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烹茶四宝

2020-09-30

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完整细腻,所用的茶具精巧可爱,精致细腻、韵味十足,堪称六大茶类之首。

乌龙茶的传统茶具“烹茶四宝”为:孟臣罐,若琛瓯,玉书煨,红泥烘炉。

孟臣罐是泡茶的茶壶,正宗的孟臣罐是宜兴紫砂制小茶壶。孟臣是明代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匠,姓惠,以制作小壶见长。用这种小壶泡茶色香味俱佳,盛夏隔夜茶不易馊,经久耐用,久用后以沸水注入也不会爆裂,且使用越久、保养越好越光泽柔润,韵味十足。在闽南、粤东和台湾省有“金玉有价,孟臣无价”的说法,足以说明喜欢乌龙茶的人对壶的钟爱之情。茶壶中滞积的“茶锈”常常是茶瘾君子炫耀自己饮茶“茶龄”长的实物见证。

若琛瓯就是小品杯,若琛、孟臣合称茶具双臂。若琛瓯也可叫若琛杯,是一种薄瓷小杯,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巧玲珑,酷似半个乒乓球和微型饭碗,3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正宗的若琛瓯产于江西景德镇,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样,但非常罕见,这种茶杯通常有彩绘山水花卉,有的上书“清心明月”,“可以清心也”等回文,每杯仅能容7/8毫升茶汤,正合了功夫茶不为解渴,只为品饮怡神之意。平时,茶盘上只摆3个小杯,呈“品”字形。

玉书煨是煮水的壶,为扁形薄瓷壶,壶的容量只可容纳从汤杯只泡好一次的茶所需的水量。

红泥烘炉是传统的煮水用的炭炉。红泥烘炉选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烧制,高尺余,置炭的炉心深小火势均匀且省炭;小炉有门有盖,有的炉门配有茶联,如“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古朴雅致;也有白铁制成的烘炉,小巧精致,以橄榄核、甘蔗渣为燃料,火热、无杂味。

除上述四件外,传统的冲泡乌龙茶的用具还有茶洗、茶盘、茶垫、龙缸茶船、羽扇、竹筷、茶几、茶担、锡罐等。

现在,随着电热水器广泛使用,玉书煨。红泥茶炉多被电热随水泡或别的加热器具取代,但紫砂壶和小巧的薄瓷杯却一直是品饮乌龙茶的主要用具。

现代常用的乌龙茶器具

中国几大乌龙茶产区冲泡乌龙茶各有特色,乌龙茶茶具也各有特色。现在我们冲泡乌龙茶主要用到以下器具:

茶壶

又称“茶罐”,即用以泡茶的器具,多为瓷或紫砂器具,其中以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名气最大。冲泡乌龙茶讲究用小壶,所以一般选用宜兴紫砂壶中较小的款式。紫砂壶既是形制优美,颜色、器形古雅的艺术品,又是质地上乘的实用品;即可把玩欣赏,游客泡茶,因此一把好壶往往身价不菲。

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紫砂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①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都要把壶身上的蜡、油、垢、茶垢等清洗干净;②切忌沾到油污,紫砂壶最忌油污,沾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会留下油痕;③实实在在得用茶汤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汤的精华就越多;④擦与刷都要适度,壶表面淋茶汤后,用软毛小刷子,轻轻洗刷壶身表面,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不断地擦搓;⑤使用后要将茶渣清除干净,洗净、控干、仔细收好。

盖碗

盖碗又称三才杯,盖、底托、杯,寓意天、地、人。冲泡乌龙茶时盖碗行使壶的职能,温烫泡茶,然后把茶汤倒入茶蛊再分茶。使用盖碗泡茶必须经过练习,使用不熟练很容易烫手。

品茗杯和闻香杯

品茗杯(简称“品杯”)用来盛放茶汤品饮,闻香杯(简称“闻杯”)是台湾乌龙茶茶艺用具之一,比品杯瘦高,茶汤泡好后先倒入闻香杯,再倒入品杯,品饮前先闻闻香杯里的茶香。

传统品饮乌龙茶的茶杯一小瓷杯为主,通常直径为3厘米左右,质薄为上,讲究“小、浅、薄、白”四点。小,则一饮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薄,则清香四起;白,则衬托鲜明汤色。现在品饮乌龙茶的品杯有多种质地和花色,但还是白瓷杯呈现茶汤的效果最好。

杯托

杯托(又叫茶垫)是放置茶杯的小底托,有多种造型和材质。

茶船

茶船亦称“茶池“,放在茶壶底下,既美观,又可承接泡茶时溢出的水。茶船有单层、双层两种双层茶船上层有孔,使溢出的水流入下层,单层茶船有出水口。

茶蛊

茶蛊亦称“茶海”、”公道杯“,用来盛放泡好的茶汤,并分茶入品杯。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也叫公道杯,有的茶蛊有内置滤网,没有内置滤网的与单独的滤网搭配使用。

cy316.cOM编辑推荐

工夫茶具“四件宝”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安溪铁观音了。《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工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工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前些年,笔者有幸到了一趟粤东,所到之处,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待的都是色、香、味、艺俱全的工夫茶,至今回想起来,仍“茶”韵犹存,遂“作文以记之”。

这工夫茶的“工夫”所在,首先是讲究“水为友,火为师”,水以活泉为佳,火以猛烈为上,茶以乌龙茶为适。入壶须三分之一茶末,因末少不香,末多苦涩。泡沏技法大致有“高山流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而且,须有一套南国特色的茶具。看到这些美妙绝伦的工夫茶具,我不惜囊中银钱,破费一番,觅到了工夫茶具四件宝来。

工夫茶具虽多,但茶人们却认为“四宝”是必具: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为,“孟臣”排名第四却备受茶人宠爱。史传,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壶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茶人选购它的标准是“三山齐”,即把壶去盖覆置平桌,滴嘴、壶口,把柄三点平成一线就是真品了。安溪铁观音泡茶越频越久,壶壁长的茶锈越厚,可节省茶叶,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锈厚的孟臣壶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龄长”的物证。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如今业已罕见。

工夫茶另“两宝”之一的玉书畏以潮州百年老号《陶圣居》做的尤佳,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隆冬,拿出炉外许久保温。工夫茶讲究水不能过热,玉书畏便于观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炉则是选取粤东优质高龄土精工烧制的红泥小火炉,这种炉具早在唐宋年间即出名,特点是长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观。炉心深又小,能使火热均匀省炭,炉有盖有门,通风性能好,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有的艺匠还喜欢在炉门两侧配一对茶联。

可见古今艺人、茶人对工夫茶具倾注了多么诚挚的匠心!

你知道“茶室四宝”是哪些么?


所谓的“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不锈钢壶的,用电,可保温。我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用大的玻璃烧杯,盛水置微波炉内使之沸腾。此法需注意两点,一是微波炉的时间和火力要调好,防止水未开或水老,需多次试验过方能掌握;二是要清除微波炉内的异味。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所见到的有三种烧水用具。一种也是紫砂的小炉子,炉内可放置小小的固体酒精灯,配合大的紫砂壶烧水。仿佛也有烧蜡的。但是,无论是固体酒精还是蜡,需注意不能有味道和烟;一种是可保温电热器,不锈钢壶置电热板上;另一种则是磁感应烧水器,玻璃壶(底部是不锈钢?)放在感应盘上。这三种用具,以紫砂炉配紫砂壶最有意境,合乎品茶之道,只是较重而易损坏,不方便携带至远处。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其制作的小壶非常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区别于闻香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紫砂的饮杯,个人认为不可取,因不利于茶的色泽。

烹茶水的“清和轻”


对于烹茶你是如何来选择水的呢?烹茶用水第一要水质清。“水清朗也,静也,澄水貌”。水质不洁净则茶汤混浊,只有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才能显出茶的本色。烹茶用水第二要水质轻,煮茶用水要“轻省”,这与现代夫于“软水与硬水”的说法相似。现代科学认为,每升水含八毫克以上镁离子钙的称为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自然界中仅雪水和雨水为纯软水,古人也素来喜用此种“天泉”煎茶,自有其科学道理。实践证明,采用软水泡茶,茶汤的色、香、味三者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变色,茶的色、香、味大减。

水的轻重还应包括水中含有的其它矿物质成分的多少。如铁盐溶液、碱性溶液等都能增加水的重量,用含铁、碱物质过多的水泡茶,茶汤还会漂起一层“锈油”。茶叶中因含茶多酚类物质,遇水中的铁盐溶液,茶汤还会变成黑褐色。清代人还最讲究以水的轻重辨别水质的优劣,并以轻重来评定水的品级。关于水味的“甘和洌”甘洌,也曰甘冷、甘香。“泉惟甘香,故能养人”。“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芳者曰香泉”“如不甘,则损茶味;水不寒,则味涩”,故煎茶的水质要求清凉甜美。古人好以雪水煎茶,就是取其甘甜、清冷之意。论及水的冷例,古人还首推“冰水”晋代秦王嘉《拾遗记》中说蓬莱山冰水,饮者千岁也。

你听过“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吗?


所谓的“茶室四宝”,缺一不可。即玉书(石畏)、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玉书即烧开水的壶。为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毫升。水沸时,盖子有响声。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茶室四宝”。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茶艺馆里,我所见到的有三种烧水用具。一种也是紫砂的小炉子,炉内可放置小小的固体酒精灯,配合大的紫砂壶烧水。仿佛也有烧蜡的。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兴紫砂壶,以小为贵。孟臣即明末清初时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其制作的小壶非常闻名。壶的大小,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口小杯,容水量约10—20毫升。现在常用的饮杯,有两种。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紫砂的饮杯,我个人认为不可取,因不利于茶的色泽。

除了这四种必备茶具外,乌龙茶的冲泡中,仍用到其他名目繁多的茶具,简单介绍如下:

茶船和茶盘。茶船形状有盘形、碗形,茶壶置于其中,盛热水时供暖壶烫杯之用,又可用于养壶。茶盘则是托茶壶茶杯之用。现在常用的是两者合一的茶盘,即有孔隙的茶盘置于茶船之上。这种茶盘的产生,是因为乌龙茶的冲泡过程较复杂,从开始的烫杯热壶,以及后来每次冲泡均需热水淋壶,双层茶船,可使水流到下层,不会弄脏台面。茶盘的质地不一,常用的有紫砂和竹器。我自己有个状如莲花的紫砂小茶盘,很是小巧美观。

茶海。形状似无柄的敞口茶壶。因乌龙茶的冲泡非常讲究时间,就是几秒十几秒之差,也会使得茶汤质量大大改变。所以即使是将茶汤从壶中倒出的短短十几秒时间,开始出来以及最后出来的茶汤浓淡非常不同。

茶荷。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瓷质或竹质,用做盛干茶,供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好的瓷质茶荷本身就是工艺品,奈何许多茶艺馆略去茶荷不用,甚是可惜。

闻香杯。闻香之用,细长,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台湾高香的乌龙时使用。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

茶匙。多为竹质,如今亦有黄杨木质,一端弯曲,用来投茶入壶和自壶内掏出茶渣。

除了以上提过“茶室四宝”此外,还有茶盂、茶夹、茶则、茶漏等辅助茶具,品种繁多,泡茶时并非一定会使用到。

茶的“三宝四忌”,你知道吗?


茶自发现源于神农尝百草,从古至今便与人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喜爱饮茶的芸芸众生中,为了养生及健康这一目的者占据着重大的比例。诚然,茶可养生,茶可养性。但是,若是不科学地饮茶,养生之茶便会成为“害人之物”。

茶叶知识体系繁杂,学不尽,道不完,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而言,可以将其与生活相互对应,在生活的实践中,学习更多的茶叶知识及茶文化。今天,小编就从与我们健康相关的品茶“三宝四忌”,来了解些许茶叶与健康的关系。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茶叶“三宝”。所谓的茶叶三宝指的是茶单宁、咖啡因和茶氨酸。茶叶中所含有的有机物质,可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茶单宁,又名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解毒和抗辐射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的物质侵入骨髓,有良好的抗癌效果;咖啡因是一种中枢兴奋剂,能够暂时驱走睡意,可赶走人体的疲劳,使人体神经产生兴奋的作用。而茶氨酸则可以增强人体的记忆。此为茶叶“三宝”。

喝茶的“四忌”指的是喝茶的方式及习惯。忌即是不可取的意思。喝茶“四忌”,即一为忌冲泡时间太长,茶叶易变质;二忌饭前大量喝茶,会导致食欲下降;三忌饭后立即喝茶,会影响消化和吸收;四忌泡茶过浓,可引起头痛、失眠、烦躁。

以上即为喝茶的“三宝”和“四忌”,你记住了吗?

淄博柳泉汲水烹茶 用之煎茶,则茶清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淄博柳泉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处非常出名的泉水在众多的泉水之中脱颖而出,这就是淄博柳泉。柳泉位于我国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故里,即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的蒲家庄。

柳泉距蒲家庄东门只有数十米。柳泉的前方是一个幽深的山谷,泉水就是从谷底的转弯处露出。泉口约1米见方,条石镶边高出地面,在泉口的外围用青石铺成一个约百余米的平台,平台的四周有花墙围栏。泉边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由茅盾亲笔题书的“柳泉”二字。泉后柳树上挂有一块简介牌,写着:柳泉原名满井。因为当年此井深丈余,泉水从井中溢出,自流成溪,滋润着周围的树木和花草,使周围的风景十分秀美。传说蒲松龄曾在此设茅亭以茶待客,从乡夫野老口中听取狐鬼故事,最后写成了《聊斋志异》。

据相关史料记载表明,柳泉原本是一个天然的自流泉水,村民们砌石为井做蓄水之用。当时,泉水有丈余之深,即使是在大旱之年,仍涌流不息,保持着水满之态,所以柳泉就有了满井这一俗名。泉边原有一棵巨大的古柳,蒲松龄和村民又在泉边种植了一片柳树。从此,井畔翠柳拂风,婆婆多姿,景色比以前更加优美。蒲松龄和村民们便将此泉更名为柳泉。蒲松龄十分喜欢柳泉,自号为柳泉居上,每天到柳泉汲水烹茶。柳泉的水质良好,清澈明亮,若用之酿酒,则酒香馥郁;用之煎茶,则茶清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聊斋志异》的传扬,不仅使柳泉居士为世人所熟知,而且也增加了柳泉的知名度,使其名闻遐迩,直至今日仍有很多慕名去寻访柳泉的文人雅士和中外游客。如今,柳泉由于开采矿井,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经没有当年“水满而溢,自流成溪”的景观,只有在丰水季节,才会再现当年的景观。

煮茶和烹茶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饮茶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一直以来,我们的饮茶方式都比较多样化,除了大家常见的泡饮之外,还有烹茶、煮茶……那么,煮茶和烹茶的区别在哪里呢?

烹茶法也称之为煮茶法、煎茶法,一直到唐代都是最为盛行的主流饮茶方法;点茶法是宋代开始出现,并且快速取代烹茶法,成为当时主流风尚的饮茶方法;而到明朝时期,炒茶工艺开始出现并且成熟,饮茶方式再度发生变革,逐渐发展延续成为至今的泡茶法。

茶叶出现之初,那时的古人可不是将其作为饮料,而是药物。所以最原始的茶叶食用方式是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直接咀嚼生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茶叶慢慢由药物变成了一种羹汤类型的食物,出现了最初的比较原始的烹茶法。即:将采摘下来的鲜新的、生的茶叶煮熟食用,通常还会加以葱、姜、枣、盐等调料一起煮,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这种烹茶法,说白了就是煮了一锅茶叶汤,通俗浅显的来说和煮一锅白菜汤没啥区别。

茶圣陆羽也在其《茶经》中说道:“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大意就是说这种煮茶的方式所煮出来的茶汤是沟渠间的废弃的污水。

在唐代之前都没有较为规范和成型的制茶技术和方法,所以茶叶还是以鲜叶作为类似蔬菜一样的食物出现,而从唐代开始制茶技术得以较大程度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上也越来越繁复精细,出现了干茶。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朝的茶叶生产过程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在晴天将茶叶采下,先放在类似蒸锅的甑壶中蒸一下,然後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成茶末,放在铁制的模中拍压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进行烘焙,最後封存。

制茶工艺技术的深度化、精细化发展,自然也就使得烹茶方式也变得精细化,茶叶由之前蔬菜羹汤变为饮料,或者更为准确的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茶叶由烹饪的菜肴,变成了煮饮的饮品。

唐代逐渐精细化的煮茶法,开始讲究饮茶技艺,注重饮茶情趣,陆羽更提出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才能品出茶叶真味。

根据《茶经》记载,唐朝时的煮茶法,先要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状态,再用筛子筛成细末,而后放到开水中去煮,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煮茶差异较大。

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所说的煮茶,是更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饮茶方式,通常来说就是将茶叶用煮茶器、茶壶等容器,直接加水煮沸即可,和唐代的烹茶法可谓截然不同。

而且,并非所有的茶都适宜用来煮饮,通常来说一些滋味以鲜爽为佳、嫩度较高的茶叶,如果用煮饮方式,反而会破坏其本真滋味;

并且茶叶内一些诸如维生素C、茶氨酸等,性质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会在煮饮过程中被破坏,从而使得茶叶的整体养生保健功效降低。

而能够用来煮茶的茶叶,都是耐泡度相对较高、滋味以醇厚为佳的茶叶类型,最典型的就是普洱茶,以及部分黑茶、乌龙茶。

现代煮茶的优点,是能够较大程度的使得茶叶内含物质溢出,使得茶汤滋味更为浓厚,最大程度的利用茶叶,这点对于以滋味醇厚为宜的普洱茶来说较为有益的,并且普洱茶中的老茶头可以说是茶叶中最为适合煮饮的茶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1155.html

上一篇:普洱经济催生的多种普洱茶媒体概览

下一篇:茶花的繁殖方法很多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