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生命的亮点

2020-05-2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命的亮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生命的亮点”相关知识!

想了解《生命的亮点》知识吗,丰富的《生命的亮点》内容等你来看!

小时候,老师常问我们梦想是什么?小伙伴们热情高涨,一个说要当老师,一个说要当科学家,一个说要开飞机,一个说要当富翁。

长大后,当有人问我们梦想是什么时,许多人已哑口无言。有些是说出来怕被笑话的,有些是日复一日的,早就被生活磨得没有了棱角。

但是,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啊。生命只有一次,虽说不能天天都过得那么深刻,但是至少是要不辜负的。犹如一片茶叶,若是不经历,它只能在树枝上经风吹日晒后摇曳地飘落在泥土里。

若是经过一番的采摘、发酵等制作工艺的洗礼后,反而清香绵长,滋味悠长。这才是生命的亮点所在吧。远航的船只需要灯塔,才能平安归来;暴走的人生需要方向,才会有源源不竭的热情,才不负来这人世走上一遭。

常常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坦然,还是潮起潮落跌宕的一生?思来想去,久了,手上的一杯茶渐渐地就凉了。是啊,人生等不得的。没有计划好的一生,只能边走便体会。

一杯茶,放着不喝,光猜测是什么滋味。一杯芽儿尖尖的绿茶,煞是好看,透着文艺的小资情调;一杯热腾腾的红茶,宛若琥珀;一杯黄中带点淡绿的黄芽,像是仙子。喝下这杯茶,才知其中味。

生活这杯茶,细细品,不能急,以品茶的耐心来过生活,而后宠辱不惊地过这一生。

关于本文《生命的亮点》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小编推荐

茶文化的生命之道


饮茶从神农尝百草的特殊药用价值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到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这种生活习惯的形成,并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外在的表现形式如茶艺、茶道等都只是生活的高雅化、艺术化,茶叶内在的生理属性,即茶对生命健康有益,才是大众爱茶的最重要原因,也是茶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源泉。

人们饭后饮茶首先是感觉舒服,尤其是饮用发酵的茶如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等,其次才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就是饭后喝发酵茶有利于促进消化。文化是一种习惯特殊的、固定化的表现形式,或是说具有规律可循的艺术形式。茶文化说到底是适应了人的生存需要,即喝茶舒服是生命体征变好、代谢调整平衡的一种表现。

吃茶、饮茶、品茶本质上是一种日常的饮食行为。现代人生活摄入了过多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但人类本可以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这些能量的,社会进步的结果却是坐车多、走路少,机器作业代替人类劳动,身体出现了能量代谢不平衡问题,也产生了多种疾病。而饮茶恰好起到了双向调节的作用,解决了现代人能量过剩的问题。总之,茶文化能够发展兴盛至今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它调节了人体综合代谢异常的生理功能,适应了现代人生活健康的需求。

中国茶道的生命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道大行”的时代。幽丛隐逸山野的“自然之茶”,到了唐代成了“‘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性化了的“文化之茶”。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取蜀是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至唐,其间,又走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这段时间,茶叶的日常饮用一直在民间发展着。有关民间茶事见诸文献的记载也多起来,《广陵耆老传》中,有段非常有趣的记载:东晋元帝时,有老婆婆,每天一早,独自提着一器皿的茶,到市场上去卖,市人争着买来喝。从早到晚,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告发,州的差役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狱中窗口飞出去了。

这段民间传奇故事,反映出饮茶在东晋民间的流行情况。故事可能取材自《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西晋人傅咸撰写的《司隶教》:“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毁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姥,独何哉?”。唐代杰出书法家虞世南的着作《北堂书钞》中,以《蜀妪茶粥》为题,也记载了这件事。从中可见当时民间茶事的一斑。

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东汉末年三国时,来客献茶的民间生活场面,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和民间“说话人”流传的素材写进小说。而能反映饮茶成为民间日常生活必需,比上面文字记载出现的还要早几百年的,是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随葬物中,出现有整箱茶叶做随葬品,并用竹简标明箱内是茶叶,充分表明西汉时,茶叶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了。当时茶叶做为商品已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有记载表明,西汉辞赋家、汉宣帝时的谏议大夫王褒,在买家僮的《僮约》中,就有“武阳买荼”的记载。

“武阳买茶”的这个“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东约五公里的双江镇,现已知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是繁华的茶叶贸易市场了。而生于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着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写的《凡将篇》他却把茶叶列入了药物名单中?在这段时间里,文人们的很多文献,都把茶叶的医疗功效写到书中,《隋书》载:隋文帝,梦神人易其脑骨,自尔头痛。忽遇一僧,告其煮茶为饮,服之痊愈。在民间饮茶治病早已有之,如今皇帝喝茶治好头痛,必然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饮茶风气。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也曾用茶叶治好路易的头痛。当然法国人喝茶时间比这还要早,因为中国茶叶的外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对茶的功效的认识,也不止于此。在这个历史阶段,饮茶的风气,上至皇帝王公朝士,下到市井庶民。

唐继隋而兴,是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的王朝。唐代在魏晋南北朝丰富文化积累的基础上,继续了前期文化的发展,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崇儒学”,以儒学为治国的根本方针。同时也对佛、道二教加以扶植,以羽翼儒学。使唐朝文化在内容和风格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丰富性,是文化上所谓“盛唐气象”得以产生的思想原因之一。盛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他们诗作的内容和风格上所以不同,也是因为他们在儒、释、道三者的取向上有所不同。这种大好的文化局面的形成,是奠定“茶兴于唐”的原因之一,它必然地形成了可以产生中国“茶道”的沃土。

唐代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使茶事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饮茶在民间“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唐·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也记载着:西安、洛阳,即从京都到西南的湖北、四川、重庆地区,家家户户都在饮茶。

杨华《膳夫经手录》:“饶州浮梁,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饶州浮梁是当时最有名的茶叶贸易中心,也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商人重利轻别离,上月浮梁买茶去。”的江西浮梁。市场上,则“自邹(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一带)、齐(今山东淄博市一带)、沧(今河北沧州、天津一带)、棣(今山东惠民一带)、渐至京邑(今陕西西安一带),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充分说明饮茶之风已深深植根于民间。

已是“比屋之饮”的茶,自然成为爱好自然的文人雅士的杯中之物。茶助文思,它赋予了文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超凡脱俗的气质,造就了逸兴遄飞风流倜傥温文尔雅的风度,茶在文人骚客的生活中的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莫怪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以茶为题写出《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这样的茶诗。

他在诗前长序中写到:“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远在陆羽《茶经》还未问世之前,诗人就能用如此的专业语言,写出对“仙人掌”茶的评价,以诗歌的形式把仙人掌茶的来历、生长环境、形状、命名、功效及茶的制成方法,是旷古未觌,诗人如果没有深厚的嗜茶底蕴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诗来的。

举世闻名的大诗人李白,在公元七世纪就能以茶入诗,用诗赞美茶,无论是在当时或者是现在的世界上,也只能是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才能有的事情,他用诗记载了唐代茶叶制作方法的历史!但是如果说,没有民间广泛的饮茶基础,和当时茶叶生产的兴旺发达,可能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这样的诗了!茶,由此前的养生去疾,趋向文化意味的嗜好,也就成为生活上的赏心乐事的享受了。

入唐以来,热衷品茗的文人骚客,以诗文入茶者众。流传至今还可以看到的,像初唐的着名诗人孟浩然在清明时节,空堂坐忆亲友的茶诗《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就反映了在当时以茶代酒的习俗;唐初文人虞世南工书法、善文辞,辑录撰写了很多茶事文章,收在一百六十卷的《北堂书钞》中传世,其功不可没;还有多写边塞生活的诗人王昌龄,也竟然写出了有关禅院茶事的诗《题净眼师房》:“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

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吴音唤字更分明。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钉。”这和他写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那种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从军塞外,抒同仇敌忾之壮志,咏立功塞外民族之豪情的边塞诗相对照,判若两人!再看看诗人在寺院与女僧参禅品茶时,置经文茶香于不顾,被有着倾城倾国之貌的女禅师所倾倒的场面,有趣的是,女僧在傍晚送诗人出门时,可能心动分神?身上的袈裟却让门的帘钉挂着?

不难看出,这种因茶缠绵的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场景!对出生在长安的诗人,当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虽说诗中可能是在打趣自嘲!可它反映的却是唐初寺院中的真实情况,女禅师是和和尚一样,为坐禅破睡,招待施主,日常对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佛门茶事的盛行,更使茶事在民间迅速普及、发展。

到了中唐时期,品茶悟道已成为一种思潮。茶事文化高潮迭起,这时出现了集唐以前茶文化之大成、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茶书——《茶经》问世。这是学者陆羽积近二十年之功写成的系统详实,内容宏富的有关茶叶和茶事的“颇切实用”的茶叶经典巨着。可是陆羽在《茶经》中,却没能明确提出“茶道”这一概念?其实,陆羽在《茶经》中已然写到:“’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接下来很自然的便能写出“品茶有道”这一“茶道”概念,但是,可能是他“凡心太重”?竟与提出“茶道”这一概念失之交臂!落得个“楚人《茶经》虚得名。”的结果。后人认为陆羽在《茶经》中,只是倡导了茶道精神?

陆羽深受先秦儒家那种“仁以为已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影响,但不愿为官。他原是遗孤,被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僧收养。14岁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和关照,后又被推荐到火山门向邹夫子学习数年。上元初,隐居苕溪,闭门着书。《茶经》多写形而下的东西,所以深得民间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和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被祀为“茶神”。

一百多年前的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提出:“是唐代的时代精神把茶从粗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它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我们的第一个茶的改革家是八世纪中叶的陆羽。…诗人陆羽从饮茶的仪式中看出了支配整个世界的同一个和谐和秩序。在他的伟大着作《茶经》(《茶的圣经》,TheHolyscriptureofTea)中,他制定了茶道(fhecodeofTea)。”显然,冈仓天心是不知道“茶道”这一哲学概念,在中国是怎样提出来的?

“茶道”是和陆羽同时代的、陆羽的挚友着名诗僧皎然,在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茶诗中提出来的。诗僧皎然,石破天惊地提出“茶道”这个带有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的“中国茶道”概念!诗人灵感可能来源于喝到朋友送来的新摘的好茶,诗中开始就说:“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意思是:喝着越州的朋友送他浙江新昌产的剡溪茶,是新摘的上等茶芽制成的名茶,用金属鼎煮好,盛在素色碗中,雪白泡沫散发着茶香,这茶像琼浆玉液似的!

全诗的中心是“三饮”得“茶道”。诗中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时此刻诗人的心进入茶中,把人们品茶时常见的事物,做了发人之未发的省悟,一饮进入茶中,睡意全消,感到天清地爽,一片新天地;再品神志清明,有了新顿悟,忽然像天上飞来的细雨,将空气中的尘埃清洗干净;三饮悟得人生处世之道,对人世的认知提升到新高度,再也用不着苦苦地去破除人世间的什么烦恼?

好喝的茶无疑在刺激着诗人长期以来的品茶感悟,心中积聚的意会,一吐为快。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于是诗人奏响了品茶悟道三部曲,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在众嚣中独具我见,以哲人的观念和思维,开掘前所未有的人生内面精神,妙悟盎然的新创意,写出富有哲学力量的诗篇,“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把千百年来不好言传的东西,举重若轻地用诗表达出来。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以恰如其分地、准确无误地、高度概括地哲理性的语言,把“茶道”提出来。诗的喻体自然,妥贴可寻。你看,他说的:“谁能知道’茶道‘的全面真谛?只有仙人丹丘子才能知道。”这是全诗的最后两句,读来却有水到渠成之感。

皎然生卒年月不见文献记载。据现代学者考证,应为开元八年(公元朝720年)——贞元末年(公元800年)俗姓谢,字清昼(一说名昼,昼上人),晋代着名诗人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后裔)。湖州长城(浙江吴兴)人,是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产地,嗜茶亦善烹茶。

出身儒学世家,有良好的幼学基础,博览诸子百家,及长学道伤了身体,中年在杭州灵隐寺受戒,遁入空门,专心于禅宗,不久回故乡吴兴(今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时,已是着名的诗僧和学者。唐代着名诗人刘禹锡说他是:“世之言诗僧多出于江东,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更有人说他是:亦一代伟才焉。而其僧人的身分,自然地能使他长期地生活在民众中间,汲取民间营养。与官宦、文人、道士、僧俗多有交往,常与韦应物、灵彻、颜真卿、袁平、李萼、张志和、陆羽等诗歌唱和往还,过从甚密。

学习律宗、律藏,南北禅宗,内外兼修,着作颇丰,着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诗议》一卷,其中《诗式》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它奠定了唐诗创作的理论基础;还着有《茶诀》三卷、《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传世。他秉承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为其一生使命,参禅悟道作诗,集儒释道于一身,其学识素养、惊人的智慧和哲人的思维方法,和他同时代的人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他把中国“茶道”概念与唐诗结合;把“茶道”的深邃文化艺术内涵与唐诗的文学艺术结合;把“茶道”中的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态度与唐诗的浪漫气息结合;这无疑丰富了“茶道”的文化艺术内涵;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茶道”及中国茶文化的认识。通过唐诗来表现“茶道”,既能便于传诵,又能提高“茶道”的文化品位,也给“盛唐气象”增添了光辉色彩。

今天,踩着历史走回传统的历程,在历史的的热潮中,曾经独树一帜的中国“茶道”这一概念,以诗的形式问世以来,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它超越茶的自身,到达生命的本身,它一直植根于民间,回顾“茶道”,每当历史跟人心相遇时,有感即通!当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时,“茶道”会豁然贯通。因为经济是一切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茶道”做为一种文化,必然成为社会的一门独立的学问存在。

任何学问,有了民间立场,才有它的生命力。茶通人生之道,品茶悟道,是人生最高境界。诗僧皎然做为提出中国“茶道”的创始人,终结了在他之前饮茶的千百年来所走过的漫长道路,开创了心态文化的最高层次——“茶道”!它以人为本,开创的中国“茶道”,将会以更加旺盛地生命力,经受起伏跌宕的历史长河的考验,永远鲜活地存在于世界!

生命中的一缕茶香


2月新人 蓝雨,1976年生,福鼎市人。杂志编辑。在《中国诗歌》等报刊发表诗歌,新作之四——

悠悠岁月,邂逅于一杯清新淡雅的白茶,如与性情高洁的人对饮,心灵找到宁静的方向。缕缕茶香,氤氲缥缈,沁入肌肤的清爽,沁入心田的芬芳,弥漫绵延,生活的烦躁与不安渐渐淡去。正如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茶的淡然、悠闲与高雅便是此意。

白茶,相对于绿茶、红茶,口感偏淡,这对于之前不怎么有喝茶习惯的我来说,再合适不过。对白茶的喜爱也是近两三年的事情,爱上了就无法割舍。白茶的清淡,正迎合了我心灵深处的素静。每每工作间隙,用一个透明的玻璃高杯,里面放上些许白毫银针或白牡丹,用热水直接冲泡,看银针在水中升腾翻滚,如优雅的少女尽情舞蹈,喝茶的同时还可以欣赏茶叶的曼妙舞姿,不能不说是一美事。等茶稍凉后,饮入的那口甘甜,沁人心脾,宛若全身经脉得以舒展、通畅,无比惬意。

闲暇的午后,抑或是夜间的休闲时刻,约上几个好友,在茶座间坐坐、品茶、聊天。淡雅的环境,舒缓的音乐,品着这一缕茶香,清新的田园气息,生活的诗意与美好,就此漫延。茶艺小姐优雅地泡着白茶,看着她娴熟的手法,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温杯、投茶、摇香、放杯,然后开始泡茶。冲泡白茶是有讲究的,特别是新茶冲泡先沿着杯壁,温度略微缓冲,怕烫伤芽头,然后再回旋高冲,第一遍的茶基本倒掉,这是洗茶。“一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第一泡是温润泡,颜色口感均淡,汤色是杏黄色;第二泡,汤色稍浓些;到了三泡四泡时,茶叶已经完全融入茶汤里,味道就出来了。此时,喝到嘴里就是较浓郁的甘甜,杯底轻闻还有野兰的香气,而细细回味时口齿留香,这就是白茶的魅力。茶香环绕的懒散时光在诗意中悄悄地携带,多么有闲情雅兴。

品一杯白茶,犹如品一首诗,茶的干净、通透、灵动,一如诗,是需慢慢品尝,细细回味的。集人间天地之精华的白茶,只有你的用心品尝,才可得其精妙。被称为女人茶的白茶,特别是新茶,娇嫩、鲜香,如蓓蕾般的少女,饮上一口,口舌生津,那份美是难以言喻的。而女性独有的优雅气质,在纤纤素手啜饮白茶中尽显。

品一杯白茶,呼吸这生命中的一缕茶香,生活多一份诗意与恬淡。刘贞亮的《饮茶十德》诗云:“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说的便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茶道文化,品茶即可享受这份美与和谐。在纷繁的人世中,能有这么安静的一隅坐下品茶,净化心灵,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讲述普洱茶的生命艺术


我国台湾普洱茶学会创会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做客北京五福茶艺馆,与普洱茶爱好者一同参观百年普洱老茶展,品尝94年熟茶、文革砖茶、江城生茶和无纸红印4款普洱珍茶,并做了题为“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报告。报告中,邓先生用“喝、品、藏”将普洱茶的玩味加以区分,并以“茶汤之美、原始之美、甘醇之美、古老之美、神秘之美、形韵之美”细化概括普洱茶味的“丰富美”。报告涉及普洱茶的历史考据、分类、营养价值、美学价值、鉴别方法、品饮方法等方面。报告结束后,普洱茶爱好者、经营者就普洱茶储藏方法、干湿仓之辨、采摘时间、乔灌区别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咨询。

报告开始,邓先生便把大家带入了3000年前普洱茶的起源,从获名到入贡,从茶马互市的兴盛到古道驮茶的曲折,一直讲到普洱茶近年从茶商到消费市场的复兴以及炒作的火热。

普洱茶味的丰富美

邓先生说,普洱茶之味的美是丰富的。可归纳概括为茶汤之美、原始之美、甘醇之美、古老之美、神秘之美和形韵之美。普洱茶的制作、储藏都与绿茶不同,但饱经沧桑的普洱茶茶汤依然澄澈;普洱茶是原始树种,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是普洱茶树没有经历过基因变种,而大叶种的原始性正是普洱茶甘醇、绵滑品质的成因;普洱茶的古老之美是其“不竞新”这一突出特点的表现;从普洱茶厂渥堆车间紧锁的大门就不难感受普洱茶的神秘,也正是陈化过程完成了普洱茶从苦涩到甘醇品质的蜕变。普洱茶按形状分有圆形的饼茶、正方形的方茶、蘑菇形的沱茶、长方形的砖茶、圆柱形的筒茶等,含纳中国传统文化,集聚形韵之美。

“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

在《普洱茶》一书中,邓先生提出普洱茶“越陈越好”,颇受非议。这次在《普洱茶(序)》中,他修正后提出了“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的观点。邓先生说,从健康考虑,普洱茶喝熟茶、老茶为宜。茶叶性寒易伤胃,导致失眠,空腹饮茶更容易醉茶。熟茶、老茶不但不伤胃,还有补气、安神的作用。因为老茶陈化时间长、数量少、价格昂贵,能得饮并品尝到其丰富之美则是福气了。有过品饮老茶的经历,即便是喝一款生茶,也可以想像其若干年后的甘醇滋味。老茶总是喝一片少一片的,酒有女儿红,在女儿出生之时存下来,等待出嫁时取出。普洱茶也是一样,我们藏了新的生茶,后辈才有好茶喝。

普洱茶品饮生命的艺术

邓先生将普洱茶品饮艺术总结为“山美原林韵,厚化兰樟香,陈老肌骨气”三句话。“山美原林韵”是说普洱茶生长原始的山野之中,具有森林的原始韵味,相对于其他茶类,普洱更加粗犷、浑厚。“厚化兰樟香”是说在普洱茶味的陈香厚重中,更富有独特的兰樟香气。“兰樟香”的产生是由于茶树是与樟树夹种在一起的,这种间种方式既可以用高大的樟树为茶树遮挡阳光直射,又可减少病虫害,而茶树叶便吸收樟树的香气,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兰樟香”。“陈老肌骨气”讲的便是普洱茶的老之美,普洱茶存放上一段时间,苦涩渐褪,“酽”逐渐演化为甘醇。邓先生认为,普洱茶是有生命的,可以从茶中感受到时间流过后生命延续的莫名之美。邓先生说,我是念旧的人,所以喜欢这老的东西。

在报告结束后答听众疑问时,针对普洱茶的储藏,邓先生归纳了4点:保持空气洁净、摆放紧凑密集;常温、干仓储存;包装以竹叶、棉纸、糯米纸为宜,忌用胶袋;尽量将同种类、同年份的普洱茶摆放在一起。采摘期上,春天的茶青水汽强,但耐泡、强韧性好,秋天的茶青香气好,口感绵滑。目前,乔木与灌木树种也是经常提及的话题,在区分上,邓先生说,乔木的根为主根,主要吸收土壤本身的养分,而灌木是须根,深入土层浅,后期依赖人工施肥。因此在品质上,乔木普洱茶相对醇厚,而灌木普洱茶入口味薄,更适于做熟茶。

在生活中感悟普洱的生命


想了解《在生活中感悟普洱的生命》知识吗,丰富的《在生活中感悟普洱的生命》内容等你来看!

茶乃人在草木间,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到饮茶后的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说明茶气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茶气就是茶叶分解过程中能量释放的表现,是在茶叶品鉴过程中,带来的我们感观和精神上的综合感受。

以普洱生茶为例,来体验茶气,体验茶气,宜在晴天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进行,正值两餐之间,人正好不饥不饱,饮道畅通,也是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讲最适合饮茶的时段,此时饮茶,体验茶气最接近客观。

一、茶气的感观感受

凡公认茶气最强的茶,采用传统工艺制成茶饼一年后,都会有强列、持久、深沉的香气,用沸水冲茶时,茶香开始散发,饮时茶汤含香,唇齿留香,公道杯里第一泡茶汤倒完后,公道杯底的香气可以保持在30分钟及以上仍然有余香。茶汤果胶成份含量高,茶汤在品茗杯(用白瓷杯最为明显)里,在视觉观察会有一层油圈或是像果冻。

二、茶气的味觉感受

凡公认茶气最强的茶,茶叶内质会很丰富,耐泡度好,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高,且氨基酸与茶多酚的比例较高,茶汤入口醇厚、绵滑,回甘生津快,能够“苦不盯嘴,涩不挂舌”,茶汤的滋叶可以直接到喉咙深处甚至到胃里,喉韵深。

三、茶气的身体感受

凡公认茶气最强的茶,饮时会有发热、发汗、打嗝等身体反应,饮茶出汗主要表现在背部微微出汗,背部尤其是脊柱,隔着很多肌肉和骨骼,这说明茶有疏通身体的功效。而喝热水流汗,来的猛、退的快,出汗部位主要集中头部,有满头大汗的感觉。

普洱茶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在生活中要惜茶爱人。人类生活最舒适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也是存放普洱茶的最佳环境,每一个人的味觉、体感不同,在不同时间、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人来泡同一款茶,茶叶的味道也不相同,好的普洱生茶会越陈越香,这也是普洱茶吸引人最神奇的地方,茶气在科学研究上到底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关于本文《在生活中感悟普洱的生命》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


当下最受茶迷们追捧的是普洱,我也最喜欢普洱。总觉得,喝了普洱,清香扑鼻,喉润舌甘,身心沁香,肺腑舒畅。

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都在呼吸,在生长,在变化。在普洱茶中,你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能感受到爱的魅力。

普洱生茶,性寒。刚出厂的生茶,茶汤清纯透亮,入口青涩不已,像刚刚开始的爱情,有那么一点点羞涩。但那青涩化得如此之快,立刻转为回甘,舌根、喉咙都能感受到甘洌泉水般的清甜,就如两情相悦,彼此心动般的让人难舍。

存放几年的生茶,汤色金黄透亮,口感鲜爽,有那么一点点涩味,但回甘明显,像四五年的爱情,虽然有一些摩擦争执,但还是甜蜜,充满激情。一些存放多年的老生茶,茶汤晶莹透亮,陈香扑鼻,顺滑绵长,虽然经历了岁月的磨炼依然生气蓬勃,像一个历练风雨的坚强男子,从内向外透涵着无限生机和不安分,又如那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诙谐幽默的贤者,和他相处,总觉得浑身通透,精神焕发。

普洱熟茶,性温。茶汤色红浓韵,滋味醇厚,甜而不腻,平和随性,像一位红润丰满、雍容大方的中年美女,微笑着,向你走来。她的美是爱情的温馨、人生的沧桑换来的优雅自如。一些制作工艺上乘的普洱熟茶,汤色红浓如陈年葡萄美酒,浓艳得炫目美到极致,举杯轻闻,陈香,却淡如薄烟,早已没有新茶扑鼻而来的清香。而慢饮一口,茶汤醇厚,黏稠,但滋味却很平淡,没有任何刺激味蕾的感觉。不由得想到“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话。

这老茶就像五十年的爱情一样,与子偕老之时,两人已鬓角发白,曾经激情的爱情已经在数十年的柴米油盐生活中转化成平缓如水的亲情。这份珍藏数十年的爱情,平和,厚重,温馨。

生活中我们品茶,讲茶,感悟茶,其实都是品味自己,感悟人生。泡茶就是泡自己,感知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的经历,感味生命的真谛。新春,走了一次茶,恍如心中多了一份甜蜜、添了一份平和、增了一份自信和淡定。

茶马古道:岁月流不尽的生命


茶马古道,文化交流之路

茶马古道是一个盘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它以川藏古道、滇藏古道、青藏古道为主要道路,是中国大西南地区的文明之路,它承载的是各民族间交融的文化,是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精神。在这条古道上,生命永不止步,始终流着滚烫的鲜血。相比丝绸之路而言,茶马古道是和平之路,它没有硝烟,甚少杀戮,只传递爱与信仰,精神与文明。这条神秘的天路,是大西南最主要的动脉,而马帮便是流动的血液,是永不停息的脉搏。一千多年前,茶这一神奇的植物,在茶马古道上开始了它奇特的旅行,茶,赋予了茶马古道存在的意义,若没有茶,便不会有那段辉煌的历史,没有茶,一切都没有了开始。为了生存,为了后世的子子孙孙,勤劳、不畏艰难的先辈们,爬上高大的茶树采摘鲜叶,然后制成茶,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树高大,须得健硕、矫捷的男子爬上树采茶,体力损耗大且危险性高,正如那《采茶歌》唱的一般,“采茶采茶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吃冷饭,灯火旁边数工钱。”尽管如此艰难,他们还是以对生活最忠诚的心态微笑面对,黝黑的皮肤下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憨态可掬的笑容里露出微微泛黄的牙齿,人们最原始的状态,便是与自然融为一体,安心接受它给予的一切。

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会历经诸多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不同,并没有成为马帮的阻碍,反而是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他们途径马店和客栈,和当地的居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相比现代交通工具从起点到终点的麻木,他们的路程更加多姿多彩。一路高歌,将歌声带进深山,带到高原,带到藏族同胞的家家户户。

用最纯净的心,进行最原始的崇拜

云雾缭绕的古茶山上,纳西族的族人正围着一棵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老茶树王,双手合十,进行最虔诚的膜拜。这棵老茶王隐藏在丛林和山谷的深处,吸收日月之精华,沐自然之雨露,是茶树灵魂的主宰,纳西族的祖祖辈辈,皆受它恩惠,在此世代繁衍生息。今日,他们又将远行,再次踏上神奇又浪漫的茶马古道,愿茶王保佑,他们都能平安归来。这是最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茶王能给予他们最勇敢的力量,走过千山万谷,以一个探险家的身份去征服每一次的艰难险阻。

马帮启程了,马蹄和路地碰撞的声音像是穿越了千年从亘古传来,悠长又深远。铃铛清脆的声音在山谷回响,伴着大风的呼啸,埋在了马蹄踩过的地方。在他们遥远的身后,女人们匍匐在地,向上天虔诚的祈祷,愿一切神灵庇佑,庇佑她们的丈夫或儿子平安。女人们久久不愿抬头,不愿看到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他们走到天的尽头,蜷缩成一个永恒的句点。

她们用最纯净的心灵,进行着最原始的崇拜,用真诚的灵魂感动着几千年的老茶王,这是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对一切生命存在的虔诚。生命的陷阱,那些曾让人胆战心惊的记忆

尽管茶马古道历经的都是风景秀丽,壮观奇特的地域,但这条看似温柔、壮美的古道上,却处处透着凶险。马帮每运一次茶叶,少则半年,多达一年的时间,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岁月中,生生的踏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每一次,甚至是每一天,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有些地方的道路窄且险,有时还会遇到泥石流、山崩等,每一天都是对生死和意志的考验,苍鹰会在他们头顶盘旋,怒江江水会在他们身旁咆哮。彼时,江上还没有桥,经过的马帮只能用拴在江两岸的绳索过江,俗称“过溜”,马锅头和马脚子们会尽量克服心中的恐惧,而马过江却成了最大的困难,大多数马听到怒吼的江水声,都会害怕。据说很多马帮在“过溜”时都会有人和马掉到江里,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江水吞没,尸骨无存。在一些马帮较多的村子或寨子里,留有众多寡妇,她们毕生都在等待,可能在她们的丈夫去世的很多年后,她们才得知消息,但也情愿终生都不再嫁。

在茶马古道上行走的马帮,他们通常会带一些防身的武器,以防遇到马贼,不过有些马帮却也不惧怕这些马贼,因为他们的带头人——马锅头,有些马锅头带队几十载,而马贼却不敢犯。马锅头是全马帮的核心,可以说马帮所有人的生命都交到了马锅头的手里,他负责马帮的食、住、行,马锅头必须要非常熟悉路线,又得有责任心、重义气,所以一个马帮选马锅头是至关重要的。马帮中还要有头骡,就是领头的马,头骡要是母骡,要有经验,不仅要知道路怎么走,还要知道哪里的水可以喝,哪里的草可以吃,以防中毒。马帮中的马和人是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的,二者谁也离不开谁,那时马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精灵的化身。

茶马古道上,处处透着惊险,行走在这条路上的马帮,他们把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留在了茶马古道上。这条路上,有他们挥洒的汗,也有他们淌过的血,还有他们流过的泪,所有的痛苦与欢笑,都渗透到了古道上的每一颗石子里,每一株花草里,历经百世流传至今。不管是汩汩而流的河水,还是狂啸怒吼的江水,都无法磨灭他们曾经存在的痕迹,尽管如今的古道上没有了马帮的身影,但他们的后辈们延续着他们的生命,继承着他们的精神,继续存在着。

武夷茶与禅宗的生命情缘


武夷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它的发展与武夷山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不解的生命情缘。

武夷山是一座历经千古文化的名山。以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同时接纳了儒、释、道三大教派,形成了三教同山、三花并蒂的独特文化构筑,展示了武夷山巨大的兼容性和厚重的生命内蕴。武夷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赢得了全面的舒展。三教饮茶论道,感悟人生,共赞武夷茶,把各自的教派宗旨融进茶道的精神,为武夷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清泉,也打开了一扇精神世界的窗口。

武夷山在三教文化的衬托下,所产之茶武夷茶也与三教文化又着渊源的关系。立伦小编将为大家揭开武夷茶与禅宗情缘的神秘面纱:

武夷禅茶也是武夷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唐代以来,武夷山的寺庙遍布山中,清越的梵音禅语与六六三三疑道语遥相呼应。千万峰中梵室开是武夷山籍的北宋着名词人柳永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唐宋时武夷山佛教香火旺盛、寺庙林立的景象。武夷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中,他们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伴着晨钟暮鼓与缭绕的香火,把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来推崇。种茶、制茶和品茶已成为他们修行的一个重要载体,许许多多的顿悟都是在这茶事活动和品茗意蕴中获取灵魂的启迪。武夷山的名僧翁藻光对武夷茶也是情有独钟,曾写下许多赞美和感悟武夷茶的着名诗文。扣冰沐浴,以冰烹茗几乎成了他人生的经典故事。他在荆棘荒蛮中坐禅静悟吃茶去的佛理,最终获取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在武夷佛教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不与武夷茶结缘的寺庙,寺庙周遭的茶园几乎与寺庙一样悠久。这根源就在于武夷佛教所推崇的宗旨,与武夷茶的蕴和寓静的禀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多僧人就是通过品饮武夷茶,才悟出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象的玄机,最终修成正果,实现生命意蕴的飞跃。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47892.html

上一篇:哪一天开始,喜欢上喝茶

下一篇:凤凰单丛有多少品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