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爱喝茶的人几乎每天都得泡茶。投茶、注水、出汤、斟茶,就是泡茶的整个过程。越是简单的事,越不容易做好。在泡茶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心性不同,泡茶的动作不同,泡出来茶汤的口感也各异。
工作时,随手抓一把茶叶投入杯中,加水,泡的是一份匆忙。茶味太淡了,就多浸一会儿;茶味太浓了,少放些茶或多添点水即可,倒也不必太讲究,随意就好。逢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摆起茶具正儿八经地泡茶,这时就可以看出泡茶人的心态、性情、修养、以及对茶的理解。
有的人天天泡茶,其投茶、注水、斟茶的动作虽然十分熟练,但茶具摆得不七不八的,注水匀茶时亦茶汤四溅。足见其性格毛燥,做事大大咧咧的;有的人泡茶时全神贯注,双手齐用。注水斟茶时头侧向一边,两眼紧盯茶水唯恐滴漏,动作显得十分僵硬。可见其做事拘谨,精神紧张,没有充分自信。
大家都说:喝茶可以修身养性。喝茶就是喝茶,如吃饭穿衣一样是日常的生活需要而己,如何修身?怎么养性?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细微的事情,用心做好了就是修身,就是养性。对于泡茶喝茶而言,每天认真、用心、又自然地泡茶,把每个细节做好了就是修行。
那么该如何对待茶,用心泡好一道茶呢?
第一,对茶要有恭敬心。
不论你多么熟悉这道茶,多么熟悉你手中的茶具,每次泡茶时都要有一份恭敬心,恭敬你手中的每一道茶。
用心摆好茶具,用心掌握投茶量,用心去感受茶,用心去体验每一道茶汤的滋味变化,及时调整每一次注水的动作与茶叶浸泡的时间。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斟茶,做到心随水,水随心。
第二,对茶要有平等心。
不论你面前泡的是所谓名茶、高档茶、市值千金的茶,还是一道看似很普通很不起眼的茶,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茶,请心平气和,一如平常地用心对待。
泡茶时,茶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茶的心态。
每一次倒出来的茶汤,与其说是你在是品茶,不如说是茶在检验你的心境与修养。
第三,以茶为师以茶为戒。
你怎么对待茶,茶汤释放出来的就是什么味道。
刚开始喝茶时,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茶的师傅,都是品茶大师。我们常对茶指指点点,说这一道茶如何如何,评那一道茶怎样怎样。
只有茶无语,静静地承受;只有茶无语,默默地释放。如以茶为师,我们可以学会坚忍;如以茶为戒,我们可以学会包容。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唐代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等。
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如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起源于中国,与中国各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茶道是茶与精神的结合,通过茶艺展示。在这里,我想介绍标准的流程。
1.洗手,享受茶具注重卫生是茶道的先决条件。整个过程的第一步是先享用茶具。Boccaro茶壶被认为是最好的类型,它是完美形式和熟练技能的结合,此外,选择合适的图案,装饰纹理和适当的技术至关重要。
2.用开水冲洗不仅用于卫生,而且预热可以散发出更好的茶味。
3.加入茶叶用茶勺将茶壶填满三分之二的叶子。
倾倒第一次抽水的水标准茶礼仪建议人们从第一步开始快速排出茶壶中的水,以便从叶子表面清除污垢。
5.用开水冲泡茶不要一次倒出来,三次慢慢地做,以表达对客人的尊重。
6.盖上盖子7.倒入气味杯中看,有两种类型的茶杯。高大和垂直是闻到气味,而圆形的是品尝茶。
8.将圆杯放在上面,快速反转,然后抬起高杯现在,如果你足够快速和练习,你会在圆形杯子里找到茶,没有任何溢出。
9.闻到茶的芬芳10.最后是享用茶的时候了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历时约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线生机。[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徒,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儒道,调合三教;宋明新儒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如果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盖都放在茶桌上,这种手法称为唯我独尊。对茶的认识上,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灵芽。对于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劳最大。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