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020-08-21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不管是待客或日常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家乡是铁观音的出产地,祖辈世代做茶,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下以茶结缘。

有和做茶老师傅一起寻觅老茶树的经历,翻山涉水,不妄此行,山顶空气湿润清新,放眼望去,有枝繁叶茂的老茶树,也有葱郁茂盛蔓藤,周旁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生态链自行衍生、循环,大自然一切井然有序。会让人由内而外的产生对自然本真的欢喜,敬重。和对本地茶起源历史的翩翩联想。

一直欣赏在这追求经济效益高的时代,能坚持手工制茶的。从采摘、杀青、炒火,揉捻到烘烤、包装都由人工完成。现代制茶,采用机器制作缩短加工时间使得效率高,但这种急功近利,必然在口感留下痕迹,留下缺陷。两者相比较,手工茶显得珍贵多了,是不可复制的。

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对古早口味的坚持。所以手工茶不是冰冷的,它有情怀。有茶农对自然的感恩,有茶人的惜物之情,有茶客千里迢迢的奔赴。

茶深似海,慢慢摸索,茶山之前我还是外人,看人制茶,喝茶品茗,但却已经来到了门槛处,能更近距离瞻仰这些茶山、茶树、茶人、茶本身。没有附庸风雅的念头,真真切切的在体验。茶并非浑然天成辛苦,其中更多的是先辈制茶的智慧和茶农的辛苦,茶粒粒皆辛苦,真心不容易。

新茶做好后,沸水试茶最喜人。抓一把那碧绿卷曲的青茶,放入白瓷碗里,开水一冲才柔顺地沉入水底香气化开,未入口,先有香气入鼻醒脑,热腾腾的草木之香,热腾腾地散播开来,袭人心肺,口中的回甘绵延不绝。身体在慢慢发热,洗涤了疲惫,整个人身心舒畅。

如是,爱喝茶。说随心性也好,学人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

偷得浮生半日闲,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对壶沏茶,茶席上消磨时间,山泉泡茶,看猫捉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那种不追不赶,由着性子过活的感觉真好。想起木心那首《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真欣慰自己生长在这阳光充沛、雨露充足,制茶历史悠久的茶乡。祖辈们对茶树的爱护,使得这茶历代以原始的姿态繁衍生息,而茶用它娇小的身躯,使得人们止渴润喉,唇齿留香,无声的山水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所以对茶树是敬畏的,对大自然我们也应该存有这种敬畏之心,有茶,感恩、相依。

也曾羡慕那些把茶讲得头头是道的人,而我只能虚晃地从茶的起源上渲染一二,似是而非,但茶真的没那么复杂。你只要备好清水、白瓷,以最好的心情来饮之,便是最惬意的美好。希望每个人是在用力生活,而不是过日子。愿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茶,永远保持纯粹,清心,做一个始终相信梦想和有爱的人。

茶经网扩展阅读

鉴别茶饼的方法以色辨以质辨以声辨


自“前丁后蔡”的大、小龙团“争新买宠”后,在宋神宗的熙宁年间,又出了个贾青为福建转运使,那时非常珍贵的御用茶品是密云龙。在《宋稗类钞》的工艺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然密云龙之出,则二团(指大小龙团茶)少粗,以不能两好也。”这也说明当时为保证密云龙茶的绝对地位,大小龙团的质量不得不退避三舍的情况。

建安在宋代成为贡茶之地后,渐渐有了一种“试茶”风气。因为当时的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1300多家,制茶者造出茶叶来,自然首先要比较一番高下。正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所描绘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后来,由贡茶产地相聚而品评的“试茶”逐渐演变成了全民的“斗茶”风俗。而且,这种由品茶生发成集体裁决茶叶优劣的新事,很快风靡全社会,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市井小民,多乐此不疲。

“斗茶”又叫“茗战”“点茶”,宋代斗茶承继的是唐五代之习。因为建安贡品多为饼茶,虽然唐代也有饼茶,但宋人对饼茶质量要求很高,用的都是建安北苑所产的选料,加工也极为精细,斗茶人首先要会辨别饼茶的质量。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总结了鉴别茶饼的方法:一是以色辨,要求茶饼“色萤彻而不驳”;二是以质辨,要求茶饼“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即要求质地密而不松散,拿在手里有一定分量;三是以声辨,要求茶饼“碾之则铿然”。总之茶饼要坚密、干燥、干净,达到上述要求,就“可验其为真品也”。

喝茶,随心所欲可否?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喝茶,随心所欲可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在微博里看到有人的微博名为“喝茶的学问”,看到这个我不禁想问,喝茶的学问是什么呢?喝茶有多少学问呢?随心所欲可否?

关于茶的学问,不可否认有很多,多到都不能全部熟记和活用。而且那么多茶叶种类,无形中就产生了无数的各个茶叶种类的学问。虽说我们国家把茶叶分为六大类,但是每个类别囊括的茶叶有多少呢?不知道是否有人计算过,但若是有人如此问我,我也只能很模糊的回答“很多”。

关于喝茶的学问,我想也有很多吧。茶艺茶道、茶具茶器中所包含的泡茶、喝茶的细节和注意点都应该算是喝茶的学问吧。可这些学问只有专业人士熟知,像我这样爱茶的业余人士很少会去注意这些该注意的细节,而我喝茶从来也都是随心所欲。从来都是,想喝茶就拿茶壶泡,不会很讲究什么茶要用什么茶具,什么茶要浸泡多少时间,什么茶要煮着喝更好喝等喝茶的学问。虽然经常在网上看到喝茶的学问,但是有时候真的只是想喝杯茶,不想这么麻烦,而且有可能条件受限就没办法如此讲究,那这样喝茶可否呢?

曾读过一句话,茶很简单。那我想喝茶也很简单吧。想喝的时候开水冲泡即可,不用在意茶具、茶艺、茶学问,只需随心所欲的喝。既然茶本是简单之物,那就简单的、随心所欲地喝吧,这样可否?

关于本文《喝茶,随心所欲可否?》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西湖茶史已千年


说到龙井茶叶有多长历史了,杭州老百姓总是会说:“莫佬佬辰光了。”不过,要其说出具体的年份,恐怕就没几个人能说个准数儿了。

在《浙江省茶叶志》上,记者找到了有关杭州茶叶的最早记载:“唐时浙江茶叶运销贸易和饮用之风日盛。?

隋开通大运河后,杭州成了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可见,在唐朝时候,杭州茶叶就通过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了。

不过,那时候的杭州茶叶并不叫龙井茶,而西湖种茶始于何代何人,其说也不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已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述。直至北宋苏东坡到杭州时,对西湖种茶的历史曾有考证,他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在灵隐下天竺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东坡此说和《茶经》之记载正相吻合。如以此说推断,西湖种茶最迟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时光飞逝,到了元明年间,杭州茶叶开始在民间颇负盛名。据《嘉靖通志》上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至此,“龙井茶”三字成了杭州茶叶的代名。明代时,龙井茶已列入全国名茶之列,当时的《五杂俎》中写道:今茶品之上者,罗松也,虎丘也,龙井也。

说到龙井茶发展最快的时期,那就是清朝了,尤其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四访龙井并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树”后,直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直至今日,龙井茶早已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

心中有茶,时时花开


想了解《心中有茶,时时花开》知识吗,丰富的《心中有茶,时时花开》内容等你来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一句诗,勾起了许多人对此番幸福的向往。越来越多人喜欢向大海的方向奔跑,那儿开阔,那儿无垠,仿佛能容纳所有人的悲伤。但是,时光总是匆匆,大海更多时候只能存在于脑海里的。

紧接着,我们将心绪寄托于品茶之上。不是说,品茶可修身养性嘛。品茶之道,在于清、寂、静、和,像是一剂中药,或许没法马上缓解病痛,我们心境却可以在慢慢的时光里得到根治。茶不仅仅是药,更是一种“毒品”,它会让人上瘾。

品的茶越来越多,心情愈来愈平静,导致的是对茶也越来越依赖了。事业失意了,喝上一杯茶,平心静气;爱情恼人了,喝上一杯茶,感受有舍有得;生活不如意了,品上一杯茶,感受茶叶的浮浮沉沉。生活如茶,人生如茶,品茶亦是在品人生。

品茶,可得诗意般的生活。品茶,可养生,亦可养心。周而复始后,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茶了,仿佛有茶的地方就有光亮一样,我们对此趋之若鹜。可是,我们却忘了,外在的阳光只能温暖我们一时,内心的阳光才能时时刻刻带给我们温暖。

将茶放进心中,让自己的成为发光体,方能坚强地屹立不倒。茶,只是外在的安慰。无坚不摧的只有内心的强大。心中有茶,坚强地面对不如意,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才能不见花开却闻得花香。

关于本文《心中有茶,时时花开》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只喜欢随心所欲的茶


我是喜欢喝茶,但我却不喜欢那种只是拘于形式的工夫茶,我喝茶,则喜欢随意,很随心所欲的喝着属于自己的茶。在我心里,喝什么样的茶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喝茶的气氛,只有气氛对了,才能品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有一些年轻人说,我们不懂茶,也不爱喝茶,与茶相比,更喜欢咖啡,因为咖啡喝下去,血液流动,激情蓬勃,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不过,我也是年轻人,也喜欢喝咖啡,但我更喜欢喝茶。说到这里的时候,有人会感觉我矫情,可是这是我的心声。

慢慢的静下心来,我给自己泡了一杯茶,那个浑身碧绿的茶叶罐,总是让我很是想念。轻轻地打开那个小罐,里面是一层银白色的锡纸,再里面便是黄色的小嫩芽。说的有点神秘,但它们也就是普通的绿茶,与名贵的龙井一样,它们也带着几分清香的。此时的嫩芽儿,蜷曲着身子,一小撮一小撮的挨在一起,不声不响的看着你。等到你的一声令下,它们才会奋力的舞动,直到拼尽最后一丝气,留给人们的是茶汤的清香与甘甜。

据相关资料介绍,日本茶道师教孩子茶道时,最开始并不是教他们去沏茶与品茶,而是先让他们学会打扫庭院,当他们费心劳力的打扫干净时,轻轻一摇,树叶便落了一地。茶道师用事实证明了茶道并不是一尘不染的,有了叶子的点缀,茶会更有灵气。

人是可以享受清欢的,不过这种清欢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应该刻意去追求,否则都过于形式化,失去了清欢的本身意义。

好的生活,是袋里有钱,手中有书,杯中有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这才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的人浪迹天涯,把世界当成家;有的人钟情家庭的温暖,生活莫过于一盏为你等待的灯;有的人,向往把生活过成喜欢,有春风冬雪煮新茶。

一百种生活,便有一百种美好。

但如果要我说,在我的想象里,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袋中有点钱,手中有书,杯中有茶。

钱,不是有最多,而是有足够。

足够去维持一个人的经济独立,在温饱之余,还能追求精神的面包。也正是经济上的独立,才能使一个人的人格独立起来,继而才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去追求。

当你在钱财上依赖别人,你便很难有精神上的独立。而一个人,只有经济和人格双重独立,才能真的活得体面。

穷不是错,更不是罪恶,关键是你有没有摆脱贫穷的心。

做生意亏钱不可怕,怕的是你没有勇气再赚回来;年轻没有存款不可怕,怕的是你没有那颗上进心去改变这一切。

你要知道的,一个人没有钱,必然会丧失很多的选择权。经济不能独立,要么得依附别人,要么就委屈自己,总归是活得不够挺拔,说话做事都少三分底气。

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能有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才有能力拒绝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从你经济独立的那一刻开始,你的生活才真的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这听着有些残酷,但这不是势利,而是现实,也是规则。

所以,你可以不拜金,也不必以家财万贯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但你需要一定的金钱和积蓄,来保证生活的尊严,不用屈就,不用乞求,可以自由地主导人生。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作家三毛

读书,不仅仅等于上学,也不只是青葱的学生时代该做的事,而应该是一辈子的坚持。

一个不读书的人,就相当于主动关上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大门,成为拒绝思索、被动接受的人。

杨澜曾经说过一段让我深有同感的话:“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

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一天两天不读书,也许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变化,但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不读书,这个人的气质、谈吐、思想观念,都会逐渐地暴露出他的无知和浅薄。

读书是一种自我的修炼。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从中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见识。这样的生活更显厚重,更有质量。

“年年岁岁茶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生命轮回的古老旅程中,时光如流沙逝水,轻轻在指间流淌。

左手朝阳,右手晚霞,朝夕间看行云流水,动静里悟世间万事。

生活中有茶为伴,是美丽温暖的。

工作之余,捧一杯清茶,细细吟读一首小诗、读一本书。心灵在这美妙的诗情画意间舒展,有如菩提树下的一次虔诚的修行。

茶是会呼吸的、是有灵性的生命。它有浓郁沁香的口感,滴翠入眼的汤色,吸天地灵气为精髓,酝人间万家之香茗。

那些翩翩起舞的芽影,亭亭玉立的翠叶,有着特别的赏心悦目感。

浸染了中国人五千年来最渊源的茶文化,最经典的茶诗,最优美的茶歌。

古典的神韵和雅致已经染透了苍凉的茶马古道里被逐渐湮没的喧嚣,渗染了漫长的时光,渗透到我们的骨血里。

面对那些带着灵性、美丽和体温的茶叶,面对那些茶诗、茶舞、茶歌,能让人感到茶的真正意义是使我们从这些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重新发现生命曾经带给我们的美丽与欢乐。

闲暇时候沏杯茶,清香溢满小屋,茶叶缓缓浮上水面然后慢慢沉下去,杯中的茶叶肆无忌惮的舒展着懒洋洋的身躯。

抿入口感受她的香浓,那深藏于茶碗中的诗情画意饱含了生命的体验,让人在烦躁中安静下来,心安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会赚钱,能独立,是一个人自立的过程。

会读书,能学习,是一个人自我提升的过程。

会喝茶,能享受,是一个人寻找自我的过程。

这三者,相融才是最好的生活。

内心空虚,不懂得自我充实的人,想必事事寻求依赖,又谈何自立?有了知识与财富,却不懂得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又有何意义?

只有知道不断滋养自己的人,才能让内在变得温润,让灵魂变得丰盈,然后真正地独立,以一个挺拔的姿态应对一切,自给自足,不卑不亢。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你自己独立且丰满的灵魂,是永远靠得住,永远不枯竭的。

旧时饮茶风俗已模糊


前几日,在旧市上找回一把紫砂大壶。铜耳软提作海寿星式,嵌盖上钤一对葫芦形豫丰款印,属清末民初之物。凡见者无不叹其壮硕,多以为是过去人拿来居家摆设的。其实这样的大壶倒真是农家很实用的盛水器,劳作的时候放在田间地头,渴了倒一碗茶,咕噜喝个痛快,满满的一壶茶水够管半天的享用。旧时城里的大多数人家也会有这样一把壶,只是略小一点儿,但比起现在人用的可又大了许多。来了客人,抓把茶叶沏上客来先请茶嘛。随喝随到,自然亲切也显得实在。至于所泡的茶叶,也没太多的讲究,关键是有就行。一般会是粗梗大叶的绿茶或色黑叶碎的香片。这香片北方人称花茶,其间零落几颗蔫黄的茉莉花,打个照面也算有了交待。好茶么自然到了富人官家,他们待客时用细瓷带托的盖碗,讲究宾主尊卑有序的座次。就怕冷不防主人一声断喝上茶!,那多半是送客的意思。不论好茶歹茶,买一两或半斤,茶铺里掌柜礼数的周勤都会是毫不含糊的,伙计一旁干净利落的手法也颇见功底,黄纸扎起的茶包像个端正的粽子,再贴上红纸的店家商票,于是顾客拎起绳就可以晃荡着回家了。

国人的茶已涉及到生活多个方面。譬如过去婚嫁有三茶六礼之说,订婚时下茶礼,结婚时定茶礼,洞房之时还有合茶礼,新人谒见长辈时要献茶以示尊敬。不仅如此,茶也用之于佛前、祖前、灵前的祭礼,以为茶供。茶已超出了饮用本身的意义。

旧时的茶楼除了悬着堂堂皇皇招牌的大茶馆外,多数的还是开在街边、闹市一隅的普通茶肆,情形仿佛现在的大排档,算是一个消磨时间的便宜去处。贩夫掮客落脚一歇,市井闲人打坐聊天,三教九流啥样人都有。是各种传闻消息的汇聚地,呈现出世俗百态的景象。

旧时饮茶的风俗,像一段已发黄褪色的老片子逐渐模糊了。

佛本无言 茶已入心


喝茶要的是心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慢慢的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味的清淡,那样茶味入喉,在齿颊留香之中,可以默默的相坐,把一天当作一生,或者把一生当作一时。皆是因为心情随着茶水的浮沉,所以时间流逝,不管能否抓住。

而心的静,如天边浮云,本是在无垠的天边飘着,偶尔落脚,投影在心海的一角,如是有风来,吹开白云离去,也没有什么心痛。去就去吧,一切的,来时珍惜,去时无法挽留。也就明白,在滚滚红尘中终日奔波,难得把心与脚步一起停下来,不是不想,有时实在是不能。

若是能有个净土多好,我可以脱下满是征尘的五月衣,换一身青衣皂袍,在五月的春浓里,看落下的松针掉进碧绿的茶杯,然后转过山门,施施然离去,到转回首时,看柏影深重里的你的身影。

当某一天,与你相遇。一起携手穿过层林尽染的西山,到这一片佛的清净世界,看过黄墙黑瓦的庙落,转过菩提舒展的阴凉,到烟火寥落的佛前,浅浅的拜下,做双掌合十的虔诚,我心已经沉浸。转回头,你也一样,轻轻挽起的发髻,斜插玉簪,那碎玉淡雅的光在这样的大殿里有着一种岁月流逝的光影,以及俯首看佛,能否让佛回答这心与欲的剥离?

最是那庙墙后的茶寮,长廊悬空,掩映在白云之中,人坐下,也是如身在云中。要一杯铁观音,可能在此处,没有其他名目的茶与这佛名的相近更适合做涤清心地的甘泉。当穿着皂衣的女子在云雾的缥缈中,款移莲步,轻轻的放下细瓷的茶盏,茶杯揭开,看茶雾袅绕,飘散后,竟是与白云融合。想问,是这茶香的飘散,还是因为白云的充斥天地,将一杯茶包容了。

原本把茶当作相逢时的点缀,未想到茶已入心,在这样的佛的境地,佛本无言,只是要有缘人参透。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5249.html

上一篇:茶香一缕清凉起

下一篇:放低茶杯才能盛到茶水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