说,虫害有可能使每亩茶园每年减少30~90元的净利润。而进行虫害防治,每亩茶园每年又投入60~90元的农药与劳力。如果培育出抗虫品种来更新茶园,则这些损失与投入都可能转化为利润,使收入提高90~180元/亩/年。在产量方面也是如此,每增加10%的产量就有可能使每亩茶园的净利润至少提高30~5元。至于优质品种对于生产效益的促进更是有目共睹。所有这些都说明,用更好的品种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病虫性能和抗逆性能的品种来更新茶园,是使茶叶生产摆脱低迷、获得长足发展的事半功倍听根本方法。 生物技术是使茶树育种摆脱困境的一条新途径 然而,茶树育种研究的现状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常规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应用赶来存在困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茶树的特殊情况所导致的。首先,茶树是多年生植物,生育周期太长。比如对于水稻来说,一年可以繁育两至三季,而茶树却需要4~5年来让一株扦插苗长大。因而在育种过程中,水稻育种研究半年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茶树上就可能需要4~5年。其次,茶树的结实率太低,只有3~15%,茶树又自交不结实,得不到纯系,使其它植物中常用的杂交育种方法在茶树上几乎失去用武之地,这些都使常规育种方法不能很好地用于茶树育种研究。亿以茶树育种至今仍以单株选育为主,阻碍了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茶树育种摆脱困境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途径。生物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包括了许多的他支。从之义上说,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等分支学科。而狭义的植物生物技术可以从其研究对象上分为三个层次,即分子水平上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包括基因的克隆和基因的转移;细胞及亚细胞水平上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包括突变细胞系的筛选、原生质体融合与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有大量培养与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等;以及器官水平上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花药培养与单倍育种、胚培养与胚挽救、快束繁殖与人工种子技术和室内种质保存等等。 植物生物技术可以创造具有新性状的茶树新品种,也可以用于设法将两个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或将其它来源的新遗传特性导入茶树。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转入茶树之中,使茶树自身具有抵抗虫害的能力,以减少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和施用农药的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巨大开支。在棉花等作物中,已经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育成了这类抗虫品种,妈得了很好的效益。又如,在深入了解了茶树次生代谢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用基因工和工程技术对茶树进行遗传操作,针对不同茶类部育出不同的适制品种。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在大缩短育种的周期,因为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象的不同,生物技术面对的是单个细胞,而常规技术的实施要在整株的水平上进行曲。细胞可以在几周、几个月内繁殖多代,而茶树却却需几的睥时间来长大。细胞培养没有季节的限制,不会场因等待开花等待发芽而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同时,它们对空间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一毫升的培养液就可以培养几万个细胞,而种植必万株茶树就可能需要一公顷的土地,其次,对大批量的细胞进行筛选、诱变等处理也比对大片的茶树进行处理容易得多。如果茶树生物技术研究妈取得突破,并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可使茶树育种研究效率更快,取得真正突破性的进展,培育出新一代的茶树品种。 二、生物技术可以为茶叶生产的了展带来什么 加速茶树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 培育与推广茶树新品种的困难之一就是速度太慢。一个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可能会耗时二三十年或更久,这就使得用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来解决生产成为一种难题。这一困难可以采用一种称为快速无性繁殖,或微繁殖的技术来加以克服。这种微繁殖技术实际情况际就是在人工无菌条件下的微型扦插技术。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植物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植株。比如说,用一个插穗或芽头,在一年或两年的时间内,繁殖出成千上万株茶苗来。 与常规扦插繁殖方法不同的是,微繁殖不是将插穗扦插在泥土中,而是插在培养材料上进行培养。培养基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质元素和有机添加物以满足生长的营养需要,并添加了各种激素来调节培养物的生长。在培养基上,最初的芽会先萌发成一个枝条,然后在其基部又会不断有新的芽形成。这样大约经过1~2月,从一个芽头上会形成有十多个芽头的丛生芽。然后再将它们分离开来,每一个芽头都可用作新的培养起始物,来诱导新一轮的芽增殖。这样不断重复的培养,可以在一年内用20平方米的培养室生产出上百万的小植株来。 微繁殖技术的一个培养周期只需1~2个月,且每个培养体在一个周期都能繁殖几倍至几十倍,所以它的繁殖效率大大高于一般的常规繁殖方法。但它因为需耗用大量的培养基并且是在人工条件下,所以微繁殖的成本比起常规扦插方法来要高一些。目前主要用于繁殖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观赏植物和园艺作物,以及一些难以繁殖或繁殖速度极低的植物,比如兰花。 在茶叶生产上,虽然目前常用的扦插繁殖方法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为母本园和苗辅,但扦插繁殖的成本仍然较低,因此微繁殖技术替代生产上的常规繁殖方法在经济上可能仍然不很合算。但扦插繁殖方法的繁殖率较低,因此如果需要繁殖的材料其母本很少,就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繁殖到一定的规模,常规方法的缺眯就暴露出来了。 在某些情况下,植物的原始材料可能是非常非常之少的。比如,刚用某种育种方法得到了一个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株,如果是单株选育,可能得到的材料只有一株茶树;如果是基因工程,得到的可能只是一株试管苗,这时急需的是迅速扩大群体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品种。又如,一个新的品种刚育成,这时需要快速繁殖至一定的规模,以便于早日应用于生产实践。在这些情况下,微繁殖技术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为便于分析,假设在极端情况下可用于繁殖的起始材料只是一个插穗。在这种情况下,用常规方法进行繁殖需要1~2年使其长成一株小茶树,再茶3左右的时培育成为母本茶树。这时从这株茶树大约可以得到60~70个扦穗用于扦插。经过又一年扦穗萌发成小苗,移栽后又需3~4年长成茶树以便进一步扦插。然后从这些茶树上,大约可以得到4000~5000个插穗用于又一轮的扦插。为得到4000~5000株苗,可能需要8~10年的时间。 但如果采用微繁殖技术,1~2个月的时间就能形成一株无菌苗,再用1~2月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瓶丛生苗。经过不断的继代培养,只需2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得到4000~5000株植株。因此使用微繁殖技术可以加速育种研究中珍稀材料的增殖过程,使改良品种可以提早6~7年投入生产,加速优良无性系的推广进程。 任何一项技术的成本都取决于它能否实用。在通过情况下,可用于繁殖的茶树枝条几乎没有限制,而一株插穗繁殖的小苗的价格可能只有0.1元左右,因此采用微繁殖方法来繁殖茶要也许并不经济。但在类似上述的特殊情况下,由于可用于繁殖的起始材料太少而使繁殖一定规模种群的时间过长,采用微繁殖技术就可以节省下宝贵的数年时间。那么微繁殖所带来的成本升高可能只需1~2年的生产利润就可补偿。 微繁殖是茶树生物技术中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起步最早,取得的成就也最大的一个方面。根椐我们已有的知识,对一优异的茶树无性系利用微繁殖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已经成为可能。虽然在茶叶生产中,由于成本较高,目前微繁殖技技术尚未成为茶树繁殖的主要方法。但这一技术具有的高增殖率和无性系快速克性隆能力仍使它对茶叶生产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意义。 彻底改变茶树的繁殖与播种方式 扦插繁殖是茶树栽培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使得茶树的良种化成为现实,整齐一致的无性系茶园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的产量与品质。但扦插繁殖方法仍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它不仅需要大片土地作为母本园和苗圃,而且在苗木的贮存与运输方面困难较多,尤其在苗木繁育地和种植地相距较远时,增加了茶苗工厂化生产和运输的困难,加大了茶苗的生产成本。 人工种子技术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它是建立在体细胞胚胎技术和微繁殖技术基础上的一项新技术。体细胞胚胎就是人工诱导出来的类似胚胎的结构体。在通常的种子胚形成过程中,卵细胞先由花粉受精,受精卵再通过心形胚、鱼雷形胚等一系列过程发育成为一颗成熟的种子。但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图中,却没有这样的受精过程,一个来自茎或叶等类似组织器官的体细胞能被直接诱导成胚一样的结构。然后它能和受精卵一样通过心形胚、鱼雷形胚等发育阶段形成一个成熟的胚,并最终成为一株完整的植株,使茶树能以比克隆羊高出成千上百倍的效率进行无性繁殖。 人工种子就是将体细胞胚或微繁殖得到地试管苗用含各种营养成分和农药等化学成分的胶囊包裹起来,形成一种类似种子的结构,然后再用外皮将它包起来以防止机械损伤,用于包裹胚的胶囊就起了类似于天然种子中胚乳的作用。 人工种子技术有许多突出的优点。首先,它的效率和繁殖率大大高于通常的扦插方法。采用扦插方法时,从一株茶树上可能可以得到60~70个插穗从而繁殖出60~70株植株。而采用人工种子技术,理论上每个培养细胞都可诱导出一个体细胞胚,进而形成一颗人工种子,而1ml培养基中就可能有10,000~100,000个细胞,所以体细胞胚胎技术的增殖率是非常非常高的。例如,胡萝卜人工种子的生产中,20天内能生产出1千万个体细胞胚并进一步被包裹成人工种子。 其次,人工种子既象扦插苗一样能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特性,又和种子一样能很方便地贮存与运输,并且它可以用生物反应器进行工业化的生产,并进一步可以采用机械化播种。 茶树上目前已有一些人工种子生产方面的研究,但总的来说这项技术还远未成熟,在能够投入生产实践之前仍有大量的工作待做。 在室内保存各种各样的茶树品种资源 前面提到的微繁殖技术的另一项可能用途就是建立一个室内的茶树基因库。茶树的遗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每个不同的原始种内甚至单个植株间都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都会有其不同的特点或长处。这些差异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但随着持续不断的茶园良种化改造,它们逐渐被整齐划一的无性系所替代。中国还有许多树龄几百年的野生大茶树,它们对于茶树的育种与遗传研究也非常的重要。一旦遭受自然灾害,这些珍贵资源的损失将是不可挽回的。建立一个室内基因库就是在人工条件下培养这些茶树的试管苗,使其尽可能缓慢地生长,以达到保存资源的目的。室内基因库与室外的资源圃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节省土地,10平方米培养室即可保存约750个不同材料,相当于15亩资源圃的保存量;2)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3)最便利的是它可以保存当地生长的材料;4)省却肥料,灌溉,农药等开支;此外它还便于种质的异地交流,方便在生物技术等各种研究中对这些遗传资源的分析利用。 将两个品种的优良特性组合在一起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品种各自的优良特性组合在一起的常用育种方法,如将一个品种的高产性状与另一个品种的抗病特性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既高产又抗病的新品种。但茶树因为结实率太低,常常得不到杂交种子,给茶树的育种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茶树育种至今仍停留在单株选育水平上的原因。胚培养就是生物技术各种中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胚培养就是将杂交后尚未成熟的胚从种皮中取出,将其置于培养基上,为其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与其它需求,在人工条件下加以精心培育,使其避免夭折,促进其萌发成正常植株。茶树的胚培养已经获得成功,要解决的问题是尽量提早培养的时间,如能将越冬前的幼胚培养成功,则用于实践才更为现实。 生物技术中用来替代杂交育种方法,即是不同品种各自的优异状结合在一起的体细胞杂交。体细胞杂交就是将两个不同品种来源的细胞设法融合在一起,再通过人工的培养促使这一融合后的细胞发育成为一株完整的植株,进而成为一个具有两品种各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因为这一方法利用的是茎、叶等营养体组织来源的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因此称它为体细胞杂交。 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不同的是,在植物细胞周围有一层坚硬的细胞壁包裹着,这种天然的壁垒阻碍了细胞间的相互融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用酶处理等手段去除细胞的细胞壁,用这种方法大量获得的没有细胞壁的裸露细胞称为原生质体,它们是真正分离的单个细胞,更易于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工程操作。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茶树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如果茶树的体细胞杂交研究能够成功,就可以大规模地将现有的茶树品种进行相互杂交试验,培育出综合各品种优良性状的新一代茶树品种。 创造从未有过的茶树新特性 如上所述,当两个品种各自有一个我们所希望的优良性状时,可以用杂交的方法将其组合在一起。但如果所有的品种中都找不到我们所希望的性状时怎么办?这时就要用诱变的方法来获得突变体。诱变就是用辐射等物理方法或者用施用化学药品的化学方法来诱导植物在基因水平上产生变化,从而获得具有新的性状的突变体。并不是所有这样的突变体都是有益的,有些突变体会死去,有些反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但它们之中确实有可能产生一些我们所需要的变化,比如产量更高、某一品质更好或对于某种病害有更佳的抗性。我们的任务就是从大批的植株中找出这些有用的突变体并加以繁殖、评估和利用。 发生这种有用的突变的概率是很低的,会迫使你使用一个很大的群体来进行这种诱变与筛选。这样大量的土地和劳力就被浪费在种植这些被诱变的待筛选植株上,如果正在进行研究的是一个象茶树一样的多年生植物,困难就会更多一些,因为这种植物生长得实在太慢了。 如果采用培养的细胞来代替完整的植株进行这种诱变试验,工作强度就会减轻许多,因为处理大批的细胞应该比处理大批田间种植的植株容易得多。因此,生物工程方法的突变体诱导、筛选与常规方法非常相象,只是处理对象是细胞而不是植株。当诱变处理后,部分细胞因为致死突变而不能存活,另一部分细胞则会存活下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从这些细胞中选出我们所希望的突变,设法使突变的细胞重新成为完整植株并加以繁殖,以创造一个新的优良品种。这种突变细胞系的筛选研究在别的一些作物上经常可见,但在茶树上至今仍未有报道,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茶树上使细胞重新成为植株的技术仍不过关,因而无法使诱变的细胞重新生成植株,使这一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创造抗虫、抗病或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随着世界对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需求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上迫切需要大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常规育种虽然在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难题:其一是遗传物质的转移难以突破物种隔离,使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比如你没法用常规的方法将一条鱼的抗寒特性转移到茶树之中。其二是由于基因的连锁难以打破,育种效率不易提高。而在七十年代中后期诞生并迅速发展的植物基因工程,已在植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和作物品质改良等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一大批基因工程植物(又叫转基因植物)。这些植物有的已进入了大田试验,有的已经逐渐投产,使得按人们的愿望定向地改造农作物成为了现实。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植物进行的完全定向的改造。在这种改造中,能够使植物具有我们希望的某种性状的基因,比如抗虫基因,一般有两个

宁波:象山县力推茶叶发展 实现茶旅融合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品。象山县是浙江省宁波市的下辖县,将着手打造茶产业的发展,增加茶农们的收入。象山县的茶叶品牌有十几个,像我们熟悉的象山天茗、天池翠等都是象山县本地的茶叶品牌。近日,宁波象山茶文化促进会、县林学园艺学会联合主办了全县名优茶评比赛,以进一步扩大象山县名优茶的知名度,打造象山茶叶优势品牌,提高象山县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活动期间,缨溪诗社、丹山雅集组织人员考察了南充茶园,听取茶文化讲座,以茶为题创作相关诗词,传播茶文化知识;评茶专家建议茶农精细化管理茶园,农林部门指导茶农进行绿色生产,建设生态茶园……种种举措,旨在力推象山县茶产业创新转型发展,促进茶产业增效、茶农增收。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并富裕了一方村民。”茶产业已是象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经济来源之一。目前,象山县拥有茶园面积15000亩,知名茶场50多家,遍及全县15个乡镇100余个行政村。近年来,随着周边县市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各品牌名优茶不断涌现,象山县茶产业曾出现衰落现象。因此,为重振茶叶产业,象山县将推行茶叶公用品牌制度、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推动茶文化传承传播,力推茶产业创新转型发展。

象山县茶叶产业不大,茶叶品牌却有10多个,目前市场上的本地茶叶品牌主要以半岛仙茗、象山天茗、野茗、天池翠、嵩雾一叶等5个品牌为主,但没有一个核心的龙头品牌。宁海有望海茶、余姚有瀑布仙茗、奉化有奉化曲毫,象山县与周边兄弟县市区相比是落后了。为此,象山县需要着手解决品牌多、乱、杂等问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和“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思路,大力推进象山县茶品牌整合和塑造,形成象山县茶叶公用品牌制度。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围绕公共品牌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共同开发统一品牌的系列产品,促进一般品牌向名优品牌集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象山县将要着手以茶叶质量安全方面为重心,在生态绿色环保上做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象山县茶叶产品的吸引力。通过生态茶园建设,科学使用农药,倡导采取生物、物理、天敌防控等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逐渐减量使用化学农药,倡导使用非化学类农药,提升象山县茶叶质量安全,逐渐形成象山县象山茶叶生态绿色的特色,让它成为象山茶叶的新的卖点。

“七度卢仝碗,三篇陆羽经。”讲的就文人与茶的故事。茶叶不仅仅是一个饮品,还是一种文化。《宋会要·食货志》曾记载,象山境内“珠山、郑行山(今射箭山)、五狮山、蒙顶山皆产佳茗,珠山产茶尤佳”。可见,象山茶叶久负盛名,为传播茶文化知识,象山县还将认真研究象山茶叶的发展历史、品质特征、文化内涵,加强象山茶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开展茶文化知识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系列宣传活动,不断加强茶文化传播,营造全民“知茶、爱茶、饮茶”的氛围。

象山县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文化变成旅游品牌,带动象山的茶乡旅游发展,更能推进茶旅的融合,形成集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茶旅精品热线”,更能吸引游客,为象山县带来经济发展。

湖北省都有哪些茶叶?湖北茗茶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是我国古老茶的茶区之一,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已经把宜昌市所产的茶叶列为是山南茶之首。并且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那么,湖北都盛产哪些茶叶呢?下面一起来介绍下,湖北都有哪些比较出门的茗茶。

湖北茗茶,分别有:恩施玉露、仙人掌茶、峡州碧峰、宜红工夫茶。

一、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我国少有的蒸青绿茶之一,产自于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河畔南寨;恩施市产茶始于宋代,而玉露的创制于康熙年间,原名为玉绿,1936年改名为玉露;曾经一度失传,在1991年又被后人研制成功。

恩赐玉露的产地在五峰山,这里海拔较高,并且远离一切污染,环境非常的优美,常年云雾缭绕的,山清水秀,再加上土壤为砂质土壤,非常时候茶树的生长,所产的茶树鲜叶饱含营养成分,肥嫩,芳香,是制作玉露茶的最佳原料。

高级玉露,采用的是一芽一叶、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叶小、色泽浓绿的鲜叶为原料;经过多个制作工序价格制作;成茶外形条索紧圆、光滑,纤细挺直如松针、色泽仓翠绿润,如玉如露,香气清爽。

二、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主要产自于湖北当阳县玉泉山麓玉泉寺。唐朝仙人掌茶即有盛名,李白为之命名,并以诗文称颂。创始人为玉泉寺中孚禅师。玉泉寺建于隋朝,为最古老的四大寺院之一。仙人掌茶曾失传,1981年恢复试制,一举成功。为湖北省优质名茶。

玉泉山是湖北名山,精美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河流交纵,云雾缭绕的,是著名的湖北茶区茶场。

仙人掌茶在品级上又分为有特级、一级、二级等了;就特级茶的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多白毫,茶叶长度2-3厘米;原料挑选精细,做工精细。

仙人掌茶,外形平如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芽叶舒展似莲花,很清清的淡雅香味,细细品味,很清淡,回甘明显;而后的是鲜、爽、醇的口感滋味,非常不错的口感滋味。

三、峡州碧峰

峡州碧峰的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境内长江陵峡两岸的半高山茶区。唐时此处为峡州茶产地,故名;此茶创制于1979年,在1981年正式开始生产制作;

湖北省很多地方的产茶历史很悠久,在唐朝时代就已经有山南茶为佳的记载了,这里的茶园环境非常的优美,连绵起伏的山,再加上气候非常好,是那种原生态茶园。

特价碧峰,原料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要求芽叶完整,老嫩一致,大小均匀的;制作好以后的成品茶,条索紧秀圆直,色泽碧绿油润有光泽,香气鲜高,滋味鲜爽回甘。

四、宜红工夫茶

宜红工夫茶,创制于19世纪中叶,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茗茶。目前的产地分别在西山区宜昌、恩施两县,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慈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年产量10万担。

宜红工夫茶,茶园位于是神农架一带,相信大家都知道,神农架是一个原生态的森林保护区,山林茂密,河流交纵,雨量充沛,土壤微酸性,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宜红工夫茶的采摘标准,都是以茶树鲜叶的嫩叶为标准,原料方面非常的精细,所以给优质宜红工夫茶的制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宜红工夫茶,茶条外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回甘,味道醇厚,汤色红艳明亮,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的现象,和祁红、滇红并称为三大工夫红茶。

湖北省茗茶有很多,除了以上的这些比较著名的茶叶外,还有很多茶叶类型,都产自于美丽的湖北。而湖北省境内得天独厚的茶园环境,给制作好茶奠定了优越的基础。

福建茶叶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闽东的茶农采摘茶叶的传统方法是,每株茶树除留几条枝梢外,老嫩茶叶一把抓,一年只采4―6次,夏茶过后即停采,产量低、质量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推广合理采摘技术,绝大部分茶区推行及时采、分批干、留鱼叶采,既省工又增加收人。红绿茶常规采以一芽二三叶为标准,优质高档茶则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做到采中有养、采养结合。幼龄茶树以养树为主。结合打顶。青壮龄茶树以采为主,结合养树。老龄茶树留鱼叶采,对夹叶全采光。台州后再萌发的茶树,以打顶为主,次年始行正常的留鱼叶采。闽东茶区各季采摘的比例为 春茶占年产量的55%,夏茶占25%,秋茶占20%。

60年代后,经过试验示范和结合树冠的培养技术以及采茶技术的培训。逐步改变只采不养的习惯O 70年代,福安王家茶场总结出茶叶的“五采五养’(采面养底、采中养侧、采高养低、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采摘技术。即在采摘面上集中采,采摘面下集中养的采养结合技术,达到产量、质量、养树三兼顾Q 嗣后,各茶农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新的“一标准,三不留,五不采 的经验,即按茶类的采摘标准采,不留霸王芽,不留标准梢,不留对夹叶,不采粗老叶,不干梗蒂,不采花蕾,不采鱼叶.下采幼嫩芽梢,进一步改进茶叶采摘技术。

80年代,试制采茶机在部分茶区使用,替代人工采摘,提高工效。1990年后,闽东茶区茶叶采摘已从单纯的采茶过渡到采养结合,进而又发展为“剪、采、养的综合配套。

湖北武昌:推进供给侧改革 打造湖北茶叶品牌


近日,湖北武昌大力推进茶叶供给侧改革,随着购买者需求水平的变化,不断改善茶叶的供给方式。由于湖北的茶叶品质优良、种类齐全、种植面积广,能够较好地顺应供给侧的变化,应突出湖北当地特色,打造湖北茶叶品牌。

省政协月度协商座谈会

本月省政协月度协商座谈会将聚焦复兴“万里茶道”东方茶都、叫响湖北茶业品牌。18日,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到武汉市陆羽茶都进行会前调研,强调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打响省级重点品牌,促进湖北茶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位于武昌复兴路的大型专业茶叶批发市场“陆羽茶都”,有数百家门店在经营。张昌尔走进九洲茶叶、恩施富硒、萧氏茗茶、赵李桥等,仔细查看品牌品种,了解湖北茶叶销售情况,交流茶市场发展趋势,询问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中华老字号赵李桥店,张昌尔在“传承千年茶文化、铸就万里名茶道”字幅下,对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兴湖北茶文化的行动表示赞赏。

张昌尔

陆羽国际茶业交易中心2015年成立,市场交易规模已突破80亿,是国内唯一一家省级茶业交易中心。张昌尔现场观看线上茶交易演示,听取省直部门、武汉市以及市黄鹤楼茶叶公司、陆羽国际集团情况汇报,表示看到众多湖北品牌在武汉这个东方茶都重新聚集,正在向“万里茶道”历史制高点冲刺,感到很振奋。他认为,湖北茶产业基础好、品种全、品质优,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在全国都居于前列,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当家产业,叫响湖北茶品牌对于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和脱贫致富有着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持续推进。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规划引领,突出湖北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壮大核心龙头企业,推动建立省级产业联盟,打造公共茶叶品牌,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要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对接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一片茶叶”重塑湖北品牌、重振汉口雄风、重现历史辉煌。

新发展良种茶园生产技术


一、新茶园建设

(一) 茶园选址

选择坡度25度以下, 地下水位1米以下且能自然走水,周围无环境污染源的山地、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农田,要求:pH4.0—6.5,土层深度不小于60厘米,土质疏松、砂粘适中,有机质丰富,有一定量的速效肥力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

(二)茶园规划

1、原则: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和茶园管理的方便性,根据新茶园的坡度、坡向、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按“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因地制宜地设置道路、沟渠,做到合理布局。

2、规划的方法:

①将新茶园分为若干区,区以下分为若干片、块,以便经营管理。

②小区(片、块)以10—15亩为宜,茶行长以30—40米为宜。

③按茶园面积酌情开设干道、支道、步道,并尽量与排水系统相结合。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和步道按S形绕山开筑。

④做到“沟渠相连,排灌方便”,梯级茶园要筑好竹节沟,以保证“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垄”。

⑤在茶园与林地交界处设隔离沟,截断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⑥为改善小气候、减少风害,在道路或沟渠两旁营造防风林带。

(三) 新茶园开垦

1、开垦时期:秋冬季为宜,既有利水土保持,又有促进土壤风化,消灭病虫害的作用。

2、开垦方法

(1)平地(含田)和15度以下的缓坡地:采用局部调整、等高开垦、等高种植的方法。

(2)坡地(15~25度):修建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1.5—1.8米或2.5—3米,每级种1—2行,梯面“外高内低”,梯长30—40米。梯面内侧挖方取土后,应具有可继续深挖的土层不少于50cm,并在梯级内侧修筑“竹节沟”。

3、开垦步骤:按区、片、块顺序进行,开垦前先清理地面,把杂柴(草)、乱石清出园外;然后进行初垦、复垦、开种植沟。

4、技术要求:种植沟保证足够的深度,一般不低于50cm,不能漏耕;水田改种茶树时,更要确保开垦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在山地开垦时,要将小竹、金刚刺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应彻底清除干净。

5、开种植沟

(1)平地及缓坡茶园:按沟距150cm,先挖深40cm以上,宽50—60cm的种植沟,并施基肥1.5~2.0吨/亩。然后,把挖起的表土与基肥拌和回填,再将底土回填并高出畦面,最好一个月后再移栽茶苗。

(2) 梯级茶园

视梯面的宽度,可种植1行至多行,最外行中心线距离外坎1米。在梯中线(或每行中心线)稍内侧开挖宽50cm,深40cm的种植沟;其它同前所述。

二、茶苗移栽(定植)

(一) 移栽时间: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萌期移栽为宜。因茶树地上部虽已休萌,但根系尚有一个生长高峰,这时移栽的茶苗,经越冬根系机能已经恢复,并长出新根,翌年春天即可进入正常生长。但秋冬季常出现干旱或严严重冰冻的地区,以早春2至3月移栽为适。

(二) 种植密度

1、平地及缓坡茶园

常规:行距140--150cm,穴距25—30cm,每穴2株。

合理密植:采用大行距150cm,每行2—3条,小行距30—40cm,穴距30cm方式合理密植,可相对提早投产。

2、梯级茶园:

梯幅在1.5米以内种植单行,1.8米以上可双行条栽。

穴距25—30cm,每穴2株。立地条件好的也可参照前而所述的方法合理密植。

(三)移栽方法

取生黄土1.5份、水1份,再加适量的钙镁磷肥,搅拌均匀,制成黄泥浆蘸根;按预定密度开好种植穴;移栽时根系要自然舒展,用细土填入根间,并分层踩紧,使土与根密切结合 (切忌上紧下松) ,填土至根颈处,再浇透定根水;在茶苗基部覆盖松土。

三、移栽后的护理

(一)抗旱防冻

新茶园定植后,茶树处于幼苗阶段,尤其是当年移栽的茶苗,由于枝叶娇嫩,扎根较浅,当遇到干旱、烈日、低温严寒等不良气候,对成活率将有较大影响。所以,加强苗期护理,抗旱防冻是争取全苗的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行间铺草。高温干旱来临前,可在茶行中间插松枝、狼箕等遮荫,或进行浇灌、浅削以抗旱保苗;秋冬季根部培土也有较好的抗旱防冻效果。

(二)缺株补植促全苗

可预留亩苗量的5~10 % 假植备用,以便缺时株补植,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益。

(三)定型修剪

1、秋冬季移栽的茶苗:当年仅剪去上部少量伤叶、嫩叶,开春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再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2、春季移栽的茶苗:移栽后立即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15厘米。

3、要求:修剪工具要锋利,剪口要平整,避免撕裂枝梢,影响伤口愈合。

湖北省襄樊市:将加快发展茶产业!


湖北省襄樊市

近日,湖北省襄樊市召开加快推进襄阳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分析襄樊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相关政策,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具体措施。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铭德,副市长张丛玉出席会议。

茶产业是襄樊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茶园面积36.67万亩,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3万余亩,年产量1.56万吨,茶叶直接产值近20亿元。襄樊市拥有玉皇剑、水镜、荆山锦、汉家刘氏等一批名优茶品牌,规模以上的茶叶专业市场3个,茶园常年从业人员5万余人,辐射涉茶人口约30万人。

王铭德强调,要提高站位、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正视襄樊市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要明确目标,重点抓好茶园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品牌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茶旅融合建设,奋力开创襄阳高香茶产业发展新局面。要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汇聚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参会人员就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关于加快推进襄阳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1790.html

上一篇:茶,谁可代替?

下一篇:待君香茗,韵传层峰——龙润茶助力徽创君泊圆满开展高端茶艺鉴赏活动 ...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