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纵观中国茶叶历史变迁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纵观中国茶叶历史变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纵观中国茶叶历史变迁”相关知识!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中草药和蔬菜、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Cy316.coM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

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cy316.com延伸阅读

纵观中国历史茶道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

唐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通过修习茶道可以保全真性,仙人丹丘子深谙其中奥妙。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为南朝宋着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皎然早年曾热衷于神仙道术,后皈依佛门,研习律、禅。他不仅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唐代着名诗人、学者,而且也是着名茶人,曾着有《茶诀》一书,惜已佚。他与茶圣陆羽结为忘年之交,是历代僧人中写茶诗较多的一位,他的茶诗内容涉及面很广,诸如采茶、制茶、煎茶、茶会、茶道、茶人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描写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证道、悟道。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真,从而涤昏寐、清心神、破烦恼以至全真性。作为佛教徒的皎然,却是用道教的观念来解释茶道,这表明茶道的思想起源于道教,他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饮茶歌送郑容》)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即饮茶可以得道登仙。虽不清楚皎然此诗作于何年,但唐德宗于贞元八年(792)下旨征集皎然诗集,皎然不久后便逝世,故茶道一词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与皎然、陆羽同时的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言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详言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常伯熊又对陆羽《茶论》进行了广润色之,致力于茶道的推广,终于使得茶道大行。从封演文中来看,此茶道是侧重于煎饮法的饮茶之道。

封演,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大历(766779年)中为县令,德宗时(780805年)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封氏闻见记》记有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按《唐会要》卷九八《回纥》条载:(贞元)五年(789)七月。公主至衙帐。回纥使李义进请因咸安公主下降,改纥字为鹘字,盖欲夸国俗俊健如鹘也,德宗允其奏。自是改为回鹘。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李适嫁咸安公主给合骨咄禄毗伽可汗顿莫贺。原先唐朝封他为武义成功可汗,婚后又封为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又据《资治通鉴》,贞元四年(788年)冬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表唐朝,请改回纥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所以,789年前称回纥,之后称回鹘。由此可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应作于公元789年以后,约在公元八世纪末或九世纪初。

明代茶人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单列茶道一条,其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概念含义较广,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晚明时期的茶人陈继儒在《岕茶别论后》中言: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明代后期流行散茶瀹泡,岕茶属蒸青绿茶,因当地的环境易染沙尘,故泡茶前必先洗茶,故谓其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陆羽《茶经》倡煎茶,蔡襄《茶录》倡点茶。陈继儒生活的晚明时期,泡茶流行,不但煎茶早已绝迹,点茶也已淘汰。所以陈继儒批评了那些仍固执地坚持认为茶道唯在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的迂腐观念。陈继儒的茶道则包括蒸、采、烹、洗,为制茶、泡茶之道。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义较广泛。

中国茶叶近代历史


鸦片战争与中国茶有关

1669年为止,荷兰的东方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到欧洲的茶叶贸易,直到1684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当时的欧洲,茶叶是媲美宝石的奢侈品和贵族交际必需品,中国是世界唯一能生产茶叶并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超过瓷器和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到英国(欧洲)货物的90%以上!而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等才能经营对外进出贸易,并制定法规,禁止英国等地的纺织品进入中国。

由此,这个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贸易是纯粹意义上的超级顺差:中国出口的茶叶,换来了世界各地的真金白银,而中国人根本对外国的上商品不感兴趣,进口额几乎为零。

当时的英国忍不下去了,他们想到了一种一旦让消费者尝到味道就自觉自愿地敢于铤而走险的商品鸦片!由此,大量的鸦片造成上瘾的中国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拼命进口、走私,白花花的银子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鸦片的超额利润顺利地扭转着中英中欧之间的贸易顺差。

直到1839年6月,林则徐收缴并烧毁英国商人的2万箱走私鸦片,最终造成了后来的鸦片战争,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是因为中国的茶叶!

很多人崇拜美国,崇拜他们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我想说,是中国的茶叶成就了他们的独立,否则,这场独立战争会拖后很多年,甚至不会爆发。

1647年,荷兰人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的13个殖民地的沿海大城市做起茶叶生意,非常红火,美国也爆发了茶文化的消费高潮。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杰出人物纷纷参加茶会。

当时纽约等大城市的茶叶的主要是走私进口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到茶叶买卖在美国有利可图,就从英国公司那里得到茶叶进口的独家经营权,并在1767年对包括美洲殖民地的进口茶叶增加新的新税种,这直接导致了当地人士的不满。

1773年12月16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亲属等几十名武装人员化妆乘印第安人,在波士顿冲上三搜试图靠岸的英国货轮,把342箱茶叶倾倒在了大海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此以后,英美之间的矛盾升级,武装冲突频繁,引发了日后的独立战争。

中国茶历史: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历史上早的中国茶叶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造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已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沉浮历史


英国掀起反对饮茶运动

茶在16世纪进入英国后在贵族之间得到流行,但茶普及到平民要等到18世纪。在这期间茶的推广应用遇到了很人的反对,反对饮茶的理由主要有两点,这两点的反对理由让人看起来感觉到很可笑,但也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残酷事实。

反对饮茶的第一点是饮茶有害于健康。在英国掀起反对喝茶运动,饮茶有害于健康的著名人物之一是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他是英国卫理公会的创始人,他利用自己饮茶的体会向自己的信徒灌输喝茶无论是从肉体来讲还是精神来讲都是不可取。他发表了《茶友的公开信》,信中主要描述了他29年前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有一天身体突然出现了中风现象,每天用完早餐后手就会不停地颤抖,当他戒掉早餐时喝的茶后,令人想不到是中风症状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他尝试着减少饮茶的数量,并在喝茶时多放入砂糖和牛奶,中风症状也会消失。他后来在伦敦也作了调查,发现爱喝茶人的容易导致体力和神经的衰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决定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戒茶。他并召集信众把茶戒掉,并把自己和信众一起节约下的钱捐献给贫困的人。但令人可笑的是他这样的博爱主义并没有坚持到底,晚年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又喝起了茶,他并在每个星期日把卫理公会里的宣教士召集到自己的家里,在早餐时用瓷器大王专门为他做的茶壶给大家泡茶饮用,这些有头无尾的行动给他的禁茶运动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点反对饮茶的理由是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农学者和经济学者曾这样提出谬论,喝茶的行为会浪费很多工作时间,无论是男性还是特别爱好茶的女性,他们为了饮茶忘记了做工。长期下去的话会使英国的工业法发展倒退,喝茶的时间如果都用到工作上的话经济会更加发达。还有饮茶会使体力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提倡不要饮用茶。

对于茶的来讲有反对者,但同时也有赞美者,英国18-19世纪大诗人柯勒律治曾经写过这样的好诗句:因为有茶喝要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是难以想像,没有茶的生活让人无法生活!我庆幸自己出生在有茶喝的世界。这是英国诗人对茶叶最大的赞誉,和反对喝茶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茶取代了英国的其他生活饮料

说起英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是非常浅显,饮食文化比起中国来讲晚了上千年,中国从5世纪起饮食文化便已经是很发达了。阿拉伯国家的饮食是从十一世纪开始发达,意大利饮食受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影响十五世纪开始在调理法上做文章,法国也追其后从十六世纪开始下功夫研究饮食调理法。中欧的饮食调理法更是落后,那时候中欧的国家是以农牧食品为主,所以饮食不像现在的中欧料理,他们把养的农畜杀掉作为各种料理,因那个时候食品的保存主要是以盐为主,即使后来使用的很多香辛料也都是通过阿拉伯山商人从东南亚洲,印度进口倒卖过去的。著名的意大利亚画家列昂纳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所画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众说周知的。作为将要升天的教主来讲,最后一次晚餐,在古时候那一定是很丰盛的,但从留下的画像来看,《最后的晚餐》里人物前面的料理好象很简单,更谈不上丰盛豪华了。按正常推理来讲画里面的服饰,料理,道具一定是以那个时候的生活为参照画成的。所以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那时候的饮食生活情景,英国饮食文化作为意大利的后者所以就更落后了。

茶,咖啡,可可几乎在同一时代进入英国的,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做咖啡的生意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去先机,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得不放弃咖啡的贸易,可可在英国受到欢迎,但作为主要供应国的牙买加在1727年发生了自然灾害,使所有的可可农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为了经济贸易不得不在茶上面做文章,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并大量进口茶叶,降低价格卖给消费者,茶很快在国民中得到普及,这样茶终于作为英国的主要饮料稳定下来,并随着英国向世界各国的侵略扩张普及到别的国家。

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影响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浅谈中国茶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茶的喜爱无可比拟,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之一。

现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种植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

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

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中国茶馆发展历史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而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038.html

上一篇:中国四大茶门

下一篇:如何成为优秀的评茶员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