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顾渚问茶

2020-05-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顾渚问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顾渚问茶”相关知识!

虽然也是在江南,但在我小时候的心中,长兴似乎是一个工业城市。那时,长兴水泥是我对这个太湖之滨城市的唯一印象。而初到长兴,深入乡间,竟发觉这是一场与茶、与茶圣、与茶村顾渚的不期而遇。

湖州长兴水口乡顾渚村,一个在中国茶叶史上注定留下里程碑式名字的小村:唐朝的某一个春天,当时的浪子、如今的茶圣陆羽短褐藤履,寻茶觅泉,云游至此。他惊叹于此处紫色呈笋芽状的野茶奇香和附近金沙泉的甘醇,于是隐居在苕溪之浜,潜心制茶研学,并写就了中国茶叶史上首部旷世巨作《茶经》。

他如此评介这里的茶叶:“浙西(茶叶)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顾渚山中。”他把顾渚的紫笋茶当作了好茶的标准:“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经他的力荐,紫笋茶入贡,长城(即长兴)“诸乡茶芽皆置焙于顾渚”,唐代第一家皇家贡茶院由此设立,这也让长兴成为大唐的茶都。从此,紫笋茶每岁进奉。当时的人们用龙袱包上拳头大小的紫笋茶饼,银瓶盛好清冽的金沙泉水,经太湖水路急贡长安,续贡五朝长达1125年。

陆羽对顾渚这一方水土的喜好是溢于言表的,也是不顾一切地,而顾渚竟也有魔力让他从此与这片土地难舍难离,最后竟终老于湖州了。

在我的心中,陆羽的人生是一场“不知何来,不知何往”的纷杂人生,作为浪子,应该不会在任何地方作长久的停留。出生后,他即被父母抛弃,连他的名字也是当时收留他的老和尚以《易经》占得“渐”卦而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以“鸿渐”为字。陆羽本是世上无根之人。

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在青灯黄卷、梵音钟声中识文字、念佛经;他甚至离开寺庙,到一个戏班学演戏,混迹于江湖成了一名“名伶”;成年后,他从故乡湖北天门至江苏、浙江、江西、岭南一路游历,一生未仕。这种经历注定他是个游子,也成就了杂家。学问不囿一业,涉猎广泛,在诗学、音韵学、书法、史学、方志、地理学诸方面,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然而最终,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是湖州长兴的顾渚,让他的人生沉静了下来,最终成就了后世眼中的“茶圣”之名。

也许我们能从陆羽的自传中寻得他为何停下奔波脚步最终终老他乡的“一鳞半爪”。他曾这样写道:“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不错,除了这里的好茶好山好水,陆羽更寻得了自己人生的同道,他可以潜心闭关而学,也可以与同道品茗、欢宴终日,这是何等收放自如的快意人生!

在这些陆羽的同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为茶僧、诗僧的皎然。皎然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当年,陆羽从南京栖霞山来到苕溪(湖州),就与皎然结为了忘年之交。曾有一种说法,中国茶业、茶学之祖是陆羽,然而茶道之祖应是高僧皎然,他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唐代“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毫不夸张地说,他与陆羽一起就像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两座一水分流并峙的高峰,没有皎然,也许也不会有陆羽。

皎然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茶诗”,诸如《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顾渚行寄裴方舟》、《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这其中很多内容与陆羽交集。最著名的就是《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精致的小诗虽然不着一个茶字,但洋溢着浓浓的“不若吃茶去”的禅宗意境,而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以及两人相契之根由也跃然纸面了。

不独于皎然,陆羽还在这里遇到了颜真卿,这位唐代最伟大的书法家。大历九年春,不得志的湖州刺史颜真卿和陆羽、皎然、李萼、裴修等十数名士,应长兴县丞潘述之邀,会集于县城西南十五里阆山之南竹山寺潘子读书堂,作诗连句,由颜真卿书就《竹山连句帖》,成就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或许正是在这种与同道的惺惺相惜之中,游子陆羽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才下定决心把顾渚作为人生一个最重要的栖息地,把茶学作为自己一生用力的方向。他在湖州建起了苕溪草堂和青塘别业两处住所,潜心于写作《茶经》。离奇身世和多年漂泊,让他感怀尘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而小小的一片茶叶,却是南方的嘉木,纯净而高雅,更是他恬淡人生的向往和寄托。尽管他还不时惦记着湖北天门的故乡,也写下了“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样恋乡以明心志的诗句,但谁又能说,此时茶色葱茏的顾渚不是他的第二故乡呢?在精神上,我觉得,于陆羽而言,顾渚较之天门更有一种人生终极的归属感。

公元804年冬,陆羽逝于湖州杼山,享年七十一岁。而47年后的公元851年,有“小李杜”之称的诗人杜牧被贬湖州刺史,他带着全家来到顾渚督茶修贡。面对绵延的茶山水色,他写下这样的诗句:“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这位好酒的失意诗人,在茶山上却见到了酒旗;而这双回头的鸳鸯,或许就是茶人陆羽的灵魂面对茶村顾渚的恋恋不舍!

如今的陆渚,紫笋茶仍在,但已不再是当年贡饼的模样,只能泡而不能煮了,而附近的金沙泉却依然泉涌不息。这里已是现代都市人的第二故乡。每逢节假日,被称为“小上海”的水口顾渚一带云集着来自长三角一带五、六万的休闲人流———他们来问陆羽的茶,也喝一下杜牧的酒,在农家乐里放松疲惫的身心,在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长久地居住下来,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来顾渚问茶吧,这是顾渚未来的“长兴”之道,更是芸芸众生追寻如茶一般纯净人生的希望。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圣陆羽的隐居地顾渚山


到湖州长兴,不能不去顾渚山。顾渚山是茶圣陆羽的隐居地,他在这儿写出了千古流传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

顾渚山位于长兴县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属水口乡顾渚村。顾渚山因在唐代中期盛产贡品紫笋茶及清澈的金沙泉而闻名于世。而今顾渚山扩展了大唐贡茶院,建造了陆羽阁等与陆羽相关的建筑,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三岁的陆羽被遗弃于湖北天门龙盖寺一侧,被住持智积禅师拾得,抱回寺里,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

在龙盖寺,陆羽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但他不愿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扮演小花脸。后来,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来,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竟陵司马崔国辅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年后,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一路之上,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自得其乐。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辗转来到湖州长兴境内的顾渚山。见此处远离尘嚣,风景独特,便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这段时间,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穿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他高声诵经吟诗,挥舞竹杖击打林木,俯身溪边手捧流水,左右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才哭叫着归到住处。时人不解,称他为楚狂接舆。

中华文化名茶——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该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紫笋茶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新品紫笋茶或芽叶相抱,或芽挺叶稍展,形如兰花。冲泡后,茶汤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带紫,味道甘鲜清爽,隐隐有兰花香气。顾渚紫笋的鲜叶非常幼嫩,炒制500克干茶,约须芽叶36000个。顾渚紫笋的品质特点: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

浙江长兴的顾渚山,与江苏宜兴的茶山紧密相连,两地分别生产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长兴县紫笋茶品质更胜宜兴阳羡茶,进贡量逐年增多。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潮州刺史便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紫笋茶进贡数量高达三千余市斤;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进贡量又增至二万八千多市斤。湖州剌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即要进山,直到谷雨,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自始至终督采、督制、督运。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前十天起程,由陆路快马运送,限清明节前运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届。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唐代的交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累整整一个月,方可造毕。

顾渚紫笋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诗人钱起夸它比流霞山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食全消。当时潮州和常州官府专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茶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团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前后历时600余年。明末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紫笋茶一度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政府重新试产、培育紫笋茶,此茶才得以重新扬名光大。

品质优良的唐朝贡品: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茶,它品质优良,不少人都喜欢喝,本文给你介绍一下,想了解的不妨来看看。

外形特征:顾渚紫笋的鲜茶芽叶稍微有点紫色,嫩叶有点像笋壳,顾渚紫笋也因此也得名,顾渚紫笋看起来细嫩紧结,而且色泽翠绿。顾渚紫笋推荐》》》

冲泡品尝:顾渚紫笋冲泡出来香浓美味,而且滋味鲜醇,品尝起来不仅让人感觉清爽美味,而且还是一大享受,冲泡后茶汤呈现橙黄色,细嫩的叶底看起来非常有特色。

功效:顾渚紫笋是贡茶,不仅品尝起来香醇可口,还具有兴奋、利尿、抑制动脉硬化、抗菌、减肥、强心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历史:顾渚紫笋是历史名茶,早在唐代便被誉为上品贡茶,在唐朝广德年间人们就开始向朝廷进贡顾渚紫笋,后来正式成为贡茶,当时,顾渚紫笋还因为优良的品质被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后来在明朝洪武八年时“罢贡”,后来改为条形散茶,在明清时期逐渐消失,直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顾渚紫笋才重新被发掘出来。顾渚紫笋推荐》》》

评价: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有着比较长历史的“前辈”,在唐朝时更被茶圣陆羽封为“茶中第一”。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品,其滋味香醇美味,喜欢的喝茶的朋友可以品尝一下。

浙江:龙井问茶


■文海实验学校406班张浥尘

“我们好久没有去龙井玩了,现在正是采茶的时候,去那玩玩怎么样?”星期天上完少年宫兴趣班,我们便在爸爸的建议下直奔龙井。我好想看看传说中“很贵很贵”的珍品——清明时节的龙井,长什么样?

找到一家茶室坐下来,服务员就端上来一壶茶和几只玻璃杯。看她熟练地用勺子从茶叶罐子分出些茶叶,大约有十几片,放进杯中,用热水冲泡。

顿时,茶叶在水中一起一伏,仿佛是调皮的鱼儿在河里钻上钻下,好看极了。遇到热水的芽叶舒展了,直直地漂浮在水面上。接着那浓浓的茶香就飘了出来,悠悠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嗯,百闻不如一见啊,不愧是名茶。”我心里暗赞叹着,便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

“哇!”我一下子全吐了出来,太烫了。

爸爸在一边偷偷地笑,“这么猴急干什么!这可是上好的龙井啊,要慢慢地品!”

爸爸说着,端起杯子,轻轻地转动三圈杯子,再把杯子举到鼻子底下闻闻,然后放到嘴边,对着杯沿轻轻地吹几下气,轻轻地啜上一口,闭着眼睛,感受着。

真的这么好喝吗?我学着他重复着那套动作。呷了一小口含在嘴里,细细地品尝,等到咽下去的时候,奇怪,居然还有一股甜丝丝的味道!我又呷了几口,苦中带甜的滋味慢慢溢出来。

“爸爸,这茶真的很不错。”

“哈哈,又学了一招吧。其实……”爸爸又想说什么呢?我急忙接着他的话“做什么事情都要静心,细心,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瞧,我都学会抢答讲道理了……

顾景舟先生二三事


我认识顾老,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由宜兴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各界人士迎春座谈会期间,由父亲邓荫南介绍的。当时,顾老和父亲都是县政协委员,顾老当时是工艺美术师,是紫砂界的知名人士。当时我不过是一个小字辈的县人大代表。见顾老拄一根拐杖,精神矍铄、十分慈祥。记得会前,顾老与我们,还有丁山的华荫棠、鲍增泽、高奇男几位老先生一起合了影。

此后,除有时为顾老看病外,我和顾老的接触并不太多,但记忆中有几件事至今仍使我难以忘怀。

鉴器

某次,顾老因慢性气管炎发作住进我院内科,经治疗后基本康复,他的徒弟葛陶中侍待在床边照应。我收藏有一只紫砂黄泥圆形笔洗,是老家留下来的,笔洗腹部刻有字,其中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心想何不拿去请教一下顾老呢?便事前与顾老说明了情况,顾老满口答应:“你拿来我看看……”某天晚上,我将笔洗带到了病房。顾老上手看后,便耐心地慢慢告诉我:“这是民国期间的东西,这只笔洗团泥鼓腹,口沿较大,稍稍内敛,圈足底,洗内敷的白釉呈冰裂纹(开片)。边上刻有篆体‘既其萬年子子孫孫用’,应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落款是草书‘時在丁卯春月雲石主人仿古并刻’。底部印款为‘延康圖壽’。”顾老说:“云石是陶刻手的笔名,这类名字都是泛泛而定的,很难确定是谁。这只笔洗制作上还可以,但当时做这类文玩的人比较多,丁卯应是1927年,民国卅八年。你可再查查万年历。底部印款并不是姓名,而是一种吉祥闲章……”后来,我查了一下,果真是1927年。说明顾老的历法知识很好,古文功底十分扎实,对古汉字的不同书体了如指掌,同时对历史上民国紫砂行情非常清楚。其广博的学识令我钦佩不已。

赠书

1992年1月,由顾老领衔主编,徐秀棠和李昌鸿任副主编,共同合作的《宜兴紫砂珍赏》巨著在香港出版发行。同年5月,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顾老托人带口信给我,叫我抽空去他家坐坐,当时我不知道什么事情。

5月31日那天适逢礼拜天,下午3时许,我骑自行车从龙溪公园旁小路到顾老宅第,从后门叩入。顾老儿媳菊芬开门后,我瞥见茶叶专家张志澄老先生往顾老的书斋门口走去(后来知道张老也是应邀由无锡赶来的,刚刚到)。

顾老立即从书斋出来迎接并把我们两位引到客厅,亲自泡了一壶乌龙茶,热情招待我们入座,并把我介绍给张老,张老听说我是邓老先生之子,连连点头,说:“知道,知道。”我们边品茗边闲聊,话题涉及当时的“经济热”、“劣质产品”、“社会风气不正”等等,其中顾老对当时大片良田被出卖、侵占作他用,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东南八乡的田地都是肥沃的好田啊!不种粮食,实在可惜……”

座间也言及老人保健、西洋参、张老患的腹主动脉瘤等。嗣后,顾老让其儿媳菊芬取两本《宜兴紫砂珍赏》特藏本放在书斋,顾老回到书斋,极为郑重、细致地一一题辞、签名(既用毛笔又用水笔)、盖章(用了大小6枚印章),赠送给张老和我。在给我的这本书封二上写下:“辉煌硕存的历史瑰宝断代序秩的承继沿革发扬创新的时代精神汇集器皿的造型大成陶匋斋主谨识”望着顾老一丝不苟的动作,清风瘦骨的儒者神态,不由得令我肃然起敬。顾老那种士大夫式的形象,至今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特藏本限定200部,赠我的藏书签是第13号,时年顾老78岁。临别时,已近下午5点10分,顾老拄拐亲自送张老和我至公园路旁,挥手道别。

送箱

1993年8月16日,我儿被上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亲友们自是高兴。家里也为之准备上学行装。想不到在8月20日傍晚,顾老委托其爱徒葛陶中(陶中夫人李慧芳也陪来)特地送来拉竿旅行包箱一只,要他们代为转达表示祝贺。这令我十分感动,这种事怎么好惊动顾老呢?虽然我父亲与顾老彼此是老友,但我与顾老平时除看病外,交往不是太多啊!我后来打去了电话向顾老表示感谢!其实从这件小事上可看出顾老的长者风度,古代宗规、族规上有“奖游学”一说,再联系到早在几年前顾老和徐汉棠就在丁蜀镇创立过教育奖励基金……顾老是尊重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更看出顾老的为人,他是一位通达情理、重情谊的长辈。

值此顾老百年诞辰之际,作为一个紫砂业外的晚辈,将几件与顾老紫砂艺术成就并不太搭界的生活琐事杂陈写出,以表示对一代紫砂宗师的深深缅怀,我以为顾老除是现当代紫砂界公认的“壶艺泰斗”、“一代宗师”外,更是一位有中国文人传统的士大夫式人物,他有个性、有风骨,同时也是十分有人情味,有生活情趣的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老人。

读茶联 问茶道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在天原创的《百茶联》堪称茶联的集大成者。

我国各地茶馆、茶楼、茶园、茶亭的门庭或石柱上,往往有这样的对联、匾额。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龙团都是名茶。茶馆的对联如:“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称颂所用茶、水之俱佳。茶联美化了环境,增强了文化气息,可以促进品茗情趣。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一生写了不少对联,其中有不少茶联佳作,如:“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是为扬州青莲斋所题。常见的茶额有:“陆羽遗风”、“茗家世珍”、“茶苑”、“香萃堂”等。现代的茶艺馆也每每以茶联显示文化品位。

1.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2.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3.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4.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5.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6.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7.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8.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抗战时重庆一茶馆联)

9.茶香飘四海,友谊播九州。

10.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11.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12.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13.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14.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15.陆羽闲说常品茗,元龙豪气快登楼。

16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17.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已点上时春。

18.幽借山头云雾质,香分岩面蕙兰魂。

19.酒醉英雄汉,茶引博士文。

20.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21.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22.心随流水去,身与白云闲。

23.难怪西山春茶好,只缘多情采茶人。

24.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

25.坐观楼百尺,三面种新茶。

26.小径山茶绿,疏离木槿红。

27.樵歌已向平桥度,好理藤床焙早茶。

28.卖茶客渡回风岭,驱犊人耕活水田。

29.羹香怀帝德,茶色虑民灾。

30.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31.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32.高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33.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34.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香。

35.六安精品药效高,消食解毒去疲劳。

36.茶香味浓难比毛尖,西湖龙井茶中之美。

37.旧谱最称蒙顶茶,霞芽云腋胜醍醐。

38.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帮旧是蒙山。

39.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

40.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41.阳羡春茶杯杯好,兰陵美酒盏盏香。

42.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43.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44.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45.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46.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47.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48.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49.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50.饮茶思源,何曾望极;吃菇念树,岂可忘恩。

51.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清。

52.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

53.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54.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55.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茶难成。

56.借得梅上雪,煎茶别有香。

57.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

58.此地千古茶国,满城都是君子。

59.寻味君子知味来,伴香雅士携香去。

60.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61.茶字草木人人茶茶人,品者三口德德品品德。

62.官为七品不如一壶可品,才高八斗怎抵一池万斗。

63.始皇明月照青陵,茶心原在一杯中。

64.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65.碧泉涌出山腹事,玉壶映进苍天心。

66.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67.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茶,百人头,千人头,万人头。

68.沽酒客来风亦醉,买茶人去路还香。

69.喜辞旧岁,春风梳柳;笑迎新春,苗润茶新。

70.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71.青山起新居,绿水映茶园。

72.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茶风流。

73.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74.水抱山环新屋绕园林茶趣,春华秋实生活胜城市风光。

75.鸿雁贺喜衔柳枝,春风迎亲带茶香。

76.茗苑寄来曾怜黔娄梦白,蓉城逆去又悲汝士升仙。

77.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日子,半个心半点意半瓶墨水度终生。

78.千树梨花几壶茶,一庄水竹数房书。

79.茶煮三江水柔情似水,烟飞万里霞笑态如霞。

80.茶开千里市市场繁荣,酒醉五湖春春光明媚。

81.茶为山藏富富贵齐天,酒催豪客歌歌唱盛世。

82.饭热茶热八方客常暖,茶好汤好世季店如春。

83.名苑清风仙曲妙,石潭秋水道心空。

84.人上人制茶中茶,山外山出味中味。

85.茶中茶制人上人,味中味出山外山。

86.鸡鸣院内茶,白鹤井中水。

87.美酒千杯成知已,清茶一盏能醉人。

88.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入心亦醉人。

89.名山名寺共名茶,水碧山青茶更佳。

90.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枝采茶时。

91.山实东吴秀,花称瑞草魁。

92.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93.春茶一杯依旧,桃符万户更新。

94.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95.春其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96.凝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97.客到座中宜数碗,水是人间第一泉。

98.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99.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100.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101.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顾景舟提壁壶欣赏


提璧,亦称提璧茶具,壶通高十四。五公分,口径七、八公分,底钤阳文篆印“景舟七十后作”,盖印“顾景舟”。

造型艺术古典雅致。该壶从其整体似一枚古雅的玉璧而得名。整体造型以微曲线组成。壶身的基本形态为玉璧形之放大,整个壶盖为玉璧实形,整个壶钮为一缩小璧形。壶身、壶盖、壶钮寓重复于变化之中。钮形饱满,形成微微凸起的曲面,壮丽旷达。盖面平弧抽凹,双曲线运用得当,错落有致。壶口用一道云肩抽线和壶身分隔,颈项跌宕,挥洒自如。壶肩面平弧展开,端庄稳重。壶身向里微微收拢,豪放自然。底部收拢,支点缩小,托起壶身,更显丰富活泼。壶流从底部弧线顺势胥出,修长微曲。提梁把凌空而起,虚实相间,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把空间以方寓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传统原始审美观。整体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清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是紫砂造型上突破创新、别具一格、形象完美的典范之作。

材质配置十分讲究。该壶所选用材质为70年代上乘的紫砂原料特拼而成。颗粒十分匀称,胎质纯洁润湿,无一杂质、溶洞、气泡、色泽雅致、质地细腻。随着年代的推移,泥色亦随之变异、变深,颗粒亦越加清晰,为当代材质之佳品。

工艺技法精妙绝伦。该壶突出代表了顾景舟一贯的严谨作风。工艺成型采用紫砂器且独成体系的手工拍身筒法,泥片厚薄十分均匀,清水嵌底片、嵌盖片,无一隙缝差异。流、把均用“钻孔塞泥”明接传统手法结合“连体”暗接法。壶身表面处理均运用熟练的各种制作工具以压、刮、勒、削、推等工艺手法精工细作,达到整体圆浑朴质,顺畅飘逸,灵秀端丽,圆润玉洁,肌理丰富,骨肉亭匀,口盖配合严密,通转无隙,轮廓线面精细入微、顺畅自然之艺术效果。由于顾景舟充分掌握运用工艺技法,制工精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使其作品无一不严谨工整,古朴雅致,无一不呈现出紫砂光货素器的本质美──裸胎艺术美。

内涵风韵深邃奥秘。该壶以提璧命名,名符其实。顾景舟除了在造型、材质、工艺技法上把自己的思维、精神、意志,追求融化结合在壶中,还在日用把玩上煞费苦心。“紫玉金砂”,玩玉玩壶,在把玩中显示无穷魅力,品味无穷韵律,领略无穷意境,是紫砂光货体系的最高准则和精神境界,提璧正是达到了光货素器的这种准则、这种境界。提璧并不是把玩壶意作玩玉、玩璧,与其等同起来,而是超越玩玉,达到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把玩的舒适感、玉质感、惬意感、顺畅感、迷恋感、优越感、情趣感,无不从提璧的把玩中体会领略,享其无穷乐趣,赏其无穷魅力,百看不厌,把玩不止,越玩越爱,最终体味出顾景舟提璧壶的精神内涵、个性见地、思想情感。味道是玩出来的,个中滋味是玩出来的,风韵也是玩出来的。内涵奥秘只有在玩中才能最终体会。

总之,提璧壶称之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该壶无论在材质、造型、工艺技法、日用功能、内涵、把玩、形式、内容上笔笔生花,处处显力,无不灵秀,无不精神,力度凝重,格调清新,气势端庄,风韵别致,不愧为紫砂光货体系中素器裸胎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典之作,不愧为紫砂光货造型艺术体系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也不愧为受世人珍重、喜爱、崇尚、追索,不惜巨金收藏品玩的“艺术珍宝”。国之瑰宝提璧壶当永载壶史,千秋光耀。

紫砂一陶韵江湖 品顾茶景赏金舟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视礼节,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茶的价值就被发掘,闻于唐,盛于宋、明,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在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当中以明代景德镇烧制的紫砂壶和宜兴紫砂壶闻名世界。

紫砂壶是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古来名壶,从明正德年间紫砂壶问世以来,工艺名家辈出,近代的紫砂大师顾景舟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

小顾人称顾老,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有著名的七大艺人之一,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息,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80年代在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一百万元,广受海内外收藏家争相购藏,惜生前作品不多,能珍藏者少之又少。

顾老在其18岁时在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并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加之读书很多,因此出手不凡。20世纪三十年代,他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聘请,仿古做陶,得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每遇前人名作,他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经过多年磨炼,他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抗日战争期间,窑场一片萧条,他甘守清贫,潜心研究紫砂壶的造型及成型技法,制壶艺术进入了成熟期。抗战胜利后,他与上海画家吴湖帆、江寒汀交往甚密,一起切磋陶艺。

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说法由来已久,证明紫砂壶的珍贵。此件顾景舟款紫砂素面壶造型语言极强、气韵生动,对壶肩、颈、腹、脚、顶的权衡比例严谨推敲、而骨肉均匀;整体挺拔端庄,壶盖吻合圆刨精致。壶底脚向上对应有致,壶钮与壶体称势适体秀雅。壶泥,色泽纯正嫣红透亮、砂粒隐现。视觉上合理有趣有亮点,形神兼。顾景舟作为国内紫砂壶泰斗,其壶市场价值连年看涨,极具投资收藏价值。

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1988年4月,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广州百鸿艺术市场部杨经理介绍此藏品是说道:他毕生致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练制壶技艺,蕴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让紫砂壶带成为收藏焦点。

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是中国壶艺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画家亚明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人们普遍认为,顾景舟是近代以来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堪与明代的时大彬媲美,因此称他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56931.html

上一篇:茶里的心思

下一篇:云雾茶炒制工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