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我为茶人朗读:《茶在英国》

2020-10-2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为茶人朗读:《茶在英国》”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从二次大战的配给,最能看出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英国一向依仗有庞大帝国,生活物资大都靠船队运进。1939年9月宣战后,纳粹潜艇猖獗,英国商船在海上要冒很大风险,时常被鱼雷击沉。因此,只有绝对必需品才准运输(头6年,我就没见过一只香蕉)。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只是数量少得可怜,每个月每人只有二两。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首先是那气氛。友朋相聚,主要还是为叙叙旧、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宴会坐下来,满满一桌子名酒佳馔往往压倒一切。尤其吃鱼:为了怕小刺扎入喉间,只能埋头细嚼慢咽。这时,如果太讲礼节,只顾了同主人应对,一不当心,后果真非同小可!我曾多次在宴会上遇到很想与之深谈的人,而且彼此也大有可聊的。怎奈桌上杯盘交错,热气腾腾,即便是邻座,也不大谈得起来。倘若中间再隔了数人,就除了频频相互举杯,遥遥表示友好之情外,实在谈不上几句话。我尤其怕赴闹酒的宴会:出来一位打通关的勇将,摆起擂台,那就把宴请变成了灌醉。

茶会则不然。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在家

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一次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

萧伯纳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以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茶会也是剑桥大学师生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主要场合,甚至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导师。当年我那位导师是戴迪·瑞兰兹,他就经常约我去他寓所用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就讨论起维吉尼亚·伍尔夫或戴维·赫·劳伦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学互请茶会外,我还不时地赴一些教授的茶会。其中有经济学大师凯因斯的高足罗宾逊夫人和当时正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以及20年代到中国讲过学的罗素。在这样的茶会,还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们记下我所在的学院后,也会来约请,人际关系就这么打开了。

然而当时糖和茶的配给,每人每月就那么一丁点儿,还能举行茶会吗?

这里就表现出英国国民性的两个方面。一是顽强:尽管四下里丢着卍字号炸弹,茶会照样举行不误。正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绘图馆也在大轰炸中照常举行“午餐音乐会”一样,这是在精神上顶住希特勒淫威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中讲求公道。每人的茶与糖配给既然少得那么可怜,赴茶会的客人大多从自己的配给中掐出一撮茶叶和一点糖,分别包起,走进客厅,一面寒暄,一面不露声色地把自己带来的小包包放在桌角。女主人会瞟上一眼,微笑着说:“您太费心啦!”

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则慨叹道:“为了喝到茶而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后的世界。”

小编推荐

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与咖啡,分别被视为中西文化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中,英国也以爱好饮茶而著称。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而咖啡在英国一度也颇为流行。

关于咖啡的发现众说纷纭,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将其归功于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咖法地区的牧童卡尔迪。卡尔迪在放羊时偶然注意到,羊群吃了咖啡的叶片与果子后异常兴奋,他也好奇地加以尝试,由此揭开了咖啡的秘密。此后,咖啡逐渐影响到隔红海相望的阿拉伯地区,至15世纪末,在阿拉伯社会已非常普遍。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1536年占领了重要的咖啡产地—也门,咖啡在帝国境内传播开来。欧洲人自土耳其那里接触到咖啡。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极大欢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成为颇具影响的公共场所。罗塞在开设咖啡馆后,曾经张贴海报宣传咖啡的功效:促进消化、治疗眼疾、治疗头痛、防治肺炎与咳嗽等肺部疾病、调节体液失调、预防流产、治疗脾脏疾病、解除踝关节风寒、抑制头晕、振奋精神等。

地理大发现之后,茶得以进入西方并于1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国,但其社会影响较为有限。到了17世纪末,饮茶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他也张贴海报予以宣传:饮茶能延年益寿,醒脑提神,提高记忆力;治疗心脏与胃肠功能衰退,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清除脾脏方面的障碍,对膀胱石及砂淋症颇为有效;能治疗水肿坏血,借助发汗与排尿而洗涤血液,以防传染。当时人认为两者均具有“万能良药”的性质,并无优劣区别。

其实,咖啡在英国社会的流行,主要在于具备两个有利因素:首先,运输条件的优势。当时咖啡的主要产地在也门,与英国距离较近,这与从中国运输茶叶相比更为便捷,而且咖啡比茶更早地进入了英国,所以咖啡占有先机。其次,由于运输距离近,咖啡的价格相对低廉,而“茶比咖啡贵得多,进入伦敦后很久还是稀有之物”。因此自17世纪中期至后半叶,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英国亦不例外。

但是,咖啡在英国很快便遭遇传播阻碍。随着咖啡馆数量的增长,竞争不断加剧,经营者开始增添新的饮料,为顾客提供报纸以供阅读。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跻身咖啡馆之中,咖啡馆实际变为提供咖啡、酒类、茶水等饮料的交流场所,咖啡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更为不利的是,社会人士开始抨击咖啡馆与咖啡。

在英国,咖啡馆是一个男性化的场所,常常兼营陪宿等生意,女性群体被排斥在外。有社会人士假借妇女的口气对咖啡予以批判。1674年,小册子《妇女抵制咖啡呼吁书》痛陈咖啡在英国所导致的不良变化,认为以前英国男士充满男子气魄,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仪,罪魁祸首即饮用咖啡。1675年,小册子《啤酒店女老板反对咖啡陈情书》痛斥咖啡为无照经营的商品,颜色像磨碎的煤炭,咖啡馆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对咖啡的批判显示,英国社会出现了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其出发点主要基于社会道德乃至经济利益。

上述批判使咖啡的传播蒙上阴影,而政治局势也使得咖啡馆的前景不太乐观。由于咖啡馆并非仅为饮用咖啡的场所,一边饮用咖啡一边阅读报刊成为普遍现象,不识字者则听别人朗读报纸,人们就其关心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公开针砭时弊。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中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不过,由于该禁令遭到反对而最终未能真正实施。

相比之下,进入18世纪后,茶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为了能够随时饮茶,饮茶者在家中也备好茶叶与茶具,饮茶日益渗入家庭生活。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好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女士们在家中品茗强化了饮茶的家庭化趋向。茶在咖啡馆占有一席之地,在私人空间亦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咖啡则仅与公共生活相联系,这与咖啡的特性有关:当时饮用咖啡需要自己烘焙研磨,“随意选取一些咖啡豆,放进烤盘或之类的器具里,用小火不断翻炒防止烤焦。咖啡豆最初是白色的,烤干后会变成棕色,然后变成黑色。当烤成棕色即将变黑的时候放在研钵里碾磨,磨碎后倒进密封的瓶子里”,繁复的工序超出了个人的加工能力。而饮茶则极为方便,所以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均可以传播开来,尤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下午茶孕育而生,它既是温馨家庭氛围的体现,亦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场域,极大地丰富了饮茶的社会功能,对咖啡构成挑战。

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促进了茶在英国的传播。最初,荷兰为中西茶贸易的开创者与掌控者,英国人购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1690年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而香料贸易渐趋衰落之后,荷兰通过将咖啡引种到东印度群岛获得新的经济资源,“1723年销售的咖啡就达到了1200万磅。这样随着欧洲人养成喝咖啡的爱好,荷兰人也就成了这种外来饮料的主要供应者”。荷兰成为咖啡的主要供应者,茶叶则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英国人由饮用咖啡转为饮茶,这一变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折射了复杂的历史进程。这既与两种饮品的特性、传播领域的差异、咖啡馆的变迁有关,更是两种饮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

关于本文《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英王室与茶在英国的传播


当您走进超市的时候,不经意间或许就发现了“立顿”茶,可能您并没有意识到,这竟然是来自英国的洋品牌!喜爱饮茶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有人问您一个问题:世界上平均饮茶量比较多的国家有哪些?恐怕您不一定能回答正确,世界人均饮茶量最多的国家是爱尔兰,爱尔兰人之所以养成饮茶的习惯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年人均饮茶量也高居世界第二位。茶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加以利用的,它是中国人民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那么,英国人又是如何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地理大发现之后,中西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有关茶的资讯也日益西传,它日益为西方人所了解。17世纪初,荷兰人首先开始进行茶叶贸易,将中国以及日本的茶输入到了欧洲,荷兰人首先开始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英国和荷兰隔海相望,交流频繁,英国人在荷兰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茶。1657年,伦敦商人托马斯·卡拉威在自己经营的咖啡馆中开始卖茶,为了使人们了解饮茶的功效,他还张贴广告进行宣传,说茶“质地温和,冬夏咸宜,饮之有益卫生,保持健康,颇有延年益寿之功”。但是,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小于迅速被人们所接受的咖啡,只有极少数人开始尝试饮茶,看起来它的前景堪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英国王室无意当中唤起了民众的饮茶热情,使得英国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同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结婚,这位公主嗜好饮茶,每天都用灵巧的小杯饮茶,所以在嫁到英国的时候,她还带来了几箱茶叶。在婚礼宴会上,这位新王后谢绝了王宫贵族向她敬献的各种美酒,而是啜饮着一种“红液汁”,很多人都很惊奇,王后饮用的是什么呢?当时出席宴会的法国王后非常好奇,以至于她派遣自己的卫兵偷偷潜入到王宫中探听究竟,没想到惊动了王宫卫士,结果被当场抓住,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红茶窃案”。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饮茶的兴趣。

第二年凯瑟琳王后生日的时候,英国王宫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诗人埃德蒙·沃勒尔逸兴横飞,献诗一首: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以为群芳最;

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

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

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诗人在大作之中既赞美了王后,也赞美了王后所喜爱的东方饮料——茶,这进一步扩大了茶的社会影响。王后的这一爱好很快就产生了影响,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从东方归来,他献给国王的礼物就是一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国王非常高兴,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这又成为英国社会一时街谈巷议之事,人们对于饮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凯瑟琳王后对茶的喜爱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社会上层人士纷纷开始关注或者是尝试饮茶,但是如果人们的这一兴趣得不到延续或许饮茶不能在英国扎下根,幸运的是,后来的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也非常喜爱饮茶。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都是东方文化爱好者,她们经常在宫中举办中国茶会,这时候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以及先进的移动式茶几作为点缀,在浓浓的东方情调之中,她们啜饮着来自东方的美味——茶。安妮女王对于茶的喜爱还体现在她的言谈话语之中,有一次,当她听说摩洛哥国王拒绝释放69名英国战俘时,她说这位想不开的国王最好喝两壶茶消消怒气。诗人蒲伯对于安妮女王的描绘非常形象,他说:“伟大的安妮女王,统治着三个国家,有时开会议政,有时只喝喝茶。”

由于宫廷当中的饮茶之风日益浓厚,上行下效,饮茶在上层社会中亦形成风尚,尤其是贵族妇女构造了独特的饮茶风景线:她们身穿当时的流行服饰,围坐在专门用来饮茶的小圆桌旁,手捧中国制造的小茶碗,慢慢地啜饮中国茶。可以说,饮茶之风在英国日胜一日,日益在民众中间扎下了根,到1700年时,伦敦已经有大约500家咖啡馆兼营茶水,遍布各个角落的杂货店也开始供应茶叶,茶的普及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到18世纪中后期的时候,英国整个社会都已经养成了饮茶的习惯,甚至于走在大街上的乞丐都要想方设法讨碗茶喝呢!

今天,我们一听到红茶文化就会想到英国,现在许多喜爱饮茶的国家与地区过去均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们在饮茶方面深受英国的影响,英国茶文化在中国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可是谁又能想到,正是英王室无心插柳而使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呢?

茶在英国的风靡,贵族茶文化兴起


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他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那么英国贵族茶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下面就英国贵族茶文化兴起做一介绍。

茶在英国的风靡,归功于1662年嫁给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她每天下午招待闺中密友在自己卧室里喝茶聊天的习惯,很快在上流社会女性团体中流传开来。茶水虽然好喝,但是当时红茶要在海上漂流至少12个月才会到达欧洲,而且中国人那时候从来就没有把

英国贵族茶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

因为,这长达300多年不变的吸引力,并不仅仅来自茶叶,它更来自于对优雅生活方式的向往,来自于对美的爱慕,来自于喝茶时那坐的、用的、摆的、穿的、戴的、聊的、环绕着的,优雅、美丽、精致、贵重的一切。

16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开始在家中兴建茶室。茶室通常设在女主人的卧房或画室,茶桌四周总是环绕着精美的艺术品或大量东方风格的家具及装饰品。

在当代伦敦,仍可以轻易找到贵族气氛浓厚的传统豪华茶室,价格不菲,宾客盈门,流行程度有增无减。以上就是关于英国贵族茶文化兴起的介绍

铁观音,润我为秀色


月好人静,最能将铁观音喝出色来,谁还有不惬意的凡尘之想?于是,一个爱铁观音的人,总会被其熏陶得心明眼亮些;睿智豁达些;其笑意韵味也如茶。

爱铁观音只在自然间,好似一不小心就跌进了梦里,勾画她的意象,竟找不到红尘的颜色。可是叶叶总关情,浮沉之间,倾听无语的禅意,看茶水一如春色的绸缎,冷艳如一种华贵滋养你的气度。谁知否?一种风范,来自铁观音韵味。

铁观音具有独特的天然香味,滋味醇厚甘鲜,令人饮后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兼具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香,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选育栽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由尧阳南岩仕人王士让制成并携赠侍郎方望溪,方转进内廷,乾隆因其色泽乌润,沉重似铁,外形如观音合掌,特赐美名“铁观音”。又传说尧阳松林头老茶农魏荫,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梦神点化,于山岩间得一茶树,异于常者,移植炒制、品质特优,奇为观音所赐,见其叶重色深如铁,因而取名“铁观音”。

人们对心怡的事物总是赋予美丽的传说愉悦自己或他人,不知这是否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当青龙入壶,借长江之浪,翻腾于别有洞天,茗叶儿便复活了。于是你的精神与铁观音的精神相融,浓淡相宜,雅致经心。就这样,沸腾的安溪水,浇出一泓人生哲学,将大唐文化洗礼得更加明晰。于是,一杯铁观音流淌出一条长长的黄河,积淀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卷起滚滚波涛,涌动在每个爱茶人的血脉中。这是一条多么漫长的路程,积淀了安溪人、安溪的山山水水多少底蕴?经历了多少春秋?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面前时常有杯温暖的茶,若再能从容不迫地品味,这就是演绎生活方式的精妙情节。此刻,谁还理会天高云淡地厚尘红。这时,也许一首诗诞生了,一个传奇流行了,惹得多少品茶人心旷神怡地去捧读。

是的,多少人生来自铁观音的暗示,生活的秘诀在玩味中领悟,不经意间,一份甘醇,成了千古绝唱。我常倾听铁观音细语,缠绵不断。入喉,不仅暖胃,也如山涧洗心。谁只要喝出本色就领略了人间最好的风情。

近日里读报,喜得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铁观音竟占据了京城茶业的70%。铁观音的魅力,来自何处不言而喻,是她的故乡安溪。这片神奇的土地,是怎样养育了闻名遐迩的铁观音。因了铁观音,我竟为安溪这般牵肠这般骄傲可以说向往安溪,认识安溪是从“铁观音”开始的。先后来过几趟安溪,对茶园、茶厂有了较多的感知,我开始知道,长年朝雾夕岚、温和湿润、峰峦竞秀、泉甘土赤的安溪是个得天独厚的茶区,茶山如海,绿浪起伏,有60多个优良品种: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茶叶畅销港澳、新马、日本、欧美,真可谓香飘万里。安溪人养育了茶,茶养育了安溪人;难怪安溪人一说起茶来,总是声情并茂,敬若神明。

在茶厂了解到,乌龙茶介于红、绿茶之间,是一种半发酵茶,成茶品名大都以茶树品种命名。鲜叶经过晾青、晒青、摇青、直至“青蒂绿腹红镶边”,继而经过炒青、包揉、烘干等十几道工序,而后加工成精茶。于是此时的茶早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茶了,她已被注入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已上升为茶文化,她集历史、哲学、经济、宗教、民俗、礼仪、科研、教育、医学、园艺、陶瓷等方面于一堂,也熔诗词、书画、歌舞、戏剧、文学等艺术于一炉,茶便作为一种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款款入世。

一路风尘,伫立魏氏茶王前,茶树、奇石、溪水,山岚、白云……演绎《易经》深奥的精髓。我明白了,她在滋养一颗温和的心,谁闻到她的香味,日子就更超脱了,这时的茶带着你的精神悠然出世。

又见安溪,又见铁观音,喝一杯,天宽地广,再一杯,点点滴滴渗透的美,怎不润我为秀色……

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沉浮历史


英国掀起反对饮茶运动

茶在16世纪进入英国后在贵族之间得到流行,但茶普及到平民要等到18世纪。在这期间茶的推广应用遇到了很人的反对,反对饮茶的理由主要有两点,这两点的反对理由让人看起来感觉到很可笑,但也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残酷事实。

反对饮茶的第一点是饮茶有害于健康。在英国掀起反对喝茶运动,饮茶有害于健康的著名人物之一是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他是英国卫理公会的创始人,他利用自己饮茶的体会向自己的信徒灌输喝茶无论是从肉体来讲还是精神来讲都是不可取。他发表了《茶友的公开信》,信中主要描述了他29年前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有一天身体突然出现了中风现象,每天用完早餐后手就会不停地颤抖,当他戒掉早餐时喝的茶后,令人想不到是中风症状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他尝试着减少饮茶的数量,并在喝茶时多放入砂糖和牛奶,中风症状也会消失。他后来在伦敦也作了调查,发现爱喝茶人的容易导致体力和神经的衰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决定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戒茶。他并召集信众把茶戒掉,并把自己和信众一起节约下的钱捐献给贫困的人。但令人可笑的是他这样的博爱主义并没有坚持到底,晚年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又喝起了茶,他并在每个星期日把卫理公会里的宣教士召集到自己的家里,在早餐时用瓷器大王专门为他做的茶壶给大家泡茶饮用,这些有头无尾的行动给他的禁茶运动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点反对饮茶的理由是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农学者和经济学者曾这样提出谬论,喝茶的行为会浪费很多工作时间,无论是男性还是特别爱好茶的女性,他们为了饮茶忘记了做工。长期下去的话会使英国的工业法发展倒退,喝茶的时间如果都用到工作上的话经济会更加发达。还有饮茶会使体力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提倡不要饮用茶。

对于茶的来讲有反对者,但同时也有赞美者,英国18-19世纪大诗人柯勒律治曾经写过这样的好诗句:因为有茶喝要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是难以想像,没有茶的生活让人无法生活!我庆幸自己出生在有茶喝的世界。这是英国诗人对茶叶最大的赞誉,和反对喝茶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茶取代了英国的其他生活饮料

说起英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是非常浅显,饮食文化比起中国来讲晚了上千年,中国从5世纪起饮食文化便已经是很发达了。阿拉伯国家的饮食是从十一世纪开始发达,意大利饮食受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影响十五世纪开始在调理法上做文章,法国也追其后从十六世纪开始下功夫研究饮食调理法。中欧的饮食调理法更是落后,那时候中欧的国家是以农牧食品为主,所以饮食不像现在的中欧料理,他们把养的农畜杀掉作为各种料理,因那个时候食品的保存主要是以盐为主,即使后来使用的很多香辛料也都是通过阿拉伯山商人从东南亚洲,印度进口倒卖过去的。著名的意大利亚画家列昂纳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所画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众说周知的。作为将要升天的教主来讲,最后一次晚餐,在古时候那一定是很丰盛的,但从留下的画像来看,《最后的晚餐》里人物前面的料理好象很简单,更谈不上丰盛豪华了。按正常推理来讲画里面的服饰,料理,道具一定是以那个时候的生活为参照画成的。所以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那时候的饮食生活情景,英国饮食文化作为意大利的后者所以就更落后了。

茶,咖啡,可可几乎在同一时代进入英国的,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做咖啡的生意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去先机,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得不放弃咖啡的贸易,可可在英国受到欢迎,但作为主要供应国的牙买加在1727年发生了自然灾害,使所有的可可农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为了经济贸易不得不在茶上面做文章,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并大量进口茶叶,降低价格卖给消费者,茶很快在国民中得到普及,这样茶终于作为英国的主要饮料稳定下来,并随着英国向世界各国的侵略扩张普及到别的国家。

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


想了解《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知识吗,丰富的《今夜,我在茶香里寻你》内容等你来看!

冬夜,适合泡茶,姿态万千的叶瓣浮动在水中,仿若养了一壶翠色,不喝,也足以暖心。

我一直有个习惯,喜欢用茶来养春色。桃花、玫瑰花、菊花、茉莉,凡能和茶挂上钩的花瓣,皆在我的唇齿间停留过。今夜,让世事归尘,卸下一日的装束,以清素的容颜,任心思漫成一池春水,在一壶花香浓郁的茶前流动,袅袅升腾的薄雾里,带着女子的香,缱绻,缠绵……

茶香,春色,一起融合,诱惑着视觉和味觉。

说起泡茶,当属清代人沈复的妻子陈芸。《浮生六记》中写到:“夏月荷花初开,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荷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想想陈芸泡茶的过程和心态,是自然、清然、乐然。生活的情趣在她纤纤玉手中,竟是这等美妙,让人一想就醉!难怪有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的话把茶和女人连在了一起,似乎有了女子,茶更显得有情趣了。男人喜欢红袖添香,那么懂得红袖添香的女子,必定是懂茶艺和男人心的。陈芸就是最佳的一位,兰质蕙心,性情女子。

最让人念念不忘的茶,恐怕要数《红楼梦》中栊翠庵妙玉的茶,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用旧年涓的雨水,泡出的老君眉。无论是茶具还是茶叶亦或是水,都是极其讲究,雅到精致!妙玉的茶,刘姥姥品不出来,因为她一个连生活基本温饱问题都没有保障的人,自然谈不上情趣。

一杯茶,饮的是一种风雅,一种品位。妙玉何尝不是红楼里面最讲究的佳人?她的轻巧和优雅均在这盈盈一握的茶具中,流转千年。

文学作品里的茶固然令人心驰神往,可生活中我们更需茶艺人生,饮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于丹老师说自己喝茶的时候,用翠玉乌龙养一个壶,用丝绸擦外面的整个陶士,最后会润润地闪出一种玉的光泽,人可以融进去,看着是丝绸擦过,其实是一段光阴的打磨,从翠玉当中喝出一段清香。

她喝茶,是在咀嚼生活的味道;她爱茶,就是爱自己的生活。

喝茶的女人本身就是一杯茶,优雅清香的茶,等着懂她的人去品味。

张爱玲好茶,在她的笔下流淌着茶韵。有人说,她比任何一个茶人更像茶人。《半生缘》里,世钧和曼桢就是一杯慢悠悠的半生茶缘,让人心煎。他们第一次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跑堂的给他们斟上两杯茶,筷子脏得要命,曼桢说:就在茶杯里涮一涮吧,这茶我想你们也不见得要吃的。就在这茶水里洗筷子熟识了,一个含笑低眉,一个惴惴不安,洗出了悠悠半生的爱情。多无味的茶水呀,连后来的爱情也凄惶。

乱世时代,这个爱茶写茶的女人,又将如何?

许冬林说:“乱世为壶,那个他是煮她的沸水。她在沸腾里舒展,生色,吐香。然后,人走,茶凉,香随晚风逝。”再好的茶也会凉,胡兰成的另觅新欢,终究辜负了她的一片茶心。必然是:人走,茶凉,不再续。

读爱玲的文,品一杯乱世茶,多想穿越时空去看她,看她低眉到尘埃,定然是一束含羞的玫瑰花。只是,我不忍目睹花瓣凋零的凄美。

转身,盖上这杯乱世茶。轻抿一口电脑旁的热茶,是玫瑰花放了几颗红枣掺合在一起的茶,整个杯子喜气暖洋洋的,全然没有萧瑟感。眼前蓦然浮现贾平凹的《品茶》,只见众人打开碗盖,水面浮起一层白气,白气散开,是一道道水痕纹,好久平复了。众人一口先喝下了半碗。真真的西北汉子喝茶,够大方,这哪里是品?分明就是饮。品性不同,自然对茶的讲究不同。这茶品得太绝了,忽而让人忘了人走茶凉的不快。

爽快的西北汉子品茶,那也是另一种乐趣!这乐趣,我不大喜好。

总觉得懂文字的人,是喜爱慢慢的喝茶的。喝茶写文,该是惬意无比呀!女作家潘向黎连续四年写饮茶的专栏文章,最后结为一本《茶可道》。“茶可道,道不尽”,道不尽的茶,道不尽的生活……茶,就是生活。

静夜灯下,半盏暖香,我用我稚嫩的笔墨在叶与水的蛊惑下,成就了一场惊鸿。没有优美的姿态,只是安静的文字。

你的远方,我呼吸到了茶香,是乌龙,是铁观音,亦或是碧螺春的味。一杯精致的茶,亦如一个精致的人,永远也品不完其中的芳香。其实,这茶和这人一样,真的精致到了无可挑剔,却总是被我以各种借口“嫌弃”。一个不讲理的理由支配着我的心,太精致的事物不牢靠,就像这茶,饮完了,谁来续?

太平盛世里,谁也无法承担起“一杯乱世茶”?那就姑且让叶和水两两相望吧!或许,泡一壶岁月的淡定,你品我品,更清香。

今夜,我把一些枝枝末末的细碎片段在岁月的瓷杯里浸泡,然后伴同着心底的一池春水,冲开这壶悠悠的茶,独自品味,清苦、甘甜、大气、优雅、思念,一并漫来,舞动在我思维的舌尖,舞出一段别样的文字茶宴。想,以一轮明月为信物,邀请你,可否举杯共饮?

思念微醺,我在茶香里寻你,一遍又一遍……

我要几瓣落花为香茗


我要几瓣落花为香茗

我要一朵百合做杯盏

我要唐诗里那只红泥小炭炉

我要入深山拾一裙松针燃火

再钓一壶人迹未至幽谷中的──晨露

还要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稼轩的豪放、三分老庄的淡泊

一段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板桥心情,凑成十分的惬意之后,且来品茶。

矿泉水太浅淡,果汁太甜腻,咖啡太香浓。惟有茶有若无的幽香,是深藏不露的,是恬淡隽永的。那种玄奥的喉韵与舌感,好像低音号或萨克斯管,微微在胸腔中流动,有着玄远而沉实的魅力。

日本茶道鼻祖绍鸥曾经说过一句很动人的话:“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里叫“残心”。就是在品茶的行为上应绵绵密密,即使简单如放茶具的动作,也要有深沉的心思与情感,才算是懂茶的人。

何谓“清欢”?

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恣情率性;也不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更不同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观沉沦。

静品一盏茶,感觉比参加一席喧闹的晚宴更有情趣,是清欢;

咀嚼一颗青橄榄,吮吸一朵花尾部的清甜,是清欢;

放一只误入居室的蝴蝶回家,是清欢;

戴一串野果,或一串原木项链,认为比金银珠宝更有品位,也是清欢。

王室无心插柳茶在英国“遍地开花”


今天,一说起立顿红茶就联想到英国,许多喜爱饮茶的国家与地区过去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们在饮茶上深受英国的影响,英国茶文化在中国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是谁又能想到,正是英王室无心插柳使得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呢?

新航路开辟之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有关茶的资讯也逐渐西传,它日益为西方人所了解。17世纪初,荷兰人首先开始进行茶叶贸易,将中国以及日本的茶输入到了欧洲,荷兰人首先开始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英国和荷兰隔海相望,交流频繁,英国人在荷兰的影响下接触到了饮茶。1657年,伦敦商人汤玛士·卡拉威在自己经营的咖啡馆中开始卖茶,为了使人们了解饮茶的功效,他还张贴广告进行宣传,说茶“质地温和,冬夏咸宜,饮之有益卫生,保持健康,颇有延年益寿之功”。但是,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小于迅速被人们所接受的咖啡,只有极少数人开始尝试饮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英国王室无意中却唤起了民众的饮茶热情,使得英国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同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结婚,这位公主嗜好饮茶,每天都用小巧如钉针的茶杯饮茶,所以在嫁到英国的时候,她还带来了几箱茶叶。在婚礼宴会上,这位新王后谢绝了王宫贵族向她敬献的各种美酒,而是啜饮着一种“红液汁”,很多人都很惊奇,王后饮用的是什么呢?当时出席宴会的法国王后非常好奇,以至于她派遣自己的卫兵偷偷潜入到王宫中探听究竟,没想到惊动了王宫卫士,结果被当场抓住,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红茶窃案”。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饮茶的兴趣。

到了第二年凯瑟琳王后生日的时候,英国王宫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诗人埃德蒙·沃勒尔献诗一首: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以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诗人在大作之中既赞美了王后,也赞美了王后所喜爱的东方饮料——茶,这进一步扩大了茶的社会影响。王后的这一爱好很快就产生了影响,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从东方归来,他献给国王的礼物就是一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国王非常高兴,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这一时又成为英国社会的街谈巷议之事,人们对于饮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凯瑟琳王后对于茶的喜爱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社会上层人士纷纷开始关注或者是尝试饮茶,如果人们的这一兴趣得不到延续或许饮茶并不能在英国扎下根,幸运的是,后来的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也非常喜爱饮茶。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都是东方文化爱好者,她们经常在宫中举办中国茶会。这时候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以及先进的移动式茶几作为点缀,在浓浓的东方情调之中,她们啜饮着来自东方的美味——茶。安妮女王对于茶的喜爱还体现在她的言谈话语之中,有一次,当她听说摩洛哥国王拒绝释放69名英国战俘时,她说这位想不开的国王最好喝两壶茶消消怒气。诗人蒲伯对于安妮女王的描绘非常形象,他说:“伟大的安妮女王,统治着三个国家,有时开会议政,有时只喝喝茶。”

由于宫廷当中的饮茶之风盛行,上行下效,饮茶在上层社会中亦形成风尚,尤其是贵族妇女构造了独特的饮茶风景线:她们身穿当时的流行服饰,围坐在专门用来饮茶的小圆桌旁,手捧中国制造的小茶碗,慢慢地啜饮中国茶。可以说,饮茶之风在英国日胜一日,日益在民众中间扎下了根,到1700年时,伦敦已经有大约500家咖啡馆兼营茶水,遍布各个角落的杂货店也开始供应茶叶,茶的普及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到18世纪中后期的时候,英国整个社会都已经养成了饮茶的习惯,甚至于走在大街上的乞丐都要想方设法讨碗茶喝呢!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6066.html

上一篇:喝崂山绿茶能够减肥吗?

下一篇:大红袍什么水温泡 2020大红袍什么水温泡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