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生活从茶楼开始

2020-11-12
[摘要说明]生活从茶楼开始

最早被坐落于淀山湖畔的朱家角所吸引,是一幅“诗·庙·桥”三景的照片。这幅取名“泰安胜景”的照片,选景独特且富有诗意,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元首。一个古镇建在水边,在江南是常事;一个古镇活在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市边上,则为罕事。

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由于贯穿全村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到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于是便又有了“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在古镇的老街上行走,我时常碰到前来采风的作家和前来写生的画家,他们问我:“朱家角最美的风景在哪里?”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在那皮包水的地方。”“噢,你说的是茶馆。”对,建在河畔的茶馆,风景最美,味道最浓。Cy316.cOm

在朱家角,茶馆被称为“百口衙门”,它们大都开在沿河滩,你想听听小道消息吗?你想寻个人问个事儿吗?最好的方法就是上茶馆。

位于北大街闹市的“俱乐部茶馆”,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是青浦区内最大、最有名气的一家百年老茶馆。久居朱家角的人都熟悉,那是一家三开间门面的二层楼房,底层原为浴室,东门面有老虎灶,专供镇上居民泡水和楼上茶客喝茶。沿中门扶梯抬级而上,二楼是一间颇大的茶室,面积之大,雄居江南茶室之首。这儿是过往游客和本地居民赏景、歇脚、聊天的好地方。二楼茶馆的前后厅堂可摆40多张八仙桌,常有许多评弹名家应邀演唱,从早到晚,茶客盈门。楼下除有老虎灶泡水外,还有闻名古镇的金根师傅做的生煎、小笼、蟹壳黄等茶食点心,百吃不厌。提篮小卖川流不息于茶座之间,别有一番风味。

茶馆下原是200平方米的浴室,设有80个座位。助浴、搓背、修脚等服务十分到位。如此安排倒是十分有趣,上午楼上“皮包水”,下午楼下“水包皮”,将一天的市井生活安排得十分充盈、惬意。如今,楼下的浴室因不适应洗浴新潮而搬迁,烧了百年的老虎灶也已被用电烧水的锅炉所代替,可江南老茶馆所特有的韵味,随着“新市镇建设”的快捷节奏和“宜居环境”的合力打造,依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现实生活中。

“俱乐部茶楼”的楼上依然是几十桌一溜排的老式茶座,八仙桌,长条凳。每天,朱家角这个老镇的序幕就从茶馆拉开。早晨5点,这里就开始供应一元钱一(壶)杯的“大众茶”,可以让你喝个饱。在朦朦胧胧的晨雾里,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悄然而至。前后不过一个小时,偌大的茶楼就会人声鼎沸。壶对壶,盅对盅,有光喝茶的,有喝茶伴大饼油条的,有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嚼青豆的,有跷起脚说新闻的,有捋些袖骂山门的,说到动情处,还会夹杂几句粗话。这样的市井小景让人无法不印象深刻。当地人都说,凡是有这种茶楼情结的中老年人,每天的生活都是从茶楼开始的。

茶馆的早晨是属于古镇上的中老年人的,茶馆的下午则是属于远道而来的游客的。位于古镇东井街的阿婆茶楼,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地方,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两层的茶楼临江并设有独立码头,“回”字形的楼身,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因为地处黄金水道漕港河和西井巷汇集之处,它也成为由东北入口进入古镇看到的第一处景观。解放战争时期,阿婆茶楼是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的连部。1993年新春之际,迟浩田上将视察朱家角镇时,还曾旧地重游,感慨万分并欣然题词:“古镇展新姿,振兴朱家角”。

总占地700平方米,设有近200个座位的这个小小茶楼,近年因有诸多名人的相继来访,而春风得意。2001年10月19日下午,普京夫人及随从光临阿婆茶楼,在翻译、导游的介绍和解说下,开始品茶,赏景。他们抚摸着紫砂壶杯,喝着茶水,尝着茶点,观赏着阁楼外的漕港河景致。通过翻译,茶楼的“阿庆嫂”们才知道,普京夫人对这一切欣然称好,赞叹不已。普京夫人临走前还吩咐随从带些茶叶和茶点回去。普京夫人出了茶楼还拍照留念,屡屡回头凝望黄昏夕阳中的阿婆茶楼,似乎要将这座雅致的茶楼,连同余晖中的古镇留在心里。

2002年3月19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携夫人王冶坪光临阿婆茶楼,一边品茶,一边与茶楼的服务人员亲切交流。王冶坪更是对茶楼的茶点熏豆和豆腐干赞不绝口,临行时还让警卫打包带走了一份。2005年9月27日,台湾知名学者、作家李敖结束了在大陆的3场演讲,原定上午10点钟回母校市东中学,但是率性的李敖却在朱家角欣赏起了水乡初秋。置身这样的江南水乡,李敖显得很高兴,一路去了藏书楼,坐了游船,又在阿婆茶楼里喝了水乡特有的香茶,还不忘吃上几个朱家角的小粽子和串串豆腐干,摸出钱包在古镇买了一幅古画。同年10月25日,连战与夫人也是坐在阿婆茶楼的雅座上,面对对岸的圆津禅院,一边品尝龙井香茗,一边欣赏水乡美景。茶馆四周挂着清代翰林的匾额,满室飘逸香,及眼溢雅韵,连战看着匾额频频点头,对大陆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感触良深。

前不久,茶楼的翰林匾额博物馆成立,更是为喝茶要品味、赏景要情调找到了最佳的节点和诠释。这个在中国旅游景点设立的首个主题博物馆,现藏有匾额1060方,其中清代状元匾30方,宰相匾33方,分别占清状元总数的26%和清宰相(汉)总数的28%。如今,到这个自喻为古镇最高雅的茶楼喝阿婆茶,已经成为许多国内外游客在朱家角的第一选择。(

小编推荐

下午茶从精致茶具开始


[摘要说明]下午茶从精致茶具开始

一说起英式High tea,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有钱有闲的贵族名媛,穿着精致考究的白蕾丝黑丝绸裙,优雅端庄地端着白底描金茶具,从三层点心架中拿去各种精致的点心……事实上,从维多利亚时代流传至今的High tea风格的确如此,不过,却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奢侈作派。

当时钟与茶具都指向四点

对于英式午茶的说法有很多,甚至于时间到底是我们口头惯常称的“三点三”还是英国俗语中的“四点”,都有不同说法。但毫无疑问的是,茶具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四点”。

“当下午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停止。”这是在英国流行的一句话没错,事实上,最开始,如此贵族风格的下午茶,却是在英国乡村兴起———农妇们为下午劳作的人们准备茶点小休。

因此英式下午茶才被认为是最人权的生活方式,无论贵族或农妇,都要享用这一刻。所以直到今日,最正统的英式午茶茶具,白底瓷胎上通常描绘着稻穗、果实的花纹,而不会出现人物或单纯的几何线条图案。这就是英国乡村传统的体现。

而一个完整的传统英式午茶,甚至包括白色蕾丝!要知道,最传统的英式午茶,男士会穿着黑礼服,女士则要穿着镶着蕾丝花边的丝绸裙子。

现代生活简化了礼仪,白色蕾丝镂空桌布,一小束鲜花,精致的三层点心架,是英式午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健康饮茶,从找到合适的茶开始


健康饮茶,从找到合适的茶开始,找到合适的茶则要从了解茶性开始。

了解茶性

茶有红、绿、黑、白、青、黄六大类。乌龙茶就属于其中的青茶。中国的茶有成千上万种,但都无外乎这六大类。

从本质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茶类,是茶叶中的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茶多酚是茶叶中特有的化学成分,多酚存在于大自然的大部分蔬菜和水果中,比如我们日常所见的香蕉、苹果还有土豆切开后切面变褐,就是多酚氧化的结果。所以,一片鲜叶能够变化出这么多类的茶,从茶内质上看,是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

绿茶是不氧化茶,茶多酚是全保留的;其次是白茶和黄茶,有5%~20%的茶多酚氧化了;乌龙茶的氧化程度跨度很大,从20%~80%都有,轻者如铁观音、文山包种,重者如风凰单枞、东方美人茶;红茶和黑茶中大于80%的茶多酚氧化了。

茶叶的茶性和茶多酚氧化的程度关系密切:氧化程度越高,其茶性越温和;反之,越趋于寒凉。

平时我们说绿茶清凉下火,红茶温养脾胃的道理也在于此。如果我们从茶汤的颜色上看,多酚氧化程度越高,茶汤色泽越深,茶性越接近温性,茶汤颜色越浅,越接近寒凉性。

因人喝茶

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别,茶的性味也有温凉之差,按照中医的阴阳调和理论,体质热燥的应该多喝凉性的茶,比如绿茶、白茶、轻发酵的乌龙茶、年份短的生普等;体质寒凉的应该多喝温性的茶,比如红茶、熟普、重发酵乌龙茶、重焙火乌龙茶等。

胃不好的,比如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的人宜多喝红茶和黑茶,因为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茶多酚已大量氧化成茶色素;但是得肠炎、痢疾之类的人则宜喝绿茶,因为绿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具有抑菌消炎作用;便秘者适饮黑茶,因为黑茶原料多粗老,水溶性纤维多,有助于肠胃蠕动。

平时牙龈出血,可以嚼绿茶叶底或者茶树鲜叶止血。

糖尿病患者宜饮粗老茶,比如粗老绿茶、黑茶、乌龙茶,因为这些茶中茶多糖含量高。

对咖啡因敏感者或神经衰弱者及孕妇可选择低咖啡因茶,如安吉白茶;或者通过不喝第一泡茶而降低咖啡因的摄入,因为第一泡茶已浸出大部分的咖啡因。

有肥胖症状的人群,可以多喝一些粗茶,粗茶里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帮人排除身体中的脂肪。

怎么样算喝对了茶?

我们只需要观察我们身体的感受,当我们放松地体验某种茶时,我们的身体是敏锐的反应器,它会告诉我们茶与身体是否和谐。如果茶喝对了,第一个现象肯定是口齿生津,这说明这个茶对自己的身体酶活性有正向激活作用;其次喝茶之后身心舒畅,那也是喝对了茶。如果喝完某种茶,口舌发干,身体硬紧,肚子饱胀,毫无舒适愉悦之意,那就说明这种茶与自己当下的身体状态是不和谐的,不应该再继续喝。

喝茶对体质的改善,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持续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茶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神药,而是循序渐进的调节剂或者健康的平衡物。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言,“药乃一病之药,茶乃万病之药”,这里的病在古代的意思是指“未病”,现代的病的程度对应古代的词应该是“疾”,所以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茶是应用于日常生活保健的良品”。

现代唯一的茶学方面的中科院院士陈宗懋先生说得好:“茶叶不是药,但是饮茶确实可以预防和减轻很多疾病,可以作为身体的调节剂。多饮茶,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性。喝茶一分钟能解渴,坚持喝一小时就可以休闲了,喝一个月则可以增进健康,喝一辈子可以长寿。”

喝对茶,持之以恒地享用,最终增益身心健康。,图

空中茶楼


[摘要说明]空中茶楼

我有一座茶楼,立于空中,离天三尺三。

远远望去,如同一朵彩云,矗立在四季轮回的高处;茶楼四角临空,角上配有七彩的绸带,犹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鬓发,又如十里长亭、石拱古桥边的柳枝;四壁与天地浑然一色,时而呈现大雨欲来风满楼的豪情,时而浮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缠绵······

如今在这小小的茶楼里坐着,在这青山与古寺齐寿,茶韵同琴瑟交融的风景里,夕阳羞答答的躲在山后面,不敢出来见人了。月光渐渐地伸到了半空中,化开了这一切,我站起身来,向着远处

我想学习茶,从哪里开始呢?


1.从喝开始

茶,本质属性就是为了品饮、喝掉。无论你是想获得她的物质属性,化学功用,亦或是想从中获得精神愉悦。只有喝,才能发挥茶的价值,好茶是用来喝的,存着是遗产,喝了才是资产!

学习了解茶也是,从喝开始,多喝、特别是相同的两款或多款同类茶对比喝,能够很好很快的建立相应茶的口感记忆,品茶一样的道理,熟能生巧,只有喝后,舌头、嘴巴、身体、大脑会有个身体记忆存储,下次闻到茶香、或入口,就能有相应的感统记忆条件反射告诉你,这个茶,你曾经喝过,是什么茶。

2.从身边开始

每个爱茶之人,一定多是受身边喝茶人影响,或者身边有了什么茶但不懂,要了解她,求知欲,进而对茶产生兴趣。学习茶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身边茶开始,把身边现有的某一款茶通过多喝,不同的手法,水温、投茶量、泡茶容器、浸泡时间来折腾这款茶,你会发现乐趣真的很多,然后会催着你进而了解这款茶的来龙去脉,产地、加工、制作、存放、品种、特色、历史故事、人文风情、色香味形、滋味口感等等。

如同喜欢上一个美人,你总会想了解她的一切,如果没有过从一而终的对一款茶深入了解,很难学好茶。先深爱,再泛爱。你会发现,美人皆一理,好茶皆一质,工艺有相通,进而举一反三,更上层楼。从一款茶弄明白,进而这一类茶,因为同类茶工艺很相似,滋味口感、泡茶手法、茶性相近。

3.从书本开始

学习别人的经验总结,看书,就是同作者感同身受,进入他的内心,处在他的环境,如临其境,对上面说的喝、身边茶不明白时,可以借助这款茶或这类茶的,特别是地方特色茶的相关书籍,很快了解此款茶的多方面内容,然后再去喝茶、对比喝茶、观赏身边这款茶,你会豁然开朗,不禁惊叹,原来如此,似增相识,这是个互为印证的关系与加深。

至于从哪本书开始,中华茶庞杂上千,每人喝到、喜欢不同,推荐出都喜欢的书实在太难。不过,综合性的陈宗懋等著《中国茶经》,可以作为入门的工具大全。未来要从事茶行业,茶类几本教材是必须阅读的,《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化学》《茶树栽培学》。陈椽编著的《茶叶通史》手头有本方便查阅考证。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撰的《茶叶全书》,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日本建久时代高僧荣西和尚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世界三大茶叶经典。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是一定要阅读,时时翻阅的精典。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一本小书,但却是华美。阅读茶的美文,你一定会听说过林清玄老师,茶文化散文《平常茶非常道》,就是禅与茶的讲演、生活茶的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颇能明心见性。

茶百科推荐这几本是要学习查看的,至于其它每类茶,都有专门的茶类书籍,水平不一,茶友可根据研究的茶类去网上寻找,茶百科贾留华本人也在大量的分类阅读中,后续我会整理不同茶的不同书籍推荐给茶友。也可以从一本茶书看完,从网络上相应的类目下推荐的相关书目里浏览到要阅读的书籍。这也是很多人购买图书的方法之一。

4.从茶会开始

多走出去,参与茶会,会结识不同行业的茶人,更能结识爱茶的组织主办方,亦有可能见到被邀请的老师。施展你的才华,听他们的演讲,和这些茶人结识,更能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同时又能品尝到不同的茶。每个城市都会有茶会,特别是目前,茶行业不景气的情况,更多的店面爱茶者会借助新媒体召集组织茶友聚集。难点,就在于,这样的茶会水平不一,层次不一,人杂心乱,需要你一双慧眼。万一遇到“大师”,把你误入歧途,想走出来怕要走更多弯路、费更多物质、精神心力。

5.从蹭茶开始

这个需要脸皮厚点,距离茶城或茶店不太远,可以常去,但有一点要记得,那就是蹭的多了,总要花钱支持买人家点茶,特别是目前行业不景气,人家也是有成本的。要不然,就蹭几回换地方,别老任着一个“羊”使劲拔毛。开茶店的朋友多有感触,蹭茶之人,多有可爱,亦有多可恨。店家久了,就不会让你喝什么茶了。但,如果你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茶城里没事就去逛,总会有茶喝,发挥不耻下问的精神、捶不扁砸不烂的铜豌豆的魅力,不会就问,不懂就请教,不要觉得不好意思难为情,小孩子都是从尿床开始慢慢长大的,谁也不会笑话谁小时尿床。茶百科一直那句话,我们都是从开始开始的。

6.从产地开始

如果你身处茶产地,那就得天独厚,守着一方水土,茶园你见得、茶树你看得、师傅你识得、从小搪瓷缸里泡着,可能越是由于司空见惯,越熟视无睹,茶百科见到太多茶区的爱茶友,跑来问我当地的茶如何、怎么辨识区分,多是没有俯下身去,认识身边最可爱的那一方生养自己的茶水。

如你不在茶产地,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结识当地茶农茶人,有机会就去走走,感受下整个茶的流程,你会从头到尾的改变一款茶的认识。在外面听到的,与自己切身感受的是两码事。旅行与爱茶,茶区多是山清水秀、风景秀美之处,何乐不为?这就是茶百科本人和团队成员,只要有空就行走茶区的原因,寻好茶、遇好友、赏美景,养身养心,又为茶友们带来一款款地道的源头好茶。

7.从学校开始

茶学有茶专业、各城市都有茶交流培训班,时下又流行不少茶道美学培训,有些许资金,可以报个小班跟着学学,虽不能学习太多太专业,但先入个门,识得路,重点在于在这些茶学里结识老师、同学是关键,是花钱去学的,多半不仅仅是爱好,更多的是想从事茶,那就有了一起交流的资源,每人喜好不同,资源不同,研究的茶类不同,可以互为补充,未来也有到不同茶区、不同城市流浪的资本,至少每到之处,皆有可去之处蹭茶。说不定,真的机缘巧合,寻一座城,遇一人,白首。

8.从实习开始

可以去茶店、茶会所、茶楼、茶企里实习工作,这算是偷师了。这里多会不同茶皆有,虽然老板不同,心态不一,会不会随意让你无客人时抓来茶就泡就研究,但至少,有了接触更多茶的机会,客人泡茶更多的是扩展自己的人脉、客户关系、听他们所聊不同层面的生活阅历,这比所有的茶都有味道,茶是生活,生活是茶,茶桌上所谈的多半不是茶的事,而是生活,懂了生活,自然就懂了茶、懂了茶生意、懂了未来从事茶的经营之道。这里的难点是,你需要形象好些,头脑灵活些,善于归纳总结,当个好听众,兴许机缘所到,你就能泡到他们所带来的不同的档次的所谓“老茶”、“好茶”、“有故事的茶”,自然可以多增加了多了解茶的渠道。

9.从保持纯心初心开始

茶人总爱说一句“不忘初心”,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出发,茶里满是生活,是个媒介,一旦爱上茶,会让自己很快像几千款中华茶一样变得丰富多彩,能不能一直坚守自己坚守的,忘记茶桌上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所放不下的,这需要勇气,也需要点智慧。关于习茶之路如何走,如何坚持及爱茶之道,推荐你阅读下森下典子的《日日是好日》。

10.从跟随茶百科自媒体开始

茶百科自2011年5月微博起步至今天已经四年半时间,行走中华茶区上万公里,茶友近50万,这里是我们的习茶之路,也是乐于分享之地,一直把我们学到、看到、听到、品到的茶内容分享给友,一直坚持这里只谈茶、交流茶、分享茶、聚茶友,与茶及相关的内容都会分享传播。

认知六堡茶,从“正味”开始(三)


槟榔香型细分 规范正味六堡

槟榔香、槟榔味这些说法是六堡茶特有的,其他茶未有提及。而这槟榔香、槟榔味作为六堡茶最为神秘的特色,成为了茶友们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过,即使是喝过很多六堡茶的茶友,说起这神秘的槟榔香,仍难免各持己见、各有看法,甚至大相径庭。

确实,茶香作为一种气味,香味感受包含有很多主观成分,文字难以描述得很清楚,前人不得已将之比作槟榔之香味,也殊属难得。本来,在当时的语境和生活中,大家吃过槟榔,会比较清楚槟榔香并心领神会。时至现代,特别是国内大部分城市,很多人没吃过甚至没见过槟榔,而超市所卖也大多是添加香料制作好的槟榔,所以对槟榔香无从认识,听着槟榔香一词想像不出其究竟是什么味。

如何将六堡茶的槟榔香界定并分类,让茶友们更好地品鉴六堡茶之精妙香、味、气、韵?笔者认为,以一系列槟榔香之“正味”的六堡茶标杆,让茶友们通过茶样去了解槟榔香的多种多样,也更有利于规范槟榔香和研究槟榔香。

笔者有一位好友老茶人方先生,多年以来,他收藏了不少六堡老茶,并致力于研究六堡茶的槟榔香的分类及原料、工艺状况。他极力主张并鼎力支持笔者将槟榔香分类并规范命名,为此,他将所有珍藏的老茶无偿提供给笔者品鉴、比对,以探究槟榔香的形成机理,与笔者一道用同样产地的毛料茶青“复制槟榔香”进行试验,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清楚六堡茶各个产区槟榔香的风格特点。

方先生认为,槟榔香是六堡茶至为精髓的东西,是六堡茶“正味”之一个不可或缺的特色,如何让槟榔香更好地体现六堡茶的“正味”,如何让“正味”六堡茶直接而规范地让外地茶友,品鉴到六堡茶的槟榔香、槟榔味,是至为重要的。而且,有这么一些标准茶样在茶友手中,随着时间流逝,让茶友感受着槟榔香的慢慢形成,个中享受无疑是非常美妙的。

山头特色正味 彰显六堡神韵

精于品鉴之道的茶友都清楚,不同产茶区域不同山头的茶青其做出的茶,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特点,这就是茶友们常说的“山头味”。普洱茶的不同山头特点已经为大多普洱茶友所熟悉。易武、班章、布朗、南糯、巴达等等随口即来,接下来,还细分出于麻黑、落水洞、刮风寨、高山寨、丁家寨等等,这些既是一种概念的运作,也是当前黑茶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现代人对茶品质和风味特色的不断追求,对一些个性化的“山头茶”更为青睐。本来,品茶就是很个性化的,有人喜欢喝浓茶的霸气、有人喜欢茶汤的绵甜,有人喜欢高香,有人喜欢水柔,风格各异的山头茶便应运而生,为高端茶友所乐道和追捧了。

六堡茶各个产茶区域同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掘这些不同产区的特色丰富六堡茶的品种品类,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转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一直以来,一些著名的如黑石茶、虾斗茶、芦荻茶被不少老茶骨所追捧,甚至一些罕见的茶品如虾斗茶,由于其掌故传奇而名闻遐迩,但产量很少,可谓千金难求,很多茶人茶客以曾一品而倍感荣焉。但不可否认,总体来说六堡茶的山头特点尚少为茶友所了解,也没有渠道去一一购买对比。

而另一方面,反观普洱“山头”的盛行也导致了其圈子的鱼目混珠。真真正正的山头古树茶似真似假,认认真真做茶的人百口莫辩,有茶人撰文指出:普洱古树茶山头主义很好,看上去很美,但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或者,有一个放心的朋友给你好茶,一个放心的源头买到真茶。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六堡业内资深人士和一些行业协会如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等等,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开发、研究、规划、发展和规范六堡茶山头茶的责任,要以信誉去建立“正味”的标杆,以协会认证、注册商标、品牌授权等方式,规范管理六堡茶的山头茶使用,“正味”六堡茶也应该以不同山头特色的纯正地道的口味,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六堡茶风格,使更多茶友能品尝到六堡茶的精妙之处。

多样而丰富、深邃而迷人,才是六堡茶之“正味”。

认知六堡茶,从正味开始,六堡茶业的健康发展,也应从正味开始。

正心方能正味,正味始能正原,根本正了,辅以规范科学的宏观管理,六堡茶产业定可健康持续地发展,避免走普洱茶、湖南黑茶等茶业发展所走的弯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愿天下茶友都能一品好茶,吾心足矣。

欲懂红茶,从正山小钟开始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中国仅有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丹霞地貌风化而来的岩土,以及植物腐败落叶的滋养,让这片土地充满神奇的灵性,是天然的栽种茶树的风水宝地。”

——茶圣居·优质小种就是滋养其中。

经由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复揉、熏焙、复焙等工艺,形成了滋味不苦不涩,滋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尤其是带有桂圆干似的甜香而闻名。

桐木关,一方水土一方茶

正山小种原产于福建武夷山的桐木关,只有真正产于桐木关关内正宗茶区的原料才能叫作“正山”。

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这也是桐木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差别使然。

香不强烈,细而含蓄

茶圣居这款优质汤水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甘爽。淡淡烟熏味与茶叶本身香气并存,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入口柔润,带香。

而一些仿品正山小种掺有多种茶叶并有杂质、叶子粗细不均、碎末较多、闻起来体现特意的烟熏味较浓掩盖了茶叶本身的香味,口感上也带有明显差异。

这是其他地方移植仿制出正山小种红茶的一种硬伤。

可调饮,风味独到

说起红茶,“小种”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正山小种,作为红茶的鼻祖,经历了太多的起起伏伏,却依旧是世上独一无二、具有代表性的红茶。

它如一个豪迈的男子,大气通透,包容性强。如果以这款小种为底,加入牛奶则茶香味不减,形成的糖浆状奶茶,液色更是绚丽,既不会掩盖调配品的特性,在入口时又能感受那股清甜。

冲泡有讲究

而关于茶圣居优质小种红茶的冲泡法,是非常非常考究的。

茶量、水温、泡茶时间这三大要点不容忽视。

茶圣居优质小种,冲泡水温宜90℃,第1至2泡控制在7-10秒内,开汤香气饱满细腻,桂圆蜜甜香,鲜纯幽香,入口甘甜顺滑,从第3泡开始,每泡顺延增加8-10秒,雅致悠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是高温的热水冲泡时,请快速出汤,否则就会把本身非常香甜的正山小种给泡坏了。

记住,高温长时间浸泡,再好的茶都会泡得又酸、又苦、又涩!千万别出错喔!

认知六堡茶,从“正味”开始(一)


笔者《为六堡茶正味》一文发表以来,在区内外茶友间引起很大反响,茶友通过电话、微博、电子邮件等形式与笔者探讨交流,提出很多宝贵建议,更有些茶人茶商欲一起合作以传统地道工艺及原料,定制一些经典品质的六堡茶,作为茶友交流与认知的标杆。

认知六堡须从正味开始

何谓正味?

正味乃是纯正地道的滋味。宋代苏东坡的诗中有云:“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书中有说到:“八珍虽美而易厌,至于饭,一日不可无,一生吃不厌。盖八珍乃奇味,饭乃正味也。”最为通俗地道出“正味”之要。

而《庄子·齐物论》里道:“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意思是人喜欢吃牛羊猪狗等牲畜肉食的甘美,麋鹿则喜欢吃草以此为美味,蝍蛆则喜欢吃蛇(脑或眼睛),而鹞鹰则喜欢吃老鼠,嗜好各不相同,这四样东西哪样才是真正的正味啊?而交流中,确有茶友问起类似问题。茶之味道,如肥环瘦燕各有所好,何者才是六堡茶的正味呢?

在网络跟外地茶友交流,很多茶友对六堡茶这个传统历史名茶很感兴趣,也很想了解,包括传统双蒸工艺、传统罨堆工艺的古法六堡茶、近代外贸出口南洋的六堡茶到底是怎么样的?当时所传的桂青茶“改六”的茶是怎么样味道的?槟榔香是怎么样的?槟榔香有几大类?这些问题,很多都不是单纯文字能够说得清楚的,笔者也一直困惑于此,怎么把这些问题阐述得更透彻。

通过在网上与区内外很多茶人交流,笔者逐步意识到六堡茶中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或者某种特质(如铁观音中的“观音韵”、岩茶的“岩韵花香”、六堡茶中的茶气茶韵和槟榔香等等),最好是有一些诸如茶样标杆的实物,才能更为系统、客观、准确地认识,也更利于推广,而不因初接触六堡茶时始碰到某些劣质茶品而一下子就把六堡茶“否定”了。

继承古法精髓 还原当年工艺

历史上,六堡茶所采用的毛料分作几个阶段,因而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最早的仅限于六堡一带山区,后来逐步扩大到五堡(狮寨)、四堡乃至整个苍梧,再后来扩大到西江流域一带。接下来,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出口创汇的需要,其原料产区更是扩大到广西某些地区,如贺县(原梧州地区)、横县、上林以及当时的南宁地区、桂林地区等都收购过六堡茶毛料。而从工艺发展上,从一开始的无发酵到后来的罨堆、炊蒸压箩、双蒸、焗堆到近代形成的渥堆工艺,这些历史上的传统做法所做出来的六堡茶,都有其鲜明特色。

笔者与不少当年曾参与六堡茶收购和生产的老茶人就原料和工艺问题进行过探讨,了解到很多当年六堡茶的生产工艺技术,如当年是如何拼配的、用桂青茶“改六”的一些做法,甚至摸索出了一些好的配比及工艺,以确保做出来的茶浓厚和口味适合、品质稳定,从现在品饮的角度来说,会更丰厚耐品,富于层次。

有很多老茶客都慨叹:现在的六堡茶没有当年的好。原因正是在于现在很多六堡茶品,没有继承古法精髓,没有更多地以当年的拼配技术及渥堆工艺为基础,进行研究和产品开发。笔者查阅一些外贸资料,也对比了现存马来西亚的当年出口老六堡茶,分析其原料及工艺,这些都证实了笔者的推测。

茶楼的历史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燕赵环保网文字广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受辱受损害的少女、少妇。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买卖。只有解放以后,才象郭老所写的那样:“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工人极乐园,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园仍是大观园。”

茶楼里也有不少文人学者的行踪。“陶陶居”门厅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据说是康有为的手笔。过去,陶陶居曾是粤剧艺人不挂牌的俱乐部,是他们埋组班”的活动场所。五十年代,陈残支的<香飘四季>中有几个典型人物,是在茶楼中找到模特儿的。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在广州的茶楼中拾缀,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笔记中却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广州的那一段日子里,曾经到山泉太平馆、陆园、妙奇香、别有春、北园、南园、一景酒家、国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楼、晋华斋、福来居、大观饭店等地方,看来鲁迅之到茶楼,除日常所需饮馔外,也会有观察民情的因素在内。作家韦君宜来穗坐了三四个茶楼,对广东人上茶楼很有体会。她称赞茶楼“象个群众的社交场合,气氛确实可爱”,这点人情味实在令人愉快。“说”茶楼的楼梯上下人头攒动,食后自动招呼服务员以碟为单位计价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风格”,是“真正老广东人的风格。”这不是虚言妄赞而是体验入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9095.html

上一篇:安化黑茶——四砖(黑、花、青、茯)的区别

下一篇:减肥优选乌龙首乌山楂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