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红茶配茉莉,香到骨子里!

2020-11-24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红茶配茉莉,香到骨子里!”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以花入茶,是国人饮茶的一大特色。

将茶坯与鲜花混合,鲜花吐香、茶坯吸香,这个过程被称为“窨制”。

窨制后的茶叶,犹如脱胎换骨,获得另一番美妙的风味。

福建的茉莉花茶,历史悠久,很受欢迎。

它的香气迷人,即便不懂茶的人,也会爱上它。

老舍先生,也是茉莉花茶的“迷弟”。

据说当年他与冰心关系交好,每次去冰心家做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

冰心总是用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茉莉花茶的别称),来招待老舍。

为此,老舍先生还写了一首打油蹭茶诗:“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

市面上的茉莉花茶,大多用绿茶来打底,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款很特别的茉莉红茶,来自品牌“古法造物”。

以正宗的武夷红茶和福州茉莉花为原料,采用传统的“五窨一提”工艺做成。

制茶人也大有来头,由正山小种红茶非遗传人张笔清,和茉莉花茶非遗传人翁发水,两位大师联合制作,品质有保障。

茉莉红茶,只闻其香,不见其花。窨过的花,失了花香,最后要弃掉。

当你打开包装,闻到扑鼻的茉莉花香,却见不到一朵茉莉,可别惊讶,这是正常的,用来窨制的茉莉花,都被人工筛掉了(可能会有少量残留)。

泡好的茉莉红茶,茉莉香气混着茶香透过茶汤弥散,澄澈轻灵,不一会儿就满室芬芳。

嘬上一口,花香沁人心脾,茶味浓厚圆润,还有一种冰糖的甜香,融合得恰到好处。

温性的红茶,很适合现在的秋冬季节,喝完一杯,身体暖暖的很舒坦,还有花香和茶香在舌尖徘徊,久久不散。

冲泡时,每次可取4g左右茶叶,用90℃左右水冲泡,口感更佳。

前8泡快速出汤,8泡后出汤可以慢一些,到15泡还有余香,非常耐喝。

武夷红茶

茶叶用的是武夷“大赤甘”红茶,来自福建武夷山桐木村,那里是正山小种的故乡。

注:大赤甘是武夷红茶的一种,根据茶叶张开的程度,分为大赤甘(茶叶张开)、小赤甘(茶叶未张开)。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森林环绕,生态环境极好,那里有33个自然村落,当地人世代种茶,以茶为生。

张笔清,出身武夷山桐木村麻粟地区,家族六代都制茶,他从12岁开始就学习制茶技艺。

大赤甘红茶的初制环节要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炭焙等多道工序。

采摘

每年清明前,张笔清就会从茶树上手工采摘茶叶。采摘时,每一片都要人工精心挑选。

取一芽两叶、芽叶张开的茶青为原料,每批采摘的茶叶还需要在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上保持基本一致。

萎凋

萎凋,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在桐木村,这个步骤需要在当地一种特制的杉木构建房里完成。

需要将采摘好的茶叶均匀摊开,然后给房屋加温,使茶叶的水分缓慢挥发减少,变得柔软。

揉捻

随后,需要对茶叶进行手工揉捻,将茶叶紧卷成形,并且揉捻至茶汁溢出,将茶叶内部的芳香释放出来。

揉捻时的力度大小会影响之后茶叶的口味,因此手工揉捻需要依靠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体力。

发酵

将揉捻完的茶叶放到竹篓内,茶叶在自身酶的作用下进行发酵,经过一段时间后当茶叶呈红褐色,并带有香甜味,即可取出。

发酵之后的茶叶,褪去了原有的青草气息,增加了醇厚的茶香,红茶的色泽与香气在这里大致形成。

炭焙

最后把茶叶抖散在竹筛上,放进篓筐里,底部用炭火烘焙。

这样可以防止霉变、终止发酵、散掉杂味、保持茶叶的香气,使得口感更加甘甜柔和。

坚持传统手法制作,每一步都需要一丝不苟,张笔清说:“做茶那段时间,好几天都不能睡觉”。

初制环节结束之后,制茶工作才进行了一半,随后就要被运往福州,进行后续的窨制工艺。

福州茉莉

茉莉红茶所用的茉莉,是福州本地的伏夏小茉莉。

福州,自古就盛产茉莉。而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历史悠久,从汉代就开始了。

清朝时期,因慈禧太后对茉莉花茶的钟情,福州茉莉花茶就已纳为贡茶。

茉莉红茶的制作并非易事,有很多讲究,所以请来了翁发水大师来把控制作。

七八月入伏时节,是茉莉盛开的季节。此时花香浓郁,清新不浊,是入茶的绝佳原料。

茉莉,一定要在下午采摘,这时茉莉含苞待放,花蕾饱满,香气还没散发出来,被完好地保存在花朵中,最符合制作的要求。

摘下的茉莉仍在呼吸,拿放和运输都得小心呵护。制作前,还要经过“伺花”,就是不停地翻动花堆,使它的温度、湿度达到合适的条件,帮助花蕾顺利开放。

晚上八九点,茉莉才会开放。开花的一瞬间,香气是白天的数倍,此时入窨,窨制出的花茶,才会鲜灵馥郁。

接着就是窨制,这款茉莉红茶要经过“五窨一提”工艺。

所谓“五窨”,是指茶叶历经五次窨制,次数越多,难度和成本愈高,但香气也会愈加浓郁鲜灵,渗入茶骨。

5次窨制,每次都得换用新鲜茉莉花。窨制100斤茶叶,头窨用80斤茉莉,第二至第五窨依次递减用70斤、60斤、55斤、50斤,消耗量非常大。

窨制持续10多个小时,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水分,直到半夜,翁师傅会依旧守着,不时地把手伸进花茶堆,用体感来试温。

窨制后的茶叶要焙干、间隔3天,才能进行下一次窨制,整个过程耗时将近一个月,很费时费力。

经过5次窨制,最后用少量新鲜茉莉(8斤)再窨一次,这叫“一提”,有锁香和提香的作用,这茉莉红茶才算大功告成。红茶配茉莉,香到骨子里!

小编推荐

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


想了解《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知识吗,丰富的《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内容等你来看!

冬夜,适合泡茶,姿态万千的叶瓣浮动在水中,仿若养了一壶翠色,不喝,也足以暖心。

我一直有个习惯,喜欢用茶来养春色。桃花、玫瑰花、菊花、茉莉,凡能和茶挂上钩的花瓣,皆在我的唇齿间停留过。今夜,让世事归尘,卸下一日的装束,以清素的容颜,任心思漫成一池春水,在一壶花香浓郁的茶前流动,袅袅升腾的薄雾里,带着女子的香,缱绻,缠绵……

茶香,春色,一起融合,诱惑着视觉和味觉。

说起泡茶,当属清代人沈复的妻子陈芸。《浮生六记》中写到:“夏月荷花初开,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荷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想想陈芸泡茶的过程和心态,是自然、清然、乐然。生活的情趣在她纤纤玉手中,竟是这等美妙,让人一想就醉!难怪有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的话把茶和女人连在了一起,似乎有了女子,茶更显得有情趣了。男人喜欢红袖添香,那么懂得红袖添香的女子,必定是懂茶艺和男人心的。陈芸就是最佳的一位,兰质蕙心,性情女子。

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茶,恐怕要数《红楼梦》中栊翠庵妙玉的茶,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用旧年涓的雨水,泡出的老君眉。无论是茶具还是茶叶亦或是水,都是极其讲究,雅到精致!妙玉的茶,刘姥姥品不出来,因为她一个连生活基本温饱问题都没有保障的人,自然谈不上情趣。

一杯茶,饮的是一种风雅,一种品位。妙玉何尝不是红楼里面最讲究的佳人?她的轻巧和优雅均在这盈盈一握的茶具中,流转千年。

文学作品里的茶固然令人心驰神往,可生活中我们更需茶艺人生,饮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于丹老师说自己喝茶的时候,用翠玉乌龙养一个壶,用丝绸擦外面的整个陶士,最后会润润地闪出一种玉的光泽,人可以融进去,看着是丝绸擦过,其实是一段光阴的打磨,从翠玉当中喝出一段清香。

她喝茶,是在咀嚼生活的味道;她爱茶,就是爱自己的生活。

喝茶的女人本身就是一杯茶,优雅清香的茶,等着懂她的人去品味。

张爱玲好茶,在她的笔下流淌着茶韵。有人说,她比任何一个茶人更像茶人。《半生缘》里,世钧和曼桢就是一杯慢悠悠的半生茶缘,让人心煎。他们第一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跑堂的给他们斟上两杯茶,筷子脏得要命,曼桢说:就在茶杯里涮一涮吧,这茶我想你们也不见得要吃的。就在这茶水里洗筷子熟识了,一个含笑低眉,一个惴惴不安,洗出了悠悠半生的爱情。多无味的茶水呀,连后来的爱情也凄惶。

乱世时代,这个爱茶写茶的女人,又将如何?

许冬林说:“乱世为壶,那个他是煮她的沸水。她在沸腾里舒展,生色,吐香。然后,人走,茶凉,香随晚风逝。”再好的茶也会凉,胡兰成的另觅新欢,终究辜负了她的一片茶心。必然是:人走,茶凉,不再续。

读爱玲的文,品一杯乱世茶,多想穿越时空去看她,看她低眉到尘埃,定然是一束含羞的玫瑰花。只是,我不忍目睹花瓣凋零的凄美。

转身,盖上这杯乱世茶。轻抿一口电脑旁的热茶,是玫瑰花放了几颗红枣掺合在一起的茶,整个杯子喜气暖洋洋的,全然没有萧瑟感。眼前蓦然浮现贾平凹的《品茶》,只见众人打开碗盖,水面浮起一层白气,白气散开,是一道道水痕纹,好久平复了。众人一口先喝下了半碗。真真的西北汉子喝茶,够大方,这哪里是品?分明就是饮。品性不同,自然对茶的讲究不同。这茶品得太绝了,忽而让人忘了人走茶凉的不快。

爽快的西北汉子品茶,那也是另一种乐趣!这乐趣,我不大喜好。

总觉得懂文字的人,是喜爱慢慢的喝茶的。喝茶写文,该是惬意无比呀!女作家潘向黎连续四年写饮茶的专栏文章,最后结为一本《茶可道》。“茶可道,道不尽”,道不尽的茶,道不尽的生活……茶,就是生活。

静夜灯下,半盏暖香,我用我稚嫩的笔墨在叶与水的蛊惑下,成就了一场惊鸿。没有优美的姿态,只是安静的文字。

你的远方,我呼吸到了茶香,是乌龙,是铁观音,亦或是碧螺春的味。一杯精致的茶,亦如一个精致的人,永远也品不完其中的芳香。其实,这茶和这人一样,真的精致到了无可挑剔,却总是被我以各种借口“嫌弃”。一个不讲理的理由支配着我的心,太精致的事物不牢靠,就像这茶,饮完了,谁来续?

太平盛世里,谁也无法承担起“一杯乱世茶”?那就姑且让叶和水两两相望吧!或许,泡一壶岁月的淡定,你品我品,更清香。

今夜,我把一些枝枝末末的细碎片段在岁月的瓷杯里浸泡,然后伴同着心底的一池春水,冲开这壶悠悠的茶,独自品味,清苦、甘甜、大气、优雅、思念,一并漫来,舞动在我思维的舌尖,舞出一段别样的文字茶宴。想,以一轮明月为信物,邀请你,可否举杯共饮?

思念微醺,我在茶香里寻你,一遍又一遍……

昆明十里香历史渊源


十里香茶历史渊源

“据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唐代中叶十里香茶就有栽培。”这样关于栽培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的文字还是见于报、刊、论文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二十年间笔者查阅过大量的相关资料,未查阅到关于十里香茶在唐、宋、元代的原始史料。此处,笔者赞同并用以支持本文的是1997年第一次印刷的《昆明市志》。其第四分册(第二十八至三十一卷)第51页中关于十里香茶的说法是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种茶。”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清同治年间为杜文秀的农民起义军放火焚烧,贡茶基地成了光山、农田。至今,十里铺仍有“成光山”、“茶园田”、“茶旺山”的地名称谓。

民国时,十里香茶小有复苏,但规模有限。据《官渡区志》记载,民国12年(1923年),云南茶业实习所曾创办12.67 hm2 “模范茶园”;民国18年(1929年),改组为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位置就在今金马镇、龙泉办事处辖内,“模范茶园”主要是种植十里香茶,应就在十里铺一带,而由6户商人合资创办的“六合实业”专种植十里香茶,位置在金殿后山以南云山村一带。《昆明市志》(1997)还记有“1946年国军驻扎该地,将6万株茶树砍了5.5万株做烧柴。”解放时十里铺、虹桥、羊方凹行政村一带田边、地角、山上残存十里香茶树2--3百株,49年时“六合实业”留有十里香茶3亩在云山村,到50年代初时仅余200余株,十里香茶再度濒临灭绝。

1973--1978年间政府关怀,十里香老茶树枯木逢春。由省农科院、省农大、外贸多位茶学专家对尚存的九十余株十里香老树进行分析鉴定,认定有些老树应是明清时栽种的。当时将相对集中在十里铺村内坡头、坝脚的31株老树围护起来,挂牌标示“十里香茶1—31号”,当时这三十多株树高都在3市尺以上。1980年4月云南省委领导批示,“十里香茶是佳品,昆明市应积极扶持发展”。当年春天就对这31株老树进行台刈复壮更新,并分号进行了短穗扦插、移栽,至1985年已建成母本园9.55亩。这期间官渡区各级政府、省农科院和省农大的专家组,市农业局、市外贸局等协同管理,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到1986年春,由昆明市茶桑果站接手管理时,十里铺有十里香茶(群体)母本园9.55亩、围护的老茶树1—31号,据省农大茶学教授张芳赐老师回忆,至九十年代初在十里铺、虹桥、羊方凹附近山上仍存有十里香老茶树数十株。另云山村存有少量十里香茶,省农科院内有数株。1980--1985年间有省内数家茶科所引种十里香茶,笔者所知今省茶科所和临沧茶科所尚存少量。1986--1993年笔者用老树上的枝条、母本园中修剪下的枝条、省农科院院内(当时由省农科院研究员、茶学专家李绪炳老师管养)数株十里香茶树的枝条经短穗扦插繁殖将母本园扩大到1991年的近25亩,母本园连接茶旺山集中成片茶园(六、七十年代栽植的云南大叶种和昭通苔茶)近200亩;配备了炒青绿茶机械设备,成片茶园长势良好,管理得当,年产绿茶8-9 吨,凭借十里香茶的名气,炒青绿茶价位高、供不应求,收入基本维持十里香茶的生存,以及31株老树的管护。1987年还采了十里香老树和母本园内的枝条到安宁县的草铺乡邵九村短穗扦插繁殖了约5亩,2004年1月笔者调查时存不足1亩,树势衰败不堪。

九十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工业污染等各种原因,成片茶园面积开始缩小,十里香茶也被迫停止了发展,母本园转成生产园,对31株老树只能进行一些常规养护;以后茶园逐年被转为他用,至1998年成片茶园已荡然无存,十里香母本园仅存约2亩,围护在坡头的老树也被毁了多株;十里铺、虹桥、羊方凹一带山上90年代初开始建房、取土,原存有的十里香老茶树消亡殆尽。至2003年4月间,十里香母本园完全改为他用,围护的老树存20余株。长期以来笔者不懈的呼吁对十里香茶、十里香茶老树的保护,各相关部门给予了支持,政府拨过数次名茶保护费。到2005年3月25日围护的老树被非法移栽到他处以及移栽时毁损15—17株(因移栽者不能提供移栽的相关数据,笔者四月初调查时只能是数移栽好的株数,加上听参加移栽的小工说当时挖坏了两棵就扔了),至此十里香老树仅存坡头2丛,6月份较弱的一丛死去(因老树周边有实生的小树,也有二十多年树龄,盘根错节,难辩株数)。被非法移栽到他处的老树至今已有多半死亡。7月11日,仅存的一丛十里香老树被成功地移栽到省农大园林园艺学院农场内茶园中,分栽成6株,得到专业管护,至今长势良好。

洞庭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洞庭无处不飞翠 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太湖洞庭山,所以又叫“洞庭碧螺春”。

洞庭产茶,历史悠久。碧螺春这一名称的由来,起源于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洞庭山上有个碧螺峰,石壁上生出几株野茶,每年这里的老百姓都要把它采来饮用。有一年,长得特别茂盛,竹筐都装不下,采茶姑娘就把采下的放在胸口的衣襟内,新鲜的嫩叶由于得到体温的热气,挥发出浓香,老百姓把它称为“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下苏州,下塌在太湖边,苏州地方^***以此当地名茶进献,康熙嫌这个名字不太文雅,于是赐“碧螺春”为名。

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不分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已卯岁,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自此以后,碧螺春之名,闻名遐迩,流传至今。

碧螺春的闻名固然与美丽的传说是分不开的,但是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以及精湛的采制工艺是它流传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碧螺春的茶乡,是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这里是风景旅游胜地,湖中烟波浩淼、碧水荡漾;洞庭东山宛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相传是吴王夫差的避暑胜地。山上的林屋洞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这里环境优美,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生长茂盛。洞庭二山,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山水相依,云雾弥漫,空气清新,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碧螺春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密被,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别具一番风韵。碧螺春有“一嫩三鲜”之称,在众多的名茶中,它的细秀是出了名的。

碧螺春的非常娇嫩,采摘必须非常及时和细致。高级碧螺春在春分前后便开始采制,“分前”的碧螺春十名名贵,堪称十年难得的珍品。到了清明时正是采制的黄金季节,此时的碧螺春也贵为上品。采摘时要采细嫩的一芽一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制作时要根据不同的鲜叶严格掌握好鲜叶的用量、火工、做形的用力大小,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从采、拣到制,3道工序都必须非常精细。只有细嫩的芽叶,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才能形成碧螺春色、香、味、形俱美的独特风格。如果把装在罐子里,看起来相当蓬松,所以素有“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之称。可见其之深、芽叶细嫩的程度。(罗文)

万里茶路起点 茶香穿越千年


网资讯:赤壁市羊楼洞镇,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这里茶香穿越千年,是欧亚万里茶路源头之一。如今,古镇尚余一条明清古街,长约2公里,青石铺路,曲折逶迤。曾经繁华的茶叶贸易场所,如今却是房屋老旧,行人稀少。唯有在那一行行老茶铺中,寻得悠远的茶香。

古镇明清老街车槽镌刻过往

棕褐色调的老街,百年老茶铺次第映入眼帘,泛着时光打磨后温润的光,似向游人吐露着这里的过往。

“100多年以前,湖北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以制茶、种茶闻名于世的羊楼洞。”赤壁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丁鹤葆与记者同行,他告诉记者,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羊楼洞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茶叶的传奇史。

丁鹤葆介绍,羊楼洞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这里曾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羊楼洞茶业鼎盛期,有俄、英等外商和晋商、粤商等来此投资经营茶庄。鼎盛时期,0.4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有200多家茶庄,人口超过4万人,有“小汉口”之称。

这里也是欧亚“万里茶路”的源头之一,“万里茶路”被俄罗斯称作“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64岁的当地居民钟祖福,还热心地带记者看青石板路上独轮车碾出的深槽。丁鹤葆说,几百年间,这里的茶叶就是这样用独轮的“鸡公车”推到赵李桥,送到汉口加工、装运、远销,去往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

国运兴茶运兴茶庄见证沧桑

在古街上不可不谈的,是老茶庄背后的故事。在古街中段,记者看到“三玉川”茶庄老店址,“三玉川”茶庄建于乾隆五十一年,是山西茶商为收茶压砖而设,统一印制“川”字标记销往各地。

除了“三玉川”茶庄,还有聚兴顺、义兴、兴隆茂等老茶庄旧址。记者注意到,它们的房屋,上下两层面靠街边的多是木质外墙,屋内是鄂东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天井院”,形成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丁鹤葆说,这些老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冬暖夏凉,且通风透气性好,赶上下雨天,雨水落入地井,会顺着石头的缝隙渗透到排水系统,流到院外,不用担心房子和里面的货物受潮。

然而近代,随着京广铁路的开通,这条“万里砖茶路”逐渐湮灭,加上20世纪初的战乱,羊楼洞砖茶逐渐走向没落。据当地一位贸易专家介绍,1938年,千余名日本骑兵进入羊楼洞,占领茶厂,放火烧毁羊楼洞主街两旁上千间房屋。昔日繁盛的茶叶行业彻底断送,仅存的聚兴顺、义兴等茶庄也被日本掠夺,成立了“制茶株式会社”……

好在国运兴,茶运兴。如今,致力于复兴羊楼洞砖茶的爱茶人,又在这附近开起了茶厂。羊楼洞茶香穿越千年,亘古不绝。

甜配绿 酸配红 你的茶要配什么茶点?


甜配绿酸配红你的茶要配什么茶点?

茶点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

武夷岩茶的味道浓郁、粗犷而且每一泡茶汤都有不同的体会,慢斟慢饮的同时,需要偏甜的点心来配合,防止品茶过后容易产生晕茶和醉茶的现象。那么,喝岩茶时,可以选择搭配哪些茶点呢?选茶点的原则

一壶上等的茶品,搭配佐茶的点心,再加上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

01、茶点要适应茶性

休闲的时候喝茶,搭配茶食的原则可概括成一个小口诀——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所谓甜配绿,即甜食搭配绿茶来喝,如用各式甜糕、凤梨酥等配绿茶;酸配红,即酸的食品搭配红茶来喝,如用水果、柠檬片、蜜饯等配红茶;瓜子配乌龙,即咸的食物搭配乌龙茶来喝,如用瓜子、花生米、橄榄等配乌龙茶。对于武夷岩茶来说在选配茶点的品类时,像豆沙馅的米糕、凉糕、枣泥豆沙馅等各类茶点是比较适合武夷岩茶的,因为在食用的时候不仅不会特别甜腻,武夷岩茶的茶汤还能很好地帮助消化。

除了这一类的甜食,在饮用武夷岩茶时,还可以搭配花生、瓜子、坚果等小食。

02、茶点要有观赏性

一款赏心悦目的茶点,亦能改变喝茶的心情,如果是一盘精美的茶点摆在眼前,会觉得十分美好。

03、茶点要有品尝性

茶点的品尝重在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所以,作为茶点应极富有品尝性。茶点的选择空间很大,在“干稀搭配、口味多样”这个总的原则下,可以选择春卷、锅贴、饺子、烧卖、馒头、汤团、包子、家常饼、银耳羹等传统点心中的任意数种,也可以运用因茶的品种不同而创新的茶点品种。但总体来说,茶点的选择一定要要适合自己。

三道茶里的诗词意象:或青涩,或清淡,或甘香


想了解《三道茶里的诗词意象:或青涩,或清淡,或甘香》知识吗,丰富的《三道茶里的诗词意象:或青涩,或清淡,或甘香》内容等你来看!

当一缕荷香和一段散曲浸入书页,那些交错在时光里的古词,像千年的枯茶,遇到沸腾的甘泉,被压抑的情感升华成一寸寸的袅袅香气,回荡在素瓷里,待人静品这沉睡了千年的味道。

茶味青涩,色淡,为第一道茶,如细雨迷蒙三月,点绛唇的初恋。杏花开时,青梅如豆,杨柳树下秋千蹴,倩身偏引蝴蝶舞。青丝乱飞无心顾,借得春风柳条扶。少年不经事,一个秋千便能赚来千千笑语,露浓花瘦间,赏玩得醉心尽意,也不知自己亦成了风景。大明湖畔,笑声戛然而止,我看见,那娇羞的脸颊,被红霞渲染,却似红透了江南,和羞走,也不顾溜下的金钗。

到此故事以为终止,却不料她倚门回首,去嗅树上的青梅。那枝丫交错的后面,藏着是一颗无法参透的灵秀,朝思暮想的温柔。那眼波才动被人猜的眼眸,是否也在等候?无法知道,就留给后人细细品味。琴声止韵无穷,杯盏尽余香绕。一道茶竭,留下青涩的不成熟的美。

茶味甘香,色中,为二道茶,亦是茶中精华,一碗尝尽苦,二碗回味甘,茶能如此,人怎不能?这二道茶,莫若去西庭,去藕花深处,泛舟水上,采一枚莲子入杯中。日暮,看那一弯争渡的客船,那一滩被惊起的欧鹭。那是一段清雅的甜蜜,没有把酒东篱,却也沉醉得不知归路。

此时你不再是和羞嗅青梅的少女,你的身边有一位伴侣,却仍是那么懵懂好玩。荷叶田田间,那些柔柔的委婉宋词,如绵雅动听的一曲歌调,伴着翩翩翻飞的水袖,诗人醉了,乘兴和着吟唱,江南的声音在水上轻轻飘荡着……韶华悠悠,多少往事,成为后来的欲说还休,化一曲如梦令,让后人空羡,痴醉其中,直到不能自已,直到,梦醒茶凉,还寻思那日的风流。

茶味清淡,色浓,饮之淡乎寡味,似一位高坐青山的老者,经历一世的风尘,俯视人间沧桑,此时已经看淡一切,倾心老庄,随身自然。茶香断续难以寻觅,却又清芬淡雅,这是第三道茶。饮者品完前两道茶后,总是不能继续,往故事的深处寻觅着……

素瓷杯盖的香气逐渐液化了一粒粒的水珠,再滴回碗中。一滴一滴,点点滴滴,打在梧桐上,也打在她的心上。终于到黄昏了,孤馆冷清,晚来风急单衣生寒。

唯有,三杯两盏淡酒,热下两行清泪,才好。雁字再次南渡,只是已经了无牵挂,曾经多么渴望云中飞雁锦书,而今却徒增无限往事。雁啊,你若能捎去我的回忆,也不至于我独自消受。寻寻觅觅,那南宋的渡口,遥遥又传来了沙鸥,仿佛又看到你轻解罗纱,上了兰舟,只不过这一次,你只有一个人,伴着载不动的愁。东篱把酒花阴醉,瘦花露浓玉楼春,昨夜那风疏雨骤的海棠花前,是否还醉着你的温柔?

三道茶尽,余韵未了。倾尽碗中的废茶,随它静静躺在冰凉的土地上,岁月渐渐将它与泥土合为一体,那一角仍留着残香。如同千年之后,诗人死去,枯骨残骸都已烟消云散,但她的情韵,依旧与她笔下的宋词融为一体,迷倒了后来千千万万个文人。

“一曲阑珊,何事留得夜清怨?春情只待梨花薄,片片雪花摧零落。两地相思,酒醒今宵只为伊。凄凉别后柔肠碎,七分浊酒三分泪。三更残月,静寂千里人心绝。子夜独起弄冰弦,与谁相托腹中言?四季轮回,寒暑夜夜总难度。何时重踏回乡路,九九不需插茱萸?十年一梦,落魄人生谁与共?愿君载酒上高楼,不为多情不为愁。”

为君吟罢,取来一纸素宣,以落梅为底色,以流年为经脉,游笔纵横,墨迹纷飞。如梦令也好,醉花阴也罢,落墨之后才发现,那千年的风流温婉还盈盈着,若隔一梦。

关于本文《三道茶里的诗词意象:或青涩,或清淡,或甘香》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唐诗里的酒,唐诗里的茶,唐诗里的快意人生


唐诗里的酒,唐诗里的茶,唐诗里的快意人生

唐朝是诗歌的天堂,而酒是诗人的最爱,用“诗酒人生”来形容唐朝文人的生活十分贴切。“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三杯传草圣”的张旭,甚至“诗圣”杜甫等一大批当时的文化名流都是无酒不欢的性情中人。据说杜甫的饮酒诗占他诗歌总量的百分之二十,比李白都多。

唐人写诗,可谓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流露着潇洒随性;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宁愿典当衣服也要每天饮酒;孟浩然“列筵邀酒伴,刻烛限诗成”可见饮酒赋诗已成为唐朝文人聚会的一种风雅爱好。

除了诗人,唐朝人饮酒之风是盛行于整个社会的,酒已经俨然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无论是富庶的江南还是遥远的边塞,“酒肆”、“酒家”兴盛一时,到处都有随风飘扬的酒旗吸引着人们去开怀畅饮。

唐代的酒种类丰富,档次较高的就是葡萄酒了,“酿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无不透露着对葡萄酒的溢美之辞。史料记载唐太宗在破高昌时获得酿酒珍品马乳葡萄,才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从西域引进回来,而五云浆是传说中的极品美酒,用五云浆来形容葡萄酒,可见其芳香美味了。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光想想这画面就让人陶醉了。据说郁金香是一种香草,有浓烈的香味,古时用来浸酒,用郁金香浸过的酒,呈金黄色,芳香扑鼻。这真是一种神奇的香草,既可以用来给女性染制明艳芬芳的“郁金裙”,还可以调制出馥郁养眼的美酒,可惜现代已找不到这种香草了。

当然,葡萄酒这类的高档酒是普通百姓无福消受的,人们普遍常饮的酒是大米酿成的黄酒,又分为浊酒和清酒。浊酒类似于醪糟,常有细细的米滓浮在酒面上,看上去好像浮着许多蚂蚁,所以唐诗在描写酒时常用到“蚁”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冻醪初漉嫩如春,轻蚁漂漂杂蕊尘”写的就是浊酒。而清酒则是相对品质更高的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虽说有些文学意味的夸张,但也足以证明清酒的昂贵。

相对于饮酒的潇洒豪放,品茶是斯文雅趣的事。“茶道”一词就源于唐朝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酒和茶都是唐朝诗人的心头好,据说白居易就是“茶铛酒杓不相离”。而我国第一部研究茶的著作《茶经》就出自唐朝陆羽之手,唐朝是全民好茶,而且已经规模化种植茶叶了。

唐朝饮茶大都制成饼状,饮用时碾碎,越细越好,“酒嫩倾金叶,茶新碾玉尘”、“碾成黄金粉,青嫩如松花”的诗句里就可以知道茶粉之细,所以唐朝的茶已经是茶汤了。而他们饮茶也不是泡,而是煮,对水的火候要求十分严格,分为“一沸”、“二沸”、“三沸”,三沸之后“水老,不可食也”。白居易“汤添勺水煎鱼眼”和皮日休“煎作连珠沸”就分别描述了一沸和二沸的情景。同时唐朝人饮茶还要加入盐、胡椒等调味品调味,整个煎茶的程序之繁琐、工艺之考究,令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

“万里桥边多酒家”、“寒食深炉一碗茶”是唐朝生活的真实写照,太平盛世、繁华共享,唐诗里的酒、唐诗里的茶,都是盛唐气象中平凡人们的快意人生。

回溯到南宋吃茶


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陆钧老师送我一个文章题目:《回到喝茶》,他的意思是,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耽呢?

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偶说喝茶,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譬如杭州人现在还把男女接吻叫吃kiss,也是吃的一种感觉,湿润的唾液则是忽略不计的。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斗时一是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二是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1784.html

上一篇:黑茶审评内容

下一篇:祁门红茶这么香到底如何冲泡才更好喝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