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章朗:世界尽头的桃花源

2019-12-09

穿过竹林掩映的弯曲山路和热带地区独有的望天大树,我们终于停在了一片泥泞的路边。一下车是便感受到湿气迎面扑来,流动的雾气把一切事物的边界都变得模糊暧昧不清,雾气氤氲,仿若异世。奢侈地踩着树上落下的多依果往前,一间略有些歪斜的茅草屋渐渐从白雾中透出来。布满蜘蛛网的篱笆后是一张一米多见宽的竹编桌子,虽然有些破旧,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有桌如此,多年前大概是用作弹琴会友的吧。“这是一间初制所。”同行人无情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茅草屋左边还真是修了一座杀青灶台,不过谁说炒茶就和弹琴相互矛盾了呢。

茅草屋后是一片低矮的灌木茶,再往里走,两旁的树木渐渐密集和高大起来。步入森林,满眼的绿色总是让人心安。眼下人们或许更沉浸于西式的形式美中,但如大西克礼所言,东方审美中“自然感的”要素更加丰富细致入微。眼前流动的白雾,静谧的树林,茶树上新发的嫩芽,嫩芽上凝结的水滴反射着整座森林,由这些细枝末节组成的对于自然美的体验于我们本身而言已经是一种艺术体验了。从古至今,东方人总在自然中呈现和表达本来就存在的美,由此观自身,由此健全自我人格。步入森林,特别是人烟罕至的森林,不仅会让身心稍稍舒缓,更是一种极佳的审美体验。在这样环境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欣赏不来城市的灰色森林的吧。这样想着,我们已来到路的尽头。尽头并不代表无路可走,向左便可步入一片茶树林,还未走几步,一棵足有四米高的茶树就挺拔在眼前。

“这就是章朗的茶王树了。”

茶王树出现得那么突然,美得让我有些说不出话来。茶王树枝干既不过于直挺僵硬又显示出韧性,主杆如成年人手臂般粗实匀称,分枝颇高,舒展得天然自在,远离人类干扰,线条柔顺,气质温和,还有一枝从侧边垂下。不由地令人想起麦积山的南北朝佛造像。佛像左手常自然下伸,指端下垂做与愿印,而其向上伸展的主枝则像做令众生心安的无畏印,整体给人以清秀和不可言说的超凡脱俗之美。巧合的是,在侧枝下,恰好生长着一株重楼,又名五叶一枝花,这株低矮的草本植物像是在茶王树膝下玩耍的孩童,叶片被雾气打湿,苍翠欲滴中更添一丝灵气。

在两层台阶的祭祀台上,茶王树被竹篱笆围起来,周围放置以显示其神圣地位。人类就是如此,不把树围起来,不显示其难以接近就不能明白古树的珍重可贵。章朗村每年都会举行祭祀仪式,滴水,在竹编的祭祀烛台里放入糯米饭,蜡条,以向神灵祷告,讲明采茶用意,望神灵予以同意,同时祈求来年茶树也能丰收。或许在今人看来这样的祭祀难免有些愚昧,但灾难总是和人们的行为密不可分,人定胜天,科学种植是一种很好的态度,然而真正热爱自然,热爱茶树的人依然明白:对待茶树要小心翼翼,需要一边安抚一边前行。每年的祭祀奉纳,正是对神灵们小心翼翼的安抚。

雾气萦绕间有些人会觉得此景阴森恐怖,但在我看来,眼前的景色仿佛洗去了俗世凡尘,让人身心轻松愉快。在茶王树附近同样生长着许多和茶王树树形相似,挺秀非凡的茶树。这一片古茶园绵延几公里不断直至寨口,仿佛是佛祖身边的手持莲花微笑的菩萨和罗汉,他们和茶王树一起,默默守候着章朗已有上千年。

章朗!还未抵达时我便对这个颇有些冷幽默的地名充满了奇异的想象,现在他的面貌终于以茶王树为序曲渐次舒展。说起来,“章朗”名称的由来还颇有渊源,这里虽是布朗族寨子,但章朗却是傣语,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传说一千四百多年前释加牟尼弟子玛哈烘乘象周游世界传经经过此地时,雨点和冰雹从天而降,玛哈烘只得夜宿恩巩跺多山(章朗总佛寺所在地),第二天发现白象被冻僵无法再继续前行,为了纪念其传教功德,玛哈烘便赐名此地为“章朗”,而因着总佛寺的贝叶经记录,章朗村寨有记录的历史也由此开启。

章朗现已扩张为老寨,中寨和新寨,但挨得很近,不会有分离之感。当我们抵达老寨时正值黄昏,日光正温柔地抚摸着这一块土地,寨子里的人们三三两两着白衣白帽黑裙聚集在白象寺前,从远处的大榕树下跑过来几个穿僧衣的小沙弥,金色的阳光使他们身上橙色的僧衣更加耀眼夺目,我有一点恍惚,世上竟有如此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当地人在缅寺楼梯下面便要脱去鞋子,一般而言外来人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消在进入佛堂前脱去便可。可脚下布满泥浆的鞋子又让我犹豫不前,好像多靠近一点都成了亵渎。看我踌躇不定的样子,一旁一位会说汉话的阿姨笑着对我说没事,可以走上去。我便忐忑着顺着楼梯上前,一抬头,正好日光西斜,把寺门内外分成了两个世界,门内是一片金灿灿的光明西天世界,门外的我仍在阴影笼罩的凡尘中艰难行走,仿佛只要穿过进门就能得到救赎。

站在佛寺门口,布朗族妇女正熙熙攘攘或席地而坐或三五站在一尘不染的广场中,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脱下了鞋和袜子,踩着光脚站在冰凉的石板上。脚底的神经与土地接触的一瞬间不由地打了个激灵,我多久没有赤脚踩在地上了啊!不由地又蹦蹦跳跳了两下,想要记住这有些新奇的触感,旁边的阿姨们看着我都觉得好笑:这是哪里来的猴子?

今晚有关门节活动,人们正围坐在佛寺前享受诵经前的清闲,留意到人群中有位奶奶仍保留有漆齿。“漆齿”,第一次知道是在《阴翳礼赞》中,谷崎润一郎提到古时日本贵族以黑齿为美。而布朗族也有同样的习惯,在十四五岁成年时便要咀嚼由栗树嫩叶,石灰,旱烟等配制而成的“槟郎”,将牙齿染成紫黑色,此举同时还有防蛀的功效。距离如此之远,却拥有相同的习俗,难怪有猜测说日本的先祖在云南。

从缅寺后门下来的楼梯两旁种满了姜花。姜花在傣族寨子并不少见,在章朗却格外多。南传佛教的五树六花中黄姜花位列其一,因此不仅在寺院周围,几乎每家每户也都会在住家周围的犄角旮旯里种上一两株。我还欣喜地发现了一两株白色姜花,唇瓣呈倒心形,长在潮湿之地,穗状花序,如白色蝴蝶飞舞,真正芳华可爱,沐兰泽,含若芳。姜花的清雅味道,只要闻过一次便再难忘记。五年前我曾在笔记本里夹过一朵姜花,现在一打开笔记本,花与纸张融合的清香仍然扑面而来。奇怪的是,自那之后的五年,我再也没有机会摘一次姜花。因此即便我心属于它,也仅珍藏了这独独一朵,今日到章朗,得以再次闻见令人魂牵梦绕的香气,我把五年前的这一朵移到前页,摘了新的一朵压在前朵留下的印记上,把时空重合在一起。

人们总说章朗的茶是被佛光笼罩的,好像的确如此。通过老曼峨缅寺的小和尚介绍,我们得以结识章朗96年的小茶人玉喃约。小玉和老曼峨的帕上和尚是朋友,两人因茶而结缘,常坐在一起交流喝茶体验,我也同样因为在缅寺喝茶得以认识帕上。一在她家坐下,便看到茶台前放置着她的名片:章朗寨茶妹子,上面附有二维码,名字和联系电话,年纪轻轻便已具备良好自我营销能力,实在不可小觑。

小玉在勐海读过茶艺学校后在茶叶店里工作了一年,因为家中哥哥在外地做佛爷,便回到家里帮家里卖茶。她家的初制所就在楼下,除了生茶,根据顾客需求她还做了红茶,白茶。本想喝生茶,不巧今年章朗春茶颇受欢迎,六月便已售罄,今天喝的红茶还是小玉家所剩不多的存货。不过,仅通过红茶也能感受到一二分章朗古茶的独特气息,茶还未入口,便闻到了一阵蜜香。我平时不爱喝红茶,总觉得其浓强茶味有些粗暴,今天喝到的倒是没了平日的强烈,入口十分温婉舒适。我问小玉,和老曼峨茶比起来,章朗茶有什么特点。她说比起老曼峨的浓烈苦底,章朗虽也是苦,但苦底弱些,有明显涩感,杯底香气持久。

章朗行政区划上虽然隶属于勐海县,从前和西边的普洱,缅甸交往更密。章朗的濮人先民或许就是景从迈山带着茶籽,一路南下而来到这块土地上的。章朗佛寺下有一条窄窄的古驿道一直通往缅甸大勐养,景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章朗村民就通过这条路走去缅甸,用茶叶换回一点生活物资。

十几年前,村民们也是通过这条路一路走到缅甸,再去往泰国,在异国他乡寻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章朗寨几乎人人都去过泰国打工,有在工厂做工,在农场负责采摘,或是替别人照看孩子。玉喃约的父亲也曾在出国队伍中,但在2010年选择回家重新制茶。她的父亲制茶技术过硬,还专门去勐海接受过相关培训,但苦于不太会说汉话,所以接待客户这一块需要靠小玉出面。她还有一个哥哥,从小就在缅寺学习,二十岁时就当上了佛爷,今年十二月就准备还俗回家了。回家之后哥哥便需要接过卖茶这一重任,她则想出去继续学习。在茶店虽然工作了一段时间,但她觉得学不到太多东西,希望去大厂学习茶叶拼配,大益,陈升号都在考虑范围内。但玉喃约有些隐隐的担心,毕竟哥哥天天在佛寺诵诗念经,突然要面对起日常的讨价还价和茶叶行情起来,适应起来或许还需要一定时间。即使说着这些家长里短,她依然笑得很无忧无虑,带着对章朗茶的无比自信,谁来卖都不会愁销路吧。

晚上寄宿在岩拉家,我们终于喝到了渴望已久的章朗生茶,茶汤一入喉口中便闻到了杯底高扬的蜜香,接近岩茶的“岩韵”,但又多了一丝兰花的温柔气息,我一时间竟找不到十分贴切的词来形容。布朗族的男性都姓“岩”,但读“ai2”,女性都姓玉,为了区别普洱生茶和岩茶的香韵气质,我们不妨把这独特的香气叫做“岩(ai2)韵(yu4)”。

岩拉开了章朗三个寨子唯一一间户外客栈,主要接待国内外的背包客。章朗除了古茶树,虎跳峡和白水河瀑布更是盛名在外,不做茶的时候,岩拉会带队进行一天的徒步活动。看过章朗茶王树,喝过章朗茶,我们也想亲眼见见滋养章朗这片神性土壤的水。

第二天,我们便溯溪而上,在密林中踉踉跄跄前行。

路比想象的难走许多,一路上只闻轰鸣水声不见其踪影,山势险峻,时常需要抓着树干前行,我有心无力地看着岩拉身轻如燕地游走在乱石间,落到了队伍最后。跨过一条湍急溪流时,一个没注意整个人摔进了水中,相机的镜头也被撞裂开。狼狈地从水中挣扎起来没来得及叫痛,就听到了队伍前面发出的惊呼。一抬头,一线气势汹涌的瀑布便如天外来客般骤然降临在眼前,水声隆隆,整座山似乎都在一起轰鸣,突然间,我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侵袭得无法走动。若不是周围热带植物的映衬,定会觉得自己行至了范宽《溪山行旅图》画卷尽头,画中一线飞流同眼前一样壮美绝伦。山水画中深山幽谷尽头一泻而下的飞流,常常代表文人们心中的桃花源,而眼前这股无法找到源头的飞瀑,或许就从桃花源处滚滚而来。

这就是滋养章朗茶树的水源,它滋润了花草,滋润了茶树,也营养着百姓的生活,是章朗所有生灵的生命本源。当古茶树还是小树苗时,瀑布也许也是这样,从雪域高原一路奔腾不息,汇集高山精魄,大地恩情,外面的世界瞬息万变,而瀑布是永远的生命之泉。

衣服还未干,岩拉又带着我们去往虎跳峡。漫过膝盖的水流没有让我们有任何犹豫,又踏入了河中,摸着石头前行。不是没有见过一线天,但都是站在临空而建的栈道上,从未以如此直接原始的方式接触如此绝景。两边的石壁以压倒之势遮天蔽日,头顶只留一三米宽缝隙。前面是一片翠绿与光芒,水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涌来,那个被憧憬千年的桃花源,会不会就在尽头?岩拉看水势湍急决定不再向前,那么这里便是我们冒险之路的尽头了,不得已只好与梦境告别。

回寨子的路上,岩拉告诉我们章朗寨古老的传说:布朗族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的女儿喃三飘,因为其美貌而成为傣族、布朗族各部落争夺的对象,但也因此导致了部落间的战争。为了平息战乱,保护族人,喃三飘选择了自杀来解决争端,自掘坟墓活埋了自己。

在这样冷冽从容的美丽背景下,死生在章朗并不显得水火不容。寨子门口有许多储存粮食用的小谷仓,每个谷仓的侧面和底部常常挂着好几个一米二见长的木盒。做何用?那是老人家们为自己准备的棺木。此界重要的粮食和他界重要的归宿,都需要好好重视,生死不过是一件事的两面。

在国境尽头,水的尽头,山路的尽头,死生的尽头,在章朗不可思议的魅力里,何须再寻桃花源,此处就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怡然自乐之地。

cy316.cOm扩展阅读

布朗族茶文化透视:走进章朗山寨


布朗族人一生与茶密不可分。茶树是家庭财富的标志,茶叶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茶是布朗族社会生活和人们交往的重要媒介。布朗族同茶的亲密关系,生动地反映在布朗族村村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人人喝茶、迎宾敬茶、送客给茶上。

从布朗族用茶的种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风俗。布朗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种茶、制茶、饮茶习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勐海县西定乡章朗村布朗族山寨,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布朗族茶文化历史遗迹,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专家学者将它归纳为: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

走进章朗

从勐海县城乘车出发,穿过勐遮镇,向南沿公路盘山而上,经过巴达的群山,在距离勐海县城70公里的地方,便是有224户109人的章朗村了。

站在远处看章朗山寨,千年古寨掩映在原始森林中,山顶上耸立着一座风格独特的佛塔,民居竹楼掩映在凤尾竹中。

走进章朗村,一座古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首先印入眼帘。佛教建筑群由佛寺、佛塔、藏经阁、围墙组成。沿着小路走出村,便是传说中大象挖出的水井。从村里到村外,处处感受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原生态的人文环境。

走进古寨

“章朗”是千年傣语,“章”即“大象”,“朗”为“冻僵”,直译为:大象冻僵的地方。

据说,布朗族迁徒定居在这里已有近2000多年。那时,布朗族称这里为“景桑”。布朗语 “景”意译为“城市”,“桑”意译为“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

传说14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玛哈烘乘象周游世界传经走到这里时,豆大的雨点裹着鸡蛋般大的冰雹从天而降,顿时天地黑暗,雨停冰雹止时已是夜间,他们在这里夜宿“恩巩哚多山”。第二天,大白象被冻僵了走不动,玛哈烘赐名该地为“章朗”,意思为“大象冻僵的寨子”,以此纪念大象传教的功劳。

千年古寺

据章朗佛寺珍藏的贝叶经记载,这座佛寺已经有1365年的历史。它占地4亩,有一座佛寺,一间僧房,一座佛塔,一座藏经阁,阁内珍藏着100多卷贝叶经,整个佛寺建筑群具有独特的布朗族建筑艺术风格。

千年古井

章朗村外有一口千年历史的古井。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走到村前,天气炎热,大象口渴难忍,便用鼻子在地上钻出一口水井。人们称水井为“那么着章”,汉语意为:大象用鼻子掏出来的水井。这口井一年四季从不干枯。

千年茶树

章朗村不远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世界公认的野生型茶树王及野生茶树群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鉴定,其中一棵茶龄为1700多年。茶王树高23.6米,树基围2.5米,树幅8.8米。

章朗村周围的原始森林里也生长着野生型茶树。章朗布朗族的祖先种植的古茶树林、古茶园面积仍有700亩,集中成片分布在原始森林中,古茶树林成为原始森林中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生物物种。

千年茶农

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广南县志》记载:公元前5世纪,以僚、濮为主的部落组成句町国。西汉时,汉昭帝始元年,汉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领母波为句町王。句町国盛产茶叶,至今濮人栽种留下的古茶树仍生长在九龙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史载汉晋时期,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晋元康末年,临沧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马。隋唐时期,朴子蛮分布在景东、保山、云龙等地,丽江塔城、沿澜沧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永昌蒲蛮迁至镇康、顺宁一带。明初,布朗族成为风庆县的主体民族。清代,顺宁、宝通、庆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渐南迁。

巴达古茶山:章朗,佛光包裹的茶香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他们自称“布朗”,汉称“蒲蛮”,傣称“满”,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位于勐海县西定乡的章朗村,是布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村里还建了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下榻在村主任岩胆家木屋二楼的“阳光房”,这里是主人家茶叶“晒青”的地方。主人亲自给我们打好了地铺。晚上住在通透的“阳光房”里,睁开眼,就能看到浩瀚的星空;深呼吸,满屋子都是章朗古树茶的气息。

章朗村是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勐海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建寨已有1400多年。章朗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村庄建成后,村里派人到斯里兰卡取经。有一位名为玛哈烘的佛教徒用大象驼着经书从斯里兰卡出发,行至章朗村外的山峰时,大像被冻僵了。布朗人便以章朗为村命名,又在村子里专门建立了另一座寺庙白象寺以感谢大象驼经之功。

当寺庙中诵经完毕,和佛爷一起用完早餐后,村民们这才纷纷离开,去尘世间处理俗事。布朗人的生活便是这样简单而不凡:从圣洁开始,归于世俗,因而处置俗事时有圣洁之心。

章朗村有“六宝”: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树、千年茶农、千年茶俗。而这六宝尤其是与茶有关的习俗,保存得尤为完好。

当我从佛寺出来时,正碰到村主任岩胆背着竹篓出村。他们正要赴村外古茶园采茶。章朗村附近有1000多亩古茶园,就连岩胆也说不清这些古茶是先辈们何时所栽。

据《华阳国志》记载,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时即已种茶,作为勐海布朗山最早定居的少数民族,布朗人血脉里世代都流淌着浓郁的“茶基因”。章朗村外的这片古茶园,可能

【我爱普洱·茶山探源】茶驴带你游茶山之(一)章朗:人间幽微地,到来生隐心章朗古茶园有什么特点?


章朗的美,是一种既宏大深邃又细致明朗的美。

章朗的美,是满山的清风蝉噪和云白天幽辉映下的美。

章朗的人,是勐海距离历史最远而距离苍穹最近的古濮人。

章朗的茶香,飘过山岭就到了异国,飘出勐海就到了世界。

章朗的历史,犹如天边的晓月,挂了千年而清辉不减。

这里的一切,清风,美景,濮人,苍穹,历史,都写在寨子来,写在村头那座千年古寺里,写在章朗的山山水水里,写在章朗的一草一木里。若非亲到,若非身临,一切的臆想和转述都显得苍白而无据。

章朗,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布朗族古寨,无疑是巴达山最著名的寨子和最著名的普洱茶之地。于历史而言,这是惟一一个可堪与老曼峨比肩的古寨和古寺,据章朗古佛寺珍藏的贝叶经记载,章朗已有1400多年的建寨历史。于茶而言,这是巴达古树茶最多最出名的山头。

“章朗”为傣语,意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相传1400多年以前,佛家弟子玛哈烘用大象驮着经书自斯里兰卡学成归来,当他来到章朗时,正值隆冬,又突降冻雨,大象竟被冻僵不起,附近村民闻讯赶来,燃起熊熊大火,给大象恢复了体力。后来,玛哈烘在此建寺立塔,并动员周围村寨的人们搬到这里居住,取名“章朗”,以纪念大象驮经之功。大象,也就成了章朗人民的吉祥物。在寨子的尽头,如今还屹立着两头由寨子里的青年人集资建造的白象,如同寨子的保护神,镇守护佑着这千年古寨的薪火传承。经过白象所在的村尾,沿着一条浓荫蔽天,青苔落叶铺就,高达百级的台阶拾级而上,就是寨子的最高处,白塔。白塔是章朗又一佛教圣地,也是章朗不可错过的又一美景,直入云天,金碧辉煌的塔群本就是一幅壮美的图景,更兼满山的青松秀木,而满院的菩提树更增加了这里的禅意与宁静。

章朗现有260多户人家,分为老寨新寨中寨,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得较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如今的章朗佛寺明显经过改扩建,新旧共存。新者如谦谦后生新不夺主,旧者如敦厚长者老而弥坚。佛寺、僧房、佛塔、藏经阁,整个佛寺建筑群透着浓浓的布朗族建筑艺术风格。而佛寺墙壁上鲜艳夺目的长卷壁画,虽然算不上名家巧匠之作,但却是一部布朗族的民族史和发展史,细致入微的表现了布朗族从创世神话开始,到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章朗建起了第一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向外界全面的展示了布朗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文化,值得一往观瞻,也是去章朗旅游看茶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章朗位于巴达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林木森森,终年云遮雾罩,孕育了巴达最好的古树茶。如西双版纳众多古茶园一样,章朗的古茶园也是林茶共生,花木同春,古茶树错落而稀疏的分布在绵绵无尽四季苍翠的青山里,因而章朗的茶也有着别样的大气、稳重,如蕴藉宽广的巴达山一样。

去了章朗,如果你没有一种留下来的冲动,一种不想回去的感觉,那只能说你已经审美疲劳。至少,你可以留个一天半天的时间,去到章朗寨子后边那悠长的台阶上,幽深的林子里,或坐或卧,把自己深陷在浓情绿意的自然里。面对四围的苍松翠竹,面对满山的蝉鸟唱和,缕缕纷繁的思绪,摒除世俗的牵挂,坐卧由之,甚或,发呆即可,呼吸即可,这是超自然的大氧吧。

想起唐代诗人祖咏有首诗,用在此处,绝佳: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普洱茶世界里的神话“老班章”


一提起老班章的名字,在普洱茶界,如雷贯耳。很多茶友们梦寐以求的,就是拥有和品鉴到纯正的老班章普洱茶。

据说,看一眼老班章的茶王树,就如同一次朝圣,老班章茶王树的茶,千金难求,2017年春茶成交价已经涨到了32万一公斤。

老班章究竟什么来头?

老班章号称茶王,专指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村老班章茶区的古茶树大叶种乔木晒青毛茶压制的云南紧压茶。老班章村,全村117户,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布朗族的后裔(属古代濮人的后代),古茶树和森林共生,占地面积4000多亩,海拔1700米至1900米,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1540毫米,北部因有哀老山和无量山的屏障作用,天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冬春两季多雾的气候特点。土壤富含有机质,日照足、云雾浓、湿度大,特别适合古茶树的生长。

一直以来,老班章村民沿用传统古法、人工养护古茶树,手工采摘鲜叶,日光晒青毛茶,石磨土法压制各种紧压茶,是云南省境内少有的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的,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古树茶产地。

纯正血统的老班章茶气是普洱茶中茶气最足的一款茶品。标准的大叶种茶,条索粗壮,芽头肥壮且多绒毛,很少有其他茶区的茶有如此壮的条索、芽头的。老班章有强烈的山野气韵,嗅散茶和茶饼有很突显的古树茶特有之香,香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

3年内的老班章汤色金黄明亮,3年之后金黄开始向黄红转变。老班章的苦涩退化很快,一分钟左右就转而回甘,饮过老班章之后整个口腔和咽喉会感到甜而滑润,而且时间会很长,如果没有吃什么刺激性食物,这种甘润感会持续几个小时。

老班章长于山野,树龄久远,茶气极强,冲泡十多道仍有香甜和回甘,且叶底整齐有老树茶特有香气,不会出树叶味,三五年内的叶底呈黄绿色。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海西定章朗


从勐海出发,往澜沧方向走惠勐路,40公里处左转进入勐遮镇,一路向西定乡方向,20公里到达章朗。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整个云南,甚至整个中国,没有一个地方有纯正且原始的布朗族部落。

1400年村寨历史,300户布朗家族深厚的名族文化,引得知名电视台多次造访这里,实地探究。而我们去章朗,则是因为茶,竟不知这里有整个名族的几千年历史,深厚丰富到惊为天人。在章朗整个寨子以布朗族传统杆栏式建筑为居住房屋,屋顶呈斜坡式,两层式的屋檐,把寨屋也分为两层,一层为牲畜屋,二层为人居住。

寨中,布朗族人老人小孩,都穿着传统的布朗族服装,整片寨子,一片古朴,房屋与族人都以最为原始的状态演绎着布朗族可被感觉到的名族文化。

在章朗,除了古朴的寨屋和传统的名族服装,保留的最完整的还有整个名族的宗教信仰。布朗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小乘佛教。这个远离喧嚣的小寨子,保留完整的宗教信仰,信仰支撑整个村寨,得以建出整个云南甚至整个中国最美的佛寺。村寨中的小男孩,年满5岁,就必需剃度到佛寺中出家学习汉语和佛学。这也是布朗族最传统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

在章朗你几乎会忘记自己为何而来,这里有太多可以让人着迷的美好事物。本是为茶而来,却无意探知到整个名族的历史与发展。章朗村有布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在整个布朗族发展史上的器物与文化历史,在这里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从名族文化的保存,我看到一个名族的严谨和曾经的兴旺。从生活,到佛教用具。随着器物的精致对的古旧感,探知到一个名族的深厚和虔诚。

在这个历史的大寨中,布朗传承延续的不仅仅是名族的文化,还有和布朗世代相伴的茶树。古茶园距离村寨1.5公里。说远不近的一个路程,确是要艰难的走一个小时。说章朗是另外一个世界,章朗的茶园无疑就是另外一个人间天堂。

金黄与鲜红的落叶,铺满整片脚下的路,每走一步都会有惊叹的感觉,落叶与绿树的撞色,耳旁轻柔的风,鼻尖淡雅的山林气息。仰头看不尽的美,呼吸吸不尽的淡雅。走着走着,便又会忘记自己为何而来。

一个名族历史的沉淀之地,沉淀出文化,也同样沉淀出古茶树。生长在这样一个原始森林深处的古茶树,生长年限与时间已是成了没必要再去深究的问题。森林的古老,足以看出这片茶园的古老。只要不经意的一瞥,就可看到混生于古树旁边的茶树。树干粗壮配以繁茂的茶枝,很多瞬间,竟分不清楚何为茶树。

从走进章朗,一路有当地知书一路陪伴引路讲解名族与茶树历史。在章朗,这个1400年历史的村寨中,一直坚持的名族信仰和茶树种植,是从很多祖辈从进入章朗生活就一起存在的。章朗茶树有一个特殊又令人惋惜的时段。云南茶树只有普洱景迈茶树会生长出螃蟹脚这一寄生物。一度被追捧为神物,景迈茶区也被冠以生态环境最为优良的头衔。在章朗,也同样一直有伴随茶树生长的螃蟹脚,据农户介绍,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农改,总觉得寄生物会影响茶树的生长,便把螃蟹脚铲除。现在螃蟹脚,已经所剩无几。而这一特殊的寄生物,也是需要,生长环境潮湿并具有丰富养分物质的供给。

古茶树得利于生长在土质肥厚且在古树的碧荫的森林中,茶树鲜叶叶片油亮墨绿,加之章朗茶树是纯正的大叶种茶树。茶树鲜叶油亮翠绿,肥厚,这样茶树鲜叶制出的茶叶色泽匀净度好,条索较长且肥壮。

不管章朗的名族文化,名族之美有多吸引眼球,最美的还是一杯茶汤。在这样一个大美之地,茶汤滋味稍显逊色,便很快容易被忽略。而更容易被记住的是文化与历史。章朗的茶,和章朗的美一般,让人记忆深刻,过口难忘。茶汤遇水浓郁的森林蜜香溢满整个茶杯,入口茶汤顺滑,新茶便具有陈茶的饱满顺滑。闻茶香就有如感受着森林耳旁轻柔的风,鼻尖淡雅的山林气息一般舒适放松。

世界茶源,天下普洱(全集)《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


导语:“爷爷做茶孙子卖”,这句在普洱茶界广为流传的话语可谓是一语中的,说中了普洱茶的要害。普洱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一件需要时间的沉积来完成的作品。这种沉积,来自于普洱茶本身的存放,更来自澜沧江流域莽莽群山里成百上千万年青山绿水的锤炼。

当从高峰之巅汩汩流下的澜沧江水与云南大地交融后,缔造了与可可、咖啡相并列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茶。数百万年前,大自然的神奇之手让茶树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茁壮成长。数千年前,生活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原住民濮人发现并利用野生茶,尔后开始驯化和种植这些茶……从此,茶香开始在延绵的澜沧江两岸山谷间飘荡。

在这条河流的两岸,不但还恣意生长着数百万亩有着成百上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和野生茶树聚群,还保留着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链条。如今,濮人的后裔们依旧过着与茶息息相关的日子,而普洱茶也俨然成了最响亮的云南符号。

一、景迈,最早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再上景迈,依旧是亲切。

澜沧江两岸的茶山,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每年都会去溜达一圈。去得最多的,是景迈山;心中最迷恋的,是景迈山;还想再去的,依旧是景迈山。每次去,或者匆匆一瞥,或者停留几天,景迈带给我总是熟悉的新鲜,带着一种难言的亲切。

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粘连得很近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管时光如何变幻,自濮人在景迈山上有意识地种下第一棵茶苗起,就注定景迈山将成为茶树的圣灵之地。也因此,每个走进景迈山的人,心头始终萦绕着一种奇妙的崇敬。

特别是初秋的景迈,那是一年间最舒适、最惬意的季节。葱郁的绿意依旧统领着这座连绵的山岭,而成熟了的庄稼,以及一些开始绽放缤纷色彩的树木,让景迈山变得斑斓起来。在这样的时节,我来到景迈。倘佯在景迈纯净的山水间,眼睛看到是葱郁的森林、茶园、村寨浑然一体的美景,耳朵听到是蝉的鸣叫、风的情语,整座山岭显得异常的宁静而安详。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贺开古茶山是人工培植历史久远的一片古茶园,这里的古茶树树龄长、植株高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走进茶园,古老的茶树一棵接着一棵,粗壮而健硕。对于许多茶来说,时间是敌人,新鲜度和口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但对于古树普洱,时间的沉淀让它更加弥足珍贵。摄影/局部)

与我一样,许多人认识景迈山以至迷恋上景迈,是从茶开始的。在景迈山还没被写进书本之前,大叶种茶树就在这座山上以自己最自由的方式恣意生长。山上有景迈、芒景两个村委会,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村寨房舍,就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密林深处、古茶林边。千百年来,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各民族同胞,与这座山岭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赐予和古茶园的护佑下,安静而祥和地过着与茶紧密相关的生活。

“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去;要是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怕你们吃光用光;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布朗族祖先帕岩冷临终前,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这样的话语。

濮人是澜沧江一带最早的居民,最早利用野生茶和最早栽培、驯化野生茶树的群体,其后裔布朗族、哈尼族、德昂族、佤族等如今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树的主要主人。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生活在巴蜀、云南一带的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尽管陆羽在《茶经》中没能提上云南一笔,但至少在比陆羽更早的1800多年前,在澜沧县的景迈山上,一场大规模的人工栽培茶树运动已经展开。

(普洱茶自古讲究产区,不同的山里所产茶叶的口感也有所不同。左下图为勐海县勐宋茶区的古茶树,茶区里既有高大的古树茶,也有近几年种植的小茶树。这一地区所产的茶叶山野气强,较苦涩,但回甘快,茶香纯正。摄影/段兆顺)

据《布朗族言志》和相关傣文史料记载,最迟在佛历713年(公元180年),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就带领自己的子民,在景迈山上种下了一棵棵、一片片的茶林,帕岩冷也因此成为了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种茶的人。相传西双版纳的傣族头人曾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帕岩冷,现在芒景村还有供奉茶祖帕岩冷的庙宇和七公主亭。经过无数代人努力后,布朗族、傣族的先民们不仅驯化了野生茶树,历经生态劫难,还留下了多达2.8万亩的景迈芒景古茶园。

帕岩冷或许想到,又或许没想到的是,正如他临终前的遗言一样,生活在景迈山上的子民们在1800多年后仍能享用着他的惠泽。自2004年国内普洱茶市场再次复兴起,景迈茶价格就一路攀升,到2014年春茶季,每公斤古树茶毛料已经卖到1000多元,茶农的家庭收入基本都在八九万元以上。

或许令帕岩冷更没想到的是,他和他的子民们一棵棵亲手种下的这片历尽沧桑的古茶园,如今依旧生机盎然地与原始森林交错生长在一起,成为了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其见证了茶树从野生到驯化,再到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史,被日本知名的茶叶专家松下智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

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划、产业划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活化石,同时它保存的大量珍贵物种、完整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和起所具有的病虫害自我控制机制,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茶叶驯化和茶叶种植方式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二、澜沧江是条茶的河流

景迈山只是普洱古茶山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多次前往普洱古茶山,让我越发意识到澜沧江是条茶的河流。这种意识,不仅来自于飘荡在澜沧江两岸从大理、保山到核心产区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的绵延数百公里的茶香,还在于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2010年5月在思茅区营盘山的中华普洱茶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茶树的始祖——距今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2012年3月,在景谷县茶办主任王强的带领下,我来到距景谷县城只有4公里的芒线村。这个宁静又略显平凡的小村庄,座落在威远江东岸丘陵地带。然而就是村庄所处的这片苍茫翠绿的大地,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第三纪渐新世植物群,也是惟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区系。

1978年,地质勘探人员在景谷盆地的芒线村,发现了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景谷植物群化石,并正式被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经地质年代测定,这些宽叶木兰化石是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的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叶形大,倒卵形,长6.4至11厘米,宽3.4至5厘米,顶端缺失。但从叶形轮廓看为纯圆,基部为楔形收缩状。”地质生物学家何昌祥曾这样描述这些宽叶木兰化石。

茶树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被子植物,木兰是被子植物的原始代表,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及茶种的始祖。我国现已发现的木兰化石只有两种,其中宽叶木兰仅见于普洱市景谷县,中华木兰见于普洱市境内的景谷煤场、景东田心、澜沧勐宾等处,以及临沧市的沧源、凤翔,保山市的腾冲,德宏州的梁河等地。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从叶片的形态、叶脉构造、侧脉对数及夹角大小、侧脉不达缘、向上弯曲与上方侧脉相连、叶尖形态等特征对比,茶树与宽叶木兰、中华木兰植物化石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在遗传上有亲缘关系。

结合云南的地质史,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地球的中生代侏罗纪,云南高原已是一块露出海平面的陆地,濒临暖暖的海洋,地貌起伏并不大。那时到处长满了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还没在这块土地上出现。到了新生代第三纪,许多被子植物开始在这里生发、演化,出现了花果的同时,包括宽叶木兰在内的许多山茶科近缘植物,也开始在这里繁衍生长,为茶树物种的孕育形成创造了条件。到新生代第三纪的中新世,波澜壮阔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开始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青藏高原高高隆起,横断山脉也随之出现,昔日几乎是一马平川的云南大地隆起成为了高原。到新生代第四纪,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来临,许多喜温喜热的第三纪区系植物遭到破坏。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由于地理的缘故,幸运地躲过了冰川袭击的浩劫,保留下许多新生代第三纪遗存的物种,如滇南木莲、树蕨、鸡毛松、苏铁、古莲等,起源于第三纪早期的山茶植物也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滋生、演化并繁盛起来。

由此推断,在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特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茶树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在未受到第四纪多期毁灭性冰川活动袭击的条件下,茶树最终在澜沧江沿岸的大地上得以生存、发展,并传播开来。

已经发现的木兰植物群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纬22°5’-25°之间,几乎为北回归线所平分,并横跨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中国境内段为独龙江)三大水系。野生茶树的分布则主要集中在北纬21°08’-25°58’,沿着北回归线南北方向逐渐减少,并自西向东延伸。野生茶树与木兰植物群化石分布多集中于澜沧江流域的北回归线两侧,均为常绿阔叶乔木型,都是南亚热带、热带雨林共生产物,生态习性上都具有喜温、喜湿、喜酸、耐荫怕碱等习性,这是茶树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态习性接受了木兰遗传基因的结果。

从宽叶木兰化石到中华木兰化石,到2700年前的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再到1000多年前的邦葳过渡型古茶树和千年树龄的景迈栽培型茶树王,普洱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链条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的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的以茶树为优势树种的植物群落。这些发现,向我们完整地展现了茶树所经历的垂直系统演化过程。

三、从古普洱府到皇家古茶园

2016年春茶,困鹿山皇家古茶园的春茶,每公斤突破了万元大关,成了整个普洱茶区与冰岛、曼松王子山、薄荷塘等并列,屈指可数的毛茶价每公斤破万元的几个山头之一。

在说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之前,先说说古普洱府。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古普洱府城所在即今日宁洱县城。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此设普洱府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并在府城建立贡茶厂,推行“岁进上用芽茶制”,选取最好的女儿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

普洱府的设置及贡茶厂的建立,让普洱成为滇南重镇的同时,也让始终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普洱茶走向鼎盛。普洱府辖地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几乎囊括了普洱茶的主产区。史料载“普洱府年产普洱茶八万担”,当时的普洱茶制作、交易可谓空前鼎盛,普洱府城一时成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集散地,也是四通八达的茶马古道汇聚点。现在人们对普洱茶的称谓由来和等级划分,仍以“原产普洱府辖地,并以普洱这一原产地和集散地而得名”为重要依据。

离宁洱县城30来公里的困鹿山是莽莽无量山的一支余脉,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410米—2271米,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几里,东西宽数里。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云遮雾罩,雨量充沛。继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群落后,2004-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组织多批专家,相继对困鹿山茶树群落进行了三次重点科学考察,并得出了权威结论:“困鹿山栽培型茶树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其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已超过1000年以上。”这一结论,证明了困鹿山处于茶树植物的起源中心范围内。

现已发现的困鹿山古茶树群落总面积为10122亩,地跨凤阳、把边两个乡,由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布在把边乡团结村的中寨、新寨、丫口寨境内8183亩,凤阳乡宽宏村境内有1939亩。困鹿山附近的凤阳乡、把边乡、黎明乡境内还有大片的人工栽培型、过渡型的古茶树群落,而这些茶树与景谷、镇源两县的古茶树群落是一脉相承的。

对困鹿山的过往历史颇有了解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兴昌介绍说,困鹿山古茶园有东园、南园、西园、北园之分,清朝年间每到大茶林春茶采摘时节,官府都会派兵上山监督茶叶的采摘和生产制作,并把所有制作好的人头茶、七子饼茶、砖茶全部运抵京城,进贡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和制作工艺都极其保密。正是基于这些渊源,现今困鹿山村的村民大都能做一手好茶,特别是早盛行于清雍正年间的人头茶和方砖茶。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访古茶山,但困鹿山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清新而温暖的。村庄已与茶园融为一体,村前的古茶园中单是数百年的古茶树就有数百棵,因为古老,棵棵古茶树都虬劲峥嵘,嶙峋的枝干上长满了苍绿的树苔。古茶树的树身高度都在五、六米以上,采茶时得爬上树,或者是搭把梯子才能采到茶叶。

老社长薛金强告诉我们,仅在困鹿山周围地带,已经普查出的古茶树就多达372棵,树龄基本都在400年以上。这些古茶树每年只能产出300到400公斤的干毛茶,弥足珍贵,每年春节一过,尚未采摘上市的春茶就早已被外地客商抢定一空。

现在村里对这些古茶树实施了农户认养保护的方式,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他们每天除了从事农事劳作,还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简单打理上。“我们对自己认养的古茶树进行经常护理,这些树可是宝贵的东西。”

说话间薛金强抓了一把从百年古茶树上摘下的茶叶放在火塘前的陶罐里煨烤,琥珀色的茶水盛于粗陶盏里,他边烤边介绍说:“我们平常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叶,喝干了以后把剩茶再放到火上烤一遍,然后续水,反复冲泡茶味还是很浓。”这种随手而来的茶生活方式,已经深深融入到许多茶农的血脉中。

由于困鹿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系统,再加上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所产的普洱茶不仅天出自然,而且品位独佳,香型独特。同行者中有一位挑剔的老茶客,近年来对困鹿山的茶情有独钟。他对困鹿山茶的评价是“茶香清雅、高锐、持久,韵长。新茶入口微苦化甘转甜,口感香、甘、甜相混而生,丰富沉厚,喉韵甘润持久,气蕴上扬而沉实。”对于早已被香烟熏坏了舌头和口腔的我来说,评价中的有些词语感觉玄之又玄,但能得到资深茶客如此高的评价,困鹿山无愧皇家古茶园的称谓。

就在困鹿山四周的莽莽原始森林里,还散落着上万亩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树群落,其中树龄最大的据考证已经2000多年了。这些布满了雨苔风锈的古茶树延续进化为云南大叶种茶的轨迹清晰可见,虽然经历过数千年的沧桑,依旧傲然挺立,年年吐着新蕊,恩泽着守护它们的子民。

2003年7月,在海拔2100多米、坡度达70多度的山坡上,经台湾著名资深茶商黄传芳先生牵线搭桥,著名影星张国立出资认养了三号古茶树。这棵困鹿山三号茶树,胸径2.53米,树高25米左右,分枝三杈,是目前发现的株型较为完好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

四、解密300年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

5月的宁洱已经开始炎热,好在傍晚时分一场不期而至的细雨,给这座曾是古普洱府府城所在地的小县城带来了丝丝清凉与湿润。那时,我们就坐在文昌宫门楼的二楼,与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兴昌一起喝茶。作为宁洱县城内已是为数寥寥的古建筑之一,经历过战火、兵燹、地震后幸存下来的文昌宫门楼,现在被挂上一块“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的牌子。在这幢从古普洱府时代走来的老建筑里,李兴昌担负起了传承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使命。

普洱茶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金瓜贡茶、沱茶、饼茶、砖茶等。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

金瓜贡茶是现存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现今存世的金瓜贡茶真品只有两沱,分别保存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这些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贡茶,原料就大多采自困鹿山古茶园。

阮福在成文于1825年前后的《普洱茶记》中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但金瓜贡茶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流通的,“得到它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会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喝,有人甚至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李兴昌的这种说法,可从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得到佐证:“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普洱贡茶之所以显得这么贵重,除了数量稀少、原料珍贵外,还因为其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据说需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完成,加工周期长达36天。19世纪末,处于风雨飘零中的大清王朝国力大衰,普洱贡茶的制作也开始渐渐隐退到历史的烟云中。现在的制作技艺,是在一度中断后重新恢复的,整个过程基本沿袭了传统做法,并对工艺做了一定的改进,比如蒸制改用锅炉,压制过程采用人工石模踩压等,在保证上乘品质的情况下提高了制作效率。

普洱茶的制作大体可分为“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四个相对固定的程序。但贡茶的采制是相当讲究的,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到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都十分微妙和精细。而且全手工制作,凭的是制茶人的感觉和经验来掌控力度、温度、湿度,没有任何参考数据和文字,因此贡茶的制作工艺颇为费工、费时、费力,制作效率比现代制作工艺效率低很多。

制作贡茶所需的茶叶,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制作而成。这种芽茶制作的普洱茶,经长期存放后会转变成金黄色。采茶是个技术活,需要手法细腻,把叶片轻轻捏下,太用力会使叶片和茶枝受损,不但影响了茶的品质,还影响枝条的生长。所以一般这种工作都是女孩做,手劲比较柔和。刚采回的鲜叶一般不能直接杀青,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萎凋,通透性要好,也不能堆太厚,每隔相应时间要翻一翻。

杀青揉晒无疑是制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而这门看似简单的技术却有很高的要求。在热锅里需用闷、抖结合的手法,要把握好温度,这些全凭经验和手感。过高的温度会破坏活性酶,不利于后期发酵和多酚类物质的保留,而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期的自然发酵,所产生的越陈越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温度过低又不能达到杀青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停地翻抖,使锅内的茶青均匀受热。茶青接触锅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了会焦糊,待茶梗变软就可以出锅了。“要领是锅要厚、火要旺、翻抖要适度。”李兴昌说。

杀青完毕,接下来便是揉捻。揉捻全凭手工技艺,手在茶叶上慢慢揉动,仿佛在给茶叶做按摩,时重时轻,而且手要顺着一方向揉动,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裂程度适当,保证在冲泡时能均匀地释放浸出物。技法的高低直接影响茶叶的品味和芽条造型的优劣。历史上,制作贡茶的揉茶师要沐浴斋戒才能进行加工制作,而且有人专为揉茶师擦汗,不允许有滴汗进茶之中。

揉捻好的茶,要在太阳光下晒干,称为晒青。这道工序是普洱茶工艺的重要特性之一,与杀青时温度控制的道理一样,在阳光下自然晒干能有效保留茶叶中酶的活性。其他绿茶的烘青、炒青工艺使得杀青温度高,酶活性破坏彻底,是难以进行后发酵的。此后经过筛分、风选、拣剔和分级,再经蒸压成型,再干燥,普洱贡茶就制成了。

普洱茶的加工,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一是原料必须采用云南大叶种茶,二是必须采用晒青工艺。这样加工出来的毛料,直接压成砖、饼、沱等常见的紧压茶形态后,一般称之为“普洱生茶”,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后来出现的“普洱熟茶”。

1973年之前,普洱茶基本没有生茶、熟茶之说,此前的普洱茶都是以生茶的形式加工生产,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需要时间成本的。2013年8月在深圳采访香港茶商黄集斌时,他介绍说,1973年为了满足香港人喝老茶的市场需求,云南派人到广州学习轻水发酵技术,最终在1975年熟茶的渥堆发酵技术在昆明茶厂正式试制成功。之所以要进行熟茶的研制,是为了解决普洱茶自然后发酵时间过长的问题,以人工模仿自然发酵的过程来达到快速陈化普洱茶的目的。

五、从六大茶山到山头主义

2013年4月中旬,我去到老班章。村长李开华对我说:“你来晚了,要是再早十多天来,我们这里可热闹了,每天都有100多辆车四五百人到我们村看茶收茶,可热闹了!”是时,卖价最高的第一拨春茶已经采摘并基本销售完毕,但不时地还有外地茶商带着茶友到老班章来参观那片令普洱茶客痴迷的古茶园。

老班章是勐海县布朗山上的一个哈尼族村寨,所产之血统纯正的老班章茶因质重、气强、香气独特且回甘快的特性,受到广东茶商的追捧后异军突起,成为山头普洱的标杆之一。“今年春茶卖得好的每公斤七八千元,均价每公斤3600元左右。”李开华这样介绍说。与2012年每公斤2500元左右的春茶价相比,2013、2014年老班章茶价涨势明显,从2008年的两三百元到2014年6000多元一公斤,每年都在大幅往上涨。茶价的上涨,让老班章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村110多户村民家家都盖起新房购置了私家车,一半以上农户还在勐海县城购置了商品房和商铺。现在老班章村即便最低的一户农家,单靠茶的年收入也可以达到六七十万元!

老班章只是普洱茶名山头的一个代表性缩影。葡萄酒玩的是酒庄,普洱茶玩得是山头,近年来山头主义在普洱茶界越演越烈。云南特殊而多变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使得不同山头所出产的茶青,在口感和滋味方面会出现极大不同。故而自本世纪初内地普洱茶市场复兴后,从有历史传承的景迈、易武及古六大茶山,到越来越偏远的茶山村寨,那些有着优异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山川地貌,但因偏远落后而与现代文明保持着适当距离的古茶山,被外地茶商和普洱茶爱好者刨了出来。处于茂密植被滋养和高大乔木庇护下的古树茶,一时间身价百倍。

从景迈的香到班章的霸,无论是冰岛、昔归、易武、南糯山、困鹿山还是勐宋、帕沙、攸乐、倚邦……几乎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秉性。甚至同一座山上,同一块茶林里,就相距几米远的地方,近千年的老茶树、几百年的次老茶树之间采下来的茶叶,口感不一样,品质不一样,价格也就不一样。甚至还有人玩起单株,也就是同一棵树上采下来的茶叶。

要说普洱茶的山头主义,其实古已有之。乾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算得上是普洱茶山头主义的肇始。如今这古六大茶山有的已没落,有的产量有限,影响力已经很小了。更多山头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个易武可以分出麻黑、落水洞、刮风寨、高山寨、丁家寨、弯弓,一座布朗山可以分出贺开、班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山头越分越细,大有每个村寨都要摆出一个山头茶的架势。这还不是山头的全部,比如景迈山你至少要分得清是景迈的还是芒景的;易武刮风寨说的可不只是一个寨子的茶,还得分是高海拔还是低海拔,是茶王树还是白沙河;倚邦分蛮松的和麻栗树的,蛮砖分八总寨的还是桃子寨的;班章在分辨得出是新班章还是老班章的同时,还要警惕临近的班盆……所以在普洱茶界,不好好浸淫个三五年,不花费去大把银子,不亲自去普洱茶山走走,连山头主义的门都入不了。

当然也有人对时下盛行的“山头主义”表示担忧。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项目召集人、《茶叶战争》作者周重林就认为,炒山头料最大受害者首先是辛辛苦苦经营数十年的品牌,悄然之间,品牌效应就被山头效应取代。其次误认为山头料就等于好茶,其实从料到饼只完成了普洱茶第一步,还有储藏等条件。最后茶厂沦陷为代加工厂,与品牌渐行渐远。一旦形成了用大树纯料就等同于普洱茶成品好的观念后,对于许多走拼配和台地茶企业是不利的,对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同样害大于利。

许多业界人士也认为,好的普洱茶是拼配出来的,选不同地方不同山头的茶,取它们各自的优点,或香气好,或汤好,或口感好,拼配成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茶,所以历史上拼茶师傅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抛开众多知名老茶不说,现在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大益7542,就是拼配茶中拥有众多粉丝的好茶,年年出年年有人追捧。8月份在广州芳村采访香港茶商龚志强时,他也认为普洱茶必须拼配,不拼配的茶没有丰富的口感,特别是经过若干年的放仓再发酵后。

与山头相对应的是树龄。许多山头之所以被炒,茶的品质固然是主因,但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茶园。一般地,从茶树的生长形态看,普洱茶可分为古树茶、乔木茶和台地茶。古茶树又可细分为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其中野生型、过渡型的树龄一般都在八九百年以上,但品饮价值不高;市场上的古树茶,一般指采自200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的茶,树龄高的有五六百年甚至更高。这类古茶树因已被完全驯化,结合生长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较高的品饮价值。

古树茶与乔木茶之间的区别很小,如果不区分树龄的话,实际上古树茶就是乔木茶,都是从根部发出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但在普洱茶界,一般将树龄在百年左右的老茶树,称为乔木茶。这类乔木型茶树属深根性植物,主根向着土壤深处生长,吸取到的养分较台地茶充足,茶叶品质较佳。

六、地理价值是普洱茶的最大资源优势

不管我们怎样来看待山头主义,这股风潮的兴起,以及普洱茶市场的复兴,至少说明普洱茶的地理、环境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根据200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普洱茶产地范围在云南省境内北纬21°08′-25°43′、东经97°30′-105°38′之间的区域,海拔800米-2300米,年平均气温15℃以上。从国标界定的范围以及实际生长情况看,无论是野生古茶树群落还是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北纬25°基本上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往北生长的临界点。再往北,也即普洱茶核心产区以北的大理州中北部地区,是大叶种茶树向中小叶种过渡的区域。

按《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的界定,只有原料为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普洱茶品质特征且在云南省内生产的茶叶产品才能称为普洱茶。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大叶种并不为云南所独有,广西、湖南、海南等地都有大叶种茶,而且海南的大叶种茶树还是云南省茶科所帮助移植的。如果将这些地区的大叶种按照云南传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进行加工,难道不是普洱茶吗?

对此,从事了近30年微生物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凯耐特生物制药研究员,现在是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的陈杰指出,这是因为普洱茶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与不可复制性导致的,核心则是它们依赖性极高的地理因素,更准确地说是地理价值。

地理价值源于云南特定的地理系统,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造就了云南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云南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北半球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水生生态系统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元江(红河)、南盘江(珠江上游)六大呈扇形分布的水系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为代表的众多高原湖泊。特别要说的是,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区,澜沧江中下游的普洱、西双版纳一带,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拥有自己完整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

诞生在这么大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普洱茶,陈杰说:“当云南的古人把这个系统中某一类或几类物质融合到普洱茶之中时,普洱茶的物质组合不单单是几片茶叶的叠加,而是地理特征与自然生态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其中,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了上亿年之久。因此,普洱茶不单单是一个商品,更多的是地理价值的再现。”

这种系统性优势,在我们走进任何一座澜沧江流域的普洱古茶山都能够感受得到,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成百上千年的古茶树,稀稀疏疏、零零落落地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历尽沧桑后依旧生机盎然。作为偏远的边疆落后地区,即便是现在,在古茶树周围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我们也几乎很难找到污染大的工业企业的存在。

在景迈等地的一些古茶树上,寄生着一种被茶农称为“螃蟹脚”的植物。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寄生植物,只有在生态环境十分良好且树龄达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到,所以又被称作“茶树精灵”。或许是与老茶树一起生长,汲取了茶树灵气的缘故,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既能降三高还能治疗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以自然、恣意的状态生长在如此优异的生态系统中的云南大叶种茶,在粗枝大叶的外表下,其内含物绝对是其他地方的茶叶难以比拟的。陈杰指出,营养成份更高、更丰富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相比其他地区茶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性,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他茶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对比的。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盛军认为,从保健养生的角度看“普洱茶最适合调节肌体的代谢,如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以及抗肿瘤等”。他组织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经证明了普洱茶降脂降糖的功效和机理。

当然大叶种茶树在云南也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一个“大家族”。这是因为在云南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地理、气候的不同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而又生成一个个小的生态系统,进而使得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存在差异性。它们之间既相容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又因小的系统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并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演变出了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叶种等。

同时,不同区域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也明显地具有本区域的特性。这就是一些资深普洱茶客,不仅能品尝出普洱茶的不同山头,还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及区别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差别是很小的。比如,景迈山的茶苦涩重,回甘生津强、兰香明显;南糯山微苦涩,回甘、生津好,透着蜜香、兰香,谷花茶淡香如荷;布朗山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香气独特……

七、重建普洱茶生态系统

与古树茶(乔木型大树茶)相对的是台地茶。从现在留存的众多古茶园来看,古时候云南少数民族种茶时虽有一定的规划,但种下后对茶树生长的干预极少,只是进行适当的采摘、修剪,更重要的是根本不翻地除草。这样做的好处是,茶树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由生长,很快就能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与蕨类、地衣及热带雨林里的各种林木和草本植物共同生长,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如是留存下来的茶园,就是现在备受追捧的古茶园,所产之茶就是古树茶。

这些古茶树,自栽种下的那天起到现在,几乎都没有享受过农药、化肥的“恩惠”。最早是因为没有这些东西,后来是因为茶价低茶农舍不得给古茶树施肥喷药,现在茶价高了茶农更舍不得给它们施肥喷药。所以古茶树们历来都是依靠自然的肥力在生长,完全依靠近乎完美均衡的生态系统来免遭病虫害的。古树茶的枝干上,还寄生着苔藓、地衣、兰花、螃蟹脚等植物。

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类茶园就不被看好了,采摘困难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产量较低,价格又上不去。于是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园开始兴起。在当时,台地茶园是现代化、科技化的象征,为此从1976年云南兴起一股改造低产茶园的运动,许多古树茶、老树茶被砍伐,土壤被深翻,插种上了新茶苗,一个个古茶园被迅速改造成高产的台地茶园。

现在不少人大肆褒扬古树茶,变相压底台地茶。其实古树茶是否真比台地茶好并没统一的定论,从品饮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古树茶要优于台地茶,但云抗10号、云抗14号等优良品种的台地茶,其内含成份和功效又是古树茶所不具备的。不过台地茶有个致命的短板,就是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尽管大的生态系统仍然保持良好,茶园的四周依旧长满葱葱郁郁的茂密森林,但不可否认的是,采用条列式密植的台地茶园,受单一种植影响,小生态系统已被破坏殆尽。采摘、修剪、施肥、喷药、除草、翻地……为了产量而采取的一些列人工干预,让台地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特别是后期的台地茶园大多是选育的无性系扦插品种,普洱市茶树良种场副场长陶仕科曾介绍说,无性系没有主根,根系向四周生长且长得浅。茶树的根不能深入大地汲取有效的营养,必须靠施肥来维持产量;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病虫害难以避免,又必须靠农药进行防治。此外,由于生产周期短、产量大,台地茶制成的茶大多较苦涩,回甘少且不耐泡,与古树茶在口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故而,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品质下降、农残超标的台地茶被诟病,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污染的古树茶受追捧就在所难免了。

“生态退回50年,产业反而会前进100年!”从2010年开始,普洱市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茶园建设风潮,范围涉及整个普洱市所辖十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面积达155.9万亩,其中的30%还将升级转化成有机茶园。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何改造,改造后效果又何如呢?

今年5月初,墨江县茶办主任带着我从通关、新抚到景星一路参观采访。这些分布在茫茫哀牢山系间的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每亩茶地里套种的树木不少于十株。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一些树木正在茁壮成长。

上午八点多,漫步在迷帝普洱茶庄园,沿山坡的走势向前蜿蜒延展的茶园,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美如画卷。那些自然放养了三四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到近两米高,茶园里套种的覆荫树也长得高大而葳蕤……在一片每亩留养166株茶树,即每隔2.7米留养一株的5亩试验地前,连俊锋不无感慨地说:“低产高效啊,以前这里的茶都很没人要,今年这块地的茶已经卖到每公斤1000元了。”

正在建设中的迷帝普洱茶庄园,是依托新抚乡龙新塘村石平掌生态茶园基地进行打造的。茶园海拔2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现有茶园1300亩,其中有性系茶园500亩,无性系茶园800亩。2012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生态茶园建设正处于推进阶段,虽然2010年就开始生态茶园建设,但当时还看不出多少效果来。如今,这片茶园成为了墨江县生态茶园建设的样板。

茶园的建设是按5种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的。高密度留养就是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迷帝普洱茶庄园的生态茶园建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茶办对500亩有性系茶园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园地台面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园地台面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每亩移除茶树1360株,留养640株;每亩移除1680株,留养320株;每亩移除1834株,留言166株。

“等到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的茶树。我们墨江有4400亩有性系茶园,都是按照高密度留养模式进行改造的。”连俊锋介绍说。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三五年后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留养的茶树长得粗壮葳蕤,套种在茶林间的香樟、樱桃等乔木树种更是高大繁盛,将整个茶园提升到了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庄园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恢复和建立起来,蝴蝶在茶林里蹁跹,蜘蛛在茶树上织网,鸟儿在茶园里安家。依靠这个完善的立体生态系统,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给广大消费者提供着绿色安全、品质优秀的普洱茶。原题:《古树普洱,茶中的贵族》

詹英佩:世界茶源核心地,云南双江,茶祖居住的地方


致谢!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市茶办,双江县人民政府、县茶办及双江县内各个乡、镇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还有各个村寨、各个民族的父老乡亲也给了我真切的关照和帮助。

云南著名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爱茶,更爱“种茶、传承茶的人”。

关于茶文化的研究,詹英佩女士出版过两本专著,一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本是2007年出版的《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现在她又将出版一本茶文化与民族文化交融的力作—《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实地采访笔录,系统记述了双江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的客观事实和在这个地区最早活动的族群—古濮人以及他们的后裔活动轨迹,用大量的事实充分论证这一地区的最早原住居民是古濮人,人工驯化栽种的古茶树年代最早者为古濮人所栽。在历史步伐继续往前驶进的同时,迁入这一地区居住的人类族群越来越多,各族群为了繁衍生息,提高健康水平,改善生存条件,增加经济收入,也和濮人一样种茶、做荼叶交易,把茶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面积栽种,促进了边地经济发展,也留下了深厚茶文化。

据我所知,为了撰写《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这本书,詹英佩女士历经千辛万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走访了双江所有茶区,她每到处,既要访问当地长者、基层干部、种茶群众,又要亲自到茶山观看茶园,到茶叶企业制作车间参观制荼流程、工序等。她一路考察采风,一路把挖掘到、看到、听到的东西用笔记本和照相机记录下来。在实地考察后,为了验证一些数据和说法的真实性,她又专门到双江县档案馆和云南省档案馆查阅资料进行核对。詹英佩女士的严谨、务实和执著的探究精神,实在令人钦佩。从我与詹英佩女士谈聊中,我深深感悟到,她之所以长期致力于澜沧江流域民族历史、民族荼文化的研究考察,是她对客观历史的尊重和对目前仍然处于贫困状况的边寨荼农的同情。我钦佩她的精神和毅力,更钦佩她的高尚的普世济民品德。

《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概括本书的基本观点,我认为它在澄清历史事实和理凊文化脉络的前提下,突出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云南古濮人是中国最早发现茶、吃茶、种荼的民族。

一、双江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

从地理坐标看,双江地跨东经99°35′15″~100°0933″,北纬23°11′58″~23°48′50″″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因澜沧江纵流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两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地理位置正处在澜沧江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荼树发源地,是最适宜茶科植物生长的地区。双冮境内既有野生荼林,也有人工种植茶园。经2002年国家级专家组考察鉴定,“当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密、抗逆性最强、分布面积最大、超过万亩的野生古荼树群落”就坐落在县境东部的马鞍山与西部的邦马山脉原始森林里,世界上年代最久的野生大茶树就生长在双江县勐库镇大户赛和公弄村委会辖区的大雪山上。

二、“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识茶、吃茶、种茶的先民

詹英佩女士说,“一万年前甚至更早,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瞩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古濮人长期吃荼,对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就会认识”,“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这些观点虽然是根据濮人后裔的生活习俗、遗迹考证和逻辑推理,但它于情于理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正如书中所讲:“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著名学者黄桂枢先生于1993年4月在中国普洱荼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澜沧邦葳古茶树是古濮人驯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荼学界普遍认同。

三、双江的地理、土壤、环境、气候,适宜生长好茶

双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部帚型地带的扩展部位,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凹,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69米,全县地形成深切中山河谷、河谷盆地和V型中山窄谷三种地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010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23小时,无霜期为352天。

双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宜茶科植物生长。双江是勐库大叶种茶的原产地,勐库大叶种茶以内含物质高、纯度高、萌发力强、产量高等优良品性而驰名,被誉为“勐库良种,世界名荼、“云南大叶茶品种英豪”,是制做红茶、普洱茶、绿茶等茶类的最佳品种。中国茶科所著名茶学专家虞富莲教授认为:勐库大叶茶树势遒劲、芽叶肥壮,从芽叶生化成分来分析,勐库大叶种茶荼多酚和儿荼素含量较高,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和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制成的滇红荼,橙芽满披香高味浓;制成的红碎茶,颗粒匀润、金芽尖细、汤色红艳、味浓爽口;制成的普洱茶,乌润多毫、滋味醇厚;制成的蒸酶茶、烘青茶是绿荼的上品。几十年来,云南送出去获得过国内、国际大奖的茶品中都能寻到勐库大叶茶的身影。

詹英佩女士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探寻澜沧江流域各民族种茶的历史和留下的古茶园,不断笔耕著书,作为一名当代学者,欲撰写这样一本过去时专著,必须具有坦荡的胸怀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和观点,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客观的原则,坚持不畏艰难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能信手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把岁月流逝之轨迹的本来面目展示给读者。詹英佩女士的书,会让中外更多的茶界人士认识云南,认识濮人。濮荼传友情,濮荼送和谐。朋友,让我们捧起这本“茶书”,相会在远古的濮人世界和那四季常绿的古茶园里,尽情享受那回甘无穷的濮茶盛宴!(未完,

老班章的特点?老班章怎么喝?


有人说,普洱是茶人的最后一站;有人说“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没错,普洱就是这样的特别,不同的人会从中喝出不一样的味道。老班章作为普洱茶中的王者,也不例外。但你的老班章真的喝对了吗?

有人说老班章苦,但也有人说其实老班章不是苦而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味道,简单地说就是霸气。每一个人心中对老班章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

老班章茶气强劲。但每一个人对老班章的茶气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人甚至在不同的时候喝老班章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关于茶气,有的人认为是喝完以后冒汗,有的人认为是喝完以后打嗝,还有的人认为是喝完以后头晕心慌,好像产生了幻觉……不同的人对茶气足的茶感觉是不一样的。那么,同一个人同时喝两种不同的老班章,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是不同年份的老班章,喝起来有细微的差别是很正常的,毕竟随着时光的沉淀,不同时期的普洱茶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是同一年份的两种老班章喝起来却完全是两种感觉,那么,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老班章,或者两个都不是,就需要茶友们亲身去体会感受了。毕竟,老班章每年的产量都是有限的,但市场上却到处都是老班章。

再加上与老班章临近的很多产区的普洱茶与老班章的口感滋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有着相似之处,很多朋友并没有喝过真正的老班章是什么味道,久而久之,或以第一次喝到的为准,或以某一次的为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终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真正的老班章是什么味道了。

于是,很多茶友为了喝到真正的老班章亲临老班章茶地收茶制茶。去过老班章、或者是对老班章有一定了解的茶友都知道老班章的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海拔较低的地区口感偏苦一些;靠近老班章大门的口感偏涩一些;老班章茶王地附近的综合口感相对来说较佳。那么,你的老班章喝对了吗?

班章、老班章、新班章、大班章各是什么?


班章是当代普洱茶最为知名的产区之一,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的深山中。业界有老班章、新班章和大班章的说法。

什么是老班章?

老班章是普洱茶界公认的普洱茶“王者”。茶林中所种植的是布朗山大叶种,这些优质的古茶园大部分位于原生态密林中,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老班章茶气强劲、浓酽霸气的独特口感,受到了众多普洱茶山头爱好者的追捧。

什么是新班章?

新班章与老班章毗邻,距离老班章村大约7公里,由于生态环境与老班章相似,其茶树粗大古老,与森林伴生,所产茶叶茶质好、茶气足、山野气韵强。

什么是大班章?

大班章则是广义上的班章,是云南普洱茶一个标志性产茶区,由多个不同的产茶村寨组成,包括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卫东、曼诺、曼新竜、贺开、广别、班盆、坝卡囡、坝卡竜、勐班、章家等寨子。这些村寨合称为大班章茶区,整个大班章茶区是基于老班章所形成的一个特色普洱茶产区。

大班章茶区的各个产茶寨子,经纬度、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地理位置也非常相近。其中,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坝卡囡和坝卡竜是班章村委会管辖下的五个自然村,依次毗邻。

由于各个寨子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基本相同,所以各个寨子所出产的茶叶在外形和口感上都极其相似,具有“浓强酽”的共同特点。大班章茶区实质上是布朗山茶区中的一个小产区,茶叶产量有限,正因为其品质极优且数量稀少,所以受到了市场的热捧。

精读丨双江,凭什么是世界茶源核心?_双江有哪些出名的山头茶?


精读书,名为《世界茶源核心地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作者:詹英佩。

内容梗概:当业内外还在为茶树的起源地争论不休的时候,真正的世界茶源核心地——云南双江,在茶叶的发展史上,尤其是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中,又在怎样默默书写着不可抹去、不可替代的篇章呢?

双江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

从地理坐标看,双江地跨东经99°35′—100°09′,北纬23°11′—23°48′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因澜沧江纵流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两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地理位置正处在澜沧江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是最适宜茶科植物生长的地区,双江境内既有野生茶林,也有人工种植茶园。经2002年国家级专家组考察鉴定,“当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密、抗逆性最强、分布面积最大、超过万亩的野生古树茶群落”就坐落在县境东部的马鞍山与西部的邦马山脉原始森林里,世界上年代最久的野生大茶树就生长在双江县勐库镇大户赛和公弄村委会辖区的大雪山上。

双江的地理、土壤、环境、气候,适宜生长好茶

双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部帚型地带的扩展部位,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凹,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69米,全县地形呈深切中山河谷、河谷盆地和V型中山窄谷三种地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010.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23.3小时,无霜期为352天。

双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宜茶科植物生长。双江是勐库大叶种茶的原产地,勐库大叶种茶以内含物质高、纯度高、萌发力强、产量高等优良品性而驰名,被誉为“勐库良种,世界名茶”,“云南大叶茶品种英豪”,是制作红茶、普洱茶、绿茶等茶类的最佳品种。中国茶科所著名茶学专家虞富莲教授认为:勐库大叶茶树势遒劲、芽叶肥壮,从芽叶生化成分来分析,勐库大叶种茶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高,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和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制成的滇红茶,橙芽满披香高味浓;制成的红碎茶,颗粒匀润、金芽尖细、汤色红艳、味浓爽口;制成的普洱茶,乌润多毫、滋味醇厚;制成的蒸酶茶、烘青茶是绿茶的上品。几十年来,云南送出去获得过国内,国际大奖的茶品中都能寻到勐库大叶茶的身影。

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

双江之水流了千亘万古,而双江作为县名其实只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个汉化名。在此之前,双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勐勐。1904年以前的傣族土司曾经统辖过双江(勐勐),双江的历史与傣族不可分割。

傣族进入双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进双江之前,双江称濮满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傣族土司政权对双江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说双江的茶叶,勐勐傣族土司政权是个必须要说的话题。

罕廷发是双江大茶业的首位规划者、奠基人。罕廷发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在扁岛(冰岛)栽种。从勐库现存的古茶园来看,应该说从罕廷发开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一直在鼓励、领导、推动勐勐山区各村寨种茶。

如果说1904年以前对双江(勐勐)茶业最有贡献的推动者、倡导者、领导者是罕廷发,那么1904年至1950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应该是彭锟。彭锟摄政双江二十年后,双江就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勐库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开始在云南引领潮头,强势亮相。1930年前后勐库茶已能和易武茶、佛海茶比肩同价,这其中彭锟有很大贡献。有史料可查,彭锟执掌双江时,从1908年至1923年,先后有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彭锟功不可没。

双江1936年产茶已超过1万担,但1939年民国政府建机械化茶厂将厂址定在顺宁(凤庆)而没有定在双江,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其一,从地理与交通来看,双江没有优势,不像勐海和易武靠近边境线,借道出海方便,双江离当时的云南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很远,马帮七天还走不到。

其二,双江1904年才改土归流,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人口多,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各个民族各说各的语言,各信各的宗教,民族起义才平息了30来年,各民族之间摩擦较多。

其三,双江社会治安不好,匪祸不断,知道1950年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默默奉献的双江茶

1951年以后,双江茶香归何处,身去何方?

1957年,统计双江有老茶园约22446亩

1957年,双江有初制所17个,产红茶4313市担

1960年,双江老茶园可采面积有20409亩

1960年,双江种植新茶园12342亩

1960年,双江有初制所45个,年产红毛茶14798担

1965年,三季度双江调给外贸局茶叶334127担

1980年,4-8月县外贸局从双江县调出茶叶8792担

1982年,县外贸局收购双江茶叶16589担

半个世纪以来,云南茶品无论是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大奖,细究原料成分总能找到双江茶的影子。双江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美质超群、不争不傲、奉献无语。由专家鉴定,让市场考验,任世人评说,喧嚣之后,榜名高昭,中国大叶种茶的王冠最终落归双江勐库,实至名归。

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

云南的古濮人(永昌濮)及他们的后裔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到如今一直都在澜沧江中下游一带生存活动。

“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识茶、吃茶、种茶的先民。

一万年前甚至更早,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瞩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古濮人长期吃茶,对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就会认识,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

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

云南普洱茶文化研究会著名学者黄桂枢先生于一九九三年四月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澜沧邦葳古茶树是古濮人驯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茶学界普遍认同。

勐库大叶种茶,桂冠是“正宗”

云南有近百个县都有大叶茶,又因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各个县海拔、气候、土壤不尽相同,因而出现各地的大叶茶叶面形状不同,各种生化成分不同,口味不同,因此在云南大叶茶下面有分为几十个种类。

在这几十个外形与品质均有差异的大叶茶中,中国茶科所育种专家虞富莲教授依据他近30年对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的跟踪、考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种勐库大叶种茶最具代表性,应为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

勐库地处澜沧江流域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地带,勐库的天象唯一地象唯一,滋养出的大叶种茶才会品质超群、卓尔不凡、独秀于林。

藤条茶之美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细心的采留修整和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茶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条每年向上伸三到四寸,十至二十年后,伸长的茶树枝又细又长,形似藤条;年岁越久藤条越长,又细又长的藤条弯来绕去,再加上人工塑形,形成蓬网状,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一根藤条上只有两个芽,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茶农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发再摘。

这种留采法单产很低,但采下来的鲜叶很嫩很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做成七子饼,饼面银光闪烁,做成沱茶,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

东半山西半山是历史茶区

勐库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指邦马山与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流经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西边的山称为西半山。马鞍山在河东,勐库人称为东半山;邦马山在河西,勐库人称为西半山。

双江县茶树树龄在120年以上的古茶园80%都分布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和西半山凡200年以上的古村寨,村村都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公弄在邦马大雪山的巨擘上。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核心区域,邦马山主峰段的原始森林中现还生长着上万亩野生古茶树,世界茶王便巍立其中。

公弄是布朗族大寨,在双江,在勐库很有名,公弄1950年以前已是勐库很有名气的产茶大寨,茶园面积至少已在2000亩以上,1954年双江县茶叶站在公弄设点收茶,当年收得茶叶62747市斤,1955年更收得90000市斤,这些茶全部采自1949年以前种的茶园。由此可看出公弄1949年以前茶叶面积已非常大。

新中国成立后,公弄成为双江首批新式茶园示范区和优良茶种培育地。

小户赛

小户赛是双江最典型,最可观的古茶村,走进小户赛放眼望去,茶围超过1米的古茶树房前坡上随处可见,双江悠久的种茶历史在这里真实而鲜活地展示着。

从小户赛现存的几十株特大的古树茶来看,其树高、树幅、树围都超过冰岛村的茶王树。说明小户赛种茶的时间比冰岛还要早,说勐库种茶历史始于1485年傣族土司从西双版纳引种至冰岛开始是不准确的。

豆腐寨

豆腐寨1950年还有100多亩清末明初种的茶园,1952年以后迁入的人户多起来,住房越盖越多,老茶园被砍去大半,如今留下来的仅有二三十亩,被房屋围在寨子中间,这片老茶园,记载着豆腐寨100多年的历史沧桑。

大户赛保留得最好的古茶园在拉祜族居住的河边寨,大户赛200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大部分都在这里,这片古茶园约有五六十亩,长得枝干高粗,叶亮浓绿。茶树树围大多在90厘米至110厘米之间,连70多岁的老人都说不上来是哪代先祖种的。双江改土归流以后,大户赛有一半的拉祜人迁走,而这片茶园也让一半的拉祜人留了下来。

大户赛在1949年时已是勐库的主要产茶村,是双江县上个世纪50年代就划定的重点茶叶发展区,1958年起年年都在新植茶树。

整个懂过村委会一共有4个自然村,村村都以中茶为主,4个村新茶地、老茶地各占一半,新老茶地合计面积已达5700多亩,是勐库西半山茶园面积最大的村委会。懂过现在还有很大一片一人难围的栽培型大茶树,证明着懂过是个古村寨,中茶历史悠久。

懂过是古寨,改土归流之前是个拉祜族居多的寨子,懂过150年以上的茶树都是拉祜人所种。拉祜人留下的大茶树让懂过不输冰岛。

坝卡分为上寨、中寨、下寨,坝卡现有1500多亩茶园,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种的,坝卡老茶园不多,现留下来的仅有100多亩,成片的主要在下寨。1950年以前坝卡茶园面积不大,从留下来的老茶地来看,估计不会超过300亩。

说双江勐库的大叶茶,无论如何都要说到冰岛。

冰岛是勐库地区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库地区唯一一个高山上的傣族寨。冰岛的土壤气候与勐库其他山区的村寨一样非常适宜种茶,冰岛茶口感好,这也是茶界公认的,但冰岛茶与公弄、小户赛、坝糯、懂过等村寨的茶相比各有风格,孰高孰低,南下定论。

冰岛茶的声誉和高度是历史铸就的

如从1485年去西双版纳引茶种算起,冰岛傣族种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冰岛茶在勐勐土司的重视和关照下,清光绪年以前已经声明远播。冰岛茶为后来整个勐库茶享誉国内外起过很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冰岛作为双江古老的茶种输出地,冰岛茶种的优良品质一直被重视,云南出口的红茶、获奖的普洱茶都有冰岛茶的贡献。冰岛茶几百年的历史底蕴不可小视,它对勐库对整个双江茶叶的拉动力,今天仍然是最大的,只要冰岛茶在,双江就永远是茶人们向往的地方。

南迫

到勐库看古茶树,南迫老寨是一个不能忘掉的地方,勐库现存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就在南迫老寨。从南迫留下的10来棵特大的古茶树来看,无论树高、树围都超过冰岛村的。

坝歪

坝歪的茶园远远少于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但坝歪1980年以后再没有新种过一棵茶树,所以坝歪老寨的茶是100%纯勐库大叶种,而纯正勐库大叶种的原料在双江售价要高于其他品种。

丙山、邦骂都是勐库西半山主要的产茶村,勐库的高产新式茶园最集中连片的就在丙山寨和邦骂寨。丙山、邦骂都是老寨子,也留下了不少古茶园。

丙山大寨是个大茶村,村子四周方圆5公里都是茶地,老茶地、新茶地已混接连片,已难分出哪些是1956年以前的茶园。丙山1950年以前到底有多少茶园已难找到记录,可知的是1957年双江县决定在茶园多的村寨建茶叶初制所,丙山首批入选,足见当时丙山就有很大面积的茶园。

新中国成立后,邦改1954年就设立了茶叶收购站,当年收得茶叶98364斤,这些茶叶全部产自1949年以前的茶园,这个数字说明1949年时邦改茶叶面积已相当大。邦改1957年就办起茶叶培训班,邦改人对茶叶的现代加工技术接触较早,几十年的学习、探索、积累,邦改人已熟知茶叶加工工艺,邦改加工的茶叶质量都较好,售价也较高。

勐库有两个傣族村寨有古茶园,一个是冰岛,一个是忙波。

忙波在勐库坝子边,交通比起山上的村寨方便得多,1953年忙波已设有茶叶收购点;1957年以后成为新式茶园试验区;1958年以后新开了一些茶园,又在老茶地里补种了不少新茶树。忙波寨现有茶园400多亩。

亥公214国道边有一块巨大的标示牌,“示范基地”几个字十分醒目,这里便是勐库戎氏茶叶公司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有机茶示范基地所在区。大标示牌发出一个信息,勐库已经有了国际标准的大茶园,亥公已列入双江茶叶出口的原料供应地。

东弄

东弄拉祜族寨还保存下来10多棵树围已经超过100公分的大茶树,拉祜人已记不得这些大茶树是哪代人所种,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近30年来,随着修公路、建房子,1950年以前的老茶园已毁去大半。东弄新茶园多,村里有初制所,加上交通方便,东弄茶都能销出去。

亥公

亥公生态环境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茶树生长,临沧茶科所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亥公推广新式高产茶园。亥公新式茶园多,种植规范易于管理,双江县又将亥公列为首批有机茶建设基地,亥公目前已有有机茶园3000多亩,有机茶园面积在勐库排名第一,有机茶正在成为亥公茶的牌子,双江的大茶厂做出口茶、做红茶时都首选亥公的原料。

从那赛开始,勐库东半山闻名遐迩的藤条茶便逐渐多起来,还留着藤条状的茶树,那至少是1965年以前种的茶树。那赛公路两边的坡地里都是藤条茶园,可看出那赛50年前已有很多茶园。那赛村委会在上个世界80年代以后新种了2000多亩高产茶园,百花树村是新茶园最多的寨子。

那蕉不仅能看到古茶园,还能看勐库东半山、西半山两大山脉的大好风景。东半山大茶园70%都是清朝时期的古茶园、民国时期的老茶园,这些古老茶园都是藤条茶园,双江颜色最亮、价格最高的藤条茶也就在这一带。

坝糯是双江藤条茶园保存得最好的地方,藤条茶园面积为双江第一。坝糯的藤条茶形表独特,新鲜时芽头滚圆肥壮,绒毛浅绿密厚,晒干后芽头白亮中略带金黄,做成饼茶条索清晰,饼面芽绒闪光,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舍不得饮用。

忙蚌大寨是拉祜族古寨,寨子南面的斜坡上有很大一坡古茶园,树龄约100年,和坝糯一样,忙蚌大寨的古茶园也是按藤条茶的养培法培养的。

章外是双江的一个老茶区,现还保存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茶树和民国时期的老茶园。章外1950年时茶园面积已很大,1954年双江县茶叶站在章外设点收茶,当年收得干毛茶9354市斤,1955年更增,收得干毛茶12000市斤。章外茶在勐库身价不低,价格一直在中上水平,在昆明茶市上也小有名气。

邦协大寨有1000多亩茶园,一半以上都是1945年以前所种。一芽一叶是邦协的藤条极品,邦协的藤条茶芽头之肥硕在双江数第一,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大茶厂每年都派人来勐库收邦协的藤条芽茶,用于做七子饼的撒面料。

邦木现在是双江县产茶量最大的村委会,在县里被称为产茶村中的魁首。从茶树大小年代来看,邦木的茶树树龄在二三百年的不太多,七八十年、一百年左右的非常多,从邦木现存的老茶园面积和茶树树龄可看出,清末民初,邦木曾大规模地种过茶,其面积不少于2000亩。

邦丙乡是小黑江北岸最大的产茶之乡,全乡有4000多亩茶园,有近千亩为1949年以前的古老茶园。1960年以后,邦丙开始种新茶园,1970年邦丙大寨新茶园已超过1000亩,茶叶产量连年增加;岔箐是邦丙乡第一大茶村,有新老茶园3000多亩,因民国时期留下了上千亩的茶园,1953年双江县茶叶站就开始在岔箐收茶,1958年建起茶叶初制所。

大文地貌独特,山高谷深坝子低,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其茶叶一山一味一寨一味,丰富神奇的不同韵味,使大文茶独具魅力。大文已发展茶园20000多亩,2005年被列为双江县的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示范区,环境优势加科技注入,大文正成为澜沧江边新崛起的生态茶区。

拉祜族迁入忙糯已有六百多年,拉祜人六百年前就在忙糯种茶,但忙糯100年至200年树龄的古茶树非常少,战乱造成的种茶业断代的现象很明显。忙糯目前还有几百亩光绪末年、民国初年种的茶园,那是战乱平息改土归流后种的。忙糯1958年以后种了近万亩茶园,现在已是双江县的产茶大乡。

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

勐库邦马大雪山2500米以上的地带现在仍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生长着成片成林的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面积超过12000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中外茶叶专家公认双江勐库邦马大雪山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核心区域。

关于云南双江县,关于茶树起源,以及更多更详细的人文历史记述,请移步《世界茶源核心地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

探访“世界茶源”之景迈山_景迈山普洱茶怎么样?


普洱市不仅拥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至今还存活着2700余年的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茶树王”和野生茶树群落,还有澜沧县邦崴千年过渡型茶树为代表的一批过渡型古茶树,也有澜沧县景迈山1800余年的栽培型万亩古茶园。

截至2013年,国际茶业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近日笔者对普洱市26座古茶山逐一探访,为每位爱茶、爱普洱的人展现“世界茶源”普洱的神秘魅力。

景迈山:茶的传承与突破

说起普洱的茶,自然想到景迈山万亩古茶林。澜沧江畔的景迈山,是中国著名古茶山之一,因这里有种植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目前共有可采古茶面积近1.2万亩。景迈古茶,滋味厚重,茶香浓郁,让每个人味蕾回味无穷。千百年来,“茶”是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信仰。

茶文化千年传承,景迈山用茶与世界对话。2010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悄然启动,2012年9月,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2012年11月,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如期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申遗文本等文件。

保护:古茶林的申遗路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局长卢寒介绍,景迈山古茶林目前规划申报的总面积26万余亩,涉及15个古村落,1494户6128人。其中,遗产区面积10余万亩,包含景迈大寨、芒景上寨、芒景下寨、糯岗、芒埂、勐本、翁基等10个传统村寨。

保护为先,制定完善法规体系,澜沧县先后出台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保护景迈山古茶树和古村落,目前正在修订《澜沧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同时根据申遗和传统村落保护要求,景迈村和芒景村分别制定《景迈村茶叶市场管理公约》《芒景村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从村级层面提出管理保护古茶林的具体措施。

景迈山实行“减法”保护措施,成立澜沧县文化遗产管理中心、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森林公安景迈芒景古茶园派出所,县、镇、村三级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引导景迈山居民到遗产区外惠民镇上已规划范围内新建住房,逐步减少遗产区的人流和车流,保持遗产区原有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当地群众经过民主决策,在关键路口自发设立关卡,禁止山外的茶叶、未审批的建筑材料、违禁农药化肥等流入景迈山。

澜沧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华告诉笔者,该县加大景迈山自然景观保护力度,从县、镇、村三级抽30人为古茶林监测员,建立完善监测系统。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在遗产区范围内从事开山采矿、挖沙取土及可能改变遗产区地形地貌的活动,严禁擅自移栽、砍伐古茶树和古树,严厉查处毁林、盗林等违法行为。在遗产区实施退耕还林990余亩,生态恢复造林500余亩,生态茶园改造3万余亩,划定公益林6.8万余亩。

笔者获悉,自2007年以来,普洱市和澜沧县政府共在惠民旅游小镇、景迈山古茶林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项目上投入近2.8亿元,用于规划编制、环境整治、村落风貌改造、村庄美化、生态恢复等工作。积极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目前,已申请到项目资金3850余万元,翁基、糯岗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传承:茶叶承载的信仰

春茶飘香,一大早,景迈大寨的岩俄帕翻身起床。原始森林采摘回来的古树茶鲜叶,经过一整夜的摊晾萎凋后,是翻炒杀青的好时候。手工杀青、手工揉捻,如此传统制茶,他从长辈传承并坚守如初。几道工序后,茶叶薄薄摊开在阳光下晾晒干燥,景迈山上每个茶农都制作的普洱晒青茶里,都有活生生的阳光和兰花香。

在景迈山,千年传承的不仅仅是手工制茶的古法,更有流淌在每个茶农心中对自然的敬畏。每年4月,景迈山古茶林里,正是春茶繁茂时节,山上的布朗族都要举办“山康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祭茶祖。在芒景村的岩冷山上,布朗族人祭祀茶祖,向千年古茶树顶礼膜拜,表达对祖先和大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景迈山布朗族,一千多年前迁徙至此,以茶树为信仰,传承至今。今年,年过古稀的苏国文仍劳作如常,与茶相守,还在孜孜不倦发扬布朗族的茶文化。他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坚持亲手制作传统晒青茶。千百年来,景迈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树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传承,近乎原始的布朗族烤茶传统至今保留在村民的日常。如今,茶已经完全融入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家家种茶,户户饮茶,可谓“无茶不成事”。

“对自然和茶树的信仰和尊重,让景迈山留下满山原始森林、千年古茶园及一个个传统村落。来到景迈山,这片天、地、人合一的古茶园总是令人不禁赞叹。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组,是一个被景迈山原始森林滋养千年的古村寨,环抱在原始森林和千年古茶林中,融于山水之间。古寨、古茶,古寺、古柏,一草一物,都能让人感受到村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说。

“在古寨的露台上拣晒茶叶,在原生态的山林间喝茶谈笑,好不快活。”在外做茶叶生意多年的南海明,每年都要把重要的生意伙伴带到景迈山住上几天。在他看来,被茶香浸润千年的景迈山,更能让客户体验普洱古树茶的魅力。近年来,景迈山古树茶因其原生态的生长模式受到市场的追捧,古树茶价格逐年攀升,不少村民一年茶叶收入可达10余万元。然而,景迈山的茶文化近千年却几乎从未改变。

创新:“茶文化+旅游”的价值

笔者获悉,建在景迈山上的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联动发展运营模式,目前已拥有社员228户,茶园1万余亩,年可加工生产销售优质普洱茶310吨,产值3000万元,可辐射带动周边500余户茶农增收致富。在发展好茶产业的同时,合作社拓展视野、拓宽思路,投资300万元建设茶楼、宾馆和餐厅,实现了茶叶生产、餐饮休闲、旅游度假一体化的经营发展,成为茶产业、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综合开发企业。

2015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入选为“2015年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今年,《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了感受春天的10个最佳旅行地,普洱市景迈山名列榜首。目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正在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回到古茶飘香的地方。”每到春茶上市,景迈山上游人如织。澜沧古茶公司已连续举办8年的“回家之旅”吸引了2000余海内外茶人。公司每年的“回家之旅”活动,将茶文化和茶山游融合,通过举行祭茶神、制茶体验、古茶盛宴、茶缘会等特色活动,已成为整个普洱茶行业内的新风尚。

始建于1966年的澜沧古茶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以景迈山等地古茶树为原料,生产纯正地道的普洱茶,凭借优异的种茶、制茶经验和技术,澜沧古茶成为普洱茶市场的知名品牌。此外公司还拥有高产优质茶园5000余亩,茶叶初制所9个,年加工能力可达3000吨以上,是普洱市茶产业龙头企业。今年活动期间,澜沧古茶宣布成立“春億古茶文化基金”,将专注普洱茶文化传承、景迈山古树生态环境养护等问题,唤醒人们对古茶林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助力景迈山古茶林申遗。

目前,景迈山普洱茶文化的旅游名片正名声鹊起。旅游业催生的经济价值,激发了对景迈山茶文化和生态资源保护的自觉。在景迈山,富裕起来的村民越来越珍视千百年的古树茶、生态优美的原始森林、古朴的村落风貌,随着景迈山的游客和茶人越来越多,当地群众更能理解原生态所带来的价值。

笔者得知,为了规范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普洱市加强景迈山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提升改造,严格控制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外观,对新建房屋整体包木和更换挂瓦的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已供应木材、挂瓦,统一制作与古朴民居风貌相近的木桶套,给太阳能热水器“穿衣戴帽”,让其与周边环境风貌一致。景迈、芒景两个村新建房屋227户,提升改造341户。同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族文化传承点、观景台、指示标识牌、遗产区简介牌等旅游服务设施。

遗失的老茶章(三)


上回提到,张大人乃清朝普洱府缉茶部府令也,此次前往沙溪古镇,目的是调查一宗“茶叶”走私案件,朝廷颁令三个月破案。此时,这个看似平静的古镇上,一场风暴正逐渐展开。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大理、丽江之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陆路码头,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马帮经过,在古镇上也有不少的制茶作坊,要在这个茶马古道上的贸易集散地破获一宗“茶叶走私”案件,确实令张大人非常头疼。

想到这里,张大人只能轻轻摇头,把碗中茶一饮而尽。“尽量不想烦心事,细细观察留意来往的马帮与茶商,留心打听关于茶叶的线索”,张大人默默念到。

就这样,一连几天过去了,案件仍无进一步线索,大伙的士气渐渐消磨,张大人看到此情形,亦无何奈何。

这一天,天气阴沉,大雨将至。张大人与以往一样,继续暗中访查,此时,迎面走来一队马帮,远远就听到那铃声清脆响亮,这是在茶马古道上再熟悉不过的情景,开始张大人并不在意,只是观察几眼后,就与这队马帮擦肩而过。

忽然,张大人心中闪过一丝不安,感觉这队马帮似乎有所不对,于是赶紧回头寻找,转寻几个街角,发现那队马帮停在一家酒楼旁驻地吃饭,张大人悄悄接近马背上的货物,细细观察其中,均是一些普洱茶饼和地方特产,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难道我看错了”,张大人心想,反正都来了,进去吃个饭再走也不迟。

不久,又有另外几队马帮到店就坐,而此时,天空下起了雨。各队马帮将货物覆盖起来,以免雨水沾湿,张大人环顾四周,注意到第一队马帮与其它马帮的做法不一。

茶叶才是马帮中最值钱的货物,所以马帮首先会将茶叶覆盖好,但第一队马帮先覆盖其它货物,最后才覆盖茶叶,这个举动让张大人心生疑虑。

各位,案件的蛛丝马迹正慢慢浮出水面,张大人找到了最新线索,而接下来,他又将会怎样破解迷案呢?这宗看似普通的案件,将会引起一场怎样的轰然大波?其中牵涉的究竟是不是“普洱茶”?我们下期再会。

茶章故事—遗失的老茶章(结局篇)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章朗:世界尽头的桃花源》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章朗:世界尽头的桃花源》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金源花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8894.html

上一篇:老班章有钱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班章村民比你还努力

下一篇:倚邦小叶种|宁可小得特别,也不大得雷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