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记载,太尉庚亮因朝中发生叛乱而逃出京都,打算联合陶侃征讨叛军。
见面之后,陶侃见庚亮风流儒雅气度不凡,颇有好感,于是邀他一同吃饭。
酒过三巡,茶过五味,席间气氛渐渐融洽,忽然上来一盘薤头,庚亮吃的时候顺手留下薤头根部的薤白。陶侃问他:“为什么留下薤白呢?”庾亮答曰:“还可以种。”陶侃由此对庾亮大加赞赏。
诸事不求太满,行动留有余地,这便是“留白”的典故。
写书的人要留白,读者才能意犹未尽,作画的人要留白,观者才能浮想联翩,维纳斯之美,多半在于她缺失的玉臂,因为这一片空白,而生出无数美的可能。
同样的,为人处世,我们也应常留三分余地,这既是给对方,更是为自己留下了自在的空间,给未来留下未尽的诗行。
世上机关算尽者,鲜有喝茶的雅兴,无非是因为太忙,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
而喝茶的人,却早已捡起被他丢在身后的风清月白,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滋味,淡泊而绵长。
喝茶,是给生命的留白。当喧嚣停止,脚步停留,世间的纷扰,皆在一盏茶的氤氲里渐次冲淡,幻化成悠远的背景。
此时的心境,便如山上浮云,林间疏影,庭前花开,因这一盏茶,而有了错落的美感,张弛的节奏,引人遐想的风景。
明代陆容有诗:“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韵满袈裟。”
一个人,一本书,一盏茶,喝到繁华落尽,人生的乐曲,淡若轻痕,所有的故事,相继散场,未来的路途,不复我执,于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人生需要留白,留三分与他人设想,亦留三分与自己品尝。这就像手中的一盏茶,不能太满,太满便端不起,不能太烫,太烫便受不住,不能太酽,太酽则伤脾胃,不能太清,太清则无茶趣。
唯有存几分善意的品尝思量,为人处世的留一些美好的空间,才能感悟那份从容淡定,爱人悦己。
原标题:几片茉莉 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在片段的记忆中,我曾经和茉莉花茶邂逅过,茉莉花茶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依然那么口感柔和、不苦不涩,那种感觉,一如做人般婉转淡雅。
在岭南,茶是生活的必备。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倒影中,你会发现,在百味掺杂之中,茶的淡雅是多么的怡心。在岭南诸多茶种中,茉莉花茶显得别具一格。梅雨时节的岭南,或在水乡建筑中、亭台楼阁中、岭头山色中、青灯古卷中,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在水的灵性和茉莉花的芬芳中,滋养着自己的心灵。
曾经,师父时刻叮嘱我要学会和自己对话。在生活的恍惚间,忽然发现,自己一人默默地手捧着壶茶,在桌前放着一卷经书,看似没有生命迹象的茉莉花茶,在万籁俱静之中,茶也可以与你对话。
自觉觉他,茉莉花便是如此。茉莉花的淡雅邂逅了茶的朴素,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增不减。当静静地聆听茉莉花与茶的对话之时,你会蓦然发现,滋润在口中的茉莉花茶,是一杯慈悲的茶,一盏包容的茶,在一次次的滋润之中让自己豁然开朗。此刻才明白,原来在纠缠之中“色类各有道,各不相妨恼”需要的是相交和相容。
与之比较,茉莉花茶不会像桂花茶那样香味馥郁,但是茉莉花茶的温和是我最喜爱的,而对茉莉花茶的喜爱更多在于这茶亦如隐士那般宁静致远。我喜欢“流水任意景长静,花落虽频心自闲”的意境。自然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随着季节的变幻完成自己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但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只要不受外物干扰,便安闲自在。茉莉花茶不随外物的改变而凋落,与绿茶茶坯进行拼和、窨制,在相容中酝酿出一番独特的香味,鲜灵、持久地滋润着每一位茶客的心灵。
我曾经梦到流水的一湾,坐落着一家茶馆。一盏清茶,伴着几片茉莉,一缕茶香夹杂着花香从细雨中飘来。悠闲地打开书卷,觑破几许人世的奔波,我是这家茶馆的过客。
或许在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中,这只是梦;或者如诗人杜甫说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那般,待明月可人,清风披坐,一杯茶,几片茉莉花都可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智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在一杯清茶中体验朴素的真谛,在几片茉莉中感悟灵性的滋润,在不苦不涩中品味甘甜,方才是浮生半日悠闲人。
茉莉花和茶水相容了,必然知道随缘便是遣缘;在相容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人生酝酿,必然懂得顺事自然无事;在包容与接纳的容器中散发出各自的味道,必然明白在一盏茶杯中亦如在体验心灵的慈悲。
茉莉花茶,在心平处无需持戒,在行直处不用参禅。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已接近尾声,此剧展开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了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奋斗传奇。
作为爱茶之人,看剧情的同时,自然会关注剧中所还原的宋代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以及香篆的场景。
尤其是剧中用到了茶筅、建盏、汤瓶、盏托等宋代器具,点出的茶汤有了细腻的泡沫,有了那么几分“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意趣,也颇有几分时代特色。
那个艺术登峰造极的年代,将风雅演绎到极致。当今的人们对宋朝的“风物”趋之若鹜,大概是因为宋人赋予了生活的“雅”品质,以及推崇的极简风格与当下人们审美的升级,追求的艺术精神相契合。
宋人把插花、焚香、挂画、点茶这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从器具到场合,细枝末节,各有讲究与仪规。
点茶,是宋代流行的吃茶方式。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
一千年等候,一台一阶是旧愁,风雨绵绵伴石墙生锈,墙下往来者,空谈岁月太久。只为在这片曾经被历史遗忘的废墟上,说一点时光美好。
今天我们喝的花茶、大红袍、铁观音跟宋人喝的茶可不一样!宋朝人喝茶是煮茶,而且工艺复杂,步骤繁琐。宋代点茶技艺讲究注水、击浮及茶水交融的程度。
中国茶史上历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有“唐煮宋点”之说。
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同时加入一些胡椒和盐。它所使用的是蒸青制茶加工的方法。
这么历史悠久的茶道,无论是制茶技法还是饮茶方式,与现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到了宋代,中国茶道发生了改变。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而在饮茶之法中更以点茶为主。
为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在煮茶时不加盐。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点茶前要先用沸水将茶盏烫热。
倒水入壶
方法是碾茶过罗,再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其制作过程为:
捣碎、筛茶、调膏、加水、点茶
点茶用水以“活”为上。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现雪沫乳花,厚而白,经久不散,经过点茶的茶汤,味道是乳香。
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就是斗茶、分茶艺术的高手,不仅自己亲为,自己书画,而且承唐开宋,引领宋代成为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时代,人们借茶来内省,来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近年来,在人们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圆融、和谐。
那么,作为当代的我们,更要弘扬传承我国的茶文化,同时更要加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所涉及到的茶艺、插花、香道等传统文化,在莫道都是可以学到的,无论你是刚刚入门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来这里统统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不妨来一起来莫道学习吧,随到随学,循环开班哦。深入学习我国传统茶文化、茶知识,让爱茶的你学会品茗,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做一个更优雅知性的人。
在片段的记忆中,我曾经和茉莉花茶邂逅过,茉莉花茶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依然那么口感柔和、不苦不涩,那种感觉,一如做人般婉转淡雅。
在岭南,茶是生活的必备。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倒影中,你会发现,在百味掺杂之中,茶的淡雅是多么的怡心。在岭南诸多茶种中,茉莉花茶显得别具一格。梅雨时节的岭南,或在水乡建筑中、亭台楼阁中、岭头山色中、青灯古卷中,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在水的灵性和茉莉花的芬芳中,滋养着自己的心灵。
曾经,师父时刻叮嘱我要学会和自己对话。在生活的恍惚间,忽然发现,自己一人默默地手捧着壶茶,在桌前放着一卷经书,看似没有生命迹象的茉莉花茶,在万籁俱静之中,茶也可以与你对话。
自觉觉他,茉莉花便是如此。茉莉花的淡雅邂逅了茶的朴素,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增不减。当静静地聆听茉莉花与茶的对话之时,你会蓦然发现,滋润在口中的茉莉花茶,是一杯慈悲的茶,一盏包容的茶,在一次次的滋润之中让自己豁然开朗。此刻才明白,原来在纠缠之中“色类各有道,各不相妨恼”需要的是相交和相容。
与之比较,茉莉花茶不会像桂花茶那样香味馥郁,但是茉莉花茶的温和是我最喜爱的,而对茉莉花茶的喜爱更多在于这茶亦如隐士那般宁静致远。我喜欢“流水任意景长静,花落虽频心自闲”的意境。自然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随着季节的变幻完成自己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但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只要不受外物干扰,便安闲自在。茉莉花茶不随外物的改变而凋落,与绿茶茶坯进行拼和、窨制,在相容中酝酿出一番独特的香味,鲜灵、持久地滋润着每一位茶客的心灵。
我曾经梦到流水的一湾,坐落着一家茶馆。一盏清茶,伴着几片茉莉,一缕茶香夹杂着花香从细雨中飘来。悠闲地打开书卷,觑破几许人世的奔波,我是这家茶馆的过客。
或许在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中,这只是梦;或者如诗人杜甫说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那般,待明月可人,清风披坐,一杯茶,几片茉莉花都可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智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在一杯清茶中体验朴素的真谛,在几片茉莉中感悟灵性的滋润,在不苦不涩中品味甘甜,方才是浮生半日悠闲人。
茉莉花和茶水相容了,必然知道随缘便是遣缘;在相容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人生酝酿,必然懂得顺事自然无事;在包容与接纳的容器中散发出各自的味道,必然明白在一盏茶杯中亦如在体验心灵的慈悲。
茉莉花茶,在心平处无需持戒,在行直处不用参禅。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午后茶香》
冬日里慵懒的午后,调皮的阳光不安分地跃上茶桌,挤进那一抹典雅的天青色。执一盏茶,细品,面对着素白玉胚的青花瓷,我的思绪开始飘远……
初饮茶时,不解茶,对茶器也毫不讲究,更谈不上喜爱与了解。当饮茶成为了一种习惯,逐渐意识到品饮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想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探寻这文化并使之融入我的生活,于是,开始了我的~学茶之路。
那一年,一个秋雨朦胧的下午,第一次到老师的工作室。一进门,便被满墙的品茗杯震撼了。从来没有与这么多精美的瓷器近距离接触过,压制着心中满满的好奇与激动,小心翼翼,细细打量,当我的眼睛落在了一组素雅的青花上,便再不愿移开。这便是我与青花的初见之缘。
学茶的日子,感觉时间慢了下来,心也静了下来,学会了欣赏许多以前不经意的美好。品茶时的茶、水、器、境、意,茶之香,器之美,境之雅,把唇齿之间的满足感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众多美轮美奂的茶器中,我依然对那一抹天青色情有独钟。
怎么也无法解释青花瓷的魅力,笔笔简洁,素雅,婉约,浪漫,宛若一位着素衣,不施粉黛的佳人,似乎是诗人用妙语佳句造的一个梦,一个轻柔飘逸的梦!似乎只有她能配得起那汪清泉,那片有灵性的叶子!
几世的回眸,注定了今生的缘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一盏茶,香、甜、苦、涩,何处不是禅境?
静坐于阳光下。
入茶汤于盏。
双手恭恭敬敬地安然捧起,慢慢转赏。
水面彩光潋艳,波心却幽邃恬静。
心,瞬间,远方。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
闭目,凝神,轻呼慢吸。
听啊,仿佛茶汤微微沸动,如清风柔抚水面,
一浪一浪的,涌动着一年、一月、一天、一时、一刻、一分、一秒,
红尘岁月的艰辛劳作,再细细静听,
那一浪一浪的红尘岁月的艰辛劳作,
不正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来来往往的梵唱么?
“我不乐升天,亦不爱福田,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瞑”。
生活,八荒九垓。平常心。
一盏茶,香、甜、苦、涩,何处不是禅境?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岁月如剪。
在浓浓淡淡的茶汤中,剪出澹菘斋西窗的清静岁月,也剪去心里的落泥,些许的尘垢吧。
随喜随思,词不达意,想来我只不过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已。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听着箫声悠远,琴音清淡,瀹茶煮字,淡淡清喜。
呵呵一笑中,原来,愉悦,都是随心捡来的呀……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图片源于道盏)
中国人眼里最美的四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秋分后,天地间澄澈明朗,月色清明如水,窗前一轮白月光,便是中国人最诗意的秋天。
在茶人眼里,同样有一杯茶是心中的“白月光”——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它的工序最简单,它的味道最接近自然,它就是白茶。
白茶:最“自然”的茶
白,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干净,没有一点多余。白茶恰如其名,最简单的制茶工艺,让它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干净,留白而不空白。
简洁的工艺,不加以过多人工干预,白茶呈现出鲜甜细滑的口感,如风入松,如雨过山林,清新自然。
秋饮白茶,百病不来
秋季天气渐渐转凉,很多疾病容易生发,这个时候不妨喝些白茶,不仅防秋燥,解秋乏,还能帮助身体增强免疫力,养生健体。
1、暖体抗寒
秋冬时节人体阳气减弱,容易体寒,在秋季泡上一杯暖暖的白茶,不但可以暖身体,养人体阳气,还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2、养胃助消化
白茶制作工艺古朴天然,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对胃部的刺激性也随之减小,能够促进人体消化,在饮用时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效果。
贴秋膘难免让人消化不良,饮白茶可以去油腻,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并强壮心脏功能。
3、预防感冒
天气渐凉,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白茶的抗菌力强,用白茶漱口可过滤病毒防止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
白茶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常用白茶漱口或直接饮用还有预防流感的作用。由于白茶微发酵,刺激性弱,特别适合肠胃和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饮用。
中医上说秋季是一个养生的季节,乍暖还寒,此时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起居、饮食皆遵循“养收”之道。顺时饮茶,尤其能起到调理作用。
储存一段时日的白茶,香气与滋味都会愈加饱满,既除体热又生津液;既有普洱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醇厚。而经过一段时间转化的白茶,其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是所有茶类中含量最丰富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秋日里的一杯白茶,沉积着生命的韵味。正是这一杯白茶,让你卸下疲惫,在微凉处从容,惯看秋月春风。
千古文人一盏茶
我嗜好喝茶。现在关于喝茶最早的记忆,是儿时随父亲赶集,在路边茶棚喝茶的情景:竹桌竹椅大碗茶,多花两毛钱,店家还会送上一小碟花生米、炒黄豆,这些小吃香脆中略带点辣,让人齿颊生香。我喝茶能唤起关于童年的记忆,文人品茶,则更能品出一种心境。
文人品茶,对于水、茶具和环境都有要求。《茶经》的作者陆羽认为,泡茶的水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好的茶叶,一般是茶农攀登悬崖峭壁采摘得来的。只有山泉之水,才能与茶叶融合。清代文学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记载妻子芸娘制茶:“夏月茶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天泉之水,加上芸娘恬静、婉约的气质,这种茶饮来,想必有一种淡然出世之感吧?现代文人中,周作人自称“苦茶庵主”,他对茶具和环境很有讲究。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如此雅趣,非一般人能体味。
文人品茶,其实是在品人生,品茶成为他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一种方式。唐代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的茅屋里住了10多年,每日种茶、采茶。他在诗中写道:“平生无所好,且此心依然。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宋代的杜耒寒夜会友,他点燃茶炉。通红的火焰旁,大家围坐在一起,啜茶清谈。“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种儒雅的风习至今仍令人神往。宋朝诗人陆游是著名的茶客,他嗜茶成癖,甚至深夜里都要带病冒寒亲自汲泉煮茗,他在《夜汲井水煮茶》中写道:“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有趣的是,文人喜欢把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慨叹:“从来佳茗似佳人。”他大概觉得,茶叶在水中泡出的形状、颜色,和美人的婀娜多姿、飘逸淡雅有相通之处。
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与文人飘逸超然的情趣相符合。茶的清淡雅致、隽永绵长,暗合文人含蓄内敛的特质。文人之所以接受茶,并在品茶中融入自己的情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茶适应了中国文人性格里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操守。尤其文人在遇到挫折与磨难,心情烦躁、沮丧时,茶更成了他们平复心情、获得精神解脱的好伴侣。借着茶的力量,失意的文人以一种洒脱豁达、无拘无束的心态进入了虚拟的人生境界。
千古文人一盏茶。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文人的清福。
普洱茶的制作工序非常独特,一般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成为普洱茶毛青,这时的毛青就象涉世不深的的毛头小伙,个性锐烈而欠章理。
毛青制作后分两种工序。经过堆闷转熟的为"熟茶",可以直接上市,它就象一个青壮年味道稳重。
而毛青经过5--8年甚至更长时间自然转化而成的,则为生茶,其陈香中留有活泼的韵致。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越发显露,如同返老还童的老翁,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因此潽洱茶"越陈越香"具有收藏价值。
普洱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诸葛亮)的说法。"高山云雾出名茶"云南西南地区的思茅和位于沧江岸西双版纳地区,溪涧纵横,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普洱茶的茶树品种是"云南大叶种",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毫特多,叶大而质软,韵味浓峻。
冲泡好的潽洱茶,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经各国医学考证该地区的普洱茶长期饮用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醒酒解毒,暖胃,生津,利尿的功效。
据医学实验证明,每日饮用4-6克潽洱茶,持续两个月以上即可将体内高血脂及胆固醇降低20%-40%以上。它含有"儿茶素"对女性来说,具有美容养颜和减肥之功效。在日本,德国,法国,香港等地有减肥茶,美容茶,窈窕茶和益寿茶之美称。
闲暇之时,品一杯滋味醇厚的普洱茶,真所谓"雾琐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一分钟通茶史:往事如茶
远古:“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传说,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所以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而为人们所熟知的。
周秦两汉:茶叶开始作为“纳贡”的珍品,是茶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此时,茶叶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茶市贸易已具雏形。尤其是汉代时,随着“丝绸之路”开通,茶叶及茶文化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国两晋:茶叶产地的重心开始东移,社会风气以俭朴为荣,待客时提倡以茶代酒。
南北朝:上层阶级嗜茶成风,茶宴礼节严格,士大夫与僧侣大力提倡饮茶之风。
唐代:“茶事大兴”,饮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并形成了浑厚的茶文化氛围。中唐之后,国家开始实施茶政、颁布茶法并征收茶税。
宋代:饮茶之风兴旺至极,“斗茶”(品评、辨别茶叶优劣的活动)之风大兴,影响深远。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藏区和川、滇边地的“茶马互市”,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元代:制茶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机械制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
明代:茶叶贸易已很普遍,散茶冲泡方式开始流行,制茶工艺更为成熟。
清代:饮茶习俗相当普及,茶叶种类开始多样化,饮茶方式由煎煮逐渐变为泡饮,但茶文化却早已不见唐宋时的盛况,呈现出日见衰败的景象。
现代:茶叶及茶文化再度兴起,现代泡茶方法以泡饮、茶饮料等为主,但少数地区仍保留生吃、煮饮的方式。茶不仅成为中国人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一分钟识茶人:乘此清风归去
茶圣--陆羽:公元760年,陆羽于苕溪之畔著书《茶经》。《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它的面世使“世人皆知茶”,陆羽也因此被称为“茶圣”。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茶仙--卢仝:在中华千年的文明史卷中,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香,每一页都可以赏到茶诗。其中,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更是独领风骚,堪称绝唱。不仅如此,卢仝还因为曾经著有《茶谱》而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别茶人--白居易:古今诗人,或爱酒,或爱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爱茶之人,他一生中写下许多有关茶的诗句。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这首诗中,白居易还自称“别茶人”,可见他的爱茶之心。茶、酒与老琴,就是长伴诗人左右的莫逆知己,并一直陪伴他度过了晚年的寂寞时光。
茶如佳人--苏轼:宋代大诗人苏轼诗词歌赋无不精彩绝伦,而且在品茶、烹茶、种茶等方面也均在行。苏轼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咏茶诗词,其中最著名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更被无数后人所引用。
茶痴皇帝--赵佶:北宋的宋徽宗赵佶是一位“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朝政腐朽黑暗,本人却工于书画,通晓百艺,还对烹茶、品茗尤为精通。赵佶曾以帝王之尊编著了一篇《茶论》,后人称为《大观茶论》,堪称茶书中的精品。一个皇帝,以御笔著茶论,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生爱茶--蔡襄:蔡襄是宋代书法家,也是一位爱茶、懂茶的官员,曾任福建转运使。在茶史上,蔡襄有两大贡献:创制了“小龙凤团茶”,被视为宫廷珍品;撰写了一部《茶录》,其文虽只千余字,却非常系统。蔡襄一生爱茶,如痴如醉,老年得病后仍茶不离手。他对于茶的迷恋,有诗为证:“衰病万缘皆绝虑,甘香一事未忘情。” ……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它的面世使“世人皆知茶”,陆羽也因此被称为“茶圣”。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在中华千年的文明史卷中,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香,每一页都可以赏到茶诗。其中,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更是独领风骚,堪称绝唱。不仅如此,卢仝还因为曾经著有《茶谱》而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别茶人………
<白居易:古今诗人,或爱酒,或爱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爱茶之人,他一生中写下许多有关茶的诗句。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这首诗中,白居易还自称“別茶人”,可见他的爱茶之心。茶、酒与老琴,就是长伴诗人左右的莫逆知己,并一直陪伴他度过了晚年的寂寞时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