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千年历史文化慢慢融合出茶文化的高雅

2020-09-2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千年历史文化慢慢融合出茶文化的高雅”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的最大实用价值是作为饮料。在茶的故乡,最早发现茶、使用茶、制茶、饮茶,所以有形成茶文化的自然条件。然而这还不足以使茶道成为高雅文化,其中有何重要奥秘?茶的自然功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五行协调”,以及儒家的“情景合一”、庸、内省的大道理相吻合了。

人们从饮茶中与山水自然结为一体,接受天地雨露的恩惠,调和人间的纷解,浇开胸中的块垒,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茶的自然属性和华夏千年的历史文化慢慢融合,饮茶也变成一个高雅的品位。

茶的饮用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泡茶,一饮而尽。茶是与中国的人文精神结合的,从茶能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蕴含的深刻茶文化底蕴。

谈起茶文化,有人把中国茶叶发展史等同于茶文化史,以为加上了人文的历史条件,茶叶学便变成茶文化。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艺、茶道形式失传太多,至于渗入民间的茶文化精神,加之目前以“文化”标榜者又太多,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每一件商品都恨不得插上文化的翅膀,以便十倍、百倍地提高自己的身价。但茶文化并不是以上的草草理解便可以解释的。在中国的历史上,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是它本身就存在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态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

大多数人喝茶,主要是为了消食、解渴、提神等等,体会不出有别于其他饮料的“文化味道”。其实纵观中国茶历史的发展,不难看出中国人在饮茶文化上独具的智慧。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人是最讲精神的。尤其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意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文化是典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的产物。喝茶,既高雅,又极其大众化,是俗中有雅,雅俗同好。口干舌燥之际,茶是解渴的佳饮。畅快之至,谁说不怡然自得。空闲时,若到一处荫凉一座,拿起茶壶,咕咕自饮,又是怎么一番悠闲。三五好友,团聚一堂,几泡茶,话家常,更是好一副其乐融融。

饮茶自在闲暇乐趣无穷,从茶中顿悟而出的茶文化,茶道,茶精髓又何不是一个高雅。

茶经网扩展阅读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


阿婆茶是中国水乡周庄的特色茶俗。在周庄流传着吃阿婆茶的习俗,农村更为盛行。婆婆、婶婶妇女们喜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这谈那,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嘴渴了,喝口茶。这就叫吃阿婆茶。如今,阿婆茶成为周庄一张文化名片。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

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先冲茶,送蜜饯,削水果,以表主人的一片心意。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张家长,李家短,倾吐心里话。她们喝阿婆茶,还忘不了自己手里的针线活,纳鞋底,绣花鞋,做五月端午节小孩穿的老虎鞋,尽在喝阿婆茶的过程中完成。当然,好婆、婶子也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曾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吃茶讲究吃阿婆茶是比较讲究的,十分重视水质、茶点,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活水,水壶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据说可以省柴,烧起来又快。用干菜箕柴炖茶,火烧得烈烈的,很旺,铜吊里嗵嗵地热气直冒。一边吃、一边炖,这样那茶才酽、才香呢,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村里的每一位男子都有一手涂风炉的绝活。

茶点往往是村里的传统货:咸菜苋、酥豆、酱瓜、菊红糕每年春天,田里的油菜开始抽蕊吐蕾时,每家每户便要去摘菜苋、腌菜苋了,往往一腌就是几大缸。那菜苋名气可不小哩,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今天的瓶装菜苋已成了出口创汇产品。

茶,千年风尚之朝鲜茶文化发展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千年风尚之朝鲜茶文化发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元4世纪,茶文化随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已快有2000多年的历史。朝鲜半岛的茶分为甜、酸、咸、苦、辛五味。茶文化从中国的传入,也推动力朝鲜茶礼的发展。但是在朝鲜王朝,茶文化被认为与佛教有关被废止,民间改饮麦茶与花草茶。

朝鲜半岛与茶有关的历史一般从三国时代开始,此“三国”非彼“三国”矣。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在中国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北朝时代,也正是禅宗盛行的时代,连南朝的至尊天子梁武帝是披袈裟上朝的。彼时的朝鲜半岛,饮茶之风刚刚兴起,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茶作祭祀、礼佛用。

茶与佛教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所谓“禅茶一味”之说。在禅寺中茶最初是以提神和补充营养的功效而存在着的,据《封氏闻见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因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而兴盛起来。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又经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茶也随着佛教起传入。

佛教最初传入高丽为公元372年,一般推测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六世纪和七世纪,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新罗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中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多为商业行为:如始于西汉,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上,波斯商人就已经带着中国茶贩走欧洲;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经中国西南入藏转道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上,茶叶也是茶马互市的延伸;明清时代开始的中国与欧、美各国的海上茶叶贸易之路;清初开创的武夷山等中国东南茶区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中俄茶路。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贸易为主的商业行为。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茶叶、茶文化东传朝鲜半岛、日本之初,不论是茶及茶籽,包括茶具、茶器、茶书等,都是寺院、官府或民间赠与的,纯粹是文化交流而非商业行为。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在朝鲜半岛被友善地全盘接受,并在之后的历史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发展。

至新罗统一时期(公元668-935年),正值中国初唐至五代后唐时期,这是中国人饮茶风俗形成时期,“煎茶”形成并流行于此时,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而这个时期,有了朝鲜半岛引进中国茶树种子的最早记录:“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在宫廷,新罗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中至要之物。新罗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新罗时期的饮茶仍是一种奢侈的消费,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饮茶也开始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

高丽时期(公元923-1392年)值中国五代后唐至明太祖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点茶茶道形成并流行。这一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的兴盛时代,韩国的茶道——茶礼亦于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源于宋代的点茶,是“阴历的每月初一、十五、节日和祖先生日,在白天举行的简单祭礼。”在高丽时期,朝鲜半岛已把茶礼贯彻于各个不同阶层。高丽人对中国茶有着非常高的口味要求:“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饼”,龙团凤饼是宋代最高级的茶叶。甚至平民,同样是看重茶的,那时远航朝鲜半岛的中国水手曾把茶作为支付手段,换取生命攸关的淡水。

朝鲜时期(公元1392-1910年)值中国的明、清两朝。自朱元璋弃龙团凤饼之后,散茶的饮用和冲泡流行,紫砂茶具独领风骚。朝鲜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纪,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朝鲜半岛的饮茶法采用当时中国流行的散茶壶泡法或撮泡法,同时点茶法仍然存在。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其形式被固定了下来。朝鲜中期,酒风盛行,又适清军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衰落。至朝鲜朝晚期,幸有丁若镛、金正喜、草衣大师等的热心维持,茶文化渐见恢复。

儒、释、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尤其儒家和佛家思想自古以来就在东亚世界占有重要位置,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朝鲜半岛,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经典,百济在4世纪建立了儒学教育制度;佛教也在4世纪后期传入朝鲜,在高丽王朝后期,一些文人从中国引入了程朱理学,他是儒释道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说。茶文化主题思想理所当然也都被它们所渲染。儒家的中庸思想引入韩国茶礼之中,形成了“中正”的茶道精神,这种精神在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因素,它使消极转为积极,悲观变为乐观,这才称得上是茶道。

中国茶文化传往朝鲜半岛后,茶文化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在茶文化的“礼”制功能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茶礼仪式是指人、神、佛等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朝鲜半岛曾有过佛教茶礼、儒家茶礼、道教茶礼,现在韩国提倡的茶礼以“和”、“静”为根本精神,其含义泛指“和、敬、俭、真”。强调茶的亲和、礼敬、欢快,把茶礼贯彻于各阶层之中,以茶作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他们在吸取中国佛儒道一些思想精髓的同时,更把这些精神融入到“茶祭”活动中,这体现了茶礼既有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又具有对人行为的教育和约束功能。茶逐渐成为韩国软实力的个重要元素。

近年来,“复兴茶文化”运动在韩国积极开展,许多学者、僧人在研究茶礼的历史,出现了众多的茶文化组织和茶礼流派。传统茶礼从复兴走向迅速发展,并日趋专业化。现在,韩国将5月25日定为全国茶日,每年举行茶文化祝祭。传统文化与茶礼所倡导的团结、和谐的精神,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准则。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千年风尚之朝鲜茶文化发展》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 有千年的历史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或者不放);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因为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入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谁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虽然10年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去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去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西藏高原上的千年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传承了几千年的茶文化


我国的茶产业延续着长盛不衰的发展路径,并且创造出了两个历史首次。一个首次是我国的茶叶总产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一个首次是我国茶叶出口总值历史上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在分析我国茶产业何以如是的理由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必须要重点一提的,这就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而不断的茶文化。

如果论起农产品中起文化传承功能最典型的产品,恐怕要首推茶叶了!因为茶叶的功能一直没有局限在一般的饮上,而是和药用、社交、待客、祭祀、休闲、文化体验等融合在了一起,成了一个不一般的农产品,成了一个一直和文化交相辉映的特别的农产品。关于茶文化的特征大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茶文化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大宗农作物中,发源于我国的主要有水稻和茶叶等作物,稻作文化和茶文化也是我国农耕文化中闪耀着光辉的两个亮点。考古学家在浙江杭州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茶籽,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茶叶这种作物。被业内所公认的我国茶产业史为距今2700年的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朝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这句出自《神农本草经》的话语同时使得神农氏这个农业神也被尊为茶祖。

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一直与宗教、名山、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不断充实我国茶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我国茶产业不断发展。比如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龙井茶,就一直和四井合一(龙井村、龙井泉、龙井山、龙井茶)以及由乾隆皇帝命名的十八御茶树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名称来历则有两个文化版本,一是观音托梦,一是皇帝(乾隆)命名。西湖龙井多年雄霸中国名茶首席地位自不必说。福建安溪县也是一个靠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县份。到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为40万亩(占全国的1/50),年产茶叶4.2万吨(占全国的1/25),涉茶总产值45亿元(占全国的1/10)。当地百万人口中,涉茶人员就有80多万,农民人均收入中茶叶的收入占了60%以上。用当地茶农的话说就是:安溪人因为拥有铁观音而名扬海外,铁观音因为选择了安溪而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清静雅和的精神实质随着中国茶叶的流传也流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出了传承。同时茶文化也使得我国茶产业衍生出了茶艺、茶道、茶包装、茶馆、茶博物馆等全方位的多个产业链条。据记者了解,我国第一家茶博物馆开馆于1991年,地点位于浙江杭州,名称为中国茶叶博物馆。该博物馆里有茶的历史、茶的分类、古代茶具、茶俗风情、茶艺茶道等内容,开馆11年来,博物馆的经营情况越来越好,该馆也成了当地学生感受茶文化的参观之地和茶艺茶道的重要培训中心。此后,我国四川、山东、福建等地相继建起了各具特色的茶博物馆,总数约在10家左右。2006年10月30日,云南勐腊县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茶博物馆,这个传承茶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茶产业链条延伸的又一个重要产业形式尚在继续发展中。

2005年、2006年两年,我国茶叶界最出彩的要算是云南省为推介普洱茶而搞的茶马古道活动了!普洱一词来自当地哈尼族语言,普为村寨,洱为水湾,普洱即水湾寨。历史上云南的茶叶是通过马帮运往西藏,然后再转销它地,茶马古道由此而来。

茶马古道的千年历史变迁


亮炯.朗萨著《恢宏千年茶马古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这本书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起于何时?史书上早有记载:秦汉时,蜀地和雅安地区的商者就与大渡河以西当时称为牦牛羌、牦牛夷等部族进行过骡马、牦牛等物交往;量少稀有还只为药用的茶叶,也是一项流通货物。从蜀地到达康定的新都桥、塔公草原和木雅藏族聚居区域等地方的道路,人们称这条最早的民间通商交往的路叫牦牛道或马道。从中原地经青海和四川甘孜州部分地区,经金沙江、过西藏那曲等地到达拉萨的藏汉政治文明古道是唐朝时唐蕃古道,从宋、元、明、清由朝廷多次大规模开通的川藏古道把茶叶更多地输进了藏区;清时,云南的普洱茶也输入藏区。宋朝时,因北方边疆战事不断,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战事和运输需要大量的马匹,宋王朝便把茶马互市的重点从西北转移到西南。从内地通往康藏地区交通要道就是四川的黎州(汉源)、雅州(雅安),两地便成了茶马互市的重要市场。到了元朝,由于军马是自给,不需要茶马交易,官方对茶叶的控制,完全在于以税收充实财政。明朝时,北方战乱又起,朝廷迫切需要军马,以茶易马的旧制恢复,施行以茶马司的茶引制度,严禁私人贩运到民族地区,也严禁把茶种引过二郎山,违者会处以凌迟死刑。到了清代,边茶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乾隆年间,以茶易马的政策完全终止。引茶制改为引岸制。岸,是指茶叶的固定采购地和销售范围,口岸和路线都是按官方指定的范围。由于清朝逐渐放宽了茶叶的控制政策,从而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藏汉茶土(土特产)交流为中心的贸易。到清朝中叶,因经营边茶而发家致富的不少,雅安、名山、荥经等县的茶商就发展到了七十多家,以边茶为中心的民族资本逐渐发展起来。康熙四十一年(1902年)清政府于打箭炉(康定)设官,监督茶叶等贸易,这时康定更加形成了藏汉贸易中心。清朝前中期位于藏汉交通要冲的康定,就必然成为汉藏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边茶业的发展走向极盛时期。那时的炉城(康定)在清史书中说是全市基础建于商业,市民十之八九为商贾。

从历代王朝对边茶的政策是要以茶治边,用茶叶控制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实行重征茶税和茶叶官卖的垄断茶叶贸易的一整套政策是达到以茶治边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从唐以来的茶马互市以及发展到后来的茶土交流都把内地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联系起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始于唐代的边茶业在客观上成为藏汉民族团结交往的重要纽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雅安、名山、荥经、天全、泸定等地到藏汉商贸重镇康定,从康定又分南北两线到青海玉树、昌都,经西藏芒康、察丫、江达等地,直至拉萨,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运输茶叶最多,汉藏民族文化、经济往来最为重要的通道;这个大通道的起始,中段和中心段均在康巴大地腹心--甘孜州。而甘孜州又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的生态、文化格局,使川藏茶马古道纵贯、网布甘孜藏族自治州。

历史在前进,今天的甘孜州早已不是历史上茶马古道那种贫穷落后,靠人背马驮作为运力的景况。汽车已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往来飞驰,把藏族需要的茶叶、日用品运往各地;从成都到西藏拉萨有飞机可以直达,结束了千年茶马古道的辛酸历史。

茶马古道:领略千年黑茶文化


说起安化的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黑茶文化。而说起安化的旅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也必然只有一个地方--茶马古道。

茶马一词,一是源于唐朝开始的茶马交易机制。古代中原政权为加强军事力量,以茶叶等商品与边疆游牧民族换取战马,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二是山区茶农以茶叶换取生活物资,由于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多用马匹作为驮运工具,因此,茶和马联系在一起。由此引申出了茶马之路,即留存至今所谓的茶马古道。

茶能清解脂肪,祛除油腻,补充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对于地处边陲的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不得茶,则困以病,喝茶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习惯,而因常年迁徙的生活特性,游牧民族的喝茶种类以紧压茶为主,主要是因为紧压茶方便携带,易于储存且耐冲泡。安化黑茶的品质特征正符合西北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因此,从明代被朝廷定为官茶开始,安化黑茶逐步取代其他茶类,成为了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的主要茶类,经陕西、甘肃等地茶商销往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民国年间政局动荡,交通阻塞才逐步衰落。

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自古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借助资水横贯全境的地利之便,茶商在安化山区内收购茶叶后,沿茶马专道驮运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销往外地。据专家考证,古代安化黑茶的运销线路是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樊、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因此,也就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舱马背式的独有特色。

直至今日,安化县内仍留存了大量的茶马古道遗迹,有的仅剩小段路基,有的绵延数里,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黄花林场腰子界一段、江南至洞市黄花溪一段、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等等。茶马古道风景区内,保留了最为完整的一段茶马古道,由山下联环村至高城村绵延几公里的青石板路,由于未进行旅游开发前仍未通公路,这里依然靠马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地人一直对茶马古道多有维护,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每逢山下市集圩日,山里人用马匹驮着木材、山货、茶叶等去山下的市集换取生活物资,成群结队,蔚为壮观。在川岩景区内,现今仍保留了安泰廊桥、永济茶亭旧址、川岩茶叶禁碑等茶马古道遗存,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安化素称茶乡,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茶叶产量誉甲天下。明清时期,所产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贡品。明嘉靖年间创制黑茶远销西北诸省。到了16世纪,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

西域诸民族以肉食为主,偏爱云南的红茶、四川的乌茶和湖南的黑茶,将它们视为消食养胃的珍品,对安化黑茶更是情有独钟。安化黑茶名不虚传,愈陈愈香,愈陈愈奇,极品黑茶有万两黄金千两茶的骄人身价,饮家视之为玉液琼浆,医家视之为甘口良药。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至民国时期,连接内地产茶区和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连接起来。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山林深谷的宁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贸之路。在茶马古道上,使益阳茶名扬天下的是黑茶,其著名的品种有茯砖茶、黑砖茶、千两茶和三尖茶。

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在茶马古道途经的许多水陆交汇点,慢慢自然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高城峒、江南古镇、永锡桥、洞市老街、唐家观、新化圳上、白溪、隆回滩头、宝庆这些老市镇,便是随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

茶马文化,千年古道


在我国神秘的西南地区,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盘旋着一条被原始森林和现代化柏油马路覆盖的千年古道,它无声地讲述了千百年来茶叶入藏的故事,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路程最远的文化传播要道——茶马古道。

茶马互市遗址:从古至今,天全为边茶生产基地,种植加工边茶形成传统,至今不衰。古代官方实行茶马专营,引课等制度,历代于碉门设茶马司严格加强管理,并开设“碉门茶马市”,汉藏商贾云集,商品交易活跃,有力地促进了藏汉经济贸易往来、民族合作团结。

茶马古道不但贯穿了滇、川、藏“大三角”地带,其触角还深入到了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它既是一条把滇、川等地的茶叶输往西藏和其他地区的通道,也是东西方互接的“脐带”,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还是推动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茶马古道实现了滇、川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与藏区的骡马、毛皮、药材等物资间的交换,而负责运输这些物资靠的都是马帮和牦牛帮。驮铃和马蹄声几乎成为茶马古道的标识。商贸上的往来同样带动了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藏传佛教应运而生。于是,茶马古道路途上走的不再光是运输物资的马帮,还有前去朝圣转经的信徒。

古道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上,还留有当时信徒们绘制、雕刻的大量佛陀、菩萨和高僧,及各种形象的神灵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这些或古朴或细致的艺术造型,赋予了茶马古道一种精神上的庄严与神圣,也为那遥远而艰辛的路途增添了几许宗教神秘色彩。茶马古道因其难以想象的困难险阻和遥远漫长,渐渐被历史的洪流和原始森林地貌掩盖起来,只留下古道石板上二寸多深的马蹄印,和沿路一座座古老而神圣的玛尼堆、转经房,在告诉着人们这条道路上曾出现过、发生过的那些关于文化,关于民族,关于宗教,苍茫而深厚的历史宏章。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099.html

上一篇:怎样鉴定冻顶乌龙的好坏

下一篇:乌龙茶品质特性品鉴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