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道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一种修身养性

2019-12-23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中国茶道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做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cy316.cOM编辑推荐

花艺茶道修身养性


中国人的品茶艺术,不仅情趣高雅,意境幽远,回味无究,而且从品茶中可领悟人生处世哲学,冲泡茶叶麻烦,如同生活繁忙。人生的道路也似喝茶,初入口会有苦涩,但苦过甘来,齿颊留香。它启示做人要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只有经过自己辛苦努力去创业,才能获得甘甜般的满足感。

茶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受到追捧,现今省城新鲜出炉的茶艺师已超过百人,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刚刚离开校门不久或者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茶艺师这个新兴职业引起高学历者的兴趣,这令茶界人士颇感意外。高学历者青睐茶艺师这一职业,一是对茶文化感兴趣,二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茶艺这个新行业蕴藏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就茶艺师目前的月薪看,最低的月收入也能达到千元以上。

今年即将从山东大学毕业的张蓝是在已找到工作后才去报考茶艺师认证的。她告诉记者,主要是对茶文化感兴趣才去考证的;再者技多不压身,多学一门手艺总是没错。

花艺:

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

如果你真心地喜欢花,一样还是会感受到幸福。当看到一个美丽的环境被自己精心地一草一叶地亲手布置出来,你会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轻松和愉悦。累,并快乐着。

品茶也是简易与美妙的修身养性历程


原标题:品茶犹如品味人生

我喜欢品茶,在沉静脱俗的香气里,平和心境,涤净浊尘,进而在杯盏转换里,看见跌宕人生里不同阶段的光辉、色泽、体味生命里程里不同的感动与惊喜、憧憬与浪漫;从懵懂少年一直到安详的老人,饮而生津,津而滋润,润而饱满,最后让心灵抵达某种境界……原来,喝茶也是简易与美妙的修身养性历程。

在杯中,有人喝出了金戈铁马,有人能品味风花雪月,有人喝得行云流水,有人领略人生真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所有的茶里,我最爱铁观音。人们常用“一泡是皮,二泡是筋,三泡四泡是精华……七泡八泡有余香”来形容品铁观音的过程。的确,它犹如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缓缓地为你舒展人生画卷……

最初一冲,是一道神圣的“醒茶”过程。不贪心,不焦躁,而是心怀虔诚,把洗茶的水愉快地倒掉,如同给初生的婴儿洗礼后倒掉的圣水;然后,端详原本蜷曲沉睡的茶叶,在热水的轻唤下,略有轻笑……此景有种仪式的美,常令人情不自禁为之会心一笑。

第一泡茶,宛如人生的0-8岁,如晨曦浅显,如小荷试水,而品茶人,则多一些期待与兴奋。这个时期的人生,有些朦胧,充满好奇,眼神躲闪睛亮,如同清澈的茶水,茶味还没有完全绽放,有些青涩、犹豫,仿佛不谙世事,却现生机与纯然。

第二泡茶宛如人生的8-18岁,开始成长、成形,然而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此时的茶叶已经摇曳、曼妙起来了,有浓浓的气息,带点青春的律动,茶经舌尖喉间,闭目,感受到那种荡漾的湖面,仿佛初夏的花开了,仍然带点拘谨,似乎还缺那么一点力道。

第三泡茶宛如人生的18-25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充满诗情与画意。求知、探索、收获、升华。这一道茶,醇香、甘、韵,已然绽放。是不是好茶,是不是盏有气质的茶,这时已渐渐明朗。水里的茶叶是开放的,优美的,仿佛在呼吸着,舞蹈着。生命渐渐绚烂,胸怀日趋开阔,这个年龄的人,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有了自我的个性、气质、渴望超越,蓬勃而飞扬;如这个程序里的茶,色泽金黄、舌喉回甘、生津、充满力度,似青春的激情。

第四泡茶宛如人生的25-40岁,这是最有魅力的一道,这个阶段是人生奋斗的历程,也是收获的历程。茶的精华已经完全释放。蔓延。这个时候的茶,最为甘甜、馨香,韵味十足,回甘绵延。人生的华彩乐章,在这道茶水里得以淋漓尽致展现。事业成就、感情生活、思想智慧,都渐趋饱满、成功、自信,幸福感跃然。

第五泡茶,宛如人生的40-50岁,若是好茶,余韵不绝,回甘不断,回味悠长,如午后阳光,带着一种高贵。这个时候的人生,已经过了不惑,成熟稳重,遇事从容,为人大度,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有如茶里的那种自在与潇洒,风云眼前过,脚下有清风。朗朗上口的茶水,一脉芳馨,醇厚,仿佛好戏还在后头,多一些反思,回想与自问。手里的杯,杯里的茶,会让你多一些凝望、把玩。

第六泡茶宛如人生50-60岁,茶色淡了,香气褪了,但仍然有淡淡的余甘和意韵。年轻的容颜已经不再,却多了一些风范,有了风骨,泛着典雅的光芒,到了这个年龄,会怀旧、总结,依然有期待。品茶的极致,应该就是在风华和缓之后,仍然可以领略到其不凡之处,举杯的时候,更有珍惜的情怀。这个阶段的人生自在,积极而温和,若有机遇仍然可以再创辉煌。

第七泡茶,宛如人生的60-70岁,茶的颜色、香气渐趋平和,若隐若现。内心也慢慢宁静,喜欢随意、随缘,一切乐观其成;茶甘茶韵渐行渐远,回味、冥想却越来越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有了些许的沧桑、如虬松、历尽风霜,却有着智者的从容与气度。人生历练到了这个季节,多了些端详,水到渠成的多了分安心与慧心。

第八泡茶宛如人生的70-80岁,茶色已淡然,但仍然可以看到银发欢颜。如淡菊微笑,如夕照余光。性情淡定,内心豁然通达,眼界淡泊空灵。如这道茶水,貌似清淡、寡味,却有超然的沉淀,微凉的喜悦,可以安宁,可以慈祥,可以荣辱不惊,可以返璞归真。生命的光华,不再有汹涌、喧哗与挣扎,只有无怨、无愧与无悔。如同茶终究要回归到自然一般,从容地面对人生的终极。

人生如茶,同一泡茶,在不同时间、环境、氛围下,它的气质、魅力与效果都有不同的展现;同样的好茶,用不同的水泡会有不同的呈现,不同的味蕾感受……原来生命可以这样的美,不管在什么年华。每阶段每一泡,都可以有不同的精彩。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味不同的茶犹如品味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品茶,是品味人生,是雅趣生活,是心灵修行——思想的禅悟与品格升华。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十分一致,也符合佛道儒的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和修身养性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修身养性之品,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期间人们对品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的认识,宋徽宗赵佶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其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力最有价值之处,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喝茶品味人生“虚心是一种力量”


优秀的人需时刻保持虚心自省的心胸。

夏朝的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

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甚于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了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晏子的智慧固然值得我们钦佩,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一种茶暗示一种人生,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一、大红袍型人格

茶语:稳定的力量

通常以领导人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乐于助人,体贴慷慨,有着深受他人喜爱的人格魅力,表面看起来沉闷,不喜欢幽默,不喜欢参加聚会,生活得相对严肃,不喜欢浪费精力在琐碎的事情上,喜欢秩序。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不会任由环境主宰,能够及时对周围环境采取行动。

二、铁观音型人格

茶语:探索的力量

这种类型人格的人,诚实直接,想什么说什么,坦率得不顾后果;求知欲极高,勤奋好学,热衷阅读,过度追求资讯。理想派,愿意以赤胆忠诚来捍卫他们认定的最高价值,以目标为导向,反应迅速,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考量和评估。虽然他们往往很难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一旦找到,就会全力以赴。

三、黄茶型人格

茶语:塑造的力量

多才多艺,思想活跃。内在灵活度让他们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有时候表现得很天真,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喜欢乌托邦,容易被形而向上的哲学所吸引,对现实生活缺乏全面的经验,无法接受,甚至无法认知真实世界的劳苦、粗俗和残忍,而活在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童话世界中。

四、生普洱茶型人格

茶语:天生的力量

非常独立有才干,意志坚强,对别人的困境客观、冷静,又不会试图强加自己的意志,秉着“已所不欲,也勿施于人”优秀且宽容的原则让他们深受人们喜爱。具有安静确定感,既不自我保护也不外向,虽然被动却不柔弱,保有个人空间同时又能自给自足。

五、熟普洱茶型人格

茶语:包容的力量

这种茶型人格的人容易走向极端,要么成为极端的悲观主义者,悲观时怀疑一切,对外在困难,容易气馁与消沉,并为自己负面看法找到合乎逻辑的借口。要么成为极端的乐观主义,万事万物在他们眼中都可以忽略,不在乎一切,似乎他们已经进入天堂,沉浸在白日梦中,对当下显得漫不经心。

六、白茶型人格

茶语:疗愈的力量

他们具有快活的天性和幽默感,以蓬勃的生机感染周围,能营造良好的气氛,对别人具有调和作用,擅长组织聚会,喜欢照顾别人,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似乎生来就要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来避开和忽略生活中无趣。实际上他们习惯用欢笑来掩饰内心,无法安静地独处才会本能地向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七、茉莉花茶型人格

茶语:自信的力量

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阳光自信,热情洋溢,会看到每个人最好的那一面。热心想与别人分享他的观念和知识,尝试以慷慨激昂的言论打动他人。吸外人的外表能让他们成为光鲜的外交人物,既迷人又有趣,却会缺乏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他们会想着一夜暴富,无法以严肃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现实,而且非常自溺。

八、绿茶型人格

茶语:创造的力量

他们是快活的人,有着灿烂的笑容和闪亮的眼睛,高速的新陈代谢让他们急躁没有耐心,做事快,说话快,动作更快,唯一快不起来的就是入睡。让想他们静下来,有点难度,忙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饱受神经紧崩的困扰,无法放松。他们无法谅解那些做事比自己慢的人,如果事情进展不如预期快,会变得极端不耐烦。

九、高山红茶型人格

茶语:敏感的力量

他们对生活中一切极度敏感,敏感到充满焦虑,特别容易受到惊吓,声音太大,光线太强,天气不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是他们恐惧的理由,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坐飞机,害怕站在高处,他们就像生活中的林妹妹,以敏感来强迫身边的人配合他们,以至他们身边的人常常觉得他们不可思议到有演戏的成分。

十、平地红茶型人格

茶语:滋养的力量

他们温暖又而又包容,乐于助人,有很强的家庭观,贴心照顾家人、朋友,通常会把自己的需求摆到最后。他们喜欢依附别人生活,温暖又滋润,喜欢舒适和熟悉的环境,只要别人感觉不错,他们也会感觉不错。他们是很好的旁听者和陪伴者,可以没完没了的聆听你的苦水,而且是发自内心地想体会你的感受。

禅茶茶道一种


一﹑用具

1.碳炉一个 2.陶制烧水壶一把

3.茶桌一张 4.兔毫盏若干个

5.茶洗一个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

7.香炉一个 8.香一支

9.木鱼一个 10.磬一个

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则等一套 13.佛乐磁带或碟片

二﹑基本礼序

1.礼佛──焚香合掌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三﹑解说词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礼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还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禅茶共十八道礼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烦恼﹐拋弃功利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禅茶茶道一种(图)


一﹑用具

1.碳炉一个 2.陶制烧水壶一把

3.茶桌一张  4.兔毫盏若干个

5.茶洗一个 6.有把手的泡壶一把

7.香炉一个 8.香一支

9.木鱼一个 10.磬一个

11.铁观音茶十克至十五克

12.茶则等一套 13.佛乐磁带或碟片

二﹑基本礼序

1.礼佛──焚香合掌2.调息──达摩面壁

3.煮水──丹霞烧佛4.候汤──法海听潮

5.洗杯──法轮常转6.烫壶──香汤浴佛

7.赏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萨如狱

9.冲水──漫天法雨10.洗茶──万流归宗

11.泡茶──涵盖乾坤  12.分茶──偃流水声

13.敬茶──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15.观色──曹溪观水  16.品茶──随波逐浪

17.回味──圆通妙觉  18.谢茶──再吃茶去

三﹑解说词

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礼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还最适合用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禅茶共十八道礼序﹐希望大家能放下世俗烦恼﹐拋弃功利心﹐以平和虚静之心﹐来领略“茶禅一味“的真谛。

1.礼佛﹕焚香合掌

同时播放《赞佛曲》﹑《心经》﹑《戒定真香》﹑《三皈依》等梵乐或梵唱﹐让幽雅庄严﹑平和的佛乐声﹐像一只温柔的手﹐把我们的心牵引到虚无缥缈的境界﹐使我们烦躁不宁的心平静下来。

2.调息﹕达摩面壁

达摩面壁是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故事。面壁时助手可伴随着佛乐﹐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和磬﹐进一步营造祥和和肃穆的气氛。

主泡者应指导客人随着佛乐静坐调息。静坐的姿势以佛门七支坐为最好。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在静坐时肢体应注意七个要点﹕

其一﹐双足跏趺也称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亦可用单盘。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坐。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开始习坐时﹐有人连单盘也做不了﹐也可以把双腿交叉架住。

其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一个骨节都如算盘珠子叠竖在一起样﹐使肌肉放松。

其三﹐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下面﹐平放在胯骨部份。两手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这叫“结手印“也叫做“三昧印“或“定印“。

其四﹐左右双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弯背。

其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腭内收而不低头。

其六﹐双目似闭还开﹐视若无睹﹐目光可定在座前七﹑八公尺处。

其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面部微带笑容﹐全身神经与肌肉都自然放松。

在佛乐中保持这种静坐的姿势10-15分钟。

静坐时应配有坐垫﹐坐垫厚约两﹑三寸。如果配有椅子﹐亦可正襟危坐。

3.煮水﹕丹霞烧佛

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一名助手开始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

丹霞烧佛典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天然禅师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

“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

4.侯汤﹕法海听潮

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小中可以见大﹐从煮水候汤听水的初沸﹑鼎沸声中﹐我们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

5.洗杯﹕法轮常转

法轮常转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云﹕“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陈如比丘最初悟道。“法轮喻指佛法﹐而佛法就日常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动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洁净无尘。在转动杯子的手法洗杯时﹐或许可看到杯转而心动悟道。

6.烫壶﹕香汤浴佛

佛教最大的节日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二是七月十五的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佛欢喜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我们用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表示佛无处不在﹐亦表明“即心即佛“。

7.赏茶﹕佛祖拈花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我们借助“佛祖拈花“这道程序﹐向客人展示茶叶。

8.投茶﹕菩萨入狱

地藏王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表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如菩萨救度众生﹐在这里茶性与佛理是相通的。

9.冲水﹕漫天法雨

佛法无边﹐润泽众生﹐泡茶冲水如漫天法雨普降﹐使人如“醍醐灌顶“﹐由迷达悟。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使人如沐浴春风﹐心萌善念。

10.洗茶﹕万流归宗

五台山著名的金阁寺有一副对联﹕

一尘不染清静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茶本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佛教传到中国后﹐一花开五叶﹐千佛万神各门各派追求的都是大悟大彻﹐“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般若是梵语音译词﹐即无量智能﹐具此智能便可成佛。

11.泡茶﹕涵盖乾坤

涵盖乾坤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这三句是云门宗的三要义﹐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在小小的茶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佛理和禅机。

12.分茶﹕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于《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说﹕“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答﹕“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禅茶茶艺讲究﹕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斟茶之声亦如偃溪水声可启人心智﹐警醒心性﹐助人悟道。

13.敬茶﹕普渡众生

禅宗六祖慧能有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全称应为菩提萨陲。菩提是觉悟﹐萨陲是有情。所以菩萨是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敬茶意在以茶为媒体﹐使客人从茶的苦涩中品出人生百味﹐达到大彻大悟﹐得到大智大慧﹐故称之为“普渡众生“。

14.闻香﹕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五气朝元即做深呼吸﹐尽量多吸入茶的香气﹐并使茶香直达颅门﹐反复数次﹐这样有益于健康。

15.观色﹕曹溪观水

曹溪是地名﹐在广东曲江县双峰山下﹐唐仪凤二年(公元676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曹溪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喻指禅法。《密庵语录》载﹕“凭听一滴曹溪水﹐散作皇都内苑春。“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同时也提示﹕“曹溪一滴﹐源深流长“(《塔铭?九卷》)。

16.品茶﹕随波逐浪

“随波逐浪“典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云门宗接引学人的一个原则﹐即随缘接物﹐去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对苦涩不厌憎﹐对甘爽不偏爱﹐只有这样品茶才能心性闲适﹐旷达洒脱﹐才能从茶水中平悟出禅机佛礼。

17.回味﹕圆通妙觉

圆通妙觉即大悟大彻﹐即圆满之灵觉。品了茶后﹐对前边的十六道程序﹐再细细回味﹐便会﹕“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干隆皇帝登上五台山菩萨顶时﹐曾写过一联﹕“性相真如华海水﹐圆通妙觉法轮铃。“这是他登山的体会﹐我们稍做改动﹕“性相真如杯中水﹔圆通妙觉烹茶声。“即是品禅茶的绝妙感受。佛法佛理就在日常最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佛性真如就在我们自身的心底。

18.谢茶﹕再吃茶去

饮罢了茶要谢茶﹐谢茶是为了相约再品茶。“茶禅一味“嘛。茶要常饮﹐禅要常参﹐性要常养﹐身要常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先生讲得最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让我们相约再吃茶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0962.html

上一篇:以茶会友通四海一部茶史发展

下一篇:参悟“禅茶一味”的意境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