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鉴真大师与日本的

2019-12-23

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及社会崇尚饮茶的风尚,何时开始传人日本的呢?这中间叉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呢?日本森本司郎所著的《茶史漫话》在引言中说道:“作为文化之一的饮茶风尚,由鉴真和尚和传教大师带到了日本”。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中国研修佛法。两人在742年特地来到扬州请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是时,鉴真虽然已经55岁高龄,却欣然应邀。从743年起,鉴真和尚在两位日僧和弟子彦样等人的一致陪同下,他们在经历了5次东渡失败的遭遇后,终于在753年12月第6次东渡成功,登上了日本国土。鉴真一行人饱经千辛万苦,损失惨重,鉴真由于劳累过度双目失明,日僧荣睿和弟子彦祥更是病死于东渡途中。失明后的鉴真大师弘扬佛法的夙志不改,在754年2月成功抵达当时日本国的首都奈良,受到了广泛欢迎。鉴真也由此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鉴真大师东渡时,为日本国带去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典、绘画、雕刻、医药、书法等文化艺术品。据日本学者森本司郎在茶书中披露,鉴真大师的第6次东渡,也将中国的茶文化、饮茶风尚传到了日本,迄今为止,已有1240年的历史了,它也是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的最早记录。鉴真大师为中日两国的友好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半个世纪以后,即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海空西渡来来中国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进行佛法的修行,学成回国时带回了中国茶籽,将其种植于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区,在最澄的大力倡导下,建立了日吉茶园这座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同时,最澄、海空两位日本高僧向本国人民传播了中国饮茶的风习。

森本司郎在其茶书中指出中国茶道天才陆羽的煎茶法,早在嵯峨天皇(809-823年)在位时传人了日本。但是,尽管来自中国的珍贵饮料,很早就在留学僧侣中广泛流行,却始终没能普及到大众之间。同时,由于在其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处丁历史L的最低潮。因此,茶在日本的传播,到9世纪末,几乎完全消失了。

cy316.cOM编辑推荐

工夫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比较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放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本土,经过整合、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之后,往往便会打上“大和民族”印记,成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后,它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在世界茶文化领域中享有相当的声誉。 将工夫与日本作一番简单的比较,其目的在于增进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为了对两者进行扬抑、褒贬。 茶艺之差别 日本是“末茶”道,工夫茶则是“瀹茶”道,其时代反差极大。  唐宋时代,许多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荣西等先后把中国的种茶、制茶、烹茶方法带回日本。由于当时中国仍处在“末茶时代”,所以日本至今仍饮用末茶。 其操作方法是:“茶娘把开水倒入一个灰白色的粗糙大碗里,用一根棒子(茶筅)搅拌,碗里浮起了春天里松针一样翠的绿色末,上面则浮着细细的泡沫。”(林清玄《抹茶的美学》)显而易见,他们采用的仍是宋代的点茶法。 品饮环境的差别 日本有专用茶室,茶室前有一个茅屋形式的“山门”,入门后是一小庭园,步过花径即达茶室。室门偏矮,成人入屋一般都要低头弯腰,以示恭敬。茶室中只有:地上的炉子,炉上的铁壶,一支夹炭的火钳,一幅简单的字画,一瓶造型奇逸的插花,此外再无摆设。茶室中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谈笑喧哗。总之,它所要求的,是“清、寂”的气氛。 如此严肃、拘谨的环境,比起工夫茶的随遇而安,应时而设;可厅可房、可立可坐,可动可静,可唱可歌......正成鲜明对照。 品饮观念的差别 日本形成之始,便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中国高僧佛果勒禅师书写的“茶禅一味”的条幅,颇能代表日本的精神追求。 十五世纪奈良僧人珠光首创,初名“茶之汤”,这与中国禅寺的“茶汤会”可谓一脉相承。其后,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1521—1591)又创立了“陀”。他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犹外门外,止宿草庵”的启示,提出了“的真谛在于草庵”的主张,并在禅院主房外搭建庵式的小茶室,这一形式遂流传至今。千利休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休的时代,他希望通过营造一种和平、礼敬、清醒、寂静的环境,使人们随时反省、自律,以期消弥纷争。这种禅宗式的苦修,需要的是苦寂,惟有苦寂方能求得精神的解脱,因而非但诗词、音乐、花鸟等,连多余的言语都与这一宗旨不相适宜。而相应的礼仪却十分刻板繁复。 体验的人进入茶室时,推门、跪坐、寒暄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煎水、冲茶、献茶有一定规范;其它如擦碗、接物、品茶、说话等也有细致的程序和规矩。可以这样说,日本讲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追求的是极度专注、宁静、肃穆的气氛和情绪,使人进入一种类似“禅定”的奇特境界。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美学宗教”。 工夫茶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品饮艺术。饮工夫茶,是生理卫生的需要,它“喝”茶,但又不以解渴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艺术化的品饮;它也包涵理趣,但更多的是生活情趣;它讲究烹茶的技艺、程序,但又不是为形式而形式,面是通过形式去更加充分地发挥茶的物质功能和品茶过程中的精神功能,从而使人得到感性和理性的愉悦和享受。 日本有“和、敬、清、寂”四规;工夫则是“和、敬、精、乐”而且它不应称为“四规”,面应称为“四趣”。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


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自有其传统的精神。品茶之四大特色是具备:

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 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 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 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中国人不太随意高谈,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简言之即「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但是以禅的意义来说,本身毫无意义,因为禅的特色是喜悦、诚摮、自由。仪式,完全违背这种本意。日本,流派虽多,但受陆羽茶经影在仪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为多,对茶本身研究较少,在基本上已是舍本逐末。更由于日本将视为婚嫁习尚。女子多习禅的意义更为消失,在今日,日本只剩下学习礼仪维护传统两种目的。

中国知「道」而不轻言「道」,日本不知「道」而言「道」,(日本是个格偏狭爱走极端的民族,将「」带进诡秘的境界,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中国不愿刻意追求而流于形上,一切顺其自然;日本拼命摹仿,追求各种境界而流于形下而不自知。惬意、自然、朴拙,正是中国人饮茶的写照。

宋代点茶与日本抹茶有什么关系?


在一部古装网络剧《将军在上》出现了一幕类似于日本抹茶的场景,但其实那是我国宋代的茶艺--点茶。有的网友看剧的时候觉得风格偏向日系风,但其实有很多人忘记了日本的文化是由中国传过去的。

抹茶其实起源于中国

抹茶起源于隋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点茶)。九世纪末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岛国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扬光大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然在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

宋代点茶

而在日本,高级抹茶的制作与加工方式与我国宋代时期基本相似。日本抹茶的点茶法则传承了中国宋代的龙凤团茶的点茶法。抹茶的抹和末相通,是上等茶粉的意思。其说法在我国南宋时期的径山通行。日本多名僧人曾于宋时修行于径山,因此,日本茶道至今仍称这种茶粉为抹茶。

作为日本茶的抹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粉状。把茶叶的新芽摘除后蒸着,然后就那样晾干,把它碾成粉。粉泡到热水里,能够成为茶道里的抹茶;和食材混在一起,能够成为抹茶味的食物。这和泡在热水里喝的煎茶不一样,抹茶喝的就是粉本身的味道。

日本抹茶

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的、蒸青的绿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这个名字,严选茶叶→加工成毛茶→叶梗分离……复杂的生产工艺也让那一抹绿带来的唇齿间的清香格外珍贵。

宋代的点茶茶艺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

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可以说,日本茶道的鼻祖其实就是宋代的点茶。通过

茶的生长气候条件“风与日光”


速每秒达10米以上(约二级风),则非经济植茶区,大叶种茶树,更须选无暴风的山地为宜。台湾省新竹全年暴风日数高达40~50天,台东25~30天,花莲15~25天,所以新竹茶区全部种小叶种,台东、花莲,则在避风区,宜种杂交新品种。

日光的长短强弱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在日光充足照射下茶树生长健全,单宁增多,适制红茶;在弱光之下,如适当遮阴,则单宁减少,叶内组织发育被抑制,叶质属软,叶绿素含氮量提高,适制绿茶。对半发酵茶来说,日光尤其重要到可支配茶叶品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采摘的品质最优,日光温度在31℃时最适制包种,在37.2℃较适制乌龙茶。

茶虽为灌木植物,在理论上适合各种土壤,但人工培植为求产量及品质达到要求标准,必须考虑到最合适的土壤条件。

优良茶区土壤首先需排水良好,表土深厚,在成分方面以含腐殖质及矿物质为佳,在化学反应方面,以pH值pH值为土壤酸碱度之测定,凡是多雨区必是酸性,少雨区则属碱性,对茶的影响属于间接性,它首先影响植物营养溶解度及有效性,再影响植物生长,茶园在调整土壤pH值时,以石灰作调整。4.5~6最适合。

地球上的土壤,湿而多雨的地区,化学反应呈现酸性,干燥少雨则呈碱性。酸性土类,由低纬到高纬又分成五种(1)赤红壤(2)热带红壤(3)灰棕壤(4)灰壤(5)冰沼土,一般茶园分布在前三种。

日本茶叶 日本茶的分类


日本茶叶

普通煎茶:日本茶的代表、也是最普通的茶。用蒸新芽的方法保留了茶最初的绿色。茶的品质高,苦涩适中、具有新茶独特的香味。

深蒸煎茶:煎茶的一种。为了抑制苦味加长了蒸新芽的时间,放入的茶是绿色。味道温和,在都市中经常能看到,简单的制作方法又好喝。

玉露:在茶园里栽培,遮挡了阳光,有很多抑制苦涩成分的儿茶酸和氨基酸,和煎茶同样的制作方法。具有独特的香味是高级茶的代表。

粗茶:价格便宜,苦涩适中。是日本各个地方的家用茶,在夏天和秋天用和煎茶同样的方法制作,属于一般的茶。

蒸玉石绿茶:煎茶的一种、因为在制作过程中省略了像针一样延伸这一制作工序,使茶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圆。作为大正末期的输出品,在香味方面很独特醇香。

锅炒玉石绿茶:代替蒸新芽而用炒,在锅中一边搓使之变干。佐贺、熊本、宫崎是主要的生产地。有清爽的味道。中国的大部分绿茶都是用锅炒的。

玄米茶:更强的焙煎粗茶和煎茶的一种茶,有自己独特的香味,很清爽,适合饭后喝。在夏天,作为冷茶喝最合适。

乌龙茶:半发酵、香味位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只要看到茶叶只有一半被发酵就会明白的。台湾和福建是主要产地,在日本也同样适应。

红茶:茶叶完全发酵。颜色呈橙红色,香味浓。据说,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被称为三大红茶国。

抹茶:和玉露同样的茶叶,不揉擦使之变干、在在茶叶上抹上一些粉。最近,在食品在原料上也被广泛的使用。

荒茶:荒茶(农家的茶厂里制作的茶)、用新芽的茎来生产、加工。有浓浓的香味,呈薄黄绿色。即使是冷茶也很好喝。

焙茶:焙煎粗茶和煎茶的茶,有自己独特的香味。味道清爽,适合在饭后喝,夏天把它当作冷茶喝是最合适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129.html

上一篇:初涉茶道的奚陟茶会

下一篇:禅,品味一生的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