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泡茶从模仿入手,默契从磨合开始

2019-12-09

自从喝茶,便多了一份牵挂与欢喜。对于泡茶,最初应该只是模仿吧,但模仿又如何?模仿多了,突然有一天,便会有属于自己对茶的理解,一份因为喜爱而舍不下的情结。

开始时,泡茶动作生硬,脑子里想的更多是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动作会不会很滑稽?念头很难专注到行茶过程中。

所幸,茶汤的美会让人慢慢放松下来。细细嗅着茶香,茶汤入口,用心体会着水在口中滑过内颊,滑过喉咙,然后在舌尖在内颊泛起一丝丝的甘甜一丝丝的暗香,一次体会一点点,多了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无上欢喜。

再然后,动作已经行云流水,也不再苛求是否哪里不到位。更多的是感受茶叶、香气在每一个行茶过程中的变化。当水慢慢浸过茶叶,看着茶叶条索从干硬渐次舒展打开,香气从清新到扑鼻,仿佛是在见证着一次生命的绽放!

过程美丽而又感人。而茶是否给予泡茶者最完美的呈现,茶知道,泡茶者也知道。

你若全情待当下的茶,它会怎样呢?它定不会负你。“茶”字在古代曾被称作“荈”,茶有九难,从采摘成叶经历晒捻揉烘焙等等多重难关,才成茶,所以称“荈”。从芽叶采摘下来经过一道道工序制成茶叶后经由你的手,完成它的生命里最璀璨的一次绽放!

默契从磨合开始,泡茶从模仿入手。这个过程,一次又一次相遇、磨合、碰撞并且美好着。我欢喜这个过程,我相信,茶也是。你若有爱,茶亦有感。

cy316.COM编辑推荐

品鉴普洱茶从哪些方面入手?


随着普洱茶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品鉴普洱茶成为了一种健康、时尚、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

普洱茶的品鉴是一个综合感知的过程,主要是在视觉、味觉、嗅觉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去鉴别普洱,感知普洱,用心去体验普洱。

普洱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散茶分特级和一到十级及级外茶,紧压茶有饼、砖、砣、拄、金瓜、人头等形状。

鉴别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肉眼识茶、开汤鉴茶、叶底茶、品味识茶。在这些方法中品味识茶最为重要。鉴别普洱茶以感官判断为主,先观其外形,闻其味道,然后开汤。开汤后观其汤色,根据品质不同分为宝石红、玛瑙红、王虎红等,其中以宝石红最为难得,为茶中极品。观完汤色后观其叶底(茶渣),主要看其柔软度、色泽、匀度。最后就是品其味。

品味主要是品尝普洱茶汤,闻其香气、尝其味,要求甘甜、滑润、厚重、陈香。这是因为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有黑曲霉、青霉属、灰绿霉、酵母属等微生物特别是黑曲霉和酵母属对茶发生作用。

甘甜就是茶汤入口要有明显的回甜味,刺激舌面、两颊、舌底生律,这是因为在发酵过程中,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小分子的糖,蛋白质分解为多种氨基酸,形成了普洱茶的甘甜滋味。滑润是指茶汤柔顺滑润、滋味醇正、清爽平和、刺激性不强,毫无阻滞地从口腔流向喉胃部。这是因为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和儿茶素大量减少,而水不溶性茶多酚增加了,使普洱茶变得醇和滑润。厚重是指茶汤浓稠而不淡薄,入口味觉香而不寡淡。

普洱茶的水浸出物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果胶及其水解物,水浸出物越多,茶品味越厚重、浓稠。陈香是指普洱茶特有的香味,是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以茶多酚为主的多个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的一些新物质所产生的综合香气。

如何冲泡龙珠普洱茶:从点入手,瓦解内部!


泡龙珠,很容易。泡好龙珠,有些不容易。

紧结的小球,半天泡不开、焖着又伤茶。我以前琢磨过很多泡法,戳孔、砸碗,最近算是有点小突破。这类的茶,战略核心就一句话——

从外部进攻,集中力量打开一个缺口,使其内部瓦解,迅速攻破!(语出和静园萍萍老师)

简单说也就是几个关键词:定点低斟,细水流、停顿,控制温度。

这里插播点基础知识。

什么是普洱“龙珠”呢?我们这里说的“龙珠”,是普洱茶的一种形态。常见的普洱茶形态有沱茶、饼茶、砖茶、散茶等等。普洱“龙珠”,叶底完整、一泡一粒、取用方便,成为了近几年市场较为风靡的种类:取6——8克毛茶,蒸软后手工将之揉搓成球状。大不至团、小若珠丸,因而称之为“龙珠”。

一、冲泡要点详解

1、角度:定点低斟

何为定点低斟?即定点注水于龙珠上某一点,集中力量攻破。完整解释可参考《王琼·泡好一壶中国茶》:

2、力度:细水流、停顿

什么是细水流呢?定点低斟的水流尽可能地细,慢慢注;什么是停顿呢?当茶水覆盖到龙珠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处时,停顿片刻,再继续。

细水流,可以让龙珠慢慢散开;停顿,给一点时间让水流在龙珠内部自我瓦解。

3、温度:生茶降温润,熟茶保持温度

定点低斟,直冲在茶叶上,很多人是有疑虑的。

事实上,熟茶不怕高温,温度越高越甜醇,所以熟茶可以高温定点低斟;而生茶,特别是勐库大叶种新生茶,就要降低温度了。润茶时以85度为宜,待茶叶散开慢慢升上来。

二、实例:生茶龙珠的冲泡

茶品:2015年生普柏林龙珠

茶具:盖碗

用水:西拉龙

温度:润茶以及没散开时降温,而后正常水温冲泡

冲泡手法:

润茶:(茶处于龙珠形态)

降温至80度,定点低斟于龙珠上,细水流;注水停顿一次;当润茶水刚刚没过龙珠时,出汤。

第一泡:85度水温,定点低斟于龙珠上,细水流。

第三泡:此时茶以基本散开,水温逐泡升高,于六点钟有空隙处定点低斟,中度水流。而后可常规定点注水冲泡。

特此声明:

冬季养生,从喝茶开始:冬天喝茶的好处


根据《黄帝内经》,丁酉年小雪至大寒,这两个月是“冬行夏令”,就是冬天的“节气”,但却是夏天的“气候”主政,受火星的影响,有外来的热,既所谓的“少阴君火”,对应的是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冬日本该藏,但因少阴君火的吸引,心和肾的阳气浮到体表,而冬天毛孔鼻塞,所以热郁在体表,形成了很多高烧。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两个月,北半球的很多大人小孩都莫名发烧的外部原因。面对热,会有若干症状,比如头疼、牙疼、喉咙疼,眼睛干涩等,这段时间中医建议在下午3点(一日之立秋)之后,喝点梨汁等水果汁,润肺降燥,把阳气收回,潜阳就是滋阴,秋冬重在养阴,饮食一定要少量,否则更燥热,催生百病。

2017年丁酉年年运是木运不及,对应的是肝,人的情志容易受波动,而2018年又是火运太过,火一旦过了,就容易克金,对应的是肺,因此呼吸系统首当其冲,肺主一身的规矩,规矩乱了,全身都乱了,所以要养好肺气。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人和万物,顶在天地之间,一定会受天气和地气的莫大影响。人的情绪很多也是受天地之气的感召,因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五脏属阴,吸收的是天上的五星之气,天属阳;六腑,属阳,吸收的地下的五行之气,地属阴,如此一阴一阳之谓道,和谐之物,莫非阴阳平衡。

天气,是多变的,也称“客气”,它是轮换交替的;地气,是不变的,也是地球的主气,一年六部气,亘古不变: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2017年冬天,天上,是少阴君火,主升散,对应肾经和心经;地上,是太阳寒水,天地之间水火不相容,“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所以,冬日本该藏,却心阳外散,心脑相连,心脏病和头疼的人特别多。

戊戌年,北半球的人即将面对一之气,是大寒到春分,主气厥阴风木,当令之气为少阳相火,木生火而大热。但是司天之气却是“太阳寒水”,结果就是,热受寒抑,郁而不能发,内火必过。昨天刚过大寒,接下来,依旧要对付冬天里的一把火。

二之气,是春分到小满,主气少阴君火,当令之气是阳明燥金,春夏行秋令,火受到秋凉,冬寒之气抑制,内生郁热。所以接下来的一两个月,正好春节,还是少补为妙,否则火上加油。下午三点之后喝一点老白茶、生普降火。现在很多人都是上焦热,下焦凉,火都拥滞在上面,下不来,人也很不舒服,各种炎症,牙疼、喉咙肿痛等,而所谓“炎”症,就是两把“火”组成,要想消炎,首先就是灭火,而寒凉的茶,可以降火降燥,引火归元。

而现代人注重营养,吃的多吃的晚,导致中焦脾胃又特别堵,所以上面的火更下不来,脾胃虚火化热,等于火上浇油,让人更加燥热,所以这样的节气下一定要吃少点,周围的很多注重养生的,最近都晚饭不吃,寺庙更是过午不食,其实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营养,吃出来的毛病太多太多,富营养让整个身体负担特别重,气血都耗在消化这些营养上了,人体不需要的营养就是垃圾毒素,还消耗你的元气,道家说,人这一辈子吃的东西是有定数的,吃的少才能长寿。

懂得按节气喝茶,可以把很多小病化为无形,喝对茶,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得了小病,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治好了,茶之妙,正在于此。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个冬天喝茶,从灭火开始……

普洱茶知识·鉴别熟茶,从器官开始


在谈如何判断年份与好坏前,我想应该先请大家自问一下:“我用什么东西去判断、鉴别一款普洱熟茶?”这里所说的“东西”当然是指我们人体的器官部位而不可能是仪器仪表。我想是要依靠下列五种器官和部位:眼睛、鼻子、嘴巴、躯干以及大脑。

眼睛——用来观察干茶、汤色和叶底。但是,我要说的是: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尤其是普洱茶。汤色这项指标即使在相当成熟的乌龙茶评审中也只是作为参考分而不作为正式评审打分。 

鼻子——用来闻取茶的香气,很重要。

嘴巴——用来品尝茶的滋味,很重要。

躯干——用来感受茶气。

大脑——用来综合分析前面四种器官部位采集、传递来的信息,作出判断。

对于熟茶品鉴来讲,鼻子、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香甜醇厚滑”这五项指标主要是依靠鼻子和嘴巴来获取的,所谓的愉悦感也主要是通过鼻子和嘴巴来得到的。通过躯干感受到的茶气,则对品鉴中生代茶和老茶十分重要,但对于熟茶来讲茶气不算最重要指标。干茶、汤色和叶底可以作为判断年代和好坏的辅助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严格来讲,高明的品鉴家应该可以蒙着眼睛来判断一款茶的年份和好坏。

我们知道了人体五种器官和部位在鉴别普洱熟茶中的分工之后,就可以开始来鉴茶了。我们知道普洱熟茶随着存放时间以及环境的不同,其口感、香气等的表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那么反过来,我们就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口感、香气特征来大致判断某一款茶的存放时间和环境。

普洱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吗?


普洱茶的历史,究竟从什么时间算起,这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民间是一直有争论的。

又人认为应从神农氏“得荼”说起,其实那只是传说。

有人认为最早应从武王伐纣的商周时期开始,理由是《华阳国志》里有“丹漆荼蜜”作为贡品的记载,也许荼便是茶,但也只能说明那是关于中国茶的记录。

有人认为应从唐朝开始,这依据当然不是陆羽写的,茶圣肯定没见识过云南茶,写茶的是和陆羽同时代的樊绰,但樊绰写的只能说是云南茶,不能把普洱茶的帽子直接套在上面。如果牵强一点,我们可以说历史上的普洱茶,其实是所有滇茶的统一称呼,这就合理多了。以下文字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可以称之为普洱茶的初期状态:

云南普洱茶而言,其种植历史源于古,可考的较详细的早期文字记录,见于唐代樊绰于咸通三年左右(公元862年)所着《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段简短的文字,既明确记载了当时云南茶叶主产地“银生城界诸山”,又记述了创造姜饮方式的“蒙舍蛮”,表明这些地区在唐朝已驯化、利用并开发茶叶。而且,指出了当时的采制工艺是“散收,无采造法”,结合中国茶叶最初的采制方式来看,应该理解为:采无定时,日光生晒而成。

关于银生节度地域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有所混淆,记录了同时并存的银生和开南两个节度的管辖范围,故现多种出版物中以银生和开南同称“银生节度”,这是不符合地理实情的。

在樊绰着书时,南诏有七节度,而非后来所说的六节度,银生节度驻“银生城”(今景洪县),所辖“茫乃道”即今西双版纳地区,“诸山”应指后世所说的“六大茶山”区域。今普洱县在当时属位于银生节度之北的开南节度,称“步日赕”,同属开南节度的“奉逸城”和“利润城”是今普洱磨黑、石膏井一带,思茅当时称“思么部”也属开南节度。南开节度至后期或废,故至宋代收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资料编写《新唐书·南蛮传》时,只称六节度,不复记载开南节度。

《蛮书》写于咸通三年前后,当时南诏出兵攻打唐朝安南都护府,而作者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的幕僚,亲身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为了对付南诏的军事进攻,乃作《蛮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唐朝政权对南诏采取措施时参考,故一切记述均围绕军事作战为目的,而非一部风物志,所以,对于记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我们当理解为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地区就是云南着名的产茶区,清代西双版纳有名的六大茶山,正是南诏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在银生节度的辖境范围内。而《蛮书》卷六银生节度辖境内的“朴子蛮”,正是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祖先。而这里的“茶”,是泛指“南诏境内之茶”。

从当时居住在洱海地区(一说巍山)的“蒙舍蛮”既然能饮用到原产生银生城的茶,可推想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市场。

但何以要说《蛮书》中所指的茶就是后来的普洱茶呢?我们来看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所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据此可知,云南银生府所产之茶在唐代时就已行销西藏,但尚无精制加工之法,是后来“普洱茶”的初期形态。

普洱茶知识:鉴别熟茶从器官开始


在谈如何判断年份与好坏前,我想应该先请大家自问一下:“我用什么东西去判断、鉴别一款普洱熟茶?”这里所说的“东西”当然是指我们人体的器官部位而不可能是仪器仪表。我想是要依靠下列五种器官和部位:眼睛、鼻子、嘴巴、躯干以及大脑。

眼睛——用来观察干茶、汤色和叶底。但是,我要说的是: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尤其是普洱茶。汤色这项指标即使在相当成熟的乌龙茶评审中也只是作为参考分而不作为正式评审打分。

鼻子——用来闻取茶的香气,很重要。

嘴巴——用来品尝茶的滋味,很重要。

躯干——用来感受茶气。

大脑——用来综合分析前面四种器官部位采集、传递来的信息,作出判断。

对于熟茶品鉴来讲,鼻子、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香甜醇厚滑”这五项指标主要是依靠鼻子和嘴巴来获取的,所谓的愉悦感也主要是通过鼻子和嘴巴来得到的。通过躯干感受到的茶气,则对品鉴中生代茶和老茶十分重要,但对于熟茶来讲茶气不算最重要指标。干茶、汤色和叶底可以作为判断年代和好坏的辅助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严格来讲,高明的品鉴家应该可以蒙着眼睛来判断一款茶的年份和好坏。

我们知道了人体五种器官和部位在鉴别普洱熟茶中的分工之后,就可以开始来鉴茶了。我们知道普洱熟茶随着存放时间以及环境的不同,其口感、香气等的表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那么反过来,我们就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口感、香气特征来大致判断某一款茶的存放时间和环境。

泡好茶的四种态度,从置茶开始


泡茶谁不会?注水,出汤,完事儿!喝茶吧。然而,如果想得到一泡特别能打动自己的茶,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实际上,在一泡好茶的完成工序上,需要把自己化身成四个不同性格的人。那是四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投茶;

一个察言观色的人:洗茶;

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泡茶;

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喝茶。

第一次见到四川火锅的时候惊为天人,原来辣椒可以放得这么极致!尝试做西点的时候发现,原来糖需要加这么多!每次读《天问》都喟叹,原来牢骚可以发得这样横亘古今、气势磅礴。所谓大师和众人、杰作和俗品,我体会到有一个差别是:敢不敢放出去,同时在快要失控的时候把它收住。这种收放自如,可谓极致。而国人把这个就叫做拿捏。还有一个词儿,那就是到位。如果没到位,就如鲠在喉,那就很难受了。

通常我们说的看茶泡茶,其实也是讲究到位的,那就是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嫌瘦。一泡好茶=投茶量+水温+时间。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好茶概念。

第一步,投茶的时候关键词是“准确”,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斤斤计较。

绿茶的投茶量和普洱的投茶量肯定不一样,给茶友泡茶和给孩子泡茶投茶量也肯定不一样。掌握一点基础知识,知道每种茶的基本投茶量是多少,准备一个合适的称量工具,能准确称量茶叶重量,再根据自己对所泡茶叶的理解机动地调整投茶量。这个时候要计较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喝茶的人喜欢口味重还是口味轻呢?

其次:我们的泡茶水对茶汤的浸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三:我们泡茶器的容量是怎样的呢?

其四:是3g可以满足喝茶人的要求呢,还是5g?或者8g……

如果不能不能这么计较,好茶肯定就与我们无缘了。如此计较停当,第二个人就要上场了。

第二步,洗茶的时候关键词是“干净”,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动用感官仔细观察汤色的变化、香气的变化从而判断需不需要洗,如何洗的问题。把这些综合因素放在一起通盘考虑,还真需要察言观色,仔细辨识。

比如:

1、紧结的茶,是不是吃水快?

2、注水过程中,茶汤的颜色变化是快还是吗?

3、闻香气的时候,香气是不是纯净?

4,如果不纯净的话,下一次的注水力度需要做怎样的调整。

这一切都需要一点一点的去核实,才能真正的把一泡茶洗干净。

第三步,泡茶的时候关键词是“胸有成足”。

茶洗完了,那就是真正的要成就一幅作品了。就像书法家,把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了,纸裁好了,墨也磨好了,书法家就要开始展现自己的本领了。

对于要泡的这一泡茶:

首先是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无论是对自己的技术,还是这一款茶的特点,完全的掌握;

其二、对器具的特性也是有足够的了解;

其三,对每一个动作和变化所带来的也是心知肚明的。茶叶在泡茶其中的是该动一动,如何动,动完了汤色、香气、口感的变化都是自己能完全掌握的。

最后,泡都泡好了,没有一个善于体味的人来品茶,岂不是辜负了?所以品茶的时候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做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认真与茶对话。

多愁善感好像是一个不好的词,然而,多愁善感的人往往也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人,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投入的深入的去感受一款茶,去感受泡茶人的内心表达,才能真正的领会到茶叶之外的东西。

一泡茶,四个人,美好,往往都是因着各种因缘的圆满和合。

一泡茶,四个人,就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一念就是幸福的彼岸,一泡茶。

辨别茶的品质从分析茶的苦涩开始


自古以来开门七件事的茶,如今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须饮品,而很多人对茶的知识了解有限,往往认为苦涩的茶是不好的,其实苦不苦并不是判断好茶的标准。让我们从分析茶的苦涩开始,寻找自己心中的好茶吧!

1、不苦的茶不一定是好茶

“不苦不涩不是茶”这是肯定的,除非没有茶多酚的存在,苦涩是茶叶的基本口感,没有了这个属性,绝对不是茶。有的茶叶粗老,没什么味。对懂茶的人来说,没有茶味;对不怎么喝茶的人来说,却是比较甘甜可口,觉得还挺好喝的,但是茶叶的内含物太少了还能是好茶吗?所以,不苦的茶不一定是好茶。

2、苦的茶也不一定是好茶

比如生普,有的台地茶比山上的古树茶要苦,相对来说,不苦的茶更容易被不懂茶的人接受。然而,大家都知道,只要加工和储存没问题,山上的古树茶是要比台地茶要好的。所以,苦的茶也不一定是好茶。

3、茶的基本味觉因素

(1)苦味

主要由茶多酚、咖啡碱构成茶汤的苦味,苦味是所有的茶都不可缺少的滋味,如果没有苦味,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2)涩味

涩味是口腔中感到干燥、收敛的一种感觉。主要是茶多酚在起作用。苦味、涩味共同形成了茶汤的浓度、刺激性。

(3)鲜味

类似味精的鲜爽味,主要由茶中的氨基酸构成。鲜味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嫩茶的鲜味尤其明显。

(4)甜味

主要由茶中的氨基酸、糖类物质构成。甜味是人人都喜欢的味道,苦与甜的平衡是茶最让人着迷的因素之一。

茶如果不苦,便会觉得淡;茶如果不涩,便会觉得弱;茶如果不鲜,便会觉得闷;茶如果不甜,便会觉得难喝。

一般来说:内含物丰富口感饱满,苦涩能化能生津才是好茶。茶汤的每一种味觉因素,都是构成这一杯茶的有机因素。如果缺少了一个,都会觉得不够饱满不够有层次,因此苦涩味还是必须的。

那么也许有人就纳闷了,苦的茶不一定好,不苦的茶也不一定好,那怎么判断呢?

茶叶好不好,不单单只是看茶苦不苦,而是要看苦味化不化得开,化得快不快。好的茶入口感觉到苦,但是其他感觉也同时充满口腔,茶汤一咽下去,一股甜味就从喉底涌上来,苦味在嘴里的感觉已经化掉,取而代之的是甘甜的回味。而不好的茶,往往一苦到底,苦得整个嘴巴、喉咙都感觉干涩,更不会有什么回甘生津。

从吃法走向品饮的泡茶法


始于五代的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北传辽、金,并于宋代东传日本后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到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法存在。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实际上依旧是点茶法,到明后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时候兴起的就是我们至今仍在采用的泡茶法,而我们对茶叶的利用,也正式终结了“吃茶”时代,步入到了“饮茶”“品茶”的时代,茶叶正式告别了食品形态,以饮品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明初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后,散茶独盛,炒青散茶制法日趋完善,绿茶、黄茶、红茶、黑茶均有生产,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在《茶考》说:“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这种方法从此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中饮用。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闽、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壶泡法。

其实泡茶法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到明朝全面散茶化后才盛行起来而已。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采用的就是全叶冲泡法。这是茶在饮用方式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元虽然盛行点茶法,但全叶冲泡法也是一直存在的。

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基本上就以全叶冲泡为主了。许次纾对泡茶方法有独到见解,手中撮茶,把热水注入茶壶,然后迅速把茶投入开水中并把壶盖盖严。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后,把茶水全部倒在盂中,然后再把茶倒入壶中,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让茶叶下沉,然后把茶水倒在茶瓯中,献给客人。

到了清代,白茶、乌龙茶开始制作,闽粤盛行工夫茶泡法。纵观历史上饮茶方式的演变,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由简入繁,又从繁出简的过程。

由简入繁是指制茶工艺日趋完善,从直接利用鲜叶到加工制作技艺不断提升,最后演变出六大茶类的过程。从繁出简是指品饮方式日趋精简,从添加各种配料调味到逐步减少配料,直至饮用清茶,追求茶叶原味的过程。

这两者之间,时间上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制茶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相对复杂的饮茶方式,而当制茶工艺提升到一定程度时,饮茶方式就可以简单起来。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普洱茶膏、茶(粉)等深加工型速溶产品,不仅易于携带和冲饮,而且也便于调饮,未来或许会开创出一种新的饮茶方法也不好说。

回到普洱茶的冲泡本身,尽管普洱茶也曾作为贡茶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里,但历史上并没有专用的冲泡器皿出现,也没有形成过程序化的冲泡流程。现在普洱茶的冲泡器皿和冲泡方法,实际上是跟乌龙茶学习借鉴后发展起来的。放在大的饮茶方式中,现在的普洱茶当然属于泡茶法。但具体到细微的泡茶方法上,普洱茶因为有生茶、熟茶、新茶、老茶、纯料、拼配之分,再加上仓储情况的不同,以及茶客们对茶性了解的不同,所以在基本冲泡步骤的基础上,一些泡茶手法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南泡”“北泡”等不同的流派。然而不论怎样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泡出一杯更好喝的普洱茶。

喝懂普洱茶,从学会审看叶底开始


叶底可以传达出一款普洱茶的用料优劣、工艺是否得当、浸出物是否丰富、香气是否纯正、存放是否得当等诸多信息。喝懂普洱茶,从学会审看叶底开始。茶叶鉴赏中,评定叶底(茶渣)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浸泡后的茶叶(叶底),能真实反映茶叶颜料的“本来面目”,通过分析叶底状况,不但判断出茶品颜料—茶青(鲜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是否生长旺盛、是否有病虫危害、采摘特点等),更能判断制茶技术的优劣。

辨别一款普洱茶品质优劣除了品饮后的整体感官之外,叶底是最能反映这款茶情况的!

1、用手捏分辨叶底,分辨的总体原则是:

(1)手指捏普洱茶叶底柔软有韧性的嫩度好;质硬,放手后松开的表示叶质老。

(2)叶脉不隆起平滑如绸缎的为嫩;叶脉隆起触手的为老。

(3)叶子边缘锯齿平和的为嫩;叶边缘锯齿状明显的为老。

(4)叶肉厚软的为最佳,代表嫩度好、内含物质丰富,多为高山优质茶原料;柔软但薄的一般,多为台地茶原料;又硬又薄的最差。

2、看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茶叶逐次开展最后能完全舒展开,这样的茶叶就是制造技术良好、陈化期稳定、耐泡度好的茶。而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条索不紧结,一般不耐泡。

至于叶面不展开或冲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展开的茶叶,则是制造过程失败或陈期时间环境不好的,或者是被高温焙火,叶面茸毛会掉落,甚至入口后会感觉喉头有点燥。

3、看叶面完整度,也称叶底整碎度。

叶底的条索保持得越完整,说明工艺越精良。碎叶多且整个叶底很细碎的普洱茶,是很难称得上精品的。对于很早期的普洱茶,为了拼配的方便,在普洱茶精制阶段,会有切茶的工序,所以早期的普洱茶叶底很多是很细碎的,历史地看,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4、看叶底色泽。

叶底的色泽能非常直观地反应一款茶的原料和加工优劣。观察叶底色泽最好能有几款茶放在一起对比来看,否则容易受到光线、环境和主观因素影响。

首先,品质优良的茶叶色泽颜色应在正常范围内,应具备茶类应有的颜色要求。其次,品质较好的茶叶色泽要亮!亮,并不是说叶子自己会发光,而是一种鲜活、润泽、饱满、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从叶底判断茶料,也许不会完全准确无误,但是俗话说“好茶自有好料之相”,研究叶底仍然是爱好普洱茶朋友值得了解的知识。

有些茶友发现普洱茶中有红梗,普洱茶有红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觉得造成红叶红梗的现象并不是由于鲜叶摊晾不及时造成的,而是完全由杀青造成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杀青时前半部分火温不够或者中途熄火,这是造成红叶红梗的最主要原因。

2、撒青不及时或不均匀,普洱茶杀青刚开始有个过程叫做撒青,就是不断翻抖鲜叶,使鲜叶表面水分快速蒸发,撒青撒不好必然造成红叶现象。

3、杀青时长时间的焖炒,普洱茶杀青必须是焖抖结合,只焖不抖必然造成红叶红梗,只抖不焖茶叶炒干了炒糊了也不会熟。

4、如果是鲜叶摊晾不及时的话,那就不是红叶红梗,而是整根茶叶都是红的,就像红茶的叶底一样。

从选料,到加工,再到储存,太多的因素造就了普洱茶的万般变化和独特魅力,而对于叶底的鉴赏其实也是建立在对于普洱茶的热爱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普洱茶,慢慢熟悉了解,自然品鉴起来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越陈越香、越陈越有价值是普洱茶的独到之处,加之其奇特的保健功效与醇厚的口感近年来更是广受爱茶人士喜爱,因此如何选得一款好茶则显得尤为重要!

过好1%的生活从学会享受一盏清茶开始


城市生活总是奔忙,为工作、为生计、为家庭,我们只知道“忙”,忽略了不少可以停下来的时刻,可能连一点让自己“喘口气”的余地都不留。若是将一天24小时拆分开来,有1440分钟,取它的1%也就是14.4分钟,正好是古人所说的“一盏茶”的时间,如何从忙碌中抽身停歇,或许这里就是答案。

14.4分钟,大约一刻钟,可能是略显“尴尬”的一段时间,吃饭显得太仓促,睡个午觉也不够,如果用来等一趟上下班的公交,又觉得太长了,浪费时间。于是觉得古人是睿智的,将时间算作“一盏茶”,除去备具和冲泡的过程,从端茶上桌开始,慢慢品尝回味或一饮而尽,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便是“一盏茶”。

每天抽出1%的时间去品味一道茶,自是舒适自在,在品茶的时光里,静心沉思,可以忘却许多苦恼,抛开不少烦心事,只需将全副心思静静地沉浸在茶汤之中,感受茶的香气、口感和韵味。

茶是静谧的,虽无声但细腻,总是贴心无比。如白茶,在清淡之中给你甜润,如绿茶,在生涩之中给你鲜爽,如红茶,在温和之中给你香甜,如黑茶,在粗糙之中给你醇厚……无论是怎样的心情,总能找到一种与之相契合的茶味,从身体到心灵都可以得到放松。

每天空出一段时间来品茶,不仅仅是为了放松,更多的是为了记得“放松”这件事,提醒自己要学会“闲”下来,让平常日子也不至于过得庸碌。静下心来,享受一盏清茶,也不过是一刻钟的时间,如果连1%的生活都不能随心而行,还何谈享受生活呢?

想要好身材得从掌握普洱茶的正确喝法入手


普洱茶可以减肥,且效果佳,但是如何喝才能达到减肥功效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普洱茶的正确喝法,让您拥有好身材。

普洱,作为一种近年来广泛被关注的茶品种,其在降脂促消化有其独特的作用,很早就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想要用普洱茶减肥的朋友,可以用普洱茶的正确喝法。

一、茶品组分

此种减肥法采用的是春嫩生茶与春嫩熟茶,纯乔生大叶(雄茶)生茶,纯乔生大叶(雄茶)熟茶,在不同时段的变量变种给合方式,所以产品构成共分为,生茶熟茶两类共四种。

二、饮用方法

1、每日生茶熟茶共四次。早是为熟茶,白天的上下午为生茶。

2、

第一次:上午的九点三十左右开始:饮用生茶可依情况饮至午饭的一小时之前;

第二次:午后的两点至两点半开始:继续饮用生茶至下午五半钟。

第三次:晚饭半小时至一小时之后,开始饮用熟茶至睡前十至二十分钟;

第四次:第二天早上将昨晚的隔夜茶,温热后空腹饮用。每天早起空腹喝第一杯温熟普洱茶(此茶是隔夜茶,隔夜茶因茶性放质较久,使得茶里的茶儿素充分分解,可起到清理体内的有害物质,使得肠胃更通畅);

3、生茶的泡法:生茶不但有提神脑的作用,去油脂也较厉害。生茶的去脂主要是刮吸和提聚作用,所以白天咱们喝生茶。

生茶的冲泡方法:(盖碗泡法备用茶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过滤网)

A、先用温水洗盖碗和杯子。

B、把一块小坨生茶放入碗中,用100度沸水将茶先洗一遍,也叫醒茶。用洗茶的茶水再将公道杯和品茗杯冲洗一下。

C、再将水倒入盖碗中,把茶汤用过滤网倒入公道杯中,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的分倒到品茗杯里。就可以开始饮用了。

注:如果没有此条件的朋友,可以依照日常泡茶的习惯泡制,但应注意:尽量用开水,普洱茶的水温需100度(一般绿茶用80度)同时最好先温一下杯,第一泡茶先洗了,不喝,第二泡开始喝。

4、熟茶的泡法:熟茶有养胃护胃的功效,去油腻也比较强,熟茶的去脂主要是分解排出。最主要的是晚上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有利于睡眠。所以晚上选择喝熟茶。

冲泡的方法可以和生茶一样,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紫砂壶泡,由于紫砂壶吸收力强,泡出来的茶味会更酵厚,茶香气更重。

三、关于饮用周期建议

1、以十天为一个周期:在第一个周期,每天饮用5克的小坨茶;生茶和熟茶)

水量,在第一个周期,早饭前的隔夜熟茶一般以120——200毫升为宜;上午的生茶以400——600毫升为宜;下午的生茶以500——700毫升为宜,晚熟茶以400——600毫升为宜;饮量上以男女性别,体胖程度相应,总体限制下限,即宜多不宜少。

2、第二个周期建议,加大每次水量15——30%即可,一般不建议加大茶叶加入量。在第一二个周期吉春五月选配的是五克制小坨,其原料以古乔普洱的春嫩为主。

3、第三期起,吉春五月配方中将采用大叶保持性较好的饼茶或砖茶(整套方案中,吉春五月将为您选配纯正的勐海雄茶。)

4、第四五六周期可依据各人情况,加大茶叶数量至6克左右,一般上限不超大型过每次10克。

5、从第六个周期开始:可依据个人减肥程度,个人口感喜好,选择或生或熟品饮用。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泡茶从模仿入手,默契从磨合开始》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30290.html

上一篇:冲泡茶叶的用水选择:水质对茶汤的影响

下一篇:为何有些熟茶很贵,但都不耐泡?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