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谈论茶汤的“厚”和“薄”茶的厚和薄懂几分?

2019-12-19

茶日常生活的必须品,茶的厚和薄懂几分?

茶汤”其实是用茶叶冲泡出来的茶水。仔细体会中国人的文字,差别都在细微处。说“茶汤”很形象,也有艺术感和立体感。几片茶叶,热水冲入,茶叶中各种物质浸润而出,混合物开始立体起来。在此要强调的是,以下文字均从口感滋味这个层面来阐述。

细品一口,有的觉得内含物质不多,茶汤很寡淡,没有饱满感,而有的就觉得很饱满,有如品老火浓汤之感,立体感清晰呈现。这种感觉若用很通俗的直接表达就是,有的茶汤很“薄”,有的茶汤很“厚”。

不管什么茶,谈论茶汤的“厚”和“薄”,首先与茶本身所含的物质多少有关。茶中的果胶物质、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等含量高,茶汤则“厚”;反之,茶汤则“薄”。说来说去,还是和茶所处的环境、采摘制作的天时、茶树的品种以及制作工艺有关。

茶作为在天地间的一株植物,受到天地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这也是所谓的风土影响。一泡茶水透着当年的天象信息。如果那一年春天雨水特别多,当年的茶叶滋味就会比较寡淡。如果土壤含有大量的沙砾,矿物质比较丰富,有粗松的特质,茶树便能够轻而易举地扎根深入,比如武夷山岩茶,因为独占一方地利,所生产出来的茶叶天生便带着一种飞扬跋扈的气质,这种无需解释的所谓“厚重”的茶汤必然会带上很多烟火气。

从茶汤的感官方面客观分析,自然有“厚薄”的区别,而在生活中,“薄在物用,厚在人情”,何时应薄,何时应厚,何时中庸,何时随缘,确实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薄和厚”并不仅仅应用于味道,还有气。统而言之,就是气味的厚薄。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水性“厚”与“薄”


我们常可以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中看到,类似茶汤“醇厚”、“厚实”、“厚重”等相关描述性语言。很多新茶友对茶的浓淡可以直观的感觉,但对茶的厚度却十分不解。其实普洱茶的厚重醇滑,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当茶汤滑进口腔,刺激味蕾,你就会充分感受它的饱满丰富。

邓时海在《普洱茶》一书中对普洱茶水性的“厚”、“薄”、“利”作了详实的解释。他说:普洱茶水性在还没有到达化劲之前,有厚、薄、利分别。这些厚、薄、利在口腔的感觉,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实或轻薄浮荡或刃利之感。

水厚和茶汤浓度并不相同,厚是普洱茶质地的关系,茶汤在一定的强度,溶于水中物质成份较多的,在口感上觉得会比较混厚稠密。越稠密者称之越厚,或越稠。

浓是冲泡技术上的影响,同样一泡茶,茶叶浸泡在热水中越长,茶汤就越浓,也就是茶汤的强度增加了。相反的如浸泡时间很短,茶汤便会显得淡淡的,与水性厚薄无关。往往厚、重以及甸实都是相伴共存的,所以有说茶汤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实,其义意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厚的茶汤水性,使人感到饱满而实在,带给品茗者有较平和稳定的心境。

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汤喝到口腔里,没有坦荡舒张气势,水质也感觉轻且萧条。由于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调,使品茗者产生了轻浮、薄弱、不安稳而抗拒的感觉。台地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品,和一些边境普洱茶品,茶汤水性多半会显得单薄。所以为什么大家都喝古树茶,因为古树茶汤厚实,内质丰富。

利是因为太薄的水性之故,而使得口腔有触及利刃的感觉。会引起单薄、偏激、难过的感觉,而且形成排斥和拒绝的作用。一般的边境普洱茶或现在新树茶菁所制成的新鲜青饼普洱茶品,茶汤水性多半会出现刃利现象。

值得注意的一点,普洱茶经过长期紧扎密封,茶身很干燥,开封后立即冲泡品饮,茶汤水性常常会显得薄,甚至会有利的情形。但是如果开封有将茶置于较宽大容器中,以使茶叶回气一段时间,约十几天或一个月,茶汤自然能表现出其应有的水特色。

茶杯的杯壁是厚的好,还是薄的好?


在挑选茶杯的时候,我们通常只从它的外观手感,还有价格上来决定值不值得买,一般是不会考虑茶杯对于茶的影响。对于薄的杯第一反应就是烫手,自然就不把这种薄的杯列入购买清单,但你有没有想过厚的杯除了不烫手外,它的保温性太好,以至于杯壁的温度跟杯内的温度相差过大,你以为不烫了,谁知入口烫舌,但这是不是厚薄杯的唯一区别呢?很显然,没那么简单,且往下看。

有茶友问,品茗杯壁的厚薄对茶汤质量有没有影响?品茗前烫盏,分别对这两种杯子的品茗效果有何影响?

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提前设定一些条件:

由于品茗杯材质、形状、釉料及烧结温度等因素不同,对茶汤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设定不同厚薄的杯子材质等因素是完全相同的。

总的原则——杯壁越薄,越有利于表现香气。所以,潮汕工夫茶四宝中的若琛瓯,应该是杯壁很薄的小瓷杯,一小杯乌龙茶饮下,即保证了高扬的香气,浓郁的滋味,又不至于饮水过多,成为负担。

反之,杯壁较厚的茶杯,不利于表现香气,却有利于表现厚重的汤感,适合用来品饮普洱熟茶、黑茶等不以香气取胜的茶品。因此,在品茗过程中,我们应结合不同的茶品,配置不同的茶杯,方能更好的表现茶汤的最佳效果(就像《笑傲江湖》里的祖千秋,饮不同的酒,用不同的杯)。

关于品茗前的开水烫杯,不论杯壁厚薄,我觉得都有同样的影响——高温除了更有利于表现香气,助益香气的挥发外,还有助于表现茶汤的韵味。

100°开水注入常温的茶杯,会使杯内开水温度下降至80°-90°,这时倒掉开水,再注入开水冲泡好的茶汤,趁热品赏,其韵味要好于热汤注入凉盏后的效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至于从健康安全的角度来看,开水烫杯是否有杀菌作用?考虑其烫盏的时间过于短暂,应该没有多大的效果,反倒是“客来待茶茶要新,人要热情茶要烫”的风俗习惯,是很好的注脚。

茶汤的“味厚”感和浓稠度从哪儿来?


我们说一款原料优质、陈化良好的普洱茶同时具有“醇、厚、甘、滑”的特点,其实这四个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茶汤的浓稠度和“味厚”感,那么决定一款茶的“味厚”感和浓稠度的是什么呢?

翻过茶学书籍的朋友知道,茶的鲜叶中含有糖类物质,包括我们熟悉的单糖、多糖、寡糖等等。其中的单糖和多糖是可溶性的,也就是说可以溶于水中。多糖类物质包括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等。

好茶苦后回甘,本质是茶叶中的甜味和苦味两种物质平衡得比较好。茶多酚、咖啡碱,不仅仅有刺激性作用,还是主要的苦味物质。当冲泡时糖类物质逐渐溶于茶汤后,就能比较好的缓解其中的苦味。糖类物质含量越高,茶汤的滋味就会越甘醇。

再说果胶质,它是茶叶细胞的中胶层,在后期制作工艺中一系列的反应作用下,果胶质会分解成为水化的果胶素,也能够溶于水中。

果胶质天然具有黏稠性,在感官上会给人“稠、厚、滑”的感觉。当果胶质溶于水后,茶汤滋味增加,同时“味厚”感显现,浓稠度明显增强。

为什么大家一致觉得古树茶比台地茶、小树茶浓稠感更强,就是因为古树茶中的糖类物质含量普遍比小树茶、台地茶要高,所有浓稠感就会更强一些。

那么是不是说浓稠感强的茶就是好茶呢?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的情况。

如果是同一个产区的普洱生茶,在后续的陈化过程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我们发现,老生茶一般比新生茶浓稠感更强。

再看熟茶,我们同样发现老熟茶的浓稠度比新熟茶要高,但是要说明的是,熟茶的浓稠度,更多的是来自原料和加工的工艺。

熟茶的渥堆过程是大量物质衰减的过程,如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糖类等都比毛茶原料时的含量减少,并且熟茶总的浸出物也比毛茶原料时含量减少。

所以,为了达到渥堆后熟茶的“浓”和“稠”,就必须保证较高水平的浸出物,特别是多酚物质的含量。于是在选择熟茶原料时,资深茶客倾向于有苦涩感的原料,这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为什么“勐海味”被很多人追捧的原因。

毒舌普洱:古树茶的厚和大小


古树茶的认识和区分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很多茶友辨别古树茶都是看叶底的大小,厚薄,以为叶大叶厚就是古树茶,反之就是台地小树乔木茶园茶。

懂茶的人都笑了,要是这么简单,普洱茶还分啥茶区和山头啊。

叶大叶厚跟古树与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是跟茶种有关。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

市场上很有些用大叶厚叶的台地茶,采用轻度揉捻,制成松抛条,充当古树茶。很多茶友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大片叶就是古树茶,或是树龄较长的,所以现在市场大多造茶都是做成松抛型的。

先来看看古树茶的特点:

1、树种、树龄:

古树茶,乔木科,特点:植株高大,主干及枝干明显,植株稀疏,产量低,不易采摘,树龄达百年以上。

2、海拔、环境:

古树茶一般均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之上,海拔较高,无人为因素,环境可称得上原生原态的自然环境;就想易武刮风寨是易武七寨中海拔最高的,而且此地自然风光极其优美,清晨云雾缭绕,日出时,犹如梦境般色彩斑斓,奇幻悠悠。

3、生长方式、树高、根系:

古树茶:均无人为管理,纯属天生天养之物,在广别老寨茶山,有一棵800年的古树茶,由勐海县茶科所06年鉴定,树高8.5-9米左右,根系深入土壤的深度即为8.5-9米,此时它能吸收得到的矿物质养分是非常丰富饱满的,所以此种茶树不能喝起来口感饱满,变化丰富,还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风貌特征,也就是常说的山头特点,如:易武密香,细腻,犹如少女般的阴柔之美;景迈山独特的王者之香:密兰香韵,老班章的茶性刚劲有力,独具英雄之气概等等,每个茶山均有各自独特特点。

茶的十八种滋味之——薄


十八薄

缘起——

茶的内含物丰富,其作用于我们的味觉后,所带来的感受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常常只是简单地去对它进行整体的论断,好喝或者不好喝,然而,细致的味觉让我们在品茶的过程里拥有着更加微妙的感受——品茶,是我们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薄,与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常常组成描述茶汤滋味的词语——“淡薄”,用来指代茶汤之中内含物比较少。

茶汤之中水的比例多了,茶叶内含物溶解于水的部分自然就会减少,于是茶便“淡”了,但却不一定薄。正如有一些茶,入口似乎无味,饮后茶香却能在口中持续散发,这些茶可以说淡,却一定不薄。

有一些茶,在长时间的冲泡之后,口感也不会刺激,而只是带上了稠滑的胶质感,这些茶并不淡,却后续无力,说不准也会被评为“薄”。

总的来说,薄指的是“茶叶品质”,淡指的是“茶汤冲泡后的表现”。薄的茶,再怎么泡都不会浓;淡的茶,却有可能是冲泡的方法导致。

先天因素,即茶青的品质,决定了茶叶的“薄”或“不薄”。而淡,是临时的表现。

理解了薄与淡的关系,才能更确切地理解“薄”。

早春的茶,环境好的茶,必然不会薄,也必然有着更高的价格和受到人们的喜爱。薄的茶也不一定不好。粗茶淡饭,一杯薄茶,自然也是另一番自在。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因为对于先天薄的茶青,很难要求制茶师做出不薄的茶,它们可能有其他的优势,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这也是因材施教,育人教人的道理。在制茶之中,也是“看茶制茶“的原则所表现出来的道理。

今日课堂总结:

不论薄或者不薄,顺应天意,便能实现其该有的价值。

普洱茶滋味的三厚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说,通常滋味的浓强度表述,用到五个字,“浓、厚、醇、和、平”。

如果用比率标度的办法,“浓”,表示强度最高,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类推,“醇”-60%,“和”-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有平淡如水的感觉了,这种通俗的形容,不知茶友是否好理解。

五个字,相互搭配,产生中间级别的浓强度描述,如:“浓、醇浓、浓厚、厚、醇厚、醇、醇和、和、平和、平”,其间的比率下降为5-10%,如果在加上程度副词的利用,如“尚”和“欠”,就构成了系统的滋味描述体系。

普洱茶内含物丰富,是浓强度比较高的茶,多为“浓”至“醇厚”,当然,也有醇和的茶,历经岁月的茶品,可能归于“醇厚”或“醇和”,至于到“平和”或“平”的茶,其品饮就快到“无味之味”的境界了。

“三厚”是新创的一个名词,希望通过这个词,也即用“三厚”的分类或方法,来表述普洱茶的滋味或口感的特征,算是对传统审评术语的一个丰富。

“三厚”是什么?

品饮的艺术,狭义地讲,是以味觉体验为主的艺术,上升到“身体的体验”(如许多人讲到的打嗝-“肠胃的反应”、“茶气”-全身心的反应等),或者其他纯精神领域的体验,不是我这里想扩大涉及的范畴。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艺术门类,有相同、相通或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中国传统的书画领域,有著名的“三远”之说。“三远”法,树造了多少代中国画与中国画家。

书画,可以说是“视觉的体验”,品饮,是味觉的体验,莫不有相通之处,借鉴由此而来。中国山水画,对于绘画透视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三远”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远”,主要是论述由于视点的不同,处理景物的差别和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景物的空间感、立体感,乃至意境由此不同。

宋代画家郭熙把山水画的视线概括为三种类型,即高远、深远、平远。

高远是由山下仰视山颠,因而山色清明,山势突兀,给人以明了之感;深远是由山前俯视山后,因而层峦叠嶂,山色重晦叠映,给人以深邃之感;平远则是由近山平视远望,因而山色有晦有明,景象渺茫,给人以平和冲澹之感。

普洱茶,变化或风格特点是多彩的,浓强度以浓厚为主线,为了描述“层次感”或空间感,借鉴“三远”,就有了新的“三厚”。

“三厚”者,高厚、深厚、平厚也。

滋味“高厚”者,由如山下仰视山颠,清明,突兀......,仿佛欣赏珠穆朗玛一样,浓烈而有冲击力,这样的茶,代表者莫如班章了。

滋味“深厚”者,由如山前俯视山后,层峦,叠嶂,深邃......,带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有深沉而持久的魅力,这样的茶,为良好配方茶具备的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岩韵青饼”和0622了。

滋味“平厚”者,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突出的代表是易武茶了,犹如自近山而望远山,景象缥缈,易武茶是如此不同一般!滋味醇,带着独具甜蜜的果香,在经历岁月后,其滋味的厚度会慢慢显出来,有些不可思议,确是这么神秘,这就是易武。(猜想:易武茶独特的鲜爽、及“果蜜”香覆盖了滋味的厚度,随着陈化,鲜爽物质的转化,其滋味的厚度方得以展现,未经科学测试,推论而已)。

茶薄人情厚生活中少不了清茶


在一次书画展上,一副抄录清代名士溥山撰的楹联书法吸引了我的眼球: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不说那笔走游龙的行草惹人喜爱,单楹联描写的那份恬雅意境就令我怦然心动。

我喜欢浸淫在书画艺术的氤氲里,品读联与字完美合璧的作品。仿佛进入溥山营造的意境中,于潇潇竹雨,阵阵松风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

文友铃兰说她是个喜欢自由,不喜欢受束缚的人,但她做不到让心安静。我也不喜欢呼朋引伴、觥筹交错,而喜欢在安谧独处中品一杯茶。

独处的时候,用一个晶莹的玻璃杯,放几粒翠碧的茶叶,缓缓注入温热的白开水,“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黃”。看着杯中朵朵嫩蕊,缓缓舒展,几经沉浮,最后沉到杯底。茶烟袅绕,一脉清香扑鼻,感觉也随之沉静下来。

清茶一杯,此时,最好是打开一本闲适的书,或者轻敲键盘写几句感悟,自有一种从容而不躁动,审慎而不张扬,安静却不沉沦的积极。不可否认,我是越来越喜欢这种似乎超然于世的日子了。独处的时候,总有令人久久的回味。

我曾看茶女采茶,也曾看茶农炒茶。茶,一经采茶人精心采摘,细心的择取,耐心的烘焙。鲜嫩欲滴的嫩蕊慢慢被烘干变卷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闭上眼睛,细嗅,一股馨香飘飘渺渺,似有若无,慢慢地深入每一根神经,让人神清气爽。

俗话说,“茶薄人情厚。”生活中我们少不了清茶,自然也少不了朋友,在我眼中,一杯淡淡的清茶,如一位纯净的朋友。我想,人生有默契的好友,有心无所欲的宁静,那还奢求什么呢?

禅洱茯茶甘厚醇和滋味的形成


茯茶中的水溶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及无机盐类等)赋予茶叶以综合味感。物质味感与物质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现在还不十分清楚,但物质分子结构上的微笑变化(例如引入取代基,取代基的位置,立体位置不同),都可使味感发生极大的差异。在茯砖茶的加工过程中,各类物质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成品茯茶中,游离安氨基酸总量较原料中相对含量降低38.7%,且各类氨基酸组成的配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茶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主要主要氨基酸降解幅度较大。而在发花期间苏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则有所增加。按计算类物质的呈味特性差异甚大,茯茶加工中(尤其是发花中)它们发生的种种变化对协调茶汤滋味有一定作用的。茶多酚的相对含量降低了46.6%,儿茶素组分中EGCG、ECG下降幅度最大,这对进一步改善茶汤滋味,使之醇(或纯)而不是涩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微生物酶作用下,儿茶素氧化产物的进一步形成与积累,不仅对色泽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形成茯砖茶品质风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TF的鲜爽、刺激性口感,TR的香醇滋味及其与咖啡碱形成的络合物,使得茯茶成品茶滋味在黑毛茶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而独具一格。咖啡碱的含量在发花中虽然变化不大,但可可碱和茶碱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8倍和4倍。发花过程中,不溶于水的纤维素在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可溶于水的多糖、双糖或单糖,对增进茯茶滋味的甘厚纯和口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发花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其体内代谢产物在细胞自溶后,又回到茶叶体系中,这对茶汤滋味的调和也是不无裨益的。

茯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黑茶的珍贵茶品,是国标中唯一有“金花”(对人体非常有益的菌类)标准的黑茶,具有降三高、瘦身养生、调理肠胃的保健功效,在日韩被称为“瘦身茶”。为奉献出真正高品质的茯茶,长沙蔚都实业从2006年切入高档茯茶的研究,依托湖南黑茶的优势,对现有湖南黑茶的品质及品位进行大幅提高,2008年成功开发出“禅洱”、“和藏”系列高档茯茶。禅洱茯茶出厂就可以直接饮用,且口感醇厚、回味甘甜,首次亮相第五届国际茶业博览会就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荣获黑茶金奖,被媒体誉为顶级品质“金花”茯茶。

大叶厚叶就是古树茶吗?


古树茶是市场的一个趋势,这是无疑的。很多人辨别古树茶都是看叶底的大小厚薄,以为叶大叶厚就是古树茶。这样真的对吗?

叶大叶厚跟古树茶叶与否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而是跟茶种有关。茶树有大叶种和小叶种,有厚叶型和薄叶型。

市场上很有些用大叶厚叶的台地茶,采用轻度揉捻,制成出松抛条,充当古树茶。很多顾客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大片叶就是古树茶,或是树龄较长的。所以现在市场大多造茶都是做成松抛型的。

茶树生长方式及环境区别:

1、树种、树龄

古树茶,乔木科,植株高大,主干及枝干明显,植株稀疏,产量低,不易采摘,树龄达300年以上。

2、海拔、环境

古树茶一般均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古茶山之上,海拔较高,无人为因素,环境可称得上原生原态的自然环境。

3、生长方式、树高、根系

古树茶均无人为管理,纯属天生天养之物。古树茶不仅喝起来口感饱满,变化丰富,还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风貌特征,也就是常说的山头特点,如:易武密香,细腻;景迈山密兰香韵;老班章的茶性刚劲有力等,每个茶山均有各自独特特点。

那么,到底如何鉴别是不是古树茶呢?

1、持续性

持续性可以简单都说成是茶的耐泡度。台地茶一般6泡之后就会开始减弱,古树茶都能持续至8-10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12泡以上。(投茶8克左右,每泡开汤时间10秒即可)持续性决定了茶的稳定性,持续性越久,稳定性越高。

2、稳定性

稳定度越高,就证明此茶的内质尤为丰富,后期存储时,才能稳中求得后期之陈。所以由此又能证明很多茶客说便宜的新茶买回后刺激性强,放几年陈化后就好喝了。

3、回甘生津

回甘和生津是茶的基本滋味,台地茶回甘和生津体现都比较快,但持久度较差,一般6泡之后就开始减弱,古树茶此项滋味体现比较稳定,快而持久。

4、茶汤汤色

品味茶汤是鉴别内质是否丰富的一方面。古树茶茶汤均为金黄色,色泽通透明亮,而且这是当年早春茶的表现。茶汤粘稠度的鉴别请勿一点点茶汤喝入口中就来判断,应该将茶汤稍试大口一些喝入口中,在口中迂回一圈咽下,一能感受其茶汤粘度,二能感受茶汤厚实饱满度及其顺滑感。

5、苦涩不化

苦涩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一。苦涩是茶的本性,任何茶都有,苦涩若能回甘生津便是好茶。若是苦而不化,甚至喝了让人感觉不舒服,那么就需要我们仔细斟酌了。

6、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茶好坏的关键之一,也是非常之重要。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所以不能形成喉韵,这种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20-30分钟之久,喉韵越久就代表内质越足。

懂茶之始:茶汤四味


涩涩味是茶汤中最主体的风味,喝茶人经常提及:“不苦不涩不是茶”。仅仅从“涩”字面上却难以理解涵盖茶汤这种主体风味的丰富性。人们评价茶汤滋味常说的词语,如“浓”,“醇”,“强”,“和”,其主要都是指涩的强度与类型。茶汤中的涩,被认为主要是由多酚类物质中的儿茶素类引起的,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其组合和浓度,不仅构成涩味主体,也是茶汤浓淡、茶叶品质优劣的主体物。一些茶汤入口引起的涩味主要是由于酯型儿茶素与口腔黏膜蛋白质反应形成不透水物质,引起收敛。另外,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汤中茶味浓,茶多酚含量过低或茶多酚氧化过度则茶味淡。涩味与苦味有本质的区别,但在茶汤中,苦味与涩味却是紧密联系。在饮茶时候,经常我们也难以明确区分,以致混淆两种感觉。要严格区分这两种感觉,需要经过训练。苦咖啡碱是茶汤苦味主要呈味物质,由于其遇热易挥发性,因此在茶叶多次冲泡过程中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的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络合物,这种络合物减轻了单一存在的苦味和涩味,使茶味醇和。干茶中如果多酚类和咖啡碱这两大类物质的含量都很高时,茶汤并非是又苦又涩,相反茶汤浓醇鲜爽并带收敛,是优质茶的标志。茶汤中花青素也是苦味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8169.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干仓和湿仓,你该如何区分和理解

下一篇: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