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黄茶的历史,详细了解黄茶的历史发展过程

2020-03-03

黄茶是由绿茶演变而来的。由于制造技术差,当含水量较高的茶令人厌烦且不可中断时,会导致泛黄,并将绿茶变成黄茶。由于这种“闷黄”场景的发明,创造了黄茶的制造方法,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茶——黄茶。让我们来看看黄茶的历史发展过程。

黄茶的历史

至于黄茶的来源,根据历史资料,它从7世纪就被消费了。然而,黄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黄茶。它是由天然黄色芽茶树的芽叶制成的。例如,唐代著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贡茶四川孟定黄芽,都以芽叶自然发黄而闻名。

如今的黄茶是指经过改良后的绿茶生产顺序中“闷黄”过程的逐渐演变。在绿茶炒制的理论中,如果新鲜的叶子在没有重叠的时候被卷起来,或者在卷起来之后没有重叠的时候被烘干或烤干,如果它们堆积太久,城市就会变黄。炒菜的温度低,蒸的时间太长,城市变黄。

因此,在绿茶被炒的理论中,黄茶很可能是有意创造的。这套完整的消费技术先后形成于公元1570年,例如产量最高的黄年夜茶,是明代在隆庆(公元1567-1572年)创制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黄茶制造技术

一.结论

黄茶达到灭酶活性后,锅温一般在120℃-150℃之间,采用更紧密、更少晃动的方式,形成低温、干燥、寒冷的前提。为了形成黄茶醇厚口感和黄色发明的前提,它还对鼻喷味的成分有神经上的影响。

第二,滚动

黄茶初制时的成型过程,经过揉捻后,形成紧密的结和曲折的形状,也影响了内在品质的提高。

三、闷黄

闷黄是黄茶制作方法的特色,也是黄汤形成的关键过程。在黄化过程中,由于干燥和寒冷的影响,多酚类化合物增多,改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甜味,形成了黄茶特有的金色光泽,与绿茶相比味道醇厚可口。同时,还保存了更多可溶性多酚化合物。

此外,叶绿素的增加是由于成就、黄色的轻微破坏和分化、叶黄素的表达,这是构成黄茶黄叶的紧张变化。

4.乏味的cy316.COm

干黄茶将分成两部分。钻孔温度先低后高。芳香物质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低温的影响,低温是构成黄茶香气的张力因素。

一般来说,黄茶在中国历史悠久。它出现在公元7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茶。此外,黄茶的制作工艺相对高雅,值得借鉴。

cy316.com扩展阅读

黄茶的历史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

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详细了解广西巴马茶


巴马茶是李新建教授(武汉健民集团原总工程师、龙牡壮骨颗粒发明人)创始的,广西巴马茶采用巴马特产药材火麻仁、显齿蛇葡萄叶配以玉竹、枸杞子、决明子、莱菔子、葛根、山楂及三七叶,并特别添加蛹虫草。

广西巴马茶中所添加的药物,具备的功效较大,如:

1、藤茶:味甘淡,性凉,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消炎利尿,降脂降压,养颜抗衰。

2、火麻仁:补益虚劳,用于消渴阴亏肠燥,多与益气生津药同用,以滋阴补虚而润燥,泻下通便。

3、三七:又名金不换,主要用于补血,人称“人参三七”。

4、玉竹:用于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咽干等症状。

5、蛹虫草:入肺肾二经,补肺阴益阳肾,平衡阴阳。

6、葛根:性凉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清火排毒、降脂降压、减肥通便之效。

广西巴马茶可对人体进行综合调理,很多人饮用一段时间后,拉肚子、皮肤病、肠胃病、头痛、鼻炎等疑难杂症莫名痊愈,可见,“巴马茶”可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长期日常饮用,有病祛病,无病益寿。

广西巴马茶适当的饮用能起到减肥的功效,但是需要注意,不能喝的太多了,因为喝的太多了,就会造成脂质代谢能力下降、代谢缓慢、紊乱造成的,进而患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就越大。

详细了解:茶多酚功效


很多人都听说过茶多酚,其实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的功效是比较大的,下面去详细的了解一下。

茶多酚的功效有以下的几种:

1、抑制心血管疾病。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2、有助于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

3、抑制和抵抗病毒菌。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

4、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5、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铰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稗益。

茶具的发展过程


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茶具和饮茶方式的关系相当密切。唐宋时的饮茶方法,是将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烘干,称“茶饼”或“饼茶”。喝茶时由喝茶人将饼茶碾成碎末(也称末茶)放在锅里煎煮,以让茶叶充分渗透再喝,因而当时的茶具十分繁杂。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中就列举了共计二十八种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饮茶、贮茶的茶具外,还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罗。茶碾为碾茶之工具。有木质茶碾和石质茶碾。木质茶碾用质地坚硬细密且无异味的木材制成。上等者为橘木,次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种木茶碾由“碾盘”和“碾堕”组成。碾盘外形四方,中间剜空成圆孔,正好容“堕”。碾堕是一块圆木,在中间安上轮。碾茶时以手持轴转动碾堕,靠碾堕与碾盘间的挤压烏龍茶来碾碎茶饼。茶罗即“筛子”,茶圣陆羽称之为“罗合”。罗合的罗圈是用竹子或杉木经烘烤弯曲而成,圈面上涂刷油漆。罗面是用细纱绢制成。罗(筛)茶末时,要加上盖,以免茶末飘散。宋代茶罗的罗圈,考究的用金银制成,罗面则采用四川鹅溪所产的细画绢制成。当时的品茶者,多用茶碾和茶罗自碾自罗。唐宋以来,茶具依其质地不同,可分为陶土茶具。瓷质茶具、漆器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时,瓷质茶具的生产异常繁荣,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瓷茶具。当时著名的瓷窑有:杭州官窑。浙江龙泉哥窑、河南汝州汝窑、河南钧州钧窑、河北定州定窑等五大名窑。中国的茶具发展历来是与陶瓷器的发展切切相关的。唐宋时因健康茶采用煎煮茶汁,故煎水壶以金属制品较多,且以“金银为优”,同时还以“茶瓶”煎水,亦称“煎水瓶”。随着制茶、饮茶风尚的变迁,从唐宋时的将茶饼研碎煎煮,至元代时用鲜叶放在锅里蒸制成整片叶子的“散条”(亦称“蒸青散条”)煎煮,至明代时则将“蒸青”进一步改为“炒青”,饮茶方法也由煮饮变为泡饮。故茶具除原有的茶盏、茶杯外,明代时又出现了专为品茶而用的“茶壶”,从此盏与壶成为最基本的茶具。明清清茶条具讲究精工细作,注重装饰,茶具上的文化气息已愈来愈浓厚。清代,茶具的制作更是进入了色彩纷呈、空前绝后的时期。制作茶具的主要材料,陶制茶具和瓷制茶具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陶器两大系列。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创新,其艺术性不断地增强,具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同时欣赏各式茶具,也就成为品茶的自然衍生,成为了一种温馨愉悦的审美过程。

单枞的详细了解


单枞的详细了解!单枞茶,是在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拔优良单株茶树,经培育、采摘、加工而成。因成茶香气、滋味的差异,当地习惯将单枞茶按香型分为黄枝香、芝兰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多种。因此,单枞茶实行分株单采,新茶芽萌发至小开面时(即出现驻芽),即按一芽、二三叶标准,用骑马采茶手法采下,轻放于茶罗内。

凤凰单丛茶是从国家级优良品种凤凰水仙选育出的优异单株(株系),极其宝贵的品种资源,其成品茶品质优异,香和味各具一格。因茶香、滋味差异,习惯将单枞茶按茶香型分为芝兰香单枞、黄枝香单枞、桂花香单枞、玉兰香单枞、杏仁香单枞、肉桂香单枞、柚花香单枞、姜花香单枞、茉莉香单枞等香型单枞茶,还有乌岽单枞茶王、乌岽群体单枞、乌岽八仙单枞、乌岽东方红、凤凰乌岽宋种单枞等高档茶叶。

单枞茶外形条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汪润有光,并有朱砂红点;冲泡清香持久,有独特的天然兰花香,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汤色清澈黄亮,叶底边缘朱红,叶腹黄亮,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具有独特的山韵品格。

凤凰茶既是传统名茶,又是历史名茶。近数十年来,凤凰茶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茶叶评比会上,屡获殊荣;仅在18次国家级、国际级评比中就获得金杯9个、金牌8块和银杯4个及其他15个奖项(其中国际级8项),博得与会者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赞扬。

茶的发展轨迹,了解茶历史


1.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 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 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2.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3.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4.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霍山黄芽的历史产量 关于霍山黄芽的历史产量


霍山黄芽源于唐朝之前。唐中李肇《唐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霍山黄芽唐时为饼茶,唐杨晔《膳夫经手金录》载:“有寿州霍山小团,此可能仿造小片龙芽作为贡品,其数甚微,古称霍山黄芽乃取一旗一枪,古人描述其状如甲片,叶软如蝉翼是未经压制之散茶也。”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寿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县贡。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

六安州岁贡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自明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后,随定额分办,州办茶二十五袋,县办茶一百七十五袋。国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州承办三十七袋,计六十四斤十二两,县承办二百六十三袋,计四百六十斤四两。每年州备价发县代买一色芽茶。

今天下产茶处不下数百,致贡者仅十余处,而明朝上供专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岁上供,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补其乏。州额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92656.html

上一篇: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

下一篇:茶文化博大精深,勤劳和勤奋教会你十大茶常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