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讲究情、道、境融合为一

2019-12-23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质烙印,藏在每个人的底蕴与思维中。

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上善若水中将其诠释并融合为一,即形成一种茶之情、道、境三种茶文化。

一为敬茶之情

倒茶前序为行龙布雨,海壶过闻香杯,使其杯中水过半五分,尽可持平,以示等同待客,后序为凤凰点头,以示敬意宾客,使其各杯茶过七分。以此应“茶七分,酒满杯”之言。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要懂得为自己、为别人留有余地,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二为论道之情

志同道合,品茶言欢,煮茶论道,溯茶源,品茶香,论茶质谈世事。道,谓之茶之道,人之道。茶如人,须层层品鉴,方可窥其金玉或之败絮。

饮茶,工序之多,其要求严格至发丝,不能苟同马虎,如沏普洱生茶,其水温必须达到百度,除暖母壶、品茗杯、闻香杯等前序外,注水更需要高冲低斟,使母壶内茶叶翻腾,香气溢出,紫砂内壁吸纳茶香,同时将附之茶迹浸入沸水中,更添茶香。

三为饮茶之境

境,指的是茶文化固有的氛围,包括装修装饰的风格。

遵其中式传统风格为主体,加入局部现代因素,并将其和谐统一,浑厚稳重,内敛藏锋,暗合中庸之道。

止渴消暑之处,即是茶境。小屋闲坐,得棋敲经纬,风过竹响,引泉汲水,涤杯洗壶,啜饮小品,停杯看花,此为茶之何境?心致安宁之处,即是茶境。

cy316.cOM编辑推荐

道茶真境 饮茶能静心,已达悟道境


平时业余爱好甚少,唯喜喝茶,并且最爱绿茶,特别是西湖龙井茶,所谓“香色味形皆茶道,尽成文化;狮龙云虎处梅家,各有风情”。 喝茶时常常喜欢翻阅禅书,或晴窗,或秋夜,或春雨,或冬雪,茶香初发,书卷才开,以茶伴禅,以禅入茶,往往自成佳趣。周作人在《喝茶》中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茶与光阴一样耐人寻味,茶味只在一时,琼浆玉液,转眼即逝,总成梦幻空华。参禅也是如此。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箭。

禅门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茶与禅门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结果。茶禅一味之说由来已久。史载降魔大师叫人坐禅,“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禅门茶风兴盛一时。据传宋临济宗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茶匠代代相传之瑰宝。珠光禅师曰:“茶道之根本在于清心,此乃禅道之根本。”“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之见地,可谓洞彻茶中禅机。另外,禅门典籍《百丈清规》《禅苑清规》中多有“茶汤”字句,亦此为证,此时的茶汤已超越了茶的物质层面,直达心愿,直面真我,直接体现茶道精髓。

《景德传灯录》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药山惟严禅师某日饭后在院子里散步,看到寺里烧饭的饭头,就问:“你在寺院里多长时间了?”饭头规规矩矩地回答说:“三年了。”老禅师看了他一眼,说:“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饭头莫名其妙,以为老禅师参禅参糊涂了,便走开了。药山禅师问饭头的话,全是一片拳拳之意,只是为了点悟他,只是要启发他一点灵根,说至“我怎么一点也不认识你”时,禅机已如狂风骤雨,劈头盖脸打来,无奈饭头愚钝,竟然“饭头惘测,发愤而去”。千载后读此,深为此僧无法顿悟而叹息。

普愿禅师也是位得道高僧,一天在园里喝茶,看到一位小和尚从旁边走来,就将茶杯中的茶泼向小和尚,小和尚回头看看禅师,便向其笑笑,禅师也回以一笑,并翘起一只脚,小和尚不明白其意,禅师便起身回到禅房。这小和尚很是聪明伶俐,大概是有所悟吧,晚上一个人来到禅房,方丈的门没关,没有入睡,正在坐禅,看见小和尚便问,“你来做什么?”小和尚行了礼,垂首道:“师父今天在园子里用茶泼我,是不是要提示我什么?”禅师看了他一眼说道:“那么我后来翘起一只脚又是什么用意?”小和尚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退下。在这两则禅宗公案里,禅机乍现,不迟不早,不紧不慢,只在刹那,参的透便悟,参不透便“驴年也钻不出去!”那个被禅师泼了一身残茶的小和尚事后或许有所顿悟,却是错过了大好禅机。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在道家典籍中,“大道”代表的是道家思想和理念,是道家的精髓,它也融入到茶文化中,为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深厚的道家理念,一杯茗茶,触手可及的清新,游心太玄,余香袅袅,掩卷太息:人生天地间,以无为有,以变为常,四时转换,悲欣交集。

尊道贵德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道德主张无为、无私、无欲、无争,茶能契合道家的道德和品行,在冲泡和品饮中体现禅、道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并将道家的养生、佛家的超脱与儒家的贵和有机结合起来。

读书与煮茶最相宜。“琴里知音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算是一种“道”吧。赵州曾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答:“平常心是道。”

茶之香、味,只在一时,随生随灭,过舌即空,若心有所执,觉茶香氤氲满杯,觉茶味甘淡滑爽,因而心生欢喜,便会沉溺于茶汤中,为茶所惑,哪能悟道?

但如果能生有慧根,心眼顿开,悟得法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雪水云绿,如梦幻泡影;云华富贵皆是前尘往事;甘苦浊爽,如露如电。此时万缘俱息而心生清净,壶与佛则近在咫尺。因此,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说法,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即以正法眼藏付之,虽是陈年典故,仍使人向往不已。

因此,喜欢喝茶的人,饮的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经世岁月的一种平淡,是一种历久弥香的一种淡然和豁达,是道法自然的清欢。只有参禅悟道的人才能知晓这点滴的滋味和真意。饮茶至极淡处,方得真香、真味,方有“般若味重重”,方可因茶入道。古德曾作诗一首:“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茶人经过茶道修持锻炼,心境会逐渐趋于平静,即使身处闹市,也如同隐居山林一样,心中清净无比。特别是现代人由于外界各种压力和诱惑,使人心烦意乱,此时如果能静坐茗茶,领略茶味的美妙,可以息心静虑,自然对身心有益。饮茶能静心如此,已是达到悟道境界,最堪入茶。

以茶修身养性,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独有的养生方式,茶道则成为道家重人贵生思想的载体。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了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

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寓‘茶’字),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处世恭敬、为人平和、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

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如《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

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喝茶十三道,道道有讲究!


喝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但是正确的饮茶方式却不是人人都会,能够将茶道操作流程完整的呈现更是寥寥数个。

茶道是我们先祖留下来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若能将其发扬光大,也是美事一件。今天,小玺就来和您分享下我们传统十三道茶道操作流程:

01.净手和欣赏器具

净手即洗手,喝茶卫生很重要,先引茶入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或宜兴的紫砂壶为上,这个都是为了喝茶前有个放松心情的准备。

02.烫杯温壶

把茶叶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目的也是为了卫生清洁,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的味道更香。

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说这叫洁具提温。

03.马龙入宫

把茶叶放到主泡器里,也就是放茶到茶壶里的过程,名字起的好听,程序简单,表演可以适当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韵。

04.洗茶

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迅速倒出。目的是为了把茶叶表面的不清洁物质去掉,还有就是把没炒制好的茶叶过滤掉。

05.冲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别一次把壶倒满,茶道的程序讲究雅观,表演上有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06.春风拂面

完全是表现技巧美观需求,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07.封壶

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浇遍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08.分杯

准备喝茶开始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09.玉液回壶

轻轻将壶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简单点说就是给客人每人一杯茶。

10.分壶

将茶汤分别倒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茶道的要求是茶斟七分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11.奉茶

把杯子双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是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12.闻香

这个是品茶人开始独自感悟的步骤,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陶醉其中,也是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13.品茗

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可以在谈话交流期间继续如此,显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0846.html

上一篇:唐宋茶在日本的传播

下一篇:日本茶室常用禅语欣赏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