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立顿从质优价廉精于营销开始

2020-09-2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立顿从质优价廉精于营销开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立顿的名字从十九世纪末在世界上就与茶联系在了一起。近来,读了立顿创史人汤姆斯·立顿的自传和别人写的传记后,才了解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立顿先是以食品店而闻名于英国苏格兰的……

探险取经善于食品营销

汤姆斯·立顿出生于1850年,他的父母亲是生活在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汤姆斯出生之前,爱尔兰遇到了极严重的饥荒,为了谋生,汤姆斯的父母亲回到了苏格兰,在格拉斯格城里安顿下来。汤姆斯是在格拉斯格城里长大的,在他七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亲开了一家很小的食品店,店里经营爱尔兰奶酪、火腿、黄油和鸡蛋。汤姆斯从小就在店里帮忙,每星期一推着手推车到港口,从爱尔兰来的小火轮上买回店里一个星期所需要的各种食品。

1867年,汤姆斯十六岁时候,他梦想着去大西洋另一边的新大陆“探险”。他到一艘远洋轮船上作服务员,从纽约上岸。三年里,他在烟草农庄上打工,在稻米农庄做帐房记录员,在街头做商品销售员,最后在新奥尔良做了一家食品店的帮手。他对美国店里的推销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自传里这样写到:“这里(美国)的食品并不比格拉斯格好,但美国商店店员和老板非常注意把产品的优点全部展现在客人面前。他们对顾客有特殊的兴趣,把顾客吸引进来,为他们服务,使他们满意,以便顾客能不断地返回。”

1870年,汤姆斯回到了格拉斯格。回到家乡的第二年,他就在斯达伯十字街开起了第一家立顿食品店,提供爱尔兰奶酪、咸肉、黄油和鸡蛋。他日以继夜地工作着,在店里吃住,把在美国学到的经营方法都用上了。他相信,他的生意要成功,一定要比同类食品店更“物美价廉”,更能体会顾客的愿望。他直接为城里最节省的家庭主妇们提供食品,从和她们的接触中,了解她们的购买习惯和心理。

汤姆斯富有幽默感,极有创造性。他费尽心思地引起城里人注意他的食品店。在做广告方面,他别出心裁,请了当地一位漫画家为立顿店画一些漫画,每星期他都会把新的漫画,贴在玻璃橱窗上。这样,他吸引了很多人星期一早上来店前看漫画。

他最早的一次宣传立顿食品店里的火腿,是在附近农场买了最大的两头猪,给它们穿着鲜艳的黄颜色“立顿孤儿”广告,雇了两个司机,穿着爱尔兰节日盛装,推着两辆车在最热闹的地段招摇过市。没想到,“立顿孤儿”招来了太多人的围观,造成了交通堵塞,警察前来维持秩序,当地的报纸在第二天的头版头条对“立顿孤儿”作了详细的报道,使得立顿食品店全城闻名。[page_break]

几年后,由于立顿的食品店物美价廉,更因为他的店名在苏格兰人人皆知,立顿的食品店不仅满城开张,而且在苏格兰各地都有店。每次盘货,立顿公司几乎能把爱尔兰的奶酪订光,美国的供货商向他运送上千条的熏肉和火腿,丹麦的供货商给他运来以吨为单位的黄油。从他开第一家杂货店起,不到十年,公司雇员就超过了八千人,而且他将连锁店开到了伦敦。

携食品经验步入茶叶王国

立顿食品店第一次涉足茶贸易是在1890年。当时,相对便宜的印度茶销到了英国,茶在英国中产阶层中变得越来越流行了。到了1989年,立顿食品在伦敦已有几十个分店,在英国的其他地方,立顿的连锁店也在不断增加。伦敦的茶叶批发商多次向汤姆斯提出由他们进货,在立顿食品店里卖茶。而汤姆斯为了获得最好的价格,同时对茶进行一番深入的调查,却坐船去了斯里兰卡。在那里,他与斯里兰卡茶庄园主达成协议,为立顿公司提供茶。同时,他也在斯里兰卡最好的茶区康提买下了几座斯里兰卡茶园。

汤姆斯是他那个时代喜欢标新立异的广告创造者,1890年,当立顿公司第一次两万箱斯里兰卡茶运到格拉斯格时,他用50辆马车装茶,用苏格兰传统管乐队和长号吹吹打打迎送茶车,吸引了满城的人来观看。在同一年,他把总部搬到了伦敦,并在那里建了立顿茶精制厂和漂亮的办公楼。

在汤姆斯以前,每一磅茶在英国,最低价要卖三先令以上,而立顿公司以“质量最优的斯里兰卡茶,一磅只要一先令六分”,和“从茶园到茶壶”作广告,同时在它所有的连锁店里按一磅、半磅预先包装好的茶来方便它的顾客。这些手法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不同凡响。这样,立顿茶很快就把很大一部份顾客吸引过来了。由于价格便宜,质量又好,立顿极大地促进了喝茶在英国中下阶层的普及。

从1890年起,汤姆斯经常旅游世界,为立顿食品店寻找新的产品。除了去了斯里兰卡,他也在店里运进法国果酱,发展面包房和其他饮食业产品。到了1929年,英国有近六百个立顿食品店,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到处都有立顿食品。

汤姆斯一生只喝茶,不喝酒,也不喝咖啡,一辈子没有结婚。他的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不结婚时,他笑着说:“茶价太低了,养不起妻子。”

1898年,维多利亚女皇授与汤姆斯·立顿爵位。直到1927年为止,汤姆斯一直担任立顿公司的总裁。1931年,汤姆斯在伦敦去世,他把他的全部遗产和财富捐给了他的格拉斯格城。

cy316.com编辑推荐

从哪个朝代开始有茶壶的?


哪个朝代开始有茶壶的?

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

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

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大家都知道,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南宋时福建产的黑釉茶碗,上有兔毫,高级的更有油滴等视觉效果,为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因此“天目碗”之名大盛,传世品被日人视为国宝。用黑碗,是因为点茶的细腻泡沫,黑底较能衬出其美感。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其实宋代酒壶是近代供桌上的锡壶的祖先。鹿港若干年前所生产的锡器有宋器的影子。

中国人为什么改变了喝茶的习惯呢?没看到什么研究资料。大体说来,中国文化自宋代到明代凡有显著改变者,大多与金、元两代文化有关。以陶瓷来说,宋代原是以青、黑、白瓷等原色釉为主的文化,品位淡雅,到了明代竟完全为青花瓷与彩色瓷所取代,瓷画的内容也通俗化、大众化。这固然与引进了中东的材料与技术有关,可是在外族统治下,民间的品位逐渐为统治者接受,取代了上流社会的原有的品位,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我曾为科博馆收到一组唐代茶具的小模型,其中甚至包括一只茶碾子,说明自把茶叶碾粉开始,都是茶道的一个步骤,更不用谈陆羽《茶经》中对煮水与茶碗的讲究了。日本人保持了宋代的抹茶传统,成为僧侣、贵族的生活点缀,逐渐发展为茶道。因为茶是绿色,所以他们不再用黑色的天目碗,改用灰、白色调的茶碗。至今不用茶壶,只有用来煮水的铁制水壶。

在中国的北方,喝茶渐渐大众化,甚至取代了部分喝酒的社会功能。南宋之后,全国出现了茶馆。运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茶道中的仪典性完全被丢弃了,只是为了饮茶。这种方式是饮茶普及化的必然发展,再返回来影响上流社会的品茶习惯。

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因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在宋代故事书上就说,“乘晓露剪拂云芽”,自甘泉中汲水烧汤以烹之。这是说现采现泡,其味无穷,既然是新芽,就不可能碾粉了,可知在宋代民间已经有了今天的饮茶法,而且故事发生在北方的赵州。

在陶瓷器上,茶壶的出现应该是在明中叶以后了。我曾在图录上看到明末的万历官窑五彩提梁壶,以及民间宜兴的提梁壶,都很精彩,可是相对于酒瓶,传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也可以说,提梁壶因为壶上有一提把,在设计上不容易成功。尤其是中、小型的壶,执壶的把手在一边,容易设计为一和谐的整体,也不妨碍使用,实在没有改为提梁的理由。

明末清初之后,民间使用茶壶的数量大幅地增长,民窑的茶壶就成为常见的器物了。饮酒待客之风渐被饮茶所取代,茶壶、茶杯成为家家必备之物。到了晚清,提梁壶少见了,出现铜把手的瓷壶。壶的肩上做上两个或四个纽,古人称系,用来安装铜把手。

这种壶大概于民国后流行于江南及北方,南方的茶壶大多像个有壶嘴的小罐子,以青花瓷较多,肩上有四个系,造型素朴,所画山水或花鸟粗犷有力,艺术价值高。

南方的雅人喝茶就考究了。自从江南的宜兴生产茶壶以来,似乎配合着中国茶艺迈进了新的一步,那就是用小壶喝浓茶。中国人原本是喝不发酵的绿茶,慢慢要喝经发酵的乌龙茶了。茶艺在文人主导下,不但讲究茶香,还要讲究茶具的美感,壶的造型就成为主要的创造标的。由于宜兴的泥非常细致,烧出的陶壶手感良好,在历代名师的创造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有几种典型的样子,可称得上经典之作,非常精致,令人爱不释手。这一波茶壶热在一百年间,使中国人成为最爱壶的民族,也是拥有茶壶造型最丰富的民族。到了18世纪,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文明国家自中国的出口瓷中学到茶具的应用,慢慢也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宜兴小茶壶,式样多,又制作了三百多年,所以数量大,年代不易判断。只有最高明的鉴赏家才分得出大体的年代。要分也不过分为清早期、中期、晚期而已,而大部分的式样,为了供应市场的需要,一直做到民国。

台湾有喝老人茶的文化,我们的包种茶、乌龙茶都是名茶,所以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已恢复了喝茶的风气,茶壶的讲究也恢复了。大陆开放后,台湾人到宜兴去买壶,发现几位师傅新设计的壶形,就加以控制、炒作,使造型远不如传统式样的新壶,在台湾收藏市场上卖到数百万台币,一时风靡,热度过去,就无人问津了。

藏茶传奇从盛唐开始


在深圳锦绣中华大门附近有一家荣誉公馆,馆里附设了一个藏茶的茶舍,茶舍题写着藏心茶说的大幅牌匾。走进内里,就是宽大的茶桌以及错落的椅子,靠墙整齐地码放着来自川藏的茶叶包,茶叶包都是长条形的,类似于铁路上枕木的形状,其包装异常精致,两端是用精致的绸缎缝制,中间部分则是精细的蒲草编制,有了这样精美、传统的包装,内里的茶叶应该也不简单。

茶舍主人常海先生,是痴迷于藏茶的收藏者,他介绍说,更传统的包装是狼皮的,因为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今已经不这样做了,说着,他就向记者展示一个灰色狼皮的四方的囊,这东西应该有些年份了,打开囊的上盖,里边则是纸包的老藏茶,有着这样包装的陈年藏茶,如今的市场价已经相当昂贵。

文成公主的传说常海介绍说,藏茶是今天的人们所不熟悉的,但它的饮用和收藏,已经开始走进了城市人的生活。藏茶的传奇,起自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将皇室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王子松赞干布,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官员、军队、医师、工匠、商人组成的上万人庞大的队伍在京城长安集结,马匹和骆驼以及载重车辆,满载着杭州的绸缎、成都的蜀锦、太湖的香米、江西的瓷器,还有皇室的书籍、黄金、白银,浩浩荡荡,迤逦而直奔西南。

特别重要的是,队伍还携带着来自雅州(今天的四川雅安)的大量茶叶,这种茶叶被压成饼状,也叫饼茶。携带茶叶,是皇室采用了经常往返吐蕃的大唐使节和吐蕃大臣的建议漫长旅途、西南高原恶劣气候下的日常生活,没有这种饼茶是断断不可的。果然,进入川藏之后,队伍行进之路,随着海拔的升高,尤其是汉人的高原反应逐渐强烈起来,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心跳、呕吐,队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与疲累。此时,文成公主听从了藏人的建议,命人打开茶饼的包装,烧出大量的茶水,供所有人饮用,人人顿时觉着神清气爽,种种不适一扫而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前行,这样的大队人马就是依仗茶饼的劲道,终于来到了吐蕃,更把这种神奇的茶饼作为礼物,赠送给吐蕃上层人士和僧侣。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今日的藏族聚居区依然被盛传着,藏族老乡中至今一直保持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俚语,那个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藏茶。

茶马古道上的官茶常海说,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汉族的茶叶开始成了藏族人的宝贝。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缺少蔬菜,所摄取的大抵是些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高热量的东西,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国家的战事、兵役、工程需要骡马,藏区需要茶叶,换马和运茶也就成了国家垄断的生意,由唐以来形成的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换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说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其中的黑茶,就是现今的藏茶,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山间铃响马帮来,千百年来,那些国家或民间的千百万商人与民夫们,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攀过巍峨的雪峰,则非常人所敢体验,马帮中盛传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至今还在述说往昔那些艰难困苦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路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

蒙顶山上的那片绿国家一级评茶师、成都茶与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波在深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藏茶为什么从雅安进入藏区,雅安和藏茶怎么个关系?

雷波说,雅安不仅是茶马古道上藏茶入藏的起点,更因为这里是藏茶的唯一产区。雅安境内有座蒙顶山,传说西汉时期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吴理真自然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茶圣,这个茶圣要比唐朝的陆羽早上很多年。蒙顶山盛产品位极佳的茶叶,这就让雅安成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同时又集中了从四川泸州、宜宾、灌县、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规模空前壮大。历史上运送藏茶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最多达到三千壮丁,两千驮马,几乎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

解放以后,雅安藏茶的生产和入藏一直得到高度重视,1950年5月,国营公司直接向雅安18家茶商订购17.2万包茶叶,组织入藏;1985年2月,雅安茶厂受中央代表团和国家民委的委托,历时72天,完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生产的40万份印有中央代表团赠的康砖和金尖礼品藏茶,由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每户牧民。

康砖已难寻深圳资深的藏茶收藏家王欢来有不少陈年藏茶,甚至有用狼皮包装的藏茶,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口袋的上盖,里面就是5块一层的茶砖,上下共分4层,每块茶砖上都有一张标签,那应该是几十年前的标签,标签的正上方是五角星与红旗,正下方注册商标则是民族团结牌,左侧标着康砖两个大字,最底下标着四川雅安茶厂的小字。他说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藏茶,已经很难寻觅了。

王欢来介绍说,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经拍卖一件牛皮包装的一包藏茶,是1958年生产的,30公斤装,起拍价48万元,最后以90万元成交。这样的拍卖几乎每年都有,2009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拍卖上个世纪60年代的藏茶,最终以每包50万元成交。1992年雅安茶厂出产的藏茶,现在的价格已经被推高,达到每包3.8万元,业内人士一致看好那批藏茶,相信再过十年八年,涨到几十万元一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雅安茶厂生产了一批康砖,总计40万块,作为礼品赠送给藏族各界群众,如今这样的康砖已经难寻了,因为大多已经被消费掉了,偶尔出现,价格高得咋舌。有鉴于此,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雅安茶厂又出了10万茶砖,除了赠送给藏族群众一部分外,茶厂也搞起了市场经济,对外销售,价格也不低,结果被广东的两三个收藏家把仓库里剩余的茶砖全部买下了。这批茶砖未来的市场走势应该也十分坚挺,时下人们最看好的是康砖和金尖。

王欢来说,在全国藏茶收藏家里面,广东最为着名;而广东省,东莞和中山这两个城市则是所谓的藏茶之乡,就是说那里收藏、储存藏茶的最多,有个别人贮藏数十吨。至于深圳,藏茶的收藏刚刚起步,有着大手笔的人已经开始运作了。

王欢来又说,你问到,藏茶的收藏为什么会火起来?我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自雅安蒙顶山的藏茶,能够让地处高寒地区、长年吃肉的的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喜好,必有它内在的道理,也就是这种茶叶至少能够去油脂、软化血管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了,长饮藏茶,能够治疗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等城市病,这种消费品价格当然是一路上涨的,收藏者和商家当然不会错过拿货的机会;二是藏茶比起爆炒过的普洱、龙井、大红袍来说,价格较低,原因是2000年以前,雅安茶厂的产销还是沿用统购统销的做法,销往藏区茶砖的价格就异常地低,2000年之后,雅安茶厂开始搞活经营,价格虽然上来一些,但还是十分低,如今一些聪明商人已经开始介入,大量地吃货。至于收藏者,更为关注的则是陈年茶砖,因为藏茶是深度发酵的黑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干爽、陈香,年份越久的藏茶,其经济价值就越高,所以陈年藏茶是越久越好,具有非常好的收藏价值。

陈年藏茶收藏传奇从盛唐开始


在深圳锦绣中华大门附近有一家荣誉公馆,馆里附设了一个藏茶的茶舍,茶舍题写着藏心茶说的大幅牌匾。走进内里,就是宽大的茶桌以及错落的椅子,靠墙整齐地码放着来自川藏的茶叶包,茶叶包都是长条形的,类似于铁路上枕木的形状,其包装异常精致,两端是用精致的绸缎缝制,中间部分则是精细的蒲草编制,有了这样精美、传统的包装,内里的茶叶应该也不简单。

茶舍主人常海先生,是痴迷于藏茶的收藏者,他介绍说,更传统的包装是狼皮的,因为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今已经不这样做了,说着,他就向记者展示一个灰色狼皮的四方的囊,这东西应该有些年份了,打开囊的上盖,里边则是纸包的老藏茶,有着这样包装的陈年藏茶,如今的市场价已经相当昂贵。

文成公主的传说

常海介绍说,藏茶是今天的人们所不熟悉的,但它的饮用和收藏,已经开始走进了城市人的生活。藏茶的传奇,起自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将皇室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王子松赞干布,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官员、军队、医师、工匠、商人组成的上万人庞大的队伍在京城长安集结,马匹和骆驼以及载重车辆,满载着杭州的绸缎、成都的蜀锦、太湖的香米、江西的瓷器,还有皇室的书籍、黄金、白银,浩浩荡荡,迤逦而直奔西南。

特别重要的是,队伍还携带着来自雅州(今天的四川雅安)的大量茶叶,这种茶叶被压成饼状,也叫饼茶。携带茶叶,是皇室采用了经常往返吐蕃的大唐使节和吐蕃大臣的建议漫长旅途、西南高原恶劣气候下的日常生活,没有这种饼茶是断断不可的。果然,进入川藏之后,队伍行进之路,随着海拔的升高,尤其是汉人的高原反应逐渐强烈起来,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心跳、呕吐,队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与疲累。此时,文成公主听从了藏人的建议,命人打开茶饼的包装,烧出大量的茶水,供所有人饮用,人人顿时觉着神清气爽,种种不适一扫而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前行,这样的大队人马就是依仗茶饼的劲道,终于来到了吐蕃,更把这种神奇的茶饼作为礼物,赠送给吐蕃上层人士和僧侣。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今日的藏族聚居区依然被盛传着,藏族老乡中至今一直保持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俚语,那个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藏茶。

茶马古道上的官茶

常海说,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汉族的茶叶开始成了藏族人的宝贝。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缺少蔬菜,所摄取的大抵是些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高热量的东西,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国家的战事、兵役、工程需要骡马,藏区需要茶叶,换马和运茶也就成了国家垄断的生意,由唐以来形成的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换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说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其中的黑茶,就是现今的藏茶,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山间铃响马帮来,千百年来,那些国家或民间的千百万商人与民夫们,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攀过巍峨的雪峰,则非常人所敢体验,马帮中盛传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至今还在述说往昔那些艰难困苦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路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

蒙顶山上的那片绿

国家一级评茶师、成都茶与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波在深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藏茶为什么从雅安进入藏区,雅安和藏茶怎么个关系?

雷波说,雅安不仅是茶马古道上藏茶入藏的起点,更因为这里是藏茶的唯一产区。雅安境内有座蒙顶山,传说西汉时期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吴理真自然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茶圣,这个茶圣要比唐朝的陆羽早上很多年。蒙顶山盛产品位极佳的茶叶,这就让雅安成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同时又集中了从四川泸州、宜宾、灌县、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规模空前壮大。历史上运送藏茶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最多达到三千壮丁,两千驮马,几乎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

解放以后,雅安藏茶的生产和入藏一直得到高度重视,1950年5月,国营公司直接向雅安18家茶商订购17.2万包茶叶,组织入藏;1985年2月,雅安茶厂受中央代表团和国家民委的委托,历时72天,完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生产的40万份印有中央代表团赠的康砖和金尖礼品藏茶,由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每户牧民。

康砖已难寻

深圳资深的藏茶收藏家王欢来有不少陈年藏茶,甚至有用狼皮包装的藏茶,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口袋的上盖,里面就是5块一层的茶砖,上下共分4层,每块茶砖上都有一张标签,那应该是几十年前的标签,标签的正上方是五角星与红旗,正下方注册商标则是民族团结牌,左侧标着康砖两个大字,最底下标着四川雅安茶厂的小字。他说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藏茶,已经很难寻觅了。

王欢来介绍说,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经拍卖一件牛皮包装的一包藏茶,是1958年生产的,30公斤装,起拍价48万元,最后以90万元成交。这样的拍卖几乎每年都有,2009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拍卖上个世纪60年代的藏茶,最终以每包50万元成交。1992年雅安茶厂出产的藏茶,现在的价格已经被推高,达到每包3.8万元,业内人士一致看好那批藏茶,相信再过十年八年,涨到几十万元一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雅安茶厂生产了一批康砖,总计40万块,作为礼品赠送给藏族各界群众,如今这样的康砖已经难寻了,因为大多已经被消费掉了,偶尔出现,价格高得咋舌。有鉴于此,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雅安茶厂又出了10万茶砖,除了赠送给藏族群众一部分外,茶厂也搞起了市场经济,对外销售,价格也不低,结果被广东的两三个收藏家把仓库里剩余的茶砖全部买下了。这批茶砖未来的市场走势应该也十分坚挺,时下人们最看好的是康砖和金尖。

王欢来说,在全国藏茶收藏家里面,广东最为著名;而广东省,东莞和中山这两个城市则是所谓的藏茶之乡,就是说那里收藏、储存藏茶的最多,有个别人贮藏数十吨。至于深圳,藏茶的收藏刚刚起步,有着大手笔的人已经开始运作了。

王欢来又说,你问到,藏茶的收藏为什么会火起来?我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自雅安蒙顶山的藏茶,能够让地处高寒地区、长年吃肉的的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喜好,必有它内在的道理,也就是这种茶叶至少能够去油脂、软化血管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了,长饮藏茶,能够治疗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等城市病,这种消费品价格当然是一路上涨的,收藏者和商家当然不会错过拿货的机会;二是藏茶比起爆炒过的普洱、龙井、大红袍来说,价格较低,原因是2000年以前,雅安茶厂的产销还是沿用统购统销的做法,销往藏区茶砖的价格就异常地低,2000年之后,雅安茶厂开始搞活经营,价格虽然上来一些,但还是十分低,如今一些聪明商人已经开始介入,大量地吃货。至于收藏者,更为关注的则是陈年茶砖,因为藏茶是深度发酵的黑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干爽、陈香,年份越久的藏茶,其经济价值就越高,所以陈年藏茶是越久越好,具有非常好的收藏价值。

“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想了解《“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知识吗,丰富的《“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内容等你来看!

茶以新为贵的观念始于唐代。卢仝有名的《走笔谢明谏议寄新茶》里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当然从唐到明以来都是绿茶类,所以是格外强调茶以早为美,也就有了茶与节气之间的紧密关联。

好的茶,除了好的制作外,产地和采摘时令最是体现茶的珍贵的。爱茶人常在清明前就会数着日子盼着能早点尝到今年的新绿茶。新绿荡漾在杯中、喝到一口新下来的明前茶,无论身处南北,都让人觉得早一点进入了春天。

明前茶、雨前茶,当然早就是爱茶人耳熟能详的概念。这样的区分似乎关乎茶的品质,被认为越早越好。茶以新为贵的观念始于唐代。卢仝有名的《走笔谢明谏议寄新茶》里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还有五代毛文锡的《茶谱》里也有"龙安有骑火茶,最上,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不过,从唐到明以来都是绿茶类,格外强调茶以早为美,也就有了茶与节气之间的紧密关联。

资料图

古时讲究明前茶之外,还有个今天不再常提到的社前茶,是指春社日前采的茶,又比明前茶早了一个节气(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为春社日,大约在春分前后)。唐代贡茶湖州笋茶就在社前采制。《苕溪渔隐丛话》说:"唐茶惟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明太祖朱元璋诏罢龙团凤饼之后,社前茶的概念就渐渐消失了。

资料图

火前茶其实就是指明前茶。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据说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功成身退后和老母隐居乡野。文公为了逼他再次出山,放火烧山,子推执意不从,最终抱木而死。后来文公为悼念他,在子推忌日禁止生火煮食,吃冷食三天。以后相传成俗。

资料图

有很多名茶是以采制于"火前"而著称,比如白居易有"江纸一封书信后,绿芽十片火前春"的诗句。乾隆皇帝访西湖茶区时说,"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因此西湖的龙井曾经以骑火茶为好。想来古时禁火三天,春初冷食凉茶已让人不耐,寒食甫过重新起火,自然会迫不及待"且将新火试新茶"了,那样入口的一杯新茶该格外的醇美吧。

资料图

民间最求明前茶的风气,效仿始于唐代清明宴以茶为祭品的惯例,宋代更是茶以早为贵。到了明清时期,很多茶书上开始强调"雨前茶",特别是一些江北茶区,比如安徽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都是讲求谷雨前,这才更接近茶的物性。不同地域的气候不同,江北地区气候迟暖,谷雨时候春茶的成熟恰当内涵物丰富,但都还是以早为胜。

关于本文《“茶贵春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陆羽一生嗜茶 精于茶道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生平富有传奇色彩的陆羽原是个遭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一3岁男儿。积公以《易》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12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做了优伶。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后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陆羽隐居山间,阖门着述《茶经》,耗时五载最终成就《茶经》初稿。相传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茶经》一书在颜真卿、皎然等朋友们的帮助下得以梓行。贞元末(公元804年)的冬天,绝代茶圣陆羽终老于湖州迎禧门外青塘别业,被安葬于湖州杼山。

如今,陆羽和他的《茶经》已在全球范围获得认同为中华茶文化的标志。1996年4月28日,以向世界传播中华茶文化为宗旨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开幕,远隔重洋的非洲坦桑尼亚邮政特为此发行《96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纪念邮票小型张一种,面值300坦币。小型张以中国山水画为背景,边纸下方缀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徽志,邮票主图是白描勾画的一幅陆羽采茶图,画中的陆羽须髯飘逸,略显丰腴,显现出那种钟情山水、淡泊仕途、尽享茶中清苦幽香,陶醉江湖名泉甘霖的神韵。

西安茶城营销新革命


近几年,当部分地方茶城出现门可罗雀,甚至有近半门店关闭的情况时,茶叶界同行不得不引发深思:茶城的路,该走向何方?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具有文化感染力、市场生命力和销售潜动力的新型茶城,而不是升级版的传统茶城!”一位茶叶文化研究界的知名人士曾这样评论。

是颠覆?还是突破?如何打破原来茶城旧模式经营状况,掀起一场茶城新革命呢?近日,西安文昌豪生精品茶城的全新上市,从经营理念以及茶城文化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古都西安

独特文化感染力

据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介绍,西安文昌豪生精品茶城是近期才来到泉州的,他们的文化是双重的,外部来自地区文化,内部来自茶文化。

那么文化在茶城中又该如何感染、如何显现呢?文昌豪生精品茶城来闽招商负责人说,该茶城地处十三朝古都的西安,这里具有强烈的地区文化,历史的沉淀使得“茶”这一古老文明的载体,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加固了这一文化地的交流特质。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也正以龙头的态势傲居西北,这种由古至今,由政至商的文化复合力堪称一种影响力、一种巨大的感染力。茶城内部又将古城文化与茶文化交融,仿古乐器表演,茶艺表演以全仿唐歌舞表演更是将商业与艺术在文化的平台上表现出来。

创新概念

拓展市场生命力

据了解,文昌豪生精品茶城定位高档茶叶、茶具的零售。客户目标锁定高端,打破传统茶城批发模式,在西北市场中实属首例。

西安茶叶茶具市场中,充斥着较大部分的低档品牌。在消费者强烈渴望以质量有保证的商品进入的情况下,茶城就是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实际、把高消费的供求关系整合起来。这种强有力的生命力,达到了商与户的双赢局面。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原本的诸多茶城都未充分考虑销售的引导性和配套性,虽然很多茶城也经过一定的升级,但是升级的只是装修,只是体量。而据了解,文昌豪生精品茶城却是创新了茶城的概念。首先,茶城中设置了6000平方米国宴级高档餐饮机构,深度加固了高档消费力的直接构成。同时,拥有2200平方米的专属茶艺会所,以吸引商界人士、文化名人的消费,这两项设置将会给茶城带来直接消费人数日均500~800人,间接影响日均1000~1600人,而且全会员制的营销把目标消费客群锁定得更为准确。茶城设置专业营销中心,为商户提供团购销售信息及服务。

勇于颠覆传统茶城的经营模式,敢于突破市场现状、加大营销在业界的巧妙运用,新型茶城这一思路得到了泉州茶文化研究会何融融会长及各位专家的认可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华祥苑、八马、理想等商业巨头的良好评价。近期,泉州、西安两地的茶界名士将聚首泉州,研讨交流茶城运作新制,以求共同发展。

老字号茶庄营销创新之路


过去的人讲,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普洱茶等六大茶类,几十个小类,二十余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但国内茶叶生产和销售也有其自身的问题,比如茶叶生产的标准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国内茶叶生产产量大,但突出的品牌少;经营渠道和经营方式主要还是粗放式等等。目前,我国的茶叶一般在茶庄、茶叶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和茶馆销售。最近几年还出现了连锁经营、品牌加盟店。尤其对老字号茶庄来说,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就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不断进行创新经营。老字号茶庄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倚重的是独特的品牌文化,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振兴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品牌的价值。而使老字号“青春常在”的秘诀是创新,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始创于1887年的老字号品牌吴裕泰在茶叶行业首创的直营连锁和加盟连锁方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与尝试,加盟连锁非但没有影响老字号,而且由于吴裕泰的科学管理与监管制度的完善,日益壮大。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吴裕泰拥有168家连锁店、一个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两个茶馆、一个创意产学研平台、一个茶文化陈列馆和一个茶艺表演队,年销售额近4亿元,其商标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对于老字号来说,在加盟连锁中确保品牌是关键。老字号品牌的构成首先是产品和服务,其次是对外形象和对内管理,最后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吴裕泰秉承前辈“制之惟恐不精,采之惟恐不尽”的信条,严把产品质量关,制定的企业标准均高于国家标准,产品质量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给加盟商以足够的信心与保障。为了解决门店的财务结算周期长、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吴裕泰与联想公司签订了百万元信息化建设的合同,用IT技术管理上百家门店,每间门店都被纳入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用信息化系统来保证茶叶进、销、存的统一,百年老店重新焕发了活力。为了连锁企业与老字号品牌、店铺形象统一一致,吴裕泰以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古朴典雅与时尚结合的设计为理念,重新对所有专卖店及加盟店铺进行形象设计与提升,提高了品牌的美誉度。实践证明,吴裕泰以整体为基础、以开放经营为方针、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的加盟连锁是成功的,这对其他老字号茶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去年的云南普洱茶老字号宋聘茶庄融资进军茶饮料可以说走了另外一条创新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作为健康原生饮品认识的加深,以茶叶为原料的各种饮品在国内迅速发展,茶饮料也已经成为我国饮料业的主流品种,统一、康师傅、娃哈哈、可口可乐、三得利、养生堂等等,但国内以茶庄为基础进军茶饮料行业这还是第一家。宋聘茶庄推出的茶饮料主要定位在30岁以上的消费人群,他们对老字号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对营养和健康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上市后该产品一直热销,据称其海外市场订货额已经达1亿元人民币。[page_break]

网络经济时代,原来奉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字号”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展开营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保持并提升老字号品牌的价值。网络营销不仅仅指建设一个具有品牌形象的网站那么简单,而是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比如设计精巧的互动环节让网民参与其中,制作调查表进行消费者调查,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生产、包装设计中,运用情感话题、多媒体技术手段、论坛,博客、播客等多途径多方式影响消费者,在网络上营造出一种“茶文化”氛围。通过引领消费者消费,带动回头客和一大批潜在消费者。目前很多老字号也在尝试网络B2C或B2B的营销模式,自建网店,与更多的网络卖场合作进行促销等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近年来事件营销在茶叶经营市场被广泛应用,去年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在勐海茶厂68周年庆典上宣读倡议书,发起“中华爱茶日”百万人签名活动,在广州茶博会开幕之际,以全国百万人签名活动促成“中华爱茶日”最终设立,大益茶业集团将广州定为“中华爱茶日”百万签名全国巡回第一站。此活动迅速在全国铺开,大益茶业集团借“中华爱茶日”活动,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品牌效益。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

茶庄经营要做茶文化,烘托老字号在品牌文化的内涵,多与第三产业经济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带动茶庄经营发展。在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幕之际,为了让来到北京的外国友人了解、体验中国传统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吴裕泰在北京著名的餐饮一条街簋街上开办了一家集餐、茶于一体的文化型茶餐饮中心——吴裕泰内府菜食府。吴裕泰虽然推出高端内府菜看似跨入了餐饮业,但其本质上是在推广一种文化理念,推出新的经营思路。当茶宴开始,服务员首先会为宾客奉上一款迎客茶;用餐中间上某一道大菜时,会同时配一种餐中茶;全部用完餐后,还会上一款谢客茶。茶宴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茶香萦绕。吴裕泰内府菜的面世,实际上是对吴裕泰老字号品牌的传承和发扬,是吴裕泰企业文化的提升和拓展。

在著名茶产区武夷山,茶旅联合营销模式独辟蹊径,打造出武夷山的独特景观。2006年在武夷山景区联合景区内,数十家知名茶庄发起了“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活动,该活动迅速在国内掀起一轮大红袍热。大红袍代表的是武夷山茶产业,武夷山与茶庄通过运作“大红袍”品牌,目的就是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武夷山茶产业延伸链条上,已延伸出茶饮料、茶枕、茶垫、茶袋、茶食品以及演化出来的茶宴等,而茶庄增收更是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武夷山茶产业在“大红袍”品牌的引领下全速前行,2008年武夷山市涉茶总值达到8亿元。

茶闻趣事|欧阳修品茗赋诗 精于茶道|茶文化


茶闻趣事|欧阳修品茗赋诗 精于茶道|茶文化

宋代茶风盛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无不讲究品茶之道,欧阳修也不例外,精通,并留下了很多咏茶的诗文,还为蔡襄的《茶录》作了后序。

景佑三年,欧阳修受范仲淹的牵连,被贬夷陵作县令。当时任知州的朱庆基是欧阳修的旧友,他在州府东边为欧阳修建了一所新房。欧阳修把寓居命名为;至喜堂;,取;至而后喜;之意,并作《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其中写道:;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足见他对茶的喜爱。

欧阳修与北宋诗人梅尧臣相交深厚,两人皆爱品茶,经常在一起品茗赋诗,互相对答,交流品茗感受。一次在品茶新茶之后,欧阳修赋诗《尝新茶呈圣喻》,寄予梅尧臣,诗中赞美建安龙凤团茶:;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诗中对烹茶、品茶的器具、人物也有讲究:;鞍泉甘器洁天色好,坐是拣择客亦嘉。;可见欧阳修认为品茶需水甘、器洁、天气好以及共同品茶的客人也要投缘,再加上新茶,才可达到品茶的高境界。梅尧臣在回应欧阳修的诗中称赞他对茶品的力:;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斜。;

欧阳修很喜欢诗人黄庭坚家乡江西修水的双井茶,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他晚年辞官隐居后,在诗文《双井茶》中,以茶品讽喻人品,讽刺那些世俗之人,认为君子之质犹如佳茗,即使被人谈忘,其幽香犹存,本质不变。

既陆羽《茶经》论水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之后,欧阳修也写下论茶水的专文《大明水记》,其中对《煎茶水记》中将天下之水排名不足信,认为陆羽的论水之理比较正确:;羽之论水,恶淳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及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

欧阳修一生,仕途前后四十一年,起起伏伏,但其操守始终如一,就像好茶的品格一样,不会动摇。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479.html

上一篇:说不破的禅茶 说得破的商机

下一篇:普洱茶膏独特的发酵过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