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发展茶业的阴谋

2020-03-03

发展茶业的阴谋

2月28日,岳阳市召开了2019亿茶叶产业促进会。2019年岳阳市相关领导、企业代表和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齐聚一堂,共同发展岳阳茶业。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跃平主持。坐在主席台前的有市委副书记陈艾琳、副市长李激扬、政协副主席方正琦、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肖奋斗、前副市长兼市政府巡视员郭正初。湖南茶叶技术系统首席专家、省级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鲍晓春、中国茶叶商学院常务副校长欧阳道坤应邀出席。

促进岳阳亿元茶产业发展

会上,李激扬汇报了岳阳茶业的工作,并对2019年岳阳茶业的发展做出了安排。他指出,2019年是岳阳黄茶战略合作深化的一年,也是实现“113”目标的关键一年。岳阳茶业发展应严格遵循优质发展的要求,积极落实“135”基本理念,遵循岳阳黄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突出重点,补短板,夯实基础,确保茶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他要求在突出基地建设和园区建设、促进“集约化”发展、突出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促进“标准化”发展、突出龙头培养和人才招聘、促进“规模化”发展、突出规划、包装、宣传和推广、促进“品牌化”发展、突出连锁延伸、连锁补充和产业整合、促进“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推进岳阳亿元茶产业和“岳阳黄茶镇”品牌建设。

强化“岳阳黄茶”的公共品牌

岳阳是中国著名的重点茶叶产区。它是中国最大、最集中的黄茶产地。黄茶年产量为7.3万吨,占全国黄茶总产量的55.5%。岳阳与四川雅安、安徽霍山一起,占据了中国黄茶90%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黄茶之乡。黄茶产业是岳阳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扶贫、农业和富农的支柱产业。被列为岳阳市政府重点发展的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

会上,肖传国努力撰写了题为《岳阳黄茶产业发展战略思考》的专题报告,为岳阳黄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肖教授说,2019-2025年是岳阳黄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转型、升级、创新、重塑”的发展理念,强化“岳阳黄茶”公共品牌,扩大“岳阳黄茶”产业规模,努力实现“100亿综合产值、10万员工、30万亩优质基地”,培育1亿多家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岳阳黄茶”公共品牌知名度,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回荡。商业报纸综合

精选阅读

茶业品牌如何实现永续发展


品牌与质量是一体两面,茶的品牌源出于优质产品,唯有以优良的质量为后盾,才能确保品牌的永续。茶叶包装的目的在于将茶叶完好无损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及促进销售,品牌、质量、包装实为茶叶营销三要素,相互联系。利用有效的品牌管理,帮助茶业发展,善加利用有力的品牌所赋予的优点,从语源上的意义来看,品牌的原意是“作为一个印记”,因此其原本的含意只是用来当作识别的记号而已。但如考虑品牌所具有的时代意义,除印记以外尚能赋予商品几个功能:“质量、信赖、安心”的指标;附加价值;好的品牌可以吸引顾客持续购买该品牌,消费者忠诚度较高;容易获得流通厂商的协助。因此,欲使消费者喝得安心、增加其重复购买行为及获取较大的利润,茶业者或企业应善加利用上述优点。

使用定位策略,满足市场需求,在潜在顾客心中,每一种产品类型都存在某种无形的阶梯,在阶梯顶端的是他们心目中的市场领导品牌。定位的策略,就是让企业在这个阶梯上找到一个位置。因此不要期望一步登天,一次打下一整个市场,因为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的消费族群,可以利用消费者行为及需求等条件,清楚的区隔我们主要的目标客户群及市场,同时必需能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利益点,创造独特的属性文化,促使消费者注意并愿意购买。

优良的质量与创新的能力,质量的优劣才是影响再次消费的关键,因为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商品。茶企业应通过精致加工将茶叶标准化,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稳定性。同时也应具有不断开发新商品的能力,持续吸引消费者兴趣,更可善用茶叶的多元特性,推出不同特色的茶类,在台湾可透过茶商公会整合业界共识,仿照服饰界设定每年流行主轴,把茶以流行精品概念导入,绿茶、红茶、铁观音、普洱茶等轮流替换流行。

知名度的推广,要在市面上众多品牌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想购买茶叶时,能自然的联想起自己的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台湾媒体发达,信息泛滥,消费紧缩的状况下,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唯有善用事件营销,吸引媒体注意,建立消费大众的认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天福茶业成功打入加拿大及上海APEC会议,指定为大会礼品,不仅大大提高知名度,更朔造出高水平形象,此举可说是茶业界的一次成功营销。

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企业要开拓新客户所付出的代价,远比保有旧客户来得高。

所以针对高顾客忠诚度的行销策略,越来越重要。尤其当所有的企业都在提升顾客满意服务时,更应该透过完整的资料行销,做到令顾客感动的服务。

做好商标注册,为维护品牌的形象,提高产品的防伪能力,商品还应该做好商标注册。因为品牌是名牌的基础,没有品牌的产品不可能成为名牌;同样,商标又是品牌的延伸,没有商标的品牌不可能成为名牌。做好商标注册,可确保经营者对品牌所投注的资源与心力。所以,品牌不应该只是一个图腾而已。透过清晰的文化定位及个性化的表现,将品牌与产品、企业、人和符号结合,成功的凸显与其它竞争者的不同,不但知名度获得提高,也使消费者在期待与众不同的心理下,建立更强势而明确的品牌认同,使得品牌意识得到确立。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协调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品牌就是产品,开发一项至数项核心商品,将产品的特性和品牌相结合;品牌就是企业,这里要强调的是企业的属性,而非产品或服务;品牌就是人,就如同人一样,不同品牌也有不同的个性。因为有这样的差异性,才能划分出不同的消费族群;品牌就是符号,一般人们较熟识的产品商标,都是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容易记忆的。一个能激发视觉印象的符号,如麦当劳的m型招牌、NIKE的勾型商标、或带有隐喻式图像的符号,如美体小铺爱护地球的环保标章,都能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同。

笔者所经营之“峣阳茶行”于1842年在彰化鹿港创立,2004年进行新一波转型。“百年老店”对消费者而言有正面及负面的两种联想,就正面意义而言,会有商品特色、质量稳定、价钱合理等质量保证的理性印象,但同时也会有传统、保守、甚至“陈旧”等负面经营的感性联想。所以在转型过程中,我们提出创新经营理念,融合“东方品茗文化”与“西方时尚品味”展现精致的新茶风尚,并尊重消费者需求,以时尚典雅、缤纷多彩的包装,结合明亮精致、丰富有趣的空间规划,倡导“随时随地、轻松自在享受一杯好茶”的品茗新主张,颠覆一般人对茶的旧思维,让茶成为生活品味的一环。透过稳定的质量、合理的价格与完善的服务等品牌管理,成功吸引和留住顾客。

在面对价格竞争时,品牌就成为最大的自卫力量。但一个品牌之所以强大,最终还得靠品牌的终极力量来自它的产品表现,而不是推销。也就是说,品牌最初虽是由宣传及广告来建立,但最后则必须靠产品表现来维持。

注重茶业营销的推动作用

茶业营销主

要包括质量、品牌与包装三要素。

茶是一种嗜好性饮料,消费者购买是先取决于口味而非价格。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质量应该是一组整体概念,即茶叶质量=内在质量+外在质量+服务质量。内在质量包含三项内容:饮用价值、色香味形指标、卫生质量(包括夹杂物、农药残留、微生物、有害元素、添加物等含量),外在质量指包装。内在、外在及服务质量三者缺一不可,缺一意谓消费者所获利益不完全、受损,也是意谓企业产品市场形象不完美,而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为当代消费者对茶叶商品的印象与需求应是一个综合印象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强化整体质量意识,全面开发与重视茶叶各部分质量,及时做好品牌工作。透过“高质量、完善的服务结合合理价格”便是吸引和留住顾客最好方法。

所谓茶叶品牌,是指“以茶叶产品作为内显主体,而其品牌视为外露客体。而外露客体的表达,则可透过一个名称、品名、文字、术语、标志、符号、设计或它们的合并使用等方式来陈现,且可具有法律上商标与版权的权利,以及上述的各种组合,得以形成茶叶品牌的各种知觉,而能够在茶叶市场上让消费者有所辨识与区别,并可和竞争者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茶叶生产的价值除了原料、加工等实际发生的成本外,更重要的是技术知识、品牌等无形的价值。建构一个成功的品牌则包含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及使用者等要素。唯有建立起强势而鲜明的品牌认同,才能有助于产品市场区隔及有效维系顾客的忠诚度。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厂商愿意花许多的营销资源,不断地教育消费者他们品牌所代表的意义,让消费者清楚地识别出品牌的个性与使用族群,明白地体会这个品牌的价值所在。若缺乏品牌经营的意识和经验,容易造成质量及价格差异大,使得消费者无法就质量、价格上的对照,判定商品价值,干扰销售秩序,影响购买意愿。事实上,茶农并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但却可以成为某个品牌的供应者或后盾。

品牌形成于市场,品牌可畅通市场,品牌是企业以至于产业能否成功的核心,创造品牌的魅力及提升品牌文化(价值观及消费荣耀感),便是创造商品的附加价值,同时也创造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茶叶包装可扮演微小的角色,也可以扮演主要的角色。近年来,包装设计已经成为一项颇有潜力的营销工具,是营销策略重要一环。消费者对于产品与包装造型、图案与颜色偏

好,将影响其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包装设计本身是一种市场定位与区隔,无所谓好坏、对错之分。因此,了解主要目标消费族群的视觉偏好,是做好包装设计的首要之务。

包装的诱惑性在销售中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杜邦公司发明著名的“杜邦定律”,即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设计进行购买。数年前,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海斯说过一句名言:15年前企业靠价格竞争,今日靠质量竞争,明日将靠设计竞争。根据国际统计协会提供的公式计算,好的包装可提高销售额15—18%效益。15—18%的当年销售量×销售利润×延伸3年的销售量,即为包装的价值。

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辽金茶事


辽金是我国两宋时在北方所建立的和宋前后对峙的两个政权。辽的范围,主要占居我国北方燕、云十六州的长城以北的广大区域。其五京中:东京为今辽宁辽阳市,西京为今山西大同市,南京即今北京市,上京约在今内蒙昭盟巴林左翼旗附近,中京位今昭盟宁城县。北宋初年,在宋太宗时,曾二次出兵攻辽,企图收复长城一带辽国占地,结果二战皆败,自此辽骑也经常越界南侵,劫掠骚扰,威胁着北宋的边境。公元1004年,辽统治者亲率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黄河边,宋、辽军队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相持时,宋真宗为急于实现停战,接受了辽方提出的每年交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撤军条件,这就是所谓“澶渊之盟”。辽宋订盟以后,宋辽之间也大体保持了一个世纪比较安宁的边界。金是女真人夺辽以后继辽与宋对峙的政权。

女真人原居松花江流域,唐初时建渤海国,五代时为契丹人所灭以后,其黑水部转属契丹并改名为女真。12世纪初,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金国”;1125年金灭辽以后,金人就开始了与宋争夺中原的斗争。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虏徽、钦二宗,北宋政权也随之灭亡。1129年,金兵主将兀术再次率兵南侵,渡黄河后经徐州泗川直逼扬州,宋高宗仓惶出逃,金兵穷追300里,一直打到杭州、越州(今绍兴)和明州(今宁波)一线,把宋高宗等王室权臣赶入海中,其时以至后来,只是中原人民不断掀起反金斗争,才使宋高宗又回到临安,从而重新出现了一个金、宋南北对峙的局面。

下面我们用不长的篇幅附作一说。契丹人建辽之前是否饮茶?文献中未见反映,但是,在辽国的有些地区,至少南京、西京和燕、云十六州一带的原来汉人居住区,饮茶是在中唐时便转相仿效,形成风俗了。至于契丹人,则至迟在五代时就已有饮茶的习惯,据称早在南唐时,契丹就有驱“羊三万口、马二万匹”至南唐“价市罗绮、茶药”的记载。

入宋以后,特别是澶渊订盟的百年对峙时期,北宋政府在边界上设立了不少专与辽国通商的“榷场”,宋人以茶叶(包括茶具)、盐、铁、丝绸和各种器物,来换取契丹的牲畜、毛皮等土产。在这一长期交易中,输辽宋货,尤以茶叶为大宗。这即是说,在北宋时,由于我国南方茶叶能源源不断运销辽境,所以在广袤的辽国北土上,饮茶和茶叶文化,也明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一点,近年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发掘辽代墓群时发现的多幅茶事壁画,就颇能说明问题。在宣化下八里村6、7和10号辽代墓壁画中,其画面都有茶具或与茶事有关,过去报刊对此称之为“茶道图”。这里插说一句,关于把这些壁画名之为“茶道图”,似可斟酌。

以大家报道和研究较多的7号墓中的壁画为例,实际是一群孩童到书房和茶室的戏闹图;既无内蒙赤峰沙子山元代墓葬壁画那样烹煮、冲点过程,也不见主人会客品饮的场面,恰恰是仅有茶和茶具并未展示或体现饮茶之道的一幅图画。笔者认为这与其说是“茶道”,不如称之为“茶寮”或“茶室”图为好。从所附7号墓东壁这张壁画的画面来说,我归纳为“三一、二”:即一套食盒,一套茶具,二张桌子,一圈人。画的中间,是桌子、食盒、茶具和站在其间的一位年轻主妇。在画面外围的7个男女孩童(四汉三契丹装束)分成二组,右面三个孩子为一组,一个稍大些的男孩跪在地上,肩上站着一个正在从挂篮里“偷取”桃子的女孩,附近另站着一个弯着腰用衣襟仰接女孩抛下的桃子的男童。左上角的四个孩子,见大人的突然来临,害怕地相偎躲在食盒后面的桌旁,既想躲避一场责骂,又不忍离开那衣兜里的已经到手的几只桃子。

福建安溪:茶业专家齐聚中国茶都 共谋我国茶业发展之路


2017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于本月21日在福建安溪成功召开,我国各地的茶业专家,齐聚在中国茶都,共同谋划我国茶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在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一、培养相关人才;二、打造全国品牌;三、调整商业模式。那么,我国茶产业未来该如何发展呢?一起来看看吧。

安溪县县长刘林

21日,第七届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暨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国茶都”福建安溪开幕。来自全国茶叶界的知名专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以及全国各地龙头茶企负责人和各主要产茶区政府领导近500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茶产业发展之路。

安溪县县长刘林霜表示,当前,正值中国茶产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素有“茶业界达沃斯”之称的全国茶产业经济研讨会暨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在安溪举办,“对于安溪茶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茶产业如何与金融资本对接、如何转型升级等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成为中国现代茶业建设的全新起点,有力推动中国茶产业转型提升、跨越发展。”

开幕式上,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共同加快安溪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方发挥自身拥有的技术人才优势,以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研究开发等方式,助推安溪茶产业发展。

此次研讨会上,经济学博士陈富桥代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重磅发布了《中高收入群体茶叶消费行为与升级方向》深度研究报告,报告深度解析了中高收入群体的茶叶购买与消费行为特征,通过对这一最有消费实力的群体的分析,揭示未来的消费升级方向,进而提出市场开发与引导策略。

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研讨会议题新颖,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活动丰富充实,形式新颖多样,纵观茶产业全局,对中国茶产业业态创新和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安溪是铁观音的故乡。2016年安溪涉茶总产值达148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并以1424.38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茶叶类首位,安溪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溪铁观音,好喝一声轻”的品牌口号响彻大江南北。

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在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安溪经验”、“安溪样本”,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次研讨会期间,安溪打造茶庄园,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八马茶业转型发展的经验在会上进行交流,为与会人员贡献了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锦囊妙计,引起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的共鸣。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政府、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承办。

安溪县:大力发展茶业 助推扶贫工作


在安溪县,一直大力发展茶业,来助推扶贫工作,如:茶企们建设专门资金用于茶业建设以及精准扶贫行动,通过举办“十佳党员制茶能手”等活动加深党员与贫困户联系。不仅如此,茶农们还积极提升自身制茶技术造出好茶,实现脱贫致富梦。

学习制茶

提高制茶技能脱贫

在今年安溪县举办的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上,来自安溪芦田的杨连波进入20强。杨连波就是一位贫困户。

据杨连波介绍,他家三代人住在祖宗留下的老房子里。这除了因为他家住在偏远山村交通不便外,更因为前几年他制茶的水平还比较低。为了提高贫困户的茶技,去年,在第二届党员制茶大赛上,芦田镇派了一个老党员制茶高手手把手教他们做茶。今年,芦田镇的制茶比赛又有原国营芦田茶场的老茶师对他们结对帮扶。他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虚心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他的制茶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先后获得安溪县第二届十佳党员制茶能手大赛三等奖、芦田镇制茶比赛第二名的成绩。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他的铁观音制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年,他做的铁观音毛茶一斤也比往年多卖了二十元。他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做好茶,就一定能摆脱贫困。他做到了。

安溪茶企

企业成立基金积极捐款

在扶贫路上,安溪茶企也在行动。

去年,华源茶业合作基金在安溪成立。这是国内首支茶业合作基金。据介绍,华源茶业合作基金由安溪华源茶业筹资设立,从当年起,连续3年,华源茶业每年出资50万元,组成专项基金。基金主要有两个用途:用于支持产茶村、专业合作社、茶农,强化茶园基础管理,实施科技兴茶,坚持传统制茶工艺和国家标准,贯彻执行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规定,构建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参与“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行动,开展技术扶贫、资金扶贫、产销合作扶贫。

双格村村主任高艺峰介绍,双格村是省级重点扶贫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33户89人。该笔捐款将全部用于村里教育扶贫,包括村小学软硬件建设和贫困学生扶助计划等。

高艺峰告诉记者,门票助力扶贫只是个突破口,双格村将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资源,带动村民发展农副产品、餐饮等服务业,为双格村脱贫提供更好发展条件。

党员制茶

党员投身茶业扶贫

党员帮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去年10月份,安溪县在芦田镇山国饮艺生态茶园举办第二届“十佳党员制茶能手”评选活动。在探索以茶富民、以茶强县的发展路上,安溪县坚持以“一叶”带“百业”,把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与促进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精准施策、发力,带领广大茶农脱贫致富。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相结合,采取党员与贫困户结对,理论测试、专题研讨与技能考评结合的形式,举办“十佳党员制茶能手”评选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活动,评出一批“党员制茶能手”,以赛促学、以评促做。同时牵线搭桥让党员制茶能手与贫困户结对联系,形成“党员人才+贫困户”的有效帮扶模式。活动期间,参评党员与贫困茶农签订帮扶协议、山国饮艺生态茶园与贫困茶农签订劳动就业意向合同等。

安溪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在推进产业扶贫上,广大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传承传统制茶技艺,同时帮扶贫困茶农制好茶、卖好茶。

闽北茶业的发展标志着什么?你知道吗?


茶业复兴的一个巨大符号

在新时期,福建茶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在茶类品种、茶树良种数量、茶叶总产量、产值、涉茶产业以及茶企品牌建设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著名品牌专家谢付亮先生在《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中亦有相关论述。这与武夷茶的贡献密不可分。

传统上,武夷茶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茶叶生产方式一样,是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小,经营分散,对市场变化反应迟滞,缺乏技术革新与茶种改良。《茶叶全书》就批评了中国茶的宣传推广缺乏组织与力度,尤其是近代,茶业技术落后,连印度、锡兰都不如。印度茶业协会1900年就设有科学技术部,推出了不少科技著述、技术发明与茶种改良。

即便如此,中国茶的科技亮点还闪烁在武夷茶中。吴觉农先生抗战期间在武夷山创办了第一所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推出了大量至今仍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包括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王泽农的《武夷岩茶土壤》等。即使茶人自己也感觉自豪,陈椽有言:“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雄视世界。”

当今的武夷茶企秉承了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武夷山,不少茶企的生产与科研结合得特别紧密,既是企业又是科研机构,是工厂,又是研究所。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广泛接触,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复兴中国茶业的力量贯穿其中,如岩骨花香流泽后世。至于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与品质管控,茶树改良与种植,茶叶深加工,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品牌建设,茶叶流通模式的创新,涉足资本市场等等无不可圈可点。

闽北茶品繁多,风格多样,百茶争放,这既是一种历史延续,也是开明开放,积极与外界交流的结果。或许这也是武夷茶历经千年起起落落而始终不断创造巅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大迷思对中国茶业发展成了阻碍


以下大迷思的存在,对中国茶业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中国茶业的长足发展与提升,有赖于破除目前这五大迷思,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茶叶产品的核心内涵,以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文化作为辅助动力,在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重新构建产业标准,打造强势品牌,促进产业整合和规模扩大。迷思之一 一盘散沙

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电视产业规模,你不难找到一个机构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如果你想知道中国大米产业的规模,你也不难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字。但如果有人想知道中国茶业目前规模有多大,那可不是件容易事。一盘散沙的中国茶业,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行业管理机构的散;第二,市场参与主体的散。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茶业的种植与加工、国内流通和对外出口分属于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和原外经贸部,呈现典型条块分割之势。作为目前已完全市场化的一个产业,国家主要通过脱胎于政府机构的若干协会来进行行业管理。但由于缺乏一个集中和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中国茶业目前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必要的引导。

中国茶业目前高度分散。在最近发布的“2007年中国茶业行业百强”中,行业最大企业目前经营规模仅为11.6亿元人民币,行业前四家的累计销售额仅为30亿元人民币,行业前四十家的销售额仅为105亿元人民币。相比联合利华的LIPTON的近30亿美元销售额,差距之大毋庸赘言,市场参与主体的分散可见一斑。

迷思之二 小打小闹

中国茶业一直比较热闹,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试问,有多少茶叶企业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有多少茶叶企业投入了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中国茶业出现过多少较有影响力的营销推广活动?资金实力有限、工艺设备落后和营销观念落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中国茶业很难走出国门进行较有影响力的营销推广,很难在国内进行较大力度的广告宣传,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工艺革新与新产品开发。见得多一些的,无非也就是人气不高、规模不大的各式类似业界联谊的“博览会”,近乎噱头的“茶王”拍卖和支口铁锅炒茶叶!

迷思之三 杂乱无章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茶业从出口导向型转向通过大力发展名优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应该说是中国当代茶业发展中的拐点。从那时起,中国茶业尤其是国内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名优茶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但名优茶注重外形、强调手工、强调原产地的特点,使得中国茶业从此也快步进入了一个缺乏“标准”的时代,使茶叶产品长时间停滞在初级农产品层面而无法成为工业化产品。对外形差异的注重和追求,阻碍了现代化制茶机械设备的应用;对手工的依赖,导致品质一致性的保持;对“正宗”和“文化”的过度强调,导致炒作成风和弄虚作假泛滥。缺乏标准的中国国内茶叶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此时,卖茶者几乎都成了“王婆卖茶”,而买茶者则往往是面对明目繁多的各类茶叶一头雾水无从选择。最近两年的普洱茶市场无疑是对这一迷思从另一角度的最生动注解。

迷思之四 因循守旧

中国茶业是个传统产业。传统一词,表明的是世代相传的悠久历史,但这不应成为因循守旧的代名词。中国茶业在产品形态、消费方式、营销理念、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的创新性都显得不足。比如,除了泡饮外,是否可以大力研究“吃”茶?除了通过批发市场、茶庄和商超等渠道销售外,是否可以大力开拓宾馆、饭店、会议和电子商务等渠道?

迷思之五 主次不分

说到茶叶起源,几乎都会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起。虽然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估计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句话里所传递的关于茶叶的核心价值——保健功效。实际上,茶叶从其最初被发现和利用至今,最主要是作为一种介于药品和普通食品之间的物质而存在,其各种保健功效已经和正在不断为现代科学研究所验证和揭示。也即,茶叶产品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健康,而文化则是千百年来不断附着在其上的东西。笔者无意否定茶文化对于传承文明和陶冶情操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只是认为健康作为茶叶产品的根本内涵应在消费中居于主要地位,而文化只能是补充(虽然在特定时间或场合可能被突出强调)。而即便是谈茶文化,也应更加注重其精神层面的内涵,而不应仅仅简单的茶艺表演动作或者讲述一些根本无从考证的故事。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茶业普遍存在将“文化”摆在高于“健康”之上的现象,导致中国茶叶价格居高不下、过度包装和以文化之名故弄玄虚甚至坑蒙拐骗,而鲜有企业致力于通过普及和传播茶知识、告诉消费者如何通过合理品饮促进身体健康来扩大市场。

中国茶叶行业是个比较奇特的行业。说它奇特,是因为这个行业存在着太多让人“看不明白”的现象。比如,中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却很长时间里“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世界第三”——虽然在2006年中国以102万吨的年产量夺回了世界头号产茶国称号;作为 茶叶名列“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国度,中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列全球第30位左右,远远落后于同为茶叶生产与消费大国的印度;作为茶叶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长期以来有名茶但无名牌,茶叶企业众多但缺乏真正龙头;作为一种食品,中国茶叶长期以来游离在食品加工管理规范的边缘;作为一种具备丰富文化底蕴的商品,中国茶叶很多时候严重依赖于一些神话传说或者过度包装以体现其“内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从小罐茶说起,谈谈中国茶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午后来上一杯中国热茶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现在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各种茶叶品牌林立,对于不懂茶的新手来说,在如何挑选好茶上可谓是面临诸多考验。在种类繁杂的茶叶品类及价格面前,因为不懂,也没有标准可供参考,心里总是没个底。或是因为此,很多人纵然想喝茶,也就作罢了吧。多么平常的想法,或许这正是茶叶消费的核心痛点所在吧,值得茶企思考和突破。

小罐茶

从小罐茶说起

由以上说起的茶叶消费的痛点及茶业的发展,便不由想起最近做地风生水起的小罐茶。小罐茶自从上市便在行业内引起了一场风暴,受到茶叶行业及饮茶者的极度关注。旁观者也从开始的鄙夷不屑挑剔,发展到了今天的不得不承认其营销的成功,以及其所给予的传统茶叶行业的一记重拳和带给传统茶人的一些思考。

小罐茶从开始就明晰传统茶业的“品类众多、产品繁杂、价格杂乱、过于传统、标准确实”等现状,所以产品的创意定位直奔主题而去。以八大名茶品类的名茶非遗传承人作为背书,直接以“小罐茶、大师作”作为诉求,来树立小罐茶的产品品质。同时,标准化的产品、价格、规格以及大规模的广告传播,树立品牌形象的同时,也给了消费者一个标准化产品的价值参考。同时,小罐茶大气、轻奢、时尚的包装直接切入茶叶最核心的市场:茶礼市场,定位于高端商务礼品茶,并直接点明“总裁办公室的待客茶”的定位。与此同时,还强化产品细节,注重消费体验等,紧紧围绕消费者来做文章。

中国茶业发展五大趋势

有人说,我家的茶比小罐茶好喝多了,那又如何?就如很多酒厂说,我们的酒比茅台品质不差,那又怎样,茅台就是茅台。小罐茶与茅台现在还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从它比其他茶企早迈出的这一步看,不仅值得茶企好好思考,也可以看出茶业发展的几大趋势和方向。

趋势一:茶企品牌化

我们可以轻松的说出“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茶叶品类及核心产区,却很难想起哪个茶叶的品牌名称,这就是茶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的典型而突出的现状。随同消费者品牌化消费需求的强化,以及小罐茶等茶企对于茶叶品牌的锻造及对于茶叶行业的不断搅动,必然会推动茶叶企业意识的转变及对于品牌的重视,同时也必定会推动整个茶业的品牌化发展进程。

茶企如果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趋势二:产品标准化

小罐茶就是产品标准化的典范,标准的规格、标准的包装形式、标准的价格,正是这些标准化的要素,让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不用因为价格的高低、品质的优劣而疑惑,不会因为对于价格、品质没有参考标准而担心自己被欺骗。因为它是标准化的产品,它有着统一的标准、级别、价格,让消费者消费中有了价值参考。同时也让收礼人知道礼品的价值所在。礼品的价值共识是送礼过程中最先考虑的,因为它是社交工具,关乎着送礼人的面子。

与此同时,产品标准化不仅可以解决价值共识的问题,同时产品卫生、饮用过程体验等也必须通过产品标准化要解决的问题。

趋势三:包装时尚化

是年轻人不喝茶吗?数据显示,大多年轻人是了解茶叶的健康价值,同时也有喝茶的意愿,对于喝茶并不排斥,只是茶企没有给予年轻人喝茶的理由。茶叶企业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运作思路,让他们固守着茶叶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难以突破自我,他们太过于固守自我,而忽视了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以往经常看到的茶叶包装大多要不是奢华富丽的礼品盒,要不就是自饮散茶的毫无个性及品质感的包装,而随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产品品质、追求格调化,喜欢与自己个性相吻合的产品格调。在产品包装上则追求时尚化、简约、有格调且具有品质感的包装。同时,随同大家环保意识的加强,包装设计一定要考虑环保需求。

因此,茶企一定要跳出固有的思维,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来打造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趋势四:消费便利化

想一想,为什么很多人有喝茶的想法但却一直没有行动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买茶便利性不足。传统购茶的场所一般停留在茶城或茶叶专卖店,除非是购买礼品送人,不然单单为几两茶叶跑一趟茶城总觉得有点不值当,当然很多老茶客是会为了茶叶而不辞辛劳的,但是很多潜在消费者或是偶尔喝茶者,迈出这一步都比较艰难。近几年,电商平台的崛起,使得茶叶消费有了新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很多自饮的问题,但是依旧不能达到快消品的随处购买的便利。

而茶叶要想走进年轻人或是说更多群体之中,那么一定要解决消费便利性的问题,当然,电商渠道是必不可少的,而快消品的核心渠道例如商超、便利店等渠道,则是茶叶便利化进程中必须攻克的渠道。当然,茶叶消费便利化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企业们的共同努力。

趋势五:注重消费体验

小罐茶那个著名的撕膜师其实就是对于消费体验的优化与锻造。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他们可以通过企业在产品细节、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诚意与付出,因此而对企业产生好感及信任,从而形成品牌忠诚。

消费体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企业从理念、运作思路、服务体系等各个细节系统构建并长期坚持的事情,尤其是茶叶企业在品牌化、标准化的进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体验,更要打造茶叶快消化产品的美好消费体验,这是必然趋势。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92663.html

上一篇:霍山黄芽闷黄茶,闷黄是黄茶加工的关键工序!

下一篇:巍山白毛尖品尝汤色泽橙亮,口感醇厚甘甜爽口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