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鲍雯君:德艺双馨的紫砂佳人

2020-09-1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鲍雯君:德艺双馨的紫砂佳人”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市优秀青年陶艺家鲍雯君

忠厚传家人,陶艺继世长。鲍雯君是幸运的,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学艺条件和氛围。一路走来,尽管磨砺坎坷,她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她喜欢看着每一方泥土在她的手下变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喜欢轻轻摩挲它们的轮廓,倾听它们的呢喃,视之为生命的一部分,性格迥异,却都天性淳朴,端庄大方。

在漫长的紫艺生涯中,鲍雯君不断探索积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神韵风格,使人在鉴赏之余有一种浓郁的回味。每一个造型都追求一种特有的气度,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有的造型清秀飘逸、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粗犷简雅。曾经有位收藏鲍雯君紫砂壶的爱好者这样评价过:鲍雯君其壶之美,美就美在它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其形、神、气、态,给人以印象深刻的造型美。故此,其恒久的魅力,恒久的价值,为世人观叹,渴望收藏为快。

“我认为,紫砂壶不仅仅是做得多精致的日用茶具,而是赋予了人文和历史文化的艺术品,需要有深刻的学术修养、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德艺双馨的人格品味”,鲍雯君如是说。的确如此,鲍雯君非常注重“壶品”,从不为某些眼前的利益而滥竽充数放弃自己的原则。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学习古人,推陈出新,鲍雯君以艺术的方式昭示了人生的奥妙和壶艺的真谛,以追求卓越的超然秉性迎接紫砂陶艺的又一个春天。

1966年8月生于陶之故乡.1982年进入紫砂工艺一厂,跟随师傅顾绍培老师,学习茗壶的设计和制作技艺,同时经常得到鲍志强兄长的悉心指导,86年考入紫砂工艺厂研究所,9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创作的作品追求神、韵、气,曾多次在大型紫砂专刊上刊登。

近几年制壶技艺日趋完美,被紫砂界人士认为,收藏鲍雯君的壶就是收藏原始股,其作品极具收藏价值。2008年6月被授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2009年6月被授予2009中国百强优秀紫砂艺术家,2011年5月被授予宜兴市优秀青年陶艺家。2011年9月又入北京清华大学深造,2012年12月被全国工商联合会授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94年2月:《圆纹壶》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教学资料收藏。

2004年9月:《灵山大佛壶》、《玉泉壶》入选《第二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分别获得金奖、银奖。

2005年5月:《陶魂壶》《鸿运四季壶》在第三届宜兴陶艺专业新人新作展评中获得优秀奖,同时《陶魂壶》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5年5月:《葫芦壶》在第三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荣获“十大紫砂茗壶”金奖。

2005年9月:《线律八方》在第三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中国紫砂艺术大展“太湖杯”评比中,荣获银奖。

2006年4月:《花蕾壶》入选2006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吴地风韵”大型展览,荣获银奖。

2007年5月:《宝玺套壶》在2007中国<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荣获金奖。

2007年11月:《中华情》壶在在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傅览会,荣获金奖。

2007年11月:《春风得意》壶在在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傅览会,荣获金奖。

2008年6月:《壶缘壶》在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中,荣获金奖。

2008年6月:被授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称号。

2009年10月:《事事如意》壶在在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傅览会,荣获金奖。

2010年10月:《陶韵》壶在在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傅览会,荣获金奖。

2011年5月:被授予陶都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

2012年6月:《国色天香》壶被山东省愽物馆永久收藏。

2012年11月:《神龙纳福》壶在在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傅览会,荣获金奖。

2012年5月:《鸿运当头》壶被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国际陶文化组委会授于紫砂事业杰出贡献奖。

2013年12月:《天星壶》在第十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中,荣获“十大紫砂茗壶”金奖。

2014年5月:《鼎盛壶》在2014中囯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荣获金奖。(和谐中视马建中)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似佳人 味道如何


晋代之傻宝皇帝晋惠帝遇难逃亡,从许昌返归洛阳,属下百姓看那皇帝落魄样,有不忍,以茶献之,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皇上饮茶,当是奢华之玉壶紫砂壶,何曾用过瓦钵?然则落难如此,什么都是好的了,慈僖太后被八国联军追赶得像亡命犬,一个窝窝头也当是猴头与熊掌了。自然,晋惠帝也以瓦钵为佳。瓦钵为茶饮之美具,是皇上御定,哪怕是傻宝皇上御定,也自然有文件规定的效应,所以瓦钵为茶具,其风不让于紫砂壶。董桥先生谈及瓦钵雅意被当代科技搞坏了,不胜感慨:茶叶虽好,用煤气炉代石灶,不锈钢壶代瓦锅,自来水代名泉,自不免大杀风景。

不锈钢壶代瓦钵大杀风景,然则,以玻璃壶代瓦钵呢,鄙人以为,那将是大壮风景的。以瓦盅饮茶,殆同于以传统方式度新婚之夜,瞎灯黑火品完了至味,淳厚固然淳厚,意趣却失稍许,人都没看到,结完婚了!以玻璃杯饮茶,便恰似现代男女,红灯高挂,通明透亮,眼餐秀色,眸映春光。口福之前饱享眼福,双福齐至比单福临身,其意胜如何?

茶似佳人,不但是味道如此,其美形质也可堪联想。宋徽宗年间,有名为郑可闻者,为取媚帝王,制造贡茶,采择新抽茶枝上的嫩芽尖,蒸气过后,剥去外叶,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清泉泡之,光明莹洁,称银丝水芽,于沸水中蜿蜒有如莹白少女舞蹈。宋徽宗当皇帝不怎么样,但在艺术上倒是一个有趣的人,在茶上也很会玩味道。大多富贵人家爱用黄金器紫砂壶做茶盅,他却用玉杯,他知道茶趣啊,他知道除了鼻品舌品之外,还有眼品,所以要用剔透空明之玉做杯。

茶是有美丽形质的。针形如君山银针南京雨花茶,扁形如西湖龙井茅山青峰,蛮腰曼转之条索形的有庐山云雾福建苦丁茶,如乳如草莓的有普陀佛茶洞庭碧螺春。这些天生丽质的茶叶,装在盒中桶中犹如僵魂魄,而一跳入水,就活泼泼如水精灵,起舞弄清影,或似雀舌吐声,或似兰花露蕊,或似春笋问春,或似秋菊争妍。太平猴魁舒展时,犹如机灵小猴,上下翻滚,搅动一池春水;君山银针舒展时,好似翠竹争阳,风动一山春色,西湖龙井舒展时,恍然春兰怒放,移动一腔肺腑。这般美景藏之于类似暗室的壶中,真是罪过。秦牧先生是很会享景的:即使是极好的茶,我也把它泡在大茶壶里,冲进玻璃杯中,擎在手里,对着花丛,悠然畅饮。秦牧先生还是错过了,饮玻璃杯中之茶,不要擎在手中,当先放在桌上,用眼睛饮个一时半刻,才得真趣。汪曾棋老先生讲究程式: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中,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人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先看看,再品品,这就如先恋爱,再结婚,更称心一些吧。

中国古代有十六汤品说,最值钱的当是富贵汤,那是金银茶瓶煎出来的,我们哪里用得起金器银皿?近来紫砂壶大盛,然我至今没用,几次到得柜台边,看到价格,头就晕了。以茶人三部曲而获茅盾文学奖的王旭烽女士望紫砂壶而兴叹,何况我等。我等合用玻璃瓶。玻璃瓶汤居列十六汤品第几品?秀碧汤是石瓶煎出的,其汤不良;压一汤是瓷质茶瓶煎出,只适幽士逸夫。玻璃瓶汤大概尚没来得及入品吧。不入流者是我们不人流人喝的,也罢。我们阿Q起来,倒替先人遗憾,他们知道云在青天水在瓶,却不曾晓得美茶春色在玻璃瓶。试想在春天的早晨,一杯滚水被细芽嫩叶的新茶染绿了,玻璃杯里条索整齐的春茶载浮载沉,茶色碧绿澄清,茶味醇和鲜灵,茶香清幽悠远,面对绿莹莹的满杯春色,你感到名副其实的在饮春水了。没有玻璃瓶,哪能面对满杯春色?春光欲醉,午睡难醒,金鸭沉烟细。画屏斜倚,销魂处,漫把凤团剖试,云翻露蕊,早碾破愁肠万缕。倾玉瓯徐上闲阶,有个人如意。堪爱素鬟小髻,向谲芽相映,寒透纤指,柔莺声脆香飘动。唤却玉山扶起,银瓶小婢,偏点缀几般佳丽,恁陆生空说《茶经》,何似侬家味。陆生说《茶经》,当然好味,但若无茶如美女,美女如茶,未必能胜侬家味,紫砂壶能益茶味,但若将春色掩了,也未必胜玻璃瓶味。我佩服的是何为先生,面对这满杯春色,居然进得禅境里去,每一个饮春茶的早晨仿佛是人禅的时刻。

玻璃瓶里如银瓶中云翻露蕊,春光如醉,能够入禅?我独坐在窗前,玻璃瓶中贮满翠绿的春茶,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春茶如许,春色如许,无法入禅,我的春心全被哄起来憲意动了。

盖碗君的前世今生


士兵打战需要熟练掌握自己的武器才能上战场,我们爱喝茶的人泡茶当然需要了解茶器才能泡出一手好茶啦。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茶器里一个重要的角色盖碗君,让各位详细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1、历史

相传,盖碗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崔宁与其女儿都特别喜爱喝茶,那时的茶杯没有衬底非常烫手,于是崔宁的女儿就奇思妙想发明了木盘子来托茶杯。但茶杯容易滑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2、发展

基于兴趣,她后来把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们称赞不已。到后来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

3、寓意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顾名思义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4、材料

根据制作的原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白瓷盖碗、汝窑盖碗和青花瓷盖碗。白瓷盖碗最便宜,像小编这样的屌丝就爱用。汝窑盖碗更适合土豪,老板们的佳选。盖碗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对做工的要求却比较高。因为盖碗要做得严丝合缝,手绘要精美,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5、使用

盖碗早期是个人使用,也就是冲泡与饮用合二为一,在清朝最为盛行使用盖碗来喝茶。后来盖碗被当作茶壶来使用,因为使用盖碗泡茶更易于观察汤色和掌握浓度,并且清洗起来也比茶壶容易得多。因而盖碗演变成了冲泡器,搭配盅、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6、优点

使用盖碗泡茶最大的优点是它适合泡任何种类的茶,不像玻璃杯只适合泡绿茶,其他茶都不适宜,而紫砂壶不宜泡绿茶。

7、名人

记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可见,连鲁迅先生也比较青睐于使用盖碗泡茶。

所以,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盖碗都是不错的选择。

女人饮茶,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茶和女人“缠裹”在了一起,竟是那样具有美感。绵醇、清香、俏丽,乃至于飘逸,俱在其中矣。既然佳丽如茶,自然,女人也就最是应该识得茶理,赏得茶趣了。所以,女人饮茶,自和男人不同。女人饮茶,似乎更注重饮茶的过程,和过程调理中的那种种情趣。她们把茶饮出一种奇巧和风致,把人生,饮出一份风雅。

《浮生六记》中,沈复的妻子陈芸,兰心慧质,性情女人。其独特的个性,每每表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书中写她调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我更感兴趣的,是芸娘做这种活儿的过程和心态:漫步于荷边池岸,莲步轻移,纤指轻舒,一呼一吸都有清莲之香。其心,自是静然、清然、乐然。

真是七窍玲珑心,竟能做出如此精微的妙事。

女人饮茶博得大名的,当还是《红楼梦》里那栊翠庵的妙玉。“贾宝玉品茶栊翠庵”那一章,写妙玉,虽是一出家人,生活却是极其讲究。单是吃茶,茶具、茶叶、水品,俱是十分奢侈。贾母带领一行人来到栊翠庵,妙玉献茶,用的茶具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茶叶是“老君眉”,水则是“旧年蠲的雨水”。不过,这一切,到底还是有些“俗”,等到她和宝钗、黛玉吃“梯己茶”时,自是另一番景象:茶具古雅,最要紧的是水品,泡茶所用的,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

无论是从茶具、茶叶、水品,还是从饮茶的讲究上看,妙玉饮茶,算得上是风雅了,世人也大多这样认为。可是,我每读《红楼梦》至此,觉得妙玉的“雅”中,到底还是脱不了一个“俗”字。一个出家人,生活何以如此讲究?说到底,还是心中“物欲”太深;不仅如此,还喜欢攀比,非要把别人比下去不可;更是讲究“等级”,心中缺乏众生平等的观念,很显然,刘姥姥、贾母、宝钗、黛玉,她们在妙玉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出家人,不清净,不淡泊,那“雅”,就带有了一份俗气。所以,最后的妙玉,就只能不明不白地“失落”红尘了。

当代女作家中,喜欢饮茶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饮得大名,饮出名堂的还算潘向黎。她不仅喜欢饮茶,连平日用的生活用品,也大多与茶有关系,诸如,小食:抹茶蛋糕,香水:宝格丽绿茶香水,浴室:清茶沐浴露,等等。最为风雅的是,她饮茶饮出了“高度”:曾连续四年写饮茶的专栏文章,最后结为一书《茶可道》,“茶可道,道不尽”,道不尽的不仅是“茶”,还有“茶”一样滋味绵长的人生。

不在梅边在茶边 香茶、佳人


《红楼梦》洋洋洒洒,满纸透着茶香。一个气质美如兰的妙玉,演绎着“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清绝茶梦。栊翠庵中,又是妙玉的十数株如胭脂一般的红梅,映着雪色,寒香拂鼻,惹得宝玉踏雪寻梅。“寻春问腊到蓬莱”,“衣上犹沾佛院苔”。香茶、佳人,白雪、红梅的机缘巧合,让我遣词造句,满口余香。

能把茶香、禅味、白雪、和腊梅,慧心妙手,烹在一处的茶还真有,茶名叫做素梅。今年寒露,我在陆羽著《茶经》的浙江长兴有幸品过。素梅茶是在落雪天里,采摘寿圣寺的素心腊梅,把头春的安吉白茶和吐着幽香的腊梅隔层叠放在一起,经多道手工窨制,等安吉白茶吸足了素心腊梅的香气便大功告成。钱群英老师赠送我的素梅,而今尚余一泡。静待好天气,和有缘人分享。

雪晴的午后,玉壶春瓶里清供着梅花。我沐手焚香,读南怀瑾注解的《金刚经》偈颂:“默然无语是真闻,情到无心意已熏。撒手大千无一物,莫凭世味论功勋。”好书好文亦如好茶,能安抚平静人的内心。

在室内坐久了背凉脚寒,我煎水瀹泡五十年代的台湾乌龙。老茶惜饮,便选择朱泥的梨形小壶。茶一出汤,参香回荡,陈韵悦人。

会喝茶,有好茶喝,是一种清福。喜欢茶,能遇到老茶,是修来的福报。过去我独饮此茶时,有陌生的茶友来,一起品饮分享后,茶友连声道谢。我笑言:“茶本是清饮之物,和懂她的人分享,才能体现她的价值。好茶碰到就是缘,有缘的,来的总是不早也不晚。”不同季节气象里的同一杯茶,气韵和滋味会不尽相同。每一次茶聚都是一期一会,应当且饮且珍惜。

回味间,鼻端梅香浮动,清凉悠然。老茶喉韵深长,口齿间老茶特有的沉香、参香、果香,浓淡忽见。茶室里老山檀的袅袅青烟,弥散渐远。一杯茶里,可以体会到忙里偷闲,香中缠绵。 由此可见,只要素淡心简,幸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早春的时光,我最牵念南京梅花山的一树树花开。只要能脱开身,我会每年去山中赏梅。明孝陵的周边,到处皆诗境,随处有物华。不单是梅花,金陵翠绿的雨花茶,同样让人乐不思蜀。

我常常在遐想,如是在梅花含苞的黄昏雪夜,膝上横琴,林间吹笛。扫林间竹叶,煎绿萼梅上新落的雪水,沾其幽微冷香,浓浓地泡一壶大红袍,且有一二知己共品,该是何等的意趣芬芳。

茶文化发展史中的女杰——佳茗与佳人


在中国5000年的茶文化发展史中,各朝各代都涌现出了一些弘扬茶文化的杰出女性,特别是在最能体现茶文化的茶馆行业中,女性不是半边天,而是一整片天。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作为一个老茶人,笔者想谈点妇女在我国茶文化中的贡献。

我国茶馆起源于晋代,就是由女性开创的。茶馆最先是由在街头卖茶水开始的,以后进室成为茶寮。再由茶店兼卖茶水,最后才从茶店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茶馆。那个卖茶水的就是女性。晋代傅咸的《司隶教》中记载: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妪何哉?这就是我国茶馆源头的先奏曲。

到南北朝时,茶馆已进入发展时期,那时已有了茶寮,专供人喝茶住宿。这时有一本小说《广陵耆老传》仍在颂扬那位茶馆的先驱卖茶水的女性。书中说: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叫卖,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中茗汤不减。所得之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盛器,从窗飞出,飘然升天。小说歌颂了这位女茶人以茶济贫,饮茶成仙的故事。

茶到了唐代已是非常繁荣了,全国已有八大茶区,年产茶10万多吨。特别是陆羽于公元780年写成了《茶经》,更是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馆更是到处可见。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当时从南到北,各大城市都有卖茶水的茶馆。但是,喝茶的碗不尽如人意,经常烫手。于是,成都有一位妙龄少女,最早发明了盖碗三件套。创造了天地人和的三才碗。这个故事在唐代的《资暇集》有记载:在建中年间,蜀相崔宁之女,从小喜欢饮茶,但是经常被茶碗烫手,于是她想出了用一个盘子托着茶碗,但又经常滑落,她先是用蜡固定,后用漆固定。这样就形成了盖、碗、托三件套。用起来很方便,不烫手,不滑落。女儿把她的发明献给了父亲。当丞相的父亲很高兴,称她发明的三才碗,孕育着天地人和的哲理。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三者融和在一起,谓之天地人和。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予了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了古人的哲理,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崔宁把这种富有哲理的茶具介绍给亲友和群臣,后又传到民间,逐步改进,就形成了今天的三件套、三才碗。

到了清代,茶文化进入成熟时期。体现在茶馆上,北京出现了18种茶馆。一部《红楼梦》全书尽茶香。书中有一位茶艺高手,也是一位妙龄少女。在《红楼梦》的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就记录了妙玉高超精湛的茶艺。单看她用的茶具和用茶用水就可以窥之一斑。她给贾母泡的茶是老君眉(据考证是君山银针),茶具是成窑的小盖盅(据考证是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的茶具)。泡茶用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古人称天泉水)。对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更是特殊招待,请进自己的住室吃茶。给宝钗用的茶具是旁边有一耳,后边还有小字写着晋王恺珍玩及宋、元丰五月四日眉山苏轼字样。这样的器物是何等的珍贵。给黛玉用的是形似钵而小,也是一件宝贝。给宝玉用的是自己常用的绿玉斗。宝玉说,她们用的都是古玩珍奇,我用的却是俗物。(他殊不知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什么叫爱情?两人同用一个茶杯就是爱情)。泡茶用的水更是讲究,是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入瓮中,埋于地下,进行净化和沉淀的雪水。

茶业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茶文化虽然衰落,但仍有女杰利用茶馆与日寇及军阀周旋,保护抗日力量,争取和平。这就是阳春湖畔的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这位女茶人,杰出的抗日英雄。是近代中国家喻户晓的茶人。

在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更是繁荣昌盛。全国已有茶园面积140万公顷,产茶100万吨以上,农业产值400亿元;出口30万吨,换汇5亿美元;内销66万吨,零售额560亿元。全国有初制茶厂18万多个,精制茶厂1800多个;大型茶叶批发市场300个;茶叶零售店10万多家;茶馆6万多个,经营额300亿元;茶水饮料年产600万吨,产值350亿元。涉茶人员中茶农8000万人(含兼职),加工业500万人,销售人员1500万人。我国茶业已成了上千亿元的大产业,已成为倡导和平、促进健康、发展农业、解决就业的好产业。这个繁荣昌盛的茶产业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丰功伟绩。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茶馆中90%以上的老板是女性,如北京着名的老舍茶馆、五福、更香、博元舫、碧露轩、听壶轩、碧水丹山、东篱茶苑、瓷茗缘等负责人都是女老板,中国上万名的茶艺师中95%是女性,在中国的茶企业中50%以上的老总是女性,特别是知名的茶企业70%的老总是女性,如中茶公司原老总孙月华、张一元茶叶公司的老总王秀兰、吴裕泰茶叶公司老总孙丹威、更香茶叶公司老总朱丽莉等。

采茶工更是百分之百的是女性,那纤纤妙手、巧夺天工,每年采制了上百万吨的各种茶叶。这些凝聚了东方女性智慧的产品作为友谊的使者走向世界各地。作为和平的、健康的饮料,滋润着世界人民和中华儿女。有人说中国人爱和平、善中庸、脑聪明就是得益于喝茶。

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茶这个佳人产业,是女性支撑着。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祝茶产业像佳人那样美,祝中国的女茶人冰清玉洁、亭亭玉立于世界茶业之林。

茶道物语,物道君语


不知何时起,常听人抱怨:中国没有茶道,火力一炒,沸水一泡,满满一大杯就可以喝一整天,好不讲究。

可“讲究”就是中国的茶道吗?非要像日本人一样一招一式,拘泥于程序?

蔡澜先生曾经说,日本茶道本源自古老中国陆羽先生的《茶经》,几百年过去,中国人喝茶早就不局限于此。而所谓的茶道,只要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

喝茶,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你会说,潮汕工夫茶里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一招一式不都很麻烦,为什么也是茶道?

确实,但于潮汕人而言,这样的仪式不是矫揉造作,反倒是顺手拈来,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

况且对于潮汕人而言,喝茶就重在于舒服!

不如呷茶去

《风味潮汕》里黄东明一家每日早早就得开门做生意——卖牛肉丸粉,这天送走最后一波吃早饭的食客,他们一家三口才有时间歇息。

难得的空档,换做别人多半是喝口水找个地补觉,但他们却是泡起茶来,你一杯我一杯,就当是“休息”了。

禁不住好奇,问了身边一位潮汕朋友:

“你们对喝茶都这么执着么?”

“只不过是习惯了。”

茶道,各人有各自的理解,本无孰高孰低之分,只是在追求茶要有“道”、讲究技艺的当下,我更希望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些仪式可以顺手拈来地去做,而不过分追求,一些讲究可以自然而然地而不非要规规矩矩,看重真正需要的,就是简单。

这样喝一口茶,才会达到恰到好处的舒服,而“舒服”,就是对茶道最好的描述。

中国的茶道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简单,就是茶道!

很喜欢《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简单,是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

人生,纵然有很多风景,纵然有很多需求,可当我们去剔除了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只看重真正需要的、真正的想做的,就能回到一种简单的状态。

简单喝茶,简单生活,人生亦如此。

明代紫砂茶具的发展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茶开始消衰,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明代的白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料精式雅,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长物志》中记载:

【特征】宣(指明宣德)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大醮坛用等字样,亦佳。张谦德《茶经》曰:今烹点之法,与君谟不同,取色莫如宣(即宣德窑)、定(即定窑),取久热难冷,莫如官(即官窑)、哥(即哥窑)。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后,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瓷窑,继续得到发展。

【历史】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这些器具,名称显得古雅奇特。属茶具的有:

商象,即古石鼎,用以煎茶烧水;归结,即竹扫帚,用以涤壶;分盈,即杓子,用以量水;递火,即火斗,用以搬火;降红,即铜火筋,用以簇火;执权,即茶秤,用以秤茶;团风,即竹扇,用以发火;漉尘,即茶洗,用以淋洗茶;静沸,即竹架,;注春,即瓦壶,用以注茶汤;运锋,即果刀,用以切果;甘钝,即木砧墩,用以搁具;啜香,即瓷瓦瓯,用以品茶;撩云,即竹茶匙,用以取果;纳敬,即竹茶,用以放盏;受污,即拭抹布,用以洁瓯。属总贮茶器的有:苦节君,即竹炉,用以生火烧水;建城,即箬制的笼,用以高阁贮茶;云屯,即瓷瓶,用以舀水烧水;乌府,即竹制的篮,用以盛炭;水曹,即瓷缸瓦缶,用以贮水;器局,即竹编方箱,用以收放茶具;外有品司,即竹编提盒,用以收贮各品茶叶。其实,与唐、宋茶具相比,明代茶具要简便得多,特别是茶具品种数量大为减少。高濂开列的23件茶具,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对茶壶,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张谦德《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官(窑)、哥(窑)、宣(宣德窑)、定(窑)为上,黄金、白银次,铜、锡者斗试家自不用。

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说的是贾母带着刘姥姥及小姐太太一干人等,到妙玉所在的栊翠庵喝茶一事。想那妙玉纵是清高,遇上贾府里至高无上的当家人也要放下架子的,忙去烹了茶,用了极其讲究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捧与贾母。茶当然是好茶,极投贾母脾气的老君眉,连泡茶的水也不一般,旧年蠲的雨水。我不知旧年积攒的雨水到底好在何处,现在谁会用雨水泡茶呢?我倒是尝过雨水的,年幼时母亲喜欢在下雨天里用桶接了檐下的雨水,烧饭,泡茶,说那是天水,好着呢。

果然妙玉招待黛玉、宝钗的体己茶就是雪水煮出来的,茶具是更为稀罕的古玩奇珍,宝玉用的便是妙玉平时喝茶的绿玉斗。只是这三位并不识得妙玉冷漠外表下的如火热情和那一杯清香茶饮,连冰雪聪明的黛玉亦天真地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而遭了妙玉的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指茶味不凡,轻飙浮云之美),如何吃得?”呵呵,刚才那般恭敬地捧给贾母的雨水煮的茶,竟是妙玉瞧不上眼的。

读到这里,我仿佛见到姑苏城外,那一片静穆古寺之中的香雪海,孤高自傲的妙玉正顶着寒风,用她那只鬼脸青的花瓮精心收集一朵朵梅花上的积雪。那花与雪中有她的情与希望,那贮藏了一瓮埋在地下的梅花雪间,有她的爱与寄托,随着一缕缕茶香,缓缓释放出来,只可惜怡红公子哪里识得槛外人的真正心事。一个是枉自嗟叹,一个是空劳牵挂,这彷徨于俗世之外的妙玉,不也在情天恨海里艰难泅渡么?

生活于今天的浮躁世界里,想要学古人去喝梅花上的雪煮出来的茶,做梦吧。不过,如乡贤郑板桥写过的“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却是不难,而且非常优雅写意,情趣盎然。窗外雪花飞舞,扫上一盆来烧茶岂不是好?“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炉上茶水初沸,茶香四溢,这读书人就着一碗如豆青灯苦读,沉醉于书本之中乐而忘返,哪里还记得现实世界里的雪与茶。

关于本文《君烹茶可用过那梅上雪》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7862.html

上一篇:用雪水泡茶真的对人体有益吗?

下一篇:“洗茶”实乃“润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