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出城 再现开封清明上河园图景

2020-09-2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出城 再现开封清明上河园图景”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资讯:3月8日,百峰骆驼走进国家5A级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景区是“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的1∶1复原再现,而此次活动不仅是《清明上河图》经典片段——驼队出城的真实再现,更是北宋时期万商云集、八方辐辏繁荣景象的重现。通过此次活动,清明上河园景区向人们展示了“八朝古都”开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北宋时期辉煌的茶路文化,让您真切体会“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本次活动是“重走茶叶之路——中原老家行”之开封段行程。重走茶叶之路系列活动在国内和海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宣传效应,是一次旅游之路、友谊之路,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人文融合。

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亚欧大陆的又一条伟大的国际商道。据悉,此次活动由120峰骆驼组成10支驼队,绵延2000多米,将从草原跨过长江,在国内徒步行走8000余里,历时200余天,跨越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北京等7个省、市、自治区。驼队在返回二连浩特之后,再由车队接棒,替下驼队,穿越蒙古、俄罗斯、德国、荷兰、法国等11个国家,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后,还将举办“世界茶叶大会”及发布“中国茶叶宣言”,完成茶叶与红酒的对话。

茶经网扩展阅读

“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告别长沙县


网资讯:“重走茶叶之路”驼队从内蒙古二连浩特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在19日来到了驮茶起点——长沙县。这一天,长沙县星沙松雅湖国际友谊林树立起了“中俄万里茶道——长沙市零起点标志牌”,并举行驮茶出征仪式,在怡清源有机茶园进行百里茶廊巡游后,于22号离开长沙,驮着茶叶正式北上跨越亚欧。市县领导黎石秋、王国良出席活动。

12月20日上午9时许,“重走茶叶之路”长沙出征仪式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民族艺术团的歌舞——《茶叶之路》表演中正式拉开序幕。在为驼工们敬酒壮行后,驼队正式踏上巡游长沙县百里茶廊。21日,百峰骆驼来到长沙县春华镇巡游百里茶廊,第一站走进头驼队引领者湖南省怡清源茶业长春茶业公司,并在翠绿的怡清源有机茶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而后告别长沙,驮着茶叶正式北上跨越亚欧。

“自古以来,长沙县就是著名的江南茶乡,是万里茶道的重要一站。”湖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怡清源董事长简伯华介绍,“长沙县百里茶廊已经跻身为国家级示范区,是本次活动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理坐标。重走茶叶之路将掀起湖南茶文化、茶产业的一个推广高潮,对长沙百里茶廊的建设以及湖南省打造千亿茶产业的目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驼队抵达咸宁


网资讯:“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驼队抵咸,将托运黑茶返回内蒙古。

此次活动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等共同发起。去年4月28日活动启动,驼队从二连浩特伊林驿站遗址出发,跨黄河过长江,经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南下湖南追溯茶源,寻找茶叶之路沿途的历史记忆。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咸宁是此次“重走茶叶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当天,驼队经咸安区时,咸安举办了“茶香古茶道、万里壮驼行”活动,并邀请茶叶生产企业、市民共同见证我市茶产业发展状况。

活动的总策划胡明方在接受采访时说,文明有记忆,文化有符号,以“川”为代表的黑砖茶在北方多地博物馆都有收藏,在咸宁闻到纯正茶香,品到当年茶味,不虚此行。

据介绍,此次活动不仅要重走亚欧交通路线,还将深入西欧腹地,在古万里茶道的基础上建立起亚欧文化的新通道。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后,活动组委会将应邀参加下届世界茶叶大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茶。

开封在龙亭广场为“重走茶叶之路”驼队举办欢迎仪式


网资讯:3月8日9时,古都开封龙亭公园午朝门广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骆驼。近百头骆驼,在主题为“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号召下,伴随着驼队抵达开封。我市相关组织和千余名市民群众举行欢迎仪式,喜迎“重走茶叶之路”驼队的到来。

仪式上,我市文艺工作者献上了特意为此创作的诗朗诵“向‘重走茶叶之路’驼队献词”;书法家武占英书写“大观茶论”书法作品赠送驼队;市博物馆馆长永久珍藏驼队向我市赠送的“贡茶”;共青团市委接受了活动组织方对我市的公益捐赠。

主持人告诉前来参加欢迎仪式的市民群众,“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世界性陆路贸易古道,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弘扬中华茶文化,2013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盟——中国交流协会、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和多省茶叶企业共同发起百峰驼队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组织100峰骆驼,驮挂各地名茶,徒步行走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7省(市、区),沿途行经100多座城镇。希望通过驼队的行走,唤起大家对茶叶之路的历史记忆,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

“重走茶叶之路”骆驼队引荆江市民围观


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百峰骆驼的浩荡阵容,在47名威武赶驼汉子的牵引下,横渡了气势恢宏的荆江长江大桥,这一中国茶史壮举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围观追随。

“茶叶之路”串起我国长江、黄河、北方草原三大文明,同时带动了亚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骆驼跨越草原、黄河,横渡长江在中国茶史上更是尚属首例。驼队的成员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么大的阵容过长江,我以前从未想过。今天过了长江,我们距离目标就又近了一步!”

据悉,骆驼横渡长江抵达湖北公安,预示着离终点驮茶地江南茶乡湖南越来越近。在湖南长沙,驼队将驮得安化黑茶、赵李桥黑茶等名茶后,正式开启国内7省、欧洲11国的亚欧茶文化跨越之旅。

专访:中国黑茶与西方红酒的对话——访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爱发

“组织120峰骆驼重走‘茶叶之路’,旨在宣传中国黑茶的健康和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明与自信,用中国黑茶与法国红酒对话。”石爱发告诉记者。

据悉,“重走茶叶之路”的启动仪式从4月28日启动,到达荆州期间共经历近200天。历史中,万里茶道主要在汉口汇聚各地的名茶,其中,最早的黑茶为赵李桥的川字派。

采访中,石爱发表示,驼队选择路经荆州这一举措,与荆州的历史、古城文化密不可分,百峰骆驼队横跨长江,更是千百年来的第一次壮举。

据了解,“重走茶叶之路”的活动队伍将于明年穿越蒙古、俄罗斯、德国等11个国家,届时,中国黑茶将与法国葡萄酒交换,完成活动中茶酒间的对话。

驮着安化黑茶上万里茶道 重走茶叶之路


2013年11月30日,冬日暖阳普照,湖南安化柘溪镇的村民们笑意盈盈,腰缠锣鼓,挥舞着鼓锤,齐聚美丽的茶岛——凤凰岛。

七个多月的期盼,“重走茶叶之路”系列活动的驼队,历经艰苦的长途跋涉,在跨越黄河与长江之后,终于登上了凤凰岛,驮运着安化黑茶,以此为起点,正式远行,完成它们的使命,这是行程1万3千余里,历时两年多的“重走茶叶之路”万里茶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凤凰岛上嘉木发

凤凰岛上嘉木发,一杯香茗去冬寒。

凤凰岛茶山下,一位老者走上了舞台,看上去八旬有余,他是刘向瑞老先生,千两茶嫡世第五代传人。刘老操着浓厚的安化口音唱起了制作千两茶的号子,声音高亢悠远,有些蒙古长调的风味,引得一旁的骆驼都扬起了头,仿佛听到来自故乡的呼唤。

随着千两茶制作的表演活动进入了高潮,只听见一段高亢的音乐响起,六个赤膊的大汉抬着一支长约一米一的千两茶铿锵有力地走向了舞台,他们将其掷于地上,挥动着有力的臂膀拉拽着竹篾,高声地喊着号子,在场的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千两茶制作的现场之中,热情地鼓起了掌,不少人拿着手机和相机摄影机将全程记录了下来。

随后刘老亲自向驼队赠送茶礼,它见证着“重走茶叶之路”从安化凤凰岛正式出征。

最爱爷爷的千两茶

青山秀水好种茶,一两茶叶一分爱,百转千回寻老茶,最爱爷爷的千两茶。

在今天的安化,千两茶被称为爷爷的茶,因为刘向瑞爷爷是千两茶嫡传。

安化以茶闻名,素称“茶乡”。它位于神秘的北纬三十度,风景秀美、雨量充沛、多云雾,拥有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安化是中国黑茶的起源地。“渠江薄片”、“四保贡茶”等历史名茶在唐、宋、元、明、清历代均为贡品,曾经作为官茶,通过万里茶道,源源不断运往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并送至蒙古、俄罗斯等亚欧沿线茶路民众手中,被称之为“民族茶”。“世界茶王”千两茶更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茯砖茶独特的“发花”技术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

而此次驮着千两茶出发的驼队始发站是内蒙古,所运茶叶的终点经俄罗斯到法国巴黎,连贯亚欧万里茶路。

中国茶对话法国红酒

万里茶路,茶马互为商品,骆驼充当运输工具。

1692年3月,俄罗斯向中国派出伊台斯商队,以骆驼为信使,从莫斯科出发,历时1年多的时间,行程1万3千余里到达北京。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一条始于湖南经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外蒙古乌兰巴托至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市,终点抵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的一条商路,因茶叶贸易而形成兴起。

今年4月28日,“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启动,120匹骆驼正式从二连浩特伊林驿站遗址出发,南下湖南驼运茶叶,以唤醒茶叶之路沿途的历史记忆。途经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7个省、市、自治区,然后从湖南返回北京、内蒙古二连浩特之后,由驼队转换成车队,经中国穿越蒙古、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11个亚欧国家,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后,将举办“世界茶叶大会”及发布“中国茶叶宣言”。

著名策划人、“重走茶叶之路”的总策划胡明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由2007年缘起,计划历时两年,是为了找回中国茶叶文化表述权。茶不能被工业文明肢解,茶是有价值的奢侈品,相信重走茶叶之路走到巴黎,与法国红酒对话,将使人们重新认识中国茶叶,了解中国茶文化及中华文明。”

茶叶之路 张家口堡的历史兴衰(上)


从宋辽时期契丹人和吴越人进行茶叶贸易时算起到民国之后渐渐衰落,张库商道(张家口通往库仑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线,全长1400多公里,从张家口出发,绵亘塞北,入蒙古高原,最终进入蒙古国境内,到达库仑。作为贸易之途,张库商道在汉唐时代已开通,明时张家口的茶马互市已成规模)前后延续了近千年。可以说,这条北方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连接中外贸易的桥梁,它与外蒙甚至欧亚和中东互相贸易、互通有无、互相交流。站在国际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原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经济互相促进,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事件。研究张库商道的历史,就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交流史与对外贸易史,而研究张家口堡的历史,则可以深入发掘与探讨千年商道的众多价值,是史学界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张家口堡作为张家口城市兴起与发展之源,在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民族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不乏有学者进行研究,但站在考古学与美术学的角度,以辽代墓葬壁画中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张库商道张家口堡的历史,深入分析与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及文化层面的学术成果还属鲜见。

古墓壁画填补古代茶文化研究的空白

张家口堡,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是坐落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片古迹。凝视这些老旧的明清建筑,徜徉于古老的街巷,依稀可辨当年的兴盛与繁华。在众多保存较好并有据可考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清代山西八大皇商之一范永斗后裔经营的康熙茶楼,以及山西商人常万达的商号旧址。

康熙茶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原名为大玉川茶庄,是张家口四大茶庄之一。该建筑为传统叠架式二层五间楼房,座南朝北,从店铺正门进入院子,便可以看到四合院楼体结构的正楼,由院中东厢房北侧的台阶可进入二层茶楼品茶。该茶庄是山西八大皇商之一范永斗后裔经营的。范永斗的孙子太仆寺郞范毓宾为二品官,随官家亲征,直供军需,包括马匹、粮草和茶叶等,属清代朝廷随军商家。相传康熙皇帝曾在大玉川茶庄品茗尝茶,久而久之,大玉川茶庄就被人们叫做了康熙茶楼。范氏家族在清朝200余年间,是既有势力又有巨资,上通朝廷下连市尘的名门望族,亦官亦商,纵横捭阖的商界巨子。当年,大玉川在福建武夷山就有茶山5000亩、茶场5座,从事茶叶的收售运囤,一手包办,财权均巨,非同一般。

鼓楼西街35号是山西商人常万达的大美玉商号旧址。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5年~公元1796年)始,山西商人常万达,就以张家口为基地在恰克图经营对俄贸易。随着业务的发展,常氏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新设大升玉商号,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增设大泉玉商号,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增设大美玉商号,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增设独慎玉商号,包括原来的大德玉,形成了常氏玉字五连号共同进军恰克图的格局。其中,常氏也从茶叶中获取了大量利润。

今天的张家口堡,经过岁月的沉积,目之所及虽然是落满时光尘埃的街道、院落与建筑,但掩盖不住曾经的辉煌。追溯历史,才能探究其根源。有些历史虽只能从史籍文献中搜寻、从石碑中考证、从民间走访中补充发现,但从考古中发掘、穿过时光隧道来解读这一切却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一座封存了近千年的位于宣化下八里的辽金时期张氏墓群中主人张匡正的墓门被打开,据考证,他葬于辽大安九年(公元1093年)。当沿着幽深的墓道进入前墓室后,考古人员发现一幅绘制在墓墙东壁上保存完好的壁画《备茶图》。壁画中,一名着汉服、右膝盖上还打着块缝补细致补丁的女童正专心低头侧坐在茶碾旁娴熟地碾茶,旁边的地上摆放着盘子和一块待碾的圆形茶饼;而另一名男童则是一身契丹人的装束,躬腰跪坐,鼓起两腮用力给正在煮茶的风炉吹气;男童的身后是另一着契丹服装的成年男侍伸出双手,似乎正要取走风炉上已经煮好茶的茶壶;在其身后的桌子上摆放着一系列壶、盏、瓶、夹、宗、扎等茶道工具与器皿,桌前两只活泼的小花狗上下雀跃,嬉戏打闹;画面左侧,两名着汉服而又姿态优美的成年女侍手捧注好茶的精美茶盏小心移步,一为取到、一为送出状,看似转身正给后室的主人送去。

这幅《备茶图》构图饱满,布局经营疏密得当,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描绘的对象动态逼真,写实生动,采用墨线勾勒轮廓、内敷重彩的表现技法,色彩呈现艳丽而高雅之感。重点表现的脸部与肌肤采用晕染的技法,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这幅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图像信息填补了研究古代茶文化实证的空白。整个壁画场景的人物,从碾茶、煎茶到分工协作,以及放在桌上的一系列茶道工具与器皿,形象完整地展示了当时备茶的全部过程,使人仿佛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看到了辽代一幕茶文化真实而生动的景象。

契丹人为北方茶叶之路沿袭播下种子

上述壁画资料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兴起对我国古代饮茶习俗及茶道文化的探究与考证之风,原因是这幅壁画中对辽代的饮茶习俗表现的完整程度极为罕见,它填补了茶道文化在形象资料方面的空白。其实,在宣化下八里辽金张氏墓群中,每座墓中都能或多或少地见到与饮茶内容有关的壁画,而张匡正墓中的这幅《备茶图》最具代表性。换言之,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中涉及到饮茶习俗这一丰富内容的,无论从完好的保护程度还是众多的数量方面,在我国已发现的墓葬壁画中均首屈一指。宣化下八里辽墓及这批壁画的挖掘与发现,是唐、宋时期南北各地渐盛之饮茶文化有力的证据。壁画中表现碾茶、煮浆、点茶等工序以及各种茶事用具都有细致的描述刻画,因此成为辽代与同时期中华茶文化的历史资料宝库。

任何历史的遗迹都不会是偶然的和孤立的,与茶文化有关的壁画为什么在产茶的南方和中原地区很少出现,却在远离茶叶产地的辽代墓群集中地展现?考证这个问题,需要从当时繁衍、生活在此区域中契丹人的饮食习惯,以及宋辽时期的茶叶贸易说起。

契丹族是唐宋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纵横草原大漠、往来长城南北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日常饮食以牛羊肉、奶等食物为主,这类食物油腻、不易消化,而茶中含有大量的芳香油,具有溶解动物脂肪、助消化、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同时,茶还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各类物质。因为饮茶在溶解脂肪的同时,也补充了游牧民族所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所以自从茶传入游牧民族区域后迅速被他们接受,视茶如同粮食和盐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对茶的依赖更甚于产茶地的汉族人。茶叶的身影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在丝绸之路上,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公元804年),封演在文献中对茶叶贸易有明确记载,《封氏闻见记》中称:茶始自中原,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据《辽史》和《资治通鉴》载,最早和契丹族有贸易来往的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江浙地区的吴越国与南唐。吴越信奉佛教又是主要产茶地,它和同样信奉佛教又需要茶叶的契丹族建立有良好的政治与贸易关系,其中茶叶是最主要的交易之物。

辽的疆域面积辽阔,几乎包括了黄河以北的全部,还有今天俄罗斯的少数地区。据研究东方茶叶贸易的美国学者艾梅霞考证,最早将茶叶介绍给俄罗斯人的就是契丹人。俄罗斯人早先曾称中国为契丹(Kitay),阿拉伯波斯语称作Kitai,因此不难看出,契丹族在欧亚与中东早期的茶叶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交易数量巨大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观点从考古中得到证实,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锡林郭勒的几座辽代墓葬中曾出土8世纪~10世纪来自中东地区的高足杯、乳丁纹壶、瓶等玻璃器;在宣化下八里辽代墓群中,也发现多幅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天文图与中国二十八星宿图合璧的古天文图。这些发现,同样从考古方面证实了契丹族与欧亚、中东地区密切的文化与贸易联系。契丹人把茶叶传播到欧亚和中东的历史意义非常重要,它为此后沿袭千年的北方茶叶之路播下了种子。

据史料记载,公元978年吴越归入宋朝后,契丹族的茶叶主要来自宋朝并开设了多处交易场所,在这一时期,契丹人大多数是通过茶榷这种专卖制度经买卖得到茶。

到了宋辽时期,本来是双方贸易通道的燕云十六州,战马声嘶鸣了几十年,严重阻碍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但在当时,茶对于契丹族来说贵如黄金。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双方才签订了澶渊之盟,就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达成了共识,辽人以牲畜、谷物、织品换取宋朝的茶叶。澶渊之盟后,汉人向契丹人进贡,茶为贡项之一。茶贸、茶贡使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其后不久,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宋又废榷茶改行通商法。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下茶法既通,至此,茶叶终于可以在各地随便买卖了。应该说澶渊之盟既使宋辽两国得到了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的机遇,从此也使中原和北方的茶叶贸易真正地兴盛起来。宣化下八里发现的辽代墓群,年代都在宋景德年间之后,无疑是当时社会稳定、贸易繁荣的真实写照。

茶叶之路:复兴之路正在延伸


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尽人皆知的丝绸之路相比,茶叶之路几乎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古商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这一条新的国际商道,由中国东南地区向北延伸,穿越茫茫戈壁草原,横跨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繁荣热闹了两个多世纪后,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悄然复苏并走上复兴的征程。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1693年的一个寒冷冬天,一百多个蓝眼睛黄头发,长相怪异的人出现在大清京师北京城的街道上。他们牵着骆驼、赶着马车,一个个神情疲惫,可眼睛中闪烁着兴奋的亮光。这队人马的出现轰动了整个北京城,很快人们弄清楚了这是俄国彼得大帝向康熙朝派出的商队。这一年是中俄两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第五年,这一条约也是大清国与外国签订的无数条约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平等条约。

不久,中俄之间一条便捷的商路被开辟出来。这就是从坐落在贝加尔湖南岸的俄罗斯西伯利亚重镇伊尔库茨克城出发南行,越过边界经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通向北京的道路。这一商道的出现,催生和孕育了一批新兴的商业城市,如中国呼和浩特、俄罗斯恰克图、蒙古国科布多等等。

虽然这条商路是以茶叶命名,但茶叶只是大宗货物之一,其他如丝绸、药材、干果等货物数量也非常庞大。这些货物的来源遍布大半个中国。同样的,俄国的轻纺织品、皮毛、粮食和其他日用百货也是沿着这条网络流到中国的广大市场。着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说。

茶叶之路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两条支路:一条向东到北京、天津以及山东、河北、河南,另一条直向南插,经山西过黄河直插汉口。两条路都没有在中原停留,而是分为更多的支线,流向福建、上海、杭州等更加遥远的地方。这些支路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张网眼细密的大网,覆盖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各地的货物用车和船运到归化(今呼和浩特)之后,一律改由骆驼载运,一路向北运送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以及俄罗斯。据文献记载,1777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额达600万两白银;到1843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仅茶叶一项就达12万箱;1821年-1850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中俄贸易占俄国对华贸易总额的40%-60%。

相对与俄国政府派出官商参与中俄贸易的做法,将固守疆土作为最高施政目标的大清皇帝们显然对做生意不感兴趣,甚至认为远赴他国经商有辱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晋商为代表的旅蒙商利用与蒙古草原连接的地理优势在茶叶之路上活跃起来。在200多年间,旅蒙商的驼队载着中国的茶叶、丝绸、布匹,在蒙古高原广袤的荒野上,在西伯利亚寒冷的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足迹。

茶叶之路曾经的重要节点之一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堆满了白骨、充满了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来自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商人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英雄气概。

遗落在草原深处的记忆繁荣热闹了200多年的茶叶之路,自19世纪开始滑向悲情岁月。邓九刚说,由于中国的茶叶出口,英国在与清政府贸易中处于长期巨额逆差,在此刺激下,英国不仅发动了鸦片战争,并开拓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区种植茶叶。而在此之前,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已经从中国聘请茶师前往俄国开辟茶园。

此外,随着中俄之间海运的扩大,北上的陆路运茶商道逐渐萎缩。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中国南方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风光两个多世纪的茶叶之路逐渐废弛,成为历史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茶叶之路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北方半荒漠的草原上很难找到昔日繁盛的踪迹。

如今,向年轻的呼和浩特人打听,恐怕很少还会有人知道,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曾经是着名的茶叶之路的东方起始点,一座名播四海的商城,一座颇具特色的万驼之城。据文献记载,清代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拥有骆驼最多时达16万峰。

茶叶之路沿线的村庄至今仍然保留着历史遗留的痕迹,有很多村庄的名字都是当年在这里开设的商号名称,如福如东、大兴长、西成丰、三义元等等。但如今这些村庄的居民都是以种地为生的地道农民,他们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商人或工人,对于茶叶之路更是了解甚少。

历史上作为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之一的二连浩特,如今是中蒙最大陆路口岸、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当年位于这里的伊林驿站,与散落在草原上的所有驿站一样,承载并见证了茶叶之路的辉煌,此后便隐没在草原的风沙中,消失在当地人的记忆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发现了陈列在美国自然博物馆的伊林驿站老照片,并根据老人的回忆,找到了当年埋藏在伊林驿站库房菜窖中的水晶石和酒瓶等,确定了伊林驿站遗址具体位置,并建成博物馆。

全球化时代:国际古商道复兴之路在延伸驼铃远逝,古道悠悠,曾经的商道已经湮没在荒草的深处,当年的驼铃已经消逝在西风残阳中。但是随着茶叶之路的开通和繁荣而催生的许多新兴城市至今还矗立在蒙古高原的大地上。比如呼和浩特、包头、二连浩特、乌兰巴托、恰克图、伊尔库茨克等等,今天都是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十分活跃的城市。近年来,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俄蒙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正在悄然苏醒,并期待借全球化浪潮之力实现新的伟大复兴。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俄文顾问、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会长孛乌兰娜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时期内的中国,茶叶之路已被人遗忘。但在俄罗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茶叶之路,很多人除了恰克图,还知道中国的归化、晋中、张家口、汉口等地名。

1956年,随着北京--二连浩特--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铁路的开通,消失百年的茶叶之路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古老的商道又重新复活。如今在昼夜繁忙的二连浩特口岸,随处可以看到满载俄罗斯木材、蒙古国矿产品和中国蔬菜、水果、日用品的火车、汽车来往不息。有人笑谈:过去的茶叶之路如今成了木材之路和蔬菜之路了。

二连浩特口岸目前承担着约三分之二的中蒙贸易过货任务。2011年,经二连浩特口岸开展的中蒙贸易货物运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030万吨。

如今连通中俄蒙之间的道路基本上与茶叶之路相重叠,不同的是运输工具发生了变化,在我国境内河运和驼队被公路和铁路所取代,在俄罗斯境内,狗拉雪橇也已不见踪影。邓九刚说,从东到西我国有三条铁路线在不同的地段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铁路的网络早已突破国界线的束缚把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连成了一片。

2008年,作为昔日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今日中国对俄蒙开放前沿阵地的二连浩特市提出构建以天津港--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合作走廊构想,得到沿线地区的一致认可。陆桥沿线地区在资源开发加工、通关合作、国际联运等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开拓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随着经济合作走廊的建立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2012年7月,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福建省南平市、湖南省益阳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俄罗斯乌兰乌德市等7个茶叶之路沿线城市共同率先发起,并有湖北咸宁市等16个中俄蒙城市共同组建的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式成立。这个联盟旨在抚古寓今,不断赋予茶叶之路新的内涵,扩大这一古商道的现实影响力,促进沿线城市互动、互补、互助、互惠发展。

蒙古国色楞格省副省长色布仁巴图说: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的成立为中俄蒙三国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条件,最重要的是通过恢复多年前的珍贵文化遗产来相互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开启新的经济走廊。

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二连浩特市正在筹建茶叶电子交易平台,还将建设中俄蒙三国企业间的矿产品电子销售平台,力促中俄蒙经贸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在茶叶之路这条古老的国际商道上从南到北,从中国到俄罗斯留下了大量遗存,如今已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早在1999年,俄罗斯国际旅行社就开辟了莫斯科--叶卡捷琳堡--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乌兰乌德--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北京的茶叶之路旅游线。目前,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计划打造一条从武夷山到圣彼得堡的长线旅游线路。

毫无疑问,茶叶之路的历史如今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延续,古老商道的复兴之路正向远方延伸

中国的茶叶之路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亦越是世界的。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它正是由中国而走向世界。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Carl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eaSinensis,L.,后又定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就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世界上许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由海路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于我国广东、福建沿海的发音,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由陆路传播去的国家则近似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发音,如日本、朝鲜、前苏联、蒙古、土耳其、伊朗等,它们均来自茶的中国读音,由此可见茶的称谓最早是在中国确立的。

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向我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通向西北这条路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之路,基本上与丝绸之路相辅而行。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如果说陆路上的传播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方式的话,那么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则是最全面、最丰富的,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无不一有。其中最早当推朝鲜。隋唐时期,中国茶道佛教传入日本。

再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中国茶叶输出数量最大的,是15世纪以后的海路运输传播。160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不久,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并在欧洲销售。此后,英法等国纷纷来华贩茶,17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茶叶开即大量进入西欧国家,1650年,茶叶由荷兰人运到北美,1784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033.html

上一篇:九曲山红茶的制造工艺

下一篇:中国茶馆的取名逸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