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税起源于哪个朝代?为什么现在没有茶税?

2019-11-30

茶税的征收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剥削茶农的一大手段,在当时对促进和规范茶叶经济发展有着很重大的作用,对法律条文的完善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帮助。

茶税起源于哪个朝代?

对于茶叶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像其他产品一样缴税是平常之事,但在我国发展史上,唐朝之前,茶叶的生产及销售没有相应的税负,茶税自唐德宗建中元年始开征,经过宋朝的进一步发展,元、明、清三代一直沿袭下来。到民国时期,仍然征收着茶税。新中国成立后,旧茶税制度废除,茶叶成为货物税——工商税的一个税目。1984年10月,工商税分解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以后,茶叶还属产品税中的一个征税范围。M.Cy316.cOM

唐朝开征茶叶税

在仔细品茶之余,通过研究和分析唐代茶税的由来及发展过程、税负增加造成的后果,我们可以发现,税收制度的设立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受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的,唐代茶税及其税收制度先后演变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现在没有茶税?

全国人大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也在免征农产品范围内,因此是不许交税的。

精选阅读

六大茶类分别起源于何时?那谁才是茶中元老?


一、绿茶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绿茶是我国最早创制的茶类。

蒸青绿茶工艺脱胎于唐时开始出现“蒸青团茶”的制法。到了宋代,蒸青团茶又发展为蒸青散茶。元代时,蒸青散茶制法更为精细,在加工过程中,通常按芽叶老嫩分别进行制作,元代王祯《农书》第一次提到蒸青之后趁热揉之,现代意义的蒸青绿茶工艺趋于成熟。

绿茶炒青制法的精细工艺是在明代形成的。关于炒青绿茶制作方法,虽有唐代“旋摘旋炒”的记载,但炒青绿茶的制法起源于12世纪末,在明代形成。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味,从此绿茶品质有了更大提高。精细的炒青工艺在明代顾元庆《茶谱》、许次纾《茶疏》中都有评述。这种炒青加工工艺,一直沿袭至今。

二、黄茶

现行黄茶的全套生产工艺,约于公元1570年前后形成。

关于黄茶起源,据史料推测,它在公元七世纪就已有生产了。但当时黄茶不同于现在我们说的黄茶,它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黄芽茶树品种的芽叶制成的。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而现在所说的黄茶类,是指经过改进,在绿茶制作程序中加入“闷黄”工艺逐渐演变而来的。在绿茶炒青制造实践中,鲜叶杀青后若不及时揉捻,或揉捻后不及时烘干或炒干,堆积过久,都会变黄;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过长,也都会发黄。所以在炒制绿茶的实践中,就会有意或许无意地发明出了黄茶类茶。这一全套生产工艺,是在公元1570年前后形成的。如黄茶类中产量最高的条形黄茶之一黄大茶,即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

三、黑茶

黑茶当是在明末清初开始制造的,比黄茶为迟。

“黑茶”两字在宋神宗熙宁年代(公元1068-1077年)就出现了,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明会典》亦有载:“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勿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运至汉中府辨验真假黑黄斤篦。”但16世纪以前的这些记载中的“黑茶”是指由绿毛茶经过加工作色得来的,与我们现在所说“黑茶”(青砖茶、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不同。

湖南黑茶产地始于安化,安化黑毛茶创制于16世纪末期,制造上经杀青、揉捻后再渥堆,而后再烘干;云南普洱熟茶,要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晒干毛茶,而后再经适度潮水渥堆、晒干等工艺程序,加工技术已经相当复杂,当于黄茶之后。

四、红茶

“红茶”一名,始见于明代刘基所撰《多能鄙事》一书(15-16世纪间),陈椽《茶业通史》有述,葡萄牙人科鲁兹神甫于1556年到达中国,1560年左右回国后著书中有言:“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呈红色即指红茶汤。可见1560年以前,就有红茶了。

1607年荷兰东印度海船首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故可结:福建武夷山首创小种红茶,时间是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之间。

首先创制的是小种红茶,由炒青发展而来。日晒代替杀青,当是在炒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揉捻后发现叶色变红更快,于是逐渐认识了变色的规律。后在揉捻结束堆放片刻,使其发红更明显,质的变化更大,而后炒和烘,则色香味完全改变。

工夫红茶是在小种红茶基础上演变而来,清朝董天工《武夷山志》(公元1751年)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则相反,简化鲜叶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红茶。

五、白茶

“白茶”一词,有多重含义。现在我们所说白茶一般是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加工工艺,不揉不炒。成茶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约起源于明代中期,清嘉庆年间(1792-1821年)开始其工艺不断发展,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

据宋子安在公元1064年前后所著的《东溪试茶录》中记述,白茶宋代已有,但是当时白茶是指由一种叫白茶茶树品种制成的白茶,其制法与绿茶制法大体相同,并蒸压成团茶。直到明代,以“日晒”为主的白茶制作方法开始出现。明代田艺蘅所著《煮泉小品》(公元1554年)中有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这就类似于现代白茶的加工工艺中“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据《福建地方志》和茶叶专家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但芽头瘦小白毫不显。约在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白牡丹继白毫银针之后,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后传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而陈椽在《茶业通史》根据相关史料认为,白茶是在19世纪50--60年代创制的。

六、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其种类繁多,制法差异很大,故关于青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

程启坤等(2004年)认为,武夷茶的加工工艺,在《王草堂茶说》中有详细的记载:“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武夷炒焙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此著作成书于清代前期(注:确切年代不可考,一般认为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因此武夷茶这种独特工艺的形成,在此时间之前。茶学专家陈椽有考,安溪青茶是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创制的,乌龙青茶是在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开始生产的。

青茶制法是从绿茶结合红茶发展而来,先日光萎凋而后炒青、揉捻及烘干。当时工夫红茶品质下降,绿茶遭到印度红茶冲击,销路都不好,影响人民的生活,这就推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青茶随之出现。

炒青绿茶、黑茶、黄茶、白茶、红茶以及青茶,基本都是在明清两代创造、发展起来的。六大茶类,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彼此有联系,从量变到质变,不会一蹴而就。从炒青绿茶发展到各色茶类的时间上的顺序如何,也未看到确切记述。

综上所述,六大茶类成熟加工工艺出现顺序当为:绿→黄→黑→红→白→青。

云南茶叶增值税新政下月实施 毛茶将实行免税备案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p.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p.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为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全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字[1995]52号)和现行增值税有关政策规定,云南省国税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逐一明确。通知将自2007年11月1日执行,《云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毛茶和精制茶划分问题的通知》(云国税流字[1994]第025号)文件同时停止执行。

按精制茶征税的生产加工标准明确

(一)通过再加工的毛茶。如将毛茶经筛分、风选、拣剔、分级、碎块、发酵、提香、压制、干燥、匀堆、拼配、包装、装箱等工序之一生产的茶叶。

(二)专门挑选特级嫩芽经杀青、发酵、简单揉捻、干燥等工序生产或冠以具体产品名称制作的干茶。

(三)应用CTC红碎茶生产线等现代生产工艺生产的茶叶。

《通知》特别指出,普洱茶、紧压茶、速溶茶、袋泡茶、花茶、乌龙茶不论其生产工艺如何,均按精制茶征税。

对毛茶产品实行免税备案确认制

《通知》规定,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所产毛茶产品实行免税备案确认制,未经确认的产品一律按精制茶征税。企业进行备案确认时,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该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料要求、产品标识和样品照片,不能按要求提供的,一律按精制茶征税。

会计核算不健全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通知》要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按以下要求设置会计账薄,按数量、金额式设置“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明细账,明晰核算各种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库存变化情况。按财务会计核算口径设置“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等科目,明晰核算资金往来情况。

凡不符合以上要求或账目设置不健全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核实其生产经营情况的,以“会计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理,即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单笔收购金额2万以上,须以现金支票支付

向个人收购毛茶单笔收购金额在2万元以上的,必须通过固定的金融机构以现金支票支付。现金支票存根联所附身份证复印件号码必须与收购凭证上注明的身份证号码一致,否则不予计算抵扣进项税。企业应将所选择的固定的金融机构事先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月实际平均收购价高于该参考值的,必须进行纳税评估

《通知》要求,对干毛茶进入到普洱茶生产加工环节,生茶产品损耗高于5%、熟茶产品损耗高于20%或外购熟茶原料生产加工产品损耗高于5%的,必须进行纳税评估。各州、市及县(区)国税机关要建立健全毛茶收购价格查询体系。在茶叶原料收购季节,必须根据市场销售价格按月采集不同级别的毛茶平均收购价格信息,作为毛茶收购价参考值进行公布,对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当月实际平均收购价高于该参考值的,必须进行纳税评估。

名词解释:毛茶是指从事茶叶种植的单位和个人生产的初级产品。包括茶叶鲜叶和以鲜叶杀青、发酵、简单揉捻、干燥几个工序生产加工的干茶。

普洱茶为什么现在还用竹箬包装?


为什么普洱茶要用竹箬包装?在过去科技发展比较慢的时代,我们容易理解,可现在技术发展很快,市面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包装,为什么普洱茶还是原封不动呢?

早年普洱茶或入京进贡或远途贸易,跋涉耗时,颠簸崎岖,风霜雨露,要经受层层考验,这就需要有结实、防潮、避光的外包装;同时,普洱茶是需要呼吸和后发酵的,要与空气有一定接触,不能密闭封死。因此,普洱茶的包装材料除了结实还要透气,竹箬包装便应运而生,竹箬因为取材方便,就成为普洱茶包装的不二之选。

竹箬就是竹笋退下的外皮,学名也叫笋壳。较结实,是天然的原生材料,用来包裹普洱茶,不会发生化学渗透,又能使茶叶免受外界污染破坏,为普洱茶营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促进后发酵。被竹箬长时间包裹的茶叶,在冲泡时还能散发出淡淡的竹香。竹箬包装既能起到保护茶叶的作用,还方便运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云南西双版纳等茶区自古就盛产竹箬。从很早以前,当地的茶农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箬包装生产出来的茶叶。

茶叶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异味、杂味,如果存放不当,好茶变“茶渣”。因此,需要为茶提供一个干燥、通风、透气、避光、隔异味的储存空间,正好竹箬能起到这些作用。除此之外,竹箬也帮普洱茶穿上一层保护衣。干竹箬因为内部孔隙多而且大,像活性炭一样有过滤杂味,确保清纯的效果,因而包装的茶叶能相对的保存得更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出口标准的限制,竹箬包装被认为不够卫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普洱茶的外包装都改成了纸盒。但近几年来,竹箬包装的价值越发受到重视,回归传统的包装样式反倒成了产品的亮点。

竹箬包装因为能形成一个稳定温度、湿度、遮光度和气密性的空间,更能够确保茶品滋味的纯正,给普洱茶转化提供了一个温床,因此又被称为会呼吸的包装。

如今,精美大气的包装层出不穷,将普洱茶包装得更加高档奢侈,但传统竹箬包装,既环保又美观,是最接地气的包装方式。比起那些华而不实的包装,质朴的竹箬更能引起茶人们的共鸣,也许这就是竹箬包装在今天依旧受欢迎的原因!

现在的茶者为什么会趋于年轻化?


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喝茶者多是中老年人群,闲来无事,喝茶下棋遛狗。但是现在好多茶馆中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艺术瑰宝。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养生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饮茶的好处世人皆知,养生保健、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消食利尿,那么年轻人自然也不会排斥。

其次,我国18至35岁的年轻人数量超过3.5亿,占全国人口的27%,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购买能力强,有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也逐渐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这就为年轻人喝茶提供了便利地点。

再者,现在年轻女性饮茶者也占了很大比例。对比于咖啡和可乐来说,喝茶无疑健康很多,发酵程度不同的六大茶类有着不同的保健功效。绿茶抗氧化,可提神醒脑;红茶暖身,可暖胃护胃;乌龙茶润燥,可美容减肥;白茶抑菌,可降火去燥;黑茶御寒,能消脂去腻;黄茶健脾,能消除疲劳。相比护肤品来说,饮茶无疑是更加健康的。

品茶,即品味人生,在忙碌间隙、在夜深人静、在人心躁动不安之时,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味,未尝不是一种人生思考。

乌龙茶为什么叫乌龙茶 源于一个猎人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乌龙茶为什么叫乌龙茶 源于一个猎人》内容,感谢阅读!

乌龙茶还是挺好喝的,跟其它茶叶的味道挺不一样的,乌龙茶的名字也取得很有韵味,很多人好奇乌龙茶名称的来源,下面介绍乌龙茶为什么叫乌龙茶源于一个猎人。

乌龙茶为什么叫乌龙茶

乌龙茶中的“乌龙”最初是源自一个打猎人,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

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小知识

乌龙茶(oolongtea),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

乌龙茶的性质

乌龙茶不寒不热,辛凉甘润,是一种中性茶,适合大多数人饮用。因茶叶较粗老,须用100℃的开水冲泡。

广东乌龙茶冲泡方法

1、好茶、好水、好茶具

有好的茶叶。当然还少不了好的茶具来冲泡,茶具选择“宜陶景瓷”(宜兴的陶器,景德镇的瓷器)为佳,水最好是矿泉水或者纯净水。

2、壶型与茶叶投放量

根据茶叶的投放量来选择茶壶的大小,若茶叶是紧结半球型乌龙,茶叶需占到茶壶容积的1/3—1/4;若茶叶较松散,则需占到壶的一半。

3、水温

广东乌龙茶中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质,必须要在高温的条件下才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一定广东乌龙茶一定要用沸水来冲泡,这样才能把香气散发出来。

4、开汤时间

广东乌龙茶浸泡第一泡的时间一般为45秒左右,第二次冲泡时60秒左右,之后的冲泡时间稍增加10秒即可。

5、冲泡次数

乌龙茶有“七泡有余香”的说法,广东乌龙茶也一样,即是说广东乌龙茶每壶可冲泡七次以上。

本文《乌龙茶为什么叫乌龙茶 源于一个猎人》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0928.html

上一篇:八角亭龙须茶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龙须茶是什么茶?龙须茶是绿茶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